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明代命门三家学说_张宇鹏
何谓“命门”?

何谓“命门”?何谓“命门”?何谓“命门”?历代医家对此有何不同的认识?“命门”一词,首见于《内经》。
《灵枢·根结》:“命门者,目也”,显然指的是人的视觉器官——眼睛,然而专门阐发《内经》微言奥旨的《难经》却不以为然。
《难经·三十六难》认为“肾两者,非皆肾也。
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由此发端,“命门”不再专指眼睛,且其本义随着“生命之门”内涵的宏扬而渐趋湮没。
围绕着命门的部位、生理功能、有形无形之争,后世医家各逞己见,乃至几成悬案而遽难定夺。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说法:右肾命门说 “右肾命门说”源出《难经》,《三十六难》和《三十九难》均持是论。
其曰: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难经· 三十六难》)《三十九难》所述亦同,强调右肾固属乎命门,然而“其气与肾通”。
《难经》对命门的阐述,是基于其为维系生命活动的根本这样一个认识展开的,不仅说明了人的精、气、神皆寓其中,而且还从生命繁衍的根基源出其间,论证了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正因为男子的生育之精、女子的胞宫胎孕藏系于斯,故有“生命之门”的称谓。
明代著名医家李梴将其所论作了更为透晰的发挥,指出:命门下寄肾右,而丝系曲透膀胱之间,上为心包,而膈膜横连脂漫之外。
配左肾以藏真精,男女阴阳攸分,相君火以系元气,疾病生死是赖。
(《医学入门· 脏腑赋》)李氏这些论述不但从脏腑内景(犹解剖学)的客观存在确认了右肾即命门,而且还在这一基础上对肾与命门的关系、命门在生殖机能上的作用加以分析,强调“命门为配成之官,左肾收血化精,运入藏诸命门,男以此而藏精,女以此而系胞胎”。
此外,晋王叔和也是主张左肾右命门说的,并从脉诊的角度认定两手尺部之脉,左为肾,右为命门。
因此命门之盛衰可以从测候右手尺部脉象的变化而得,至今临床诊脉仍多从其说。
两肾总号命门说首倡此说者是元代名医滑寿,其立论依据系从《难经·三十九难》所谓“其(指命门)气与肾通”而来。
中医各家学说历代医家的争鸣与中医学的发展

历代医家的争鸣与中医学的发展虽《内经》等典籍为各家学说的综合性著作,但其医学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因它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故被后世公认为‘经典著作’。
此后,从魏晋至隋唐、宋代,在临床医学方面积累有丰富的经验并在理论上也有一定的总结和提高。
洎乎金元时代,医家们把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更加具体地联系起来,他们各抒己见,发表了不同的学说,如刘完素的火热病机理论、张子和的攻邪理论、李东垣的脾胃内伤学说,以及朱丹溪的养阴学说等,这些医家的学术争鸣,不仅丰富了医学的内容,而且在中医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而从此之后,人们研究各家学说也就多从金元开始。
但须看到在金元之前,诸如唐代孙思翅、王冰、宋代的陈言、成无已、钱乙、朱肱、许叔微、严用和等医家的学说,都各有特点和贡献,对后世医学颇多影响,因此,也是研究各家学说所不能忽视的内容。
金元之后,明清之际名家辈出,他们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不仅使各科医学理论趋于综合、融化,而且多所突破,颇有创新。
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综观历代卓有成就的医家,他们都有很丰富的临床实践,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不同角度,对中医基本理论加以深入阐发,兹择要举例如下:(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医家论述阴阳,无不以《内经》为基础。
如王冰注《素向》有“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
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的名言。
此后,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阴阳互根的原理。
元明时代,朱丹溪、张景岳等医家结合生理,病理,在水火、命门、阴精、阳气等方面对阴阳问题作了更深入的研究和阐发,朱氏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张氏则认为“阳常不足,阴本无余。
