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去、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措施

合集下载

保护洱海的具体措施

保护洱海的具体措施

保护洱海的具体措施
洱海是中国云南省大理市的一片天然淡水湖泊,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重要的生态旅游景区。

为了保护洱海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措施:
1. 湖泊水质管理:加强洱海周边的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的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确保洱海水质的安全和健康。

2. 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对洱海周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提高湿地对洱海水体的净化和保护作用。

3. 水资源管理:加强对洱海水资源的管理和调度,合理控制取水量,确保湖泊水位和水量的稳定,避免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

4. 生态环境监测:建立完善的洱海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对水质、水位、湖泊生物、湿地植被等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5. 生态修复与植被保护:开展湖泊周边的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湖岸带的植被,建立湿地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繁育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物种。

6. 宣传与教育:加强对公众的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意识,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方式,减少对洱海生态的影响。

7. 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洱海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加大对洱海保护工作的政策和经济支持。

这些措施综合起来,旨在保护洱海的水质、水量、生态
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洱海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生态。

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共同保护洱海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

风景名胜去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措施

风景名胜去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措施

手段,如无人机监测、卫星遥感等。
可持续发展
02
未来环境保护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
护的关系。
公众参与
03
未来环境保护将更加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共同推动环境保
护事业的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生态承载力超标
由于游客数量控制不力等原因,部分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 生态承载力已经超标,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造成威胁。
缺乏可持续利用规划
在资源利用方面,缺乏可持续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导致资源浪费和 环境破坏。
环境污染问题
01
02
03
空气污染
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 内的交通工具、旅游活动 等产生大量尾气排放,导 致空气污染问题严重。
相应的治理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
对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建设 项目和资源开发项目,进行环 境影响评价,确保项目实施过 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得到有效控
制。
生态修复与保护
生态修复
对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采取植被恢复、水域治理、土 壤改良等措施,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生态保护
加强生态保护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风景名胜区和自 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防止人为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生态平衡
环境保护有助于维护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 生态平衡,保障生物多样性,防止物种灭绝。
旅游业发展
环境保护能够提高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体验,吸引 更多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保护
环境保护有助于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防 止过度开采和破坏生态环境。
未来环境保护的趋势与展望
技术进步
0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环境保护将更加依赖于先进的技术

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管理制度

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管理制度

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管理制度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目的地。

然而,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管理导致了许多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恶化。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各级政府纷纷制定了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管理制度。

一、行政管理机构为了确保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设立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是必要的。

这个机构应该由具有相关经验和知识的专业人员组成,他们负责监督和管理景区内的各项活动。

同时,政府也应该提供财政支持和技术指导,确保管理机构的有效运作。

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生态环境是风景名胜区最重要的资源,为了保护这些资源,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禁止破坏性的开发活动,例如采矿和大规模的建设项目。

其次,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体系,监测空气、水质和土壤的污染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此外,也要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禁止捕杀濒危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来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

三、游客管理游客是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为了减少游客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制定游客数量控制和分流措施,避免景区过度拥挤。

其次,加强对游客行为的监管,禁止乱丢垃圾、采摘植物和损坏环境等不文明行为。

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和守护者。

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风景名胜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

为了实现这种协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首先,鼓励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体验项目,提高游客对于生态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

此外,还可以引入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保护区的居民进行补偿,增加他们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五、加强监督和执法制定管理制度还需要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

政府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进行定期评估和检查。

同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对破坏环境和损害生态资源的行为进行处罚和追责。

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

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

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1. 介绍风景名胜区是指因其自然或人文景观而具有较高旅游价值的地区。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各国都设立了相应的保护范围。

本文将探讨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的意义、分类和管理措施等方面内容。

2. 意义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的设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确保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避免人为开发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其次,它能够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此外,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还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3. 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分类包括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保护区、混合型保护区等。

3.1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而设立的保护区域。

它通常包括森林、湿地、山脉等自然景观。

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有助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持生态平衡。

3.2 文化遗产保护区文化遗产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具有历史、艺术或文化价值的遗产而设立的保护区域。

它通常包括古迹、建筑群、传统村落等文化景观。

文化遗产保护区的设立有助于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3.3 混合型保护区混合型保护区是同时具备自然和文化价值的地区,既包括自然景观,又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混合型保护区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和人文因素,寻求平衡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管理措施为了有效管理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4.1 制定法律法规各国针对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的管理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保护区的边界、管理机构、保护措施等内容,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4.2 设立管理机构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运营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各国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

这些机构负责制定保护计划、监测生态环境、管理游客流量等工作,确保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4.3 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讲座和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对公众和游客的环境意识和文化素养教育,提高大家对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的认识和理解。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规划[5篇材料]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规划[5篇材料]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规划[5篇材料]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规划在“城市建设技术政策要点”中第八条提出。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保护好风景名胜。

