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性惊厥诊疗指南(最新).

合集下载

2024版儿科热性惊厥PPT课件

2024版儿科热性惊厥PPT课件

热性惊厥与免疫性疾病
免疫性疾病可能导致患儿免疫系 统异常,从而增加热性惊厥的风
险。
常见的与热性惊厥相关的免疫性 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脑炎、风湿
热等。
对于患有免疫性疾病的热性惊厥 患儿,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加
强免疫调节治疗。
03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
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
01
血液检查
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 等,用于评估感染情况。
THANKS
热性惊厥的定义和分类
01
详细解释了热性惊厥的概念,包括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分
类等。
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02
介绍了热性惊厥的诊断标准,以及如何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鉴
别诊断。
治疗原则和常用药物
03
阐述了热性惊厥的治疗原则,包括急性发作期的处理和预防复
发的措施,同时介绍了常用的治疗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新型治疗方法介绍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孩子的体质和免疫力。
长期随访和监测计划
对于已经发生过热性惊厥的孩子, 建议进行长期随访和监测。
定期评估孩子的神经发育状况, 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通过定期随访和监测,可以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降低
热性惊厥的复发风险。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 方向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儿科热性惊厥PPT课件
目录
• 热性惊厥概述 • 热性惊厥与相关疾病关系 •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 • 治疗原则及方法选择
目录
• 预防措施与长期管理策略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
01
热性惊厥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热性惊厥是指小儿在发热性疾病过程中,体温升高时出现的惊 厥发作,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最新)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最新)

第五节热性惊厥【ICD-10编码】 R 56.0【定义】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主要见于婴幼儿时期〔3个月至6岁〕。

惊厥大多在发热性疾病初期,70%的热性惊厥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少数伴发于中耳炎、胃肠道感染或出疹性疾病初期。

惊厥多于发热24小时内、体温骤然上升时发生。

【病因】高热引起惊厥的机制可能与下面3个因素有关:1.发热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使脑细胞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的敏感度增高。

2.发热可使神经元代谢率增高,耗氧量增高,糖代谢增高,使脑细胞功能紊乱,导致异常放电,引起惊厥。

3.发热惊厥有特异性遗传倾向,为单一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子代为杂合子,可遗传。

【诊断要点】1. 病症与体征:热性惊厥分为单纯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

(1)单纯型热性惊厥:约占热性惊厥80%。

①初次发作在6个月至3岁之间,末次发作多数不超过4岁;②大多数惊厥发生在38.5℃以上、在高热24小时内;③同一热程中仅发作1次;④惊厥发作形式主要为全身性发作;⑤发作每次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很少超过10分钟;⑥发作后意识较快恢复,发作后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⑦惊厥发作10天后脑电图无异常。

⑧总发作次数不超过5次。

(2)复杂型热性惊厥:约占热性惊厥20%。

①可见于任何年龄;②38℃以下也可发作;③同一热程中可发作2次或以上;④惊厥发作较长,可达15分钟以上;⑤发作形式可为全身性,也可为局限性;⑥发作后神经系统可遗留不同程度异常体征;⑦总发作次数大于5次。

(3)简单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明确诊断前,需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既往假设有热性惊厥史更支持本病诊断。

2.辅助检查(1)常规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尿液分析,快速C反响蛋白〔CRP〕、心电图、胸片等(2)临床需排除电解质紊乱、代谢紊乱,可行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血生化、血糖、血氨、血乳酸、微量元素、遗传代谢病筛查〔尿有机酸分析、血氨基酸分析、酰基肉碱等〕检查。

热性惊厥临床路径(2019年版)

热性惊厥临床路径(2019年版)

