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门的理论研究_魏凤琴

合集下载

命门及命门学说研究进展

命门及命门学说研究进展

11113 按药品名直译再加上剂型的英译。

如:桂林西瓜霜-Guilin Watermelon Frost ;麝香风湿油-Musk Rheumat 2ic Oil ;复方丹参丸-Compound Danshen Dropping Pill ;九味羌活汤-Decoction of Nine Containing Motopterygii 11114 意译,将中药的功能作用翻译出来。

如:温脾汤-Decoction for Warming the S pleen ;活血通脉胶囊-Capsule for Promoting Blood ;牵正散-Powder for Treating Face-Dis 2tortion ;活络丹-Bolus for Activation Meridians 。

11115 音译加注释。

如:伤湿止痛膏-Shang Shi Zhi Tong G ao (Plaster for Rheumatic Pains );清热消炎宁-Qing Re Xiao Y an Ning (Anti-inflammation Capsule );京都念慈庵蜜炼川贝枇杷膏-Nin Jiom Pei Pa K oa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Coughs Syrup )。

112 五种译法的优劣:从上述药品的英译来看,前两种译法虽简洁明了,但却似乎没有传递出任何信息;第三种译法虽传递出了一部分信息,但仍无法让人了解药品的功用,而且如果其中含有按拉丁语翻译的中药名,笔者认为这即便是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也会是一大难题。

相对而言,第四种译法则将药品的功效阐述得清楚明白,便于人们购买。

但这是解释,不是药名。

而第五种翻译法,则既能让人掌握药品名,又能让人明白其药用功效。

较好地解决了上述四种译法所存在的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中药的药名翻译,尤其是对新研制开发的中药药名的翻译,以采用第五种译法,即以音译加上注释为佳。

命门

命门

命门学说及其意义“命门”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系指眼睛和睛明穴而言。

如《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说:“……少阴之上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灵枢·根结第五》亦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

命门者,目也。

”是《难经》首先提出了与《内经》完全不同的“命门”概念:所谓命门,是指产生和维系生命存在的系统。

如《难经·三十六难》:“脏各有一耳,肾独二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

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由此可见《难经》所言命门已是一个脏象系统的概念了。

自《难经》之后,在汉、晋、隋、唐代等医学著作中很少专论。

直到明清,对命门这一脏器始为医家所重视,但对其部位和功能各有见解,归纳如下。

(一)右肾为命门右肾为命门说起于《难经》,其中亦对命门的定义和生理功能做了阐述。

如《三十九难》说:“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

此段论述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说命门在人体中非常重要,它是人体精神所在的地方,是生命之门户,故曰“命门”。

其二是提出了命门的功能,它具有“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的重要功能,这说明命门与人体的生殖机能有密切关系。

