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哈尔滨医科大学-毒理学课件-毒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The solubility of the gas in the blood . blood/gas partition coefficient ** (血/气分配系数)
The large alveolar area, high blood flow, and proximity of the blood to the alveolar air.
2020/4/29
17
2020/4/29
18
2020/4/29
19
Absorption
吸收
Page 26
2020/4/29
20
The process by which toxicants cross body membranes and enter the bloodstream is referred to as absorption.
达一定浓度时,载体可达饱和状态。
2020/4/29
15
❖The transport system is selective fo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ertain structural feathers of chemical . 载体对转运的外源化学物有特异选择性。
❖The transport system has the potential for competitive inhibition between compounds that are transport by the same transporter.
(脂溶性:脂水分配系数)
The ionization form — ionization constant, pKa
(解离状态:解离系数)
2020/4/29
12
The large alveolar area, high blood flow, and proximity of the blood to the alveolar air.
2020/4/29
17
2020/4/29
18
2020/4/29
19
Absorption
吸收
Page 26
2020/4/29
20
The process by which toxicants cross body membranes and enter the bloodstream is referred to as absorption.
达一定浓度时,载体可达饱和状态。
2020/4/29
15
❖The transport system is selective fo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ertain structural feathers of chemical . 载体对转运的外源化学物有特异选择性。
❖The transport system has the potential for competitive inhibition between compounds that are transport by the same transporter.
(脂溶性:脂水分配系数)
The ionization form — ionization constant, pKa
(解离状态:解离系数)
2020/4/29
12
第3章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ppt课件

总悬浮颗粒物
Dp≤100m
可吸入颗粒物
Dp≤10m
细粒子
Dp≤2.5m
超细粒子
0.1-0.3m
包括液体、固体或者液体和固体结合
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
inhalabal particulates, IP
能进入人体呼吸道,且能长期漂浮于空气中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物的通透性不同:阴囊>手臂、
后背、腿部、腹部>手掌、足底
37
(四)其他途径
毒理学动物实验:腹腔注射、静脉注射、肌内注射、
皮下注射等
临床:皮内注射、肌肉注射
38
三、分布 (Distribu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 是指化学毒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
巴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的过程。
✓ 烟和粉尘:
粒子大小:
• 直径> 5 μm者,多因惯性冲击而沉积在鼻咽部:清除、咽下
或溶解吸收入血;
• 直径2.5 μm左右,重力沉降于气管和支气管:咳出或吞咽;
• 直径1 μm以下,吸收入血、清除、或进入淋巴系统长期保存;
• 直径0.1 μm,吸收入血、吞噬系统清除。
34
(2)颗粒物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TSP
✓ 载体: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rganic-cation transporter, oct)
25
(二)化学毒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5. 吞噬和胞饮作用
通过细胞膜的流动将某些液体微粒、固体颗粒或大分子物
质包绕并吞入细胞的过程。
26
二、吸收 (Absorption)
Dp≤100m
可吸入颗粒物
Dp≤10m
细粒子
Dp≤2.5m
超细粒子
0.1-0.3m
包括液体、固体或者液体和固体结合
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
inhalabal particulates, IP
能进入人体呼吸道,且能长期漂浮于空气中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物的通透性不同:阴囊>手臂、
后背、腿部、腹部>手掌、足底
37
(四)其他途径
毒理学动物实验:腹腔注射、静脉注射、肌内注射、
皮下注射等
临床:皮内注射、肌肉注射
38
三、分布 (Distribu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 是指化学毒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
