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生平介绍

合集下载

辛弃疾生平简介及重要作品分析

辛弃疾生平简介及重要作品分析

人物评传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南宋爱国词人。

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

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

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

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

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

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

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

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

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生平
到68岁。这期间 除了53岁至55岁一度出任闽中外,两次遭弹劾, 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迫归隐时 期。在长期隐居生活中,他寄情田园,留恋山 水,追慕陶渊明,写了大量田园词,山水词, 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爱国激情在某些唱和 赠答词中,也有强烈表达。 辛弃疾64岁高龄时,仍不以久闲为念,不 以家事为怀,奉令出任。但事未成就又遭罢免。 辛弃疾自66岁秋,罢居铅山后,虽屡见封 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枢密院都城旨要职, 但总以年老多病,力辞未就,卒年68岁。
14
3、描写农村生活及闲适情趣。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15
西江月· 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 要愁那得功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 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9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 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 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0
注释


①南乡子:词牌名。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在 镇江东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②神州:指中国, 此处指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沦陷区。 ③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④悠悠:长远悠久。 ⑤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鍪,音mó u。万兜 鍪:千军万马。 ⑥坐断:占据、割据。 ⑦休:停止。 ⑧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⑨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 威武雄壮,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孙权的 字。
3
止于23岁南渡以前。这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 的时期。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 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未几,率部归耿京起 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 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 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 中得知此消息。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 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此举“壮声英概,懦士 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从此辛弃疾投 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辛弃疾的一生

辛弃疾的一生

辛弃疾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 他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兵将领,在战场上博取功名, “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满江红》)。 但是,由于历史的错位 “雕弓挂壁无用”,“长剑铗,欲生苔“(《水调歌头》) 23到42岁,隆兴元年 只能“笔作剑锋长” ”(《水调歌头 •席上为叶仲洽赋》),转而 (1163)到淳熙8年 22岁之前,绍兴10年 43到67岁,淳熙9年 在词坛上开疆拓土, (1140)至绍兴32年 (1181)坚定的主战 (1182)到开禧3年 派,《御戎十论》又 ( 1162 )参加北方反 本该用以建树“弓刀事业”(《破阵子》)的雄才建立的是词史上 (1207)退居上饶, 抗金人的义军,英勇 称《美芹十论》、《 自号“稼轩”。 的丰碑。 九议》;在南宋的 杀敌的壮举。 “孤危”处境。 辛弃疾的抗金愿望在战场上无法实现,将其苦闷、失意、激愤、爱 国热情,英雄气概入词,树立了词史上的丰碑。 辛词情怀雄豪激烈,意象雄奇飞动,境界雄伟壮阔,语言刚健,有 一种雄豪壮大之美。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 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 “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 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 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 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 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 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 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 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 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 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 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 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

⑴辛弃疾祖父辛赞靖康之乱后被迫仕金,但不忘故国。

辛弃疾自幼受祖父影响,对大宋朝廷忠心不二。

⑵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统大军南侵。

北方汉人纷纷起义,辛弃疾聚众二千,投奔山东耿京义军,且屡立战功。

当时仅二十三岁。

⑶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辛弃疾任建康通判,上《美芹十论》、《议练民兵以守淮疏》等奏疏,但未被采用。

⑷辛弃疾自此二十年中官位不定,迁徙频繁,自地方守令至一路监司、帅臣,虽不能在一地久任,但政绩卓著。

特别是在滁州任知州时得以屡屡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表现出卓越的业绩。

⑸自淳熙九年(1182年)到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二十一年间,辛弃疾大部分时间处于闲散状态,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居住。

忧虑国事,企盼复国,却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于是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的歌词,并编集了第一部词集《稼轩词甲集》。

⑹嘉泰三年(1203年)朝廷为了提高声望,起用抗战派人士谋图北伐。

辛弃疾以六十四岁高龄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后又因故降官、升级,屡遭变难,最后辛弃疾对朝廷完全失望了。

开禧三年(1207年)九月卒。

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

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

词至此亦足矣。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

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

词人辛弃疾的一生简介

词人辛弃疾的一生简介

词人辛弃疾的一生简介辛弃疾一生力主抗战北伐,提出许多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

存词六百多首,词风慷慨悲壮,有不可一世之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词人辛弃疾,欢迎阅读!个人简历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早年经历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起义反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当街游行示众,后砍头)。

