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范畴与命门学说的形成_命门学说发生学研究之三
孙一奎命门学说渊源浅析

浅析孙一奎命门学说学术渊源摘要:明代著名医家孙一奎以《内经》、《难经》等医经为基础,兼采张仲景、薛己、朱丹溪、汪机、易水学派等前贤所长,对中医理论中的太极阴阳、宗气、营气、卫气、三焦、包络、命门、相火等问题都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
孙一奎治疗上注重温补下元,认为如此则元气自归;在重视温补肾命阳气的同时,又主张补益肾精,精气同治,脾肾同治。
孙氏临证用药擅长使用血肉有情之品,但不弃熟地黄等草本药物,尤其重视以固本培元药物调摄人体阴阳,培护生命元本。
孙一奎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卓越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孙一奎命门学说渊源命门之名,有生命的关键之意。
是先天之气蕴藏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
命门之火体现肾阳的功能。
最早见于《内经》,然后见于《难经》。
此后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命门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由于受宋明理学大谈性命理学的影响,明代命门学说更加充实和完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孙一奎即是力倡此说的代表医家,他对命门学说的哲学基础以及命门的位置、生理、病理和治疗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命门的部位历来争议不断,孙氏的观点是命门既无动脉之形诊,又无经络之可指,那就必无形质可言,由此得出命门有位无形的结论。
虽然他认为命门是无形的,但同时认为他是客观存在的,其位置在两肾之间,命门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有其广泛的生理意义,尤其对呼吸系统功能来说特别重要。
孙氏是祁门汪机的再传弟子,学术上有所继承,同时,宋、明时期,“理学”盛行,各学科、领域都受到影响.孙氏受到《周易》中阳贵阴贱、阳为阴主的哲学思想影响,加之师承和临证体会,促使其扶阳抑阴温补思想的形成.引进“理学”太极的观点对命门这个历来有争议的医学由命题进行附发,构成了孙氏独特的学术观点[1]。
1.宗于《内经》《难经》《内经·灵枢》早有“命门”一语。
《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
命门者,目也”。
《难经·三十九难》曰:”。
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论文

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论文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论文太极拳作为一项承载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运动项目,由于其简单易学性、强身健体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群众的欢迎。
在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其包容我国的传统哲学、中医学、易经八卦学说等内容,整合引导、吐纳、气力等于一体的拳术运动。
基于太极拳深厚的文化底蕴,本研究以太极拳的养生属性为基础,并试图从中医学这一视角来分析太极拳。
中医学强调阴阳之理,认为人体内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达到身体的健康,而太极拳中也强调阴阳相济的理念;中医学对经络之说较为重视,并认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而太极拳起势的基本要求就体现出太极拳拳理与中医经络学说的紧密结合,其动作的松、稳、慢、圈、匀、柔特别有助于活络通经,其身体运动的全面性、整体性、协调性对于全身经脉的疏通极为有利。
中医较为重视气血之论,太极拳所讲究的“心静体松”能够使机体在一个较为平和的环境中得到陶冶,身体的肌肉和骨骼放松,同时积极地按摩腹脏,使身体气血通畅。
以下将从中医阴阳之理与太极拳、中医经络之说与太极拳、中医气血之论与太极拳阐述中医学视野下的太极拳养生。
1中医阴阳之理与太极拳中医学中生命观念的核心内容是:强调阴阳平衡,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生命体中阴阳相互作用使得机体得以存在,有机体的阴阳平衡使其健康发展,正所谓的“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人自身心理生理所产生的反应,会导致机体阴阳处于非平衡状态,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诸如:身体不适、生病乃至死亡,这也是所谓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基于此,人需要对自身进行阴阳平衡调节。
那么承载人体阴阳平衡的载体又是什么?在这里,中医先驱认为“精、气、神”是承载人体生命的基本元素。
在这里所谓的精气神学说是研究自然界外部存在及其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理论,其用于解释物质的存在、发展与变化,存在于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观点。
太极拳哲学理论形成的历史

太极拳哲学理论形成的历史“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但是在先秦哲学中,太极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基本哲学概念存在。
对太极进行系统的哲学阐述,是从宋明理学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为新道学开始的。
宋代的周敦颐1017—1073年继承《易传》和道教、佛教思想[1],在对道教重要人物陈抟?—9的《无极图》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其重要的哲学著作《太极图说》中,以太极为核心系统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
开篇便是“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宋明理学中最有影响力之一的大师朱熹1130—1200年在解释周敦颐思想的基础上,将太极一词进一步上升为哲学的总概念,“总天下之理即是太极”,“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在宋明理学中,至少在部分有影响的哲学家的理论中,太极已取得与“道”、“理”、“心”、“气”一样的哲学地位,成为哲学本体论和宇宙发生论核心的基本概念。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前人已花了很多精力去考证,但是由于资料和证据的缺乏,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公认的结论。
