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五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精品课件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质课件(共97张PPT)

课文的三个事例,在表述时都采用了相同 的顺序:先写“现象”,着力突出其“细 微”“司空见惯”;再写“问题”,突出“问 题”与“现象”的关系;最后结合“问题”写 相关的发明或发现,也就是所谓的“真理”。
品读课文
课文的主要观点正是从常见的现象出发,见微 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进而发现真理, 这样的表述顺序使事例与观点在结构上形成了 一致,也就产生了证明的关系。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茅以升的头脑几乎被桥占据了。他出门只要见 到桥,总要仔细观察;读到有关桥的资料,就 用心抄录。他收藏的各种桥的图画、照片,更 是数不胜数。因为这个,他还得了个“小桥迷” 的绰号呢!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众所周知,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在这一志向的引领下,面 对家庭的变故、生活的艰辛,他都挺过来了;参加 革命后,面对敌人的追捕,历经千辛万苦,他仍坦 然面对;革命胜利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他鞠 躬尽瘁、任劳任怨,终于使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学过很多苏轼的诗词,知道他是一个 著名的诗人。其实,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 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是名副其实 的“全才”“通才”。他从小就立下了“发奋 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心愿,一生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酷爱读书,手不释卷。他目标明确,持之以恒地努 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又如,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我国第 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就是他设计的。 十一岁那年,茅以升去南京秦淮河看龙船比赛。由 于看龙船的人太多,把一座老拱桥给挤塌了,许多 人掉到河里淹死了。茅以升当时就说:“我长大了 一定要学会造桥,为大家造最结实的桥!”从此,
中心论点
品读课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考下列问题:
品读课文
课文的主要观点正是从常见的现象出发,见微 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进而发现真理, 这样的表述顺序使事例与观点在结构上形成了 一致,也就产生了证明的关系。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茅以升的头脑几乎被桥占据了。他出门只要见 到桥,总要仔细观察;读到有关桥的资料,就 用心抄录。他收藏的各种桥的图画、照片,更 是数不胜数。因为这个,他还得了个“小桥迷” 的绰号呢!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众所周知,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在这一志向的引领下,面 对家庭的变故、生活的艰辛,他都挺过来了;参加 革命后,面对敌人的追捕,历经千辛万苦,他仍坦 然面对;革命胜利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他鞠 躬尽瘁、任劳任怨,终于使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学过很多苏轼的诗词,知道他是一个 著名的诗人。其实,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 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是名副其实 的“全才”“通才”。他从小就立下了“发奋 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心愿,一生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酷爱读书,手不释卷。他目标明确,持之以恒地努 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又如,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我国第 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就是他设计的。 十一岁那年,茅以升去南京秦淮河看龙船比赛。由 于看龙船的人太多,把一座老拱桥给挤塌了,许多 人掉到河里淹死了。茅以升当时就说:“我长大了 一定要学会造桥,为大家造最结实的桥!”从此,
中心论点
品读课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考下列问题: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件(共33张PPT)

课外书屋
jié
顾 颉 刚 : 《怀疑与学问》
2
0
2
4 年
下课!
六
年
级 语
同学们再见!
文
下
册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2月25日
2
0
2
4 年
下课!
六
年
级 语
同学们再见!
文
下
册
2024 课件
公开课(一)
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公开
2
0课
2 4
一、导入新课
年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身边的一些事物
年
六年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
级
语文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 下册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 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 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 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 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2
年六4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
年 级
语文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
下 册
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
源,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2
0
真理诞生 2
4 年 六
年
级 语 文 下
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册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 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 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1.文章中提到了哪些问题?