步入仕途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辛弃疾的生平介绍

辛弃疾的生平介绍

辛弃疾的生平介绍爱国词人辛弃疾和陆游的同时出现,标志着南宋文学爱国主义的主流在诗词创作方面所达到的新的高度。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国建立初期的济南,北方人民的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就留下深刻的印记。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下侵宋,济南农民耿京聚众二十多万起义,青年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参加,并在军中掌书记。

完颜亮南侵失败后,辛弃疾劝耿京和南宋王朝联系,在军事上配合行动,进一步反击敌人,并代表起义军到建康去见宋高宗。

在他从南宋北归时,叛徒张安国已谋害了耿京,并劫持了部分起义军投降金人。

辛弃疾得到这消息,和部下五十人驰骑直入张安国五万人的大营,缚张安国置马上,当场又号召了上万的士兵反正,长驱渡淮,奔向南宋。

辛弃疾南归的第二年,张浚出兵北伐,败于符离,南宋王朝又倾向对金和议。

辛弃疾这时不顾自身官职的低微,写成《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

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

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也都提出一些具体的规划。

后来虞允文作宰相,他又写了《九议》献给他。

《九议》除包括《美芹十论》里一些重要论点外,更根据刘邦、项羽率吴楚子弟北上灭秦的史实,驳斥存在于士大夫间的“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谬论。

他一面认为“胜败兵家之常事”,不能因一次的失败而丧失胜利的信心,用以驳斥那些借口符离之败“欲终世而讳兵”的妥协投降派;一面又认为“欲速则不达”,要求国家作长期的准备,而反对那些轻举妄动,“欲明日而亟斗”的速战派。

辛弃疾这些意见虽没有为南宋王朝所采纳,仍可以看出他对形势认识的清楚和对统一祖国事业的关心。

这和他词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息息相通的。

辛弃疾南归之后不久,宋金对峙的局面渐趋稳定,主张对金妥协投降的一派长期在南宋王朝当权。

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生平简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辛弃疾生平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临港街道四风闸村)人。

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追赠少师,谥忠敏。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

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

早年生涯1140年5月28日(金天眷三年,南宋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辛弃疾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其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十三年。

其祖父辛赞,是金朝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的县令,却经常灌输他抗金复宋的教育,“纡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曾带他两次到燕京考察军情。

辛弃疾早年受业于毫州刘瞻,刘瞻在金国担任史馆编修,门生诸多,其中,辛弃疾和党怀英是佼佼者,二人并称“辛党”,后来,党怀英在金国担任职务,但是辛弃疾却走上了抗金道路。

辛弃疾十四岁、十七岁时两次参加金朝燕京的科举考试,不中。

杀贼归宋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夏秋季节,金国君主完颜亮入侵南宋,北方抗金部队烽烟四起,22岁的辛弃疾在济南南部山区聚集人马2000人,加入耿京的起义军,辛弃疾担任掌书记。

辛弃疾极力劝说耿京“决策南向”,和南宋的朝廷正规军配合,一同抗击金兵,耿京于是派遣辛弃疾等11人奉表归宋,宋高宗召见之后委任辛弃疾承郎务、天平节度使掌书记,耿京为天平节度使。

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闰二月),辛弃疾在北归途中听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的消息,率领50骑兵直驱山东,奔入5万人中,将正在饮酒作乐的张安国捉拿,并且号召耿京旧部反正。

之后,辛弃疾长驱渡淮,押解张安国到建康城斩首。

此时,辛弃疾年纪轻轻,名重一时,南宋君主大为惊异,委任其江阴签判,自此,辛弃疾一直居住在南宋,不再北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的生平介绍爱国词人辛弃疾和陆游的同时出现,标志着南宋文学爱国主义的主流在诗词创作方面所达到的新的高度。

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国建立初期的济南,北方人民的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就留下深刻的印记。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下侵宋,济南农民耿京聚众二十多万起义,青年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参加,并在军中掌书记。

