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实验分析
高中生物 第五章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5.3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班级姓名一、细胞呼吸的概念和方式1.请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
(1)发生场所:生活状态的内。
(2)分解底物:生物体内的。
(3)呼吸产物:或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因呼吸类型而异)。
(4)反应类型:。
(5)能量变化:有机物中化学能释放,生成。
2.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因此可以用酵母菌来研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下面是简易的实验装置,结合该图进行分析:(1)变量的分析和控制①本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②甲、乙装置中是如何控制自变量的(实验中有氧和无氧条件的控制)?(2)实验装置①图甲中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②B瓶装好后,要过一段时间再连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这是为什么?①如何检测产物中含有酒精?②如何检测产物中含有CO2?如何比较CO2产生的多少?(4)结果分析①甲、乙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都变混浊,但是甲装置石灰水变混浊的程度大,这说明了什么?②从A 、B 中各取少量培养液分别注入1、2号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0.5 mL 含有0.1 g 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振荡后发现1号试管不变色,2号试管变成灰绿色。
这说明了什么?(5)实验结论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有两种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必须在 条件下进行,产生大量的 和 ,无氧呼吸需在 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有 ,同时也产生CO 2,但CO 2的产生量比有氧呼吸要 。
二、有氧呼吸的过程和能量利用下图是细胞内有氧呼吸的过程示意图(底物以葡萄糖为例),结合该图分析下面的问题:1.观察线粒体的结构,分析线粒体有哪些结构与呼吸作用相适应?2.结合图解,对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归纳,完成下表。
阶段 场所 物质变化放能多少第一阶段 葡萄糖――→酶2 +4 第二阶段 2丙酮酸+6 ――→酶 6 +20第三阶段24 +6 ――→酶123.式。
4.你能根据反应式概括出有氧呼吸的概念吗?5.1 mol 的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2 870 kJ 的能量,其中 1 161 kJ 左右的能量被ADP 捕获,储存在ATP 中。
SPSS 第五章实验报告

实验实训报告课程名称: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开课学期: 2015-2016学年第2学期开课系(部):经济系开课实验(训)室:10316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得分: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教务处制实验一均值比较与T检验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如何进行各种类型均值的比较与检验。
二、实验性质必修,基础层次三、主要仪器及试材计算机及SPSS软件四、实验内容1.MEANS 过程2.单一样本T检验3.独立样本T检验4.配对样本T检验五、实验学时2学时六、实验方法与步骤1.开机2.找到SPSS的快捷按纽或在程序中找到SPSS,打开SPSS3.打开一个已经存在的数据文件4.按要求完成上机作业;5. 关闭SPSS,关机。
七、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中不轻易改动SPSS的参数设置,以免引起系统运行问题。
2.遇到各种难以处理的问题,请询问指导教师。
3.为保证计算机的安全,上机过程中非经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同意,禁止使用移动存储器。
4.每次上机,个人应按规定要求使用同一计算机,如因故障需更换,应报指导教师或实验室管理人员同意。
5.上机时间,禁止使用计算机从事与课程无关的工作。
八、上机作业要求:请根据你的分析用Word 写出你对以下三题的答案及解释,保存为“班级+姓名+学号.doc ”1、 课后习题第1题。
请将你的分析结果粘贴到此处,并给出你对分析结果的解释。
(2) 选择统计检验量:单样本T 检验 (3) 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伴随概率p=0.668 (4) 决策:p>0.05,不能拒绝原假设,认为样本给出的资料不足以推翻该经理的宣称。
2、 课后习题第5题。
请将你的分析结果粘贴到此处,并给出你对分析结果的解释。
