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奇人介绍

辛弃疾奇人介绍辛弃疾奇人介绍辛弃疾被称为历史上十大文武双全的奇人之一,关于他又有怎样的趣事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奇人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淳熙八年冬天,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浙西提刑,还没有走马上任,就遭到了监察御史王蔺的弹劾,“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意思是他用起钱来就像用泥沙,杀起人来就像割草。
由此,辛弃疾有了酷吏的名声,还没来得及去上任,就被撤销了一切职务。
辛弃疾给人留下冷酷的印象并不奇怪,他年轻的时候,在北方义军中曾单人独骑杀了偷盗义军大印的和尚义端。
后来,又有过率领五十骑突袭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的壮举,这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敢于出手杀人的狠角色。
但真实的情况又如何呢?事实上,辛弃疾对普通老百姓宽厚,对下属官吏严酷。
他曾奉命平定南方的茶商叛乱,在给宋孝宗的报告《论盗贼札子》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取乞害之,豪民大姓以兼并害之,而又盗贼以剽杀攘夺害之。
臣以谓,不去为盗,将安之呼,正谓是耳。
”意思是说,这些种田的老百姓,州郡一级的官员用过度的征收赋税来害他们;县一级的官员呢,用征购各种名目的物资来害他们;底下的办事人员用各种名义索、拿、卡、要来害他们;地主豪强用兼并田产来害他们;而盗贼又用抢劫和掠夺来害他们,老百姓不去当盗贼又能往哪里去呢?辛弃疾认识到真正该严格管理的是各级官吏,而不是平民百姓。
这成了他的执政理念和处理政务的出发点。
据《真西山集》记载,辛弃疾“历威严,轻以文法绳下,官吏惴栗,唯恐奉教条,不逮得遣”。
就是说,他对底下的官吏非常威严,动不动就对手下进行法律追究,那些官员都吓得心惊胆战,生怕遵守教条不到位而被谴责。
相反,他对百姓却非常宽厚、关心。
楼钥所著的《攻愧集》中说,“比居外台,谳议从厚,闽人户知之”。
意思是辛弃疾在做福建提点刑狱时,给犯人判罪遵从的是宽厚的原则。
这件事,福建人家家户户都知道。
有一次,他派一个叫傅大声的官员到下辖的一个县里,去复审牢狱中的囚徒。
辛弃疾生平简介要简短

辛弃疾生平简介要简短1. 简要引见一下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生平简介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舍生,号辛党。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
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
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
改广德军通判。
乾道四年(1168 ),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
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
淳熙元年(1174),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迁仓部郎官,出为江西提点刑狱,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
五年(1178 ),召为大理少卿,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转运副使。
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
淳熙八年(1181)冬,台臣王蔺劾弃疾“用钱如泥沙,宰人如草芥”,落职,卜居上饶城北之带湖,筑室百楹,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自是投闲置散凡十年。
绍熙三年(1192),起为提点福建刑狱,次年,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
以谏官黄艾、谢深甫论列,丐祠归。
所居带湖雪楼毁于火,徙铅山期思之瓜山下,家居瓢泉长达八年。
嘉泰三年(1203 ),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于会稽创建秋风亭。
四年,改知镇江府。
开禧元年(1205),复以言者论列,奉祠归铅山。
开禧三年,年六十八,葬铅山南十五里阳原山中。
德佑元年(1275)追谥忠敏。
平生以时令自傲,功业自许,谋猷略远,然谗摈销沮,南归四十馀年间,大半皆废弃不用,故陈亮《辛稼轩画像赞》叹为“真鼠枉用,真虎不用”。
其胸中古今,用资为词,激扬排宕,别开生面,不行一世。
《宋史》有传。
有《稼轩集》,又有《稼轩奏议》一卷,均佚。
今人辑有《稼轩诗文钞存》。
词有四卷本《稼轩词》及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两种。
《四库总目提要》云:“其词慷慨纵横,有不行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翦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辛弃疾的生平介绍3篇

