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的命门学说

论中医的命门学说
论中医的命门学说

论中医的命门学说

命门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命门”一词始见于《内经》,后见于《难经》,但两者所指截然不同。《内经》命门为目;《难经》指右肾为命门。后世医家皆以《难经》之意为准,并加以发挥,命门学说又成为后世各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后世的各家学说中大家都共同的认为左肾为水,右肾为命门为火,命门之火是水中之火,起到温熏寒水之作用。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大家都知道,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但是到了肾阴肾阳上,为什么左为阴右为阳,这不是与中医基础理论背道而驰吗?在同一学说中不是自相矛

盾吗?

看了现在的关于“命门”的论述真是可笑,千篇一律的引用文献,把各家学派的观点引述出来,来证明“命门”的重要性,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观点。我敢肯定的说他们论述了一大堆,到后来他们自己根本就不明白到底“命门”是什么,肯定是云里雾里。

中医最根本的学说是阴阳学说,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阴阳所化,所以人体的五脏六腑也不例外,阴阳所化的万事万物又可分阴阳,如五行金、木、水、火、土,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故肾本身也可分阴阳,中医学认为壬癸水就是肾中之精,壬为阳水,癸为阴水,那左右肾那个为阳那个为阴呢?

中医最根本的东西就是效法自然。中医的基本理论大都根据自然现象演化而来,而且中医既然是中国的产物,它就要符合中国的人文地理。中国的两条大河长江黄河孕育了华夏民族,这两条大河都是自西向东的流入东海。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常识,在辨别方向时都要面向北方,然后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中医基础理论明确指出左为阳、右为阴,那么左为什么为阳呢?中医基础理论又说了高为阳、低为阴,中国的地里走势是西高东低,也就是左高右低,根据高为阳、低为阴的原则,那么左为阳、右为阴就顺理成章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么高处的水为阳,低处的水为阴,故高处之水壬水就应该是左肾之精,低处之水癸水就应该是右肾之精了。如果真的有“命门”的话,那也应该是在左边之肾。

各家学说均认为“命门”是水中之火,起到温熏寒水的作用。阴阳化五行,五行又化成了世上的万事万物,人也不例外也是五行化成,故人的五脏六腑也是五行而化,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中的水火虽是阴阳,但它是归属于阴阳而并不是阴阳本身。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常识,那就是水火不相容,水中哪里来的火呢?水要加热必须要有一容器相隔,要不然就会杯水车薪或是水浇火灭了。

虽然中医的治疗原则中有温肾一说,并且在治疗的实践中也是疗效显著的,但是它真的是生了“命门”之火吗?中

医学为什么会让学中医的人晕头转向,就是因为理论上说不清楚,让大家模棱两可,这次把病治好了,下一次再用此方法却没有疗效,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经常说你给病人治病你心里有底吗?没有哪位医生敢回答。中医有句话叫“效不该方”,就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当病在好转时不要改动方子,继续用原方治疗。也就是说不见效时就要改动方剂,但是怎么改呢?你是不是首先要考虑误诊的问题,而不是你的药用错了。大家都知道如果在疾病诊断对的情况下,用的药都是针对病情而下,就算药不一样也会大同小异,只是病情恢复快慢程度不一样罢了,不会没有疗效。

但是你为什么会误诊?任何科学都有他的一套较完整的理论依据,要是理论知识没有掌握好的话,你的实践会不出错吗?反之,如果理论有问题的话,你在实践中能正确吗?中医基础理论我们不仅要熟悉它,而要真正地理解它。有些东西可能就是古人的想象,其实它并不存在。还是那句老话“对古人的东西要吸取精华,剔去糟粕”,但是难呀!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 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正治与反治、调整阴阳。接着,我们讲第五个原则——调和气血。从气血基本病理机制、气血失调这个角度看,气血失调以后,调整气血的原则是什么呢? 第一讲气病的治疗原则。我们在病机中讲过气虚、气滞、气陷、气逆、气脱、气闭。我们前面讲过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虚者补之、滞者疏之、陷者升之、逆者降之、脱者固之、闭者开之。至于这个原则,具体还有好多处理方法,将来同学们在《方剂学》和《中药学》以及在临床课进一步学习。这些就是逆其证的性质而治,都属于正治。 第二、血病的治疗原则,我们讲过基本病理机制:虚、脱、瘀、寒、热、出血。它的原则:虚者补之,脱者固之、血脱就固脱,瘀者行之,活血化瘀,寒者温之,热者凉之。同样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特殊提到的出血,止之。止血,中医学有一条原则,习惯上叫“见血休治血”。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要根据辨证论治,确定出血的阴阳寒热虚实而治,而不是一味地单纯止血。将来同学们在学习出血性疾患的时候,要进一步来学习出血性疾病的治疗规律。特别是注意止血,正确地把握应用止血的药物、止血的方法。这是单纯气病、单纯血病。一般情况下,都是气血同病。气血同病怎么治疗呢?一、气病治血,有气病而治血病。气病治血,所以,中医说“治气不治血,非其治也”。 二、血病治气。因血病而治气,也必须治气。所以,还有一句话,“治