其三是说命门与肾相交通,二者虽有左右之分,但在功能上是互相联系的,故云“其气与肾通”。

自此以后,不少医家认为人体除了肾之外尚有命门。

晋·王叔和在他的《脉诀琮璜·脉赋》中说:“肾有两枚,分居两手尺部,左为肾,右为命门”。

王氏不仅认为有命门的存在,而且指出了脉诊命门的部位。

(二)命门为两肾功能之概括持此观点者首推元代滑伯仁。

他说:“肾之两,虽有左右命门之分,其气相通,实皆肾而已”。

至明代虞搏《医学正传》则明确提出“两肾总号为命门”。

否定了左肾右命门之说,并指出了命门的重要作用“为元气之根本,性命之所关”。

张景岳亦认为“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

命门考

命门考
lc t n a d fu to g on r et g i o c t t al n n ig u t al d i h o e u i ss me b l n oc a n l o ai n o rs n p ita e g t n tu h wi mu u l a d l k n p mu u y a n te a v n t o eo gt h o r i n h y i l n b e n e
nyss m btentok ny ;h r r s w ce n e nvl n ei eet at o b sec hm e) T etre e yt e e i esT ef me i toi hsudr ae adt h r t r s m (esneca br . e e w w d o n h n n m e iw h h
质为胞宫 ( 室) 精 。这三个部位 、 四个据 点 , 是相互联 系、 互贯通 的。而这种联贯 , 相 有的属 于经脉 , 有的属 于脏器。
关键词 : 门; 命 部位 ; 实质 ; 功能 ; 学术探讨
中图 分 类 号 : 2 . R231 文献标识码 : A
Dic so n he Th o y o i M
YAO —h n PAN -a LI Hes e g, Foy n, AO i-i g Ja xn
Ab t a t T e lc t n, se c n u t n o n me sd f r n ei e d c me tr e r h c a e n d s u so n b a t y sr c : h o a i e s n e a d f n i fMi g n i i ee c n t o u n e o d w ih h s b e ic si n o y p s ・ o o f h d n sis me i ie a d t e n itd t e ev so ii n r s e t ey I h satce t e a t o ol ce n x e eae o u n e a t d cn n h y i s e h ms le p n o e p c i l . n t i r l ,h u h rc l t d a d t t d r ltd d c me t — e s v i e e b l v s t a t o t is t re l c t n o eu p r mi d ea d lw ra d f u to g on o g o l a e b u h r b e o n ・ i e h t n an h e o ai f h p e , d l n e n o rsrn p i t h u h c mp i td a o t e p o lm fMig e ic o t o t c t me . h p e t n p i ti te b an o y u h r y h a t d t e i h r n t ri h n i n b an o u v s e a o n a n T e u p rsr g o n s h r i ft e e a t o t e r a h n ee tmat st e ma so r i ff ・ ic r fme t o wo i n e l

命门学术概述

命门学术概述

命门命门一词,始见于《内经》,谓“命门者,目也”(《灵枢·根结》)。

自《难经》始,命门被赋予“生命之门”的含义,它是先天之气蕴藏之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

于是命门就成了脏象学说的内容之一,遂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一)命门的位置关于命门的位置,历来有不少争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左肾右命门说:肾有二枚,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之说,始自《难经》。

“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难经·三十六难》)。

自此以后,晋·王叔和《脉经》,宋·陈无择《三因方》、严用和《济生方》,明·李梃《医学人门》等均遵此说。

2.两肾总号命门说:明·虞抟否定左为肾右为命门之说,明确指出“两肾总号为命门”,谓:“夫两肾固为真元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虽为水脏,而实为相火寓乎其中,愚意当以两肾总号命门”(《医学正传》)。

明·张景岳认为:“肾两者,坎外之偶也;命门一者,坎中之奇也。

以一统两,两而包一。

是命门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

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类经附翼·求正录》)。

这一学说认为两肾俱为命门,并非在肾之外另有一个命门。

3.两肾之间为命门说:以命门独立于两肾之外,位于两肾之间,实以明·赵献可为首倡。

他根据《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认为“此处两肾所寄,左边一肾属阴水,右边一肾属阳水,各开一寸五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官,其右旁即相火也,其左旁即天一之真水也”(《医贯》)。

这种论点一直影响到清代,如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林佩琴《类证治裁》、张路玉《本经逢原》、黄宫绣《本草求真》等均宗此说。

4.命门为肾间动气说:此说虽然认为两肾中间为命门,但其间非水非火,而只是存在一种原气发动之机,同时又认为命门并不是具有形质的脏器。

倡此说者首推明·孙一奎,他认为:“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以此而生,脏腑以继而生。

论中医的命门学说

论中医的命门学说

论中医的命门学说命门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命门”一词始见于《内经》,后见于《难经》,但两者所指截然不同。

《内经》命门为目;《难经》指右肾为命门。

后世医家皆以《难经》之意为准,并加以发挥,命门学说又成为后世各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后世的各家学说中大家都共同的认为左肾为水,右肾为命门为火,命门之火是水中之火,起到温熏寒水之作用。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大家都知道,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但是到了肾阴肾阳上,为什么左为阴右为阳,这不是与中医基础理论背道而驰吗?在同一学说中不是自相矛盾吗?看了现在的关于“命门”的论述真是可笑,千篇一律的引用文献,把各家学派的观点引述出来,来证明“命门”的重要性,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观点。

我敢肯定的说他们论述了一大堆,到后来他们自己根本就不明白到底“命门”是什么,肯定是云里雾里。

中医最根本的学说是阴阳学说,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阴阳所化,所以人体的五脏六腑也不例外,阴阳所化的万事万物又可分阴阳,如五行金、木、水、火、土,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

