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中考物理 基础篇 第5讲 物体的运动 速度(附强化训练题)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5.2速度 课件(共18张PPT)

速度/m•s-1
2
3
纸片下落速度的平均值/m•s-1
开口大的纸锥
开口小的纸锥
次数
下落高 度/m
下落时 间/s
速度 /m•s-
1
次数
下落高 度/m
下落时 间/s
速度 /m•s-
1
1
1
2
3 纸片下落速度的平均值
/m•s-1
2
3 纸片下落速度的平均值
/m•s-1
到达上海 需要多长 时间?
上海
180km
(2)选定一段距离,测出纸片 在这段距离内下落的时间;
(3)不选定时间或距离,直接 测定纸片下落某段距离所用时 间。
根据实际情况,你认为哪种方案较好 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方案(2)
纸锥下落高度 纸锥下落时间
4、请同学们设计表格,测量、记 录并计算出纸片下落的速度。
次数 1
下落高度/m
下落时间/s
相同路程比时间 运动路程相同时: 运动时间越短,物体运动越快
议一议:
我们怎样比较纸锥运动的快慢?
相同时间比路程 运动时间相同时: 运动路程越长,物体运动越快
验证你的猜测!
陆地上跑得最快动物是猎豹2秒内能跑60米; 海里游得最快的是旗鱼3秒可游85米。 天空中飞得最快的是雨燕1秒能飞50米
问谁是动物界运动最快的?想一想用什么 方法比较?
• 已知: s=180km,
•
v= 100km/h
• •
求: t =? 解:由 V=
s t
• •
得0km/h
•
• 答: 到达上海需要1.8h。
作业
练习册 第五章 第二节
猎豹 1秒 运动 30 米 旗鱼 1秒 运动 28.3 米 雨燕 1秒 能飞 50 米
初中物理快与慢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快与慢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基础科学,其中“快与慢”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概念。
这部分知识点主要涉及速度、加速度、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相对速度等概念。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 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是一个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1.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路径上以恒定速度移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
2.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路径上移动,但速度大小或方向随时间变化。
# 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速度的变化率。
当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时,我们就说物体具有加速度。
加速度的单位也是米每秒平方(m/s²)。
1. 匀加速运动:物体的速度以恒定的加速度变化,这种运动的轨迹通常是直线。
2. 非匀加速运动:物体的加速度不是恒定的,速度变化的速率随时间变化。
# 匀速运动匀速运动是指物体以恒定的速度进行的运动。
在匀速运动中,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都是相等的。
匀速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形式,容易预测和计算。
# 变速运动变速运动是指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运动。
变速运动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
在变速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不为零。
# 相对速度相对速度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速度。
例如,两辆车在公路上行驶,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等于它们速度的差值。
相对速度的概念在处理多物体运动问题时非常重要。
# 运动图象在初中物理中,通常使用速度-时间图(v-t图)和路程-时间图(s-t 图)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1. v-t图:在v-t图中,纵轴表示速度,横轴表示时间。
匀速运动在v-t图中表现为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而变速运动则表现为斜率不同的直线。
2. s-t图:在s-t图中,纵轴表示路程,横轴表示时间。
匀速运动在s-t图中表现为斜率为恒定速度的直线,变速运动则表现为曲线。
推荐学习K12八年级物理上册 5.2 速度教案 苏科版

二、速度一、设计思想速度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速度,学生在小学时就有所接触,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这节课首先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自主探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了解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掌握测量速度的方法,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提供大量的图片介绍奥运会上的速度项目取得的成就,旨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单位换算;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速度的测量,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情感和价值观】通过阅读资料,感受我国运动健儿在冬季、夏季奥运会上用自己的速度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刻苦学习、振兴中华的信念三、教学重点:1.速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
2.常见的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四、教学难点:1.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2.引导学生比较精确地进行速度的测量。
五、教学思路:活动→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数据处理→交流→结论→新问题六、教学资源:米尺、秒表、纸锥、多媒体七、教学流程(一)知识回顾1、单位换算:50km=_______m, 0.5h=___________min=_____________s。
2、请正确读出下列刻度尺与秒表的示数:读数:__________ 读数:__________这就是相同的路程比时间。
第二种方法,让纸锥从同一高度能游来比较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速度等/h 师:对于表格的设计视频画面:影象资料,汽车加速,表盘指针转动,最后将出例如火车的第六次大。
初中物理的速度的讲解教案

