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忧国忧民艰难一生

辛弃疾忧国忧民艰难一生辛弃疾忧国忧民-艰难一生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爱国诗人。
他在其生平中以其满腔忧国忧民之情,与天下艰难之境而名噪一时。
本文将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政治抱负和杰出的文学成就三个方面,介绍这位伟大的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他面对艰难生活的坚持与努力。
一、人生经历辛弃疾生于北宋哲宗宝祐元年,出生在富贵的家庭。
少年时期,辛弃疾就显露出了聪明才智和文学天赋。
然而,他的家世受到频繁变故的影响,逼迫他多次离乡背井。
他曾随父亲南渡,又曾随兄长入金国为官,这些经历使他亲眼目睹了南宋社会的动荡和国家的衰败。
二、政治抱负辛弃疾自幼怀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青年时期,他出仕南宋政府,期望能够为国家尽职尽责,挽救国家的危局。
他担任过许多重要职位,包括刑部员外郎、参知政事等,但由于时局的剧变,辛弃疾往往无法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然而,即使在政治生涯的起伏中,辛弃疾依然坚守忧国忧民的初心,不断提出建议并倡导变法。
他在政治上是一个具有进取心和改革意识的人物,他的才能和抱负被时局所限制,使他倍感悲愤。
三、杰出的文学成就辛弃疾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著称于世,尤其是他的爱国诗歌。
他的作品不仅自成一派,而且流传至今,被视为宋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辛弃疾的诗歌常以忧国忧民为主题,表达了他对国家衰败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
他的诗作充满了激情和狂热,展示了他对国家以及民众痛苦命运的牵挂。
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凡百磨难抱可乘,坚心努力听成童。
愿尔久为理天下,宝剑锋从敢识勇!”堪称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他的诗作还以其豪放的气势和富于感情的咏史之作而著称。
他以雄文壮气弘扬忠义之志,悲天悯人之情。
四、忧国忧民的艰难一生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动荡和艰难。
他目睹了南宋丧失大片领土,受到金国侵略,国家遭受巨大痛苦。
同时,他自身的政治抱负未得到实现,被迫多次迁徙和下野。
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生平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临港街道四风闸村人;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辛弃疾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早年生涯1140年5月28日金天眷三年,南宋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辛弃疾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其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十三年;其祖父辛赞,是金朝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的县令,却经常灌输他抗金复宋的教育,“纡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曾带他两次到燕京考察军情;辛弃疾早年受业于毫州刘瞻,刘瞻在金国担任史馆编修,门生诸多,其中,辛弃疾和党怀英是佼佼者,二人并称“辛党”,后来,党怀英在金国担任职务,但是辛弃疾却走上了抗金道路;辛弃疾十四岁、十七岁时两次参加金朝燕京的科举考试,不中;杀贼归宋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夏秋季节,金国君主完颜亮入侵南宋,北方抗金部队烽烟四起,22岁的辛弃疾在济南南部山区聚集人马2000人,加入耿京的起义军,辛弃疾担任掌书记;辛弃疾极力劝说耿京“决策南向”,和南宋的朝廷正规军配合,一同抗击金兵,耿京于是派遣辛弃疾等11人奉表归宋,宋高宗召见之后委任辛弃疾承郎务、天平节度使掌书记,耿京为天平节度使;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闰二月,辛弃疾在北归途中听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的消息,率领50骑兵直驱山东,奔入5万人中,将正在饮酒作乐的张安国捉拿,并且号召耿京旧部反正;之后,辛弃疾长驱渡淮,押解张安国到建康城斩首;此时,辛弃疾年纪轻轻,名重一时,南宋君主大为惊异,委任其江阴签判,自此,辛弃疾一直居住在南宋,不再北归;南宋乾道六年被召为司农寺主簿;南归综述南归之后的辛弃疾在余生40余年间,没有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或者浮现闲居,或者沉沦下僚,不得尽用其才;“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自诡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并且用“词”作为发泄工具,成了一代词宗;在南宋期间,辛曾任建康通判,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淳熙五年1178年,担任江西安抚使等职,是年二月,奏劾知兴国军黄茂材“过数收纳苗米,致人户陈诉故也”;召为大理少卿;历任地方官期间,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他一生被弹劾七次;在被罢职后,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福建安抚使等