”同时,张氏还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元阴、元阳的问题。
总之,这都反映了他们从阴阳角度对生命根源和生理机能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价值和意义是相当重要的。
五行继《内经》五行学说之后,《难经》根据五行生克乘侮之理,提出了“母能令子虚”,“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实者泻其子”,以及“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的治则。
论中医的命门学说

论中医的命门学说命门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命门”一词始见于《内经》,后见于《难经》,但两者所指截然不同。
《内经》命门为目;《难经》指右肾为命门。
后世医家皆以《难经》之意为准,并加以发挥,命门学说又成为后世各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后世的各家学说中大家都共同的认为左肾为水,右肾为命门为火,命门之火是水中之火,起到温熏寒水之作用。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大家都知道,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但是到了肾阴肾阳上,为什么左为阴右为阳,这不是与中医基础理论背道而驰吗?在同一学说中不是自相矛盾吗?看了现在的关于“命门”的论述真是可笑,千篇一律的引用文献,把各家学派的观点引述出来,来证明“命门”的重要性,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观点。
我敢肯定的说他们论述了一大堆,到后来他们自己根本就不明白到底“命门”是什么,肯定是云里雾里。
中医最根本的学说是阴阳学说,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阴阳所化,所以人体的五脏六腑也不例外,阴阳所化的万事万物又可分阴阳,如五行金、木、水、火、土,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
故肾本身也可分阴阳,中医学认为壬癸水就是肾中之精,壬为阳水,癸为阴水,那左右肾那个为阳那个为阴呢?中医最根本的东西就是效法自然。
中医的基本理论大都根据自然现象演化而来,而且中医既然是中国的产物,它就要符合中国的人文地理。
中国的两条大河长江黄河孕育了华夏民族,这两条大河都是自西向东的流入东海。
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常识,在辨别方向时都要面向北方,然后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中医基础理论明确指出左为阳、右为阴,那么左为什么为阳呢?中医基础理论又说了高为阳、低为阴,中国的地里走势是西高东低,也就是左高右低,根据高为阳、低为阴的原则,那么左为阳、右为阴就顺理成章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么高处的水为阳,低处的水为阴,故高处之水壬水就应该是左肾之精,低处之水癸水就应该是右肾之精了。
如果真的有“命门”的话,那也应该是在左边之肾。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命门学说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藏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难经》为命门学说的奠基之作,对后世命门学说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了《难经》中命门的名称、位置、功能等问题。
标签:难经;命门;藏象学说;中医理论命门学说是藏象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它完善了中医的脏腑理论,拓展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构架。
命门学说是临床诊疗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并推动了中医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
几千年来,众多医家对命门的研究与讨论一直没有停止,直至今天仍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大家公认《难经》中对命门的论述开创了命门学说之先河。
