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的命门学说
命门及命门学说研究进展

11113 按药品名直译再加上剂型的英译。
如:桂林西瓜霜-Guilin Watermelon Frost ;麝香风湿油-Musk Rheumat 2ic Oil ;复方丹参丸-Compound Danshen Dropping Pill ;九味羌活汤-Decoction of Nine Containing Motopterygii 11114 意译,将中药的功能作用翻译出来。
如:温脾汤-Decoction for Warming the S pleen ;活血通脉胶囊-Capsule for Promoting Blood ;牵正散-Powder for Treating Face-Dis 2tortion ;活络丹-Bolus for Activation Meridians 。
11115 音译加注释。
如:伤湿止痛膏-Shang Shi Zhi Tong G ao (Plaster for Rheumatic Pains );清热消炎宁-Qing Re Xiao Y an Ning (Anti-inflammation Capsule );京都念慈庵蜜炼川贝枇杷膏-Nin Jiom Pei Pa K oa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Coughs Syrup )。
112 五种译法的优劣:从上述药品的英译来看,前两种译法虽简洁明了,但却似乎没有传递出任何信息;第三种译法虽传递出了一部分信息,但仍无法让人了解药品的功用,而且如果其中含有按拉丁语翻译的中药名,笔者认为这即便是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也会是一大难题。
相对而言,第四种译法则将药品的功效阐述得清楚明白,便于人们购买。
但这是解释,不是药名。
而第五种翻译法,则既能让人掌握药品名,又能让人明白其药用功效。
较好地解决了上述四种译法所存在的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中药的药名翻译,尤其是对新研制开发的中药药名的翻译,以采用第五种译法,即以音译加上注释为佳。
_难经_命门_释疑

医家南针、浙医春秋、专科集验、临证启悟、衷中参
西、大师诊籍、中医文化等新栏目,贴近实际,立足
浙江,面向全国,不断为推动中医药学术的传承和发
展作出努力。
(东 火 )
筋骨、四肢百骸。验之今者,也确而无误。受胎后五 十天左右,在 B超检查中始可见胎心跳动,五个月左 右始能听到胎音,此其验也。男女交媾之时,先有火 动而后有精聚,而始成形。此火者,元阳根本也,此
命门有阴虚者,以邪火之偏胜也。邪火之偏胜, 缘真水之不足也,故其为病,或为烦渴,或为骨蒸, 或为咳血吐血,或为淋浊遗泄。此虽明是火证,而非 邪热实热可比,以其来徐,且有虚损之因,不可 寒 胜,不可水折。盖虚火只因无水,只当补水以配火, 而使阴阳得平,而火自熄,此所谓劳者温之之义。此 系丹溪 “阴常不足,阳常有 余” 之 体 现, 治 宜 畜 鱼 置 介,育阴潜阳,以六味地黄类补水以制火。设使苦寒 清火,更伤阴精,水涸无度,火焰难熄,故此火宜补 而不宜泻,宜温养而不宜寒折,此又许知可补脾不若 补肾者也。
此论景岳论之最详。其曰命门有火候,即元阳之 谓也,此火为水中之火,乃先天真一之气,藏于 坎 中。此气自下而上,与后天胃气相接而化,此实生生
浙 江 中 医 杂 志 2013 年 10 月 第 48 卷 第 10 期
· 707 ·
之本也。是以花萼之荣在根柢,灶釜之用在柴薪。使 真阳不发于渊源,则总属无根之火,火而无根,即病 气也,非元气也。…… 可 见 火 之 标 在 上,火 之 本 在 下。使命门阴胜,则元阳畏避,而龙火无藏身之地, 故致游散不归,而为烦热格阳等病。凡善治此者,惟 从其性,但使阳和之气直入坎中,据其窟宅而招之诱 之,则同气相求,而虚阳无不归原矣。故曰:甘温除 大热。此乃东垣脾胃虚弱,谷气下流乘肾,相火离位 上逆而为相火矣。此乃虽呈火候,总属无根,招之引 之则为大法,直宜温养,且忌寒之折之,若用寒凉, 则至速毙。此火属无形,与实热迥然有别焉。东垣制 补中益气汤类,甘温升提,上之下之,则清阳得升, 火归其宅,此所谓有形之火 (实 火) 不 可 纵, 无 形 之 火 (虚阳、阴火) 不可残 也, 也 很 明 确 地 指 出, 虚 阳 (无根之火) 乃 为 离 位 之 相 火, 也 即 阴 火 也。 此 乃 东 垣补肾不若补脾论者。
中医各家学说-张介宾

掌握:阴阳理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熟悉:命门学说,八纲辨证(诊治),八阵(方药)
了解:医学哲学思想(医易同源),郁证
一、生平简介
张介宾(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明末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 张介宾祖上以军功起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食禄千户‛,家境 富裕。从小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
如今之世 ‚经‛、‚道‛就是赚钱
当时很多医家尽管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新的规律,形成了新的 看法,对经典著作中的某些提法产生了怀疑,但大都不直接把矛头对
准经典著作。
他们或以发挥经义为由,婉转阐发自己的学术观点,或以古今 疾病不同,经典著作尚未论述为口实,曲折提出自己的主张,或提出 编纂者存在错简误编等问题,把矛头指向王叔和,并加以严厉批评。
1、阳非有余(论阳气的重要性) (1)阴以阳为主(阳为阴之主) 阴气的生成和衰败都以阳气功能作用为主导。 ‚水之生物者,赖此一也,水之化气者,亦赖此一也‛、‚一即阳
也‛
‚水之所以生,水之所以行,孰非阳气所主,此水中有阳耳。‛
张景岳关于阴阳学说的核心是重阳尊水。一般说来,总是以属阳 的一方为主,属阴的一方为辅。 《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 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 气乃绝。‛ 也就是说在人体内部的阴阳矛盾运动中,是以阳气为主导的,而 不是阴阳两方面绝对平均的。