职,但很快就被罢免;1180年,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晚年一度被韩侂胄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南归十年辛弃疾归南宋的前十年,对恢复旧山河饱含信心和希望,他虽然官职卑微,但是不断上书献策,其中,十论和九议是其政论文代表作,体现了其经济救世的才华;但是,辛弃疾的策略没有被朝廷采纳,10年里,他只是担任江阴通判、建康府通判、司农主簿;1165年乾道元年,辛弃疾写了美芹十论给宋孝宗,但是没有回应;1168年乾道四年,主战派虞允文当宰相,辛弃疾又写了九议,仍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晚年时辛弃疾曾感叹说:“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其中“万字平戎策”当指此;南归二十年乾道八年,辛弃疾担任滁州今安徽省滁县知府,开始了南归的第二个十年仕途生涯;当时的滁州因常年兵乱而凋敝,辛弃疾到任后“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改善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淳熙二年四月,以赖文政为首的茶商武装集团在常德府、岳州一带称乱,并先后于湖南、江西大败官军;辛弃疾为宰相叶衡所荐,前往江西任提刑以讨捕茶寇;辛弃疾“亲提死士与之角”,使茶寇“困屈请降”辛弃疾虽然于当年平定这场叛乱,但他对于镇压内乱心里充满矛盾,他既不认同南宋朝廷“偃武修文”的大政策,也不认同“攘外必先安内”的治国方略;他在淳熙六年写成的奏章论盗贼札子中提到“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指出农民在南宋官吏豪绅逼迫下成为盗贼,以至“今年剿除,明年扫荡”,希望朝廷下令各路州县“洗心革面,皆以惠养元元为意”;此间可以看出他对农民寄予了深切同情;淳熙七年,辛弃疾任湖南安抚使;他以湖南“风俗顽悍”、“武备空虚”为由,上疏朝廷请求在湖南建立一支地方军队,命名为“湖南飞虎军”;经朝廷准许后,他于当年夏开始筹建军队,共招募二千步军、五百马军,并在马殷营垒的遗址上建造军营;宋史载飞虎军建成后“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此后的八十余年时间里,虽然飞虎军的性质、驻地有所变化,但它始终是朝廷镇压当地叛乱、抗击金兵的重要力量;123-138辛弃疾希望南宋朝廷能够国富民强,再恢复旧山河,但他也渐渐意识到自己在官场中“不为众人所容”;淳熙八年,辛弃疾任江西安抚使;是年江西一带发生严重的饥荒,朝廷命其处理赈灾事务;他到任后在要道旁张贴“闭籴者配,强籴者斩”,以控制粮食买卖;又拿出官府的钱,派能人从外地运粮;这些举措使得粮价稳定下来,民众得以购买粮食;他也因此受到了宋孝宗的嘉奖;同年冬,他受谏官弹劾,被革职处分,退隐田园;隐居生涯淳熙九年之后,辛弃疾开始隐居,取意“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自号“稼轩”,,除了1192年绍熙三年到1194年绍熙五年,短暂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这前后18年里,他一直隐居在江西上饶城外的带湖和铅山的瓢泉;1188年淳熙十五年,辛弃疾和爱国词人陈亮在瓢泉附近的鹅湖寺相会,两人在鹅湖寺居住10天,“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共商恢复大计,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朱熹和陆九渊之后的第二次“鹅湖寺之会”,两人唱和,辛弃疾写了贺新郎词数阙,表达了:“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曾与理学大师朱熹同游武夷山;1200年庆元六年,朱熹去世;当时由于庆元党禁,其旧友、门生无一送葬;辛弃疾亲自前往,并写祭文哀悼;文中赞叹朱熹:“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再度起用1203年嘉泰三年,64岁的辛弃疾起任绍兴府知府和浙东安抚使,辛弃疾欣然上任,“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单车就道,风采凛然”,这个时期,蒙古族壮大,金国被挤压,势力范围往南扩张,河北、河南、山东人民奋起反抗;南宋朝廷宰相韩侂胄利用辛弃疾的名望,派遣他担任镇江知府,辛弃疾打造了1万套军服,招募1万名士兵,训练一支精锐军队准备抗金,但是被南宋官员弹劾而去职;1205年开禧元年秋季,辛弃疾从镇江调回绍兴府任知府,他上章辞免,回到铅山;1206年,南宋王朝北伐失败,南宋朝廷委任其兵部侍郎,他仍上章辞免;十二月,南宋向金国求和;1207年,金国要求南宋把韩侂胄的人头送到金国才答应议和,韩侂胄大怒再次用兵,召集辛弃疾出山,但是诏命到达铅山的日子,辛弃疾已经病重,九月十日,一代词宗和爱国者辛弃疾“抱恨入地,赉志以殁”,终年68岁;身后1208年,摄给事中倪思弹劾辛弃疾“迎合开边”,奏请朝廷“追削爵秩,夺从官恤典”;1233年,朝廷追赠辛弃疾光禄大夫;咸淳年间,谢枋得路过辛墓,写下祭辛稼轩先生墓记,决心“披肝沥胆”以雪其冤;;德佑初,谢枋得上疏朝廷,加赠辛弃疾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
⑴辛弃疾祖父辛赞靖康之乱后被迫仕金,但不忘故国。
辛弃疾自幼受祖父影响,对大宋朝廷忠心不二。
⑵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统大军南侵。
北方汉人纷纷起义,辛弃疾聚众二千,投奔山东耿京义军,且屡立战功。
当时仅二十三岁。
⑶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辛弃疾任建康通判,上《美芹十论》、《议练民兵以守淮疏》等奏疏,但未被采用。
⑷辛弃疾自此二十年中官位不定,迁徙频繁,自地方守令至一路监司、帅臣,虽不能在一地久任,但政绩卓著。
特别是在滁州任知州时得以屡屡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表现出卓越的业绩。
⑸自淳熙九年(1182年)到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二十一年间,辛弃疾大部分时间处于闲散状态,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居住。
