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突转和发现正反衬托虚实运用拟情于物共26页文档

合集下载

[诗词赏析技巧]第七次课之突转和发现、正反衬托、虚实运用、拟情于物

[诗词赏析技巧]第七次课之突转和发现、正反衬托、虚实运用、拟情于物

诗词曲的技巧之突转和发现――强烈的戏剧效果“突转”和“发现”“突转”和“发现”本来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十一章中论戏剧情节结构时所总结出的艺术手法,“‘突转’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发现’,如字义所表示,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

“突转”和“发现”是戏剧结构的重要艺术手法,“突转”使剧情陡然急剧发生变化,往往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大起大落,产生强烈的戏剧性。

再配合“从不知到知”的“发现”,则更能动人心弦,富有强烈戏剧效果。

其实,不仅戏剧创作中经常运用“突转”和“发现”手法,以“如字义所表示的”来谈这两种艺术手法,就会看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也常常使用“突转”和“发现”手法来造成起伏变化,增大作品力度,强化感情色彩,与戏剧中使用这两种手法精神相通。

例如:有个故事说,明朝时某家兄弟为其母祝寿,邀请了名人解缙(一说唐寅)。

解缙应请作一首庆寿诗,谁知开头一句竟然是“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闻之失色。

但他第二句马上一转:“九天仙女下凡尘。

”顿时化贬为褒,令人转嗔为喜。

第三句却又是:“养的儿子都是贼”,更令其家人勃然大怒。

但结句再一转:“偷来蟠桃献娘亲。

”既切祝寿主题,又让大家欣慰高兴。

全诗故弄玄虚,大起大落,时而让人惊诧莫名,简直恨不得破口大骂,马上又让人笑逐颜开,满怀喜悦。

强烈效果的产生,在于此祝寿诗采用了突转手法。

诗中的应用郑珍的《晚望》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析:景美与人穷、乐与苦在“突转”中形成鲜明对比,这实在是一种独特的写法,创作出一首特出的山水田园诗,与以前那些闲适恬淡之作全然不同。

词中的应用韦庄《女冠子》昨夜夜半,枕上分明见。

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析:这首词是以梦境反衬现实,采取“发现”手法。

词写别后<a name=baidusnap0></a>相思</B>,从相会的喜极到“发现”是一场空欢喜,从不知到已知,大大强化了大失所望,以至难以抑制而“不胜悲”的感情。

诗歌鉴赏之二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之二表达技巧

⑹虚写和实写
•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 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 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 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修 辞 手 法
01、比兴 02、比喻 03、拟人 04、对偶 05、对比 06、用典 07、双关:谐音双关 08、夸张 09、叠字 10、互文 11、反问 设问 12、反语
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⑴托物言志
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 情感,哲理,等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1 抒情手法
表 达 技 巧
2 描写手法
3 修辞手法 4 篇章结构
抒情手法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 间接抒情: 1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2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 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4 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鉴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 用典抒情
反衬或以虚写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 白)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 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从内容看,都 送 别 是写 __________________ 从抒情手法看,李 诗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____________ ,王诗______________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
己的思想情感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描写技巧(可编辑修改word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描写技巧(可编辑修改word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描写技巧1、烘托与对比之烘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以人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以物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ft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ft鸟”等以闹衬静。

以景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例一石头城(唐•刘禹锡)ft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ft、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烘托与对比之对比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将“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对比手法它不是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是一种内容设置的技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公开课课件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公开课课件