根据已有的考证,可以得出结论是:在清明的中期,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799—1872年去河南温县陈家沟学习了太极拳。
据此至少可以判定,在杨露禅之前,陈家沟已经有比较系统的太极拳流行。
后来杨露禅经人介绍到清朝宫廷教授太极拳,太极拳由杨露禅传入北京后,经过杨家后人和门徒的广泛传播,开始在社会上取得较大影响。
在太极拳起源的历史问题上,陈家沟的太极拳究竟始于何时,创于何人,或是否从外面传入,并无一致结论。
在太极拳发展的历史上有几个重要人物:一是张三丰元明道士。
生卒年不祥张三丰是宋元时期的传奇人物,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但多不可考。
但有一些人将张三丰奉为内家拳和太极拳的创始人。
二是陈王廷约1600—1680年,从唐豪开始将陈王廷认定为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主要依据就是陈王廷本人所作的《长短句》中所说的“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命门学说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藏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难经》为命门学说的奠基之作,对后世命门学说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了《难经》中命门的名称、位置、功能等问题。
标签:难经;命门;藏象学说;中医理论命门学说是藏象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它完善了中医的脏腑理论,拓展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构架。
命门学说是临床诊疗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并推动了中医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
几千年来,众多医家对命门的研究与讨论一直没有停止,直至今天仍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大家公认《难经》中对命门的论述开创了命门学说之先河。
通过深入研究《难经》中的命门理论,包括命门的名称、位置、生理功能及其与其它脏腑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命门实质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的将命门理论应用于临床。
1《难经》命门名称的由来依据现存的中医史料记载,命门这一名称最早出自《内经》,书中有三处关于命门的论述,都认为命门指眼睛,其的位置在睛明穴。
如《灵枢·跟结》与《灵枢·卫气》都提到“命门者目也。
”《素问·阴阳离舍论》:“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命门可理解为生命之门,《内经》从经络腧穴学和诊断学的角度,认为眼睛是脏腑精气凝聚的部位,也是反映生命精神活动状况的窗口,故目为命门。
而《难经》则将命门赋予了藏象意义的内涵,最早提出了“右肾命门说”。
如《难经·三十六难》有云:“肾两者,非皆肾也。
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这与《内经》中之命门相差甚远。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有医家[1]认为《内经》的“目为命门说”是受到了主火论哲学思想的渗透,而《难经》的“右肾命门说”则是受当时主水论哲学思想的影响,命门学说起源于“水生万物说”。
还有另一种观点是命门学说脱胎于道家的“玄牡学说”,是道家养生理论与医学实践逐步结合的产物[2],2《难经》对于命门的认识21命门位置《难经·三十九难》:“谓肾有两脏也。
命门学说源流考

命门学说源流考张家玮指导:鲁兆麟彭建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教研室北京l00029)关键词:命门;命门学说;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理论体系命门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祖国医学的理论发展及临床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该学说萌芽之后,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努力与积极的探索,使命门学说的学术内容由零散到集中,由笼统到具体,由粗疏到严密,进而形成了一个理法方药齐备,与五脏功能结构密切相关的系统化理论体系,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该学说的历史发展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奠基阶段“命门”一词,最早见于《灵枢・根结》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素问・阴阳离合论》亦有“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的记载,这里命门均是指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显然与后世命门学说中的命门关系甚微。
之后,《难经・三十六难》提出:“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难经・三十九难》亦有类似记载:“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
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
”文中均明确指出右肾即是命门,为人体精神所舍,原气所附之处。
而在《难经・八难》中又有:“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
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
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的论述,虽没有明确指出是说命门,但因其所谈“生气之原”和《难经・三十六难》“原气之所系”有其相似之处,故亦有将《难经・八难》中所提“肾间动气”指为命门的说法,开后世“右肾命门说”、“肾间命门说”争辩的起源。
至此,《难经》对于命门的部位、功用等都作了原则性的论述及阐发,为后世命门学说的形成及发展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因此可以认为,命门学说中的命门最早见于《难经》,而命门学说理论则初步奠基于秦汉。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总习题集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大纲要求1.掌握中医学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内涵。