初中物理的速度的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 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3. 能够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 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1. 速度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实例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例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2.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考虑时间和路程两个因素。
二、速度的概念(10分钟)1. 介绍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解释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参数。
三、速度的计算公式(10分钟)1. 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2. 解释公式中的符号:速度用字母 v 表示,路程用字母 s 表示,时间用字母 t 表示。
3. 示例计算:给出一个实例,让学生根据路程和时间计算速度。
四、速度单位及换算(10分钟)1. 介绍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2. 解释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 m/s =3.6 km/h。
3. 示例换算:给出一个速度值,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
五、应用速度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中需要用到速度的哪些知识点。
3. 学生解答,教师点评。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强调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状态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而引入速度的概念。
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并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最后,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运用速度的知识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专题训练 速度计算题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专题训练速度计算题1.小林家门口到贵港新世纪广场的公交路线全长9km,周末,小林从家门口的公车站乘坐公共汽车用时15min到达新世纪广场公车站与同学汇合。
求:(1)公共汽车从小林家门口的公车站到新世纪广场公车站的平均速度v1是多少km/h?合多少m/s?(2)新世纪广场到园博园的公交路线全长20km,则小林和同学从新世纪广场公车站乘坐公共汽车到园博园公车站需要用多长时间(假定此公共汽车的速度v2与v1相同)?2.莱芜划归济南后,为济南的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也为莱芜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两地交流更加频繁。
当车经过A点路标时,时间是11时45分;当车经过B点路标时,时间是12时15分。
则车在A、B之间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3.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
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
如图所示,某人酒后驾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3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个正从路边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5m/s,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30m,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2s,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再经过1s刚好驶到人的行走路线。
(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2)若人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走,请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提示:该车的宽度为1.8m)(3)请你为驾驶人和行人各提出一条文明交通的警示语。
4.据统计,全国发生的车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为此,宁夏近年来加大了道路限速监控管理.一种是“定点测速”,即监测汽车在某点的车速;另一种是“区间测速”,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25km,全程限速120km/h,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B的速度分别为100km/h和110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1)采用“定点测速”,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会不会被判超速?(2)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请通过计算进行说明)5.小刚从家中出发到新世纪广场,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
2022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速度ppt课件新版苏科版

3.公式: 速 度= 路 程
时间
v=
s t
变形
s= vt t= s/v
4.单位: (1)国际单位:米/秒 读 作 : 米每秒 记 作 : m/s或m·s-1 1m/s的物理意义:
物体在1s内通过的距离是1m2 m/s
cm/s
1m/s =
1 1000
第五章第二节 速度
怎样比较纸锥运动的快慢?
1.让纸锥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 先落地的纸锥运动快。用相同路程比 时间。
2.让纸锥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 当它们都在空中时,离地近的纸锥运动 快。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多少。通 过的路程相等时所用时间越少,运动 越快。
1 3600
km
km/=h
h
3.6km/h
1km/h = 1 m/s
3.6
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应测物理量:纸锥下落的高度s和落 地时间t。
实验器材: 秒表、刻度尺
次 下落高度 落地时间 速度 序 (m) (秒) (m/s) 1 2
右图描述了汽车在沪宁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情形。如 果速度不变,该汽车到达上海还需要多少时间?
2.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 时间相等时,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 越快。
如果让两个纸锥从不同高度 下落。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 慢?