故肾本身也可分阴阳,中医学认为壬癸水就是肾中之精,壬为阳水,癸为阴水,那左右肾那个为阳那个为阴呢?中医最根本的东西就是效法自然。

中医的基本理论大都根据自然现象演化而来,而且中医既然是中国的产物,它就要符合中国的人文地理。

中国的两条大河长江黄河孕育了华夏民族,这两条大河都是自西向东的流入东海。

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常识,在辨别方向时都要面向北方,然后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中医基础理论明确指出左为阳、右为阴,那么左为什么为阳呢?中医基础理论又说了高为阳、低为阴,中国的地里走势是西高东低,也就是左高右低,根据高为阳、低为阴的原则,那么左为阳、右为阴就顺理成章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么高处的水为阳,低处的水为阴,故高处之水壬水就应该是左肾之精,低处之水癸水就应该是右肾之精了。

如果真的有“命门”的话,那也应该是在左边之肾。

浅析命门

浅析命门

浅析命门张敏(河南省医药高级技工学校,河南开封475003)文化艺术瞄商要]时命门的舍义、命门指眼睛、“命门”贵于“心”、命门两肾之间说、命门右肾说、命门为肾间动气说、命门两肾说、命门指腧穴、命门在男为精关,女为产户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命门;舍义;眼睛;责于“心”;肾;腧穴“命门学说”作为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理论,发端于傩§势。

不可否认,“命门学说”是中医理论中论争最多的问题之一。

论争最多的内容包括命门的形态、位置、功能以及命门与肾的关系等等理论问题,本文就“命门学说”的一些理论问题做一探讨,望有益于有关理论认识的最终统一。

一、命门整体含义的诠释在中医学术用语中,“命”字不但有产生生命、维持生命之义,而且还具有生命之天性,也就是自然性的内涵:而“门”宇多取其引申义,有人体内在的本源、根本及枢机之意。

“命门,有生命之门的含义”。

正所谓众妙之门,俱从命门拓出。

二、命门指眼睛“命门”—词在纳2鸯中出现三次,其义为目,如《灵枢根!营篇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为什么古人认为眼睛是命门,而不是认为鼻子或耳朵是命门?那是因为黑眼睛,与黄皮肤反差最大,容易产生视觉效应:眼睛眨动与其它老实巴交的器官(如耳、鼻常静)不同。

另外眼晴在面部,又最容易被看到。

从动静、颜色之不同、之方便,可以判断古人最易从眼睛来认识生命。

所以眼晴是心灵的窗口,是体察生命内在的外在门户。

因此,在寻找生命本质时,首先想到了“且”。

三、‘愉门”贵于‘~O一命门在五行属火,位于心的旁边。

铺崖尊生书>说:“木、火、土、金、水,肝、心命门、脾、肺、肾。

”“命门”为人一身之主宰,“命门”贵于“心”是“命门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

如赵献可云:“……命门,是为真君真主。

惟命门先具,有命门,然后生,b“。

又傩纽-云:“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命门穴在太极拳运动中的枢纽作用

命门穴在太极拳运动中的枢纽作用

命门穴在太极拳运动中的枢纽作用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数千年之前,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积累了很多武术套路和实践经验,总结和升华为精辟的武术理论。

如太极拳从中崛起,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武术最著名的拳种之一。

由于太极拳兼具竞技、防身、健体、防病和延年益寿等多种功用,因此深得人们的喜爱。

而太极拳的古典理论更加素负盛名,它以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的基础,处处讲究阴阳平衡,把具体的外形动作和内气运行都抽象化为一个《太极图》,高度概括了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在动态下的立体螺旋运动。

太极拳不但是祖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宝贵的体育遗产之一,颇受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继承发展这部分遗产,,对于推行全民健身运动,强身健体,治病防身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太极拳很多古典著作难学难懂,很多基本原理必须经过刻苦的练习才能逐步领悟。