皆有脾气,皆有肝气,皆有肾气‛。
病理上 ‚五脏相移,精气相错‛。
水火与生命的关系 生命起源与水火关系最为密切: ‚造化之初……若以物理论之亦必水火为先‛; ‚水火之气……其在人身是即元阴、元阳‛。 将人体阴阳、精气与水火有机的联系起来。
赵献可

真阴:《医贯· 五行论》中指出“命门之水,乃真水 气也,是真阴为阳水。不畏火不克木,为万物受命 根本”。 位置:命门左边的一个小孔内,“上行夹脊,至脑 中为髓海”。 性质:无形之气。与阳互根互生互相转化。 功能:分泌津液,经由经脉灌注濡润肢体与五脏 六腑。 病理变化:真水不足导致火的亢盛、有余。
4命门为人一身之主 他在《医贯· 内经十二官论》中说: “玩《内经》 注文,即以心为主。愚谓人身别有一主,非心也。 谓之君主之官,当与十二官 平等,不得独尊心之官 为主。若以心之官为主,则下文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当为十一官 矣。”
5肾命关系
“命门即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当 一身之中, 《易》所谓一阳陷于二阴之中 ” 赵氏所说:“肾中非独水也。命门之火并焉。肾不 虚,则 水足以制火,虚则火无所制,而热证生焉。” 充分说明了肾命水火的关系。
真水真火的关系 其一、见有火之有余是由于水亏,阴不制阳,而见 有相对火旺之象;水之有余,又是由于火亏,而见 阳虚阴盛的表现,这是因为阴阳 对立所决定的。 其二、真水真火,只是虑其不足,不必虑其有余, 因为命门真水真火是人体 生命活动能力的根源,是 先天之本,只虑其不足。 其三、水火之间,水为火之根,这是因为阴根于阳、 阳根于阴,因此,补火当于水中补火,使阴中求阳, 阴生阳长。
补水配火,六味丸
②火之不足,缘真水有余。
水中补火,八味丸
Hale Waihona Puke 其论述六味丸之方义时说:“肾虚不能制火者,此方主之。 肾中非独水也,命门之火并焉。肾不虚,则水足以制火,虚 则火无所制,而热证生焉,名之曰阴虚火动,河间氏所谓肾 虚则热是也。今人足心热,阴股热,腰脊痛,率是此证,乃 咳血之渐也。熟地黄、山茱萸, 味厚者也。经曰:味厚为 阴中之阴,故能滋少阴补肾水;泽泻味咸,咸先入肾,地黄、 山 药、泽泻,皆润物也,肾恶燥,润之。此方所补之水, 无形之水,物之润者亦无形,故用 之。丹皮者,牡丹之根 皮也。丹者南方之火也,牡而非牝属阳,味苦辛,故入肾而 敛阴火, 益少阴,平虚热。茯苓味甘而淡者也,甘从土化, 土能防水,淡能渗泄,故用之以制水脏之 邪,且益脾胃而 培万物之母。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即此药也。” 赵氏对六味丸中每 一味药物的作用一一阐发,从补肾水, 平虚热,补脾胃三方面论述其壮水之主的作用。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医家与学派(一)伤寒学派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惯分为XXX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二)河间学派河间学派是以XXX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XXX为代表的医学流派。
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述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
倡“六气皆能化火”说,治病善用寒凉,世人亦称之为寒凉派。
XXX,金著名医家,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三消论》等。
其主要内容为“六气皆能化火”。
(三)易水学派XXX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易水学派又为温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攻邪学派XXX学派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XXX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五)丹溪学派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XXX为学派之倡导者。
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
(六)温补学派以XXX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或侧重脾胃,或侧重肾命,而善用甘温之味,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
代表医家有XXX、XXX、XXX、XXX、XXX等。
(七)温病学派温病学派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构成的,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展成熟,在其构成发展进程中,又分为二个派系,一为温疫学派,一为温热学派,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以探讨温疫病见长。
温热学派以XXX、XXX、XXX、XXX四大家为代表,研究普通温热病(包孕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证治规律各论晋唐期间XXX1、平生和著作XXX,初唐著名医学家。
公元581~682年(XXX元年~XXX元年),一说为公元541~682年。
他认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不能以“至粗至浅之思”而草率从事,必须“精勤不倦”,XXX有成。
《外经微言》命门学说发微

•论著•《外经微言》命门学说发微林明欣\于智敏\张萌2r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2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530200)摘要:文章从《外经微言》书名释义入手,探究本书的写作初衷与意蕴所在,重点从4个方面剖析其中的命门学说。
