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铁厂3

合集下载

定子铁芯缺陷处理

定子铁芯缺陷处理

青溪水电厂发电机定子铁芯缺陷处理曾火琼(广东省青溪水电厂,广东大埔 514200)摘要:对青溪水电厂3号发电机定子铁芯存在的制造质量或安装工艺先天性不足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提供检查处理方法,并对处理前后的参数和效果加以比较,阐述了今后检修时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定子铁芯缺陷处理一、概述青溪水电厂隶属广东省粤电资产经营公司,有4台单机容量为3.6万千瓦的轴流转浆式水轮发电机组。

本厂是以发电为主、兼顾航运,在系统中担负调峰及枯水期担负调相运行的功能。

电能主要以青梅线220千伏电压输送到省网。

机组由武汉汽轮机厂成套供货,于1992年12月至1994年5月,4台机组陆续投产。

发电机型号为SF—48/8450,电压为13.8千伏,发电机定子分4辨运送至厂房组合安装。

二、故障现象电厂3号机组在试运行期间即发现在升压过程中,定子部分会发出“嗡嗡”的声响。

1999年9月1日,大修期间,发现3号发电机定子铁芯-X方向的220、230槽的齿压片松脱,经过简单压紧处理后投入运行。

2000年4月30日,该机组满载运行(有功功率3.6万千瓦),发现定子铁芯-X方向的220、230槽的齿压片再次松脱,离机座下环板的间隙约6-7毫米;齿压片上部的铁芯冲片向上变形,铁芯冲片变形后的波浪高度约6毫米,长约200毫米,铁芯冲片上端部的压紧钢板比相邻压紧钢板高出5毫米;一个压板上的调节螺丝未接触铁芯上齿压板,距离约1毫米;220、230槽的齿压片上部的铁芯冲片有明显的局部过热现象,组合缝间隙超标。

随后的一年内,2号发电机、4号发电机也发现有类似情况。

三、故障处理利用机组大修机会,采取一系列定子消缺措施,主要有:(二)做好防护工作。

用白布围好定子线棒上、下端部,用面粉团塞好有缝隙的地方,防止铁屑、焊渣及杂物进入通风孔和缝隙。

同时做好防火措施。

(一)用角磨机打磨受损的定子铁芯。

打磨深度以除去定子发热严重部分为准。

打磨时,火花向外,打磨速度不能太快,防止局部发热严重而损坏铁芯绝缘。

英国近代钢铁技术在中国和日本的传播

英国近代钢铁技术在中国和日本的传播

技术顾问
技术指导与 设计者
工部省釜石支厅 大岛高任
明治政府采矿与冶金外籍 顾问 Louis Bianchi
英国咨询工程师 David Forbes
技术实施
技术人员山田淳庵
英国工程师 William H. B. Casley
1880年12月9日一场火灾烧毁了位于小川(Kogawa)的釜石铁厂 最主要的木炭生产设备,12月15日,高炉因燃料短缺而停工。 1882年三月,釜石铁厂高炉第二次开工,至少有一座高炉被改作 用焦炭为燃料,因煤炭含沥青,具有很高的可燃性,极易在炉内 变成更轻的粉末,从而阻塞炉口,使得出铁量逐渐下降。最终导 致原料凝结成块。高炉在运作了196天后再次停工。
“英国工程师被告知釜石铁矿蕴藏丰富, 并且周围木材资源充足,因此他们为釜石 铁厂设计了大型的木炭高炉。……经过调 查,我发现传说中釜石铁矿石蕴藏丰富的 说法不实,首先,能找到的矿藏真实储量 大约130,000吨,而其中的一半是在悬崖 下,开采和运输都非常困难。即使我们能 成功开采,也不可能盈利。此外,两年内 釜石周围所有的木材资源将被耗尽。”— —伊藤弥治郎(Ito Yajiro)
山尾庸三(1837-1917),是日本明治时 期著名的政治家。1863年作为著名的长州 五杰之一,与伊藤博文一起秘密前往英国 留学,山尾庸三在格拉斯哥半工半读。 1868年回国,曾任工部大臣、法制局长官, 创建了东京大学工学院前身,并担任日本 工学会会长36年。
铁厂的选址与规划
1874年春夏之交,Bianchi与大岛高任一起继续在该地区考察,为新铁 厂寻找合适的地址。这期间,两人对于选址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Bianchi:设在交通便利靠近水源和原料地的玲子地区。两座较大的高 效的冶铁高炉,一条使用蒸汽机驱动的火车运矿铁路,一座轧钢厂。 大岛高任:设在三面环山的地区,避免严寒和风暴。建设5座相对较小 的与之前的釜石高炉相类似的高炉,铁矿石的运输采用用马拉的轨道 车 。

