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学史教案word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认识物理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掌握物理学史上重要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主要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1. 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2. 重大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主要贡献。
教学难点:1. 物理学史上重要科学家的贡献与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在人类文明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1. 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物理学:介绍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对物理学的贡献,如阿基米德、欧几里得等。
- 中世纪物理学:介绍阿拉伯科学家、印度数学家对物理学的贡献。
- 文艺复兴时期物理学:介绍伽利略、开普勒等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 近代物理学:介绍牛顿、伽罗瓦、拉普拉斯等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2. 重大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主要贡献- 牛顿:介绍牛顿的生平事迹,重点讲解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 伽罗瓦:介绍伽罗瓦的生平事迹,重点讲解伽罗瓦理论及其在数学和物理学中的应用。
- 拉普拉斯:介绍拉普拉斯的生平事迹,重点讲解拉普拉斯方程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和重大科学家的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有哪些影响?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关于物理学发展历程和重大科学家的贡献。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课讲授1. 19世纪物理学- 麦克斯韦:介绍麦克斯韦的生平事迹,重点讲解麦克斯韦方程组及其在电磁学中的应用。
- 爱因斯坦:介绍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重点讲解相对论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 20世纪物理学- 海森堡:介绍海森堡的生平事迹,重点讲解不确定性原理及其在量子力学中的应用。
- 费曼:介绍费曼的生平事迹,重点讲解费曼图及其在粒子物理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史教学大纲

物理学史教学大纲一、引言物理学史是物理学领域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描绘了物理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物理学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物理学的本质和原理,提高科学素养,同时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个指导学生学习物理学史的框架。
二、教学目标1、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包括力学、电磁学、光学、热学、量子力学等。
2、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包括重要的实验发现、理论突破和科学革命。
3、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包括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理论建模等。
4、理解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科技革命、工业进步、环境保护等。
5、提高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包括问题解决、团队合作、沟通技巧等。
三、教学内容1、古代物理学: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物理学思想,包括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等人的贡献。
2、经典物理学:牛顿力学、电磁学、光学的发展,以及这些理论在工业和科技中的应用。
3、现代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的发展和应用,以及这些理论对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影响。
4、物理学前沿:包括宇宙学、高能物理、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的研究进展。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讲解物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本质和原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验证物理学的理论和原理,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
3、研究项目:通过研究项目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实际应用和创新精神。
4、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探讨物理学的各种理论和原理,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5、在线学习:通过在线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五、评估方式1、平时作业:包括课堂讲解的笔记、实验报告和研究项目的报告。
2、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物理学史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3、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整个物理学史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学史教案

高中物理学史教案一、教学内容:物理学史二、教学目的:1. 了解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物理学史上重要的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重点:1. 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2. 物理学史上的重要科学家及其贡献。
四、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物理学史的背景和重要性;2. 教会学生如何将物理学史的知识与实际物理问题相联系。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讨论法;3. 实验法。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老师简要介绍物理学史的重要性和意义,引起学生对该课题的兴趣。
第二步:讲授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1. 讲述古希腊时期的物理学思想和发展;2. 分析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成就和贡献;3. 介绍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及其影响。
第三步:讨论重要科学家及其贡献1. 分组讨论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生平和成就;2. 各组成员进行汇报,分享讨论结果。
第四步:实验探究老师示范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理学史上的某一重要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第五步:总结老师强调物理学史的重要性和影响,鼓励学生多读原著,深入了解物理学史。
七、课堂作业:1. 阅读相关物理学史著作,了解更多科学家及其贡献;2. 撰写一篇文章,讨论物理学史对现代物理学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物理学史的重要性,掌握了物理学史上的重要科学家及其贡献,激发了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加强对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终身学习和追求。
《物理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物理学史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物理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学科,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辨证发展规律及其科学方法论的一门学科,是物理学和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概括和探求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基本规律。