方式一分析结果:(1) 提出假设:原假设H0:120μμ-=,备择假设H1:12-0μμ≠; (2) 选择统计检验量:两配对样本t 检验(3) 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伴随概率p=0.306; (4) 决策:,p>0.05,不能拒绝原假设,认为不同饲料使得幼鼠体内的钙留存量无显著性差异。
2022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抛体运动第3节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3.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一、实验目的1.会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
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
3.根据平抛运动的轨迹求平抛初速度。
二、实验思路1.把复杂的曲线运动分解为不同方向上两个相对简单的直线运动。
2.平抛运动的分解方法:(1)平抛运动的特点物体是沿着水平方向抛出的,在运动过程中只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
(2)分解方法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分运动和竖直方向的分运动。
实验方案方案一:分别研究水平和竖直方向分运动的规律1.探究平抛运动竖直分运动的特点:【实验步骤】(1)如图,用小锤击打弹性金属片后,A球沿水平方向抛出,做平抛运动,同时B球被释放,自由下落,做自由落体运动。
(2)观察两球的运动轨迹,比较它们落地时间的先后。
(3)分别改变小球距地面的高度和小锤击打的力度,多次重复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数据收集与分析】根据A球与B球落地时间的先后,得出平抛运动竖直分运动的规律。
2.探究平抛运动水平分运动的特点:【实验步骤】(1)如图,钢球在斜槽M中从某一高度滚下,从末端飞出后做平抛运动(实验前,先将一张白纸和复写纸固定在装置的背板上)。
(2)钢球飞出后,落到挡板N上,在白纸上记录钢球此时的位置。
(3)上下调节挡板N,通过多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钢球所经过的多个位置。
(4)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印迹连接起来,得到钢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数据收集与分析】根据平抛运动的轨迹,设法确定相等的时间间隔,再看相等的时间内水平分运动的位移,进而确定水平分运动的规律。
方案二:利用频闪照相法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1.实验原理:数码相机每秒拍下小球做平抛运动时的十几帧或几十帧照片,将照片上不同时刻的小球的位置连成平滑曲线,便得到小球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由于相邻两帧照片间的时间间隔相等,只要测出相邻两帧照片上小球位置间的水平距离和竖直距离,就很容易判断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特点。
2.数据处理:(1)建立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以小球水平抛出时的初速度方向为x轴正方向,以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的直角坐标系。
结构试验-第五章 土木工程结构动载试验分析

型图。
五、结构动载试验
5.3 结构动力特性的试验测定
[振动荷载法]
结构频率扫描时间历程曲线
什么是模态?
模态是机械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每一个模态具 有特定的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型。这些模 态参数可以由计算或试验分析取得,这样一个计 算或试验分析过程称为模态分析。
如果通过模态分析方法搞清楚了结构物在某一易 受影响的频率范围内各阶主要模态的特性,就可 能预言结构在此频段内在外部或内部各种振源作 用下实际振动响应。因此,模态分析是结构动态 设计及设备的故障诊断的重要方法。
[脉动法、环境随机振动法]____频谱分析法、功率谱分析法 研究振动的某个物理量(如幅值)与频率之间的关系称之 为频谱分析。 它是将振动的时间域信号变换到频率域上进 行分析。(傅立叶变换,FFT)
五、结构动载试验
5.3 结构动力特性的试验测定
[脉动法、环境随机振动法]____频谱分析法、功率谱分析法 通过振幅谱可以确定各阶主频率的大小,但是对应振动形 态还不清楚。 可以将某一观测点做为参考信号,其他各点分别与它作互 相关分析,求出各测点间的相位关系。
五、结构动载试验
5.4 结构疲劳试验 [疲劳试验的目的]
五、结构动载试验
5.3 结构动力特性的试验测定
[振动荷载法] 带宽法、半功率法求结构的阻尼
1 2
2
衰减系数
0
共振曲线
阻尼比
五、结构动载试验
5.3 结构动力特性的试验测定
[振动荷载法]
注意: 振动荷载(即激励器)的安装方向和位置要根 据试验结构的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整体结构(高 层建筑等)的动荷载试验在水平方向上激振,板和 梁的动荷载在垂直方向激振。
第五章 定量分析

仪器分析法主要包含电化学分析法、光 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 (1)电化学分析法:以被测物质的电 化学性质而进行分析的方法。按电化 学原理可分为电势分析法、电解分析 法、电导分析法和伏安分析法等。