从“五脏皆由命门所主”“命门为十二经之主”、“命门为水火之府,内藏先天阴阳”角度对命门学说加以阐发;从“命门之火宜补不宜泄,必须于水中补之”、“补泻命门的系列药物与方剂”“安心利精养生”角度对命门学说的应用进行介绍;从本书命门之论,探讨古人建“命门学说公共知识库”以体现传承,融“命门学说”百家之长以体现创新,提出了“五脏皆由命门所主”及“命门为十二经之主”创新性观点,构建了完整的命门学说“理、法、方、药、用”体系;从“万物生长靠太阳”和“人类生长靠命门”,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命门学说的应用进行拓展;探讨了命门学说与4P医学模式的相关性,重点对预测与预防、个体化与群体化、指导性与参与性进行解读,以期助力中医理论传承与创新,指导临床,提高疗效关键词:外经微言;命门学说;发微基金资助: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研究项目(N〇.Z Z11-102,N o.Y Z-1789),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N〇.2014C B542903 )Exposition of the life-gate theory derived from W a ijin g W eiyanLIN Ming-xin1, YU Zhi-min1, ZHANG Meng2('institute of Basic Theory for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X), China;2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200, China )A b s t r a c 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and implication fr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Waijing Weiyan's titleand then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life-gate theory from four aspects. The life-gate theory were expounded. Five organs and twelve meridians were dominated by the life-gate and the life-gate which contained the natural yin-yang was a viscus of tire and water.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theory were introduced as follows: the fire of the life-gate should be filled but filled from water;a series of herbs and formulas for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the life-gate were summarized; applying Anxin Lijing method for nourishing of life. The book also reflected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life-gate theory. As for inheritance, the theory summary could be regarded as a common knowledge base. As for innovation, it was put forward that five organs and twelve meridians were all dominated by the life-gate. Meanwhlie, it was built a complete innovation system of the life-gate theory which contained theory, method, formulas, herbs and usage. All living things grow under the sun, while human growth depends on thelife-g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ife-gate theory has been expanded with the modern research resul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his theory and 4P medical model was discussed. The contrast expanded from three parts,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individualand group, guidance and participation. The above research work can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CM theory, thus guiding clinical practice and improving curative effect.K e y W o rd s I Waijing Weiyan: Life-gate theory; ExpositionFunding: Basic Science and Research Autonomous Subject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No.ZZl 1-102, No. Y Z-1789), 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973 Program)(No.2014CB542903)《外经微言》著者为陈士铎,约成书于1687年 (清康熙二十六年),全书九卷,每卷九篇,共八十一 篇。