通过深入研究《难经》中的命门理论,包括命门的名称、位置、生理功能及其与其它脏腑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命门实质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的将命门理论应用于临床。
1《难经》命门名称的由来依据现存的中医史料记载,命门这一名称最早出自《内经》,书中有三处关于命门的论述,都认为命门指眼睛,其的位置在睛明穴。
如《灵枢·跟结》与《灵枢·卫气》都提到“命门者目也。
”《素问·阴阳离舍论》:“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命门可理解为生命之门,《内经》从经络腧穴学和诊断学的角度,认为眼睛是脏腑精气凝聚的部位,也是反映生命精神活动状况的窗口,故目为命门。
而《难经》则将命门赋予了藏象意义的内涵,最早提出了“右肾命门说”。
如《难经·三十六难》有云:“肾两者,非皆肾也。
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这与《内经》中之命门相差甚远。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有医家[1]认为《内经》的“目为命门说”是受到了主火论哲学思想的渗透,而《难经》的“右肾命门说”则是受当时主水论哲学思想的影响,命门学说起源于“水生万物说”。
还有另一种观点是命门学说脱胎于道家的“玄牡学说”,是道家养生理论与医学实践逐步结合的产物[2],2《难经》对于命门的认识21命门位置《难经·三十九难》:“谓肾有两脏也。
命门学说源流考

命门学说源流考张家玮 指导:鲁兆麟 彭建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教研室 北京100029)关键词:命门;命门学说;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图分类号:R229命门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祖国医学的理论发展及临床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该学说萌芽之后,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努力与积极的探索,使命门学说的学术内容由零散到集中,由笼统到具体,由粗疏到严密,进而形成了一个理法方药齐备,与五脏功能结构密切相关的系统化理论体系,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该学说的历史发展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奠基阶段命门 一词,最早见于!灵枢∀根结#篇云: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亦有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的记载,这里命门均是指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显然与后世命门学说中的命门关系甚微。
之后,!难经∀三十六难#提出: 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难经∀三十九难#亦有类似记载: 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
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
文中均明确指出右肾即是命门,为人体精神所舍,原气所附之处。
而在!难经∀八难#中又有: 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
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
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 的论述,虽没有明确指出是说命门,但因其所谈 生气之原 和!难经∀三十六难# 原气之所系 有其相似之处,故亦有将!难经∀八难#中所提 肾间动气 指为命门的说法,开后世 右肾命门说 、 肾间命门说 争辩的起源。
至此,!难经#对于命门的部位、功用等都作了原则性的论述及阐发,为后世命门学说的形成及发展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因此可以认为,命门学说中的命门最早见于!难经#,而命门学说理论则初步奠基于秦汉。
浅议理学对中医命门说的影响