分别测出纸锥下落的高度s和 落地时间t。求出比值s/t。
二、速度
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叫做速度。
(单位时间:1h,1min,1s等)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3)汽车:30m/s
=1.1m/s
(4)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速度:7900m/s
人教版初二物理--运动的快慢(基础)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运动的快慢(基础)【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比较和计算,理解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2.能利用公式进行有关速度的计算,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理解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要点梳理】要点一、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要点诠释:(高清课堂《运动的快慢》)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速度越小。
2.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3.公式:v=s/t,s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t表示物体通过相应路程所用的时间,v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
4.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米/秒(或)常用单位:千米/小时(或)换算:1m/s=3.6km/h要点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要点诠释: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①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
③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可以由v=s/t来计算,但速度的大小与s、t无关。
要点三、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物体运动速度发生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要点诠释:1.物体在做变速运动时,可能是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也可能是快慢改变,还可能是方向和快慢同时改变。
2.对于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利用v=s/t来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3.平均速度能粗略地描绘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路程上或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不能反映出物体的运动细节。
要点四、用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图像法是描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有效手段,在物理学里经常用到。
要点诠释:1.s-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纵坐标表示路程s,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s-t图象,如下图(1)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
2.v-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用纵坐标表示速度v,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下图(2)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一轮复习: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5.2速度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一轮复习: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5.2速度知识点1:速度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 表示,它的大小等于 。
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 ,符号为 ;在交通运输中常用 做它的单位。
一个物体以6m/s 的速度运动。
6m/s 的物理意义是 。
2.职业足球运动员进行12min 体能测试和田径比赛中的万米赛跑,同样是比快慢,前者是在 一定的情况下,比较 的长短;后者是在 一定的情况下,比较 的长短。
3.填写适当的单位:(1)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 ;(2)骑自行车正常的速度约为5 。
4.单位换算:(1)1080km/h= m/s ;(2)3×109m/s= km/h ;(3)7.9km/s= km/h 。
知识点2:速度的测量5.一辆小汽车在沪宁高速公路上行驶,车上一位乘客在过图5-4所示的A 处时,看了一下表,时间刚好是10时整。
当车驶到B 处时,他又看了一下表,时间是10时48分,小汽车在AB 间行驶的速度是 km/h 。
6.有甲、乙两辆汽车,甲运动了10km ,乙运动了15km ,则: ( )A .甲车运动得快些B .乙车运动得快些C .两车运动得一样快D .无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7.某人要骑自行车去相距5.1km 的学校上课,他骑自行车的速度是5m/s 。
为了不迟到,他至少要提前 min 出发。
8.甲车的速度是乙车速度的3倍,甲车行驶的时间是乙车行驶时间的2倍。
则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 ( )A .3∶2B .2∶3C .6∶1D .1∶6A B 图5-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讲物体的运动速度5.1 学习提要5.1.1 机械运动和参照物1.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最普遍的现象。
2. 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就是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运动的描述往往不同。
在具体问题中如何选取参照物,要以描述和研究问题简单、方便为原则。
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通常以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3. 运动的相对性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若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对其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是不同的。