辛弃疾的生平介绍
第一篇:辛弃疾的成长
辛弃疾,字士杰,号稼轩,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战争家、政治家。
辛弃疾的父亲是辛弃(字士俊),祖籍山东潍县,因家族世袭爵位而迁居浙江绍兴。
辛弃疾出生在绍兴,自小聪明好学,爱好文学和琴棋书画。
辛弃疾的童年并不幸福,他父亲辛弃早逝,母亲再嫁了另一个人。
辛弃疾的继父不喜欢他读书写字,经常虐待他。
但是辛弃疾依然对文学充满热爱,经常逃学到书店里去阅读。
继父知道后,把他赶出家门,从此辛弃疾开始了流浪之路。
辛弃疾在流浪中结交了很多朋友,也接触了很多文学名著,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后来,他考入了太学学习,成为一名儒生。
在学习期间,他不仅继续努力学习,还认识了杭州的文学青年,结交了越王洪武的孙子宗泽,建立了自己的社交网络。
太学学成后,辛弃疾考中进士。
此时,辛弃疾已经成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士兵,曾参加过对抗西夏的战争,并在此期间创作了《太常引》等诗歌。
从此之后,他进入了政坛,并担任了各级官员。
辛弃疾的成长虽然经历了很多艰辛和风雨,但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刻苦努力,最终成为了一名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武将。
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
⑴辛弃疾祖父辛赞靖康之乱后被迫仕金,但不忘故国。
辛弃疾自幼受祖父影响,对大宋朝廷忠心不二。
⑵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统大军南侵。
北方汉人纷纷起义,辛弃疾聚众二千,投奔山东耿京义军,且屡立战功。
当时仅二十三岁。
⑶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辛弃疾任建康通判,上《美芹十论》、《议练民兵以守淮疏》等奏疏,但未被采用。
⑷辛弃疾自此二十年中官位不定,迁徙频繁,自地方守令至一路监司、帅臣,虽不能在一地久任,但政绩卓著。
特别是在滁州任知州时得以屡屡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表现出卓越的业绩。
⑸自淳熙九年(1182年)到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二十一年间,辛弃疾大部分时间处于闲散状态,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居住。
忧虑国事,企盼复国,却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于是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的歌词,并编集了第一部词集《稼轩词甲集》。
⑹嘉泰三年(1203年)朝廷为了提高声望,起用抗战派人士谋图北伐。
辛弃疾以六十四岁高龄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后又因故降官、升级,屡遭变难,最后辛弃疾对朝廷完全失望了。
开禧三年(1207年)九月卒。
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
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
词至此亦足矣。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
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
辛弃疾生平及作品简介

辛弃疾生平及作品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
他以其激昂豪放的作品风格和深沉痛切的思想情感而闻名于世。
生平辛弃疾出生于富贵之家,曾任官至彰德军节度推官。
然而,他在靖康之耻后归隐山水,以作词寄托哀怨之情。
他对国家的忧心如焚、对时局的愤慨之情贯穿于他的作品中。
他一生历经辗转动荡,先后在金朝和南宋两个不同的朝代中生活。
这种两难境地使他坚持爱国情怀,以诗歌表达对时代的关切和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
作品简介辛弃疾的作品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词藻华丽、情感激烈的手法,表达自己对爱国、家国情怀的赞美和忧虑。
他的词文才华出众,代表作品《青玉案·庭院深深深几许》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挚爱之情,以及自身身世的无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将个人的哀思与对国家的挂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除了爱国主题外,辛弃疾的作品中还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人情冷暖的描绘。
《武陵春·春晚》以写景的手法展示了春天的美好,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辛弃疾深入人心的词作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承载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结语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词人,他凭借其豪放的笔墨和情感的表达,留下了丰富而深远的艺术遗产。
他的作品不仅独具艺术美感,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和___的思考与感悟。
辛弃疾的词作将继续被后人传诵,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注意:以上内容为文档摘要,仅供参考。
*。
辛弃疾生平简介PPT课件

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
乱必亡”,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 65岁,即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
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
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 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
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当年重
.
28
作者写这样一个不肯随波逐流、自 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词 人假借对一位厌恶热闹、自甘寂寞的女 子的寻求,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 向和情怀。
.
29
梁启超《艺蘅馆胡词选》云: “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 联系作者身世 看这首词大约作于 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 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 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 人格的化身。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 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众里寻她千百
度,蓦然回首,那人却
在灯火阑珊处"。
.
32
对做学问、做人、成事业者, 在经历了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之 后,才能有所发现,自己所追寻 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 没想到的地方出现。
.
33
• 描写农村景物和农村生活的小令词,给人一种 清丽柔美之感。
爱国词人 辛弃疾
.
1
• 辛弃疾(1140.5.28- 1207.10.3),南宋爱国 词人。字幼安,中年给居 所起名稼轩,因此自号 “稼轩居士”。历城(今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 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 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 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 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 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 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 和政治家。
清平乐·村居
爱国词人辛弃疾