2.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3.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
4.熟悉辨证论治相关概念的含义。
5.熟悉《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6.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及发展概况。
7.了解中医学基本特点的主要内容。
各类习题一、选择题(一)A1型题1.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D.整体观念E.辨证论治2.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D.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E.辨证论治3.中医学的诊疗特点是()A.治病求本B.辨证论治C.辨证求因D.四诊八纲E.以上都不是4.下列哪一论著的作者是秦越人()A.《伤寒论》B.《金匮要略》C.《中藏经》D.《难经》E.《针灸甲乙经》5.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千金要方》D.《中藏经》E.《诸病源候论》6.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难经》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中藏经》7.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医著是()A.《针灸甲乙经》B.《伤寒杂病论》C.《小儿药证直诀》 D.《黄帝内经》E.《难经》8.下列哪部著作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A.《伤寒论》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难经》E.《脾胃论》9.确立六经辨证论治纲领的医家是()A.张介宾B.华佗C.钱乙D.陈无择E.张机10.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诸病源候论》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11.在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三因致病说”的医家是() A.王清任B.华佗C.张介宾D.陈无择E.巢元方12.将诊脉方法加以推广的医家是()A.巢元方B.陈无择C.张机D.王清任E.王叔和13.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A.朱震亨B.张从正C.王清任D.叶桂E.刘完素14.被后人称为“滋阴派”的代表医家是()A.朱震亨B.刘完素C.叶桂D.吴塘 E.薛生白15.被后人称为“补土派”的代表医家是()A.李中梓B.李杲C.陈无择D.叶桂 E.刘完素16.被后人称为“攻邪派”的代表医家是()A.王清任B.吴有性C.李杲D.张从正E.朱震亨17.重视命门学说的代表医家是()A.朱震亨B.李杲C.张介宾D.张机 E.吴瑭18.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医家是()A.吴瑭 B.薛生白C.王孟英D.吴有性E.叶桂19.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 A.朱震亨B.吴瑭C.吴有性D.刘完素E.薛生白20.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21.最早的药物加工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22.最早由国家政府颁行药典的时代是()A.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E.清朝23.首倡药物“归经”理论的医家是()A.张机B.孙思邈C.刘完素D.张元素E.李时诊24.在国内外药学界影响最深远、成就最大的药学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25.《本草拾遗》的作者是()A.张机B.李时珍C.陈藏器D.李中梓E.赵学敏26.第一部由国家组织编著的大型方书是()A.《千金要方》B.《千金翼方》C.《外台秘要》D.《太平圣惠方》E.《普剂方》27.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处方规范著作是()A.《太平圣惠方》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C.《普剂方》D.《千金要方》E.《医方集解》28.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的作者是()A.张机B.华佗C.皇甫谧D.王叔和E.陶弘景29.以“火热立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钱乙30.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并主张用药以攻邪为主的医家是() 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钱乙3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治疗用药以补脾胃为主的医家是() 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陈无择32.首倡相火理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陈无择33.集汉以前药物学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黄帝内经》C.《难经》D.《新修本草》E.《本草纲目》34.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中心是()A.五脏B.六腑C.奇恒之府D.形体官窍E.经络35.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A.整体观念B.恒动观念C.同病异治D.异病同治E.辨证论治(二)B1型题:A.汉代B.晋魏时期C.唐代D.宋代E.明清时期1.现存最早的药典是由哪一朝代颁行的()2.药物配伍禁忌的“十八反”、“十九畏”最早提出的时代是() A.《新修本草》B.《本草拾遗》C.《食疗本草》D.《经史证类备急本草》E.《海药本草》3.开创世界药物著作图文对照方法先例的是()4.唐慎微所著的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本草纲目拾遗》 D.《本草图经》E.《新修本草》5.清代医家赵学敏所撰的著作是()6.由宋代政府组织编撰的是()A.《本草图经》B.《海药本草》C.《食疗本草》D.《千金要方》E.《针灸大成》7.唐代孟诜所著的是()8.李珣所撰的第一部泊来药物专著是()A.《医林改错》B.《医方集解》C.《成方切用》D.《温病条辨》E.《普剂方》9.清代汪昂所著的方书是()10.