液灌肠或口服/或地西泮栓剂,每次 0.5mg/kg,必要时 8 小 时重复,24 小时不超过 4 次。
(2)间歇短程预防治疗无效时,有高危因素者可酌情 长期抗癫痫药物预防治疗。
①高危因素:复杂型 FS,癫痫阳性家族史,发育迟缓, 已存在神经系统疾病,低热惊厥、热惊厥频繁发作、热性惊 厥持续状态,脑电图有局灶性放电等。
(2)长期抗癫痫药物预防治疗:可选择丙戊酸钠、左 乙拉西坦等。
(九)出院标准 惊厥控制,病情稳定,排除引起惊厥的其他病因。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若明确惊厥的其他病因,则退出本路径。
二、热性惊厥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热性惊厥(FS)(ICD-10:R56.0) 患者姓名: 性别: _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_年 __月 __日 出院日期: _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5~7 天
(四)标准住院日为 5~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 ICD-10:R56.0 热性惊厥疾病编码。 2.符合需要住院指征:首次发热惊厥发作;惊厥持续时 间长;反复发作,就诊时处于热性惊厥急性期;惊厥缓解后 仍存在意识障碍或精神状况欠佳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 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 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 2~3 天(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CRP、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骨代谢、血清镁、血糖检测; (3)脑电图检查。

□ 根据患者病情制订治疗方案



□ 向患儿家属告知病情、检

查结果及治疗方案
□ 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长期医嘱:
长期医嘱: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概述】热性惊厥( Febrile Seizures, FS )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病因,儿童期患病率2%~5%,在小儿各类惊厥中占30%。

热性惊厥的发作与颅外发热性疾病中体温骤然升高有关, 70%以上的热性惊厥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初期。

目前热性惊厥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一般认为3个月~5岁的婴幼儿(常见发病年龄为6个月~3岁,高峰年龄为生后18个月,),体温在38℃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和代谢性疾病,既往无热惊厥史者,可诊断为FS。

大多数FS的临床经过及预后良好,大约30%~40%的患儿可出现FS复发,严重的FS(如热性惊厥持续状态)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导致脑组织水肿、海马硬化萎缩及神经元变性坏死等,与日后情感行为异常、学习困难、智能发育落后及颞叶癫痫等存在一定的联系。

每例FS患儿复发情况变化很大,取决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如反复感染高热)的相互作用。

大多研究认为FS复发的危险因素有:①有FS或癫痫家族史;②首次FS的年龄<18个月;③低热出现惊厥;④发热早期出现惊厥。

发生FS持续状态的危险因素包括:①首次FS年龄小;②首次FS为部分性发作;③有癫痫家族史。

如果首次FS持续时间长,FS复发往往持续时问也长。

部分FS患儿可能继发癫痫,尤其是具有以下危险因素者:①复杂性热性惊厥;②有癫痫家族史;③惊厥发作前已经有运动智能发育落后。

具有的危险因素越多,FS复发或继发癫痫的可能性越大。

【病史要点】1、发热初期(常在发热24小时内)体温骤升时突然出现的急性惊厥发作。

2、初发年龄、惊厥前后体温、惊厥发作形式、持续时间、一次热程中的惊厥次数及惊厥发作后表现。

3、复发者应询问复发次数、每次复发时的惊厥类型及持续时间。

4、是否伴有头痛、呕吐、持续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脑病症状。

5、伴随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出疹性疾病、中耳炎等)及全身情况。

6、有无围生期脑损伤、有无颅内感染及外伤史,有无智力、运动发育的障碍。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最新)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最新)

第五节热性惊厥【ICD-10编码】R56、0【定义】为小儿时期最常见得惊厥原因,主要见于婴幼儿时期(3个月至6岁)。

惊厥大多在发热性疾病初期,70%得热性惊厥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少数伴发于中耳炎、胃肠道感染或出疹性疾病初期.惊厥多于发热24小时内、体温骤然上升时发生。

【病因】高热引起惊厥得机制可能与下面3个因素有关:1、发热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使脑细胞对内外环境得各种刺激得敏感度增高。

2、发热可使神经元代谢率增高,耗氧量增高,糖代谢增高,使脑细胞功能紊乱,导致异常放电,引起惊厥。

3、发热惊厥有特异性遗传倾向,为单一基因得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子代为杂合子,可遗传。

【诊断要点】1、症状与体征:热性惊厥分为单纯型热性惊厥与复杂型热性惊厥。

(1)单纯型热性惊厥:约占热性惊厥80%.①初次发作在6个月至3岁之间,末次发作多数不超过4岁;②大多数惊厥发生在38.5℃以上、在高热24小时内;③同一热程中仅发作1次;④惊厥发作形式主要为全身性发作;⑤发作每次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很少超过10分钟;⑥发作后意识较快恢复,发作后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⑦惊厥发作10天后脑电图无异常。