巴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的过程。
✓ 烟和粉尘:
粒子大小:
• 直径> 5 μm者,多因惯性冲击而沉积在鼻咽部:清除、咽下
或溶解吸收入血;
• 直径2.5 μm左右,重力沉降于气管和支气管:咳出或吞咽;
• 直径1 μm以下,吸收入血、清除、或进入淋巴系统长期保存;
• 直径0.1 μm,吸收入血、吞噬系统清除。
34
(2)颗粒物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TSP
✓ 载体: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rganic-cation transporter, oct)
25
(二)化学毒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5. 吞噬和胞饮作用
通过细胞膜的流动将某些液体微粒、固体颗粒或大分子物
质包绕并吞入细胞的过程。
26
二、吸收 (Absorption)
第三章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2+
2H SH2 有机底物
NAD
+
1/2 O2
脱氢酶 NADH+ + H+
细胞色素酶系 2Fe3+ O2H2O
S 被氧化的 有机底物
2H
三、生物氧化过程的氢传递过程
3. 无氧氧化中有机底物转化中间产物作受氢体的递氢过程 有一种或一种以上酶参与,最后由脱氢酶辅酶 NADH +
H+将所含来源于有机底物的氢,传给该底物生物转化的相应
中间产物。 兼性厌氧的酵母菌在无分子氧存在下以葡萄糖为生长底 物时,用葡萄糖转化中间产物乙醛作为受氢体,乙醛被还原 成乙醇。
2H NADH+H+ 葡萄糖
系列酶促反应
NAD+ CH3CH2OH
CH3CHO
乙醇脱氢酶
三、生物氧化过程的氢传递过程
4. 无氧氧化中某些无机含氧化合物作受氢体的递氢过程 在这类氢传递过程中,最常见的受氢体是硝酸根、硫酸根和 二氧化碳。它们接受来源于有机底物由酶传递来的氢,而被 分别还原为分子氮(或一氧化二氮)、硫化氢和甲烷。例如:
三、生物氧化过程的氢传递过程
1. 有氧氧化中以分子氧为直接受氢体的传递氢过程 只有一种酶作用于有机底物,脱落底物的氢(H++ e),其中电 子由该酶的辅酶直接传递给分子氧,形成激活态O2-,与H+化 合形成水。
2H+ 2Cu2+ 氧化酶 2Cu+ 2e 1/2 O2 O2H2O
SH2还原酶; 转移酶; 根据催化 反应类型 辅基或辅酶的作
用是:传递电子 、原子
或某些基团。酶蛋白的 作用是决定催化专一性 和催化效率。 辅酶的成分是金
2H SH2 有机底物
NAD
+
1/2 O2
脱氢酶 NADH+ + H+
细胞色素酶系 2Fe3+ O2H2O
S 被氧化的 有机底物
2H
三、生物氧化过程的氢传递过程
3. 无氧氧化中有机底物转化中间产物作受氢体的递氢过程 有一种或一种以上酶参与,最后由脱氢酶辅酶 NADH +
H+将所含来源于有机底物的氢,传给该底物生物转化的相应
中间产物。 兼性厌氧的酵母菌在无分子氧存在下以葡萄糖为生长底 物时,用葡萄糖转化中间产物乙醛作为受氢体,乙醛被还原 成乙醇。
2H NADH+H+ 葡萄糖
系列酶促反应
NAD+ CH3CH2OH
CH3CHO
乙醇脱氢酶
三、生物氧化过程的氢传递过程
4. 无氧氧化中某些无机含氧化合物作受氢体的递氢过程 在这类氢传递过程中,最常见的受氢体是硝酸根、硫酸根和 二氧化碳。它们接受来源于有机底物由酶传递来的氢,而被 分别还原为分子氮(或一氧化二氮)、硫化氢和甲烷。例如:
三、生物氧化过程的氢传递过程
1. 有氧氧化中以分子氧为直接受氢体的传递氢过程 只有一种酶作用于有机底物,脱落底物的氢(H++ e),其中电 子由该酶的辅酶直接传递给分子氧,形成激活态O2-,与H+化 合形成水。
2H+ 2Cu2+ 氧化酶 2Cu+ 2e 1/2 O2 O2H2O
SH2还原酶; 转移酶; 根据催化 反应类型 辅基或辅酶的作
用是:传递电子 、原子
或某些基团。酶蛋白的 作用是决定催化专一性 和催化效率。 辅酶的成分是金
毒理学第三章 毒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酶、载体、离子通道) *糖(少量) 功能: *隔离功能 *进行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的场所 *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
(二) 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1.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滤过(filtration)
2. 特殊转运(special transport)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膜动转运(cytosis)
双功能诱导剂 单功能诱导剂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毒物代谢酶的主要诱导剂 巴比妥类
以PB为代表,可诱导CYP2B1/2、2C、3A1/2、 NADPH-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EH、UDPGT和GST; 多环芳烃类 以3-MC为代表可诱,导CYP1A1/2、EH 和ST; 醇 / 酮类 如乙醇、异烟肼可诱导CYP2E1; 甾类 如孕烯醇酮16α-腈、地塞米松可诱导CYP3A1/2; 氯贝特(安妥明)类过氧化物酶体诱导剂: 可诱导CYP4A1/2和NAT。 多氯联苯(PCB,如Aroclor1254) 兼有PB和3-MC样诱导作用
Disposition
Summary
absorption
Biotransportation distribution
Biotranformation
excretion
Elimination
(metabolism metabolic transformation)
§研究外源化学物ADEM过程的意义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 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前言 毒物的如何进入机体内的? 在体内发生了什么? 如何排出体外?