血不治气,非其治也。”这两句话合到一起,正确调整气血之间的关系。根据阴阳之间的关系,前面讲阴阳,强调的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疾病乃起。但是,强调阳气和阴气的关系,意思是强调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什么意思呢?阳气和阴气,这两者相比较,始终规定阳气是占主导地位的。那么气为阳、血为阴。同样气和血之间的关系,强调气为主,血为次。所以,调整气血,中医理论有一个基本原则——气血俱要。气和血两者都非常重要。这两者关系强调什么呢?治气在治血之先。将来学习《方剂学》当归补血汤的时候,老师会进一步讲。血脱益气,为什么强调治气呢?就是根据“气血俱要,治气在治血之先。”李中梓在《医宗必读》里面还有一句话,说“阴阳并需,滋阴在养阴之上”。这两句话,体现一个共同的思想:强调阳气的作用。这也是辨证的,同时又规定了某一方为主。 调整脏腑。我们讲脏腑病机、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正确地处理脏腑的阴阳失调,它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中医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脏系统,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体。所以调整脏腑,脏腑功能失调,必须遵循这样一个整体观点来考察。最基本的:某一脏的阴阳气血失调,首先要考虑这个点,首先来调整某一脏的阴阳气血失调,这是第一条原则。 第二条原则,任何一脏发病,我们讲脏腑病机的时候,重在强调,一旦某一脏有病,按照它自身规律,应该怎么发展;按照脏腑之间的关系,它应该怎么发展。所以,调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第二个重要

命门

命门学说及其意义 “命门”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系指眼睛和睛明穴而言。如《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说:“……少阴之上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灵枢·根结第五》亦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是《难经》首先提出了与《内经》完全不同的“命门”概念:所谓命门,是指产生和维系生命存在的系统。如《难经·三十六难》:“脏各有一耳,肾独二者,何也?然,肾两者, 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由此可见《难经》所言命门已是一个脏象系统的概念了。自《难经》之后,在汉、晋、隋、唐代等医学著作中很少专论。直到明清,对命门这一脏器始为医家所重视,但对其部位和功能各有见解,归纳如下。 (一)右肾为命门 右肾为命门说起于《难经》,其中亦对命门的定义和生理功能做了阐述。如《三十九难》说:“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 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此段论述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说命门在人体中非常重要,它是人体精神所在的地方,是生命之门户,故曰“命门”。其二是提出了命门的功能,它具有“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的重要功能,这说明命门与人体的生殖机能有密切关系。其三是说命门与肾相交通,二者虽有左右之分,但在功能上是互相联系的,

