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命门学说

浅谈命门学说
浅谈命门学说

命门

命门学说及其意义 “命门”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系指眼睛和睛明穴而言。如《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说:“……少阴之上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灵枢·根结第五》亦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是《难经》首先提出了与《内经》完全不同的“命门”概念:所谓命门,是指产生和维系生命存在的系统。如《难经·三十六难》:“脏各有一耳,肾独二者,何也?然,肾两者, 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由此可见《难经》所言命门已是一个脏象系统的概念了。自《难经》之后,在汉、晋、隋、唐代等医学著作中很少专论。直到明清,对命门这一脏器始为医家所重视,但对其部位和功能各有见解,归纳如下。 (一)右肾为命门 右肾为命门说起于《难经》,其中亦对命门的定义和生理功能做了阐述。如《三十九难》说:“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 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此段论述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说命门在人体中非常重要,它是人体精神所在的地方,是生命之门户,故曰“命门”。其二是提出了命门的功能,它具有“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的重要功能,这说明命门与人体的生殖机能有密切关系。其三是说命门与肾相交通,二者虽有左右之分,但在功能上是互相联系的,

故云“其气与肾通”。自此以后,不少医家认为人体除了肾之外尚有命门。晋·王叔和在他的《脉诀琮璜·脉赋》中说:“肾有两枚,分居两手尺部,左为肾,右为命门”。王氏不仅认为有命门的存在,而且指出了脉诊命门的部位。 (二)命门为两肾功能之概括 持此观点者首推元代滑伯仁。他说:“肾之两,虽有左右命门之分,其气相通,实皆肾而已”。至明代虞搏《医学正传》则明确提出“两肾总号为命门”。否定了左肾右命门之说,并指出了命门的重要作用“为元气之根本,性命之所关”。张景岳亦认为“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他在《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中亦说:“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认为命门的功能即是肾阴肾阳两方面的作用。 (三)命门在两肾之间 倡此说者,当首推明代赵献可。他在《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中说:“命门即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当一身之中”。并把命门喻为走马灯中之灯火,他说:“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而拜者舞者,飞者走者,驱壳未尝不存也”。赵氏认为命门系一真火,主持人体一身之阳气,命门即是肾阳。他说:“肾无此则无以作强,膀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脾胃无此则不能蒸腐水谷,心无此则神明皆万事不能应”。这种看法,直接影响到清代,如陈修园的《医

中医各家学说模拟试题卷两套及答案

原色复印社中医各家学说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医理论的经典代表著作是(。 A . 《黄帝内经》 B . 《黄帝外经》C. 《扁鹊内经》D . 《扁鹊外经》E .《白氏内经》 2.对于医学流派的形成年代,任应秋先生的观点是(。 A .金元时期 B .战国以前 C .汉代以前 D .秦汉之际 E .宋代以前 3.确立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基本体系的医著是(。 A . 《伤寒杂病论》 B . 《黄帝内经》 C . 《难经》 D . 《神农本草经》 E . 《中藏经》 4.孙思邈研究伤寒的方法是(。 A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B .重视经络 C .突出治法研究 D .八纲辨证 E .用章句法注释 5.哪部医著既是一部伤寒验案集,又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专著?( A . 《千金翼方》 B . 《注解伤寒论》 C . 《伤寒百证歌》 D . 《伤寒发微论》 E . 《伤寒九十论》 6.首先提出错简重订的医家是(。 A .方有执 B .喻昌 C .张璐 D .孙思邈 E .柯琴 7.刘完素的学术思想,传至张从正时分化出(。

A .易水学派 B .温病学派 C .滋阴派 D .伤寒学派 E .攻邪派 8.攻邪派的师祖是(。 A .张宛丘 B .朱震亨 C .张元素 D .李东垣 E .吴又可 9.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不包括(。 A .李东垣 B .薛己 C .孙一奎 D .赵献可 E .李中梓 10.对外感温热病的研究始于(。 A .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 B .汉代末年的《伤寒杂病论》C. 金元时期的火热论D .明末的《瘟疫论》 E .清代中叶的《温热论治》 11.首先提出中西汇通概念的医家是(。 A .朱沛文 B .唐宗海 C .张锡纯 D .恽树珏直.陆彭年 12.哪位医家不属于金元以前著名医家?( A .张子和 B .孙思邈 C .吴有性 D .刘完素 E .朱震亨 13.惟一传世的唐代《伤寒论》传本收藏于(。 A . 《备急千金要方》 B . 《素问玄机原病式》 原色复印社C . 《宣明论方》D . 《局方发挥》E.《千金翼方》14.钱乙现存的医著是(。 A . 《伤寒论指微》 B . 《婴孺论》C. 《颅囟方》