笔者于1974年在潮州市有幸聆听过罗基宏先生的讲学,对太极拳基本身法有初步认识。

罗基宏先生特别强调太极拳身法要充分发挥腰脊命门的枢纽作用,无论是前进后退,左旋右转,都要意贯命门,以身弓的命门为中心点向后撑实,整个身法才能平衡协调。

笔者在长期练拳过程中,更加深刻领会罗基宏先生这一提示,有一些体会和收获在此琐谈,旨在与练太极拳的爱好者共同探讨和交流。

一、太极拳一身备五弓。

“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犹如一把弓,两手为两把弓,两足又为两把弓。

五弓合力即为全身的整体劲。

五弓协调,触之则旋转灵活,能蓄能发,能屈能伸,连绵不断,滔滔不绝,刚柔相济,阴阳调和,对健身和推手都起着很大作用。

身弓以腰为弓把,哑门颈椎第一节和尾骨长强穴为弓梢,上下对称,对拉拔长,相系相吸,,增强弹力。

身弓备,则腰部柔韧有弹性,立身中定而下沉,上于“哑门”虚竖,大椎鼓起,下于尾闾骨前送,起到方向舵的作用。

手弓以手为弓把,以意注于肘节,使劲沉着松静有定向,手腕和项下锁骨为弓梢。

手弓备则伸屈随意,粘连走化自如,懂劲而得机得势,处处能整体协调而不散乱。

揭秘“命门”之谜

揭秘“命门”之谜

揭秘“命门”之谜导读:“命门”似乎成为了中医学里的“悬案”,千古之迷说不明道不清。

“命门”究竟是阴是阳?是否存在?位置在哪?本文参考陈根成教授的《命门精解与临床应用》,再次一起从源头揭秘“命门”之迷。

“命门”是中医界里其中一个富有悬疑色彩的概念。

命门,命门,性命出入之门户,开阖于生死存亡之间。

这个概念如此重要,以致于从《内经》《难经》开始一直到今日仍然争论不休。

而其中的关键迷点有两个:1、命门的位置在哪?2、命门的性用是什么?如果把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那么在临床从养生防病到祛病保身,岂不是无往而不利?那么现在,我们一起从源头来探寻吧。

一、《内》《难》争论之始关于命门,《内经》仅仅简单描述了一句话:“命门者,目也”,对命门的作用并没有过多的论述。

而《难经》则拉开了千年争端的序幕。

《难经》不仅将命门定位在“右肾”,并且明确指出了命门的作用:《三十六难》有“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为肾,右者为命门。

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三十九难》说:“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也。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

”《难经》把命门定位在右肾,把连系着命门的“原气”--即“肾间动气”揭示为人之生命,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守邪之神:《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故名曰原。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藏六府。

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

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八难》:“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

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很明显,《难经》所谓右肾即命门,与《内经》所指“命门者,目也”不同。