青溪铁厂3

青溪铁厂3

试论贵州青溪铁厂的创建及作用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论起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钢铁厂,多数人都会想到武汉的汉阳铁厂。

很少有人知道,真正夺得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钢铁厂称号的,是远离沿海的贵州青溪铁厂!但青溪铁厂仅存在了两个月,因此,研究经济史的专家,许多都对这个铁厂未加注意,学术界也未把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予以重视。

在镇远县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块长方形铁锭其上浇铸四个大字:天字一号。

这块铁锭是贵州省镇远县青溪铁厂1890年所生产,是中国民族重工业起步的第一个脚印,其开创性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贵州巡抚潘霨奏请在镇远开办铁厂,委其弟潘露主持厂务。

青溪铁厂耗银27万余两,于1890年建成投产。

主要生产设备有高炉1座,熟铁冶炼炉8座,炼钢炉2座,轧条机l3 台,轧板机1台,均从英国进口。

当时出产的品种有钢板、钢条、粗细铁丝、螺丝钉等,主体厂房占地6O余亩。

铁厂日产生铁25吨,钢48吨。

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大型铁厂,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铁厂规模之大,在当时国内所仅见。

但青溪铁厂投产不久后,即被迫停工并最终破产。

本文试从各方面对青溪铁厂的创立及破产进行分析。

贵州是内陆省份,山路狭窄崎岖,直至明末清初尚无近代社会标志的交通条件。

当时贵州的官马大道也宽仅丈余,只能供人马通行。

由于交通不便,商人裹足不前,更不愿意投资。

贵州交通不便的状况,严重的制约了贵州经济的发展。

贵州的经济状况一直居于全国末尾。

“黔省尤系瘠区,每岁度支全赖各省协济。

” 因而古谚语有“人无三分银之”说。

这种状况直到光绪朝也没有改变。

咸丰五年(1855年),日本人井上到青溪进行铁矿调查并提出了开采计划,青溪铁矿的开发从而引起了贵州官府的重视。

这一史实充分说明贵州虽然拥有丰富的矿产,但落后的生产技术与之形成巨大的矛盾,至今也还是欠发达,欠开发的双欠境地。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到中日甲午战争以失败告终的洋务运动,支持洋务的洋务派认为,中国的制度远远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只有“火器”不如人。

中国近代最早的钢铁厂——青溪铁厂

中国近代最早的钢铁厂——青溪铁厂

中国近代最早的钢铁厂——青溪铁厂提起“青溪铁厂”,或许很多人会感觉到陌生,但这个被遗忘在历史角落中的铁厂却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钢铁厂。

上奏朝廷首开先河1889年张之洞在湖北汉阳大别山下创建汉阳铁厂,汉阳铁厂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其实,在汉阳铁厂开办之前,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境内就已经有了第一个钢铁企业,它就是青溪铁厂。

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恭亲王奕祈、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和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为首的“洋务派”,纷纷在中国开办各种现代化工业。

