198例手足口病病例分析
山蜡梅叶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秋冬季腹泻的疗效观察

山蜡梅叶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秋冬季腹泻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山蜡梅叶颗粒治疗秋冬季腹泻的疗效。
方法将198例手足口服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利巴韦林联合山腊梅叶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临床体征的变化并进行分析。
两组在对症支持治疗时相同。
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较对照组消失快。
山蜡梅叶颗粒及利巴韦林组有效率为 96.25%,治愈率为 72.5%;利巴韦林组有效率为 83.75%,治愈率为 51.5% 。
两组有效率 P<0.05;治愈率 P<0.05,均具有显著差异。
结论山蜡梅叶颗粒及利巴韦林联用在治疗秋冬季腹泻普通病例有效率优于利巴韦林颗粒,其能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病程,且在临床观察中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山蜡梅叶颗粒秋冬季腹泻【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9-0097-02秋冬季腹泻大多数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
本病多发生于10.11.12.1月寒冷季节,故称为秋冬季腹泻。
多发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
主要通过消化道、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表现为发热,腹泻水样便,每日5-10次至10多次。
伴轻度呕吐,呕吐常发生在发病头1-2天,随后出现腹泻。
自然病程一般在7到10天[1]。
我院在 2012 年 10月-2013年 1月期间采用口服山蜡梅叶颗粒及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秋冬季腹泻病取得满意疗效且安全性高,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对象198例为2012年至2013年1月在我院肠道门诊患儿。
患儿均轮状病毒抗体阳性,表现发热,腹泻水样便,日5-10次,轻度呕吐。
诊断标准符合诸福棠教授主编《实用儿科学》98例中均为普通病例,其中男96例,女102例,年龄6月至2岁。
随机分为两组:山蜡梅叶联合利巴韦林组99例和利巴韦林颗粒组99例,两组在平均年龄、性别、病情等检验未见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山蜡梅叶颗粒联合利巴韦林组:小于1岁的给山蜡梅叶1/3包日3次口服;1岁到2岁1/2包日3次口服,利巴韦林颗粒10-15毫克∕公斤∕天,分3次,两组均给予口服补液,并予思密达口服,体温大于38.5℃者予口服布洛芬混悬剂退热等对症支持治疗。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分析2009年文登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
方法对手足口病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展开分析。
结果托幼儿童占55.67%,1~5周岁占85.20%;各月均有病例报告,6~9月发病数占全年总发病数的75.20%,发病人群年龄越小,临床表现越显典型,病原以肠道病毒71型和科萨奇病毒A组10型为主。
结论新生儿的出生、易感者积累和病原构成变化等因素是影响手足口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文登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现将文登市2009年发生的手足口病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自文登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4-2009年传染病疫情年报、2009年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2009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调查报告,实验室资料来自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出的检测报告单。
1.2 调查对象2009年全市医疗机构报告手足口病病例为研究对象。
病例诊断标准参见第七版《实用儿科学》[1]及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2]。
1.3方法根据医疗机构报告的病例资料,经文登市疾控中心专业人员使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完成手足口病病例的回顾性调查。
采集部分手足口病病例的粪便标本,由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RT-PCR实验进行病毒鉴定。
2.3 地区分布全市18处乡镇办事处均有病例报告,其中,位于城区的天福办事处、环山办事处、龙山办事处、开发区等4处共报告手足口病959例,占总病例数的63.93%。
2.4 时间分布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1月发生3例,2月发生4例,3月发生1例,4月发生4例,5月发生69例,6月发生338例,7月发生230例,8月发生286例,9月发生274例,10月发生148例,11月发生94例,12月发生49例。
6~9月发病数占全年总发病数的75.20%,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2.5 临床表现及转归1500例病例中,出现发热症状者492例(32.8%),热程1-6天,多为中低热;所有病例均有口腔黏膜疹及皮疹,口腔黏膜疹为粟粒至绿豆大小,颊两侧居多,皮疹分布于手、足部、臀部,以手掌、足底两侧和足跖为多,呈灰白色,周围绕以红晕;部分病例出现咳嗽,头痛、呕吐,其中并发支气管炎6例,3例患者合并病毒性脑炎,1例患者合并一过性高血糖。
