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六贼”之一的高俅为何是水浒里最大的恶人
高俅的奸诈与阴谋

高俅的奸诈与阴谋随着历史的长河不断流转,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而在唐朝,高俅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智谋过人,心机深沉,凭借着自己的机智与权谋,一步步跻身于朝廷的高位。
然而,他也是一个极度奸诈阴险的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停地制造恶意阴谋,让无数人蒙受不白之冤。
本文将从高俅的奸诈与阴谋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高俅的奸诈高俅是个聪明的人,他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对权力的渴望让他变得毒辣狡诈,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他在朝廷上巧舌如簧,能言善辩,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无懈可击的形象。
他总是以一副正人君子的姿态示人,表面上看似忠心耿耿,实则在背后耍弄权谋。
高俅不仅在政治上用尽了心机,对于自己的个人利益也是极为在意。
他常常以克扣农民税收和以权谋私,暗中收取巨额财富,损害国家和百姓利益。
他曾经利用职权之便,凭借政治手腕排挤异己,让一些无辜者蒙受冤屈,遭受牢狱之灾。
他的奸诈之举无人能料到,甚至连自己最亲密的朋友都被他所利用,最终以背叛告终。
二、高俅的阴谋高俅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他善于设计并执行阴谋,以迫害敌对势力。
他不仅在政治上过绞肉机,也在私人生活中施展阴谋。
他从从容容地渗透到皇帝身边,成为唐玄宗的亲信。
借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引导政策走向,从而达到自己的私欲。
高俅还因为勾结厄鲁特人与吐蕃人举事,让百姓遭受战乱和苦难。
高俅的阴谋手段可谓百出,他伪造证据,栽赃陷害无辜,让诚实善良的人成为替罪羊。
他曾经设计并实施了一场大规模的阴谋,将著名诗人杨炯诬陷为谋反的罪名,导致杨炯被逼自杀。
高俅的种种阴谋不仅损害了社会正义,也对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综上所述,高俅是一个聪明却极度奸诈阴险的人。
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追求权力和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迫害异己,让无数无辜者蒙受冤屈。
而他的阴谋手段更是使得他在朝堂上左右逢源,左右横跳,让人防不胜防。
高俅的奸诈与阴谋成为历史长卷中令人唏嘘不已的一笔,也成为对人性黑暗面的记忆。
北宋球星高俅为何被黑成这样

北宋球星高俅为何被黑成这样(2016-11-25 07:48:53)标签: 历史文化史话人文足球分类: 史海漫步高俅是宋徽宗赵佶的一个玩伴,俩人最早都是国字号球队的,只不过一个是后台老板,一个是球星。
虽然高俅最后爬上了太尉这样位高权重的中枢位置,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权臣,高俅并非是十恶不赦的混球。
《水浒传》中将其描绘成欺男霸女,嫉贤妒能的小人,不择手段的迫害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和林冲,使其家破人亡,流落江湖只是小说家言,有失公允,高俅三败梁山更是子虚乌有。
本文并非是为高俅辩诬,高俅在宋史上只是一个小人物,连传记都没有,元朝脱脱编撰的《宋史》选择性忽略高俅,说明高俅并没有什么鸟影响力,既不重要也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不堪。
宋史上与其同时代的朝臣中,有被耻辱性注上标签的“北宋六贼”即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邦彦,高俅并未入选巨奸大恶,说明高俅还够不上奸臣传这个级别,那么历史上真实的高俅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据宋史《徽宗本纪》和宋朝文人笔记载,高俅没有发迹前确实是个球,被人踢来踢去。
南宋王明清著《挥麈录》里说,高俅本是苏东坡一个书童,能诗善书,为人机灵。
这么看来,这孩子也是穷出身,很有可能被苏轼很早买入府中,跟着大才子,高俅长劲很快,有眼色,字还写得好,诗词歌赋也有一定功力,常常为坡公誊写抄录一些文牍,很是受苏东坡喜爱,否则东坡先生外出做官时,也不会把他从后场输送给大文豪好朋友曾布,可惜曾布觉得自己的书童太多,不差高俅这一个,把球又踢给了苏东坡。