(2)光学分析法:根据被测物质的光学性质 所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主要分为吸收光 谱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 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核磁共 振波谱法等)、发射光谱分析法(荧光分 光光度法)、折光分析法、旋光分析法等。 (3)色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是利用被测样 品中各组分分配系数不同而进行测定的分 离分析方法。主要包含经典液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4) 干扰杂质的排除:在分析过程中,若试样 组分较简单且彼此互不干扰,则经分解制 成溶液后便可直接测定。复杂试样中含有 多种组分,在测定某一组分,共存的其它 组分有干扰时,应当消除干扰。消除干扰 的方法主要有掩蔽和分离。
(5) 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的评价: 分析过程中将得到相关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 据的处理,计算出待测组分的含量。同时 也要对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做出评价。
(三)化学分析法与仪器分析法
根据测定原理及操作方法不同,可分为化 学分析法与仪器分析法。 1. 化学分析法 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称 为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法历史悠久, 又称为经典分析法,主要包括重量分析 法和滴定分析法。
(1) 重量分析法:重量分析法是根据被测物质 在化学反应前后的重量差来测定组分含量 的方法。 (2) 滴定分析法:滴定分析法是根据一种已知 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称为标准溶液)与 被测物质完全反应时所消耗的体积及其浓 度来计算被测组分含量的方法。依据反应 类型不同,滴定分析法又可分为酸碱滴定 法、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和氧化还原 滴定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创新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创新说课稿标出像高;改进后的光屏:光屏中间画有刻度尺;优点:既可以承接像,又便于测量像的高度。
2.记录物、像位置和像高(三)数据记录方式的创新点:四、实验设计思路:1. 根据生活现象,做出科学猜想:凸透镜成像性质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凸透镜的焦距有关;2.安装与调节仪器:3.练习找到实像,认识物距和像距,并学会在纸条刻度尺上标记物点、像点和像高;4.分配任务,分组实验:安排持有不同颜色笔的小组分别找到5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和5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并在纸条刻度尺上分别标出各个像对应的物点、像点和像高;每个小组都各找两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并标记此时物体所在位置;5.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收集不同小组记录实验数据的纸条刻度尺,放在一起观察纸条刻度尺上所记录的成不同性质像时物体所在位置,分别找到实、虚像的分界点以及倒立缩小实像和倒立放大实像的分界点:(2)通过分析讨论和演示实验分别得出当物距u=f时不成像和物距u=2f时成倒立等大实像的结论;(3)根据两个分界点分别归纳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倒立放大实像和正立放大虚像时物距和像距所在范围:(4)换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的小组的纸条刻度尺的数据进一步检验所得出的物距和像距所在范围是否符合表格中归纳的物距、像距规律,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凸透镜成像的物理规律;(5)进一步观察物点和像点的排列顺序,以及像高的变化,还能发现什么规律?6. 原理解释:利用特殊光线作图法,解释凸透镜成像规律。
五、实验教学目标:课标依据:2.3.5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六、实验教学内容:七、实验教学过程:分配任务:(1)拿有黑色笔(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和蓝色笔(凸透镜的焦距为5cm)的小组,分别找到5个大小不同的倒立、缩小的实像,并在纸条刻度尺上分别描点标出每个像对应的物点、像点和像高,并用不同的字母区分。
(2)拿有紫色笔(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和红色笔(凸透镜的焦距为5cm)的小组,分别找到5个大小不同的倒立、放大的实像,并在纸条刻度尺上分别描点标出每个像对应的物点、像点和像高,并用不同的字母区分。
第五章 视觉实验

第五章视觉实验第一节视觉的物理刺激一、可见光谱引起人类视觉的电磁波称为可见光谱。
可见光谱的波长范围约380毫微米到780毫微米之间。
波长在其范围之外的是不可见光谱,如红外线、紫外线。
光具有三维特征:波长、纯度和振幅。
–波长——色调–纯度(波的混合度)——饱和度–振幅——明度二、光刺激的物理测量单色光和多色光–若投射到我们眼中的光是由单一波长的光组成,那么,这种光称为单色光。
–由两种以上波长组成的复合光波,称为多色光。