儿童手足口病600例疫情状况分析及预防控制探究

儿童手足口病600例疫情状况分析及预防控制探究目的分析并探讨儿童手足口病的病情状况与预防措施,科学的减少此类病例的发生。
方法对600名患有儿童手足口病的儿童,采取居家、门诊留观及住院隔离治疗,同时落实检测、报告、指导、消毒等综合防控措施。
结果儿童手足口病患者,在年龄段上,主要分布在4岁以内为418例,占比69.7%,二其他年龄段为182例,占比30.3%,两个年龄段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季节方面,儿童手足口病患者大多在5月-7月发病,占比65.49%,而其他月份合计占比34.51%,其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儿童手足口病在婴幼儿时期发病率较高,尤其在4岁以内,而且发病具有季节周期性,常发生于5月-7月-春季,在春季时应该加强对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增加医疗人员,加强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宣传工作。
标签:儿童;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儿童手足口病是有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常发病于婴幼儿时期,常见病型为柯萨奇A组16 型(CoxA16)[1]。
兒童手足口病以发热、足底、手掌、口腔黏膜出现水疱样皮疹为主要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表现心肌炎等,引发肺水肿或肺出血,危对患儿生命造成危害[2]。
儿童手足口病对儿童的危害性极大,掌握手足口病的影响因素及防预治疗措施是医护人员当前紧急而又迫切的任务。
2013年1 月至12 月诊治的600例儿童手足口病疫情进行分析,并分析原因以及探讨下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治疗措施,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选择的病例全部来自我院门诊被确诊为儿童手足口病的患者,时间为2012年1月—2014年1月,共600例,其中男性400例,女性200例,年龄1-5岁,轻症患者530 例,其中170 例在门诊进行观察隔离治疗、360例留在家中隔离治疗,60 例重症患者住院隔离治疗。
临床症状表现为: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疱疹或皮疹,数目不同,疱内的液体比较少,口腔黏膜有疱疹时,患儿的疼痛较明显,部分患儿伴有一系类症状,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3]。
小儿手足口病198例临床观察

小儿手足口病198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及转归。
方法:回顾分析198例患儿临床资料。
结果:本病有侵犯心肌及神经肌肉性,早期识别重症,早干预,可防止严重并发症。
关键词手足口病小儿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134资料与方法2008年5月~2008年8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98例,男124例,女74例;发病年龄7天~14岁;0~1岁11例,1~3岁145例,3~7岁37例,7~14岁5例。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有典型手足口或臀部皮疹,轻中度发热102例,高热46例,烦躁不安8例,肢体乏力6例,呕吐8例,呼吸急促52例,心动过速32例四肢末端发凉、发绀13例,住院时间3~12天,平均6.025天。
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68例,以多核增高为主,血糖全部正常,心肌酶明显异常进一步做心肌肌钙蛋白测定,ck增高89例,其中增高10倍以上3例,ck-mb增高36例,心肌肌钙蛋白tni均阴性。
胸部x线检查,双肺纹理增多、增粗,可见片状阴影16例,心电图:54例窦性心动过速。
治疗与转归:按照《2008年卫生部关于手足口病及其并发症治疗指导原则》标准。
一般治疗:隔离,清淡饮食,给予皮肤及口腔护理;药物治疗以抗病毒为主,全部选用利巴韦林,白细胞增高及疑似重症病例应用抗菌素,有28例持续高热、精神萎靡、肢体无力及心肌酶异常升高患儿给予甲泼尼龙、静脉用免疫球蛋白。
退热常规使用布洛芬悬液,部分配合物理降温。
有3例应用了甘露醇降颅压。
198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
讨论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性疾病,以婴幼儿多见。
一年四季散发,4~9月为流行高峰。
本组198例患儿,全部在2008年5~8月发病,有聚集现象,如幼儿园、双生子、兄弟姊妹等,未进行病原学检查。
临床特点为多发生1~3岁(78.79%),热峰多在病程的3~5天,皮疹5~6天隐退,少数可见结痂。
手足口病1200例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120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诊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0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相关资料结果手足口病临床特征为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发生致死性并发症,危重病例多发生于3岁以下患儿,由于诊断,隔离治疗及时,大多预后良好。
结论手足口病早期诊断,综合治疗有利于阻断或延缓病情进展,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与静脉用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关键词】肠道病毒EVT1 手足口病2009年5月以来,我院应当地疫情需要,设手足口病专科隔离病房,共收治1200例手足口病患儿,对此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00例患儿中男650例,女550例,男女比例近1.2:1,发病年龄最小40,最大16岁。