(二) 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1.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滤过(filtration)
2. 特殊转运(special transport)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膜动转运(cytosis)
双功能诱导剂 单功能诱导剂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毒物代谢酶的主要诱导剂 巴比妥类
以PB为代表,可诱导CYP2B1/2、2C、3A1/2、 NADPH-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EH、UDPGT和GST; 多环芳烃类 以3-MC为代表可诱,导CYP1A1/2、EH 和ST; 醇 / 酮类 如乙醇、异烟肼可诱导CYP2E1; 甾类 如孕烯醇酮16α-腈、地塞米松可诱导CYP3A1/2; 氯贝特(安妥明)类过氧化物酶体诱导剂: 可诱导CYP4A1/2和NAT。 多氯联苯(PCB,如Aroclor1254) 兼有PB和3-MC样诱导作用
Disposition
Summary
absorption
Biotransportation distribution
Biotranformation
excretion
Elimination
(metabolism metabolic transformation)
§研究外源化学物ADEM过程的意义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 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前言 毒物的如何进入机体内的? 在体内发生了什么? 如何排出体外?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1)

层(stratum corneum)的过程,为穿透阶段。 ② 第2阶段:即由角质层进入表皮深层(颗粒层、棘层和
生发层)和真皮(dermis),并被吸收入血,为吸收阶 段。 经皮肤吸收主要机理是简单扩散,扩散速度与很多因素 有关。在穿透阶段主要影响因素是外来化合物分子量的 大小、角质层厚度和外来化合物的脂溶性。
31
血气分配系数: 气态物质在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 衡时,在血液中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浓度之比,称为血 气分配系数。血气分配系数越大,即溶解度越高,表示该 气体越易被吸收。 ➢ 血气分配系数高的气态化学物质经肺吸收的速率主要 取决于呼吸频率和深度。 ➢ 血气分配系数低的气态化学物质经肺吸收的速率主要 取决于肺血流量;
37
4. 其它途径吸收
其它途径吸收
静脉注射: 腹腔注射: 肌肉和皮下注射。
38
二、分布
1.概念 分布是外源化学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或其它体液后,随着 血液或淋巴液的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
2.影响外源性化学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① 器官或组织的血流量。 ② 器官或组织与外源性物质的亲和力。
24
对于经胃肠道吸收的化学物,首过消除非常多见。 因为它们在经体循环到达机体其它部位前,首先 要经过胃肠道粘膜细胞、肝和肺的首过消除。
首过效应可以减少经体循环到达靶器官组织的外 源性化学物的数量,可能减轻毒性效应。 乙醇可被胃粘膜的醇脱氢酶氧化; 吗啡在胃肠道粘膜细胞和肝脏与葡糖醛酸结合; 锰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后排泄到胆汁。
第二节 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一、吸收(absorption) 基本概念 吸收是指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
内表面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环的过程。外源性化学物主要 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 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 外源性化学物在从吸收部位转运到体循环的过程中,已经 开始被消除,此即首过效应或首过消除。
生发层)和真皮(dermis),并被吸收入血,为吸收阶 段。 经皮肤吸收主要机理是简单扩散,扩散速度与很多因素 有关。在穿透阶段主要影响因素是外来化合物分子量的 大小、角质层厚度和外来化合物的脂溶性。