⑧总发作次数不超过5次。

(2)复杂型热性惊厥:约占热性惊厥20%。

①可见于任何年龄;②38℃以下也可发作;③同一热程中可发作2次或以上;④惊厥发作较长,可达15分钟以上;⑤发作形式可为全身性,也可为局限性;⑥发作后神经系统可遗留不同程度异常体征;⑦总发作次数大于5次。

(3)简单型热性惊厥与复杂型热性惊厥明确诊断前,需排除颅内感染与其她导致惊厥得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既往若有热性惊厥史更支持本病诊断。

2、辅助检查(1)常规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尿液分析,快速C反应蛋白(CRP)、心电图、胸片等(2)临床需排除电解质紊乱、代谢紊乱,可行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血生化、血糖、血氨、血乳酸、微量元素、遗传代谢病筛查(尿有机酸分析、血氨基酸分析、酰基肉碱等)检查。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概述】热性惊厥( Febrile Seizures, FS )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病因,儿童期患病率2%~5%,在小儿各类惊厥中占30%。

热性惊厥的发作与颅外发热性疾病中体温骤然升高有关,70%以上的热性惊厥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初期。

目前热性惊厥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一般认为3个月~5岁的婴幼儿(常见发病年龄为6个月~3岁,高峰年龄为生后18个月,),体温在38℃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和代谢性疾病,既往无热惊厥史者,可诊断为FS。

大多数FS的临床经过及预后良好,大约30%~40%的患儿可出现FS复发,严重的FS(如热性惊厥持续状态)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导致脑组织水肿、海马硬化萎缩及神经元变性坏死等,与日后情感行为异常、学习困难、智能发育落后及颞叶癫痫等存在一定的联系。

每例FS患儿复发情况变化很大,取决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如反复感染高热)的相互作用。

大多研究认为FS复发的危险因素有:①有FS或癫痫家族史;②首次FS的年龄<18个月;③低热出现惊厥;④发热早期出现惊厥。

发生FS持续状态的危险因素包括:①首次FS年龄小;②首次FS为部分复FS持续时间长,FS性发作;③有癫痫家族史。

如果首次.发往往持续时问也长。

部分FS患儿可能继发癫痫,尤其是具有以下危险因素者:①复杂性热性惊厥;②有癫痫家族史;③惊厥发作前已经有运动智能发育落后。

具有的危险因素越多,FS复发或继发癫痫的可能性越大。

【病史要点】1、发热初期(常在发热24小时内)体温骤升时突然出现的急性惊厥发作。

2、初发年龄、惊厥前后体温、惊厥发作形式、持续时间、一次热程中的惊厥次数及惊厥发作后表现。

3、复发者应询问复发次数、每次复发时的惊厥类型及持续时间。

4、是否伴有头痛、呕吐、持续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脑病症状。

5、伴随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出疹性疾病、中耳炎等)及全身情况。

6、有无围生期脑损伤、有无颅内感染及外伤史,有无智力、运动发育的障碍。

热性惊厥入出院参考标准和转诊指导原则

热性惊厥入出院参考标准和转诊指导原则

热性惊厥入出院参考标准和转诊指导原则
【ICD-10】R56.0
【诊断标准】
1.初次发作在3个月至5岁之间;
2.体温升高,多在38℃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
3.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疾病或代谢性异常;
4.既往没有无热惊厥史;
5.临床分型:
(1)简单型热性惊厥:惊厥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内,惊厥发作类型为全面性,24小时惊厥发生的次数1次,惊厥时体温>38℃;
(2)复杂型热性惊厥:惊厥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上,惊厥发作类型为部分性,24小时惊厥发生的次数≥2 次,惊厥时体温<38℃。

