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文天祥《南安军》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教学设计 教案

《南安军》【教学目标】1、学会知人论世,能结合特定背景,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

2、懂得学以致用,能熟练运用所学方法赏析诗句、品味诗歌。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凛然的民族正气。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方法品味、鉴赏诗歌之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学习文天祥的《南安军》(一)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

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

(二)背景资料: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余)时写此诗。

(三)熟读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南安军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2、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注释:【1】南安军: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

【2】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庾县。

【3】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

(四)精读细研:1、赏析“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1)想一想:此处的梅花是实景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此处的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显示出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被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

此时,一阵悲凉袭上了他的心头。

(2)“风雨湿征衣”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描绘出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兵败后就擒被押往大都受审的诗人及兵丁的征衣的凄凉景象。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南安军》教案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南安军》教案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南安军》教案(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南安军》教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南安军》教案一、导入新课文天祥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南安军》教案、译文、赏析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南安军》教案、译文、赏析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南安军》教案、译文、欣赏一、导入新课文天祥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

被俘后,他自杀未成,只能随元军北行。

梅岭依旧,身边却没有战友陪伴,只剩下元军的脚步,何等孤独!家乡近在眼前,成为囚徒而归故里,还不如不归!山河依旧,城郭沦丧,一切都无可挽回。

他决心绝食,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安慰,诗人以高亢的诗篇,唱出了他的爱国之志,唱出了他的“一片丹心”。

二、学习目标1、复习有关文天祥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汇;3、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凛然的民族正气;5、背诵、默写诗歌。

三、师生探究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20岁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刑部郎官,1275年被任命为右丞相,派往元营谈判,遭扣留。

后脱险,到福建坚持抗元。

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

他被元军一路押解北行,于1279年5月4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下此诗。

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2、写作背景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南宋朝庭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yú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3、朗读诗歌南安/军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字词注释【1】南安军: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

【2】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庾县。

【3】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

5、翻译诗歌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文天祥南安军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文天祥南安军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文天祥南安军》。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文天祥的历史背景和南安军战役的经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天祥的敬仰之情和对民族英雄的认同感。

(2)通过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英雄的纪念之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文天祥南安军》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理解。

3. 文天祥的历史背景和南安军战役的经过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2. 文天祥的精神品质和英雄气概的阐述。

3.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天祥南安军》的文本。

2. 文天祥的历史背景和南安军战役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文天祥的历史背景和南安军战役的经过。

(2)激发学生对文天祥的敬仰之情和对民族英雄的认同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文天祥南安军》,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天祥的历史背景和南安军战役的经过。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文天祥的小论文,阐述文天祥的精神品质和英雄气概。

(2)学生互相交流论文,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含义的理解程度。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南安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南安军》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第一首诗歌。

【设计说明】《南安军》是文天祥被俘虏期间所作的诗篇,表现了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高尚品格。

本教学设计旨在带领学生在声韵分析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这首诗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感受诗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格力量。

【教学目标】(1)抓住“梅花"、“风雨”、“采薇"等意象,深入理解诗歌含义,能熟读成诵,准确默写诗歌。

(2)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通过声音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感悟其心境。

(3)体会诗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学生:用《中华经典吟诵》读本预习,吟诵九下的诗词;搜集文天祥的材料。

教师:从“语文吟诵系统”调取资源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诗,了解作者。

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年-1283年),原名云孙,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爱国诗人。

代表作品《正气歌》《过零丁洋》。

2.作者生平:1256年进士考试第一名(状元)。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征兵勤王。

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

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

1278年在五坡岭(海丰)被俘,次年写《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

1283年1月9日从容就义。

3.播放作者介绍小视频,加深记忆。

(二)背景介绍,加深理解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崖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本诗与《过零丁洋》是写于同一年,所表达的情感也是近似的。

(三)一吟品析品析意象明诗文,起承转合总关情首联“起":渲染气氛,奠定基础。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南安军》PPT电子课件说课复习教学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南安军》PPT电子课件说课复习教学

随堂检测
2.从下面四组选项中选出关联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D)
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⑴⑵有时想写信,⑶又难以下
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⑷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A.因此 有时 然而 也
B.所以 即使 不过 终于
C.以致 即使 但是 竟
D.所以 虽然 却 竟
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 2.背诵这首诗。
赏析送别
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
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 正气。
探究主旨
特点
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 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作者对杜 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 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 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随堂检测
1.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他活过的八十四年,经历了登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和曙 光初现的革命年代。 B.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 的力量。 C.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 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 D.栽了筋斗要善于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 的借鉴,以免循规蹈矩。
尾联大义凛然,以绝食表明绝 不降元的决心。
内容赏析
首联:风雨梅花,心情沉重。
颔联:自我发问,行程孤单。
颈联:悲愤激昂,希望复国。
尾联:典故明志,饿死殉国。
创作主旨
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凛然的民族 正气。全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加雕饰, 而自见功力。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自号文山、
浮休道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20岁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刑部郎官,1275年被 任命右丞相,派往元营谈判,遭扣留。后脱险,到福 建坚持抗元。