洋务运动一时风起云涌,由此也催生出了贵州的青溪铁厂。

贵州青溪(今镇远清溪镇)一带盛产铁矿,土法炼铁一直很活跃。

咸丰年间,日本人井上到青溪一带进行铁矿调查,提出开采和建立炼铁厂的计划。

计划虽遭到了贵州当局的反对,但这件事对贵州地方政府产生了很大触动。

1885年11月,时任贵州巡抚的潘蔚将《黔省矿产甚多,煤、铁尤甚,可否体察开采折》上奏朝廷,得到清政府“着即该署抚详细体察,认真开办,毋得徒托空言”的批复。

由此,中国近代钢铁企业的创办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

筹建铁厂,实业强国筹建钢铁厂在当时的中国并无先例,贵州青溪铁厂的建立面临的是重重困难。

最重要的就是资金问题。

为解决资金问题,潘蔚先查明煤铁最旺之处,然后竭力招徕,用“商办官销”的形式办厂开采。

之后他派人到上海募集股份,标准是每百金为一股。

但是募股并不尽如人意,预计的三千股,只募到了一千余股,约银十万余两,与原先设想的三十万两之数相去甚远。

最终拨公款银十九余万两,再“请借洋款三十万两”才解决了筹建费用。

在建的青溪铁厂资金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青溪铁厂于1887年8月在青溪舞阳河畔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正式破土动工。

厂房和厂址修建完毕后,潘蔚立即派人到英国采购了迪赛德机器制造厂制造的熔矿铁机炉、冶炼贝色麻钢炉、轧钢铁条板机床,以及一千七百八十余吨耐火砖材料。

1890年6月1日,贵州青溪铁厂正式建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近代钢铁工厂。

汉阳铁厂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其他钢厂——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蹒跚起步

汉阳铁厂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其他钢厂——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蹒跚起步

- 13 -□ 何太平汉阳铁厂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其他钢厂——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蹒跚起步摘 要:汉阳铁厂、清溪铁厂、江南机制制造局炼钢厂代表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蹒跚起步。

描述了汉阳铁厂的兴建和衰落过程,指出汉阳铁厂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小农经济的土壤没有提供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产业基础、人才储备和制度准备,揭示了汉阳铁厂与宝钢结局差异的根本原因。

汉阳铁厂的衰落意味着近代中国第一代钢铁强国梦夭折。

关键词:汉阳铁厂;清溪铁厂;官督商办;高起点引进;宝钢中图分类号:F429.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779 (2020) 02-0013-03一、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1861年洋务运动爆发,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影响下,清政府从军事工业入手开始创办洋务企业,各地先后共创办10余所官办军工企业。

其中以曾国藩1861年在安庆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1865年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1866年在福州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最为著名。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运动在思想上从“自强”转向“求富”,实业重心转向民用工业,各地先后创办了20多家民用企业。

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1876年在河北创办开平矿务局,1878年在上海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左宗棠1878年在兰州创办兰州织呢局。

19世纪70年代,铁路也开始修建。

1874年12月,英国人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在上海擅自修筑了吴淞铁路(后被拆废)。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基隆修建了1条矿区铁路。

1881年为了开发开平煤矿修筑唐胥(唐山—胥各庄)铁路。

军工、民用企业发展及修筑铁路所需钢铁主要依赖进口。

据清政府贸易总册记载,1886年进口金属产品值银240余万两,1888年值银280余万两。

由于国内钢铁需求激增,发展钢铁工业被提上议事日程。

正如张之洞在奏疏中所述“中国岁销洋铁值五百余万金,粤销即不少。

漏卮宜杜。

购机开采,设厂煎炼,皆所必需,炼铁尤要”。

东莞市清溪镇S358省道铁场路段K38+000左侧滑坡治理边坡支护施工方案

东莞市清溪镇S358省道铁场路段K38+000左侧滑坡治理边坡支护施工方案

第一章、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S358省道(惠州-清溪段)K38+000左侧位于东莞市清溪镇铁场路段,08年雨季期间发生滑坡。