31
血气分配系数: 气态物质在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 衡时,在血液中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浓度之比,称为血 气分配系数。血气分配系数越大,即溶解度越高,表示该 气体越易被吸收。 ➢ 血气分配系数高的气态化学物质经肺吸收的速率主要 取决于呼吸频率和深度。 ➢ 血气分配系数低的气态化学物质经肺吸收的速率主要 取决于肺血流量;
37
4. 其它途径吸收
其它途径吸收
静脉注射: 腹腔注射: 肌肉和皮下注射。
38
二、分布
1.概念 分布是外源化学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或其它体液后,随着 血液或淋巴液的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
2.影响外源性化学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① 器官或组织的血流量。 ② 器官或组织与外源性物质的亲和力。
24
对于经胃肠道吸收的化学物,首过消除非常多见。 因为它们在经体循环到达机体其它部位前,首先 要经过胃肠道粘膜细胞、肝和肺的首过消除。
首过效应可以减少经体循环到达靶器官组织的外 源性化学物的数量,可能减轻毒性效应。 乙醇可被胃粘膜的醇脱氢酶氧化; 吗啡在胃肠道粘膜细胞和肝脏与葡糖醛酸结合; 锰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后排泄到胆汁。
第二节 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一、吸收(absorption) 基本概念 吸收是指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
内表面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环的过程。外源性化学物主要 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 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 外源性化学物在从吸收部位转运到体循环的过程中,已经 开始被消除,此即首过效应或首过消除。
第三章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详解演示文稿

P-450是一个蛋白质超家族,其每一种对底 物专一性都有特征性谱,
基本组成
血红蛋白类:cytP450、cytb5均含有铁卟啉的结 构具有传递电子的功能
黄素蛋白类:NADPH-cyt P-450还原酶和NADHcyt b5还原酶,主要是传递电子并提供电子
磷脂类:促进上述两类酶的相互作用,具体功能 是对膜上各蛋白酶起固定作用。促进底物的羟基 化反应或增强外源性化学物与cytP 450 的结合作 用
第三章化学毒物的生 物转化详解演示文稿
优选第三章化学毒物 的生物转化
不经转化排出体外(极少数) 毒物 经转化后毒性降低(绝大多数)
转化后毒性显现(多数化学致癌物) 生物转化的场所: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有
肝、肾、肺、消化道和胎盘。肝脏是最主要 的生物转化器官。
总体上,生物转化的意义是使外源化学物的水溶性增加,不易通过生物膜 进入细胞,容易排泄到尿和胆汁中。
③加入分子氧形成氧化型的三重络 合物,氧被还原;
④第二个电子由细胞色素b5供给;
⑤伴随质子的导入,生成一分子水, O-O键的解离产生了极强的活性氧;
⑥底物和活性氧结合生成羟化的产 物ROH,P-450返回静止状态。
在此一连串的反应中P-450进行了 一次循环。
氧化作用
P-450催化氧化
脂肪族和芳香族羟化:八甲磷 双键的环氧化: 杂原子(S-,N-,I-)氧化和N-羟化 杂原子(O-,S-,N-)脱烷基 氧化基团转移
细胞色素P-450的专一性不强,凡有一定脂溶性 的外来物质都能通过不同类型反应被其氧化,形 成多种代谢物。
主要的氧化反应有羟化、脱烷基、氧化、脱硫、 脱氨、环氧化等反应方式。
P-450
P-450是细胞色素P-450的简称(也简称为 CYP),是位于微粒体膜(滑面内质网)上的 一组酶。它的名字来源于与CO结合后在 450nm处有吸收峰。P-450在动物界的分布 非常广泛,种类非常多。
基本组成
血红蛋白类:cytP450、cytb5均含有铁卟啉的结 构具有传递电子的功能
黄素蛋白类:NADPH-cyt P-450还原酶和NADHcyt b5还原酶,主要是传递电子并提供电子
磷脂类:促进上述两类酶的相互作用,具体功能 是对膜上各蛋白酶起固定作用。促进底物的羟基 化反应或增强外源性化学物与cytP 450 的结合作 用
第三章化学毒物的生 物转化详解演示文稿
