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词人简介)辛弃疾
辛弃疾简介

精心整理辛弃疾简介辛弃疾简介600多首,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年68岁。
关于更名一事,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旨在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为济南人。
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
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
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
辛弃疾。
有人自辛稼"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向期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年,山,被称为。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人教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西江月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意思: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 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田里的 青蛙也耐不住寂寞,阵阵叫声此起 彼伏,连成一片。
写出了作者热爱自然,夏天的生机勃勃。
上阙(片)写乡村田野清幽的夜色, 恬静的气氛和丰收的年景。 写到的景物有:明月、树枝、生活的喜爱,对恬静美丽大自然的无 比热爱。 ❖ 他憧憬的,心里所思的, 难道仅仅是一 个黄沙道的恬静安乐吗? 他所思的是整个国家、所有的家庭,都 能像黄沙道这样“安居乐业”。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以自然 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的风格, 呈现出一片鲜活逼真的田园风光,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表达
}上阕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一首词的一段叫一阕。
}下阕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明亮的月亮升起来惊动喜鹊 飞离树枝,清凉的夜风 伴随着蝉 的鸣叫。
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 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 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 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 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
❖。
❖ 1、“西江月”是这首词的( ),“忽见”的“见” 读_____,这里的“忽见”的是______,那份惊喜不 禁让人想起陆游《游山西村》中的一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
❖ 2、尽管是夜行,但作者并不寂寞,词中写到了许多 声音,有____声,有____声,有_____声,有 _______声。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 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 称为“苏辛”。但他也有清新自然的的 词作。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
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干、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
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李清照对辛弃疾有哪些影响?辛疾弃作为南宋年间豪放派宗师,他受李易安影响较深。
这是因为易安词中表现的故国之思和沦亡之苦,深深打动爱国词家辛弃疾的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件)

丰收的喜悦、向往乡村生活
拓展延伸
诗意:京城大道上空丝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 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 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 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 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
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课后习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 月·夜行黄沙道中》
朗读指导:《宿建德江》主要围绕“愁” 字展开,借景渲染出淡淡的愁绪,所以朗读 时可把节奏稍微放慢,语调轻缓悠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骤雨前后的天 气变化,朗读前三句时可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 骤变时惊奇的感觉,最后一句语速放缓,读出雨后湖面 的平静之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词人于夏夜在黄 沙岭上所见到的和谐安宁又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美好 景象,感情基调是“喜”。朗读时语气惊喜,语调舒展 洋溢。注意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 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刚刚还艳阳高照的天空一下子变了脸。顿 时,乌云像打翻了的墨汁一样滚滚而来,还未 来得及遮住远处的山峰,就下起了瓢泼大雨,白 亮亮的雨点像珠子一样乒乒乓乓地跳进了船里。
忽然,一阵大风把天上的乌云吹散了,太 阳又重新露出了笑脸。这时的望湖楼下水天 相连,风平浪静。
稻花飘香 蛙说丰年
下阕
天边疏星 山前稀雨
路转溪桥 忽见茅店
词牌
题目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宋
黄沙道: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
诗意理解
(一)品读上阕
明月别枝①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 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①别枝:横斜的树枝。
辛弃疾简介

● 一连串的打击使辛弃疾心力交瘁。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今浙江杭 州)府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逝世,享年 六 十 八 岁 。 据 说 他 临 终 时 还 大 呼 “ 杀 贼 ! 杀 贼 ! ” ( 《 康 熙 济 南 府 志 ·人 物 志 》 ) 。 身 故 之 后 , 家 无 余 财 , 仅 留 下 生 平 诗 词 、 奏议、杂著、书集。
● 根据其时形势,为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与南宋军队配合作战,辛弃疾力劝耿京“决策南向”,接受南宋朝 廷 的 领 导 。 绍 兴 三 十 二 年 ( 11 6 2 年 ) 正 月 , 耿 京 命 辛 弃 疾 和 贾 瑞 等 人 奉 表 南 归 , 宋 高 宗 在 建 康 ( 今 江 苏 南 京 ) 接见了他们,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天平军掌书记,并让他们回山东向耿京传达南 宋朝廷的旨意。但就在辛弃疾与朝廷接洽成功,准备返回军中的时候,义军内部却发生了重大变故。叛徒张 安国、邵进等谋害耿京,带领一部分人投降了金朝。辛弃疾等人行至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闻讯,即约 海州统制王世隆等五十人驰赴金营,其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酣饮,辛弃疾等人出其不意袭进金营,抓获张安国, 在五万金兵中带着张安国,摆脱追敌,急驰而归,献俘行在,后张安国在临安被斩首示众。辛弃疾这一机智 勇敢的行动,在南宋朝野引起极大的震动,正如洪迈所云:“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 辛弃疾后来回忆这段少年时的壮举,感慨道:“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 朝飞金仆姑。”
辛弃疾简介及生平事迹

辛弃疾简介及生平事迹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师仲,号稼轩,江西吉州人,北宋末期闻名词人、文学家、政治家。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世代有才之家,曾祖父是庐陵太守、祖父是能诗善曲的郎中、父亲辛弃(节退甫)是担任官职的进士。
因家庭环境良好,辛弃疾自小就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和修养。
辛弃疾年少时即学习诗词,并在当时的初进文场时成功登科及第。
之后,他开始担任当地的官职,但是很快因为公开反对北方民族入侵而被革职。
之后,他离开官场,走上了著述和文学创作之路。
辛弃疾以其才华横溢、文笔优美的词作走红于京城。
他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当时的官僚和文人,其风格激情澎湃、超越时代、充满人文关怀,被誉为“词中之龙”。
他的作品代表了南宋时期的文学水平,而且对后世的诗词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辛弃疾不仅是一个杰出的词人,而且还是一个杰出的政治人物。
他主张以实际行动来挽救危局,主张用实力来解决问题。
他曾经参加了许多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包括遣澎路、抗金、平云南等战争。
他的许多政治思想被广泛应用,对中国政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战斗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着人性的关怀和文化的温情,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化大使。
辛弃疾的作品被誉为“词中之龙”,他在当时的文坛上重要地地位无人能够撼动。
他的作品成为了后世文人、诗人和读者学习的权威,对中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文学传统被大量流传至今日,成为中国文学的传统之一。
辛弃疾是一个真正的文化大师,他的作品通过自己的人文关怀、情感深沉、及豪放洒脱、优美清新的文学语言,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为今天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念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的深度,成为了我们应该学习、信仰、理解、传承和弘扬的典范。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新教材)部编版

狂风散云图
雨后西湖图
课文讲解 请简要描绘诗中所呈现的“西湖骤雨图”。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 顷刻间又雨过天晴, 水天一色。
课文讲解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舟中赏雨 的喜悦心情。
课文讲解
西江月·夜行 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 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主要内容:词人贬官闲居江西时创 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层次梳理
黄西 沙江 道月 中夜
行
·
上阙 下阙
景美
喜悦
说丰年 陶醉
山 雨山前
焦急
路转溪桥忽见 惊喜
主题归纳
《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 秋江暮色 的诗。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 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 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 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
主题归纳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 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 云翻 、 雨泻、风卷 、天晴 ,写 得 有远有近,有动有静 ,有声有色, 有景有情,令人读来产 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遮盖, 遮挡。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形容雨点,说 明雨点大,杂 乱无序。
课文讲解
指狂风席地卷来。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形容湖面像天 空一般开阔而 且平静。
课文讲解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 未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 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 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唐 宋 宋
苏轼 孟浩然 辛弃疾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10首详细讲解及欣赏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10首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简析】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
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
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