作为人类对物理世界客观规律认识的结果,物理学有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物理学史》课程教学目标为:课程教学目标1:熟悉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理论都有一个萌芽、形成和发展演变的曲折历程。
课程教学目标2:通过了解人类对物理学认识的历史过程和曲折经历培养学生学习道路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勇于科学创新的品质。
课程教学目标3:熟悉并且加深对物理概念和理论的深刻理解。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的矩阵关系注:以关联度标识,课程与某个毕业要求的关联度可根据该课程对相应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来定性估计,H表示关联度高;M表示关联度中;L表示关联度低。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为高等师范本科物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要求学生:(1)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程,了解物理学的进展,了解许多重大发现中物理学家的探索历程等,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2)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同时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先修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统计力学、量子力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物理学知识的积累的规律以及特点、从地心说到太阳中心说的演变、惯性原理、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的论争、光速的测定、电磁感应现象、经典力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固有局限性、经典物理学的两朵乌云、光的波粒二象性、现代物理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难点:物质本原思想的理解、古希腊物质本原思想的理解、三大守恒定律的确立的过程、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楞次定律、相对论和量子论、大爆炸模型、宇宙的演化。
物理学史大纲

《物理学史探索》课程纲要一、课程设置目的1.物理学史课程中,通过对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定律、原理和理论的酝酿、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物理学基本概念的变革,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演化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关于物理学的发展过程的基本历史知识,掌握物理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总趋势。
2.过对物理学发展过程的具体了解,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知识和理论的实质、物理学思想、物理学方法、物理学发展动力和矛盾运动的理解和掌握;感受科学创造精神和激励提高学生自身的科学素质和创造素质。
3.通过对物理学发展过程及物理学科学创造过程的阐述,使学生了解科学理论的发展与社会历史条件、哲学思想、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关系,了解科学真理的相对性和科学认识的动态性,了解科学家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从而加强辩正确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继承和发扬优良的科学传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教学内容选取和教学实施1.本课程是选修课。
2.本课程在教学中着重阐述物理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的发展,物理学世界图景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演变,物理学历次重大突破的实现过程、历史动因和重大意义;介绍重要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给学生以科学创造的启迪。
3.本课程的教学必须以丰富、准确的史料和文献为基础,注意概括规律性的东西,并从理论的高度上进行分析阐述,力求做到“史一论统一”。
4.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主动性,结合重点内容,向学推荐一些阅读材料,鼓励他们进行独立钻研的思考。
5.教学方式要多样化,除教师的讲述外,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和自学,组织一些参观和专题讨论,举办专题报告;教学过程中注意配合一些历史图片、模型、幻灯、录象等直观教具,注意发挥现代教学手段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6.结合重点内容,适用布置一些思考题和课外作业;课程结束后,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考试。
7.本课程的教学时数为28-30学时。
各部分内容的学时分配如下:古代物理部分经典物理部分现代物理部分复习考试8.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自编教材主要参考书目[1]潘永祥,王锦光,金尚年.物理学简史.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2]李艳平,申先甲. 物理学史教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其他参考书目:[1] 蔡宾牟等.物理学中讲义—中国古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2]戴念祖. 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学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三、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编古代物理学第一章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的主要成就§1.中国古代的物理思想元气论阴阳说五行说中国古代的时空观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2.中国古代的物理计算中国古代的时间计量度量衡的起源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力学成就对力的认识关于物的重心与平衡关于物体的运动和惯性关于浮力和液体与气体的认识力学知识和简单机械的应用§4.中国古代的声学知识中国古代的律学其它声学知识§5.中国古代的热学知识火的使用热胀冷缩的认识和利用热本质和热传递现象的认识和利用热动力的应用§6.中国古代的电磁学知识关于磁现象的描述指南针的发明静电现象的描述古建筑避雷措施§7.中国古代的光学知识对光的直线传播的认识和利用镜面成像原理透光镜关于光的折射与色散的描述第二章西方古代物理学成就§1.古希腊关于物质本原和时空的观念朴素的元素论原子论亚里士多德的时空学说§2.古希腊时期对宇宙的认识亚里士多德运动理论阿基米德的静力学成就声、热、电、磁、光的具体知识§3.中世纪的物理学成就[说明]1.注意揭示古希腊物理学思想和成就对后世物理学发展的影响。
物理学史校本课程纲要

《物理学史校本课程纲要》一、基本项目课程标题: 《物理学史》主讲教师:傅志挺吴菊英教学材料:汇编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授课时间:一学年(每周一节)授课对象:高一年学生二、具体内容(一)、课程目标1、以物理学发展史中的五次大综合、大统一为主线,分章节对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观念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作系统介绍,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从一个更广阔更全面的角度了解物理学宏伟大厦是如何建造,对物理学的知识体系、结构,知识的相互联系能有全面的认识。
2、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校的条件让学生重复物理学发展中的著名实验,经历、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同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
3、在物理学史教学中通过介绍知识的孕育、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融入物理学习方法,锻炼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对物理课堂教学是很好的补充和提高。
4、从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的故事,感染学生、影响学生,逐步培养他们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古代物理学第二章、经典物理力学的发展第三章、经典光学的形成第四章、电磁理论的建成第五章、热学发展史第六章、十九世纪末的三大发现第七章、量子理论的建立第八章、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第九章、多彩的物理新世界第十章、奋起直追的我国物理学(三)、课程实施本课程是教师讲授,学生课后收集材料、归纳思考,动手实验多种教学形式的整合。
