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奎命门学说渊源浅析

合集下载

『名医经验』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浅析

『名医经验』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浅析

『名医经验』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浅析孙一奎(1522—1619年)安徽休宁人,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为汪石山的再传弟子。

汪石山虽然遥承朱丹溪之学,然又受到东垣学说的影响,而善用参、芪,注重营卫。

孙氏虽为丹溪之再传弟子,然其并不学习朱氏的“阳有余阴不足论”,而在学术上擅长温补。

其三焦命门学说充分发挥了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且能自出机杼,并与临床辨证施治相结合,具有巨大的人研究价值。

故作此浅析,以资交流。

命门的位置命门一词,最早出自于《内经》。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日:“少阴之上……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日阴中之阳。

”《内经》中认为,命门的所在是精明穴,为目窍。

命门是生命之门,神明之户,目窍是精气所出之处,是谓“命门者,目也”。

然而,对于命门的位置,历来争议颇大,《难经》则认为命门的位置在于右肾,同时指出命门与肾的关系十分的密切,即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二者相通,密不可分。

孙一奎继承了《难经》的思想,并且同时引用了朱熹、邵雍等大师的观点,指出“命日动气,又日原气”,即肾间动气为人身之太极的结论。

他认为命门居于两肾之间,但并不是一个具有形质的脏器,所以既无动脉之形诊,又无经络之所指。

其次,他认为命门的位置,虽在于两肾之间,即命门穴所在之处,但仅仅是肾间动气之所在,是一种生生不息、造化之枢机而已。

命门动气之来源与作用孙一奎认为原气来源于先天,由父母之精相合而化生,在胎儿孕育期间即已经存在,人之所以生存,“赖此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有是动则生,无是动则呼吸绝而物化矣”。

《医旨绪余》中指出:“盖人以气化而成形者,即阴阳而言之。

夫二五之精,结合而凝,男女未判,而先生二肾,如豆子果实,出土时瓣分开……名日动气,又日元气……”。

《赤水玄珠·肾无痘辨》中强调呼吸根于肾间动气,而呼吸之气对于生命来说,又是不可缺少的。

其与原气、宗气密不可分的。

《灵枢·邪客篇》日:“五谷人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行呼吸焉。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孙一奎(1506年-1555年),字铁壶,号析庵,明代新安(今安徽省)医家,被誉为“朴素医学的状元”,他的学说为新安医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在命门动气学说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受到了道家学说的影响。

命门动气学说是孙一奎提出的一个独特的医学理论,主张疾病的形成与“命门”之气息有关。

这一学说深受道家学说中的“命与气”的影响。

在道家学说中,命与气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道家认为,人的命运和气息息相关,命与气的协调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在这种影响下,孙一奎将命门视为人体内的重要关键区域,认为命门是人体气机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他说:“命门者,人藏之本,气机之腠理,气机之湿温,欲知全病多病少病之时,皆先视之命门者也。

”他坚信命门的气机运行状况与人体的健康程度直接相关。

受到道家学说的影响,孙一奎将人体的命门与自然界的天地之气相对应。

他认为,人体的命门同样与天地之气相互依存,如果人体的命门气机失调,天地之气也会受到影响。

他主张通过调理命门的气机,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指出命门的气机运行状况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及命门与天地之气相互关联的观点,为后来的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在孙一奎的影响下,新安医家对命门动气学说加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孙一奎先生医案研读:一波七折,终显神效

孙一奎先生医案研读:一波七折,终显神效

孙一奎先生医案研读:一波七折,终显神效名医简介: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又别号生生子,明朝嘉靖至万历时期的安徽名医,从小开始就酷爱学习,到处寻师访友,拜访名贤,著有《赤水玄珠》,《医旨绪余》等书,对命门,三焦有独到的论述。

(下一篇文章详述孙一奎先生)【案例】活血利湿解毒法治腰痛案孙东宿曰:吴东星冒暑应试,落第而怏怏,因成疟。

自中秋延至十月,疟虽止而腰痛甚,且白浊,咳嗽,肌肉大削。

药剂乱投,如大羌活汤、地黄汤,连、柏、桂、附、参、茸等皆用过,痛剧欲死,叫撼四邻。

予脉之,左弦细,右滑大,俱六至,口渴眼赤。

予知其昔患杨梅疮,馀毒尚伏经络。

适因疟后,气血不足,旧毒感动,故痛而暴也。

以归、芍、甘草、牛膝、苡仁、木通、自鲜皮、钩藤,用土茯苓四两,煎汤代水煎药。

数服而痛止嗽缓。

乃以酒后犯房,次日腰如束,足面亦痛,左眼赤,小水短,足底有火,从两胯直冲其上,痛不可予上方去木通、白鲜皮、土茯苓,加石斛、红花、生地、黄柏,调理三日,证无进退,时值祁寒,因大便燥结,误听人用元明粉,一日夜服至两许,便仍不行,而腰痛愈猛。