故云“其气与肾通”。自此以后,不少医家认为人体除了肾之外尚有命门。晋·王叔和在他的《脉诀琮璜·脉赋》中说:“肾有两枚,分居两手尺部,左为肾,右为命门”。王氏不仅认为有命门的存在,而且指出了脉诊命门的部位。 (二)命门为两肾功能之概括 持此观点者首推元代滑伯仁。他说:“肾之两,虽有左右命门之分,其气相通,实皆肾而已”。至明代虞搏《医学正传》则明确提出“两肾总号为命门”。否定了左肾右命门之说,并指出了命门的重要作用“为元气之根本,性命之所关”。张景岳亦认为“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他在《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中亦说:“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认为命门的功能即是肾阴肾阳两方面的作用。 (三)命门在两肾之间 倡此说者,当首推明代赵献可。他在《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中说:“命门即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当一身之中”。并把命门喻为走马灯中之灯火,他说:“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而拜者舞者,飞者走者,驱壳未尝不存也”。赵氏认为命门系一真火,主持人体一身之阳气,命门即是肾阳。他说:“肾无此则无以作强,膀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脾胃无此则不能蒸腐水谷,心无此则神明皆万事不能应”。这种看法,直接影响到清代,如陈修园的《医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的主要生理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的主要生理特点 脾主运化: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即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作用。饮食物经过口腔、食道进入胃后,经过胃的初步腐熟,然后下降到小肠分别清浊,这期间,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才能把饮食水谷消化成可以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同样,亦要靠脾的转输,才能将这些精微物质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全赖于脾气,只有在脾气强健的情况下,水谷精微才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若脾气虚损,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甚则面黄肌瘦,倦怠乏力等病变。还可因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损而变生它病,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液: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由于脾位于人体中焦,故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因此,只有脾气强健,则运化水液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方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滞,亦就防止了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 由于人出生后,主要靠从饮食物当中摄取营养,而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靠脾的运化功能来完成,脾胃的运化功能对维持人体的生命和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对饮食营养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义在理论上的高度概括。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在防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营养,饮食有节,保养脾胃,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如金代医家李杲即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在临床治疗用药时,也应注意不能损伤脾胃。 脾主升清:脾主升清的功能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脾主升清可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头目心肺,以滋养清窍,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周身。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 如果某种原因导致脾不升清,则清窍失于水谷精微的滋养,可见倦怠乏力,头目眩晕;清阳不升、水谷并走大肠,则可见腹胀,泄泻等症,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孙一奎命门学说渊源浅析

孙一奎命门学说渊源浅析

浅析孙一奎命门学说学术渊源 摘要:明代著名医家孙一奎以《内经》、《难经》等医经为基础,兼采张仲景、薛己、朱丹溪、汪机、易水学派等前贤所长,对中医理论中的太极阴阳、宗气、营气、卫气、三焦、包络、命门、相火等问题都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孙一奎治疗上注重温补下元,认为如此则元气自归;在重视温补肾命阳气的同时,又主张补益肾精,精气同治,脾肾同治。孙氏临证用药擅长使用血肉有情之品,但不弃熟地黄等草本药物,尤其重视以固本培元药物调摄人体阴阳,培护生命元本。孙一奎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卓越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孙一奎命门学说渊源 命门之名,有生命的关键之意。是先天之气蕴藏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命门之火体现肾阳的功能。最早见于《内经》,然后见于《难经》。此后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命门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受宋明理学大谈性命理学的影响,明代命门学说更加充实和完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孙一奎即是力倡此说的代表医家,他对命门学说的哲学基础以及命门的位置、生理、病理和治疗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命门的部位历来争议不断,孙氏的观点是命门既无动脉之形诊,又无经络之可指,那就必无形质可言,由此得出命门有位无形的结论。虽然他认为命门是无形的,但同时认为他是客观存在的,其位置在两肾之间,命门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有其广泛的生理意义,尤其对呼吸系统功能来说特别重要。 孙氏是祁门汪机的再传弟子,学术上有所继承,同时,宋、明时期,“理学”盛行,各学科、领域都受到影响.孙氏受到《周易》中阳贵阴贱、阳为阴主的哲学思想影响,加之师承和临证体会,促使其扶阳抑阴温补思想的形成.引进“理学”太极的观点对命门这个历来有争议的医学由命题进行附发,构成了孙氏独特的学术观点[1]。 1.宗于《内经》《难经》 《内经·灵枢》早有“命门”一语。《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 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难经·三十九难》曰:

太极范畴与命门学说的形成_命门学说发生学研究之三

太极范畴与命门学说的形成Ξ ———命门学说发生学研究之三 邢玉瑞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83) 摘 要:太极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的终极本原及其无限性的哲学范畴,用以说明太 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演化模式。中医学受其影响,推原人体生命发生发育之本,而提出命门为人体太极之说;而且太极无形生有形的思想,也影响于命门学说,使命门的形质空化,而有命门无形之说。 关键词:命门学说;太极;发生学 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68X (2004)03-0004-03 Formation of T aiji C ategory and Vital ˉgate Theory —Research on the Occurrance of Vital -gate Theory (3) Xing Yurui (Shaanxi College of TCM ,Xianyang 712083,China ) Abstract :Taiji is 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cal category of the ultimate principle and infinity of cosmic gen 2eration and noumenon.It is used to explain the cosmic evolution model (taiji →yinyang →five elements →myri 2ad things ).Because of its influenc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principle of occurrance and develop 2ment of human life has been deduced and the contention that life gate is the taiji of human body has been put forward.The concept that the invisible of taiji generates the visible also effects on the life -gate theory ,mak 2ing life gate hollow.That is the reason of another saying that life gate is invisible.K ey Words :life -gate Theory ;Taiji ;Occurrance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太极尚是形容道的性质的属性概念。太极作为实体概念,首先由成书于战国末年的《易传》提出,《易传?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有宇宙本原的至高无上、至极无以复加之义。但《易传》作者并未明确规定太极究竟是什么,即没有阐明太极到底是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的问题,而只 是描绘了宇宙的生成过程。汉代学者多以太极为元气,确立了太极为原初物质的意义,如《易纬?乾凿度》云:“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班固《汉书?律历志》则明确指出:“太极元气,函三为一。”又说:“太极中央元气,故为黄钟,其实一龠。”魏晋玄学以太极为“无”或“道”的别名。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指出:“太极 4 陕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Shaan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27.No.3.2004.5 Ξ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03J K048)  作者简介:邢玉瑞(1959—),男,陕西乾县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九三社员。主编及参编论著、教材18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在研课题3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理论建构及临床思维方法。