也可编辑修改
2 0
2.这些问题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
2 3.从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部编版 六年级下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1课时 课件

造句:一朵花上面大约有七八片花 瓣,里面有几只花蕊,等着蜜蜂去 采蜜。
书写指导:上窄下宽,第一 个“心”稍大,下面两个 “心”宜小些。
生字书写
wèi
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魏
组词:魏三 魏国
造句:古时候魏国有个著名的射手 叫更羸,他射箭百发百中,大家都管他 叫 神箭手 。
书写指导: “鬼”竖弯钩要 舒展。
生字书写
sōu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造句:警察根据线索追根求源,终于抓住了这个罪犯。 搜集: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 造句:为了写毕业论文,他到处搜集资料。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 贬义)。 造句:无独有偶,这类事情在其他地方也发生过。
理解词语
诞生:(人)出生。 造句:你诞生的时候,你哭着,四周的人笑着;在性命的止境, 你笑着,而四周的人在哭着。 学说:学术上的有系统的主张或见解。 造句:关于恐龙是如何灭绝的,科学界有很多种 学说。 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造句:他对这类问题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了。
生字书写
域、惯、圃、盐、溅、蕊、魏、搜、蚯、蚓、版、阶
1、小组长带领全组讨论,识记生字 2、分享你们的识字方法
生字书写
游戏:送字宝宝回家
域 惯 圃 盐 溅 蕊 魏 搜 蚯 蚓 版阶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全包围结构:
生字书写
熟字加偏旁
委+鬼=魏 虫+丘=丘 虫+引=蚓 片+反=版
熟字换偏旁
惯-贯+不=怀 搜-叟+丁=打 阶-介+完=院
整体感知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个事例呢? 一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通过研究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会变色
书写指导:上窄下宽,第一 个“心”稍大,下面两个 “心”宜小些。
生字书写
wèi
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魏
组词:魏三 魏国
造句:古时候魏国有个著名的射手 叫更羸,他射箭百发百中,大家都管他 叫 神箭手 。
书写指导: “鬼”竖弯钩要 舒展。
生字书写
sōu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造句:警察根据线索追根求源,终于抓住了这个罪犯。 搜集: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 造句:为了写毕业论文,他到处搜集资料。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 贬义)。 造句:无独有偶,这类事情在其他地方也发生过。
理解词语
诞生:(人)出生。 造句:你诞生的时候,你哭着,四周的人笑着;在性命的止境, 你笑着,而四周的人在哭着。 学说:学术上的有系统的主张或见解。 造句:关于恐龙是如何灭绝的,科学界有很多种 学说。 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造句:他对这类问题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了。
生字书写
域、惯、圃、盐、溅、蕊、魏、搜、蚯、蚓、版、阶
1、小组长带领全组讨论,识记生字 2、分享你们的识字方法
生字书写
游戏:送字宝宝回家
域 惯 圃 盐 溅 蕊 魏 搜 蚯 蚓 版阶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全包围结构:
生字书写
熟字加偏旁
委+鬼=魏 虫+丘=丘 虫+引=蚓 片+反=版
熟字换偏旁
惯-贯+不=怀 搜-叟+丁=打 阶-介+完=院
整体感知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个事例呢? 一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通过研究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会变色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质课件(共69张PPT)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百真 个理 问诞 号生 之于 后一
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紫罗兰变色
论证过程
蚯蚓的分布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重申论点,总结全文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锲而不舍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三、为了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 观点,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
1.洗澡水的漩涡 2.蚯蚓的分布 3.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字词听写
第二课时
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为了证明“真理诞生于 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课文具体写了三件 事例,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 的顺序来介绍的?
互动课堂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真理诞生于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百个问号之后论证过程紫罗兰变色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重申论点总结全文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锲而不舍布置作业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布置作业课后搜集科学家的小故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故事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课后第一题)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下面任一观 点用几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课后题)
深入探究
阅读文章,总结所举事例中人物的特点。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锲而不舍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你是怎样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呢?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 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 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 就能发现真理。
这种“偶然的机遇”只 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 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 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PPT课件

1
提出观点 4
2
3
6 7
总结观点
5
论证观点
提出观点 自由读第1、2自然段,找到能够解释 本文主要观点的句子。
1
2
第2自然段中的“?”和“!”分别指 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
!