0—1岁205例(17.08%),1—2岁354例(29.5%)2—3岁348例(29%)3—5岁142例(11.83%)其余151例(12.5%),3岁以下者占75.5%病程5-14天,平均10天。
1.2 临床表现普通病例表现为急性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溃疡。
手、足和口腔出现红色斑丘疹,疱疹,舌苔厚腻,部分斑疹可办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可单一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少数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多在发病后1-5天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尤其以3岁以下小儿)。
治疗不及时,迅速进入临床死亡。
1200例患儿有865例发热,约占发病者72%,热程1-4天。
450例伴精神差,乏力、嗜睡、面色苍白或发灰,多数患儿有食欲减退、咽痛。
近2年来,少部分患儿在发病期处于机体超敏状态,既往无过敏史者出现过敏反应,甚至同一种药物输注几天后才发生过敏,表现为哭闹、皮疹、呕吐、面色苍白或青紫,心动过速、血压下降或测不出。
有22例过敏,约占0.2%。
1.3 治疗与转归遵循《肠道病毒(EVT1)感染诊疗指南(2010年版)》治疗方案,指导患儿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强营养,进食易消化的食物,保暖。
100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100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手足口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为:手,足,口腔内发生散在丘疹及水疱。
我院从2009年5月-2010年10月,共接诊100例手足口病的患儿。
现在就这些病例的儿科治疗及随访结果予以分析。
1 临床分析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年龄2-16岁,男:女为3:1,以2-5岁最多,病史2-3天。
均确诊为手足口病。
1.2诊断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体征,病后做粪便培养均为柯萨奇病毒及埃克病毒。
1.3 治疗方法均可以用抗生素静点,喜炎平,穿琥宁氯化钠注射液静点。
100例均已治愈。
2 讨论2.1 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50年代末在英国流行,以后美国等地相继报道,太原也有散在发生,主要是通过呼吸道的飞沫直接传染,粪便污染的食物和用具也能引起间接传染。
2.2 患病后,首先在口腔黏膜,如硬腭,颊粘膜,唇舌齿龈处,发生1-3mm大的红色、紫红色的丘疹、丘疱疹或水泡,之后很快破溃,形成糜烂或潜在溃疡,数目多少不定,痛时影响进食,发生于手掌、足趾的皮损为米粒至豌豆大小的红色斑丘疹及水疱疹,发生于趾指背或侧缘的典型皮损与趾指的皮纹走向一致,也可累及全身,发生广泛性丘疹及水泡。
90%的患儿上腭伴有疱疹,整个病程1周左右,很少复发。
2.3 我院发现100例患者均有手足口病密切接触史,大多数发热,体温在37.5-38.0之间,很少高热,但不及时治疗,虽然不像FV71病毒病情危重,但累及心肌炎的也占大多数。
患儿往往表现不思饮食,精神萎靡,所以给予适当的治疗,即营养心肌治疗亦起到非常重要的的作用。
2.4 对于手足口病并发心肌炎的处理。
除给予抗炎,抗病毒处理外,还要给予营养心肌治疗。
如静点丹参,或生脉1周后心肌炎症状如胸闷、气短均得到改善。
2.5 关于FV71手足口病轻重型的处理。
轻型:临床表现为轻度上感症状,口腔黏膜疹出现较早。
位于舌两侧颊部,流涎,拒食,手足肛周有疱疹,5天后变暗红,消退。
重型:典型手足口均可见疱疹,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不精神,呕吐,肢体抖动,四肢无力,弛缓性麻痹。
150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150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目的对150例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加以总结。
方法对2010年4月~9月收治的15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患儿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112例(74.67%)小于3岁均有皮疹,以手、足、口、臀部为著,其次为双膝、肘关节。
116例(77.33%)伴发热,发病集中在5~7月份。
所有病例经及时、早期治疗,均获痊愈,未发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的流行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本组患儿临床表现典型,预后良好,临床医生及时正确的诊断并予以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预防并发症发生,防止疾病流行传播。
标签:手足口病;临床分析手足口病(HFMD)是儿童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表现,多数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肺等重要脏器,近年来国内HFMD发病呈现上升趋势。
现将2010年4月~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5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作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50例全部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1],其中男93例,女57例,男女之比1.6∶1,发病年龄5个月~9岁,其中5个月~1岁24例(16.00%),1~3岁88例(58.67%),4~6岁28例(18.67%),7~9岁10例(6.67%),4月份发病6例,5月份发病52例,6月份发病58例,7月份发病27例,8月份发病4例,9月份发病3例。