实施中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与自我感悟,在实践中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1、组织形式:每班25~30人为宜,5、6人为一学习小组2、实施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课后收集材料、归纳思考,动手实验操作,课堂交流汇报等3、课时安排:每周1课时,一学期开9周,一学年共计18周18课时4、教室场地:带多媒体的教室(最好是在物理实验室)(四)、课程评价评价方式:1、评价以等级评价为主,评为优、良、合格、不合格。
2、注重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如材料的收集与归纳、总结中体现出的学生学习热情与思考程度,动手实验中的操作能力。
物理学史教程课程设计

物理学史教程课程设计一、课程概述物理学史教程是一门介绍物理学发展历程和相关知识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通过介绍历史上著名的物理学家、重大发现和实验进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这门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科研探究的重要性。
同时,本课程还将引导学生对于今天的物理学研究和应用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本课程适合物理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1.学习物理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发现。
2.理解不同学派的理论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3.了解物理学史发展对当代物理学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经典物理时代1.古希腊时期的物理学思想2.牛顿力学的发现和应用3.热力学和热运动学的发展第二章:相对论时代1.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提出及其影响2.引力波的历史和实验验证3.特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碰撞及其异闻第三章:量子时代1.量子力学的发现和基本原理2.粒子和波的二象性的实验验证3.量子力学的解释和争议,薛定谔的猫的思维实验第四章:现代物理研究的放眼未来1.微观至宏观物质世界的统一2.宇宙学的发展和黑暗能量的发现3.物联网和纳米技术的应用前景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参观实验室、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等课堂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讲述、学生研究、实验观察和团体讨论等形式,探讨物理学史中的重大理论、实验研究历程和科学家思想等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价值。
五、评价方式本课程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小组项目实验成果考核等。
期中、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授课重点概念的掌握和应用,小组项目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独立思考及团队协作能力。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和参与小组讨论等,课堂表现主要体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课堂作业和参与小组讨论重点考核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讨论能力。
六、参考资料1.《物理学史》(吉大·物理学院·王振斌主编)2.《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田刚丰著)3.《物理学的两个世纪:五百年思想史》(廖一松著)。
物理学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本学期的物理学历史教学工作,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宗旨。
通过学习物理学史,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脉络,感受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方法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发展历程,了解物理学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成果。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通过学习物理学史,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物理学史概述: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时期到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2. 物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
3. 物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如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
4. 物理学史上的重要成果:如经典力学、电磁学、量子力学等。
5. 科学家的创新精神与道德品质:通过学习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了解他们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措施1.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物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家的创新精神。
5. 定期举办讲座、报告会,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解物理学史。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
2.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对物理学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意识、创新思维等方面。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第1-4周):介绍物理学史概述,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脉络。
2. 第二阶段(第5-8周):讲解物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学史》课程教学大纲(10学时)(理论课程)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概况课程中文名称:《物理学史》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 of physics课程编码:3910252217开课学院:理学院适用专业/开课学期:物理学/第7学期学分/周学时:0.5/《物理学史》为物理学专业限定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在学习完专业课的基础上,系统介绍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过程,能帮助学习者还原物理学发展的历史面目,了解与概括物理学基础知识发展的全貌及总体规律,有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已学的物理知识。
物理规律的发现包含了物理学家们大量思想和方法的创新,了解掌握物理学思想和方法的发展过程,对于理解物理规律的本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物理学史》,一般要求已学完物理学方面的专业课程。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了解物理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发展历史,弄清物理学发展历程中重要思想、方法、规律、原理提出的前因后果及其发展的历史线索,掌握其中包含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物理学历史发展的全面认识。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的教学以讲授为主,以课堂讨论为补充。