穴位详解

穴位详解模块一:头正面

(1)印堂穴

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2)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水沟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3)睛明穴 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4)攒竹穴 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5)太阳穴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 主治:醒脑明目,袪风镇痛,清堵除烦。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

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重按较痛,有时向四周发散。 (6)下关穴 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7)四白穴 位置:四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指压该穴道,能提高眼睛机能,对于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很有疗效。 名解:四白。四,数词,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围空间。白,可见的颜色、肺之色也。四白穴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本穴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本穴物质为承泣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性温热,由地部流至四白穴时,因吸收脾土之热而在本穴快速气化,气化之气形成白雾之状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见,故名四白穴。 模块二:头背面

《中医气化理论源流考》

中医气化理论源流考 作者:沈红艺 关键词:气化中医基础理论源流考证 气化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古代元气论哲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从历代文献中整理研究有关气化的论述,探讨中医气化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为进一步研究中医气化、气机理论提供文献依据。 1中医气化说肇始于《内经》 气化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后世医家都宗其旨来进行阐发,用以说明机体津液在生成、输布、排泄过程中,气与津液、津液化为尿液的生理机制。 在专论五运六气的《素问》七篇大论中还多处用了气化一词。中所说的“气”,虽有“天气”、“地气”之分,但实质主要是指风、热、火、湿、寒、燥六气,亦即自然界的各种气候变化。“化”,在《天元纪大论》中释为“物之生谓之化”、“在地为化,化生五味”等,故可以说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物性、物化现象。故其“气化”含义,即指自然界各种气候的物化现象,自然界气候正常变化,其物化现象也正常,故《气交变大论》说:“善言气者,必彰于物。” 此外,在《内经》中除了直接运用“气化”一词外,还有许多处虽未有气化一词,而实际内容是论述了“气化”的问题。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夫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素问·天元纪大论》也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这里的“生”、“化”、“极”、“变”,都是由于气的运动而发生的变化,说明没有气的运动,也就不可能发生变化。故《素问·六微旨大论》强调说:“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内经》在阐述人体生理时,虽未用“气化”一词,但也涉及到“气化”的内容,其中以“形与气”的转化问题更为突出。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这段原文比较概括地说明了饮食物“气”、“味”与人体的“形”、“气”、“精”之间的转化关系,这种物质之间气化为形、形化为气的过程,也就是气化的过程。其他如《灵枢·营卫生会》关于“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气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的论述,这种水谷精微化生血液,实际上也是说明“形”、“气”之间的转化问题。 2隋唐时期,气化含义逐渐扩展

中医常用重要穴位及功能讲解

中医常用重要穴位及功能 1、足三里 功能: 一是扶正培元,强脾健胃,是一个大补穴;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强壮肌体; 三是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免疫能力。 叩击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尤其对消化系统的疾病、功效更为明显。 主治: 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消化不良、肝炎;神经衰弱、癫痫、失眠、头痛、贫血、偏瘫、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遗尿症;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月经过多;伤风感冒;膝关节炎、下肢关节炎等疾病。

2、关元穴

关元穴的位置:肚脐以下3寸(约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并拢的宽度)处。 功能: 一是培根固元。

二是培肾壮阳,补肾壮阳,调经固冲,清热利湿,此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主生殖,主元气之功效。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三是补虚固本。此穴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 衰老,主治诸虚百损,壮一身之气。 主治: 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盆腔炎、 不孕症、遗尿、尿闭、尿失禁、膀胱炎、肾炎、尿道炎、阴湿疹;痢疾、疝气、脱肛、高血压、糖尿病;健忘、神经衰弱;虚脱、身体虚弱。 关元穴是人体的大补穴之一。因其强大的补益功效,而被称为“千年野山参”。人参已经很补了,野人参更是大补,而千年野山参是大 补中的大补。所以,每天揉自己的关元穴,可以起到美容强身的效果。 1.关元是补元气的穴位,是元气的总闸。气通了,血才能欢快的 流动。气血流动,经脉畅通,就不会痛经了,通而不痛就是此理。每 天中午11点,脾经的气血运行最旺盛的时候,按揉关元20分钟,可以治疗痛经。如果到药店买艾条熏烤关元20分钟,效果更好。 2.失眠在西医里,叫内分泌失调。在中医里,大部分属心肾不交 型的。心在五行中属火,火苗的特性是往上窜的。肾在五行里属水, 水的特性是往下流的。正常情况下,肾水能引导心火往下走,心火能