两足挛缩,气息奄奄,面色青惨,自觉危急。

诊之,六脉俱伏,痛使然也。

子曰:君证虽热,便虽燥,但病不在肠胃,而在经络筋骨间,徒泻肠胃何益?且闭藏之月,误泻则阳气亏乏,来春无发生根本矣。

今四肢拘缩、腰胯痛极者,由天寒而经络凝涩也,寒主收斂,法当温散寒邪之标,使痛定然后复治其本。

乃用桂心、杜仲、炙甘草、苍术、破故纸、五加皮,连与二剂,痛定而四肢柔和,饮食始进。

予曰:标病已去,顾今严寒不可治本,须待春和,为君拔去病根。

渠不信,任他医用滋阴降火。

久而无效。

至次年三月,予乃以煨肾散2进,大泻五六度,四肢冰冷,举家大恐。

予曰:病从此去矣。

改进理牌药数帖,神气始转,腰胯柔和,可下床举步矣。

盖此系杨梅疮余毒伏于经络,岂补剂所能去哉。

予故先为疏通湿热,方用补剂收功也。

后仍以威灵仙末了二钱,人猪腰子内煨熟食之,又泻一二度,病根尽拔。

浅析命门

浅析命门

浅析命门张敏(河南省医药高级技工学校,河南开封475003)文化艺术瞄商要]时命门的舍义、命门指眼睛、“命门”贵于“心”、命门两肾之间说、命门右肾说、命门为肾间动气说、命门两肾说、命门指腧穴、命门在男为精关,女为产户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命门;舍义;眼睛;责于“心”;肾;腧穴“命门学说”作为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理论,发端于傩§势。

不可否认,“命门学说”是中医理论中论争最多的问题之一。

论争最多的内容包括命门的形态、位置、功能以及命门与肾的关系等等理论问题,本文就“命门学说”的一些理论问题做一探讨,望有益于有关理论认识的最终统一。

一、命门整体含义的诠释在中医学术用语中,“命”字不但有产生生命、维持生命之义,而且还具有生命之天性,也就是自然性的内涵:而“门”宇多取其引申义,有人体内在的本源、根本及枢机之意。

“命门,有生命之门的含义”。

正所谓众妙之门,俱从命门拓出。

二、命门指眼睛“命门”—词在纳2鸯中出现三次,其义为目,如《灵枢根!营篇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为什么古人认为眼睛是命门,而不是认为鼻子或耳朵是命门?那是因为黑眼睛,与黄皮肤反差最大,容易产生视觉效应:眼睛眨动与其它老实巴交的器官(如耳、鼻常静)不同。