浅议理学对中医命门说的影响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哲学为指导。
理学之前的“命门”是形而下的概念,可以指眼睛、可以指腧穴、可以指脏器、还可以指望诊部位等。
理学影响下的中医将命门比为“人身之太极”,是形而上的概念,这使得命门说理论上无着落,临床上意义不大,可谓哲学的成功,医学的尴尬。
标签:命门;理学;太极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哲学为指导,哲学深刻影响了中医学理论及临床等多方面的发展。
从《内经》首次出现“命门”一词后,在中医学各朝代众多医籍中关于它的论述颇多,观点各异。
1 形而下的“命门”“命门”一词在早期医学文献中可指眼睛,如《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灵枢·卫气》:“足太阳之本,在限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
命门者,目也。
”可以指腧穴,如《素问·阴阴离合论》:“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针灸甲乙经》卷三:“命门,一名属累,在十四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
”《针灸甲乙经》卷三:“石门,三焦募也,一名利机,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门,在脐下二寸,任脉气所发。
”可以指脏器,如《难经·三十六》:“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故知肾有一也。
”可以指望诊部位,《千金翼方》卷二十五:“若天中发死色,年上命门上并黄色者,未好半恶也。
”也有指女子阴户的,如《脉经》卷十:“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
动,苦少腹痛引命门,女子月水不来。
”至清代《医学实在易》则分指男子精关与女子阴户:“凡称之曰门,皆指出入处而言也。
况身形未生之初,父母交会之际,男子施由此门出,女子受由此门入。
乃胎元既定,复由此门而生……重之曰命门也。
”可见命门一词可指眼睛、腧穴、脏器、望诊部位等诸多物质可见的器官或部位,正如《周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张景岳 朱丹溪、 中医各家学说问答

张景岳论述张景岳对命门学说的阐发。
答:张景岳认为命门位于两肾中间,作用是藏精化气,兼具水火。
命门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生殖、主生长发育、维持脏腑的生理功能、调整人体阴阳平衡。
元阴、元阳藏于命门,即为真阴。
张氏认为真阴为人体生命最基础的物质,命门为“真阴之脏”,因为称命门所藏的元精为“阴中之水”,元精所化的元气为“阴中之火”,正由于命门藏精化气,兼具水火,故张氏称“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又称为“精气之海”、“元气之根”。
张景岳论述阴阳的常与变。
答:张氏指出阴阳之常为人体之生理,阴阳之变为病理现象。
病理情况下有病变之常和病变之变,治疗上又有治法之常和治法之变。
①.生理为常,常为精气;病理为变,变为寒热。
“水火得其正则为精与气;水火失其和则为热与寒”。
②.治病目的是使阴阳由变返常:阳虚恶寒──“扶阳抑阴”;阴虚发热──“补阴抑阳”。
③.病变之常和病变之变。
常:“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变:“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④.治法之常和治法之变:“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为治法之常;“热因热用”、“寒因寒用”为治法之变。
张景岳是如何论述阴阳的常与变?指出阴阳之常为人体之生理,阴阳之变为病理现象。
病理情况下有病变之常和病变之变,治疗上又有治法之常和治法之变。
生理为常,常为精气;病理为变,变为寒热。
“水火得其正则为精与气;水火失其和则为热与寒”治病目的是使阴阳由变返常:阳虚恶寒──“扶阳抑阴”阴虚发热──“补阴抑阳”病变之常和病变之变。
常:“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变:“真寒假热”“真热假寒”治法之常和治法之变:“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为治法之常;“热因热用”、“寒因寒用”为治法之变朱丹溪请简述朱丹溪相火论的主要学术内容。