东坡接球后,想了想一个大脚,传给了另一位好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这回找对人了,王诜是神宗皇帝的妹夫,是后来担任大宋朝国家守门员的徽宗赵佶的姑父,根正苗红的皇亲国戚,更重要的是王诜和时任端王的赵佶是一个圈子里的文友,俩人经常一起交流书画心得,能够托付给这样一个人,可见苏轼对高俅挺上心的,也给高俅日后飞黄腾达找到了一条捷径,再后来王诜一计无心插柳柳成秧,似传似射飞向球门的大脚高球,直接让身为守门员的赵佶接住了。
《水浒传》中最典型的反面人物

《水浒传》中最典型的反面人物高俅(?—1126)北宋末年人。
初为苏轼小史(书僮),后事枢密都承旨王铣,因善蹴鞠,获宠于端王赵佶(即徽宗)。
徽宗即位后,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在任时宋军政废驰。
在施耐庵水浒传中对他有深刻刻画。
高俅于靖康初病死。
高俅是《水浒》里的重要人物。
值得思索的是,尽管人们对《水浒》的认识一直众说纷纭,唯独在对高俅这个文学形象的评价上,却几乎完全一致。
下面的观点,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阶级压迫是造成农民起义的基本原因。
《水浒传》通过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在客观上深刻地揭示了这条真理。
全书首先出现的重要人物是高俅。
作者把高俅发迹的故事安排在全书的开端,确如金圣叹在批语中所说,含有表明“乱自上作”的用意。
高俅的身上典型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腐朽的本质,成为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
王进亡命延安府,林冲刺配沧州道,杨志流落汴京城,都是由于他的迫害。
其后,他又和梁山泊势不两立,是封建王朝中主张和执行征讨最力的一个人。
他象一根无形的线,把出现在书里的那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全都串连起来了。
①最近,有一些同志认为:《水浒》在塑造高俅这一反面形象时,不同于宋元“话本”和“杂剧”那样“往往把封建时代的社会、政治问题,理解为个别人的好坏问题”,而是“把这样一些个人和个人行为,当做整个的社会、政治问题来处理”,“这就赋予它以强烈的政治社会意义。
”②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
我们认为,上述对高俅的文学形象的政治社会意义的评价是不符合作品实际的。
正确认识高俅这一同作品热情讴歌的梁山泊英雄对立的反面典型,对于深入揭示《水浒》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来谈一谈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以就正于学术界的先辈和同志们。
一.大家知道,《水浒》是以北宋末年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传说为题材的。
但它并不是一部历史小说。
在宋朝的“说话”艺术中,有所谓“小说”、“谈经”、“讲史”、“合生”四科的区分。
其中“讲史”一科,有点类似历史小说,但也是“历叙史实而杂以虚辞”⑨;至于被列入名“银字儿”的“小说”科的“扑刀杆棒”类的“水浒”故事,就更与史实大相径庭了。
出身“卑贱”的迫害狂——高俅

出身“卑贱”的迫害狂——高俅出身“卑贱”的迫害狂——高俅——“《水浒》带给我们什么”之五《水浒》对高俅的最初定义是“浮浪破落户子弟”。
有人认为“浮浪是不务正业、帮闲混饭的意思”,而“破落户指地痞流氓”。
如果是这样的话,高俅加入最高权利机构这一事件,就意味着这个政权带有流氓加恶棍的性质。
高俅第一天上任,就遇上了王进抱病在家。
高俅不问青红皂白,抖起威风,命手下将王进“拿来”。
见到王进的第一句话便是:“你那厮便是都军教头王升的儿子?”随后,怒不可遏:“这厮!你爷是街市上使花棒卖药的,你省的甚么武艺!前官没眼,参你做个教头。
如何敢小觑我,不伏俺点视!你托谁的势要,推病在家,安闲快乐!”“你那厮便是都军教头王升的儿子?”——这根本就不是官场士大夫阶层的语言,而是典型的市井无赖语言,活脱脱地描画出一副公报私仇的小人嘴脸。
且不说高俅想公报私仇,只分析“如何敢小觑我,不伏俺点视”这句话。
别看高俅身着官服,但内心对自己眼下的地位是惴惴不安的。
他生怕手下对他“不伏”;别看上级领导赏识高俅同志,但高俅同志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更清楚这个不明不白的官是怎么来的。
由此,他就愈加害怕他人的眼光。
“如何敢小觑我,不伏俺点视”——王进奉命上殿,根本就不知道这个高大人是谁,哪里谈得上什么“小觑”与“不伏”呢?分明是高俅自家的疑心折磨着他自己!“如何敢小觑我,不伏俺点视”这句话传达出的是一种心理焦虑和恐惧。
一个小人尽管不堪大任,却渴望升迁。
因为他不堪其任,所以,只能借助不光彩的手段与不合理的途径以达成目的。
但问题就在这里:小人大任是违背天理的。
因此,小人(恶人)必须承受内心的自我折磨。
他作官是战战兢兢的。
真正的恶人往往知道自己是恶人。
正因为知道自己是恶人,所以就害怕别人也知道自己是恶人;进一步讲,也就很容易怀疑别人知道自己是恶人。
最可笑的是它们往往把这种怀疑认作事实。
一旦认作事实,别人的麻烦就由此产生。
《奥瑟罗》中的恶棍亚勾怀疑老婆与奥瑟罗私通。
【历史上有高俅这个人吗】历史上,高俅是个怎样的人?水浒传中为何说他不是好人?