发现
找到
生动形象
问题
真理
论证观点
默读第3—5自然段,根据事例填写学习单。
人物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发明或发现
波义耳 魏格纳
!找到真理
事例二、事例三
默读第4、5自然段,按照学习事例一的 学习方法学习事例二、事例三,小组合作完 成下页的表格。
人物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实践探究从 “?”变 “!”
发现真理 “!”
事
紫罗兰花瓣遇盐
例 波义耳 酸变红
一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 么?别的植物中会 进行了许多 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实验 别的酸对这种物质 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进行了反复 的观察实验
睡眠中眼珠 转动,脑电 波变化较大, 人最易做梦
这三个事例的叙述顺序有哪些共同之处?
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
找到真理
请你找出课文在介绍三个事例时采用 的过渡句,并说说这些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承上 启下
3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 4 这样的事情不止一例。20世纪初的一天…… 5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15 真理诞生于一 百个问号之后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读了这一课文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质课件.ppt

“?”的含义是:发现问题,不断追问; “!”的含义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 问,发现了真理。
“把‘?’拉直变成‘!’”表示的意 思和文中哪句话相同?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形象、直观、易懂
科学史上,从生活的细小现 象中受到启发,不断实验和研究, 最后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 你还能举出几个吗?
在发现问题之后,他们进行了反复的 实验。他们正是凭借这种不断探索、独立 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才发现了真理。
课堂小结 是啊,这个“?”和“!”凝结了科学
家们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如果你是波义 耳,在抓住问号不放并进行反复的研究之后, 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你一定会赞同作者的观点,一定会骄傲地对 世人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文解读
作者为了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 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举了哪几个 事例?找出文中列举事例的段落,用 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第一个事例是化学家波义耳从紫罗兰 花瓣遇盐酸会变色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制 成了石蕊试纸。
第二个事例是魏格纳通过蚯蚓的分布 情况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第三个事例是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 阿瑟林斯基发现睡觉时眼珠的转动和做梦 有关。
朗读课文,填写下列表格。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找到真理
罗兰花瓣遇盐 反复试验 发明了石蕊
事例1 酸会变红
和研究 试纸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找到真理
事例2
南美洲东海岸 的凸出部分与 非洲西海岸的 凹陷部分互相 吻合
搜集证据,提出了“大 研究推论 陆漂移学说”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找到真理
睡觉时眼珠为 事例3 什么会转动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找到真理
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
“把‘?’拉直变成‘!’”表示的意 思和文中哪句话相同?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形象、直观、易懂
科学史上,从生活的细小现 象中受到启发,不断实验和研究, 最后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 你还能举出几个吗?
在发现问题之后,他们进行了反复的 实验。他们正是凭借这种不断探索、独立 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才发现了真理。
课堂小结 是啊,这个“?”和“!”凝结了科学
家们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如果你是波义 耳,在抓住问号不放并进行反复的研究之后, 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你一定会赞同作者的观点,一定会骄傲地对 世人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文解读
作者为了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 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举了哪几个 事例?找出文中列举事例的段落,用 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第一个事例是化学家波义耳从紫罗兰 花瓣遇盐酸会变色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制 成了石蕊试纸。
第二个事例是魏格纳通过蚯蚓的分布 情况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第三个事例是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 阿瑟林斯基发现睡觉时眼珠的转动和做梦 有关。
朗读课文,填写下列表格。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找到真理
罗兰花瓣遇盐 反复试验 发明了石蕊
事例1 酸会变红
和研究 试纸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找到真理
事例2
南美洲东海岸 的凸出部分与 非洲西海岸的 凹陷部分互相 吻合
搜集证据,提出了“大 研究推论 陆漂移学说”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找到真理
睡觉时眼珠为 事例3 什么会转动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找到真理
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件

拓展延伸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课堂演练
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请 你就这一学说提出自己的问题。
巨大的大陆是如何漂移的?
驱动大陆漂移的力量来自何方?