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现代诗歌中虚实结合案例
01 戴望舒《雨巷》
诗中通过实写雨巷、油纸伞等意象,虚写一个丁 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 物的追求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
02 卞之琳《断章》
诗人通过实写桥上的风景和看风景的人,虚写别 人眼中的自己和装饰了别人的梦,表达了世间万 物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哲理思考。
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
实写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描述,如景 物、人物、事件等;虚写则指通过想 象、联想等手法对抽象情感、哲理等 的间接表现。
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分辨实写与虚 写的部分,体会其相互映衬、相得益 彰的艺术效果。
02
虚实结合在诗歌中运用实例
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案例
01 02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歌具有节奏韵律美、意境深远、语言凝练等特 02 点,常通过象征、暗示等手法表达深层含义。
诗歌分类多样,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 03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鉴赏方法论述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生平、思想 及创作背景,有助于 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意象分析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体会其象征意义和情 感色彩,进而领悟诗
词汇选择在虚实结合中重要性
精准用词
在虚实结合的诗歌中,要选用准确、 生动的词汇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创新性词汇
在虚实结合的诗歌中,可以尝试运用 一些创新性的词汇,以增强诗歌的独 特性和新颖性。
丰富词汇
通过运用丰富的词汇,可以更好地描 绘诗歌中的虚实结合场景,使读者产 生更加深刻的感受。
培养良好的诗歌鉴赏习惯与兴趣
鼓励学生将诗歌鉴赏融入日常生活中,如定期阅读诗歌、参加诗歌朗诵会等,培养其良 好的鉴赏习惯与兴趣。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完整版)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完整版)

3、借代,形象生动地表情达意。
⑴用相关事物代所要表达的人或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朱门”代富豪之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飞将”代李广,实指唐朝名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风骚”代文学成就。
3、借代,形象生动地表情达意。
固定代称: 战争、战乱——烽火、烽烟、狼烟、干戈等。 书信——鸿雁、尺素、尺牍等。 船——扁舟、兰舟、画舫、樯、帆、棹、楫等。 太阳——东曦、金乌等。 月亮——蟾蜍、蟾宫、玉兔、嫦娥、婵娟、银阙、 珠宫、银盆、玉轮、冰轮、玉环、玉盘、清辉、 桂树等。
1. 啼 2.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草湖、野庙, 便形成了一 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感伤的氛围。4.以物 喻人,抒写了游子佳人的断肠思。
衬托 比兴 用典 抒情
虚实 象征 修辞
“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 象的比喻,“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 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 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 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比兴 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 极言春光之美。以此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 浓厚。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 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 清静寂寥。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达 了内心孤独寂寞之情。
请从“虚实”关系 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 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 以抒怀。

(完整word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

(完整word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导入: 我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 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 结合诗的内容, 分析它的表达技巧。

然后答案中有时就会出现这样的字样: 实中有虚, 虚中有实, 虚实相应, 虚景和实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而我们往往因写不出或写不完全而被扣分。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虚与实”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虚实结合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 是真实具体的描绘;“虚”:则是想象之景, 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 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 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 故也是虚景。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 但此时并不在眼前, 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 颇有故国凄凉, 物是人非之感。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 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 词人酒醒梦回, 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 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 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 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膏锋锷”:兵士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
问:这首词中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答:1借代。2“珠翠” 指妇女佩带的首饰,指代宫 女。3写出了汴京皇宫内,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 富庶升平的气象。
7、用典 用典有用典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 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讽今)。
例2: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 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 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 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 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膏锋锷”:兵士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
古代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抒情类: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乐哀)、借事抒 情、借古讽今(喻今、伤今)、用典抒 情、托物言志 2、描写类: (1)角度:远近、俯仰 (2)方式:感官(视、听、嗅、味、触) (3)方法:正侧、动静、虚实、声色、 明暗、点面、细节、白描 3、其他:渲染、烘托、衬托(正反)、 对比、象征、联想、想象、抑扬、渲染 、铺垫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 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 史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中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 写今日冷落荒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 受到特别深切,蕴含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古诗中最难的手法!高考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指导与突破

古诗中最难的手法!高考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指导与突破

古诗中最难的手法!高考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指导与突破在《蜀道难》中,李白以虚写实,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也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

赏析古代诗歌的虚实结合手法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点。

虚实结合原则:抓物象的特点,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抓物象的特殊内涵。

一、虚实结合的含义虚实结合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虚与实是相对的。

诗中的“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诗中的“虚”指:①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③回忆:已逝之景的情境。

④联想:由此及彼,从对方的角度写。

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视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二、虚景和实景的关系“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1.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如:姜夔《扬州慢》中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如:欧阳修的《踏莎行》,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阕写虚,通过设想“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规范答题步骤第一步:明手法。

准确指出用了虚实结合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

结合诗句阐释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第三步:析效果。

a.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b.烘托渲染某种氛围,表达作者某种情感。

四、详细内容01虚与实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鉴赏突转和发现正反衬托虚实运用 拟情于物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