另外眼晴在面部,又最容易被看到。

从动静、颜色之不同、之方便,可以判断古人最易从眼睛来认识生命。

所以眼晴是心灵的窗口,是体察生命内在的外在门户。

因此,在寻找生命本质时,首先想到了“且”。

三、‘愉门”贵于‘~O一命门在五行属火,位于心的旁边。

铺崖尊生书>说:“木、火、土、金、水,肝、心命门、脾、肺、肾。

”“命门”为人一身之主宰,“命门”贵于“心”是“命门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

如赵献可云:“……命门,是为真君真主。

惟命门先具,有命门,然后生,b“。

又傩纽-云:“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孙一奎的命门三焦说及其临床意义

孙一奎的命门三焦说及其临床意义

维普资讯
医 史 文 献
_ … … … … … … … … … … 一 一
孙 一奎的命门三焦说及其临床意义
王 晓鹤

( 西 中 医学 院 , 山 山西 太 原 0 0 2 ) 3 0 4
反 徒 而重视 理论研 究, 不仅沉 酣《 、 难》 精各 家医著 , 以融会 贯通。 他 内》 《 , 加 而且 学 一摘要 孙一奎 治学 , 对“ 以方书为捷 径” 主张读 古人 书 , 须研 究其 立言之 意 , 进行 全面分析, 学验俱 丰 , 故 名噪 当时。 别是 他对命 门、 特 三焦的论述 , 颇有见地 , 以
因屡 经科 场 未举 , 郁 不 乐 , 怏 以致 身患 赢 疾 。 一 奎 孙
自幼 在 床边 奉 视 父 亲 , 有 学 医 愿 望 。 长 , 兄 外 便 及 随
出经 商 , 遇 一 道 士 , 之 阳 庆 公 所 传 《 色 》 《 偶 授 五 、奇 赅》 之术 , 放弃 科举 , 而学 医 。 有 《 遂 转 著 赤水 玄 珠 }0 3
属 坎 卦 , 阳陷 于 二 阴之 中 , “ 中 之 阳 ” 为生 命 一 是 坎 , 之 本 。 说 : 两 肾 中 间 动气 , 脏 六 腑 之 本 , 他 “ 五 十二 经
“ 门乃 两 肾之 动 气 … …造 化 之 枢 纽 , 阳 之根 蒂 , 命 阴 即先天 之 太极 , 五行 由此而 生 , 腑 以继 而 成 。 ( 医 脏 ”《 旨绪 余 ・ 命 门图说 》 续 ) 关 于命 门 的部 位 , 历 来 有 争 议 的 问 题 。 太 素 是 《

不 以攻击 蒙 讥 , 东垣 不 专 以 内伤 树绩 , 阳有 余 阴不 足
日 :脊 有 三 七 二 十 一 节 , 在 下 七 节 之 旁 , 神 日 “ 肾 肾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道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涵盖了丰富的哲学、宗教、医学等内容。

新安医家孙一奎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医学理论和实践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提出的“命门动气”学说,在中医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道家学说对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命门动气”学说认为命门是人体的根本,所有的脏腑经络都由命门而起。

命门有神气存在,这种神气可以通过命门向人体的各个部位调配气血,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但是,当人体受到外界刺激或内部失调时,命门神气就会消散,导致气血不畅或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为了治疗这些病症,孙一奎提出了许多针灸疗法和方剂,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孙氏艾法”。

这种疗法利用艾绒进行灸治,可以刺激命门神气,从而调节气血,治疗疾病。

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与道家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道家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微宇宙,在人体内部有着各种元素和能量的流动,这种流动类似于天地万物的变化和运动。

人体内的元素和能量运动与自然界的变化和运动密切相关,因此,调整人体内部的元素和能量运动可以调节自然界的变化和运动。

这个理念体现了道家学说对人体与自然的整体观念。

此外,道家学说中还涉及到锻炼身体的方法,例如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身体锻炼方法也可以帮助改善人体内部元素和能量的运动,从而促进治疗疾病。

在孙一奎的针灸疗法中,也包含了一些体位调整的方法,例如俯卧位、侧卧位等,这些体位调整也可以改善人体内部元素和能量的运动,促进治疗疾病。

因此,道家学说的身体锻炼方法对孙一奎的针灸疗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总之,道家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医学等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是中医学史上的一大贡献,这种学说与道家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受到了道家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的整体观念和身体锻炼方法都对孙一奎的针灸疗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促进了医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新安医家孙一奎、郑梅涧命门学说发微

新安医家孙一奎、郑梅涧命门学说发微

理论研究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安医学郑氏喉科流派传承工作室第二轮建设项目(国中医药办人教函[2019]62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18]134号)。

作者简介:鲁建(1993-),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新安医学治疗鼻病研究。

E-mail:1097084589@qq com通信作者:屠彦红(1978-),男,汉族,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新安医学治疗耳鼻咽喉疾病。

E-mail:tu_yanhong@126 com新安医家孙一奎、郑梅涧命门学说发微鲁 建1 孙 泰2 祝 福1 屠彦红2 宋若会2 高士秀2 郑日新2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摘 要】 新安医家孙一奎、郑梅涧在全面分析、理解了先贤对于命门位置、形态、属性、肾命关系、功能及临证应用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临床实践,提出独到见解,各自在传承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进行创新与发微,赋予命门学说新的内涵,影响了同时代及后世的诸多医家,值得进一步学习研究。