命门学术概述

命门 命门一词,始见于《内经》,谓“命门者,目也”(《灵枢·根结》)。自《难经》始,命门被赋予“生命之门”的含义,它是先天之气蕴藏之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于是命门就成了脏象学说的内容之一,遂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一)命门的位置 关于命门的位置,历来有不少争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左肾右命门说:肾有二枚,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之说,始自《难经》。“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自此以后,晋·王叔和《脉经》,宋·陈无择《三因方》、严用和《济生方》,明·李梃《医学人门》等均遵此说。 2.两肾总号命门说:明·虞抟否定左为肾右为命门之说,明确指出“两肾总号为命门”,谓:“夫两肾固为真元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虽为水脏,而实为相火寓乎其中,愚意当以两肾总号命门”(《医学正传》)。明·张景岳认为:“肾两者,坎外之偶也;命门一者,坎中之奇也。以一统两,两而包一。是命门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类经附翼·求正录》)。这一学说认为两肾俱为命门,并非在肾之外另有一个命门。 3.两肾之间为命门说:以命门独立于两肾之外,位于两肾之间,实以明·赵献可为首倡。他根据《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认为“此处两肾所寄,左边一肾属阴水,右边一肾属阳水,各开一寸五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官,其右旁即相火也,其左旁即天一之真水也”(《医贯》)。这种论点一直影响到清代,如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林佩琴《类证治裁》、张路玉《本经逢原》、黄宫绣《本草求真》等均宗此说。 4.命门为肾间动气说:此说虽然认为两肾中间为命门,但其间非水非火,而只是存在一种原气发动之机,同时又认为命门并不是具有形质的脏器。倡此说者首推明·孙一奎,他认为:“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以此而生,脏腑以继而生。若谓属水、属火、属脏、属腑,乃是有形之物,则外当有经络动脉而形于诊,《灵》《素》亦必著之于经也”(《医旨绪余》)。 (二)命门的功能 明代以前,在《难经·三十九难》“命门者……其气与肾通”之说的影响下,把命门的功能笼统地包括在“肾气”概念之中,认为命门的功能与肾的功能有相同之处。直到明代,命门