例如:列车在铁道上行驶,地上的人看到列车上的某乘客在与列车一起运动,而列车上邻座的乘客以列车为参照物,则认为该乘客并没有动,这就是运动描述的相对性。
5.1.2 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及路程1.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机械运动中最简单的运动形式。
实际物体的运动情况比较复杂,很难找到真正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但很多实际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近似看成是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汽车沿平直公路从A地驶向B地,在途中一段时间内,汽车的运动可以看成是匀速直线运动。
在商场或大型超市,人随自动扶梯一起运动也可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2. 速度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等于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式中v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s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t表示物体运动的时间。
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符号是m),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是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符号是m/s)。
常用的速度单位还有千米/小时(符号是km/h),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m/s = 3.6km/h。
3. 路程路程就是运动物体经过的轨迹的长度。
由于匀速直线运动的方向不变,速度大小也不变,因此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
5.1.3 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1.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一般不相同,所以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
2. 平均速度在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快慢时,我们通常用平均速度粗略地对物体运动的快慢情况进行描述。
一个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对应的时间之比,叫做它在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式中表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s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t表示物体通过对应路程所用的时间。
由于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是变化的,平均速度大小与所选取的路程(或时间)有关,所以对变速直线运动来说,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5.2难点释疑5.2.1 怎样理解运动的相对性世界上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这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规律,因此我们说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
这就是所谓运动的绝对性。
虽然物体处于运动是绝对的,但是在物理学中,对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当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时,我们认为这个物体在运动;当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发生改变,我们用静止状态来描述这个物体。
这就是所谓运动的相对性。
5.2.2 如何理解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由于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平均速度大小与所选取的路程(或时间)有关。
表5-1是某物体从A处出发开始计时,分别经过B、C、D、E处所测得的各段时间和对应的路程的数据。
表5-1如果我们要计算从A点出发,2min时间内(或A点到C点路程内)的平均速度,由表5-1中的数据可以求得平均速度为0.75m/s。
如果我们要计算从A点出发,4.5min时间内(或A点到E点路程内)的平均速度,由表5-1中的数据可以求得平均速度为0.67m/s。
可见,对变速直线运动来说,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5.3 例题解析5.3.1 运动的相对性例1 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机在向上运动,直升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A、一定上升B、一定下降C、一定静止D、无法判定【点拨】确定跳伞运动员在下落和直升机在向上运动分别以什么为参照物是本题的关键。
【解析】跳伞运动员看到直升机在向上运动时是以自身作参照物。
由于跳伞运动员相对地面是在向下运动,若直升机相对地球向上运动或静止时,跳伞运动员都会看到直升机与自身距离变大,即看到直升机向上运动。
若直升机相对地面向下运动,且下降速度比跳伞运动员下降速度慢,跳伞运动员同样会看到直升机与自身距离变大,即认为直升机向上运动。
由此可见,跳伞运动员无法依据自己看到的现象来判定直升机相对地球的运动情况。
【答案】 D【反思】若跳伞员看到直升机下降,则根据自身参照物对于地面处于下降的状态,就可以判断直升机相对地面在下降,而且下降速度比跳伞员下降速度还要大。
5.3.2 速度的估算与比例例2 以60km/h的速度运动的物体,可能是()A、匆匆行走的人B、内环线高架上行驶的汽车C、正在飞行的客机D、绕地球飞行的“神七”【点拨】匆匆行走的人,速度约1m/s,合3.6km/h。
汽车的速度约从40km/h~100km/h。
民航客机的速度接近音速,约340m/s,合1200km/h。
绕地球飞行的“神七”的速度要达到7.9×103m/s!【答案】 B【反思】物理要走向生活,同时要从生活中学习物理学。
这就要求我们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如果我们能注意身边的物理现象,记住一些常见物体的基本物理量的数据,并能以此为依据推断其他物体的大致数据,就能完成此类估测判断题。