【历史上有高俅这个人吗】历史上,高俅是个怎样的人?水浒传中为何说他不是好人?高俅,看过《水浒传》的朋友都认识。
书里写到——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毬。
京师人口顺,不叫高二,却都叫他做高毬。
后来发迹,便将气毬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
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
列位看官,读至此处,不知你是否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反正我觉得,哪里有点不对。
到底哪里不对呢?我细细读了两遍。
发现了。
文中说,高俅乃是“浮浪破落户子弟”,却又说他“颇能诗书词赋”。
如此矛盾的事,集结在一个人身上,由不得不惊诧啊。
列位,什么是浮浪?什么是破落户?不如看词典的解释。
浮浪就是——到处游荡,不务正业。
破落户就是——衰败没落的人家,也引申为游荡无赖的败落人家子弟。
两个词加到一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祖上曾经也阔过,现在纯粹是流氓……高俅既然是这样的出身,“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显然,其家里根本没钱让他读书;或者,就算是读过一点书,也是天天在学校瞎混。
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颇能诗书词赋”?这难道是讲,高俅是个天才?不读书也会吟诗填词?或者,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却能写文作赋?我觉得,这应该是作者施耐庵的潜意识导致的。
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想表露本心,但字里行间,却不经意透露出了真实想法。
施耐庵写《水浒传》时,他必定找了很多资料。
而高俅的资料,虽然不多,其实也不少。
元朝人在编《宋史》的时候,借坚决不降金国、惨遭杀害的李若水之口痛骂高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这显然就是两宋之际,人们对高俅的评价;但施耐庵也一定看到了南宋王明清在《挥麈录》里对高俅的描述——高俅者,东坡先生小史,笔札颇工。
原来,高俅最初是苏轼身边的工作人员,字写得好,文章也不错……苏轼到地方当官时,将他推荐给曾布;曾布说我秘书有点多,不要了……于是又推荐给了王晋卿;当时还是皇子的宋徽宗看上了王晋卿一把梳子,王晋卿说,我还有一把一模一样的呢,派人给您送来吧——就这样,高俅结识了正在蹴鞠的赵佶……有人也许会质疑,你怎么能说这又是真的呢?难道王明清就不会是段子手?那我们就来看一下专家们对《挥麈录》的评价——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采取存录基本文献史料、注重汇聚当时诸多人物及事件的记事方法,主要用来补足南北宋之交时的史料史实不足。
历史趣谈:名著《水浒传》中大反派高俅梁山上的三大仇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名著《水浒传》中大反派高俅梁山上的三大仇人导语:水浒传中的高俅大家太熟悉了,实在是坏啊,害王进,害林冲,简直是迫害教头专业户。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高俅是如何与水浒英雄结仇的!先说王水浒传中的高俅大家太熟悉了,实在是坏啊,害王进,害林冲,简直是迫害教头专业户。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高俅是如何与水浒英雄结仇的!先说王进,其实王进本人和高俅本无仇怨,这事得从王进的爸爸王升说起。
上一篇不是说高俅爱刺枪使棒么,有这手艺之后,高俅曾与王升比武切磋。
没想到实力相差悬殊,高俅被王升一棒打翻,三四个月不能起床,于是梁子就结下了。
现在高俅做了国防部长,上任第一天就遇上了请病假的王进。
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对话:高俅道:“你那厮便是都军教头王升的儿子?”王进禀道:“小人便是。
”高俅喝道:“这厮!你爷是街上使花棒卖药的!你省得甚么武艺?前官没眼,参你做个教头,如何敢小觑我,不伏俺点视!你托谁的势要推病在家安闲快乐?”王进告道:“小人怎敢;其实患病未痊。
”高太尉骂道:“贼配军!你既害病,如何来得?”王进又告道:“太尉呼唤,不敢不来。
”高殿帅大怒∶喝令:“左右!拿下!加力与我打这厮!”最后的结果就是王进带着老娘潜逃出京。
其二就是林冲。