人的命门在哪

人的命门在哪里? 老百姓说起命门就是一个人的弱点,死穴。可以一击致命的那种。命门有生命之门的含义,它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和维持生命的要素,现在也进一步延伸于各个行业,命门即一个事情的命运之处在。中医的命门学说是脏腑学说的组成部份。命门的作用,概括而言:命门为元气的根本,是人体产生热能的发源地;能帮助三焦的气化;命门之火有煖脾胃,帮助饮食消化的作用;和人体的性机能和生殖系统密切相关,命门之火(属相火)不足或偏亢,均可产生病态;有纳气作用,与呼吸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 但人体的命门到底在哪?直到现在仍有争议。 命门一词,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中说:“命门者,目也”。可见,《内经》中命门即指眼睛。历代医家对命门部位之阐述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左肾右命门说 肾有二枚,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之说,始自《难经·三十六难》:“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自此以后,晋·王叔和《脉经》、宋·陈无择《三因方》、南宋·严用和《济生方》、明·薛己《明医杂著·劳注》、明·李梃《医学入门·命门赋》等均遵此说。在《医学入门》中明确指出: “命门下寄肾右,而丝系曲透膀胱之间,命门即右肾。” 二、两肾总号命门说 元·滑寿首倡此说,在《难经本义》中云:“命门,其气与肾通,是肾之两者,其实一尔。”明·虞抟明确指出“两肾总号为命门”否定左为肾右为命门之说,谓:“夫两肾固为真元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虽为水脏,而实为相火寓乎其中,愚意当以两肾总号命门”。明·张景岳在《类经附翼·求正录·三焦包络命门辨》也提出:“是命门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可见,滑寿、虞抟、张景岳都认为两肾俱为命门,并非在肾之外另有一个命门。 三、两肾之间为命门说 另有医家认为命门独立于两肾之外,位于两肾之间。此观点以明·赵献可为首倡,他根据《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之说,认为“此处两肾所寄,左边一肾属阴水,右边一肾属阳水,各开一寸五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中官。”这论点一直影响到清代,如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林佩琴《类证治裁》、张璐本经逢原》、黄宫绣《本草求真》等宗此说。如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云:“命门火居两肾之中。为人生命生物之源。” 四、肾间动气为命门说 此说虽然认为两肾中间为命门,但其间非水非火,而只是存在一种原气发动之机,同时又认为命门并不是具有形质的脏器。倡此说者首推明·孙一奎,他认为:“命门仍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 作为经络学上的命门,其命门穴位于督脉腰椎二、三棘突间。同时命门穴也是石门穴别名。属任脉,位于脐下二寸。 五、命门的功能 命门为原气所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正如《难经·八难》所说:“命门者,精神之所含,原气之所系也”。 1、命门藏精舍神,与生殖功能有密切关系。作为脏腑之一的命门的功能,首见于《难经》,《难经·三十九难》云:“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说明命门是人体藏精舍神之处,男子以贮藏精气,女子以联系子宫。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中则明确指出:“凡称之曰门,男子施由此门出,女子受由此门入。重之曰命门也。”他认为命门在妇女为产门,在男为精关。自《难经》之后,直至明代以前,在《难经·三十九难》:“命门者,其气与肾通”之说的影响下,把命门的功能笼统地包括在“肾气”概念之中,认为命门的功能与肾的功能有相同之处。

论中医的命门学说

论中医的命门学说 命门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命门”一词始见于《内经》,后见于《难经》,但两者所指截然不同。《内经》命门为目;《难经》指右肾为命门。后世医家皆以《难经》之意为准,并加以发挥,命门学说又成为后世各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后世的各家学说中大家都共同的认为左肾为水,右肾为命门为火,命门之火是水中之火,起到温熏寒水之作用。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大家都知道,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但是到了肾阴肾阳上,为什么左为阴右为阳,这不是与中医基础理论背道而驰吗?在同一学说中不是自相矛 盾吗? 看了现在的关于“命门”的论述真是可笑,千篇一律的引用文献,把各家学派的观点引述出来,来证明“命门”的重要性,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观点。我敢肯定的说他们论述了一大堆,到后来他们自己根本就不明白到底“命门”是什么,肯定是云里雾里。 中医最根本的学说是阴阳学说,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阴阳所化,所以人体的五脏六腑也不例外,阴阳所化的万事万物又可分阴阳,如五行金、木、水、火、土,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故肾本身也可分阴阳,中医学认为壬癸水就是肾中之精,壬为阳水,癸为阴水,那左右肾那个为阳那个为阴呢?

中医最根本的东西就是效法自然。中医的基本理论大都根据自然现象演化而来,而且中医既然是中国的产物,它就要符合中国的人文地理。中国的两条大河长江黄河孕育了华夏民族,这两条大河都是自西向东的流入东海。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常识,在辨别方向时都要面向北方,然后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中医基础理论明确指出左为阳、右为阴,那么左为什么为阳呢?中医基础理论又说了高为阳、低为阴,中国的地里走势是西高东低,也就是左高右低,根据高为阳、低为阴的原则,那么左为阳、右为阴就顺理成章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么高处的水为阳,低处的水为阴,故高处之水壬水就应该是左肾之精,低处之水癸水就应该是右肾之精了。如果真的有“命门”的话,那也应该是在左边之肾。 各家学说均认为“命门”是水中之火,起到温熏寒水的作用。阴阳化五行,五行又化成了世上的万事万物,人也不例外也是五行化成,故人的五脏六腑也是五行而化,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中的水火虽是阴阳,但它是归属于阴阳而并不是阴阳本身。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常识,那就是水火不相容,水中哪里来的火呢?水要加热必须要有一容器相隔,要不然就会杯水车薪或是水浇火灭了。 虽然中医的治疗原则中有温肾一说,并且在治疗的实践中也是疗效显著的,但是它真的是生了“命门”之火吗?中