描写科学精神的四字词语:
追根求源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锲而不舍 刨根问底 孜孜不倦 冥思苦想 始终如一 埋头苦干
关于质疑的名言:
(1)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 (2)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制成了实验 中常用的酸 碱试纸—— 石蕊试纸
事
南美洲东海岸的凸
例 二
魏格纳
出部分与非洲西海 这不会是一种巧 岸的凹陷部分互相 合吧?
吻合
阅读了大量的 提出了“大 相关文献,同 陆漂移学说” 时搜集古生物 并出版《海 学方面的证据 陆的起源》
事 例 阿瑟林 儿子睡觉时眼珠 三 斯基 忽然转动
为什么睡觉时眼 珠会转动?这会 不会与做梦有关? 会是什么关系呢?
ruǐ
书写时,三个“心” 组合要紧凑,特别要注 意点的位置,其中上面 一个“心”字稍大,下 面两个“心”字略小。
sōu
书写时注意布局要 匀称,左窄右宽,“叟” 这个部件要注意笔顺, 上下部分要匀称。
互动课堂
中心观点
6
1
作者在文中4 提出的观点是什7 么?
2
3
5
本文围绕中心观点安排了哪几部分内容?
1提出观点 4来自236 7
总结观点
5
论证观点
提出观点 自由读第1、2自然段,找到能够解释 本文主要观点的句子。
1
2
第2自然段中的“?”和“!”分别指 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
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精品课件

(2)锲· ( A
)而不舍(
·
D
)
(3)追根求源· ( C )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2.课后生字写两遍并组词。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 个问号之后
第2课时
课前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梳理了文章的内容, 请大家说一说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提出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pǔ
结构:全包围结构 部首:囗
点
击
组词: 苗圃 花圃 园圃
播
放
造句:我们走进花圃,看见五
颜六色的花朵。
书写指导:外面的 “口”写大,里面是“甫”, “甫”最后一点要记得写哦!
yán
结构:上下结构 部首:皿
点
击
组词: 盐巴 盐分 精盐
播
放
造句:柴米油盐是我们日常生
活中所必需的物品。
书写指导:第三笔是提,下面的“皿”写得扁 一些,末笔横要长。
那么作者又用了哪些具体的事例来 证明这一观点呢?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 课文,深入走进课文。
品读鉴赏
读第3-5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 简要概括这些事例的主要内容,并说说 这些事例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介绍的。
事例一:波义耳发现石蕊地衣中提取的 紫色浸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并据此 制成了酸碱试纸。 事例二: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 陆漂移学说”。 事例三: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 与做梦有关。
课文列举了三个事例来证明“真 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根据你 的理解,填写下表。
人物
现象
事例一 化学家波义耳 紫罗兰遇酸变红
事例二
气象学家魏格纳
南美洲东海岸的 凸出部分与非洲 西海岸的凹陷部 分互相吻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
第一课时
0
1
生 字
生
词
生字生词认读
pǔ
yán
花圃 食盐
jiàn
飞溅
ruǐ
花蕊
sōu
搜索
qiū yǐn
蚯蚓
jiē
阶段
yù
地域
qiè
锲而不舍
huà gēng wèi
华罗庚 魏格纳
guàn
见微知著 司空见惯
词语理解
司 空 见 惯 :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见 微 知 著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
0
2
初 读
课
文
初读课文
文章可以划分几个层次, 是用了什么结构来论述?
三个层次,总——分——总
初读课文
全文写了哪几件事情? 这几件事情中间是怎么连接 起来的?
初读课文
三件事情 了解三件事情的主要内容,用 自己的的话概括三件事情。 注意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初读课文
“无独有偶.....”、“最有趣的是.....”
学习方法指导
同学们,天道酬勤,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取决于他 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三个要素:
规范的学习行为; 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效的学习方法。
只要做好以上三点,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学习的强者。
加油!加油!加油!
下课了!
—— 小朋友们再见——
3
整 体
感
知
理清课文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 一个什么观点?
理清课文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 己的观点?