答:朱震亨《相火论》认为,自然界万物的产生以及人体生命均以动为常,“动”是相火的作用。
因此,相火对生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相火动得其常有助于生生不息,相火妄动则为元气之贼。
略论明代命门三家学说_张宇鹏

现 代 中 医 药 Modern Traditional Chin论 明 代 命门三家 学 说
张宇鹏
*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 100700 )
摘 要: 明代命门学说成为医学发展的热点, 其中以孙 一 奎、 赵 献 可、 张景 岳 三 家 的 理 论 最 为 完 善、 成 熟, 代
自金元之后, 中医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宋 明理学的影响, 命门、 元气、 相火等理论也成为医家 竞相的热点话 题。 明代 很 多 医 家 的 著 作 中 都 论 及 命门, 如李时珍、 虞抟、 李梃等, 而其中以孙一奎、 赵 献可、 张景岳三家的理论最为完善、 成熟, 代表了命 中国中医 门研究的最高成就。三家思想各有不同, 研究院的 孟 庆 云 研究 员 曾 将之 分 别归纳 为“命门 ” 、 “君主命门” “水 火 命门” 动气 和 三 种 学说。如 此 命名确深得三家之要旨,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 三家学说的学术特征。 1 “命门动气” 孙一奎的 说 孙一奎是命门三大家中最早的一位, 首先着手 于命门理 论 的 总 结 与 提 炼 工 作, 创立“命门 动 气 ” 学说, 极 富 新 义, 具 有 非 常重 要 的 理 论 价 值。 此 后 的赵献可、 张景岳 所 阐 发 之 命门理 论, 也都是在孙 氏命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完成的。 , 孙一奎早年曾学儒, 喜 研《易 》 具 有 深厚 的 理 论 功 底, 尤其受 宋 明理学 的 影响 极 深。 因 此, 孙氏 , , “ 对理学太极理论 非 常重视 认 为 人 在 大 气 中, 亦 , 万物中一 物 尔, 故亦 具 此太 极 之 理 也 ” 并以太极 , 阴阳思想为基础 结合 了 一 些 道 家 的 思 想, 进一步 提出了命门 之“肾间 动 气 ” 即 人 身 之 太 极 的 理 论, 从而使命门成为超越五脏之上的人体生命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 国家 973 计划资助项目( NO. 2005CB523505 )
· 46 ·
现 代 中 医 药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1 年 01 月第 31 卷第 1 期 Jan. 2011 Vol. 31 No. 1
“非水非火” , “生生不 息 之机 ” , 而又因其具 故又有 阳动 的 性 质。 两 肾 为 静 物, 为 阴, 而其 中 间 之 动 气 “盖动则生, , 则 亦阳之动 也 ” 具 有 阳 的 性 质, 如《周 》 “坎” , “阴阳 ” 易 卦中一阳居二阴间之象。但是 并 “水 火 ” , 不等 同 于 因 为“坎 中 之 阳, 即两肾中间动 气, 五 藏 六 府 之本, 十 二 经 脉 之 根, 谓 之 阳 则可, 谓 。 ” ( 《医 旨 绪 之火则不可, 故谓坎中 之 阳, 亦非 火 也 ) 由 此 可 知, 余·右肾水 火 辩 》 命门 动 气 乃人 身 之 “非水非火 ” 原气, 具有 的 性 质。 在 此基础上, 孙一 奎有进 一 步 反 对 金 元 以 来 所 流行 的“命门 相 火 ” , 说, 认为“人 身 之 藏 府, 一 阴 一 阳, 自 有 定 偶” 而 “手心主” ( 即 心 包 络 ) 已 与三 焦 相 表 里 同 属 相火, 命门自然 与三 焦 无 关, 故“知 命门与 肾 通, 三焦无 ” ( 《医旨绪余 · 命门 图 说 》 ), 两配 而 命门 为“肾间 , 原气, 人之 生 命 ” 故 其 性 质“非 水 非 火, 乃造化之 枢纽, 阴阳之根 蒂, 即 先 天之 太 极”( 《医 旨 绪 余 · ) 。这实际 上 是 在 否 认 刘 完 素 等 医 家 以 命门图说》 “心 包 络 ” 命门为 之脏 的 说 法, 以 此 而将 命门 的 地 位抬高到五脏六府之上。 其三, 命门动气为人之生生不息之根。孙一奎 认为命门动气对人身特别重要, 尤其是表现在人的 《难 经 · 八 难 》 呼吸功能之上。他根据 中论 肾间 动 “五藏六府 之本, 气是 十 二 经 脉 之 根, 呼 吸 之 门, 三 焦之原” 的 论 点深 入 阐 发, 认 为 人 之 所 以 生 存, 乃 “赖此动 气 为 生生 不 息 之 根, 有 是 动 则 生, 无是动 。 ” ( 《赤水玄珠·肾无痘辨 》 )由 则呼吸绝而物化矣 此可见其强调 肾间 动 气 至 于 呼 吸 的 重 要作用。 