坡体产生明显滑动面及鼓张裂缝。

坍体宽6.0~10.0m,高约10m。

在坡顶处形成1~2m左右高的陡坎。

边坡长约187m,坡面面积约3007㎡,平均坡度约为40°。

拟整治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按永久性边坡设计。

二、施工场地的地层地质情况根据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地质资料,边坡范围内地层由上而下为第四系填土层、坡积残土呵呵侏罗纪系塘厦群泥岩夹泥质粉砂岩。

详细资料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三、基坑支护型式选取本边坡主要采用以下方式支护:1、边坡坡脚:抗滑桩+锚索(扩孔)支护;桩顶设置宽度为1m的现浇混凝土挡墙。

2、边坡坡面:格构梁+锚杆(扩孔)+0.2m级配砂石反滤层+预制正六角块体+挂纤维网+喷客土植草绿化。

3、+55~+97区间二级边坡采用土钉墙进行加固,坡脚种植攀爬植物以绿化坡面。

4、边坡平台:现浇0.1m厚钢筋网混凝土面板硬化处理。

5、边坡排水:坡顶和坡底采用明沟排水方案,经竖排水沟导入道路路侧边沟。

具体支护范围及支护方式见第二章、编写依据1、《东莞市清溪镇S358省道铁场路段K38+000左侧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图纸》。

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4、《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手册》2005。

5、《建筑地基基础施工及验收规程》(JGJ-20-99)。

6、《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96-97)。

7、《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46-92)。

8、《土层锚杆设计及施工规范》(CECS22:90)。

第三章施工部署一. 施工准备工作(一)技术准备1、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审查施工图纸和有关的技术资料,进行图纸自审,了解设计意图和技术标准,熟悉技术规范、规程和有关技术规定,写出自审图纸的记录,并提前交给建设单位、以便进行图纸会审工作。

因地制宜走富有镇远特色的小康之路

因地制宜走富有镇远特色的小康之路
就 业 空间 , 提 高群众 生 活水 平。
j . 的 小康, 就没有 动力, 城镇化是
础 。要 通过 工 业
记 县
以文化旅游为特色 。 带动第三产业
动农村, 产业化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 , 构筑县域经济
新格局

长 论 坛
快速发展
镇远作 为贵 州仅 有的两座 国家级 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6 张国家级旅 游品牌 , 享有 “ 中国最具影响力旅游名 县” “ 中国十佳旅游古城” “ 中国最美 的 十大古城” “ 中国十佳城市慢游地” 等美 誉, 其历史文化悠久 , 文物古迹众多 , 民 族风情浓郁 , 自然风光优美 , 是其他地
形成湘黔两省交界地区的强大竞争优势 ,
抢先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向此聚集 ,建设成 增加城 乡居民收入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举措,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个核心指 为我省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又一重要桥 头堡 , 从而形成贵州经济新的增长极。省 、 州、 县共建黔东经济开发区, 已基本形成共
识。
在此情况下, 2 0 1 2 年全县规模工业税收
已占到全县财政总收入的4 2 . 1 %, 可见工业 仍然是镇远的第一支柱产业 ,占主导地位。
我们必须审时度势 , 顺应“ 工业强省” 战略大
气候 , 突 出实 施 “ 工业 强 县 ” 战略, 做 大做 强
工业。一是认真实施工业产业重点工程, 力
业投资1 0 亿元, 努力形成新的工业经济增长 点。二是借助省级经济开发区政策, 加强工 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按照高起点、 高标准的要求, 着力提升园区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完善生产性服务设施、 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和园区功能,统筹推进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共建幸福铁场——东莞市清溪镇铁场村改革发展纪实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共建幸福铁场——东莞市清溪镇铁场村改革发展纪实
场 怎么能建 工厂呢 ?答案 让铁场人感 到光荣 , 也有些 失望 。
铁场有 山有水 ,有 -B E 望 不边 的农 田、菜地 ,还有大
片 的花 园、果 园 。早 在 1 O多年 前 ,就有 占地 达 数百 亩 的 安华 园、缤 纷花 场落 户铁 场 ,后来 又 有 占地 7 0余亩 的御 花园花场 进驻 , 它们把铁场 变成 了广 州、 深 圳、香港的 “ 后
中华花鳅及越 鲇等鱼类 。
通 门户 ,也是惠 阳、东 莞、深圳三地 的交汇 点 。即将 竣工 通车的丛 莞高速清 溪段 贯穿辖 区内,地理位置 优越 ,环境
优美, 交通相 对便利 。