优选第三章化学毒物 的生物转化
不经转化排出体外(极少数) 毒物 经转化后毒性降低(绝大多数)
转化后毒性显现(多数化学致癌物) 生物转化的场所: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有
肝、肾、肺、消化道和胎盘。肝脏是最主要 的生物转化器官。
总体上,生物转化的意义是使外源化学物的水溶性增加,不易通过生物膜 进入细胞,容易排泄到尿和胆汁中。
③加入分子氧形成氧化型的三重络 合物,氧被还原;
④第二个电子由细胞色素b5供给;
⑤伴随质子的导入,生成一分子水, O-O键的解离产生了极强的活性氧;
⑥底物和活性氧结合生成羟化的产 物ROH,P-450返回静止状态。
在此一连串的反应中P-450进行了 一次循环。
氧化作用
P-450催化氧化
脂肪族和芳香族羟化:八甲磷 双键的环氧化: 杂原子(S-,N-,I-)氧化和N-羟化 杂原子(O-,S-,N-)脱烷基 氧化基团转移
细胞色素P-450的专一性不强,凡有一定脂溶性 的外来物质都能通过不同类型反应被其氧化,形 成多种代谢物。
主要的氧化反应有羟化、脱烷基、氧化、脱硫、 脱氨、环氧化等反应方式。
P-450
P-450是细胞色素P-450的简称(也简称为 CYP),是位于微粒体膜(滑面内质网)上的 一组酶。它的名字来源于与CO结合后在 450nm处有吸收峰。P-450在动物界的分布 非常广泛,种类非常多。
毒理学课件: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19
2. 特殊转运
外源化学物借助于载体或特殊转运系 统而发生的跨膜运动。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和胞饮作用 (pinocytosis)
20
(1)主动转运
1)定义
外源化学物在载体的参与下, 逆浓 度梯度通过生物膜的转运过程。
22
表 细胞膜对外源化学物主动转运系统
名称 ATP-结合盒(ABC)转运蛋白 多药耐受蛋白(P-糖蛋白)
多耐受药物蛋白 乳腺癌耐受蛋白
以溶质为主转运蛋白(SLC)
缩写
mdr mrp Bcrp
功能
减少胃肠道吸收,血-脑屏障,胆 汁分泌,胎盘屏障 尿排泄,胆汁排泄 将化学毒物代谢后的硫酸结合物 排出细胞
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 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 肽类转运蛋白
oatp 肝摄取 oat 肾摄取 pept 胃肠道吸收
Kir6.1/K-ATP通道:帕金森病神经保护的新靶标,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南京医科大学, 胡刚, 240万, 2010, 批准号:81030060 23
(2)易化扩散
第一节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第二节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第三节 毒物动力学
5
第一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一、生物膜与生物转运 二、吸收 三、分布 四、排泄
6
一、生物膜与生物转运
(一)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组成
磷脂双分子层 ——脂质
镶嵌蛋白 ——受体、 酶、载
体、离子通道等
特点 功能
膜孔 ——生物膜上水通道
9
1. 被动转运 (1)简单扩散 2)对象
2. 特殊转运
外源化学物借助于载体或特殊转运系 统而发生的跨膜运动。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和胞饮作用 (pinocytosis)
20
(1)主动转运
1)定义
外源化学物在载体的参与下, 逆浓 度梯度通过生物膜的转运过程。
22
表 细胞膜对外源化学物主动转运系统
名称 ATP-结合盒(ABC)转运蛋白 多药耐受蛋白(P-糖蛋白)
多耐受药物蛋白 乳腺癌耐受蛋白
以溶质为主转运蛋白(SLC)
缩写
mdr mrp Bcrp
功能
减少胃肠道吸收,血-脑屏障,胆 汁分泌,胎盘屏障 尿排泄,胆汁排泄 将化学毒物代谢后的硫酸结合物 排出细胞
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 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 肽类转运蛋白
oatp 肝摄取 oat 肾摄取 pept 胃肠道吸收
Kir6.1/K-ATP通道:帕金森病神经保护的新靶标,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南京医科大学, 胡刚, 240万, 2010, 批准号:81030060 23
(2)易化扩散