九年级语文下册《南安军》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南安军》教案、教学设计
2.练习内容主要包括:解释生字词、分析修辞手法、理解诗句意义、体会诗人情感等。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课文《南安军》的内容,分析了其中的修辞手法,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们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边塞军人的忠诚和勇敢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南安军》正是反映了边塞军人的英勇事迹。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首诗歌所传递的崇高精神。”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解释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首先,请大家跟随我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读完课文后,我们来解释一下生字词,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古代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体会诗人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敬意。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将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南安军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家长参与:与家长共同探讨边塞军人的精神品质,了解家族中是否有类似英雄人物,增强学生的家族荣誉感。
“请同学们与家长交流,了解家族中是否有类似边塞军人的英雄人物,感受他们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的家族荣誉感。”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通过作业的完成,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同时,期待大家在课堂上的优秀表现,共同进步!
-通过讲述相关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英雄事迹的敬仰之情,为学习课文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自主探究课文内容,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疑难问题。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教案)

《南安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南安军》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 学会分析古诗文的韵律美和语言美。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比较,理解文中的疑难句和特殊句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文天祥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持抗争的坚强意志。

二、教学重点(一)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二)古诗文的韵律美和语言美的感悟三、教学难点(一)文中多音字、生词、形近字、偏旁部首的正确理解(二)文中特殊句式和疑难句的分析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引入主题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古诗《南安军》。

南宋末年,国家危难之际,涌现了许多爱国志士,其中有一位诗人,他的诗作饱含深情,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情感。

大家能猜到他是谁吗?2. 介绍文天祥及其时代背景这位诗人就是文天祥,他不仅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20岁就以进士第一名的成绩入仕,官至刑部郎官。

1275年,他被任命为右丞相,前往元营进行谈判,却遭扣留。

后来逃脱,继续在福建坚持抗元。

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更深入地了解文天祥的生平和《南安军》的创作背景。

3. 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视频结束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你认为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这首诗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接下来,我们将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在正式学习之前,我希望大家能够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节奏,让我们开始吧。

(二)课文学习1. 朗读与韵律感知同学们,我们先来一起朗读《南安军》,注意每个字的发音和节奏。

古诗的韵律美,往往体现在它的平仄和押韵上。

比如,“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这里的“路”和“衣”押韵,形成了一种音韵上的和谐。

大家在朗读时,要尝试感受这种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流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
《南安军》教案
一、导入新课
文天祥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

被俘后,他自杀未成,只能随元军北行。

梅岭依旧,身边却没有战友陪伴,只剩下元军的脚步,何等孤独!家乡近在眼前,成为囚徒而归故里,还不如不归!山河依旧,城郭沦丧,一切都无可挽回。

他决心绝食,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安慰,诗人以高亢的诗篇,唱出了他的爱国之志,唱出了他的“一片丹心”。

二、学习目标
1、复习有关文天祥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
3、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凛然的民族正气;
5、背诵、默写诗歌。

三、师生探究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20岁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刑部郎官,1275年被任命为右丞相,派往元营谈判,遭扣留。

后脱险,到福建坚持抗元。

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

他被元军一路押解北行,于1279年5月4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下此诗。

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
2、写作背景
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南宋朝庭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yú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3、朗读诗歌
南安/军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字词注释
【1】南安军: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

【2】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庾县。

【3】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

5、翻译诗歌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哲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蔽在首阳山头。

6、分析诗歌
首联:风雨梅花,心情沉重。

颔联:自我反问,行程孤单。

颈联:悲愤激昂,希望复国。

尾联:典故明志,饿死殉国。

7、问题探究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诗人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
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也可)
8、归纳主题
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凛然的民族正气。

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加雕饰,而自见功力。

四、诗歌赏析
首联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

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

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

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

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何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

下句是化用丁令威化鹤歌中“城郭犹是人民非”句意,是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
人民还要继续反杭,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

这两句对仗整饰,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

他出之以言,继之山行,于是开始绝食,意欲死在家乡。

而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庐陵,没有能死在家乡。

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

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见《史记·伯夷列传》),表示了蓄不投降的决心。

“饿死真吾事”,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察然,而且有实际行动,不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

五、课堂小结
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南安军》;
2、预习《别云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