完颜亮南侵失败后,辛弃疾劝耿京和南宋王朝联系,在军事上配合行动,进一步反击敌人,并代表起义军到建康去见宋高宗。

在他从南宋北归时,叛徒张安国已谋害了耿京,并劫持了部分起义军投降金人。

辛弃疾得到这消息,和部下五十人驰骑直入张安国五万人的大营,缚张安国置马上,当场又号召了上万的士兵反正,长驱渡淮,奔向南宋。

辛弃疾南归的第二年,张浚出兵北伐,败于符离,南宋王朝又倾向对金和议。

辛弃疾这时不顾自身官职的低微,写成《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

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

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也都提出一些具体的规划。

后来虞允文作宰相,他又写了《九议》献给他。

《九议》除包括《美芹十论》里一些重要论点外,更根据刘邦、项羽率吴楚子弟北上灭秦的史实,驳斥存在于士大夫间的“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谬论。

他一面认为“胜败兵家之常事”,不能因一次的失败而丧失胜利的信心,用以驳斥那些借口符离之败“欲终世而讳兵”的妥协投降派;一面又认为“欲速则不达”,要求国家作长期的准备,而反对那些轻举妄动,“欲明日而亟斗”的速战派。

辛弃疾这些意见虽没有为南宋王朝所采纳,仍可以看出他对形势认识的清楚和对统一祖国事业的关心。

这和他词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息息相通的。

辛弃疾南归之后不久,宋金对峙的局面渐趋稳定,主张对金妥协投降的一派长期在南宋王朝当权。

他们任用辛弃疾作地方官,只是利用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才能,应付地方事变,镇压农民起义,便利他们肆无忌惮地剥削人民。

可是辛弃疾是带了北中国人民要求恢复的愿望南归的,为了准备力量,统一祖国,在他任地方官时必然要排击豪强,淘汰贪吏,和南宋王朝的一些特权人物发生矛盾。

他在《论盗贼札子》里说自己“孤危一身”,“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

辛弃疾的远大政治抱负,他不与投降派妥协的政治态度,以及他在南宋统治集团里的孤危地位,使他在政治上屡受打击,也使他在这时期写的词里交织着种种复杂矛盾的心情,形成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风格。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因言官弹劾落职,退居江西上饶的带湖,并取“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的意义,自号稼轩(见《宋史·辛弃疾传》)。

这时他爱庄子的文章与陶渊明的诗,在政治上流露了厌倦的心情;但由于他一直期望把一生贡献给统一祖国的事业,表面上他好象这着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内心还是愤愤不平的。

到宋宁宗嘉泰、开禧年间(1201—1207),韩托胄当权。

那时崛起于斡难河流域的蒙古部族已给金国后方以重大的威胁,韩托胄想乘机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起用一些主张抗金的人,辛弃疾又一度出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等官。

辛弃疾在镇江时,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来训练。

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一首生气勃勃的〈永遇乐〉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可是在辛弃疾一切设施刚刚开始时,韩托胄就轻易把他罢免了。

开禧二年(1206),在韩托胄的主持下,南宋出兵北伐,结果大败。

韩托胄用兵失败的种种因素,辛弃疾本已见到,而且提出了有效的对策,由于韩托胄没有重视他的意见而至于失败。

可是在失败之后,辛弃疾也受到南宋统治集团里一些飞语流言的中伤,以为是他煽动韩托胄出兵的,这对他不能不是一个重大的刺激。

就在韩托胄失败的第二年,辛弃疾终于怀抱着他那始终不能实现的政治抱负与世长辞了。

辛词的思想内容和苏轼、陆游不同,辛弃疾在文艺创作上是以词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

他的《稼轩词》存词六百多首,不但在数量上超过他前辈和同时的作家,在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上也是丰富多姿、别开生面的。

在死气沉沉的偏安局面之下,南宋统治集团对国家人民的命运已麻木到不知痛痒的地步,辛弃疾在词里独独羡慕那些凛然有生气的人物,并以“元龙豪气”、“刘郎才气”自比。

他早年在《美芹十论》里说:“符离之师确有生气。

”晚年在〈永遇乐〉词里称赞刘裕的出师北伐是“气吞万里如虎”。

这些战役的后果虽有不同,但都是要求主动打击敌人,恢复祖国的统一的。

这是辛弃疾最大的政治抱负,也是辛词的主要思想内容。

从这种政治抱负出发,他经常要求投身于当前最尖锐的斗争,“试手补天裂”,“西北洗胡沙”。

辛词里这种爱国思想与战斗精神,同陆游诗的思想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但由于他有过一段参加农民起义的经历和南归后政治地位的孤危,表现上有时更深沉一些。

辛词的爱国思想与战斗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被分裂的北方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上。

他词里不但经常出现“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长安”等句子,还强烈表现他不能忍受南北分裂的局面。