孙一奎命门学说渊源浅析

孙一奎命门学说渊源浅析

浅析孙一奎命门学说学术渊源 摘要:明代著名医家孙一奎以《内经》、《难经》等医经为基础,兼采张仲景、薛己、朱丹溪、汪机、易水学派等前贤所长,对中医理论中的太极阴阳、宗气、营气、卫气、三焦、包络、命门、相火等问题都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孙一奎治疗上注重温补下元,认为如此则元气自归;在重视温补肾命阳气的同时,又主张补益肾精,精气同治,脾肾同治。孙氏临证用药擅长使用血肉有情之品,但不弃熟地黄等草本药物,尤其重视以固本培元药物调摄人体阴阳,培护生命元本。孙一奎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卓越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孙一奎命门学说渊源 命门之名,有生命的关键之意。是先天之气蕴藏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命门之火体现肾阳的功能。最早见于《内经》,然后见于《难经》。此后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命门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受宋明理学大谈性命理学的影响,明代命门学说更加充实和完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孙一奎即是力倡此说的代表医家,他对命门学说的哲学基础以及命门的位置、生理、病理和治疗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命门的部位历来争议不断,孙氏的观点是命门既无动脉之形诊,又无经络之可指,那就必无形质可言,由此得出命门有位无形的结论。虽然他认为命门是无形的,但同时认为他是客观存在的,其位置在两肾之间,命门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有其广泛的生理意义,尤其对呼吸系统功能来说特别重要。 孙氏是祁门汪机的再传弟子,学术上有所继承,同时,宋、明时期,“理学”盛行,各学科、领域都受到影响.孙氏受到《周易》中阳贵阴贱、阳为阴主的哲学思想影响,加之师承和临证体会,促使其扶阳抑阴温补思想的形成.引进“理学”太极的观点对命门这个历来有争议的医学由命题进行附发,构成了孙氏独特的学术观点[1]。 1.宗于《内经》《难经》 《内经·灵枢》早有“命门”一语。《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 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难经·三十九难》曰:

各家学说考试重点

流派⑴有师承关系⑵有独立的鲜明的学术见解. 中医学术6流派: 医经,经方,河间,xx,寒温,汇通. 医经学派: ㈠校正疏证诸家⑴校勘研究诸家①林亿”新校正”<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②胡澍<素问校义>⑵注释疏证诸家①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释方法: 迁移整理;通篇释义,义理周详;补七篇大论,传运气之学②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水平甚高③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㈡分类诸家⑴全面而无选择的分类①杨上善(隋唐)<黄帝内经太素>29类②张介宾(明)<类经>12类⑵选择内容分类①滑寿<读素问钞>12类选择性分类研究<黄帝内经>第一家②李中梓(明末清初)<内经知要>8类③沈又彭(清)<医经读>4类,分类最少”平,病,诊,治”㈢专题发挥诸家⑴华佗<中藏经>脏腑辨证⑵巢元方<诸病原侯论>病原证候学,第一部论述多种疾病病原证候的专著⑶①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北宣南局,<太平和剂局方>②陈无咎<明教方>义乌三溪: xx: xx;xx: xx;xx: 虞抟.经方学派⑴王焘<外台秘要>⑵葛洪<肘后备急方>(简便廉验)⑶陈延之<小品方>不重医理的阐述而以搜集防病备急的经验方为要⑷许叔微<普济本事方>⑸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⑹严用和<严氏济生方> 河间学派1刘完素(字守真)代表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学术思想: ㈠抗害承制论㈡火热论-火热病的治疗⑴表证-辛凉或甘寒以解表①夏暑季节外感,不宜使用麻黄,桂枝等热药发表.感寒,寒性药物,以加减用之,否则就会热②邪热郁遏于表,出现寒战,为阳热郁极而产生的假象,不可使以为寒,必须从脉证上详细分辨③表证兼有内热,通常采用表里双解之法,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⑵里