中医的五大学说与七大学派

中医的五⼤学说与七⼤学派中医学是中国5000年传统⽂化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基础理论体系在2000多年前已具雏形,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法,并产⽣了近万种医药书籍,建⽴了⼀系列医事管理和医学教育制度。
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科学技术以及医疗中的新问题的影响,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经历和内在规律。
中医的五⼤学说阴阳学说,⽤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解释⼈体⽣理特征和病理变化;五⾏学说,将⼈体五脏分阴阳学说属于五⾏,⽤五⾏特性来研究五脏⽣理功能、相互关系及影响。
藏象学说,研究⼈体各个脏腑的⽣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病因学说,探索⼈体致病的因素;病机学说,研究疾病发⽣,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中医的七⼤学派从汉代⾄清代,中医的主要脉络可归为七种学派,即伤寒学派、寒凉学派、补⼟学派、攻邪学派、滋阴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
伤寒学派东汉末年及隋唐之际,瘟疫频发,危害极⼤。
那时的医家,如华佗、张仲景、王叔和、巢元⽅、孙思邈等⼈多研究伤寒病,以解除民众的疾苦,后逐渐形成了伤寒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是张仲景。
寒凉学派⼜名河间学派。
此学派以阐发⽕热病机为中⼼内容,最初研究外感病的⽕热病机,随后演变为研究内伤之阴虚⽕旺病机。
寒凉学派促进了中医学病机学说的发展,也为后来的温热学派奠定了基础。
补⼟学派擅长治疗虚损病证,着重于根据脏腑的寒热虚实诊断病情。
⾦元时期,李东垣提出了脾胃学说。
明代李中梓、张景岳等医家,在其基础上,进⼀步加以完善。
五⾏当中,脾胃属⼟,因此这⼀学说被称作“补⼟派”。
攻邪学派此学派吸取《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及河间派⽕热理论,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认为邪⽓侵扰是⼈体致病的主要原因,治疗时应着重以祛邪为⼿段,因⽽得名“攻邪学派”。
滋阴学派滋阴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其学术理论源于《内经》,亦受河间学派⽕热理论的影响,但是更侧重于阐述阴虚⽕旺病证的研究。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
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
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该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3.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治疗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础。
5.情志疗法: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
张子和对此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经验。
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6.伤寒时地议:是缪仲淳论治外感热病时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他认为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而且古今人禀赋亦各不同,治疗疾病时可参照《伤寒论》的理论,根据实际发病情况,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7.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
主。
正气;客。
邪气。
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
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9.治形论:张景岳治病的方法重在“治形”,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务。
他说“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
”常用药物以熟地黄为主。
10.(邪伏)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医的命门学说
命门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命门”一词始见于《内经》,后见于《难经》,但两者所指截然不同。
《内经》命门为目;《难经》指右肾为命门。
后世医家皆以《难经》之意为准,并加以发挥,命门学说又成为后世各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后世的各家学说中大家都共同的认为左肾为水,右肾为命门为火,命门之火是水中之火,起到温熏寒水之作用。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大家都知道,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但是到了肾阴肾阳上,为什么左为阴右为阳,这不是与中医基础理论背道而驰吗?在同一学说中不是自相矛
盾吗?