然而,如果认真阅读并参透两书中关于“神”的概念,就会发现两者并无背道而驰,反而相得益彰,只是二者对命门的论述的侧重点不同或者说观察的方向不同,《内经》把命门与神的关系描述更简妙,《难经》则表述得更清晰,将命门的位置在五脏中更具象化、作用更具体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而非独立于结构与功能之外 ; 结构与功能对命门 本能又具有反作用。历代对命门的认识 ,为什么给人
一种都合理 ,但又都不甚完备的感觉 ,其症结在于:
以反作用于命门本能的相应于不同层次的结构与功
的混淆。 先天之精的生成 ,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但 决不是父母生殖之精的简单相加。 经过“两精相搏” 后 ,父母生殖之精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因此 ,我们 说 ,先天之精不同于生殖之精。 3. 2 对“肾为先天之本”的重新认识
在中医学理论中 ,先天的内涵 ,既有父母生殖之 精结合之前为先天的认识 ,又有把生命在母体内的 孕育过程称为先天 ,而把胎儿娩出第一次自主呼吸 以后的生命过程称作后天的观点。 先天与后天概念 在认识上的不统一导致了先天之精与生殖之精概念
构和功能的预定状态的发生学特性 ,即命门本能活 力过程具有方向性 ,是不可逆的 ,沿着时间的轴线逝
虽然 ,同时期道家理论中已经具有详尽的命门 论述 ,并且提出了先后天水火、阴阳、五行、精气及真 阴真阳等概念 ;理学哲学体系中 ,已有了对太极、理、 气、性、命、道、器等涉及 宇宙本源及演化问题的阐 发。 所有这些都为命门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认识 方法和理论内容。 但是 ,事实上 ,却没有因此带来命 门研究在这一时期的兴盛发展 ,确实给人以曲高和 寡之感。 1. 2. 2 命门研究的鼎盛时期 (明清 ) 明清时期是 中医学史上命门研究的黄金时代。 命门研究在明清 时期的崛起 ,有其自身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价值。研究 方法上的突破是命门研究得以发展的催化剂 ,特别 是这一时期理学思想中有关论述宇宙万物起源及演
哲学思想方法在中医学命门研究中的推动作用 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其他方法 ,诸如解剖方法、以表 知里方法、援物比类方法等等在中医学命门理论研 究中的地位亦是举足轻重的。 就中医学命门理论研 究的具体内容而言 ,由于多种思想和认识方法在命 门研究中的共同参与 ,虽然增强了命门理论在论理 上的灵活性 ,但是 ,在处理命门与五脏的关系 ,特别 是命门与肾藏象的关系时 ,却又陷入了深深的自我 矛盾之中。在明清命门理论中 ,既有命门为人身先天 太极主宰五脏的生成 ,贯穿于五脏六腑之中 ,以维持 其结构的存在和功能的发挥 ,肾与肝心脾肺处于同 等地位的观点 ; 又有肾不同于其他四脏“惟肾为根” 的表述。 在这种悖论中 ,命门与肾有异而又不相离 , 命门理论的发展难以进一步深化 ,而又圜转到了从 五脏求命门的框架中。
37 7
2000年 9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24卷第 5期
相应于不同层次结构的命门先天本能具有以下
特性。①自组织性 ,是指命门本能活力“自生自化”的 特性。命门本能活力的动力源泉在自身内部 ,是自己 发生、自己发展、自我消亡 ,而非外力所为。 ②目的 性 ,是指命门本能活力将人体生命活动推向某一结
[收稿日期 ] 2000-06-18 [作者简介 ] 魏凤琴 ( 1966- ) ,女 ,山东临朐人 ,讲师。研究方向:
藏象学说。
376
经》、 《难经 》有关 命门 的认 识就 不再 是文 字表 面上 的 风马牛不相及而是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1. 2 认知思路和方法上的突破是命门研究由停滞 到鼎盛演进的动力之源 1. 2. 1 命门研究的停滞时期 (汉至唐宋金元 ) 汉 至唐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术发展速度较快的一个时 期 ,中医学术空气极为活跃 ,但在中医学研究轰轰烈 烈的大氛围中有一个与时代脉搏的跳动极不和谐的 音符—— 命门研究的沉寂。通过分析 ,我们认为造成 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中 ,从更深层次上解决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功能
A
决定、主宰 反作用
结构
决定、主宰 反作用
功能
B
当我们将命门回置于其先天性地位及其特定的
论域中 ,并将发生的观点和时间的因素带进对命门
手 ,在准确把握命门内涵的基础上 ,才能进一步深化 对命门理论及其指导意义的探讨。
理论的探讨时 ,可以认为命门是一个发生学概念 ,是 人体内具有相对固定结构单元的先天本能活力。
体规定性 ,故难以真正融入中医学命门理论体系中 , 亦终未导致命门理论研究质的飞跃。
2. 3 命门的内涵界定
随着对人体认识的逐渐深入 ,研究成果的不断
出现 ,在近代科学中 ,以机械还原论为基 础确立的
“结构决定功能 ,功能反作用于结构”的结构与功能
关系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系统科学理论把
发生学的观点和时间的因素引入对现实事物的认识
角度提出的论域以及命门的内涵应体现其作为构成
人体生命本源和维持人体生命枢机而贯 穿于人体
生、长、壮、老的生命全过程之意。
命门即肾间动气说、命门即人身太极说 ,虽然体