例3 甲、乙、丙三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路程之比为3:2:1,运动所用时间之比为1:2:3,则甲、乙、丙三个物体的运动速度之比()A、1:1:1B、1:2:3C、1:3:9D、9:3:1【点拨】这是已知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求第三个物理量的比值的题目,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根据公式,也就是根据规律进行运算。
【解析】。
【答案】 D【反思】求三个物理量的比值的过程中,最好采用通分的方法,使三个物理量的分母相同而约去,这样做才不会错。
5.3.3 过桥、穿洞问题例4 某特快列车长240m,经过一个小站时不停。
一位站台上的旅客测得列车经过他面前的时间为8s。
如果列车保持这个速度,经过长度为1500m的某铁路大桥需要多少时间?【点拨】以旅客为参照物,列车8s经过的路程是列车本身的长度。
当列车过桥时,列车的长度不能忽略,过桥经过的路程是桥长和车长之和。
【解答一】用速度公式法,列车的速度为列车过桥的时间为【解答二】采用比例法,,所以【答案】经过铁路桥需要58s【反思】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采用等比例的方法,可以使解题快捷方便。
5.3.4 不同匀速运动的平均速度例5 一个人骑自行车前进,开始以2m/s的速度匀速前进40m,然后又以5m/s的速度匀速前进50m,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A、3m/sB、7m/sC、3.5m/sD、2.5m/s【点拨】平均速度的定义是物体通过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
要严格按照定义来计算平均速度。
【解析】【答案】 A【反思】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是初中物理学中的一个难点。
平均速度在一般情况下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例6 某同学的家与学校之间隔了一座山。
每天上学的过程中,前五分之二的路是上坡路,其余都是下坡路,他从家到学校要走36min。
如果该同学上坡行走速度不变,下坡行走速度也不变,而且上坡行走速度是下坡行走速度的三分之二,那么他回家要走 min。
【点拨】运动路程未明确给定,需要假设确定;上坡与下坡运动的速度不同,应分段应用速度公式进行运算。
【解析】设学校与家的距离为s,上坡的速度为v上,下坡的速度为v下,从家走到学校的时间为t1,从学校回家的时间为t2。
从家走到学校,有①从学校回家,有②根据题意,有 v上v下③将t1=36min带入①式,把③式带入①、②式,得④⑤由④式÷⑤式,即可解得: t2=39min【答案】回家需要走39min【反思】看似同一个人走路的特征不变,且上学与回家的路程又相同,“感觉”来回的时间似乎应该相等,实际不等的原因在于上坡与下坡的路程不相等,回家的上坡路较长,用时较多。
所以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同的运动,需要分段对应运算处理。
5.4 强化训练A卷1、图5-l(a)是小王同学在不同的时刻对公路上的卡车和轿车拍摄的两幅照片。
由此照片(选填“能”或“不能”)确定卡车的运动状态,原因是,若拍摄的照片为图5-1(b),则卡车是的,轿车是的〔选填“静止”或“运动”),因为。
图5- 12、速度是用来表示的物理量。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在。
速度的国际单位是,读作。
3、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15 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4、请完成下列換算:(1)54 km/h= m/s:(2)36 km/min= m/s;(3)20 m/s= km/h;(4)60 cm/min m/s。
5、双休日,小明一家去杭州度假,在公路上看到悬挂有如图5-2所示的交通标志牌,它表示在此公路上的车速不允许超过。
在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下,从看到这个标志牌的地方到达杭州,汽车至少需要开 h。
图5- 26、在匀速直线行驶的火车车厢里,某位乘客以火车为参照物,测得路旁的A电线杆正以10 m/s的速度向正西北方向运动,说明火车在地面上向方向行驶,过了10 min,A电线杆距火车中的这位乘客 km。
7、相向而行的甲、乙两车,甲车上的乘客感到乙车开得特别快,他所选的参照物是()A、甲车B、乙车C、地面D、以上都不是8、若有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在一条东西方向的直道上行驶。
甲车上的人看丙车相对于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甲、丙两辆车都相对乙车向东运动,而丙车上的人则看到路边树木向西运动。
那么,关于三辆车的行驶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车必足向东行驶B、乙车必定向西行驶C、丙车可能向西行驶D、三辆车行驶的方向一定是相同的9、世界上奔跑得最快的动物是猎豹,速度可达30 m/s;飞得最快的鸟是褐海燕,速度可达300 km/h。
两者比较,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褐海燕运动的路程一定较长B、猎豹运动的时间一定较长C、褐海燕的运动一定较快D、猎豹的运动可能较快10、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较大的那个物体比速度较小的那个物体通过的路程()A、长B、短C、一样长D、不能确定11、下列各项表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其中运动最快的是()A、4 h 内通过160 kmB、 10 s 内迪过了100 mC、1 h 内通过 1.2×106 cmD、 1 min 内通过 1 000 m12、—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8s内通过的路程为20 m,那么它在0.5 s内的速度为()A、40 m/sB、2.5 m/sC、0.4 m/sD、1.25 m/s13、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可知:()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或路程无关D、速度随时间或路程而改变14、甲、乙、丙三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速度为5.4 km/h,乙的速度为1.2 m/s,丙在0.5 min 内前进60 m,若让这三人分别以上述速度行走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关系为()A、t乙〉t甲〉t丙B、t甲〉t乙〉t丙C、t丙〉t乙〉t甲D、t丙〉t甲〉t乙15、—个人从甲地开始出发,10 min后到达距甲地800 m的乙地,又走了 10 min才到达距乙地700 m的丙地,这个人从甲地到丙地的平均速度是()A、90m/minB、75 m/minC、60m/minD、50 m/min16、某人上山速度为0.5 m/s,到达山顶按原路返回,下山的速度为1.5 m/s,则他上山和下山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A、1 m/sB、0. 75 m/sC、0. 87 m/sD、2 m/s17、甲、乙两城相距108 km,汽车以15 m/s的速度从甲城开往乙城,需要多少小时才能到达?18、某人乘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如图5 - 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