【入院标准】
1.惊厥持续时间长(>10-15 分钟);
2.反复发作;
3.惊厥缓解后仍存在意识障碍或精神状况欠佳者;
4.不能除外中枢感染的发热惊厥。

【出院标准】
惊厥控制,病情好转并稳定,排除引起惊厥的其他病因。

热性惊厥临床路径

热性惊厥临床路径

热性惊厥临床路径一、热性惊厥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使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热性惊厥(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1.年龄:6月到5岁;2.发热初期所致惊厥发作;3.需除外颅内感染、急性颅脑疾病及其他明确原因所致的惊厥发作4.分型标准:(1)单纯性热性惊厥:全身发作,持续时间<15分钟,24小时内无反复;不伴神经系统异常(如围产期脑损伤、神经运动发育异常、既往有无惊厥史);(2)复杂性热性惊厥:局部性或不对称发作,持续时间>15分钟,24小时内发作>=2次;(符合以上标准之一);和/或伴有发作后神经系统异常征象(如Todd‘s麻痹),或发作前有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1.针对引起发热的感染性疾病进行抗感染治疗(遵循儿科用药的方法);2.惊厥发作时止惊治疗:安定0.3-0.5mg/Kg/次,静脉缓推或直肠给药,必要时20分钟后可重复用药;发作频繁者可合用鲁米那;3.对症治疗,加强降温处理(物理或药物降温)。

(四)标准住院日为3-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热性惊厥疾病编码(R56);2.但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2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C反应蛋白(CPR);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4.胸片:呼吸道症状严重者;5.脑电图:单纯性热性惊厥第一次发作可视患儿病情需要选择进行;2次及以上发作者均需行脑电图检查;复杂性热性惊厥应尽早完善该项检查;6.腰穿:针对需密切除外颅内感染者;7.神经影像学:复杂性热性惊厥可进行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8.呼吸道病原学检查:有呼吸道症状者,选择性的进行咽拭子涂片+培养、痰培养、呼吸道病原免疫荧光检测等;9.血培养:需密切除外全身感染者;10甲状旁腺素(必要时);11.代谢性疾病筛查(必要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热性惊厥【ICD-10编码】 R 56.0【定义】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主要见于婴幼儿时期(3个月至6岁)。

惊厥大多在发热性疾病初期,70%的热性惊厥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少数伴发于中耳炎、胃肠道感染或出疹性疾病初期。

惊厥多于发热24小时内、体温骤然上升时发生。

【病因】高热引起惊厥的机制可能与下面3个因素有关:1.发热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使脑细胞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的敏感度增高。

2.发热可使神经元代谢率增高,耗氧量增高,糖代谢增高,使脑细胞功能紊乱,导致异常放电,引起惊厥。

3.发热惊厥有特异性遗传倾向,为单一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子代为杂合子,可遗传。

【诊断要点】1. 症状与体征:热性惊厥分为单纯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

(1)单纯型热性惊厥:约占热性惊厥80%。

①初次发作在6个月至3岁之间,末次发作多数不超过4岁;②大多数惊厥发生在38.5℃以上、在高热24小时内;③同一热程中仅发作1次;④惊厥发作形式主要为全身性发作;⑤发作每次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很少超过10分钟;⑥发作后意识较快恢复,发作后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⑦惊厥发作10天后脑电图无异常。

⑧总发作次数不超过5次。

(2)复杂型热性惊厥:约占热性惊厥20%。

①可见于任何年龄;②38℃以下也可发作;③同一热程中可发作2次或以上;④惊厥发作较长,可达15分钟以上;⑤发作形式可为全身性,也可为局限性;⑥发作后神经系统可遗留不同程度异常体征;⑦总发作次数大于5次。

(3)简单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明确诊断前,需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既往若有热性惊厥史更支持本病诊断。

2.辅助检查(1)常规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尿液分析,快速C反应蛋白(CRP)、心电图、胸片等(2)临床需排除电解质紊乱、代谢紊乱,可行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血生化、血糖、血氨、血乳酸、微量元素、遗传代谢病筛查(尿有机酸分析、血氨基酸分析、酰基肉碱等)检查。

(3)疑似颅内感染者应作脑脊液、病原学、脑电图、头颅CT或MRI、经颅多普勒等方面检查。

(4)脑电图抽搐后及发热与抽搐停止10天后分别作脑电图检查,以对比协判预后。

【鉴别诊断】(1)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热性惊厥一般发生在发热的早期,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多于疾病极期出现惊厥,此外,在单次发热期间惊厥一般仅发作一次;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生惊厥者,惊厥常反复发作,并常伴有淡漠、嗜睡等意识改变。