孙 一奎还进一步从 先 天、 后 天 的 方 面论 述 了 原气、 宗 气与呼吸的关系。他认为营气、 卫气的正常运行与 发挥功能, 以及 人 的 正 常 呼 吸, 都 有 赖 于 宗 气的 推 。 “ ” , “谓 动作用 但这仅是 后天 谷 气 对 呼 吸 的 作用 。若从根本 呼吸资宗气以行, 非谓呼吸属宗气也” 来说, 则呼 吸 的原 动 力 来 源于 肾间 动 气, 故 曰“呼 吸 者, 即 先 天 太 极 之 动 静, 人一 身 之 原气 也。 有 生 之初, 就 有 此 气, 默 运 于 中, 流动 不 息, 然后藏府得 。 ” ( 《医旨绪余·原呼吸》 ) 孙一奎 在 此 所司而行焉 反复强调肺司呼 吸, 肾 主 纳 气 等 功能, 无 不与 肾间 动气密切相关, 进一步突出了命门原气作为人身之 生命本源的地位与作用。 2 “君主命门” 赵献可的 说 赵献可的命门学说主要 见 于 其 代表作《医 贯 》 当中, 其理论在相 当 的 程 度 上 受到 孙 一 奎 的 影响, 但又有所超越。 赵 献 可 对命门 的 论 述 可以 总 结为 “君主命门” 说, 他认为 命门 位 处 两 肾 中 间, 彻底与
摘 要: 明代命门学说成为医学发展的热点, 其中以孙 一 奎、 赵 献 可、 张景 岳 三 家 的 理 论 最 为 完 善、 成 熟, 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表了命门研究的最高成就。孙一奎是命门三大家中最早 的一 位, 首先 着 手 于 命 门 理 论 的 总 结 与 提 炼 工作, 创立 “命门动气” “君 主 命 门 ” 学说, 极富新义, 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 价 值。 赵 献 可 对 命 门 的 论 述 可 以 总 结 为 说, 他认 “真 君 真 主 ” , “主 宰 为命门位处两肾中间, 彻底与肾脏脱离, 而成为 主 宰十 二 官 的 其 功能 位 于 五 脏 六府 之上, 为 , “流行后天之用” 。张景岳提出 “水火命门” 先天之体” 有 学说, 大量运用太极阴阳理论阐 述 命 门, 认为命门为人 身之太极, 是人体生命的本源, 统括阴阳、 五 行 和 精 气 。而 命 门 兼 具 水 火 , 化 生 先 天 无形 真 阴、 真 阳, 在人 身 中 处 于核心枢纽地位。 关键词: 命门; 相火; 真阴真阳 中图分类号: R 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0571 ( 2011 ) 01 - 0045 - 04
自金元之后, 中医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宋 明理学的影响, 命门、 元气、 相火等理论也成为医家 竞相的热点话 题。 明代 很 多 医 家 的 著 作 中 都 论 及 命门, 如李时珍、 虞抟、 李梃等, 而其中以孙一奎、 赵 献可、 张景岳三家的理论最为完善、 成熟, 代表了命 中国中医 门研究的最高成就。三家思想各有不同, 研究院的 孟 庆 云 研究 员 曾 将之 分 别归纳 为“命门 ” 、 “君主命门” “水 火 命门” 动气 和 三 种 学说。如 此 命名确深得三家之要旨,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 三家学说的学术特征。 1 “命门动气” 孙一奎的 说 孙一奎是命门三大家中最早的一位, 首先着手 于命门理 论 的 总 结 与 提 炼 工 作, 创立“命门 动 气 ” 学说, 极 富 新 义, 具 有 非 常重 要 的 理 论 价 值。 此 后 的赵献可、 张景岳 所 阐 发 之 命门理 论, 也都是在孙 氏命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完成的。 , 孙一奎早年曾学儒, 喜 研《易 》 具 有 深厚 的 理 论 功 底, 尤其受 宋 明理学 的 影响 极 深。 因 此, 孙氏 , , “ 对理学太极理论 非 常重视 认 为 人 在 大 气 中, 亦 , 万物中一 物 尔, 故亦 具 此太 极 之 理 也 ” 并以太极 , 阴阳思想为基础 结合 了 一 些 道 家 的 思 想, 进一步 提出了命门 之“肾间 动 气 ” 即 人 身 之 太 极 的 理 论, 从而使命门成为超越五脏之上的人体生命之
*
源
[1 ]
。