第一节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第二节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第三节 毒物动力学
5
第一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一、生物膜与生物转运 二、吸收 三、分布 四、排泄
6
一、生物膜与生物转运
(一)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组成
磷脂双分子层 ——脂质
镶嵌蛋白 ——受体、 酶、载
体、离子通道等
特点 功能
膜孔 ——生物膜上水通道
9
1. 被动转运 (1)简单扩散 2)对象
第三章__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Molecular Recognition in Toxicology: Induction of Cytochrome P450
Toxin Receptor
DNA
Outside
Inside
2.羰基还原
醛、酮还原由醇脱氢酶和一组羰基还原酶催化羰基 还原酶是NADPH依赖性酶,存在于血液、肝、肾、脑及 其它组织的胞浆中。 3.含硫基团还原 含硫基团还原反应在体内较少。二硫化物还原并裂 解成巯基化学毒物。肝和肾胞浆中硫氧化还原依赖性酶 催化亚砜还原。在氧张力降低并存在NADH或NADPH时, N-氧化物可由线粒体和/或微粒体酶催化还原。
和水解(hydrolysis);第二相反应(phaseⅡreaction)主要为结合
反应(conjugation),结合反应指化学毒物经第一相反应形成的中 间代谢产物与某些内源化学物的中间代谢产物相互结合的反应过
程。
肝脏是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器官,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主要在
肝脏进行。其它组织器官,例如肺、肾、肠道、脑、皮肤等也具有一定 的生物转化能力,虽然其代谢能力及代谢容量可能相对低于肝脏,但有
第三章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of Chemical Toxicants
化学毒物通过不同途径被吸收进入体内后,将发生一系列化
学变化并形成一些分解产物或衍生物,此种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或代谢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More effective drug
人肝脏主要含15种以上不同的生物转化化学毒物和 /或内源性底物的P-450(CYP1A2,2A6,2B6,2C8,2C9, 2C18,2C19,2136,2E1,3A4,3A5,3A7,4A9,和 4A11)。涉及化学毒物生物转化的人肝主要P-450的底 物、抑制剂和诱导剂见表。 P-450的催化机制共有7步。 P-450催化的总反应为: 底物(RH)+O2+NADPH+H+ 产物(ROH) + H2O+NAD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450的命名
P-450是分子量在5000左右,含铁卟啉环的
血红素蛋白。 P-450基因族有27个,并进
一步分为亚族
小鼠用
2:阿拉伯数字 代表基因族
Cyp
CYP2A6
代表基因亚族中 的一个基因
CYP除小鼠外所有 物种的细胞色素 P450的基因和
cDNA
代表基因亚族
人肝主要P-450底物、抑制剂和诱导剂举例
生物转化酶
细胞色素P-450酶系 环氧化物水化酶(epoxide hydrase,EH) N-乙酰转移酶 (Nacetyltransferase,NAT) 谷胱甘肽S-转移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氢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第三章 毒物的代谢转化
I
氧化作用
硝基和偶氮还原
相
羰基还原
反 应 的
③加入分子氧形成氧化型的三重络 合物,氧被还原;
④第二个电子由细胞色素b5供给;
⑤伴随质子的导入,生成一分子水, O-O键的解离产生了极强的活性氧;
⑥底物和活性氧结合生成羟化的产 物ROH,P-450返回静止状态。
在此一连串的反应中P-450进行了 一次循环。
氧化作用
P-450催化氧化
脂肪族和芳香族羟化:八甲磷 双键的环氧化: 杂原子(S-,N-,I-)氧化和N-羟化 杂原子(O-,S-,N-)脱烷基 氧化基团转移
在血浆和细胞中,主要是脱氢反应,胞浆中含 有的醇脱氢酶、醛脱氢酶,可使醇类催化脱氢 成醛,醛类催化下一步脱氢成酸。
抑制剂
诱导剂
a 荼黄酮
焦牛肉,吸烟
二乙二硫氨甲酯
苯巴比妥(PB)
邻甲基苯海拉明
未知
槲皮素
未知
苯磺唑酮
利福平
反苯环丙胺
利福平
氟西汀,洛贝林,奎尼丁 未知
氨基三唑,二甲亚砜 乙醇,异烟肼