他送杜叔高的〈贺新郎〉词说:“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比较突出地表现这种思想。

他青年时期曾直接参加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后来在词里还经常想起这种“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燕兵夜足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的战斗生活。

而且每每以“整顿乾坤”的豪情壮志鼓励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韩元吉、陈亮等。

在历史人物方面,他称赞为中国开创长期统一局面的“西都人物”,鄙薄苟安江左的“王谢诸郎”;赞扬廉颇、李广、邓禹、马援等为国立功的英雄,鄙薄因人成事的李蔡,清淡误国的王衍,同样是这种思想、精神的表现。

其次表现在他对南宋苟安局面的强烈反感上。

他讥讽南宋小朝廷是“剩水残山无态度”(〈贺新郎〉《陈同甫自东阳来过余,……》),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

讽刺那些小朝廷里人物是“江左沉酣求名者”(〈贺新郎〉《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是“学人言语得人怜”的秦吉了(〈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

甚至还骂他们为瑟缩在一堆的冻芋与寒瓜(注:〈念奴娇〉《赵晋臣敷文十月望生日,自赋词,属余和韵》:“世上儿曹多蓄缩,冻芋旁堆秋瓞。

”),比他们为透过一线壁缝所看到的在阳光里飞舞的灰尘(注:〈南歌子〉《独坐蔗庵》:“细看斜日隙中尘,始觉人间何处不纷纷。

”)。

这不但揭露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对历史上一切没落的统治阶级说,都有它的典型意义。

他在隐居带湖、瓢泉时热爱陶渊明的诗,但他并不象一些封建文人那样称许他为司马氏一姓守节,而特别看重他和当时没落王朝士大夫不合作的倔强性格。

他的〈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词:“今日复何日,黄菊为谁开?渊明漫爱重九,胸次正崔巍。

”他的〈贺新郎〉《题傅岩叟悠然阁》词:“晚岁凄其无诸葛,惟有黄花入手,更风雨东篱依旧。

陡顿南山高如许,是先生拄杖归来后。

”这是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这一面性格的夸张,同时更好地显现了作者的精神面貌。

第三表现在他志业、才能上的自负和怀才不遇、有志无成的不平上。

辛弃疾是在对敌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人物,他自写青年时的气概是“横槊气凭陵”(〈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是“横空直把曹吞刘攫”(〈贺新郎〉《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

他晚年写的〈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词更羡慕夏禹的“悠悠万世功,兀兀当年苦”。

可是由于他的志业、才能在南归后一直不能实现和发挥,这就不能不在词里表现他的愤慨和不平。

他和汤朝美的两首〈水调歌头〉词:“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

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

”“短灯檠,长剑铗,欲生苔。

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清杯。

”正是这种思想感情的表现。

而象“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等词句,虽然对现实政治流露了消极情绪,依然含蕴着作者满腹的牢骚,反映封建社会一些有志之士在饱受打击后的精神状态。

上面说的种种思想感情,交织在辛弃疾的作品里。

它表现了我国封建社会一些要求振作有为而受到挫折的人的共同感受,同时形成他在词史上的杰出地位。

辛弃疾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统治集团里既不容易得到理解,在面对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上英雄人物时,就不能不激发他的豪情壮志。

因此他的登临怀古之作特别擅长,下面两首〈水龙吟〉可见他这方面成就的一斑。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篇,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会,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阑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前首抒发他的抗金壮志无人理解,不堪大好年华,在国势风雨飘摇中虚度的悲愤心情;同时抨击那些一味“求田问舍”,对国事漠不关心的人物。

后首借用雷焕的宝剑在双溪落水化龙,光射斗牛的传说,表现他要求统一祖国的壮志;又借用温峤在牛渚燃犀下照,看见水底怪物的传说,表现他对那些在黑暗中活动的人物的顾虑。

这些神奇传说的灵活运用,赋予全词以积极浪漫主义的色彩。

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又形成全词悲壮的基调。

作品里的消极情绪同样存在,“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就是这种情绪的流露。

辛弃疾在上饶、铅山隐居时期还写了不少流连诗酒、啸傲溪山,表示与世相忘的作品。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说:“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莆羹鲈会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发泄了他对现实不满的牢骚,也流露了他逃避现实的倾向。

其中还有部分描写农村景物和农民生活的小词,颇能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象下面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