150例患儿中,托幼儿童及小学儿童发病112例,38例为在家散居儿童。
1.2临床表现1.2.1发热116例(77.33%)伴发热,其中低热(37.5 ℃~38 ℃)60例,中等热(38 ℃~39 ℃)33例,高热(39.1 ℃~40 ℃)22例,40 ℃以上为1例,发热多在病程第1~3 d出现,无固定热型,无发热病例34例(22.67%)。
1.2.2皮疹150例患儿均有皮疹,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粒至黄豆大的水疱型皮疹,周围绕以红晕,椭圆形或圆形,手掌、手指屈侧,脚底、脚趾屈侧,肛周广泛分布。
手足口病986例临床分析参考模板

手足口病986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了解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方法对2008年5月10日至2009年5月9日986例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手足口病的高发年龄为2~5岁,全年中发病率最高的月份为5~7月(占50.62%),有接触史为主要发病原因。
结论在手足口病流行地区高发季节,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家长防范意识,避免密切接触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手足口病;传染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小儿发病为主。
近年来,我国多个省市和地区发生了手足口病的爆发和流行[1], 2008年5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正式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加强对该病的认识、研究和管理,进行网络直报[1]。
从2008年5月10日至2009年5月9日我院共诊治手足口病患儿986例,为解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现将此986例临床调查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病例资料2008年5月10日至2009年5月9日,在我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专诊室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986例,均符合卫生部公布的2008年版《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中的诊断标准。
所有患儿都均采用统计报表、患儿个案调查表等方法进行详细信息登记,全部病例由防保科进行个案调查,986例中门诊治疗892例,住院94例。
男564例(占57.2%),女422例(占42.7%)。
2岁以下179例(占18.2%);2~5岁655例(占66.5%);5岁以上10岁以下152例(占15.3%)。
1.2 结果1.2.1 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患儿中,绝大多数有接触史,共787例(占79.8%)。
幼托儿童发病较散居儿童高,发病季节以5~7月发病数最多,占总发病数的50.6%,10~11月份又是一个小高峰(占21.5%)。
接触史及职业分布情况详见表1,发病月份情况详见表2。
1.2.2 临床表现 986例患儿大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共946例(占95.9%),其中低热453例(占45.9%)、高热493例(占50.1%),1~2 d后出现流涎597例(占60.5%),口痛868例(占88.0%),厌食759例(占76.9%),口腔疱疹及溃疡898例(占91.1%)多在软腭、硬腭、齿龈,个别在扁桃体和咽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例手足口病病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1-11-01T16:57:17.1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2期供稿作者:雷雨董薇
[导读] 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幼儿,本县流行以普通病例为主,表现为发热及皮疹。
雷雨董薇(房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湖北房县 442106)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2-0018-02
【摘要】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及流行特征。
方法分析19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年龄、性别及人群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及转归等临床资料。
结果 3岁以下患儿占75%。
男性(65%)高于女性(35%)。
农村儿童高于城镇儿童,患儿均有皮疹,皮疹同时出现在手、足、口部(45%)及臀部(40 %)。
发热 170例,多数以不规则热、低热为主,多数先发热后出皮疹,多在2 d内。
部分病例可见白细胞增多(2.5%)。
经抗病毒、清热解毒及对症治疗,均治愈。
结论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幼儿,本县流行以普通病例为主,表现为发热及皮疹。
此病只要及时诊治,预后良好。
手足口病是发生于儿童和婴儿的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疾病,1982年在我国首次报道,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及CA16等多种病毒引起。
在我国已经被纳入国家法定丙类传染病,我县近年也出现手足口病流行,1989年5月~2010年6月我科共收治手足口患者198例,现将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8例患儿均符合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的诊断标准。