乙炔雌二醇
地塞米松,PB,利福平
P-450催化反应是向外源化学物上加入一个 单氧原子,所以也被称为微粒体单加氧酶 (monooxygenase),也称微粒体混合功能 氧化酶(mixed function oxidase)。
P-450 CYPlA2 CYP2A6 CYP2B6 CYP2C8 CYP2C9 CYP2Cl9 CYP2D6 CYP2E1 CYP3A4
底物 乙酰苯胺,咖啡因 香豆素,丁二烯 环磷酰胺 酰胺咪嗪 双氯高灭酸,苯妥英 安定,环已烯巴比妥 异喹呱 乙醇,亚硝胺 尼非地平,二氢吡啶
注:人肝不表达CYPlAl
还原作用
含硫基团还原 醌还原类Fra bibliotek脱卤还原
型
酯酶
水解作用 酰胺酶
环氧化物水化酶
一、氧化作用
微粒体混合功能酶氧化 非微粒体混合功能酶氧化 前列腺生物合成过程中共氧化反应
1.微粒体混合功能酶氧化 (micrososmalmixed function oxidaes,MFO)
该酶系主要包括细胞色素P-450及NADPH-细胞色 素P-450还原酶等。又称谓立体单加氧酶系或细 胞色素P450酶系。
生物转化
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模式按反应的先后顺 序分为I相反应和Ⅱ相反应。
Ⅰ相反应(phase I biotransformation)指经过 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 露 CO或O产H生等极,性水基溶团性增,高如并-O成H、为-适NH合2、于-ⅡSH相、反应的底物。
Ⅱ相反应:结合作用
第三章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1
第三章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又称代谢转 化,是指外源性化合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 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的 过程
不经转化排出体外(极少数) 毒物 经转化后毒性降低(绝大多数)
转化后毒性显现(多数化学致癌物) 生物转化的场所: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有
P-450催化的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简式如下:
RH + NADPH + O2+H+=R-OH + NADP + + H2O
①静止状态的氧化型P-450中的铁 为3+,和底物结合后,铁的自旋状 态发生改变,极易还原;
②第一个电子加入,由NADPH-细 胞色素P-450还原酶转递来自 NADPH中的电子,使铁变为2价;
P-450是一个蛋白质超家族,其每一种对底 物专一性都有特征性谱,
基本组成
血红蛋白类:cytP450、cytb5均含有铁卟啉的结 构具有传递电子的功能
黄素蛋白类:NADPH-cyt P-450还原酶和NADHcyt b5还原酶,主要是传递电子并提供电子
磷脂类:促进上述两类酶的相互作用,具体功能 是对膜上各蛋白酶起固定作用。促进底物的羟基 化反应或增强外源性化学物与cytP 450 的结合作 用
细胞色素P-450的专一性不强,凡有一定脂溶性 的外来物质都能通过不同类型反应被其氧化,形 成多种代谢物。
主要的氧化反应有羟化、脱烷基、氧化、脱硫、 脱氨、环氧化等反应方式。
P-450
P-450是细胞色素P-450的简称(也简称为 CYP),是位于微粒体膜(滑面内质网)上的 一组酶。它的名字来源于与CO结合后在 450nm处有吸收峰。P-450在动物界的分布 非常广泛,种类非常多。
Ⅰ相反应
苯并(a)芘(BaP)的代谢活化和解毒
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 在体内有50多 种代谢产物,经I相酶P-450催化发生芳香环上的 环氧化,形成多种环氧苯并(a)芘,
2.非微粒体酶系氧化反应体系
化学物质的非微粒体氧化反应,是靠线粒体、 胞浆及血浆中的非特异性酶所催化的。
肝、肾、肺、消化道和胎盘。肝脏是最主要 的生物转化器官。
总体上,生物转化的意义是使外源化学物的水溶性增加,不易通过生物膜 进入细胞,容易排泄到尿和胆汁中。
生物转化的结果
代谢解毒:化学物(毒性)———→中间产物 (低毒性或无毒性)———→产物(无毒性)
代谢活化:化学物(无毒性)——→活性中间 产物(毒性)——————→产物(无毒性)
(氧化脱氨、脱硫、脱卤素)
酯裂解(羧酸酯、磷酸酯)
脱氢
微粒体含黄素加单氧酶
醇、醛、酮氧化和胺类氧化
P-450催化氧化
脂肪族或芳香族碳的羟基化 双键的环氧化作用 杂原子 (S-、N-、I-)氧化和N-羟基化 杂原子 (O-、S-、N-、Si- )脱烷基作用 氧化基团的转运 酯的裂解 脱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