孙一奎认 为 人 在 胎 儿“男 女 未 判 ” 之时, 即在 “内 含 一 点 真 气 ” , 。他 两肾之中 即 为“命门 动 气 ” 指出此命门 动 气 即 是 人 身 之 原气 ( 元 气 ) , 也是人 身之太极所在, 此 原气 本 身 即 为 太 极 之 体, 而因其 “生生不息” “动 气 ” , 具有 的性质, 故名 此为太极之 用, 而两 肾 又 是“太 极 之 体 所 以 立 ” 的 物 质 基 础。 “动气 ” 由于 属 阳, 两 肾 属 阴之 静, 阴 阳动 静 相 合, 而生成其它五脏。在此, 孙一奎已将命门动气看作 是人体生命的来源, 是得以生成五脏六府的根本所 [2 ] 在 。 孙 一 奎 所 论 之 动 气 命门 具 有以下 几 个 重 要 的 性 质: 其 一, 命门 有 位 而 无 形。 关 于 命门 的 部 位 问 题, 历来争 论 不 一。 孙 一 奎 虽然 是 继 承 了《难 经 》 “肾间动气 ” 中 的 思 想, 但他 摆 脱 了《难 经 》 以右肾 为命门的思路, 将 命门 的位 置 移 至 两 肾 之 间, 使之 与肾间动气所 代表 的原气 相互 融 合为 一 体。 由 于 命门的本质是人 身 之 原气, 因而 是 为 无 形之 物, 他 : “ , , 指出 命门 若谓 属 水 属 火 属 脏 属 府 乃 是 有形 质 。 ” ( 《医 旨 绪 余 之物, 则外当有经络动 脉, 而形 于 诊 ·命门图说》 ) 因而, 命门 必 然 无 形 质 可 言, 是超越 脏府层次的生命本源。 其 二, 关 于 命 门 动 气 的 属 性, 孙一奎认为其
2011 年 01 月第 31 卷第 1 期 Jan. 2011 Vol. 31 No. 1
现 代 中 医 药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45 ·
理 论 探 析
略 论 明 代 命门三家 学 说
张宇鹏
*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 100700 )
, 肾脏 脱 离 , 而成为主宰十 二 官 的“真 君 真 主 ” 其功 , 为“主 宰 先 天之 体 ” 有“流 能位于五脏六 腑之 上, 。 行后天之用” 与孙一奎不同, 赵献可明确指出命门的属性为 “水中之火 ” , “先 天之火 ” 。他认为 火, 而且此火乃 命门先 天之火 为 人 身 立 命 之本。 赵 献 可运 用《易 “坎” 经》 中 卦 的 理 论 来 解 释 肾 与命门 二 者之 间的 关系, 认 为 两 肾 有形, 其 左 为 阴 水, 右为阳 水; 命门 无形, 属火, 位于两 肾 之 中 间, 即 合 坎卦 之“一 阳 陷 于二阴之 中 ” 之 象, 肾 与命门 的关 系, 即水与火的 , 。 关系, 故肾又为“火藏 ” 命门 之火 乃“水 中 之火 ” 肾与命门是人生受命的根本, 命门之火要靠肾水滋 , “命 养, 两肾由于命火 的 作用, 才 能 化气 而有 生 命 门君 主 之 火, 乃 水 中 之 火, 相 依 而 永 不 相 离 也” ( 《医贯·内经十二官论》 ) 。赵献 可认 为 命门 之火 , 为性命之本, 他明确指出“火 乃人 身 之 至 宝 ” 认为 , , 人之所以有生 生 命 之 所 以 能 持 续 皆 原 于 命门 先 天之火的存在。 故 人 身 以 命门 先 天之火 为 生 命 之 源, 为 生 机之 所 系。 火 强 则 生 机可 由 之而 壮, 火衰 则生机可由之而弱, 火灭则生机由之而止。为解释 这一理论, 赵献可 把 命门 之火形 象 地 比 喻 为“走 马 ” , “拜者舞者飞者 走 者, 灯 无 一 不 具。 其 中 间 惟 是 一火 耳, 火 旺 则 动 速, 火 微 则 动缓, 火熄则寂然不 ” 动。而 拜 者 舞 者 飞 者 走 者, 躯 壳 未 尝 不 存 也。 ( 《医贯·内经十二官论》 ) 这形象 地 描 述 了 所 有 的 生命活动都必须以命门之火为原动力。 赵献可在论述人体各脏腑的关系时, 认为命门 的地位居于十二 官 之 上, 是主 宰 十 二 官 的“真 君 真 ” 。《素问·灵兰秘典论》 主 中 曾 以 心为 君 主 之 官, 统辖诸脏, 这是传 统脏腑 理 论 的 共 识, 但赵献可却 对 此 提 出 质 疑, 他 认 为 心 同 属 人 身 十 二 官 之 一, “当与十二官 平 等, , 不得 独 尊 心 之 官 为 主 ” 故“人 ( 《医 贯 · 内 经 十 二 官 论 》 )。 身别有一 主, 非 心 也” 赵献可认为, 作 为 人 体 中 的 君 主, 不应 当 是 有 物 可 指, 有形可见的脏腑, 而应 当 具 有“无 形 与 无 物 ” 的 性质, 此 主 乃“气 血 之 根, 生 死 之 关, 十二经之纲 。据此, 维” 他 进 一 步 确 认 命门 即 是 君 主 之 官, 是 “真君真 主 ” 。 与 孙 一 奎 强 调 命门作 主宰十二官的 为人体的先天本 源 作用不同, 赵 献 可 所 描 述 的“君 , 主命门” 除 了 具 有 化生 脏腑 的 先 天本 源 作用 外, 更具有对 后 天藏 府 的 统 摄 与 调 控 作用, 即 命门 为 “主宰先天之体” , “流行后天之用” 。所谓“主 而有 , 宰先天之 体 ” 是说 人 体 先 天 无 形 的水 火之 气, 即 ; “流行后 天之 用 ” 真水和相火有 命门 所 主 宰 则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