”这一提法很好,比较确切。

由于城市园林绿化,要紧是要用人工去建设的;而自然风景与历史文物古迹,是大自然与历史遗留下来的,不能再去建设,而是需要把它们很好保护下来。

这是两个不一致的范畴,不能混为一谈。

为此,就这个问题,提出个人意见供讨论。

一、什么是风景名胜区与风景旅游资源凡是具有较高美学、科学技术、艺术、历史价值,能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参观、娱乐与旅游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均可称之“风景旅游资源”。

日本称之“观光资源”。

凡是以人文资源占绝大优势的人工游览环境,如我国的敦煌、长城、与24个历史文化名城等;在美国的威廉斯堡(williamsburg)华盛顿国家首都公园(nationalcapital,parks)等;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庞贝城;法国的凡尔赛宫苑;印度的泰姬陵等等,都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物资源。

这类人文游览环境,美国称之“国家历史公园”,我国应称之“国家历史文物保护区”。

凡是以“自然资源”占绝大优势的游览区,在我国称之“自然保护区”。

如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广西花坪银杉保护区,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区,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等。

美国称之“国家天然公园”。

如黄石公园、大峡谷、约瑟米蒂等。

日本称之“自然公园”。

日本的自然公园系统,其中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国立公园”;凡是具有日本典型风景代表性的自然风景区,经日本卫生福利部长指定而经营者可称“国立公园”,共23所。

第二级为“国定公园”,凡是比国立公园的资源价值低一级,也经卫生福利部长指定的,称之“国定公园”,共27所。

资源价值又低一级,经各地方都、道、府、县行政长官指定的,则称之都、道、府、县立自然公园。

在澳大利亚称之国家天然公园、西德称之自然保护区、美国还有占国土面积10%的“国家保护森林”,均属这种类型。

涉及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法规

涉及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法规

涉及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法规在当今社会,人们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旅游需求不断增长。

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遗产的代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风景名胜区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各国纷纷制定了涉及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法规。

本文将介绍一些典型的环境保护法规,并分析其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作用。

一、国家级保护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中国政府制定的最基本的环境保护法律。

该法规明确规定了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责任,并要求各地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对风景名胜区的污染和破坏。

此外,该法规还规定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以保证其执行力度。

2.《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法》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法是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保护国家公园的法律。

该法规规定了对国家公园的管理和保护措施,其中包括限制开发、控制游客数量、保护野生动植物等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旨在保护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环境,维护公园的生态平衡和景观完整。

二、地方性保护法规1.《黄山风景名胜区环境保护条例》(中国)《黄山风景名胜区环境保护条例》是中国安徽省政府针对黄山风景名胜区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该法规详细规定了对黄山环境的保护要求和措施。

比如,控制游客数量、限制开发建设、禁止破坏植被等,以确保黄山的原始生态得到有效保护。

2.《大峡谷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管理条例》是美国亚利桑那州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该法规规定了对大峡谷国家公园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其中包括限制开发、保持景观完整、加强游客教育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这些措施,该法规有效保护了大峡谷的环境和生态系统。

三、国际合作法规1.《世界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国际性法规。

该公约旨在保护世界上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方式,将一些风景名胜区纳入全球保护范围,促进各国加强对这些区域的管理和保护。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办法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办法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办法一、背景介绍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定地区。

其中,风景名胜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价值,成为吸引游客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保护和管理风景名胜区土地是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土地管理办法。

二、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性1. 保护自然环境:风景名胜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要保护其原始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确保自然景观的持续存在。

2. 保护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不仅有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3.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风景名胜区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通过合理的土地管理,可以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就业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三、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1. 划定保护范围:根据实际情况划定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范围,确保包括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在内的所有重要地区得到保护。

2. 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根据风景名胜区的特点和保护目标,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包括不同区域的土地分配和规划,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 控制开发建设活动:为了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必须严格控制风景名胜区内的开发建设活动。

任何开发建设活动都需要经过审批和评估,确保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4. 加强监督管理:建立风景名胜区土地管理部门,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督管理,确保各项土地管理政策的执行。

在监督管理中,应注重协调各方利益,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5.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风景名胜区保护和管理的意识,引导游客文明旅游,提高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四、风景名胜区土地管理办法的意义和挑战1. 意义:保护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传承和保护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维护地方文化传统。

风景名胜区与环境保护法规

风景名胜区与环境保护法规

风景名胜区与环境保护法规简介: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价值的地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然而,由于大量的人流和经济活动,风景名胜区也面临着环境破坏的问题。

为了保护风景名胜区的环境,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与政策来规范其开发和管理,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国内外的环境保护法规,并探讨其在风景名胜区保护中的应用。

一、国内环境保护法规1. 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现行最重要的环境法规之一,于1979年首次颁布,之后多次修订。

该法规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责任,以及对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其中,对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法规明确指出:“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按照应当保护的原则,对重要野生生物栖息地、陆地和水域保护有特殊规定的风景名胜区,应当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区,加强保护”。

该法为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2. 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于1994年发布,旨在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作出规范。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的重要手段,也包括了许多风景名胜区。