【关键词】 命门学说;新安医家;孙一奎;郑梅涧【中图分类号】R249 2/ 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16-0001-03SUNYikuiandZHENGMeijianofXin anMedicalExpertsExpoundedontheTheoryofLife-gateLUJian2 SUNTai2 ZHUFu1 TUYanhong2 SONGRuohui2 GAOShixiu2 ZHENGRixin21.Anhu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efei230038,China;2.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Anhu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efei230031,ChinaAbstract:SunYikuiandZhengMeijianareXin andoctors,analyzedandunderstoodthefunction,applicationofkidneyliferelationofthepositionandshapeattributeoflifegate.Combinedwiththeirownunderstandingandclinicalpractice,comeupwiththeirownideas.Onthebasisofinheritance,theycarryoutinnovationanddevelopmentwithgoodreason.Atthesametime,endowsthelifegatetheorywithnewconnotation.Ithasinfluencedmanycontemporaryandlatergenerationsofdoctors,whichisworthyoffurtherstudy.Keywords:Life-gateTheory;Xin anDoctor;SUNYikui;ZHENGMeijian “命门”最早出现于《灵枢·根结》:“命门者,目也”。

介绍一下“命门”学说

介绍一下“命门”学说

介绍⼀下“命门”学说命门⼀词,始见于《内经》,谓“命门者,⽬也”(《灵枢·根结》)。

⾃《难经》始,命门被赋予“⽣命之门”的含义,它是先天之⽓蕴藏之所在,⼈体⽣化的来源,⽣命的根本。

于是命门就成了脏象学说的内容之⼀,遂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命门的位置关于命门的位置,历来有不少争论,归纳起来有以下⼏种。

1.左肾右命门说:肾有⼆枚,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之说,始⾃《难经》。

“肾两者,⾮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难经·三⼗六难》)。

⾃此以后,晋·王叔和《脉经》,宋·陈⽆择《三因⽅》、严⽤和《济⽣⽅》,明·李梃《医学⼈门》等均遵此说。

2.两肾总号命门说:明·虞抟否定左为肾右为命门之说,明确指出“两肾总号为命门”,谓:“夫两肾固为真元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虽为⽔脏,⽽实为相⽕寓乎其中,愚意当以两肾总号命门”(《医学正传》)。

明·张景岳认为:“肾两者,坎外之偶也;命门⼀者,坎中之奇也。

以⼀统两,两⽽包⼀。

是命门总乎两肾,⽽两肾皆属于命门。

故命门者,为⽔⽕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之海,为死⽣之窦”(《类经附翼·求正录》)。

这⼀学说认为两肾俱为命门,并⾮在肾之外另有⼀个命门。

相关推荐:景岳学说与经验3.两肾之间为命门说:以命门独⽴于两肾之外,位于两肾之间,实以明·赵献可为⾸倡。

他根据《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认为“此处两肾所寄,左边⼀肾属阴⽔,右边⼀肾属阳⽔,各开⼀⼨五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官,其右旁即相⽕也,其左旁即天⼀之真⽔也”(《医贯》)。

这种论点⼀直影响到清代,如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林佩琴《类证治裁》、张路⽟《本经逢原》、黄宫绣《本草求真》等均宗此说。

相关推荐:赵献可学说与经验4.命门为肾间动⽓说:此说虽然认为两肾中间为命门,但其间⾮⽔⾮⽕,⽽只是存在⼀种原⽓发动之机,同时⼜认为命门并不是具有形质的脏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一奎命门学说渊源浅析
浅析孙一奎命门学说学术渊源
摘要:明代著名医家孙一奎以《内经》、《难经》等医经为基础,兼采张仲景、薛己、朱丹溪、汪机、易水学派等前贤所长,对中医理论中的太极阴阳、宗气、营气、卫气、三焦、包络、命门、相火等问题都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

孙一奎治疗上注重温补下元,认为如此则元气自归;在重视温补肾命阳气的同时,又主张补益肾精,精气同治,脾肾同治。

孙氏临证用药擅长使用血肉有情之品,但不弃熟地黄等草本药物,尤其重视以固本培元药物调摄人体阴阳,培护生命元本。

孙一奎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卓越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孙一奎命门学说渊源
命门之名,有生命的关键之意。

是先天之气蕴藏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

命门之火体现肾阳的功能。

最早见于《内经》,然后见于《难经》。

此后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命门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由于受宋明理学大谈性命理学的影响,明代命门学说更加充实和完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孙一奎即是力倡此说的代表医家,他对命门学说的哲学基础以及命门的位置、生理、病理和治疗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命门的部位历来争议不断,孙氏的观点是命门既无动脉之形诊,又无经络之可指,那就必无形质可言,由此得出命门有位无形的结论。