光的单位光通量:是由光源向各个方向射出的光功率,也即每一单位时间射出的光能量,以φ表示,单位为流明(lumen,简称lm)。
光强度:是光源在单位立体角内辐射的光通量,以I表示,单位为坎德拉(candela,简称cd)。
光照度:是从光源照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以E表示,照度的单位为勒克斯(Lux,简称lx)。
光亮度:是指一个表面的明亮程度,以L表示,即从一个表面反射出来的光通量。
第二节视觉研究中的基本实验(一)暗适应含义–这种从亮处到暗处视网膜的敏感度逐渐增高的适应过程,就是暗适应。
(在低亮度环境下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
)暗适应的机制——化合反应说克劳福德表述视紫红质的化合过程是:暗适应曲线如果用白光测定,会发现暗适应曲线由两部分组成,表示人眼有两套适应机制。
–图中上部的均匀曲线,这是视锥细胞的暗适应,这个过程约五分钟就基本完成。
–人眼对白光经过七分钟的适应以后,出现进一步的感光阈的减低,得到下部的曲线,这是视杆细胞的暗适应,约20分钟基本完成。
外界条件对暗适应过程的影响(二)明适应这种从暗处到亮处视网膜的敏感度逐渐降低的适应过程,就是明适应。
(在高亮度环境下感受性缓慢降低的过程。
)二、视敏度视敏度(visual acuity)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一)视角对象与眼睛所成的张角,叫做视角。
视角的大小决定映象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大小。
可以把物体大小A近似作为圆周的弧,把从节点至物体的距离D作为圆周的半径:(二)视敏度测定及其特征视敏度是以视角的倒数来表达的视敏度测量主要检查受测者对物象的觉察、再认、解象和定位能力。
第五章对流传热分析

第五章对流换热分析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熟练掌握对流换热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边界层概念及其应用,以及在相似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出针对具体换热过程的强化传热措施。
5.1 内容提要及要求5.1.1 对流换热概述1.定义及特性对流换热指流体与固体壁直接接触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
在对流换热过程中,流体内部的导热与对流同时起作用。
牛顿冷却公式q h(t w t f ) 是计算对流换热量的基本公式,但它仅仅是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h 的定义式。
研究对流换热的目的是揭示表面传热系数与影响对流换热过程相关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能定量计算不同形式对流换热问题的表面传热系数及对流换热量。
2.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1)流动的起因:流体因各部分温度不同而引起密度差异所产生的流动称为自然对流,而流体因外力作用所产生的流动称为受迫对流,通常其表面传热系数较高。
(2)流动的状态:流体在壁面上流动存在着层流和紊流两种流态。
(3)流体的热物理性质:流态的热物性主要指比热容、导热系数、密度、粘度等,它们因种类、温度、压力而变化。
(4)流体的相变:冷凝和沸腾是两种最常见的相变换热。
(5)换热表面几何因素:换热表面的形状、大小、相对位置及表面粗糙度直接影响着流体和壁面之间的对流换热。
综上所述,可知表面传热系数是如下参数的函数h f u, t w , t f , , c p , ,,, l这说明表征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量,不同的换热过程可能千差万别。
3.分析求解对流换热问题分析求解对流换热问题的实质是获得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和速度分布,尤其是近壁处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和速度分布,因为在对流换热问题中“流动与换热是密不可分”的。
同时,分析求解的前提是给出正确地描述问题的数学模型。
在已知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后,可按如下的对流换热微分方程获得壁面局部的表面传热系数由上式可有h xtt x yW/(m 2 K)w,x其中为过余温度,h xxyW/(m 2 K)w,x对流换热问题的边界条件有两类,第一类为壁温边界条件,即壁温分布为已知,待求的是流体的壁面法向温度梯度;第二类为热流边界条件,即已知壁面热流密度,待求的是壁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与能源》实验活动分析
建平实验中学康月霞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能与能源》,包含四个教学专题,第二、三专题《能的转化》和《能的转移》是本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
第一专题《能及能的形式》是核心内容的基础,第四专题《能源》是核心内容的延伸。
本单元的实验活动主要集中第二和第三专题的教学内容中,共有9个实验活动,组织学生做好这些实验是落实本单元教学目标非常重要的载体和教学手段。
二、核心概念
1、能
初中物理对能的定义是物体做功的本领叫做能。
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则这个物体就具有能。