现了命门的这一论域 ,并因此带来了命门研究在明
清时期的繁荣景象 ,但由于前者有未脱离肾命框架
之嫌 ,后者则过于抽象 ,未能作出中医学层次上的具
援物比类的认知方 式 ,是“水生万物”到“水生 人”、“水生殖”过渡的思想根源。相应于人体而言 ,在 援物比类、以表知里、五行学说等认识方 法的参与 下 ,解剖条件下形成的“肾主水”理论 ,成为了“水生 人 ”、 “水 生殖 ”到 “肾 主 生殖 ”、 “肾 为先 天 之 本” 过 渡 的中介。 在古人的思维中 ,上述类似于数学上 A= B, B= C,则 A= C之类等量代换的推理过程 ,是自 然而然而且合理的。 因此 ,我们说 ,肾为先天之本的 理论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3. 3 提出命门先天的必要性
天生命过程中 ,命门本能以生长性为主 ,亦具有发育 性。⑦调整性 ,是指位于不同层次的命门本能具有相
互调节的特性。⑧主导性 ,是指在命门本能与结构功 能的关系中 ,命门本能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它不仅决
定着结构 (包括解剖结构、功能结构、时间结构等等 ) 的产生 ,而且维持着结构的存在和在结构基础上功
能的发挥。
从中医学学科自身分析 ,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及其特定的认知方式所决定 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核心中的核心是五脏中心论 ,而 不突破五脏为中心的认知范围 ,拘泥于从五脏中去 探求命门 ,就不会带来命门研究质的飞跃。命门作为 人体生命的主宰又不能脱离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而独 立存在。 因此 ,在命门与五脏关系未能明晰之前 ,命 门研究不会有突破性发展。
导师 张珍玉
[摘要 ] 回顾历代医家对命门的论述 ,对命门理论从纵、横 两方面进行了重新审视 ,提出哲学文化思想认识思路 和方法等方面的不同是命门多义并存的关键 。并在历代认识的基础上 ,提出命门为先天本 能活力的假说 ,运用这一 假说对命门与五脏的关系、命门的生理病理特点、命门理论的指导意 义进行了全面深入 的探讨 ,从而 将命门的理论 研究引向深入 ,既达到了理论的深度 ,又符合临床的要 求。
化的认识方法及理论内容在中医学领域的渗透 ,为 命门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思路和理论基础 ,是命门 理论兴盛发展的动力。 命门为人身太极说成为明清 时 期命 门理论 的主 流。在中 医学 理论 中理、 气、太 极、 有形、无形等等术语 ,遂和阴阳五行、肝心脾肺肾一 样普及。 明清命门理论的发展得益于当时哲学思想 方法的导向 ,中医学命门发生学理论的提出又得到 了当时中国文化环境的认同、支持而成为现实。
由于先天与后天在时间上的相对性 ,因此 ,肾为 先天之本 ,只能表示父母之肾是子代先天之本 ,或者 说自体肾是子代先天之本的意义。从人体自身而言 , “自体肾是自体先天之本”的理论是不能成立的。 因 此 ,我们说 ,肾为先天之本 ,在中医学理论中具有特 殊规定性 ,它只是一个表示亲代与子代之间关系的 相对概念。对其作过度泛化的解释 ,不仅违背逻辑规 则 ,而且由于偷换概念 ,而导致了诸多认 识上的歧 义。
本文从认识发生这一崭新视野入手 ,从哲学、社 会文化、医学等不同方面对命门理论进行了系统深 入的分析与讨论。
1 命门研究源流考辨
1. 1 哲学界水火之争是命门之源存在分歧的根源 “命门”这一名称源于《内经》 ,抑或是《难经》?这
是命门研究中历来就有分歧的问题。 当我们不再拘 泥于有关命门理论表述本身的具体内容 ,而将命门 置 于《内 经》、 《难经 》理 论体 系形 成的 哲学思 想、 文化 背景及社会人文等的大环境中去考察认识时。 我们 发现: 哲学界水火之争是命门之源存在分歧的认识 根源。 主火论哲学思想渗透入中医学造就了《内经》 “目命说” ,而《难经》“肾命说”则是中医学命门研究 向主水论哲学文化思想的求同和回归。 这一影响不 仅 反映在《内经》、《难经》有关命门理论中 ,而且是 《内经》、《难经》理论体系的主流。因此 ,抛开《内经》、 《难经》有关命门理论表述本身的具体内容 ,从哲学 影响、学术发展及认知方式等方面综合分析 ,则《内
“门”字在中医学术语中多取其引申义 ,表示人体内
在的本源、根本、枢机之意。通过对命门字义的分析 ,
结合命门的生理功能 ,可以说 ,中医理论中命门之内
涵 ,既有表示人体内在产生生命及维持生命的根本
之义 ,又有将这一根本界定为一种天性、枢机之底
蕴。命门的论域涉及人体自生至死的生命范畴 ,命门
是立足于人体生命之先天本源及其维持后天生命活
综上对命门源流的考辨 ,可以看出 ,命门是论述 人体“生生之本” ,即有关人体起源及演化的发生学 概念。 这一概念是立足于人体先天本源及其在后天 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作用角度而提出的。 只有从此入
2 命门的内涵界定
2. 1 命门字义考辨
“命”字在中医学术语中 ,不仅有产生生命、维持
生命之义 ,而且还有生命之天性 ,即自然性的内涵 ;
从学术内容的继承性而言 ,命门研究在这一时 期的沉寂 ,是为命门研究积蓄理论及临床方面更加 丰富的素材、更加肥沃的生长发育土壤。
从认知方式的角度看 ,一次重大科学成果的取 得 ,总是要伴随着科学方法上的突破与创新 ,命门理 论研究的沉寂 ,则意味着需要认识方法即研究方法 上的转变。
2000年 9月 魏凤琴: 命门的理论研究 第 24卷第 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