王清任对瘀血理论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的代表作是()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食疗本草》 D.《新修本草》E.《本草纲目》11.第一部食用药物专著是()12.最早运用自然分类法对所载药物进行分类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 D.《中藏经》E.《千金要方》13.最早提出“君、臣、佐、使”组方原则的论著是()14.被尊为“方书之祖”的著作是()A.张机B.秦越人C.皇甫谧D.孙思邈E.王惟一15.《千金要方》被称为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其作者是()16.率先铸造铜人模型的是()A.我国江南人体腠理多稀疏B.“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D.“旦慧、昼夜、夕加、夜甚”E.“日西则阳气已虚,气门乃闭”17.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表现为()18.昼夜晨昏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多为()(三)X题型1.确立中医学术体系的论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五十二病方》D.《伤寒杂病论》E.《神农本草经》2.被尊称为“金元四大家”的是()A.刘完素B.张元素C.钱乙D.李杲E.张从正3.明清时期对温病学形成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家有() A.张介宾B.吴有性C.叶桂D.赵献可E.吴瑭4.力倡命门学说,为温补学派的创立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家是() A.张介宾B.吴有性C.叶桂D.赵献可E.王清任5.下列属于《中医学基础》主要内容的是()A.整体观念B.哲学基础C.诊法辨证D.病因学说E.病机学说6.对中医理论体系建立影响最大的古代哲学思想有()A.整体观念B.阴阳学说C.五行学说D.辨证论治E.精气学说7.“证”从哪几方面揭示了病理变化的本质()A.疾病的原因B.病变的部位C.疾病的性质D.邪正关系E.疾病的传变8.中医学有诸多的特征,但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特点是()A.恒动观念B.辩证观念C.整体观念D.思辨观念E.辨证论治9.下列哪些观点能体现中医学的整体思想()A.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而构成有机整体;B.中医学是以“有诸内必形诸外”为理论依据进行察病的;C.中医学诊治用药强调结合机体内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D.中医养生原则之一是强调顺应自然;E.中医学对局部病变的治疗,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太极拳的产生

太极拳的产生太极拳是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的运动方式,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产生。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产生概説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
明末清初,陈家沟的陈王廷经过潜心研究,创编了太极拳。
以后世代相传,三百多年来,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式、杨式、和式、武式、忽雷、腾挪、忽灵、李式、吴式、孙式等十大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是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的运动方式,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
它将阴阳、动静、正反、有无、形神等对立统一的哲理和宗教、哲学、伦理、武学、医学、艺术等精神资源融入武术之中,以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演练形式强体健身。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温县位于豫北平原西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总面积462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262个行政村,总人口44.6万。
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城东5公里处的清风岭中段,原名常阳村。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于元至正27年(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黄河。
元明双方军队在黄河北岸怀庆府属地长期交战。
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致使怀庆府方圆数百里人烟几绝,造成了万顷良田荒芜。
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下令以山西布政使司洪洞县为中心向怀庆府属地移民。
祖籍山西布政使司泽州东土河村的青年陈卜,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洪洞,与家人一起被裹入移民队全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将此村取名陈卜庄。
明洪武七年(1374年),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
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的古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开陈氏世代习拳舞械之风。
太极拳发展不能忽略太极哲学、《易经》文化根脉联系

太极2023年9月第9期P r o l o g u e ◎申国卿太极拳发展不能忽略太极哲学、《易经》文化根脉联系太极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在全球具有广泛的习练群体与公众认可。
2020年12月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大事件,进一步强化了太极拳作为中华文化国际品牌符号的根基与标识。
近年来一度大范围流行世界的“冠状肺炎疫情”,无形中也显示了太极拳独特的健康功能与时代价值。
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如何更加积极地推动太极拳造福人类健康的宏大事业,如何更为科学地促进太极拳文化内涵的国际传播,如何更为高效地构建太极拳当代传承创新综合体系,这一问题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思考,成为当下太极拳发展的主题与焦点,也是当代太极拳发展的难题和瓶颈。