生平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 镇四风闸村)人,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 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与苏轼同为豪放 词派代表,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辛 弃疾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并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 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未被朝廷采 纳。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茶商赖文 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 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 禧北伐前后,韩侂胄起用辛弃疾,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 等官,均被辛弃疾推辞。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 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 辛弃疾父亲辛文郁死得很早,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辛赞本是南 宋官员,金人南侵,济南沦陷时,因家族人多,没有迁徙。辛赞常用 爱国思想教育辛弃疾,要他将来为国报仇雪恨。
• 1154年,辛弃疾15岁第一次赴燕京参加进士考试,他利用此机会窥探 敌人的军事部署。1157年,辛弃疾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考取了进士。 同时也对山川形势和敌情有了更深的了解。
• 1162年,辛弃疾任江阴签判职。这是个小官,不能实现他的报国志向。 1164年,南宋朝廷和金人签署屈辱的“隆兴合议”,辛弃疾满腔悲愤, 写了《美芹十论》,向皇帝进奏。
• 1168年,辛弃疾被任命为建康府通判。一次在宴席上,当即写了《满 江红》词一首,吟唱道。“袖里珍奇五光色,他年要补西北天”。抒 发自己要恢复中原,打击敌人的抱负。
• 辛弃疾在经过上饶黄沙岭道时写下了《西江月》。这首词的题材内容 不过是一些平凡的景物,没有用典故,平平淡淡。然而,在看似平淡 之中,确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 31岁,进献《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 论》的思想,陈述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富国中 兴的大计,但未被实施。
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
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鹧鸪天》
•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
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பைடு நூலகம்
山远近,
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描写农村生活及闲适情趣。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 辛弃疾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 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 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 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 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 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 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 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 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 “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 扬朱》 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 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 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 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 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 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 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 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 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 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 《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作品类型
• 一、爱国诗词:悲壮 • 二、农村风光:清雅 • 三、挚爱江山:讴歌 • 四、少数爱情诗:朦胧、有寓意
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愤慨。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摸鱼儿》
14
后下弦卢场十百梦
蛾儿” 、“雪柳”、 “黄金缕”等装饰品,一个 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齐齐,漂漂亮亮 。
她们一路笑语,带着幽香,从词人眼前 走过,这里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观灯的游人,也 是对上片“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的一个补充 。
一个“去”字也暗传出对意中人的寻觅。 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他寻找着,辩认着,一 个个少女美妇从他眼前过去了,可是,却没有 一个人是他要寻找的。
作者写这样一个不肯随波逐流、自 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词 人假借对一位厌恶热闹、自甘寂寞的女 子的寻求,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 向和情怀。
梁启超《艺蘅馆胡词选》云: “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 联系作者身世 看这首词大约作于 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 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 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 人格的化身。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 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 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 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 颇老矣,尚能饭否?
16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 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 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 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 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 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 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 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后来就演绎 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 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 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 娇• 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 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 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7
注释
•
①南乡子:词牌名。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②神州:指中国,此处指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沦陷
区。
•
③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
④悠悠:长远悠久。
•
⑤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鍪,音
móu。万兜鍪:千军万马。
• 64岁,即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 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 疾被任用,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 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 乱必亡”,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 65岁,即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 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 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 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 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 当年重回故宅闲居。
名 。 可 怜 白 发 生 !
事 , 赢 得 生 前 身
惊 。 了 却 君 王 天
飞 快 , 弓 如 霹 雳
秋 点 兵 。 马 作 的
弦 翻 塞 外 声 , 沙
里 分 麾 下 炙 , 五
回 吹 角 连 营 。 八
醉 里 挑 灯 看 剑 ,
为破 陈阵 同子 甫 赋 壮 词 以 寄 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终于在灯火冷落的地 方发现了她。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 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 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 之情。
这一首词从爱情的角度来看,它 的寓义是:爱情的路上经过千番努力 万番追求,真爱终于没有被错过,正 果就在不经意回首间被你得到。
•
⑥坐断:占据、割据。
•
⑦休:停止。
•
⑧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
⑨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
权的军队威武雄壮,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
谋!”仲谋,孙权的字。
18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爱国词人 辛弃疾
• 辛弃疾(1140.5.28- 1207.10.3),南宋爱国 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
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
因此自号“稼轩居士”。
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
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 村)人。辛弃疾存词600 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
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
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这首《青玉案.元夕》,是辛弃 疾的名作, 它以寻找情人为线索,用 元宵节的盛况,烘托出一个孤高、忧 郁的“那人”形象,表现出作者对这 个形象的执意追求。
词的上片用铺叙的手法,极写上元灯 节华灯逞艳,舞声喧的节日景象。
词的上片写得很热闹,而这所有的热 闹都是为最后冷清中的发现作铺垫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 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
• 另一件是,叛徒杀害了耿京。辛弃疾亲率 50 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 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 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 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 他便留在南京。
• 23岁,南归之初,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佥 (qian)判,自符离之役(1163年)失败后,南 宋王朝甘心俯首称臣,身为“归正人”的辛弃 疾更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六年后才逐步升迁, 但都在地方任职。
• 29-42岁,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使他无法在 任职上有大的作为和建树。 但任职期间,采 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 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 42岁,即淳熙八年(1181)冬 ,辛弃疾四十 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 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 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19
山江毕青可西中郁 深晚竟山怜北间孤 闻正东遮无望多台 鹧愁流不数长少下 鸪余去住山安行清 。,。,。,人江
泪水 ,,
书
江 西 造 口
菩 萨 蛮
壁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 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 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 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处。
一片狂欢景象,到处是笙箫齐鸣,到处是彩灯飞舞 , “一夜鱼龙舞”,写出了人们彻夜狂欢的情景。
下片: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末句奇峰突起,勾勒了一个清 新淡雅、超凡脱俗、置身局外的 女子形象。这样一个自甘寂寞、 不慕荣华,不肯随俗的女子,犹 如,历来 也为人传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 学问者” ,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 境,并以此作比喻。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 者 ,必然经过的三境界:
第一境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 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 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享年 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