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中的虚实关系及动静关系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要拿高分,你必须弄懂诗歌中的“虚”与“实”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要拿高分,你必须弄懂诗歌中的“虚”与“实”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要拿高分,你必须弄懂诗歌中的“虚”与“实”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只有真正弄清了什么是“虚”,什么是“实”,才能准确用到诗歌的鉴赏活动中。

今天,我们就详细解析一下这种艺术手法。

一、诗歌中的“虚”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二、诗歌中的“实”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三、“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

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有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

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

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

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

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

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

①哲理为虚: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

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

动静虚实

动静虚实
1、动静关系 诗歌常常通过意象的动静结合, 采用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 达情感。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以动衬静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分类: 以静衬动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以静衬动,冰冷死寂的画面, 突出毅然垂钓的渔翁。 动静结合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 • •
• 三 设想的未来之境。 •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 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上片除“念 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 写 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 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 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 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 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 二 已逝之景之境。
•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 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 《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 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 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 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尽棘丛, 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 六宫。”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 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 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 险峻的形势; •《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 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说到表现手法,不得不提的是表达技巧。

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是没什么区别的。

但严格区别,表达技巧还包括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内容,也就是说,在表达技巧的范畴内,除以上几类,其他的表达技巧可以明确地称之为表现手法。

下面分别谈一谈几种比较典型的表现手法的特征和答题要点。

一、动与静动静结合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内容。

主要特征形式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达到更好地为主题服务的效果。

1. 实例解析。

以静写动的情况相对少一些,如,谢�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将流动的江水比作静止的白练。

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将流动变成静止,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整体感,给人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更多的诗词中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方式。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虽然清泉流于石上淙淙有声,但在偌大的森林中只听见这水声,可见环境的清幽静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等等都是以动衬静的典范。

2. 解题示范。

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答: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这首诗,“出”的主体是“山”,而它偏偏是个动词,自然是以“出”的动来写“山”的静,使山的清瘦的形象更加突出,从而突出了作者人格清高独立的形象。

3. 思路指津。

判断以动衬静,自然要找到诗中比较特别的“动”“静”来,答题时也要抓住主题,注重“动”的“静”的关系,最后补充说明表达效果和作用。

诗歌鉴赏--动静、虚实结合

诗歌鉴赏--动静、虚实结合

1、结合诗句分析,具体指出诗中所描绘的实与虚的景象。2’ 2、简要指出实景与虚景联系起来营造了意境 1’ 术语: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虚写实、化虚为实 3、简要点出对于表现诗人情感或主旨,有何作用。 1’ 术语:富有意趣,内涵丰富,拓展想象空间
请从虚实角度对本词略作赏析(4分)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 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 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2、正侧结合 3、烘托映衬
试从动与静的角度,赏析本诗的三、四句。(4分)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步骤1 ———— 此二句,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 结合诗句分析,具体表述诗中所描绘的动态景象。1’ 步骤2————
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结合诗句分析,具体表述诗中所描绘的静态景象。 1’ 步骤3————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 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简要指出动景与静景是如何联系起来营造意境的 步骤4———— 1’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 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 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营造出生动真切的意境。
典例解析
例1: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词进行赏析(4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梳理:雨后的池塘水面平静,雨水洗涤过的池面像经人轻磨拂拭的明镜映照着
门柱,忽然一阵风起,万千杨柳枝条袅娜飘动,欣喜中乘风起舞。舞动时抖 落一身水珠,洒向池中荷叶,传来嗒嗒万点声。 1、雨后池塘的水面平静,明镜一样照在檐楹,忽然东风吹动柳舞,非常自然地 动静结合。 2、前两句写水面平,如明镜一般是静,后两句写东风吹杨舞,荷心万点是动。 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写出了雨后池上的美。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动静、虚实 PPT课件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动静、虚实 PPT课件
2015年4月7号 星期二 心情寄语: 拼搏的汗水折射着着成功 的光芒,奋斗的年华里洋溢 着人生的欢乐。
积土成山
字音: 女红(gōng ) 阿谀( ē ) 叶韵( xié ) 白血病( xuè ) 白术(zhú ) 大伯子(bǎi ) 蚌埠( bèng ) 夯实( hāng )笔削( xuē ) 削笔(xiāo ) 扺掌而谈( zhǐ )下载( zài )名宿( sù ) 重创( chuāng ) 字形: 额(手)称庆 不( 经 )之谈 不可向( 迩 ) 不( 郎 )不秀 肖 已 不为( )甚 不( )子孙 不( 虞 )之誉 ( 惨 )无人道 娟 蝉( ) 联 ( 残)暴不仁 藏污纳( 垢 ) ( 诟)厉 婵( ) 默写: 1、 _________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___________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3、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4、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5、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而不知其所止 ———
请从“虚”和“实”的角度鉴赏 参考答案:①诗的一二两句写冬至之日,诗人一个人
在客店里,抱着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他相伴,是 实写。②三四两句 “家中夜深坐”“说着远行人” 等是虚写,是想象,想象家里的人或许像我这样深夜 坐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表现家中人也在 想我。③运用虚实结合,相辅相成,突出表现了诗 人孤寂之感,思家之情。
诗歌鉴赏 之
动静、虚实
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古诗中的“动静”和 “虚实”,牢记答题模式。 2、学会在实际操作中规范答题。
一、动静关系
这就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 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 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 如“鸟鸣山更幽”“鸣”为声)。因 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密 切关联。