太极范畴与命门学说的形成_命门学说发生学研究之三

太极范畴与命门学说的形成Ξ ———命门学说发生学研究之三 邢玉瑞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83) 摘 要:太极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的终极本原及其无限性的哲学范畴,用以说明太 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演化模式。中医学受其影响,推原人体生命发生发育之本,而提出命门为人体太极之说;而且太极无形生有形的思想,也影响于命门学说,使命门的形质空化,而有命门无形之说。 关键词:命门学说;太极;发生学 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68X (2004)03-0004-03 Formation of T aiji C ategory and Vital ˉgate Theory —Research on the Occurrance of Vital -gate Theory (3) Xing Yurui (Shaanxi College of TCM ,Xianyang 712083,China ) Abstract :Taiji is 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cal category of the ultimate principle and infinity of cosmic gen 2eration and noumenon.It is used to explain the cosmic evolution model (taiji →yinyang →five elements →myri 2ad things ).Because of its influenc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principle of occurrance and develop 2ment of human life has been deduced and the contention that life gate is the taiji of human body has been put forward.The concept that the invisible of taiji generates the visible also effects on the life -gate theory ,mak 2ing life gate hollow.That is the reason of another saying that life gate is invisible.K ey Words :life -gate Theory ;Taiji ;Occurrance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太极尚是形容道的性质的属性概念。太极作为实体概念,首先由成书于战国末年的《易传》提出,《易传?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有宇宙本原的至高无上、至极无以复加之义。但《易传》作者并未明确规定太极究竟是什么,即没有阐明太极到底是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的问题,而只 是描绘了宇宙的生成过程。汉代学者多以太极为元气,确立了太极为原初物质的意义,如《易纬?乾凿度》云:“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班固《汉书?律历志》则明确指出:“太极元气,函三为一。”又说:“太极中央元气,故为黄钟,其实一龠。”魏晋玄学以太极为“无”或“道”的别名。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指出:“太极 4 陕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Shaan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27.No.3.2004.5 Ξ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03J K048)  作者简介:邢玉瑞(1959—),男,陕西乾县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九三社员。主编及参编论著、教材18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在研课题3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理论建构及临床思维方法。

《医学源流论》读后感_心得体会

《医学源流论》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医学源流论》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医学源流论》是一部集中反映徐大椿医学思想的论著,其中有大量篇幅集中反映了徐氏的辩证用药观。有关元气学说的论述、辨病与辩证、病与主症、病与主方、方与主药的关系,亡阴亡阳之分辨,重视药性专能,提倡溯源治学,反对滥用温补等观点对后世颇有影响。 他在《源流论》里以很大的篇幅论述了元气和生命以及疾病的关系,并专门写了“元气存亡论”的论文。认为元气在体内首先是一种生理状态和活动支柱,亦即功能表现和物质基础;若机体受到创伤后,它在体内可产生一种免疫功能;若元气受损或衰竭,则表示疾病的预后不良乃至死亡等等。故在治疗一切疾病时, 都要以保护元气和挽救元气为根本的前提。他认为元气包括元阴元阳两个方面。肾之真水是元阴,命门之火是为元阳, 阴阳相贯, 水火既济, 生化之机才会永恒不息。“命门为元气之根, 真火之宅, 一阳居二阴之间, 熏育之主,而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在治疗用药时, 元阳不足患者定慎升提发散之品; 元阴不足患者, 慎用辛热香燥伤阴耗津之剂。这一系列论述, 增添了医者对元气、命门更深刻的理论研究, 长期的临床观察, 详尽阐明了命门的实质以及元气和它的关系。 他在《源流论》里强调临床医学的规范化思想,认为“医者必能实指其何名,遵古人所主何方,加减何药,自有法度可循。乃不论何病,总以阴虚阳虚等笼统之谈概之,而试以笼统不切之药,然亦竟有愈者,或其病本轻,适欲自愈;或偶有一二对症之药,亦奏小效,皆属误治”批评某些医生“惟记方数首,择时尚之药数种,不论何病何症,总以此塞责,偶尔得效,自以为功。其或无效,或至于死,亦诿于病势之常”徐氏在强调规范化的同时,并未否定灵活性的重要性。“病有经有纬,有常有变,有纯有杂,有整有乱,并有从古医书所无之病,历来无治法者 ,而其病又实可愈”。在没有陈法可守的情况下,医生应当发挥主观的创造性,运用巧思奇法, “然后天下之病,千绪万端,而我之设法亦千变万化,全在平时于极难极险处参悟通澈 ,而后能临事不眩”。这种来自个人体悟、高度灵活的技巧,在临床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是任何规范无法全部包容或完全替代的。 徐氏对于方药的配伍运用也很有见解,他坚决反对那种不顾病人具体病情动

特效穴位介绍(二)