为落 实党 的十 八大 精神 ,《 新 经济 》 杂志 自开 设 《 走 基层 看变化 关注 民生 》发展成就宣传 专栏 ,以多种 形式 , 生动展示基 层社 区科 学发展的成功 实践和宝贵经验 , 为此 , 在举 国上 下认真 学习党 的十八关于党 的群众路 线教 育实践 活动之 际,我们 走访 了清溪 镇 铁场 村党 工委 书记 韩志 坚 ,
吃的肉是没有激 素的 “ 放心肉 ” , 饮 的水 是纯 净的 “ 山泉水 ” ,
铁场 人是淳 朴的 ,他 们明 白 自己肩上 的重任 ; 铁场 人
也是聪 慧的,他们 不想停 留在工业化 进程之 外 。他们 以土

78一
MA Y 2 01 5
呼 的气 是清 新的 “ 鲜空气 ” ,近 年来开始大力发展 中峰养殖
新经济
NE W E CON OMY I 专页 - 东 莞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东莞市清溪镇铁场村 改革发展 纪实
地 对 外包租 的方 式 “ 解 放 ” 了 自己,也呵护 了这 片土地 。他们 越过 竹 山坳 ,进 机 关 、进 单位、进工厂 , 有 的还 在镇上做起 了生意 …… 他 们 白天 到几公 里外 的镇 上上班 ,晚 上 回到 空气清新的铁场休憩, 他们又找到 了新的平衡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贵州青溪铁厂的创建及作用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论起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钢铁厂,多数人都会想到武汉的汉阳铁厂。

很少有人知道,真正夺得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钢铁厂称号的,是远离沿海的贵州青溪铁厂!但青溪铁厂仅存在了两个月,因此,研究经济史的专家,许多都对这个铁厂未加注意,学术界也未把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予以重视。

在镇远县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块长方形铁锭其上浇铸四个大字:天字一号。

这块铁锭是贵州省镇远县青溪铁厂1890年所生产,是中国民族重工业起步的第一个脚印,其开创性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贵州巡抚潘霨奏请在镇远开办铁厂,委其弟潘露主持厂务。

青溪铁厂耗银27万余两,于1890年建成投产。

主要生产设备有高炉1座,熟铁冶炼炉8座,炼钢炉2座,轧条机l3台,轧板机1台,均从英国进口。

当时出产的品种有钢板、钢条、粗细铁丝、螺丝钉等,主体厂房占地6O余亩。

铁厂日产生铁25吨,钢48吨。

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大型铁厂,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铁厂规模之大,在当时国内所仅见。

但青溪铁厂投产不久后,即被迫停工并最终破产。

本文试从各方面对青溪铁厂的创立及破产进行分析。

贵州是内陆省份,山路狭窄崎岖,直至明末清初尚无近代社会标志的交通条件。

当时贵州的官马大道也宽仅丈余,只能供人马通行。

由于交通不便,商人裹足不前,更不愿意投资。

贵州交通不便的状况,严重的制约了贵州经济的发展。

贵州的经济状况一直居于全国末尾。

“黔省尤系瘠区,每岁度支全赖各省协济。

”因而古谚语有“人无三分银之”说。

这种状况直到光绪朝也没有改变。

咸丰五年(1855年),日本人井上到青溪进行铁矿调查并提出了开采计划,青溪铁矿的开发从而引起了贵州官府的重视。

这一史实充分说明贵州虽然拥有丰富的矿产,但落后的生产技术与之形成巨大的矛盾,至今也还是欠发达,欠开发的双欠境地。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到中日甲午战争以失败告终的洋务运动,支持洋务的洋务派认为,中国的制度远远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只有“火器”不如人。