脑脊液检查及颅压测定对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

(2)急性传染病初期急性传染病初期,如中毒性细菌性痢疾,常在疾病初期发生惊厥,但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患儿常有循环衰竭和意识障碍等全身中毒症状,惊厥也较严重,可反复发作。

及时取粪便化验可鉴别。

(3)全身代谢紊乱引起的惊厥代谢紊乱,如:低血钠、低血钙、低血镁、低血糖等也是引起婴儿惊厥的常见原因,相应检查可鉴别。

先天性代谢异常也常在婴儿期开始有惊厥发作。

某些药物及重金属等中毒也是小儿惊厥的常见原因。

【治疗】1.一般治疗(1)护理:有发作预兆的病人,将病人移至床上,如来不及可顺势使其躺倒,防止意识突然丧失而跌伤,迅速移开周围硬物、锐器,减少发作时对身体的伤害。

将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放在病人上、下磨牙之间,以免咬伤舌头。

使病人平卧,松开衣领,头转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排出,防止流入气管引起呛咳及窒息。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清除慢性感染病灶,尽量减少或避免在婴幼儿期患急性发热性疾病,这对降低高热惊厥的复发率有重要作用。

(2)营养管理:由护士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初始评估,记录在《住院患者评估记录》中。

总分≥3,有营养不良的风险,需在24h内通知营养科会诊,根据会诊意见采取的营养风险防治措施;总分<3,每周重新评估其营养状况,病情加重应及时重新评估。

(3)疼痛管理:由护士对患者的发热伴头痛等疼痛情况进行初始评估,记录在《住院患者评估记录》和《疼痛评估及处理记录单》中。

评估结果应及时报告医生,疼痛评分在4分以上的,应在1h内报告医生,医生查看病人后,联系麻醉医生会诊。

未进行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的病人,如疼痛评分为0分,每72h 评估一次并记录;疼痛评分1-3分,每24h评估一次并记录;疼痛评分4-6分,至少每8小时评估一次并记录;疼痛评分≥6分,至少每1小时再评估并记录。

对有疼痛主诉的患者随时评估。

(4)心理治疗:甚为重要,鼓励患儿参加正常活动和上学,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药物治疗:(1)安定是首选药物。

剂量每次0.25mg - 0.5mg/kg,注射速度<1mg/min。

根据病情20min后可重复应用1次,24h可重复应用2-4次。

(2)苯巴比妥其钠盐每次5-10m/kg,肌注,为使苯巴比妥迅速达到有效浓度,应采取负荷量治疗,负荷量按15-20mg/(kg.d)计算,分2次肌注,2次间隔2-4h,24h后给维持量。

(3)10%水合氯醛每次0.5mL/kg加等量生理盐水灌肠。

如首次用药无效,可依据患儿抽搐发作情况,上述3种抗惊厥药物循环使用,构成镇静环,但需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

3.病因治疗(1)治疗感染。

(2)控制原发病。

4.对症支持治疗退热药物降温,物理降温。

纠正缺氧、低血糖等,抽搐时间长时需防治脑水肿:以20%甘露醇5mL/kg或肾上腺皮质激素,静推(我院临床较少使用,斟酌!)。

5.预防(1)积极控制体温,体温达38℃,服用退热药,可两种退热药间隔4小时交替使用。

(2)再发热时可口服安定每次0.3-0.5mg/kg,若仍发热再用同样剂量;或口服苯巴比妥,初次6mg/kg,以后3mg/kg,1次/6-8h维持至热退。

(3)复杂型热性惊厥需考虑长期服药的问题,选用药物有丙戊酸类或苯巴比妥等。

疗程1-3年或服至4-6岁。

其服药指征: ①高热惊厥反复发作,2年达5次以上者;②热性惊厥持续状态以后;③热性惊厥转变为无热惊厥,如果证实为癫痈,则要按癫痫病进行正规治疗;④热性惊厥发作后2周,脑电图有特异性癫痫波形;⑤预防治疗要掌握用药时机,每次热程中或热程前及早投药,并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