忧虑国事,企盼复国,却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于是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的歌词,并编集了第一部词集《稼轩词甲集》。
⑹嘉泰三年(1203年)朝廷为了提高声望,起用抗战派人士谋图北伐。
辛弃疾以六十四岁高龄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后又因故降官、升级,屡遭变难,最后辛弃疾对朝廷完全失望了。
开禧三年(1207年)九月卒。
关于辛弃疾的简介资料

关于辛弃疾的简介资料本文是关于关于辛弃疾的简介资料,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20xx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20xx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起义反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词人辛弃疾的一生简介

词人辛弃疾的一生简介辛弃疾一生力主抗战北伐,提出许多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
存词六百多首,词风慷慨悲壮,有不可一世之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词人辛弃疾,欢迎阅读!个人简历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早年经历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起义反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当街游行示众,后砍头)。
步入仕途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辛弃疾生平事迹PPT

文学成就
•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 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 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 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 辛弃疾的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技法高超,艺术特色鲜明 。其一是善于创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壮的声势,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其二是 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夸张和比兴寄托手法,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 特殊的精神和性格,寄托自己雄伟壮美的理想。其三是善于运用具有特色的语 言和各种不同的手法,打破词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表现出大胆的创新 精神,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加解放,更加 丰富多采。这种创新精神,突出表现在语言个谋篇布局上。
在各任职地,辛弃疾均能 勤政爱民,关心民间疾苦, 努力改善民生。
军事才能
在担任军事职务期间,辛 弃疾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 能,曾成功平定茶商军叛 乱。
改革主张与实践活动
改革主张
辛弃疾主张强化中央集权,推行新政,改革吏治,以振兴南宋王措施,如整顿吏治、加强财政管 理等。
重回仕途
后来辛弃疾得以重回仕 途,继续为国家和人民
贡献力量。
文学成就
中年时期的辛弃疾在文学 创作上达到了巅峰,成为 南宋词坛的杰出代表。
04 辛弃疾文学创作
诗词创作风格
豪放洒脱
辛弃疾的诗词以豪放洒脱为主要风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他善 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
现实主义
他的诗词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通 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抒发对时局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 虑。
辛弃疾简介

● 一连串的打击使辛弃疾心力交瘁。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今浙江杭 州)府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逝世,享年 六 十 八 岁 。 据 说 他 临 终 时 还 大 呼 “ 杀 贼 ! 杀 贼 ! ” ( 《 康 熙 济 南 府 志 ·人 物 志 》 ) 。 身 故 之 后 , 家 无 余 财 , 仅 留 下 生 平 诗 词 、 奏议、杂著、书集。