特效穴位介绍(二) 通鼻穴 通鼻穴是指具有宣通鼻窍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鼻塞流涕、不闻香臭、鼻炎、鼻息肉、鼻衄等一切鼻病。 常用的通鼻穴有:迎香、素髎(liáo)。 1.迎香 定位:在面部,于鼻翼外缘中点水平线 与嘴角至鼻翼间的斜线沟相交处取穴 (图57)。 2.素露 定位:在面部,于鼻尖端正中处 取穴 (图58)

聪耳穴是指具有聪利耳窍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耳聋、耳鸣、耳生疮、耳中痛、中耳炎等一切耳病。常用的聪耳穴有:耳门、听宫、听会。 1.耳门 定位:在面部,于耳 孔前方突起(即耳屏)上端 前方,张口呈凹陷处取穴 (图59)。 2.听宫 定位:在面部,于耳 孔前方突起(即耳屏)中间 前方,张口呈凹陷处取穴 (图60)。 3.听会 定位:在面部,于耳 孔前方突起(即耳屏)下端 前方,张口呈凹陷处取穴 (图61)。

利口穴是指具有通利口舌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面瘫口歪、口噤不语、牙关紧闭、面肿、舌强、失音等病。常用的利口穴有:翳风、地仓、承浆、廉泉、颊车、合谷(后两穴见前述)。 1.翳风 定位:在耳郭后下方, 于耳垂根部后方凹陷处取 穴(图62)。 2.地仓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 下,与口角水平线相交 处取穴(图63)。 3.承浆 定位:在面部,于下 唇外面的正中凹陷处取 穴(图64)。

定位:在颈部,于喉结 上方之骨性突起(即舌骨)的 上缘凹陷处取穴(图65)。

利咽穴 利咽穴是指具有清利咽喉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咽炎、喉炎、声音嘶哑等病症。常用的利咽穴有:人迎、扶突、合谷、鱼际(后两穴见前述)。 1.人迎 定位:在颈部,自喉 结向左右两侧用食指、中 指并拢比二横指处取穴 (图66)。 2.扶突 定位:在颈部外侧, 自喉结向左右两侧用除拇 指外的余四指并拢比四横 指处取穴(图67)。

人的命门在哪

人的命门在哪里? 老百姓说起命门就是一个人的弱点,死穴。可以一击致命的那种。命门有生命之门的含义,它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和维持生命的要素,现在也进一步延伸于各个行业,命门即一个事情的命运之处在。中医的命门学说是脏腑学说的组成部份。命门的作用,概括而言:命门为元气的根本,是人体产生热能的发源地;能帮助三焦的气化;命门之火有煖脾胃,帮助饮食消化的作用;和人体的性机能和生殖系统密切相关,命门之火(属相火)不足或偏亢,均可产生病态;有纳气作用,与呼吸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 但人体的命门到底在哪?直到现在仍有争议。 命门一词,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中说:“命门者,目也”。可见,《内经》中命门即指眼睛。历代医家对命门部位之阐述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左肾右命门说 肾有二枚,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之说,始自《难经·三十六难》:“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自此以后,晋·王叔和《脉经》、宋·陈无择《三因方》、南宋·严用和《济生方》、明·薛己《明医杂著·劳注》、明·李梃《医学入门·命门赋》等均遵此说。在《医学入门》中明确指出: “命门下寄肾右,而丝系曲透膀胱之间,命门即右肾。” 二、两肾总号命门说 元·滑寿首倡此说,在《难经本义》中云:“命门,其气与肾通,是肾之两者,其实一尔。”明·虞抟明确指出“两肾总号为命门”否定左为肾右为命门之说,谓:“夫两肾固为真元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虽为水脏,而实为相火寓乎其中,愚意当以两肾总号命门”。明·张景岳在《类经附翼·求正录·三焦包络命门辨》也提出:“是命门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可见,滑寿、虞抟、张景岳都认为两肾俱为命门,并非在肾之外另有一个命门。 三、两肾之间为命门说 另有医家认为命门独立于两肾之外,位于两肾之间。此观点以明·赵献可为首倡,他根据《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之说,认为“此处两肾所寄,左边一肾属阴水,右边一肾属阳水,各开一寸五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中官。”这论点一直影响到清代,如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林佩琴《类证治裁》、张璐本经逢原》、黄宫绣《本草求真》等宗此说。如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云:“命门火居两肾之中。为人生命生物之源。” 四、肾间动气为命门说 此说虽然认为两肾中间为命门,但其间非水非火,而只是存在一种原气发动之机,同时又认为命门并不是具有形质的脏器。倡此说者首推明·孙一奎,他认为:“命门仍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 作为经络学上的命门,其命门穴位于督脉腰椎二、三棘突间。同时命门穴也是石门穴别名。属任脉,位于脐下二寸。 五、命门的功能 命门为原气所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正如《难经·八难》所说:“命门者,精神之所含,原气之所系也”。 1、命门藏精舍神,与生殖功能有密切关系。作为脏腑之一的命门的功能,首见于《难经》,《难经·三十九难》云:“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说明命门是人体藏精舍神之处,男子以贮藏精气,女子以联系子宫。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中则明确指出:“凡称之曰门,男子施由此门出,女子受由此门入。重之曰命门也。”他认为命门在妇女为产门,在男为精关。自《难经》之后,直至明代以前,在《难经·三十九难》:“命门者,其气与肾通”之说的影响下,把命门的功能笼统地包括在“肾气”概念之中,认为命门的功能与肾的功能有相同之处。