孙一奎的命门学说与三焦相火论

孙一奎的命门学说与三焦相火论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生活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公元1522-1619年),为汪机的再传弟子,其师为黄古潭先生。孙氏勤学岐黄,为寻师求方,曾先后去湖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广询博采,经30年,学术与临床经验颇有建树,著有《赤水玄珠》30卷、《医旨绪余》2卷及《孙氏医案》5卷(包括《三吴治验》2卷、《新都治验》2卷、《宜兴治验》1卷)。 《赤水玄珠》30卷,分77门,论述内、外、妇、儿各科病证,每门又条分缕析,分述因、证、处方,并附诸家治验,·书中突出证的分析,对古今病证名相混之处,亦加分辨。是一部理论联系临床的著作,颇被后人所推崇。 《医旨绪余》2卷,主要以脏腑、气血、经络、腧穴、阴阳五行之理,对前贤诸家学说,进行评述研究,亦是孙氏代表著作之一。 孙氏治学,反对临床与医理脱节,强调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即使其所著的《孙氏医案》,分析病情亦十分重视以中医理论分析病机。孙一奎对张仲景、刘完素、张从正、李呆、朱震亨、滑伯仁等诸家学术成就十分肯定,但主张要兼取众家之长,深入研究《内》《难》等经典加以阐发。 孙氏在这一治学态度指导下,对命门、三焦、相火等中医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有独到之处,对后世有不小的影响,概述如下: 一、论三焦相火 1.三焦外有经而内无形三焦之说,一直是学术上争议的问题。其说首先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五癃津液别论》说:“三焦出气,以温分肉”。《营卫生会》又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提出了三焦的功能。在《灵枢·本脏》篇又有“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粗而美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提出了三焦有厚、薄、缓、急、直、结的形状。而在《难经。三十八难》却说: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于少阳,此外府也。”一者提出了三焦有形,一者提出了三焦无形,因而引起了后世医家对三焦形质的争议。 孙一奎对此进行阐发,他同意三焦有名无形之说,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或曰,子以《难经》三焦无形之言为是,何{灵枢·本脏》篇论三焦者,皆谓有厚、薄、缓、急、直、结、纵横?惟其有形,乃有此语。余曰:《本脏》篇论三焦者,非特为三焦有物如是也。厚、薄、直、结、缓、急语,为膀胱而言也。合通篇脏腑配应而观,其义自见。据五脏各有一腑为应,三焦为孤府,又为外府,又为中渎之府。按渎者,水也。膀胱为津液之府,亦水也。三焦之为决渎之官,膀胱之用也。又为肾伺原气之使,以其无形;故附膀胱而言之。何以然?黄帝曰:愿闻六府之应。岐伯曰: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三焦原非五行正府,而无所应,故称外府、孤府,因帝以六府之应为问。三焦既为膀胱之用,原气之使,故以膀胱合而应之,以答六府之应如此也。又《本输》篇曰: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此五脏五腑五行正配合者也,水道