理清课文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0
4
熟 读
课
文
再读课文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 2.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
课后反思
1、和同桌说说今天学习的收获好吗? 2、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知识重点。
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 而 不 舍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作者简介
叶永烈(1940— ),笔名萧通、久远等。 科普学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 的主要作者。现职称为一级作家、教授。2002 年获第13届“中国图书奖”。2005年获中国当 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2011年出版《叶永烈 文集》,共50卷,其中科普作品24卷。
从科学史上有趣的故事说起,从中引出相关的科学 原理,回答“为什么”。比如,《水是什么》从英 国化学家普列斯特利的故事说起,从而引申出氢气 在氧气中燃烧变成水,得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结 论。后来,他写科学杂文,也就以生动的学事例论 证科学主题,论证哲理。此文是科学杂百个问号之后》是当代作家叶
永烈于198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主要是用多个 事例论证并告诫了人们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发现,才 能获得真理,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 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只有“打破砂锅问到底”, 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找到答案,就能在现实生活 中发现真理。全文条理清理,通俗易懂,字里行间 闪烁着知性之美、智慧之美。
创作背景
大学期间,叶永烈作为北京大学化学系学生, 在正课之余,读了许许多多化学史著作,诸如丁绪 贤教授的《化学史通考》袁翰青教授的《中国化学 史论文集》等等。之后从化学史进而扩大到科学史, 亦是大量阅读。在二十岁的时候,叶永烈成为《十 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
创作背景 其写《十万个为什么》的“技巧”之一,就是
第一课时
0
1
生 字
生
词
生字生词认读
pǔ
yán
花圃 食盐
jiàn
飞溅
ruǐ
花蕊
sōu
搜索
qiū yǐn
蚯蚓
jiē
阶段
yù
地域
qiè
锲而不舍
huà gēng wèi
华罗庚 魏格纳
guàn
见微知著 司空见惯
词语理解
司 空 见 惯 :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见 微 知 著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
0
2
初 读
课
文
初读课文
文章可以划分几个层次, 是用了什么结构来论述?
三个层次,总——分——总
初读课文
全文写了哪几件事情? 这几件事情中间是怎么连接 起来的?
初读课文
三件事情 了解三件事情的主要内容,用 自己的的话概括三件事情。 注意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初读课文
“无独有偶.....”、“最有趣的是.....”
学习方法指导
同学们,天道酬勤,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取决于他 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三个要素:
规范的学习行为; 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效的学习方法。
只要做好以上三点,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学习的强者。
加油!加油!加油!
下课了!
—— 小朋友们再见——
3
整 体
感
知
理清课文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 一个什么观点?
理清课文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 己的观点?
理清课文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0
4
熟 读
课
文
再读课文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 2.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
课后反思
1、和同桌说说今天学习的收获好吗? 2、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知识重点。
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 而 不 舍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作者简介
叶永烈(1940— ),笔名萧通、久远等。 科普学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 的主要作者。现职称为一级作家、教授。2002 年获第13届“中国图书奖”。2005年获中国当 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2011年出版《叶永烈 文集》,共50卷,其中科普作品24卷。
从科学史上有趣的故事说起,从中引出相关的科学 原理,回答“为什么”。比如,《水是什么》从英 国化学家普列斯特利的故事说起,从而引申出氢气 在氧气中燃烧变成水,得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结 论。后来,他写科学杂文,也就以生动的学事例论 证科学主题,论证哲理。此文是科学杂百个问号之后》是当代作家叶
永烈于198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主要是用多个 事例论证并告诫了人们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发现,才 能获得真理,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 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只有“打破砂锅问到底”, 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找到答案,就能在现实生活 中发现真理。全文条理清理,通俗易懂,字里行间 闪烁着知性之美、智慧之美。
创作背景
大学期间,叶永烈作为北京大学化学系学生, 在正课之余,读了许许多多化学史著作,诸如丁绪 贤教授的《化学史通考》袁翰青教授的《中国化学 史论文集》等等。之后从化学史进而扩大到科学史, 亦是大量阅读。在二十岁的时候,叶永烈成为《十 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
创作背景 其写《十万个为什么》的“技巧”之一,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