他们认为只要学习了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中国就可以强大起来。

如李鸿章说,“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他们开始向外国大量购买枪炮船舰和生产设备,陆续兴办造炮制船的军事工业。

这就需要大量的铁矿石和钢铁产品,而青溪又盛产铁矿,汞矿、铅矿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煤、铁矿蕴藏量丰富,其他如金、银、铜、硝石、雄黄、石英等矿产也有分布,故而确立了优势,抢占了先机。

而聪明睿智、勇于开拓的潘霨就看准了这一点,决定大胆先行,在青溪兴建铁厂。

如若站在今天看来,当时远离朝廷的贵州青溪能率先创办铁厂,其真实原因则是各省民族工业发展的渴求;是国情时局的需要;更是洋务运动催生下的必然产物。

在潘霨看来青溪建厂有三个有利条件:一是各省急需煤铁;二是贵州煤铁蕴藏丰富,极少开发利用;三是黔东江河纵横,水上交通便捷,货运可直达长江。

潘霨是一个洋务官僚,他于光绪十一年上折要求在贵州镇远开办青溪铁厂,利用贵州的地下资源,依靠商人资金兴办新式的采矿企业,为洋务派的军事和民用工业提供原料和燃料,以此开辟财源,扭转贵州历来“每岁度支全赖各省协济”的财政困难。

该建议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奏准筹办。

资金一直是困扰青溪铁厂的关键问题。

青溪铁厂筹建时采取“商办官销”的形式,到上海募集股份,由贵州矿务总局公开刊发《贵州矿务札文》于各报,向社会各界宣传办厂宗旨、经营管理、发展前景,展现铁厂的美好前景,以吸纳社会各界的资金。

由于贵州的投资环境落后,因而社会反响并不积极,资金的募集很不理想,从始至终在省内外只招到商股十万两(省内五万两),潘霨只得挪用公款十九万二千两,并拟借洋款三十万两垫支筹建工程。

这样挪用的公款实际上变成了官股,商人筹股不多,铁厂实际上成了以官股为主的官商合办企业。

潘霨请调其胞弟潘露兼办贵州矿物,负责青溪铁厂的筹办工作,而最终决策权实际上由潘霨所掌握,这样青溪铁厂从一开始领导权就掌握在官僚手中。

这就导致了青溪铁厂出现问题时,往往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处理。

这种封建生产关系严重的束缚了铁厂的发展。

官方是铁厂的实际控制者,他们既不懂生产技术,也没有管理企业的能力,发生问题时只能采取封建衙门的作风处理问题。

再从技术环境与资金方面来看,贵州当时没有适应近代化企业的管理、技术人才,没有雄厚的资金赖以支撑,也是导致青溪铁厂最终破产的重要原因。

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下,青溪铁厂在筹建和生产过程
中遭遇重重困难。

如该厂筹建时,由于贵州历史上没有开办过近代企业,自然缺乏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潘露为洋务派知名的技术人才,他上任后,从上海聘请了由法国人罗克莱带队的外籍工程师五人,又雇佣了一批江浙技师和工匠。