该条例明确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的划定、管理及禁止行为等内容,为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3. 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保护法》于1982年首次颁布,旨在保护和传承重要的文化遗产。

风景名胜区通常也包含了传统建筑、历史遗址等重要的文化遗产。

该法规明确了文化遗产的范围、分类及保护机构的职责,并明确禁止破坏、盗窃、虚报和买卖国家重点文物,为风景名胜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国际环境保护法规1. 公约和协定许多国家还参与了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和协定,以协调全球环境保护事务。

例如,1971年颁布的《鸟类保护公约》旨在保护在迁徙中受威胁的鸟类及其栖息地。

风景名胜区通常也是各种鸟类的栖息地之一,该公约对于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措施
(一)施工管理措施
1.加强教育、培训
开工前编制培训计划和环境保护方案,开工前、施工期间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加大检查、奖罚力度
编制检查、奖罚制度,项目部每周对工班环境保护状况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问题下发通知单,并追踪其整改完成情况。

对经常反复出现的问题或污染环境事件,项目部根据奖罚制度进行罚款,督促工班人员提高环保意识,切实做好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二)制作环保警示标志
在工地设置“请保护植被、保护原始地貌,严禁追逐、捕猎野生动物,车辆严禁占地行驶”等警示标志,警示施工人员和外来人员保护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

(三)防止大气污染措施
⑴建筑施工垃圾,集中吊运,严禁随意凌空抛撒。

施工垃圾及时清运,适量洒水,减少扬尘。

⑵水泥等粉细散装材料,采取封闭存放或严密遮盖,卸运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扬尘。

⑶现场临时道路面层采用混凝土硬化或铺设水泥六棱块,防道路
扬尘
⑷施工现场,设专人及设备,采取洒水降尘措施。

⑸各类施工机械、设备使用清洁燃料,保证其尾气达标排放;
(四)防止水污染
⑴凡需进行混凝土、砂浆等搅拌作业的现场,必须设置沉淀池,使清洗机械和运输车的废水经沉淀后,方可排入污水管线,亦可回收用于洒水降尘。

⑵现场存放油料的库房,必须进行防渗漏处理。

储存和使用都要采取措施,防止跑、冒、滴、漏、污染水体。

⑶防止机械严重漏油,禁止机械在运转中和维修时产生的含油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应对含油污水进行隔油处理后再行排放。

⑷混凝土集中拌和站排放的施工废水按有关要求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入排污系统,施工废水、废油,采用隔油池过滤等有效措施加以处理,不超标排放,污染周围水环境。

⑸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经生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不外流的地表水体,不得在营地附近形成新的积水洼地,严禁将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和渠道。

⑹污水处理采用多级沉淀池过滤沉淀,处理的工艺流程为:污水→收集系统→多级沉淀池→沉淀净化处理→排入河道。

⑺施工期间,施工物料如水泥、油料、化学品等堆放应严格管理,防止在雨季或暴雨将物料随雨水径流排入地表及附近水域造成污染。

⑻施工中产生的废弃土、砂、石料等,在施工期间和施工结束以
后及时清理,统一收集,妥善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防止对河道、溪流造成淤积。

(五)防止光污染
⑴现场不得有长明灯,夜间施工除必要的照明外,避免过多灯光照射。

现场照明集中照射,仅覆盖现场范围,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⑵对电焊弧光的防护,施工地点的焊接采用围护结构阻挡电弧光,以减少对环境和人身的伤害。

(六)防止施工噪音污染
⑴施工现场提倡文明施工,建立健全控制人为噪声的管理制度。

尽量减少人为的大声喧哗,增强全体施工人员防噪声自觉意识。

⑵严格控制强噪声作业时间,特殊部位施工需在相关环保局备案后方可施工。

⑶牵扯到产生强噪声的成品、半成品加工,尽量放在车间完成,减少因施工现场加工制作产生的噪声,搭设木加工棚放置木加工机械。

⑷尽量选用低噪声或备有消声降噪设备的施工机械。

施工现场的强噪声机械(如搅拌机、电锯、电刨、砂轮机等)设置封闭的机械棚,以减少强噪声的扩散,惊扰当地野生动物。

⑸施工场地设置临时性声屏障,以减少施工产生的噪声对人类及动物的影响。

(七)动物保护措施
在高压电线及施工主要地段设置临时性防护网,以防止鸟类触电死亡及防止其他动物进入施工场地。

(八)废弃物管理
⑴落实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保持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卫生。

控制施工现场的落土垃圾,并派专人负责保洁工作,做到沿线清洁卫生,文明施工。

施工废弃物按类别分别存放并尽可能回收,不能回收的废弃物均应按批准的方法运往批准的地点处理,严禁倒入河道和农田。

⑵废弃物应分类存放,对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废弃物必须单独贮存,设置安全防范措施且有醒目标识。

⑶废弃物的运输确保不散撒、不混放,送到政府批准的单位或场所进行处理、消纳,对可回收的废弃物做到再回收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