这是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高衙内调戏林冲妻子,林冲忍了。
后来高衙内和林冲朋友陆谦合谋再次调戏林娘子,林冲大怒,砸了陆谦的家,拎把刀天天在太尉府门口转悠。
此时的高衙内因思念成痴外加对林冲的恐惧,一病不起。
高俅得知后细细盘算,事到如今,高衙内和林冲必有一死,权衡一下,还是让林冲死吧。
如是采用了大家都知道的那条毒计,把林冲发配沧州,指使董超、薛霸野猪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上的高俅真的很坏吗?其实他有2个优点,却因水浒传而被抹黑

历史上的高俅真的很坏吗?其实他有2个优点,却因水浒传而被抹黑在《水浒传》中,征辽、田虎、王庆时无往不利的梁山好汉们到了征方腊时仿佛失了神威一般,开始接连损兵折将,以至于征方腊归来后只剩下30来位好汉,然而提起《水浒传》中最可恨的反派,绝大多数人却不会怪罪方腊势力,反而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名字是高俅,也许是因为“豹子头”林冲人气太高,以至于高俅反派的形象深入人心,众所周知,高俅这人物并非施耐庵虚构,历史上乃是确有其人的,那么正史中的高俅真的有大家想的那么坏吗?也许答案并非如此,他唯一有的只有2个优点。
(林冲剧照)在讨论“正史中的高俅是有多坏”之前,咱们不妨先了解了解《水浒传》里的高俅,因为绝大多数人压根就没看过原著,不过通过电视剧或是道听途说的方式来了解这个角色,以至于对他存在很多的误解和偏见。
人气最高的两部《水浒传》电视剧中的高俅扮演着分别是魏宗万与李子雄,不得不佩服两位演员的功力深厚,在他们的演绎下,高俅这个人物即便只是站在那啥也不做,也让你有想要冲上去打他两拳的冲动,但高俅在原著真做了什么坏事吗?其实还真算不上。
在整部《水浒传》中,高俅最大的黑点就在于他是朝廷官员,作为朝廷命官,他奉命征讨梁山,这有什么问题吗?其实咱们在看《水浒传》的时候容易被作者施耐庵给带偏了,虽然梁山好汉是本作绝对的主角,但不可否认,梁山上绝大多数人都属于“该死”的一类,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是犯了罪,不得已落草为寇,比如宋江,另一部分原本就是山大王,比如王英、周通,更何况还有李逵那种滥杀无辜的人渣,梁山好汉们要得了善终那才真是笑话。
(高衙内剧照)除此征讨梁山之外,高俅还做了啥坏事?作为官员,他也没干过什么滥杀无辜的事,至于你说他贪财,那杨志送他玉,他也没收啊,反倒是秉公办理将杨志关押;你再说那高衙内抢林冲妻子(林娘子),那关高俅啥事?他也对这个干儿子表示头疼,也表示了自己的不爽,只是他巴结蔡京、童贯等人让人不爽罢了,这根本不算什么黑点,在现代职场中这种人你我身边不要太多,比他龌龊、黑暗的更是数不胜数。
北宋权臣高俅的生平简介

北宋权臣高俅的生平简介高俅,北宋末年权臣,宋徽宗时期的官员汴京(今河南开封)人。
因是《水浒传》的主要反派人物而广为人知,也是北宋新党领袖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宋权臣高俅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高俅的生平简介人们知道高俅主要是因为他是《水浒传》里面的大反派,但是在北宋历史上确实是一个叫高俅的人,而且也正好事宋徽宗时期的权臣。
高俅在历史上本来是苏轼的书童,非常擅长蹴鞠,在宋哲宗时因结识端王赵佶受到宠信,赵佶即位后,高俅官至太尉,但是正史上对他的事迹记载不多。
在历史上高俅本是苏轼的书童,高俅这个人很擅长抄写,而且毛笔字写得很漂亮,在苏轼身边肯定肚子里还是有墨水的,后来是苏轼把高俅介绍给了王诜。
正是因为王诜,高俅最后才能平步青云。
但是历史上高俅这个人应该是有恃宠营私的,因为在《靖康要录》里面就有人上书揭露高俅的罪行。
高俅在历史上没有参与宋徽宗与宋钦宗集团的斗争,所以他比较幸运,当时高俅与童贯有摩擦,所以高俅最后以生病休养为由回到了开封,但是在《宋史》里面高俅最后是死于1126年的,当时皇帝还为他的死感到哀伤。
高俅是怎么死的在水浒传后来的演义里面人们因痛恨高俅最后将他的结局是写被吊死的,但是历史上高俅最后应该是病死的。
实际上非常奇怪的就是宋朝修史书很多,不仅朝廷官府修史书而且民间也有人修史,但是无论是官方正史还是民间野史,北宋人们对高俅的记载真的很少。
在北宋历史上高俅并不是一个大奸臣,所以施耐庵所写的高俅是经过加工的。
高俅在历史上死于靖康元年,在《宋史》关于李若水的传记里面高俅死的时候,按照以前的传统,身居高位的人死后朝中应该要为他举办丧礼但是里若水向皇帝上书说道,高俅以幸臣的身份身居高位,败坏军事政体,导致金兵在北宋长驱直入,这样的错过应该和童贯一样被斩首,要剥夺他的官职,并以此示众,但是现在非常时期,我们就不再去追究了,关于举丧的事情也不应该再谈了,可见高俅之后应该是善终的。