基于“命门学说”与“阴阳互济”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中医中药· 中国医药导报2019年9月第16卷第25期 CHINA MEDICAL HERALD Vol.16No.25September 20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774185)。 ▲ 通讯作者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质量受损及骨强度降低,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通常与衰老相关,其好发人群为缺乏雌激素的绝经后女性,主要是由于女性绝经后体内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的合成减少、骨偶联失衡,导致全身骨量减少、骨质量受损、骨强度降低及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进而使得骨脆性增加。查阅中医古代文献,没有骨质疏松症的命名,但其主要症状类似于骨痿、骨枯、骨极、骨痹、腰痛等疾病,其主要病机是精亏,即张景岳所言的“真阴不足”。基于 主要病机,采用“阴阳精气互济”的治法调补肾与命门 对防治PMOP 有较好效果[2-5]。本文基于张景岳“命门学说”及“阴阳互济”的学术思想,来探讨PMOP 的预 防和治疗。 1“命门”是生命调控之枢1.1命门学说的核心 命门一词,始见于《黄帝内经》,后于《难经》中出现命门学说起,一直众说纷纭。直至明代,张景岳创造性地将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易理象数结合,提出医易同源[6]。《难经》记述命门的位置曰:“肾有两者,非皆肾也,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同时记述命门的功能曰:“命门者,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 以系胞。”张景岳在此基础上,批判地完善了命门学 基于“命门学说”与“阴阳互济”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史馨钰 任艳玲▲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辽宁沈阳 110847 [摘要]骨质疏松症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常见病。近几年随着绝经后妇女人数的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PMOP)的预防以及治疗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已成为许多国家非常重视的保健课题。从中医角度,张景岳认为命门所藏的元阴、元阳可调控和平衡一身之阴阳,为五脏六腑功能的正常发挥提供不竭的原动力。若打破阴阳平衡,则会出现“水亏其源,火衰其本”的病理状态。本研究基于张景岳“命门学说”及“阴阳互济”的学术思想, 从“阴阳互济”的临床治疗方法对PMOP 进行探讨,为PMOP 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治疗思路。[关键词]命门;阴阳互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9)09(a)-0110-04 Discuss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vital gate theory ”and “yin and yang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 SHI Xinyu REN Yanling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iaoning Province,Shenyang 110847, China [Abstract]Osteoporosis is a common disease that threatens the health of the elderly.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postmenopausal women in recent years,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by the society and has become a health care topic that many countri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ang Jingyue believes that the yuan yin and yuan yang stored in the vital gate can regulate and balance the yin and yang of the whole body,providing inexhaustible driving force for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five zang viscera and six fu viscera.If 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is broken,the pathological state of “water loses its source,fire loses its source”will appear.Based on Zhang Jingyue′s academic ideas of “vital gate theory”and “yin and yang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this study reviews the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of “yin and yang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of PMOP,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new treatment idea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MOP. [Key words]Vital gate;Yin and yang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110

2020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卷七)

2020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卷七) 1、藏象学说认为,人体的中心为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心 E、脑 2、既是六腑又为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胃 C、膀胱 D、三焦 E、胆 3、五脏六腑的病理特点及治疗原则是 A、脏病多虚,五脏宜补 B、脏病多实,五脏宜泻 C、腑病多虚,六腑宜泻 D、腑病多实,六腑宜补 E、脏病多实,五脏宜补 4、对脏腑精气阴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脏腑之精是一身之精在脏腑的分藏 B、脏腑之气是由脏腑之精化生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C、脏腑之阴气能够抑制、宁静脏腑功能,减缓新陈代谢 D、脏腑之阳气能够兴奋、推动脏腑功能,加速新陈代谢 E、脏腑之精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是脏腑生理功能得以发挥的动力 5、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以下哪项不正确 A、古代解剖学知识的积累,认识了内脏的一些机能 B、长期对生活实践的观察总结,了解了脏腑的一些机能 C、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使藏象理论系统化 D、临床经验大量积累,丰富并完善了藏象理论 E、古代解剖学知识的积累,使藏象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修正完善 6、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 A、以五脏六腑为中心的整体观 B、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C、五脏者,实而不能满 D、六腑者,满而不能实 E、以上都是 7、对藏象学说“象”的认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指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 B、指五脏生理系统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C、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D、指五脏病理系统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E、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8、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运化和调节血量 B、疏泄和防止出血 C、化生和贮藏精气 D、受盛和传化水谷 E、藏神和血液运行 9、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化生和贮藏精气 B、受盛和传化水谷 C、藏神和血液运行 D、运化和调节血量 E、疏泄和防止出血 二、B 1、A.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 B.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故实而不能满 D.传化物而不藏,故满而不能实 E.藏精气而不满,故泻而不能藏 <1> 、关于五脏的功能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 B C D E <2> 、关于六腑的功能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 主,有主持、管理之意。血,指血液,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脉,指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路,中医又称为“血府”。所谓心主血脉,即指心脏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的生理功能。 心脏位于胸中,有经脉与之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系统。心脏在人的一生中不停地跳动,通过经脉把血液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脏有规律地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在人体的某些部位,可以直接触及到脉搏的跳动。例如在颈侧部(人迎脉)、腕部(寸口脉)、足背部(趺阳脉)均可触及脉跳。中医通过触摸这些部位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称之为“诊脉”。 心脏的搏动,还可以在左乳下触及,中医将此部位称之为“虚里”。触摸虚里跳动,有助于对心病的诊断。 人体面部的气血比较丰富,心脏气血的盛衰亦常通过面部的颜色与光泽显现于外,故称心“其华在面”。望色,亦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 中医学认为,心脏之所以能够正常搏动以推动气血的运行,均依赖于心气的作用。 在生理情况下,人的心气强健,推动血液运行的生理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生理机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力。 如果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即可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心气不足:即心的精气虚少,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低。可见心慌心跳,面色无华,脉虚无力等。