但是六年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足以帮助其理解能的定义,因此在教学中不需要给出能的定义,可以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需要消耗能量的活动和具有能量的物体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活动必需有能才能够进行和能有多种存在形式者两点即可。
2、能的转化
能量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3、能的转移
同种形式的能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物体另一部分的过程。
4、能源
能源是指能够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没有经过加工的一次能源和电力、蒸汽、热水、成品油、沼气、氢能等经过加工的二次能源。
三、活动设置
四、实验列表
五、实验教学建议
(一)、重视科学思想方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本单元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中有一条是“设计简单的实验分辩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
研究者设计实验必然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一定的科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活动,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思维品质。
与上述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实验活动5.9、5.10和5.13都采用了同一种科学方法------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既是一种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思维方法,也是科学活动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找出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
这三个活动都是研究不同材料导热性的差异,在设计实验时,建议教师将抽象概括的科学思想方法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讨论材料、装置和操作过程等应该如何控制实验条件。
下面是几个实验需要控制的条件,供教学设计时参考。
1、活动5.9 金属与非金属的导热性需要控制的相同条件:形状大小相同的金属的非金属物体、金属和非金属放在同一杯热水中、在热水中放置相同的时间。
2、活动5.10不同金属的导热性,建议使用物理实验室现成的器材,该套器材本身可以控制相同的条件是:形状大小相同的不同金属棒、相同的加热条件、等距离黏着火柴棒。
3、活动5.13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需要使用相同的烧瓶、等量等温的热水、厚薄相同的保温材料、保温相等的时间。
(二)、替换改进实验,有效落实实验活动。
按照教材中设计,有些实验活动的材料缺乏,有些实验过程可操作性差,这些因素会造成实验活动的一些困难,下面是具体实验中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
1、活动5.6观察热水的流动方向
溶有高锰酸钾的琼脂可以将高锰酸钾颗粒塞进无色果冻中放置一昼夜而制备,也可以将高锰酸钾颗粒包在锡纸中,在锡纸外扎几个小孔
2、活动5.8 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
可以用氯化钴试纸变色的顺序显示热传导的特点,也可以改用物理实验室中金属棒上由近到远粘着火柴棒,通过火柴棒落下的顺序显示热传导的特点。
3、活动5.9 金属与非金属的导热性
实验材料可以选用物理实验室相同形状大小一样的铜棒、铁棒、铝棒,再制备形状大小相同的木棒(筷)、玻璃棒和塑料棒
4、活动5.10 不同金属的导热性
建议直接改用物理实验室中研究不同金属导热性的器材(铜棒、铁棒、铝棒)
5、5.12空气的导热性
如果没有教材设计中的加热器,可以改进为,将小号试管套在食指上,用酒精灯加热试管的底部,通过手指感受空气传导热的性能。
(三)鼓励动手制作,提高兴趣加深体验
水果电池和橡皮筋动力车是两个简易的能的转化器。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利用课堂时间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引导学生体验能量是不会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是这两个制作活动的材料与制作过程。
1、水果电池
材料:柠檬1个、锌片(废电池上拆下剪成长方形)、铜片(化学实验室有)至少3组、鹰嘴夹导线若干、灵敏电流1个、发光二极管(劳技实验室有)1个。
制作方法:
(1)在柠檬上每间隔2厘米左右切开一个切口,至少切三个切口。
(2)在铜片和锌片之间夹上滤纸,不要让两者接触,插入切口中,共插三组,作为电极(铜正锌负)。
(3)用导线将三组电极串联起来就是一个水果电池组。
(4)将电池组与灵敏电流计相连,指针偏转,说明水果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5)将电池组与发光二极管相连,二极管发光,说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光能。
(6)鼓励学生改用不同水果,增减电极组数比较实验效果。
2、橡皮筋动力车模型
所用线轴学生不易收集,可在淘宝网购买,制作方法见教学光盘。
可以鼓励学生比一比谁的动力车跑的远,还可以鼓励学生使用其他材料改进制作方法,提高能的转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