论中医的命门学说

论中医的命门学说 命门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命门”一词始见于《内经》,后见于《难经》,但两者所指截然不同。《内经》命门为目;《难经》指右肾为命门。后世医家皆以《难经》之意为准,并加以发挥,命门学说又成为后世各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后世的各家学说中大家都共同的认为左肾为水,右肾为命门为火,命门之火是水中之火,起到温熏寒水之作用。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大家都知道,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但是到了肾阴肾阳上,为什么左为阴右为阳,这不是与中医基础理论背道而驰吗?在同一学说中不是自相矛 盾吗? 看了现在的关于“命门”的论述真是可笑,千篇一律的引用文献,把各家学派的观点引述出来,来证明“命门”的重要性,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观点。我敢肯定的说他们论述了一大堆,到后来他们自己根本就不明白到底“命门”是什么,肯定是云里雾里。 中医最根本的学说是阴阳学说,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阴阳所化,所以人体的五脏六腑也不例外,阴阳所化的万事万物又可分阴阳,如五行金、木、水、火、土,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故肾本身也可分阴阳,中医学认为壬癸水就是肾中之精,壬为阳水,癸为阴水,那左右肾那个为阳那个为阴呢?

中医最根本的东西就是效法自然。中医的基本理论大都根据自然现象演化而来,而且中医既然是中国的产物,它就要符合中国的人文地理。中国的两条大河长江黄河孕育了华夏民族,这两条大河都是自西向东的流入东海。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常识,在辨别方向时都要面向北方,然后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中医基础理论明确指出左为阳、右为阴,那么左为什么为阳呢?中医基础理论又说了高为阳、低为阴,中国的地里走势是西高东低,也就是左高右低,根据高为阳、低为阴的原则,那么左为阳、右为阴就顺理成章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么高处的水为阳,低处的水为阴,故高处之水壬水就应该是左肾之精,低处之水癸水就应该是右肾之精了。如果真的有“命门”的话,那也应该是在左边之肾。 各家学说均认为“命门”是水中之火,起到温熏寒水的作用。阴阳化五行,五行又化成了世上的万事万物,人也不例外也是五行化成,故人的五脏六腑也是五行而化,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中的水火虽是阴阳,但它是归属于阴阳而并不是阴阳本身。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常识,那就是水火不相容,水中哪里来的火呢?水要加热必须要有一容器相隔,要不然就会杯水车薪或是水浇火灭了。 虽然中医的治疗原则中有温肾一说,并且在治疗的实践中也是疗效显著的,但是它真的是生了“命门”之火吗?中

中医基础理论-中基最全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导论 何谓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的健康、疾病、预防的生命科学。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 集结于汉族地区 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 中医学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何谓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中医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 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元气论Essential Qi Theory、阴阳五行学说 Yin-yang Theory and Five Phase Theory Array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visceral manifestation 气血津液 Qi,Blood, Fluid and Humor 经络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体质constitution