【并发症及处理】1.并发惊厥持续状态处理同癫痫持续状态。

【分级及诊治指引】表1分级责任医生惊厥生命体征(血压、呼吸、心率、体温)意识水平①Ⅰ级专科三线医生+ICU 频繁,不能控制不稳定,需生命支持昏迷Ⅱ级专科三线医生(副主任或主任医师)惊厥频繁但可控制不稳定,潜在呼吸衰竭昏迷Ⅲ级二线医生(主治或副主任医师)反复惊厥可控制稳定下降Ⅳ级一线医生(住院或主治医生)惊厥少可控制稳定无下降【入院标准】1.惊厥发作超过2次以上、惊厥缓解后仍存在意识障碍或精神状况异常者。

2.出现惊厥持续状态,需住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特殊危重指征】1.发热不退,反复惊厥持续30分钟,已使用常规镇静止惊药不能控制惊厥发作。

2.出现呼吸衰竭,意识水平下降。

【会诊标准】1.出现持续惊厥,呼吸衰竭,需要生命支持请PICU会诊。

2.原发疾病较重请相应专科会诊。

【谈话要点】1.热性惊厥又称为高热惊厥。

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主要见于婴幼儿时期(3个月至6岁)。

惊厥多于发热24小时内、体温骤然上升时发生。

以单纯型最多见,预后良好。

部分热性惊厥可能发展为癫痫或因反复严重发作导致惊厥性脑损伤。

2.入院检查主要有血、大小便常规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细菌或病毒学检查、均是必须要进行的检查,脑脊液检查主要是与脑膜炎、脑炎或其他颅内疾病鉴别,以免误诊。

脑电图是与癫痫进行鉴别的重要检查方法。

若疑为颅内病变常需做的是做颅脑影像检查,如:头颅CT或者头颅核磁共振。

如怀疑遗传代谢病,还需结合具体表现选择相应遗传代谢病检查。

3.热性惊厥通过大部分惊厥发生在38.5℃以上、在高热24小时内,发作每次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很少超过10分钟,发作停止后意识较快恢复,发作后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等表现。

4.治疗主要是控制惊厥,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发病,对于复杂型的热性惊厥可酌情采取预防治疗,必要时使用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苯巴比妥等。

5.若并发持续状态导致起生命体征不稳定,则需高级生命支持,将会请PICU 会诊,转入PICU继续治疗。

6.本病临床以单纯型最多见,预后良好。

40%的患儿在以后的发热性疾病时可有再次发作,但大多于3岁后发作减少,6岁后不再发作。

复杂型6岁后仍可能继续发作,伴发热或无热发作,易发展为癫痫或因反复严重发作导致惊厥性脑损伤。

7. 此次入院的预计费用。

【出院标准】1.已确诊热性惊厥,惊厥己停止。

2.体温低于37.5℃,引起发热的原发病好转。

【出院指导】1. 复查时机与内容(1)出院1-2周回神经科门诊复诊。

(2)热退10天后(与2辅助检查(4)脑电图相呼应)行脑电图检查。

(3)服抗癫痫药物预防惊厥者,需定期回神经科门诊复查血清药物浓度、肝功能、血常规等,或根据癫痫药物种类及要求复查。

2. 复查时间和地点神经专科门诊,周一~周日均可复查。

3. 出现以下紧急情况需及时返院或到当地医院治疗:(1)再次发热抽搐;(2)频繁抽搐或出现惊厥持续状态;(3)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紧急医疗咨询电话:81330671 可提供紧急医疗咨询和指导。

4.健康宣教(1)有发作预兆的病人,将病人扶至床上,来不及就顺势使其躺倒,防止意识突然丧失而跌伤,迅速移开周围硬物、锐器,减少发作时对身体的伤害。

(2)将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放在病人上、下磨牙之间,以免咬伤舌头。

(3)使病人平卧,松开衣领,头转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排出,防止流入气管引起呛咳及窒息。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5)注意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6)清除慢性感染病灶,尽量减少或避免在婴幼儿期患急性发热性疾病,这对降低高热惊厥的复发率有重要意义。

【门急诊标准流程】【住院标准流程】(林海生杨思达麦坚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