高俅发迹高俅是《水浒传》中的一个小人形象,千百年来,这个形象深入人心,却是作为一个反面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是“六贼”之一的高俅为何是水浒里最大的恶人
水浒里有很多角色,比如被后人成为“六贼”的,按《宋史》,“六贼”应是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不过在水浒里这些人的影响力很小,倒是高俅,直接是梁山英雄讨伐的对象。
为何会如此?其一,高俅不是科举出身,没有文化,靠着溜须钻营,谄媚皇上。
算不得正经本事。
他是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连一个正经的名字也没有,只因踢得好脚气毯,被人称为高毬;“后来发迹,便将那气毬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姓高,名俅。
”从这名字的来历,不仅点出了高俅城市游民的阶级成分,也透露出作者对他的鄙薄与揶揄的态度。
其二,父子关系不睦。
做官的人要孝顺父母,这样才能成为百姓的表率。
高俅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
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
只在东京城里城外帮闲。
因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被他父亲开封府里告了一纸文状。
府尹把高俅断了四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
东京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
其三,陷害忠良,从高俅开始。
高俅当上太尉头一天,就把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拿来出气,原因只是高俅学使枪棒时,曾被王进之父一棒打翻。
学使枪棒,较量高低,输者理应心悦诚服才是。
同样是王进,在史家庄把史进打翻,史进纳头便拜,说:“我
枉自经了许多师家,原来不值半分。
师父,没奈何,只得请教。
”史进固然被打败,但仍不失好汉气度。
而高俅则不然,始终耿耿于怀,且欲倚势报复。
王进叹道:“俺道是甚么高殿帅,却原来是东京帮闲的‘圆社’高二!”这就一语道破了,在作者心目中,高俅并不是正统的封建官僚的典型,而只不过是一个“帮闲得志”的流氓。
其四,逼上梁山的林冲,高俅是罪魁祸首。
高衙内在东京倚势豪强,公然调戏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之妻。
高俅得知此事,一点不曾着恼,头一句话却是问:“几时见了他的浑家?”又说:“我寻思起来,若为林冲一个人时,须送了我孩儿性命,却怎么是好?”于是他毫不顾及林冲是自己的下属,设下毒计,再三要谋害林冲。
其五,保家卫国为己任的杨志一直不肯落草,最后也无计可施。
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曾任殿帅府制使,是一个虽经多次挫折,但仍一心要为统治者效犬马之劳的角色。
他因失陷“花石纲”逃亡在外,遇赦后回京买上告下,大肆贿赂,欲谋官复原职。
高俅却把文书一笔批倒,将他赶了出来。
作为一个政治暴发户,高俅自私贪婪无耻,长袖善舞,品质败坏,说写高俅“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
”用的虽然是封建道德的传统观念,实质上反映出城市居民对于流氓暴发户的愤怒和痛恨。
高俅作为被鞭挞的反面形象,不光是由于他的主张征剿,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不守信义,反复无常。
小说一再揭露他欺瞒天子,篡改圣旨的小
人行径,他被檎上山之后,答应回朝奏本,予以招安,又设下誓言道:“若有翻变,天所不盖,地所不载,死于刀枪之下。
”然而一旦下山,即背信弃义,扣下肖让、乐和。
所以吴用说:“我观此人,生的蜂目蛇形,是个转面忘恩之人。
金圣叹评水浒,谈到高俅说:一部大书七十回,将写一百八人也。
乃开书未写一百八人,而先写高俅者,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乱自下生,不可训也,作者之所必避也;乱自上作,不可长也,作者之所深惧也。
一部大书七十回,而开书先写高俅,有以也。
这样以来,宋江等人造反,宋朝政府的混乱都是高俅所赐,毕竟他不是一个正经官僚的行当,有点泼皮无赖小市民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