● 根据其时形势,为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与南宋军队配合作战,辛弃疾力劝耿京“决策南向”,接受南宋朝 廷 的 领 导 。 绍 兴 三 十 二 年 ( 11 6 2 年 ) 正 月 , 耿 京 命 辛 弃 疾 和 贾 瑞 等 人 奉 表 南 归 , 宋 高 宗 在 建 康 ( 今 江 苏 南 京 ) 接见了他们,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天平军掌书记,并让他们回山东向耿京传达南 宋朝廷的旨意。但就在辛弃疾与朝廷接洽成功,准备返回军中的时候,义军内部却发生了重大变故。叛徒张 安国、邵进等谋害耿京,带领一部分人投降了金朝。辛弃疾等人行至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闻讯,即约 海州统制王世隆等五十人驰赴金营,其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酣饮,辛弃疾等人出其不意袭进金营,抓获张安国, 在五万金兵中带着张安国,摆脱追敌,急驰而归,献俘行在,后张安国在临安被斩首示众。辛弃疾这一机智 勇敢的行动,在南宋朝野引起极大的震动,正如洪迈所云:“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 辛弃疾后来回忆这段少年时的壮举,感慨道:“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 朝飞金仆姑。”
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一、辛弃疾人物介绍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他是词人,也是将领;他文能横槊赋诗,武能上马斩贼;他被称为“词中之龙”;他与苏轼合称“苏辛”,和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他致力于收复故土,恢复山河,一生不休。
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辛弃疾,他的作品豪放如骄龙,满怀壮志,一心为国。
豪放之外,亦能婉约,柔肠相思,不输花间派。
二、辛弃疾生平重要事迹古人要以领导干部身份出仕就得靠金榜题名。
但辛弃疾独树一帜,不走寻常路,靠起义金兵谋取官职后,他就坚定理想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甘做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可以说是从群众中产生的将领,若投票选举模范干部,辛弃疾定能拔得头筹,收获一大堆的奖状和勋章。
大抵是命运安排,辛弃疾出生在这个践踏英雄又呼唤英雄的时代南宋,不早一步,也不晚一步,岳飞走了,他来了。
投胎也是门技术活,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这个名人辈出的好地方,可惜现在换了金国主人了。
1、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一出娘胎便背负起国恨家仇,他的爷爷辛赞对他的影响很大,虽说是隔代教育,辛爷爷的育儿经验和家风家教可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差,事实证明,那是相当地成功。
他走到哪里身边都带着个小不点,亲自教孙子读书识字、练剑习武,亲自带孙子走近大自然,尽览祖国好河山,从小就十分注重培养孙子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没办法,爷爷未能完成的心愿只能由孙子来做了。
小小的孙子很争气,14岁已长得一表人才、才思敏捷。
这回爷爷教不了了,那就干脆拜师吧,千挑万选拜在了名师刘瞻门下。
老师有名,学生更厉害,很快刘老师就发现小辛同学可不是一般优秀,如同捡到宝贝似的,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全部传授于他,也算是靠学生出名了一把。
辛同学学习也自有一套,不仅博览群书,勤学武艺,还经常到庄园里和农户学习农活、参加实践,更是时不时就请假到外地游学切磋,增长见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
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
词至此亦足矣。
”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
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
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锵,横绝
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
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
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
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
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
在他南归的第十
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
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
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
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
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
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
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
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甫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
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
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这次会晤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将期思村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
至今,当地还流传辛弃疾和陈亮“斩马盟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