一、太极拳是太极哲学直观反映,也是《易经》文化生动载体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著名拳种,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术中的突出展现。
太极拳的技法理论以历史悠久的“太极”哲学理念为指导,太极拳的发展也可以说是以传统阴阳思想为指导的太极哲学思想的传播过程。
当前流行的太极拳虽然种类众多,但其拳理、技法的指导性理论高度一致,风格不同的太极拳流派传播和发展,也使得太极阴阳哲学观念逐渐与轻灵、舒缓的太极动作技术一道在世界各地深入人心。
人们通过练习太极拳动作技术开始接触到深奥的太极哲学,对于太极哲理的启迪与感知又进一步激发了不同肤色的人们对于习练太极拳动作技术的浓厚兴趣。
太极拳命名的“太极”二字较早源自《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之语。
太极拳吸取并运用了《易经》阴阳辩证观点,太极拳理亦主要源于《易经》。
因此,有学者明确指出,从太极理论宏观内容与整体特色看,太极拳实际上运用了自先秦以来三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成果——太极哲理。
“此太极哲理发端于《易经》,中经道教内丹养生家陈抟等人的研究与发展,融贯儒、道、释0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太极2023年9月第9期三家而形成《无极图说》用于内丹修炼,后复由宋明理学家周敦颐等人继承推演成为新儒家用以阐明理学奥秘的《太极图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范畴与命门学说的形成Ξ———命门学说发生学研究之三邢玉瑞(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83)摘 要:太极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的终极本原及其无限性的哲学范畴,用以说明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演化模式。
中医学受其影响,推原人体生命发生发育之本,而提出命门为人体太极之说;而且太极无形生有形的思想,也影响于命门学说,使命门的形质空化,而有命门无形之说。
关键词:命门学说;太极;发生学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68X (2004)03-0004-03Formation of T aiji C ategory and Vital ˉgate Theory—Research on the Occurrance of Vital -gate Theory (3)Xing Yurui(Shaanxi College of TCM ,Xianyang 712083,China )Abstract :Taiji is 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cal category of the ultimate principle and infinity of cosmic gen 2eration and noumenon.It is used to explain the cosmic evolution model (taiji →yinyang →five elements →myri 2ad things ).Because of its influenc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principle of occurrance and develop 2ment of human life has been deduced and the contention that life gate is the taiji of human body has been put forward.The concept that the invisible of taiji generates the visible also effects on the life -gate theory ,mak 2ing life gate hollow.That is the reason of another saying that life gate is invisible.K ey Words :life -gate Theory ;Taiji ;Occurrance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太极尚是形容道的性质的属性概念。
太极作为实体概念,首先由成书于战国末年的《易传》提出,《易传・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有宇宙本原的至高无上、至极无以复加之义。
但《易传》作者并未明确规定太极究竟是什么,即没有阐明太极到底是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的问题,而只是描绘了宇宙的生成过程。
汉代学者多以太极为元气,确立了太极为原初物质的意义,如《易纬・乾凿度》云:“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
”班固《汉书・律历志》则明确指出:“太极元气,函三为一。
”又说:“太极中央元气,故为黄钟,其实一龠。
”魏晋玄学以太极为“无”或“道”的别名。
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指出:“太极4 陕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Shaan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27.No.3.2004.5Ξ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03J K048) 作者简介:邢玉瑞(1959—),男,陕西乾县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九三社员。
主编及参编论著、教材18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在研课题3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理论建构及临床思维方法。
谓天地未分之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将对太极的探索推向高峰。
周敦颐熔儒、道于一炉,从实体与属性相统一的高度,创“太极图说”,指出:“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以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提出了“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演化模式。
张载认为太极的本质是“一物两体者,气也”(《横渠易说・说卦》),太极是由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矛盾(“两”)构成的统一体(“一”)。
张氏并从本体论的角度,把太极与万物的关系看成体与用的关系,而不是派生与被派生的关系。