2.心血瘀阻:若心气不足,血运无力,可导致心脏血液瘀阻。可见心悸,心前区憋闷疼痛,面色灰暗,口唇青紫,脉搏节律不整等。 3.心血亏虚: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以心气强健、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考试大网站收集如果心血虚少,脉道不充,则可见心悸、面色口唇苍白,脉细无力等。 心主神志 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 1.神的概念: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常指事理的玄妙、神奇。如谓“阴阳不测之谓神”、“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在中医学中,神的基本含义有二,即广义的神和狭义的神。 2.心主神志的理论依据: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即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中医学把神志活动归属于心,其理论依据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神志活动分属于五脏。 二是认为心为神志活动产生的场所。 三是血液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总之,古人之所以把心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与心藏神而主神志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又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可见,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的仍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因此,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作,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而正常。反之,如果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从而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谵狂;或出现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之间关系总结,中西医考生速记! 心与肺的关系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心与脾的关系 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心与肝的关系 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两个方面。 心与肾的关系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心肾相交的机理,主要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来阐发。 肺与脾的关系 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生谷气;肺主行水,脾主运化水液。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肺与肝的关系 肝气升发,肺气肃降。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肺与肾的关系 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属金,肾属水,金水相生。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个方面。 肝与牌的关系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肝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关系。 肝与肾的关系 肝肾之间的关系,有“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之称。肝主藏血而肾’主藏精,肝主疏泄而肾主封藏,肝为水之子而肾为木之母。故肝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方面。 脾与肾的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两者首先表现为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脾主运化水液,肾为主水之脏,脾肾的关系还表现在水液代谢方面。 肾与命门的关系 历代医家大多认为命门与肾关系密切,同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真阳。肾阳即命门之火,肾阴即命门之水。肾阴、肾阳,即是真阴、真阳,或元阴、元阳。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北京华夏博爱中医药科技研究院 中医基础知识——脏腑 得分 (一)填空题(77分,每空1分) 1、心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藏神。) 2、心气旺盛,血脉,则脉搏,面色,心气不足,心血,而面色。(充盈,和缓有力,显得红润而有光泽,亏少,白而无华) 3、心主神志,广义的神,是指;狭义的神,是指,即人的、。(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心所主是神志,精神、思维活动) 4、心开窍于,心血不足则,心火上炎则或,心血瘀阻则或出现。(舌,舌质淡白,舌尖红,舌体糜烂,舌质紫暗,瘀点、瘀斑) 5、心其华为,在志为,在液为,在体为,五味为,五行中属,五声表现为,五季中对应,五色对应为。(面,喜,汗,脉,苦,火,笑,夏,赤) 6、肺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7、肺主气,包括两个方面,即和。(主呼吸之气,一身之气) 8、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则气道,呼吸。(通畅,均匀和缓) 9、肺其华为,在志为,开窍为,在液为,在体为,五味为,五行中属,五声表现为,五季中对应,五色对应为。(毛,悲,鼻,涕,皮毛,辛,金,哭,秋,白) 10、脾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 11、脾主运化,是指脾有主管和运输的功能。(消化饮食,水谷精微) 12、“脾主运化”实际上就是指对营养物质的、、的功能。(消化、吸收、运输) 13、脾为之本,之源。(后天,气血生化) 14、脾其华为,在志为,开窍为,在液为,在体为,五味为,五行中属,五声表现为,五季中对应,五色对应为。(唇,思,口,涎,肌肉,甘,土,歌,长夏,黄) 15、肝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藏血) 16、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的功能。(疏散宣泄)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B.肺C.脾D.肝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B.气的运动形式C.气的运动变化D.气的升降运动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B.胃C.大肠D.脾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B.髓C.脉D.胆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B.实证用攻C.虚证用补D.虚证用攻E:体弱者用补法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B.不卫生食物C.陈腐变质食物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B.脾C.肾O.三焦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B.气机逆乱C.血随气脱D.血随气逆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B.侮其所不胜C.克其所胜D.子病及母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B.大肠C.小肠D.胃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B.胆C.脑D.骨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B.任脉C.带脉D.督脉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 A.手太阳B.手少阴C.手少阳D.手太阴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A.寒邪B.湿邪C.其性数变D.其性凝滞E.易致疮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