虽然他认为命门是无形的,但同时认为他是客观存在的,其位置在两肾之间,命门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有其广泛的生理意义,尤其对呼吸系统功能来说特别重要。

孙氏是祁门汪机的再传弟子,学术上有所继承,同时,宋、明时期,“理学”盛行,各学科、领域都受到影响.孙氏受到《周易》中阳贵阴贱、阳为阴主的哲学思想影响,加之师承和临证体会,促使其扶阳抑阴温补思想的形成.引进“理学”太极的观点对命门这个历来有争议的医学由命题进行附发,构成了孙氏独特的学术观点[1]。

1.宗于《内经》《难经》
《内经·灵枢》早有“命门”一语。

《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
于命门。

命门者,目也”。

《难经·三十九难》曰:
”。

《难经·八
难》又指出:
“脐下
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脉之根本也。

”[2]但《难经》并没有详细论述命门与肾间动气的关系。

孙一奎继承和发展了《难经》关于命门和肾间动气理论,并融入《易经》中太极生万物的思想,阐发为命门肾间动气说。

他在《医旨绪论》卷首提出:“天地间非气不运,非理不宰,理气相合而不相离者何也?阴阳气也,一气屈伸而为阴阳”。

认为命门为肾间动气,生命的延续在于“气”之“恒动”,“人与天地生生不息者,皆一气之流行尔”
2.主要受宋明理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是指宋元明时期以讨论理气、心性问题为中心,批判地吸收佛道哲学而建立的儒学新思想体系。

不仅主宰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并且广泛渗透到中医学领域。

明代医学家认为命门是人身太极,其理论基础都是宋儒的“究天人合一之原”的太极。

其中孙一奎援用太极论说命门的肾命学说,不仅充实了中医学理论,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他在《医旨绪余·命门图说》中指出“盖人以气化而成形者,即阴阳而言之。

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男女未判,而先生二肾,如豆子果实,出土时两瓣分开,而从中间所生之根蒂,内含一点真气,以为生生不息之机,命曰动气,又曰原气,禀于有生之初,从无而有。

此原气者,即太极之本体也。


孙一奎认为“在天地,统体一太极;在万物,万物各具一太极……人在大气中,亦万物中一物尔,故亦具此太极之理也。

”[3]并参照周敦颐《太极图》、邵壅的《先天图》作《命门太极图》以阐发命门动气学说。

3.汪机、薛己、张仲景的影响
汪机的营气说和培元固本观点,也通过他的学生黄古潭再传于孙一奎。

孙一奎创“命门动气”之说,对汪机培元固本的学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使培元固本的理论更趋全面和成熟。

薛己临证非常注重脾与肾、命火之辨证,遣方用药上脾胃并重,既重视以四君子、六君子之类补脾益气,又善用六味丸、八味丸之类补肾填精。

孙一奎
说来阐述病机病证,处方用药,脾肾同治,将益气与温阳结合起来[4]。

明人对张仲景的医学理论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孙一奎同样也深受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的影响,他临证治肾常用方药为《金匮要略》所列肾气丸、黄芪建中汤、薯蓣丸等甘温扶阳之剂。

命门学说伊始发辄,与古人对生命之关注和对神灵之崇拜,尤其与古代哲学息息相关。

然这一学说发展和完备过程,又是历代医家临证辑悉心研讨之结果。

生命之中生殖为生生之本,化育之源。

盖重生殖者,皆视为生命之首,其为性命之门。

故导致了发现命门、重视命门以及研究发展命门之说。

中医临证中六味丸,八味丸广泛应用,左右归饮二剂之创立,以及明来肝肾同源之说,皆源于命门学说。

而命门学说创立和发展,又与儒家之格物,道家之参玄密切相关。

故阐明命门学说产生之哲学背景,对于探求命门学说本义,发展中医学理论,就显得允为重要和具有其积极意义。

孙一奎对于命门学说的研究尤为重视,其论说不仅阐发了祖国医学的有关理论,且能自出机杼,并与临床辨证施治相结合。

因此,其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作出了一定贡献。

不论对于临证治疗,还是对于养生保健,孙氏命门学说都有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