朱熹从理一元论的角度,认为“总天下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太极只是一个理,迤俪分做两个气,里面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又散为万物。
”(《太极图说解》)并指出:“合而言之,万物统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反映了一种全息论的思想。
杨万里则依据元气论阐明太极说,认为“元气浑沦,阴阳未分,是谓太极……盖太极者,一气之太初也。
极之为言至也。
”(《诚斋易传》卷十七)并指出:“太极,气之元;天地,气之辨;阴阳,气之妙;五行,气之显。
元故无象,辨则有象;妙故无物,显则有物。
”(《庸言》十二)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物质性的元气的自我分化过程。
明代哲学家罗钦顺、王廷相、王夫子等也大多从元气论出发,来阐释和发挥太极范畴。
如王廷相从“元气之上无物”的基本立场出发,对太极的本质规定推论说:“太极之说,始于‘易有太极’之论,推极造化之源,不可名言,故曰太极。
求其实,即天地未判之前,大始浑沌清虚之气是也。
”(《王氏家藏集》卷三十三)“太极者,道化至极之名,无象无数,而万物莫不由之以生,实混沌未判之气也,故曰元气。
”(《雅述》上篇)可见太极即是标志元气及其无限性相统一的哲学范畴。
总之,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家赋予太极的内涵不尽相同,但都将太极作为标志宇宙终极本原及其无限性的哲学范畴,是实体与属性的统一。
作为宇宙终极根源的太极,既有本原论意义,肯定太极与宇宙万物是派生与被派生的关系,又有本体论的意义,肯定太极与宇宙万物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在时间上无先后之分。
太极范畴所揭示的阴阳一体的和谐模式,“物物一太极”的全息思想等,经过金元医家的引申发挥,迄于明代,在中医学中发展成为论说人身太极的命门学说。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30卷・胡桃》中首创结构命门说,认为命门“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节之旁,两肾之间。
二系著脊,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之府。
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
”此说即从太极为最高主宰的思想出发,把命门作为高层次的脏腑来看待。
孙一奎提出“动气命门”说,认为“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火非水,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
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医旨绪余・命门图说》)。
他把太极学说作为自己立论的哲学基础和普遍原理,在《医旨绪余・太极图抄引》中指出:“在天地,统体一太极;在万物,万物各具一太极……人在大气之中,亦万物中一物耳,故亦具此太极之理也。
”《命门图说》进一步形象地论述说:“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男女未判,而先生此二肾,如豆子果实,出土时两瓣分开,而中间所生之根蒂,内含一点真气,以为生生不息之机,命曰动气,又曰原气,禀于有生之初,从无而有。
此原气者,即太极之本体也。
名动气者,盖动则生,亦阳之动也,此太极之用所以行也。
两肾,静物也,静则化,亦阴之静也,此太极之体所以立也。
动静无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
其斯命门之谓欤!”可见孙氏将太极说、内丹命门说与《难经》命门说融为一体,以原气太极来说明命门动气,则命门动气就是先天未分(不可分)之阴阳,由此生成后天已分(可分)之阴阳,进而阳变阴合而化生其他脏腑。
赵献可《医贯・玄元肤论・内经十二官论》提出“肾间命门”说,认为“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亦原具有太极之形,在人身之中,非按形考索,不能穷其奥也。
”即人体中的太极必有形迹可寻,而“人身太极之妙”即命门。
“命门即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当一身之中,《易》所谓一阳陷于二阴之中……乃一身之太极,无形可见。
”他并绘出图式力求说明命门的具体部位,指出:“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自上数下,则为十四椎;自下数上,则为七椎。
《内经》曰:‘七节之旁,有小心。
’此处两肾所寄,左边一肾属阴水,右边一肾属阳水,各开一寸五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宫,即太极图中之白圈也。
其右旁一小白窍,即相火也;左旁之小黑窍,即天一之真水也。
此一水一火,俱属无形之气。
相火禀命于命门,真水又随相火。
”赵氏认为先天无形的水、火之气即真水、相火,都由命门所主宰,而“命门君主之火,乃水中之火,相依而永不相离也。
火之有余,缘真水之不足也,毫不敢去火,只补水以配火,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火之不足,因见水之有余也,亦不必泻水,就于水中补火,益火之原,以消阴翳。
”充分阐明了命门水火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互平衡的关系。
对命门水火不足病症的治疗,赵氏在《医贯・先天论要・水火论》中指出:“以无形之水沃无形之火,当而可久者也,是为真水真火,升降既宜,而成既济矣。
医家不悟先天太极之真体,不穷无形水火之妙用,而不能用六味、八味之神剂者,其于医理尚欠太半。
”强调用六味丸、八味丸分别治疗命门水亏、火衰之证。
另外,赵氏亦循太极演化宇宙万物之理,以说明人体脏腑的生成发育,其引褚齐贤语云:“人之初生受胎,始于任之兆,惟命门先具。
有命门然后生心,心生血;有心然后生肺,肺生皮毛;有肺然后生肾,肾生骨髓;有肾则与命门合,二数备,是以肾有两歧也。
”认为命门是人体的太极,是生命的起点,表征着人体极早期的生命状态,后天肾系统只不过是命门系统定向发展的结果,如此则从根本上将命门与肾区别开来。
张介宾提出“水火命门”说,他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和人类生命的本原,其《类经图翼・太极图论》云:“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
《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
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孔子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邵子曰:若论先天一事无,后天方要着工夫。
由是观之,则太虚之初,廓然无象,自无而有,生化肇焉,化生于一,是名太极,太极动静而阴阳分。
故天地只此动静,动静便是阴阳,阴阳便是太极,此外更无余事。
”《类经附翼・医易》又曰:“然易道无穷,而万生于一……所谓一者,易有太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