不管是讲授还是课堂讨论,都要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对物理学的历史进行正确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历史问题能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应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古代物理学(第一、二章共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的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声学知识和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特点,能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的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声学知识和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特点2·难点: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三、主要内容1·中国古代自然观2·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3·中国古代的热学知识4·中国古代的光学知识5·中国古代的电磁学知识6·中国古代的声学知识7·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特点第二章西方古代物理学(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古希腊的自然观、古希腊和中世纪的物理知识,能总结出西方古代物理学的特点,与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特点相区别,并能分析形成这些区别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希腊的自然观、古希腊和中世纪的物理知识2·难点:总结出西方古代物理学的特点,找出与中国古代物理学特点的区别三、主要内容1·古希腊的自然观2·古希腊的物理知识3·中世纪的物理知识第三章经典力学的建立和发展(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运动定律的建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牛顿的重大贡献和牛顿后力学的发展情况。
理解伽利略在研究运动过程中对逻辑方法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动定律的建立2·难点: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三、主要内容1·运动定律的建立2·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3·牛顿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4·牛顿后力学的发展第四章经典热学的建立和发展(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对热现象的早期研究、热力学、分子运动论和统计力学的建立过程,了解对物态的认识历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热力学定律的建立过程2·难点:对统计力学建立过程的理解。
三、主要内容1·热现象的早期研究1·热力学的建立1·分子运动论和统计力学的建立1·物态第五章经典电磁学的建立和发展(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人类对电磁现象的早期研究、电磁学的建立和类比方法的应用、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与研究及电磁场理论的建立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电磁学的建立过程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2·难点:电磁场理论的建立三、主要内容1·电磁现象的早期研究2·电磁学的建立3·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与研究4·电磁场理论的建立第六章经典光学的建立和发展(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几何光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对光本性的研究、光速的测定历史和光谱学的建立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光本性的研究过程2·难点:理清光的微粒论与波动论在争论中交错发展并最终融合的过程三、主要内容1·何光学的建立与发展2·对光本性的研究3·光速的测定4·光谱的研究第七章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发展(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对“以太漂移”和“黑体辐射规律”的探索、及世纪之交物理学的新发现,了解世纪之交的物理学们对物理学发展前景的不同判断。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以太漂移”和“黑体辐射规律”探索的结果以及物理学的新发现与经典物理学之间的矛盾2·难点:马赫对经典物理学的批判三、主要内容1·经典物理学的建立和它的局限性2·对“以太漂移”和“黑体辐射规律”探索3·物理学的新发现4·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序幕第八章相对论的建立(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相对论建立的时代科学基础和相对论的建立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相对论的建立过程2·难点:广义相对论的建立过程三、主要内容1·相对论先驱者的思想2·爱因思坦和狭义相对论的建立3·广义相对论的建立第九章量子力学的发展(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普朗克、爱因斯、康普顿的工作及其意义,了解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了解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及历史地位,了解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及爱因斯坦等与哥本哈根学派的论战。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量子力学的建立2·难点:德布罗意波的提出和波动力学的建立三、主要内容1·量子论的早期发展2·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3·量子力学的建立第十章粒子物理学的发展(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基本粒子的发现历史、粒子的分关、及粒子物理学中的守怛律,了解强子结构理论的建立,了解电弱统一理论和夸克轻子层次的基本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强子结构理论的建立2·难点:夸克模型的介绍三、主要内容1·粒子的发现时期2·强子结构理论的建立3·电弱统一及夸克轻子层次第十一章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进展(第十一、十二章共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天体物理学和之后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了解宇宙有限与无限之争及宇宙大爆炸模型的建立,了解黑洞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脉冲星的发现和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2·难点:宇宙大爆炸模型和对黑洞的理解。
三、主要内容1·天体物理学的发展2·现代宇宙学的发展第十二章非平衡态热力学和非引性动力学的发展(1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复杂性探索的由来和自组织现象,了解对耗散结构的探索,了解稳定性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分形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耗散结构的介绍2·难点:稳定性理论的学习三、主要内容1·探索复杂性2·耗散结构3·稳定性理论的建立和发展4·分形四考核办法(一)考核方式:闭卷(二)评分办法: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核占5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一)教材:刘莉,仲扣庄,张桂英等.物理学史[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二)参考书目:1.爱因斯坦著,许良英等编译. 爱因斯坦文集(一~三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2.申先甲.物理学史教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3.魏凤文,申先甲.20世纪物理学史[M].南昌:江西教育版社,1994.4.(美)弗·卡约里著,戴念祖译,范岱年校.物理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戴念祖.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学卷[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3.6.(美)James·Gleick 著,吴铮译.牛顿传[L].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马青平.相对论逻辑自洽性探疑[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8.陈毓芳. 物理学史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第2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0.胡化凯.物理学史二十讲[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11.李艳平,申先甲.物理学史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秦克诚. 邮票上的物理学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