普通病例198例,病程3~14d,平均5d。
1.2方法
分析患儿的发病年龄、性别及人群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治疗及转归。
2 结果
2.1发病年龄、性别及人群分布
本组患儿年龄 4个月~12 岁,平均发病年龄为1.8岁,其中3岁以下 149 例,占75 %。
小于1岁24例,1~2岁45例,大于2岁但小于3岁80例,3~6岁35例,6以上岁14例。
男129例( 65%),女69例(35%)。
城镇儿童49 例(25%),农村儿童149例(75 %)。
家庭或同一村23例,占12%。
2.2临床表现
发热 170例,多数呈不规则热发热,其中37.5~38℃ 129例(76%),高于38℃但≤39℃ 39例(24%),多数先发热后出皮疹,多在2d 内,其中发热时间小于24h 88例(52%),24~48h 51例(30%),>48 h但≤72h 21 例(12%),大于72 h 10例(6%)。
198例患儿均有皮疹(100 %),主要分布在手、足、口部90例(45%),分布在手、足、口、臀部80 例(40%),分布在手足部20例(10%),少数分布在口腔黏膜或臀部10例(5%)。
皮疹为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24h后转为疱疹,典型者为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水疱性皮疹,直径多在5mm左右,疱液清澈透明,周围绕以红晕,呈圆形或椭圆形,有轻度痒感,表面较厚,不易破溃,≤3岁的患儿多发生在臀部和膝部,以红斑和丘疹为主,臀部皮疹严重者左右对称。
一般在1周内消退,无色素沉着,不留痂,位于口腔黏膜的皮疹呈疱疹或小溃疡。
皮疹消退时间为平均5d。
伴流涕95例(48%),咳嗽58例(29%),呕吐4例(2%),腹泻5例(3%)。
无重症患儿。
2.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少于4×109/L 2例(1%),大于10×109/L 5例(2.5%),余病例正常。
50例行心电图检查均正常,70例行胸部X线检查提示支气管炎6 例(3%)。
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127例送CDC检查检出EV71及CA16病原体。
2.4 治疗及转归
治疗措施主要是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①收入感染病区隔离治疗;②嘱患儿注意休息,食用清淡食物,加强营养,做好各项护理,防止交叉感染;③予利巴韦林、清开灵等药物抗病毒及清热解毒治疗;④对有呕吐、腹泻等患儿予止泻、止吐治疗;⑤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50例住院时间平均5d,均治愈(100%)。
余在门诊治疗,经追踪调查均治愈。
3 讨论
手足口病为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皮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病原有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
埃可病毒亦可引起该病[1]。
患儿及健康携带者为传染源,可通过粪口途径或通过唾液飞沫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亦可引起传播及流行[2,3]。
大量临床资料报道该病有局部爆发流行可能,婴幼儿为主要感染人群。
发热及手足口及臀部出现丘疱疹为典型特征,部分病人合并出现脑炎、肺炎、及心肌损害,但总发生率不高[4] [5]。
本病好发于6岁以下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本组中3岁以下的患儿占75%,男性发生率(65%)明显高于女性(35%);农村儿童发生率(75%)高于城市儿童(25%)。
本资料198 例患儿均有皮疹,大部分病例皮疹同时出现在手、足、口部(45%)及臀部(4%),少数仅分布在手足部(10%),口腔黏膜或臀部(5%)。
普通病例(100%)症状较轻,一般以发热和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症或疱疹为主,因此门诊医师接诊时应注意口腔黏膜是否疱疹或小溃疡,以免漏诊。
另外,大部分(86%)患儿发热,呈不规则热,多数先发热后出皮疹,低热为主,少数病例伴随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感染表现,应注意与上呼吸道感染鉴别,我省曾因此出现漏诊病例。
实验室检查方面,少数病例可见白细胞增多。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儿的分泌物或粪便,传播快,第1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毒主要经粪、口及呼吸道途径传播,接触可传染病毒。
因此,在治疗期间要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我院感染病区,有标准病房,有标准消毒施,患儿的生活用品及污物等均严格消毒处理,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避免了交叉感染。
本资料示,我县手足口病流行以普通病例为主。
本组平均住院时间 5d,治愈率达100%,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普通病例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3.
[2]HoM. Enterovirus 71:the virus,its infections and outbreaks[J].Microbiol Immunol Infection,2002,3(4):205-206.
[3]杨秀慧,何家鑫,严延生. 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的病原学诊断与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23(4):323-326. [4]顾友梅.小儿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4.
[5] 宋美听.手足口病78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1988,46(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