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虚实、正侧、动静知识点

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虚实、正侧、动静知识点

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虚实、正侧、动静知识点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说的更通俗点,“实”就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触摸到的部分,就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就是诗词中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等。

作用: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游天姥山,观奇景,见仙人,美不胜收,其乐融融,是虚写;梦醒后的所见和打算是实写。

又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上阕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阕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正、侧结合: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写对象本身,如直接描绘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和行动,所以又叫直接描写,也可称之为渲染。

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映衬、烘托所写对象,或通过别人的评述来描写所写人物,即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达到以“虚”写“实”的目的。

所以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也可称之为衬托、烘托。

作用:使所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形象。

高中语文 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课件 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课件 新人教版

请以中唐诗为例,分别 解说下列“虚实关系”。 1.实中含虚 3.虚实作比 2.以实衬虚 4.虚实结合
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
虚实与情景的关系
虚由实生,实仗虚行, 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景中却包含 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 在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实际 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虚实与情景的关系
•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 巴山夜雨时。”后两句是作者设想将来团 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 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 言表。 • 杜甫《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 干?”这两句是诗人设想他日与妻子相聚时的 情景。劫波度尽,夫妻团聚,情到深处, 泪流成行。这种未来团聚的喜悦(虚)正 好反衬了分离的悲凉和伤痛。
虚与绘画中空白艺术的关系
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 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 •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 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 写对话,“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的样子 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想像得出隐者出没 于高山云海之中……这就是以实写虚,也可 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我国的古典诗 歌,许多都运用了这种空白艺术,特别是以 白描手法写景叙事逝之景为虚
• 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 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 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写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破吴,胜利 而归的往事。诗人极力渲染昔日的繁 华,和今日的王城故址上只剩下鹧鸪 乱飞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 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是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关系、动静关系一、知识讲解知识点1:虚实相生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虚实结合: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1)实写《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也为实写。

(2)“虚”的三类内容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析】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例2:李白《蜀道难》:【析】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例3:李商隐《锦瑟》:【析】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②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析】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例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析】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析】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例2:“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西厢记•长亭送别[正宫][叨叨令]》)【析】崔莺莺送别张生的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①相反相成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1:姜夔《扬州慢》:此词中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例2: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诗人虚写叱咤赤壁的周瑜:雄姿英发,年华方盛却卓有建树,实写自己光阴虚掷,早生华发,“虚”“实”对比,有志报国与壮怀莫酬之情溢于言表。

②相辅相成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1:“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析】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实虚。

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2:王之涣《登鹳雀楼》描写鹳雀楼正是运用虚写黄河入海来侧面烘托楼之高耸。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轮落日向楼前一望无边、连绵起伏的群山西下,在视野尽头慢慢沉落,奔腾之黄河呼啸而南来,又向远处折向西流。

诗人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于笔下,真可谓“挫万物于笔端”,摹写出一幅宽广、辽远的巨画。

“白日依山尽”写实,而“黄河入海流”写虚,诗人想象黄河入海之磅礴气势,虚实相生,烘托鹳雀楼高耸入云之雄伟气势。

例3: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朋友一别,心何惆怅,此为写实;而日暮黄昏孤帆何在?此为写虚。

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强烈的对比,渲染一种分别后的失落、凄凉氛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一片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这里,对比、渲染相互融合,共同开拓一种怆然泪下、阔远凄凉的意境,写尽了离情别绪。