看了现在的关于“命门”的论述真是可笑,千篇一律的引用文献,把各家学派的观点引述出来,来证明“命门”的重要性,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观点。
我敢肯定的说他们论述了一大堆,到后来他们自己根本就不明白到底“命门”是什么,肯定是云里雾里。
中医最根本的学说是阴阳学说,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阴阳所化,所以人体的五脏六腑也不例外,阴阳所化的万事万物又可分阴阳,如五行金、木、水、火、土,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
故肾本身也可分阴阳,中医学认为壬癸水就是肾中之精,壬为阳水,癸为阴水,那左右肾那个为阳那个为阴呢?
中医最根本的东西就是效法自然。
中医的基本理论大都根据自然现象演化而来,而且中医既然是中国的产物,它就要符合中国的人文地理。
中国的两条大河长江黄河孕育了华夏民族,这两条大河都是自西向东的流入东海。
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常识,在辨别方向时都要面向北方,然后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中医基础理论明确指出左为阳、右为阴,那么左为什么为阳呢?中医基础理论又说了高为阳、低为阴,中国的地里走势是西高东低,也就是左高右低,根据高为阳、低为阴的原则,那么左为阳、右为阴就顺理成章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么高处的水为阳,低处的水为阴,故高处之水壬水就应该是左肾之精,低处之水癸水就应该是右肾之精了。
如果真的有“命门”的话,那也应该是在左边之肾。
各家学说均认为“命门”是水中之火,起到温熏寒水的作用。
阴阳化五行,五行又化成了世上的万事万物,人也不例外也是五行化成,故人的五脏六腑也是五行而化,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中的水火虽是阴阳,但它是归属于阴阳而并不是阴阳本身。
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常识,那就是水火不相容,水中哪里来的火呢?水要加热必须要有一容器相隔,要不然就会杯水车薪或是水浇火灭了。
虽然中医的治疗原则中有温肾一说,并且在治疗的实践中也是疗效显著的,但是它真的是生了“命门”之火吗?中
医学为什么会让学中医的人晕头转向,就是因为理论上说不清楚,让大家模棱两可,这次把病治好了,下一次再用此方法却没有疗效,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经常说你给病人治病你心里有底吗?没有哪位医生敢回答。
中医有句话叫“效不该方”,就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当病在好转时不要改动方子,继续用原方治疗。
也就是说不见效时就要改动方剂,但是怎么改呢?你是不是首先要考虑误诊的问题,而不是你的药用错了。
大家都知道如果在疾病诊断对的情况下,用的药都是针对病情而下,就算药不一样也会大同小异,只是病情恢复快慢程度不一样罢了,不会没有疗效。
但是你为什么会误诊?任何科学都有他的一套较完整的理论依据,要是理论知识没有掌握好的话,你的实践会不出错吗?反之,如果理论有问题的话,你在实践中能正确吗?中医基础理论我们不仅要熟悉它,而要真正地理解它。
有些东西可能就是古人的想象,其实它并不存在。
还是那句老话“对古人的东西要吸取精华,剔去糟粕”,但是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