of disease、病机 mechanism of disease 治则治法 therapeutic principle and therapeutic method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奠基、形成阶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晋、唐时期:学科分化、临床发展 专科专著问世,学科不断分化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学的 专著。 医学教育规范化:设立太医署 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突破 学派:金元四大家 (four medical schools)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学派 the school of cold & cool ) 主 火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 ——张从正(张子和)(攻下派 the school of purgation ) “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 ——李东垣(李杲)(补土派 the school of invigorating the earth ) “脾胃一虚,百病乃生”、“健脾养胃”、“甘温除热” ——朱丹溪(朱震亨)(滋阴派 the school of nourishing yin ) “阳 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 总论部分 1.学说: <广义>学术上自成体系的主张、理论。 <狭义>因为研究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而形成的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医家学说>在中医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由某医家提出、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2.医家学派: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以某医家的创新学说为学术主旨,经由以师承传授为纽带的发展而形成的某一学术群体。 3.医学流派:对某一地域,或具有某种特定风格,或以某一诊疗技艺、技法的传承而构成的医疗活动或医学现象。 四大学派:河间、易水、伤寒、温热。 七大学派:(三、四版)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汇通。 (五版)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攻邪、丹溪、温补。 十大学派:医经、经方、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汇通。 4.学术流派分述: 学术争鸣对中医学发展的作用:1.启发学术思想2.深化临证经验3.完善了中医学术体系(一)医经学派 ①校勘注释家:全元起、王冰、吴鹤皋、张志聪。 ②分类研究家:杨上善、滑寿、张景岳、李中梓、汪昂。 ③专题发挥家:秦越人(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刘完素、骆龙吉。 (二)经方学派(娴熟于临床辨证论治及方药应用)(后世经方:1.经典方2.仲景方) 《肘后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以及近代曹家达(字颖甫)、吴櫂仙等,均属经方家一脉相传者。 (三)伤寒学派 宋金前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成无己、郭雍。 明清三大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 近代五大家:郑钦安、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黄竹斋。 伤寒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 【晋唐收集整理阶段】 ①王叔和收集《伤寒论》整理伤寒(从脉证方治入手)。 ②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研究方式,是唐代唯一)。【宋金深入研究阶段】 ①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脉证分辨,以脉为先) ②庞安时著《伤寒总病论》(阐发寒毒、异气之说) ③朱肱著《伤寒类证活人书》(以经络解释六经) ④许叔微著《伤寒九十论》(强调八纲辨证) ⑤郭雍著《伤寒补亡论》(伤寒补亡,搜集诸说,丰富内容) ⑥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首创“以经释论,以论证经”。经论结合,全面注解伤寒)【明清发展兴盛阶段】 <错简重订派> 代表人物:方有执(1.力主错简重订论2.风寒中伤营卫说)、喻昌(三纲鼎立说) 代表著作:《伤寒论条辨》、《伤寒尚论篇》 其他医家:

浅析儒学对中医学的影响知识讲解

浅析儒学对中医学的 影响

浅析儒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摘要】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儒家阴阳、五行、中和、太极、运气学说为中医学理论建构提供了材料和原则;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 【关键词】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中医学 中医学与传统文化思想二者唇齿相依,这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远古或较久以前在中国区域内产生和发展的,世代流传至今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精神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对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 1 、儒家经典文献中的中医药学素材 “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春秋。这些经典文献中都记载有中医药多方面的材料。如《周易》中大量谈及阴阳学说、天地人相应观念、宇宙生成观念、太极图;《尚书》中对五行学说进行了清楚规范;《诗经》中记载近1000种中草药和15种病名;《周礼》中记载有周代医政制度;《春秋》中记载有医和的六邪致病思想和医和的医学活动;《论语》提倡的“仁义”、“忠恕”思想促成中医伦理产生;《礼记》中对中庸思想的阐述“中,不偏不倚”,“指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孟子》提到气与志的关系,“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2、儒家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中的运用 中庸之道是中医理论思维核心【1】。中医之“中”乃本意来自儒家的“致中和”思想。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唐宋各儒认为从舜尧到孔子有一道得传,就是“中”与“和”。中和既是方法也是境界。中医理论关于人的生理、病理、治法、养生的论述以中和为关键。阴阳平衡是健康标志;阴阳失衡是疾病开端;阴阳平衡是治病原则;养生要顺应自然,法于阴阳,和于术说。 2.1、儒家元气论是中医理论的精髓。 《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被视为宇宙基本存在。还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汉代董仲舒首先提出元气之

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 A、温补学派 B、易水学派 C、河间学派 D、丹溪学派 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 A、杂气说 B、内伤外感说 C、寒毒说 D、三邪说 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 A、吴有性 B、吴鞠通 C、薛雪 D、叶桂 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 A、张介宾 B、朱丹溪 C、赵献可 D、李中梓 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 A、刘完素 B、张元素 C、张从正 D、朱震亨 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 A、刘河间 B、李杲 C、王好古 D、张从正 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 A、凉膈散 B、调味承气汤 C、防风通圣散 D、银翘散 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 A、白虎汤 B、麻杏石甘汤 C、补中益气汤 D、通圣散 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 A、《温疫论》 B、《温热论》 C、《疫疹一得》 D、《温热经纬》 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 A、散阴膏 B、金仙膏 C、桑菊饮 D、清阳膏 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 A、温病学派 B、温补学派 C、丹溪学派 D、攻邪学派 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 A、儿科 B、针灸 C、妇科 D、中药 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 A、补阴必兼泻火 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 C、补阴不必泻火 D、补阴多兼泻火 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 A、阳从内消 B、阳从外走