二、例题精讲例1: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问:这首诗上下片各分两层,请概括各层的内容。

答题指要:这首诗其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虚实结合,适合于表现广阔的生活画面,增加文章的思想容量,深化主题。

苏词分上下两片,各分两层。

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

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

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

最后三句从字面来看是写亡妻;“年年断肠”,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念念不忘亡妻。

三、训练巩固检测题1:依韵和永叔同游上林院后亭见樱桃花悉已披谢梅尧臣去年君到见春迟,今日寻芳是夙期。

只道朱樱才弄蕊,及来幽圃已残枝。

飘英尚有游蜂恋,著子①唯应谷鸟知。

把酒聊能慰余景,乘欢不厌夕阳时。

【注释】①著子:结子,这里指果实。

16.从虚实相生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4分)答案:(4分)颔联虚写想象中樱花含苞待放的美丽,反衬园中已是残枝的破败;情感由盼望到失望。

颈联实写在落英缤纷中却有蜜蜂飞舞的依恋,进而想象果实绽放,杜鹃知晓的情境;情感由失望而欣喜。

颔联以虚衬实,颈联以实映虚,两联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超脱的情趣。

检测题2:洛阳早春顾况⑴何地避春愁,终年忆旧游。

一家千里外,百舌⑵五更头。

客路偏逢雨,乡山不入楼。

故园桃李月,伊水向东流。

【注】⑴顾况:唐代诗人,苏州海盐人,一生官位不高,曾受人引荐入朝任著作郎,时洛阳为唐代东都。

⑵百舌:百舌鸟,立春后鸣叫不已,是民间最常见的一种留鸟,终年生活在一个地区,不随季节迁徙。

16、全诗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试就尾联加以赏析。

(4分)16.(4分)作者想象着故乡早春桃李盛开的美好景象,是虚写;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眼前景,是实写。

这种由虚而实的超大空间跨度,使诗歌情境开阔,内涵丰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弃官归乡的情感愿望。

检测题3:行香子·上海道中(清)袁通算定归程,嫩约①○1分明。

挂轻帆、江渡春申○2。

怪伊双桨,偏泥○3人行。

要等潮来,等潮去,等潮平。

酒也庸斟,梦也懒寻。

照相思、一点秋灯。

拥衾深坐,谁伴深更?有雨潇潇,风瑟瑟,雁声声。

注:①嫩约:不坚牢的信约。

②春申:黄浦江在上海市内部分的别称。

③泥:阻滞。

14、作品中的“上海道中”是。

(1分)15、下列对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算定”句说因急于还家而计算归程,表达了急于归家的心情。

B.“挂轻帆”中的“轻”字,既写船的轻快也写作者的轻松心情。

C.“怪伊双桨,偏泥人行”用拟人手法,更表现急切归家的心理。

D.“要等潮来”等三个三字句的叠用,透露出了无可奈何的心绪。

16、结合作品,选取一个角度,对下阕画线句进行赏析。

(4分)14、作品中的“上海道中”是题目、词题。

(1分)15、下列对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A.“算定”句说因急于还家而计算归程,表达了急于归家的心情。

B.“挂轻帆”中的“轻”字,既写船的轻快也写作者的轻松心情。

C.“怪伊双桨,偏泥人行”用拟人手法,更表现急切归家的心理。

D.“要等潮来”等三个三字句的叠用,透露出了无可奈何的心绪。

16、结合作品,选取一个角度,对下阕画线句进行赏析。

(4分)答案一:结尾画线句,运用了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寒冷寂寥的夜晚,作者因为思乡而夜不能寐,这时陪伴他的只有潇潇秋雨声,瑟瑟寒风声,归雁的啼叫声。

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充分表现了他旅途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答案二:结尾画线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他实写寒冷寂寥的夜晚,作者因为思乡而夜不能寐,拥衾独坐;虚写潇潇秋雨声,瑟瑟寒风声,归雁的啼叫声。

作者通过这种虚实结合的景物描写,充分表现了他旅途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答案三:结尾画线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他首先问寒冷寂寥的夜晚,作者因为思乡而夜不能寐,谁来陪伴?然后回答:陪伴的只有潇潇秋雨声,瑟瑟寒风声,归雁的啼叫声。

作者通过这种自问自答的方法,充分地表现了他旅途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检测题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欧阳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

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8、第二联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9、请从虚实角度对全诗作简要赏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8、不畏寒霜,富有生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