青溪铁厂全部设备及材料进口于外国。

从英国等地购买的设备,仅运输即大约花了一年时间。

再如炼铁使用的煤炭也成了铁厂生产的难题。

铁厂使用的煤是瓮安县兰家关的煤,质量不合格,导致炼铁炉塞事件发生。

若用湖南弯水煤又运费昂贵,反造成亏损。

重工业工厂的分布多为动力和原料导向型,对交通的依赖也是很强的。

在清末,交通因素还不明显,但是封建政府难以理解原料、动力和市场之间的奥妙,以降低生产成本。

青溪铁厂的生产成本大大提高,并引起产品质量的下降。

贵州文化落后。

清政府在贵州的教育一直停滞不前,培养人才由书院,选用人才由科举。

据载,嘉庆年间贵阳共有书院十三所,书院的条件大都十分简陋,经费拮据,书籍奇缺。

这一状况直到洋务运动后期也未得到改善。

在新开办的学堂中,师资缺乏特别是理工师资的缺乏,导致贵州技术人才奇缺。

面对这一文化环境,青溪铁厂不得不借助于省外国外的技术人才。

设备的掌握者都是从国外聘请的技术人员,潘露死后竟无合适的人选接任。

总之,贵州当时尚处于自然经济时期,不具备近代化大型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营销环境。

青溪铁厂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大型企业,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极不协调,难逃一败。

潘霨的结局和铁厂的失败,是那个腐败没落的封建制度所注定的必然结果。

而这段历史也值得回味。

潘霨开贵州矿务,筹建铁厂的主要目的是堵塞漏厄,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

其实质也就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对自己来说就是以兴办近代矿业,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但是他这种大胆尝试,见识、胆略和气魄,仍是让人敬佩的。

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身利益和维护封建统治的,但其抵制外来资本主义侵略的思想,为“求富”而开发贵州的实际行动,以及身体力行、艰苦创业的精神是应该肯定的,这种作为是符合历史潮流的,铁厂的失败也为他人提供了经验和教训,铁厂的建立在贵州乃至全国也是开创性意义的。

潘霨兴建了中国近代最早最大的官商合办的钢铁企业青溪铁厂;它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大、实力强的近代工矿企业;它对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

早在一百多年前的青溪铁厂,就已经开始利用市场运作,实行股份制筹集资本,这或许是贵州最早采取资本主义经营模式的大胆尝试。

反思:青溪的这个第一,反映了求变心切但并不具备条件的贵州,以违反常态的步伐,开展赶超型经济活动。

它的创办及其迅速夭折的事实,为我们对这一段历史进行理性思考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

虽然夺得了第一,但是仅仅只存在了两个月,对当地的经济没有作出任何实质性贡献,这种第一有什么作用呢?凡是经济活动,就应该按经济规律办事,就应该有所经济效益,没有效益的经济活动,就不会被社会所承认,也不会被经济史所承认,哪怕这种经济的形式多么新、多么早。

我们贵州人主观上的赶超情结,这种精神是十分难得的,也是可嘉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物质层面的近代化只是企图挽狂澜于既倒的部分官僚士绅的一厢情愿。

不进行革命意义的社会变革,任何经济形式的近代化都缺乏依托,哪怕有一点儿惊世的举动,那也只是唐吉诃德式的勇敢。

百余年之后的今天,中国无论沿海还是内地,大家又都在争相宣称自己拥有多少个“第一”。

此时,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青溪这样的“第一”所蕴含的历史教训,是非常有用的。

不一定非要勉强去争第一,而着重去争得应有的效益,发展的环境和空间,是不是比徒有虚名的第一要有价值得多呢?
青溪铁厂首先在建立健全经营管理、用人制度上,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层机构,在用人上,除潘露懂一点经营之道外,其余两位接办者对经营管理一窍不通,更谈不上引进先进的、新的运作管理机制。

其次今天我们注意官企分开,政企分明,不以行政命令代替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青溪铁厂成于官僚,可以说也是败于官僚。

其三经济的发展需要适当的经济环境,比如交通,政策,教育,人文环境和人才储备。

青溪铁厂推行股份制,但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具备近代化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社会基础。

地处偏僻、资本实力有限,不在当时中国经济的主流圈中,皆严重制约着近代企业。

虽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并在省外公开招商,效果都不好。

没能摆脱官僚体制的羁绊和制约,股份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其四,工厂的设立要依据自身需要,选择成本最低的区位因素。

青溪铁厂本地产的煤不适应于冶炼,用外省的煤又使成本提高,造成亏损,无法继续进行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