史上最全的穴位详细讲解

穴位 穴位 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其实,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是人体的特殊结构吗?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推测纷纷,莫衷一是。 中医讲究的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有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讨,发现皮肤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的位置相吻合。但后来又发现,全身穴位总面积不过体表的万分之四,而电阻部位却多得多。后来人们又用最弱电流刺激肌肉,凡是能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效果的地方就叫运动点。经对照发现,运动点与穴位的分布几乎一致。但运动点的机制是什么,还不太了解。又有人研究了穴位与神经的关系,发现几乎所有的穴位都与神经相关联。某一穴位与某一脏器的神经往往同属于一个脊髓节段。在胚胎发育时期,皮肤与神经是同源的,神经中枢存在着各皮肤区域与脏器的投射点。但是相反意见认为,非穴位区域下也都有神经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没有差别。还有人发现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穴位处的皮肤温度比别的地方要高一些,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复杂关系形成了穴位的奥妙。 许多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质。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电通过人体皮肤,发现皮肤上存在某些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位置吻合。此后不久,法国著名针灸学家尼伯亚特在助手的协助下,应用测定皮肤电阻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并确定穴位电阻只有它周围皮肤电阻的一半。在尸体上进行的测量也获得同样的结果。5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有关穴位电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特性。然而,据推测,全身穴位的总面积仅占体表的万分之四,而全身体表电阻的部位却很多,远远不限于穴位的地方。况且,如进食、睡眠、运动等生理活动,时序、季节、气温等外界环境改变以及精寸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皮肤电阻值。难怪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感叹:以此(皮肤电阻测定法)测定经穴颇有困难。法国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时间,应用此法测定穴位,所得结果却与中国穴位大相径庭,不得不揪然中止这项研究。 也有人将古老的腧穴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比拟分析,力图用新理论、新概念阐释它们。譬如,电流刺激肌肤,被刺激的肌肉会产生收缩。用最弱电流刺激而产生最大肌肉收缩的体表部位叫运动点。美国学者金林对照运动点位置与传统穴位位置后提出,两者的分布近乎一致。日本的兵头正义与美国的弗罗斯特等人,则把穴位同触发点进行比较。触发点被认为是机体肌肉组织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层组织敏感、结节及伴有放射痛的特点。虽然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它是由于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痉挛,内分泌失调或肌紧张造成的。针刺穴位时,由于组织间相互磨擦和金属针与组织电介质之间相互作用,会引起局部组织中肌肉纤维和神经纤维损伤。此外,两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他们认为穴位的某些特性与触发点极为相似。有人甚至认为,它们不过是同物异名罢了。还有研究报道,穴位和差电点、皮肤活动点等都有密切关系。这些多途径的研究,从侧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对于探明穴位的奥秘,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又有人着力于研究穴位的形态结构,希望一举揭开穴位之谜。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专家解剖观察尸体上324个穴位,发现99,6%的穴位与神经有关。他们进一步发现,经穴与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布往往属同一脊髓节段,表里两经的穴位也多隶属脊髓同一节段。日本学者森秀太郎证明,在全身穴位中,约有100个穴位组织深层穿行着神经束。穴位还与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感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从发生学观点看,表皮与神经组织有着共同的起源。神经中枢存在各皮肤区域与内脏器官的投射点。因此,穴位与胚胎形态学之间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关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穴位与非穴位组织均有神经纤维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无明显差异。至于穴位与非穴位区域下神经组织有什么不同,现在还不清楚。还有人报道,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日本西条一止应用红外线热像图摄影法观察到胸腹穴位区域皮肤温度比周围皮肤要高出0.5至1℃,他认为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缘故。有关解剖资料证实,许多穴位区域确实布有皮下静脉,或有深部血管贯穿。 腧穴研究者们相信,人体穴位是既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又与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组织有关的复杂综合结构及其机能。至于穴位的具体结构或它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仍是各持己见,众说纷坛,未见有一个明确答案。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梢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