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抓住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6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6篇

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索、反思历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秋晚的江上一、新课导入: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强调字音---一瞬(shùn)2.学生齐诵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归鸟、夕阳、芦苇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

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

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

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

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

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

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

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

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四、赏析诗歌1.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夸张。

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四年级语文上册《抓住主要内容》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抓住主要内容》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抓住主要内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中心句来概括文章主旨。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2)运用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 学会通过抓关键词、中心句来概括文章主旨。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学会抓住文章的中心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

2.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旧知识。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吗?2. 教学新课(1)讲解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抓关键词、中心句等。

(2)示范讲解一篇课文,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方法抓住主要内容。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一篇课文,尝试运用所学方法抓住主要内容。

(2)分组讨论,交流心得,互相学习。

4. 总结提升(1)教师点评学生的练习情况,指出优点和不足。

(2)强调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积极运用所学方法。

5. 布置作业(1)课后阅读一篇课文,运用所学方法抓住主要内容,写在作业本上。

(2)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尝试用所学方法与同学分享其主要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将观察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注意他们是否能够有效地抓住关键词和中心句。

2. 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将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准确地概括文章内容。

3. 课后作业将用来检验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应用所学方法,并能够在书面表达中清晰地呈现文章主要内容。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作者或者与文章相关的人物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背景和创作意图。

2021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7单元 教学设计

2021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7单元 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导读【单元导教】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

教学本单元课文可以充分借助朗读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容,体会先辈们的爱国情怀。

在此基础上,借助多种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同时,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

【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认识30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1个字和15个词语。

阅读: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和《别董大》。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2.能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情怀。

4.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出词语形容的人物。

5.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口头表达:1.能表达自己的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书面表达:1.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封信,做到内容清楚。

2.能正确书写信封。

21 古诗三首【课前解析】关注古诗:《出塞》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生活的渴望与期盼。

《凉州词》描写了出征前将士们开怀畅饮的场面,表现出将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情怀。

《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关注学习古诗的方法:1.借助文中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2.根据注释,用字面意思理解诗意。

3.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味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了解古诗背后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怀。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2.了解古诗背后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怀。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情节和主要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词义。

3.理解课文的核心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

4.能够进行简单的阅读和朗读任务。

5.能够正确使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6.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和提高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词义。

2.理解课文的核心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

三、教学难点1.能够正确使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2.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和提高阅读兴趣。

四、教学内容本课时段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为《语文园地四》,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情节和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及其词义,以及课文中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教学过程1.复习上节课内容,帮助学生温习之前学过的知识。

2.带领学生逐段阅读《语文园地四》,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生字词的词义,可以通过课中出现的练习题加深印象。

4.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句型和语法结构,让他们能够正确运用。

5.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6.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7.帮助学生写下对课文的感想和体会,培养其阅读的兴趣和情感。

五、教学辅助手段1.课本《语文园地四》2.黑板、粉笔3.练习题目4.阅读指导书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得到了提升,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理解不够,需要加大讲解力度。

下节课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强化教学,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

小学四年级语文小专题资源:《抓住关键信息,概括主要内容》

小学四年级语文小专题资源:《抓住关键信息,概括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小专题学习指导抓住关键信息把握主要内容第一招:要素+题目,理清一件事方法一:要素归纳法请阅读课文,尝试归纳《“诺曼底号”遇难记》的六要素。

用通顺的语言将这些要素链接起来,可以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方法二:题目扩充法阅读四年级上册第15课《女娲补天》,将题目中缺少的关键信息补充完整,尝试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方法三:小标题串联法《小英雄雨来》这篇文章用序号分为6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起一个小标题,尝试借助小标题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招:事件+品质,认识一个人方法四:段意合并法阅读《黄继光》一文,概括每个部分的意思,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是:体现了黄继光。

第三招:特点+情感,了解一种事物方法五:捕捉关键词句法我爱故乡的杨梅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

摘一颗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

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

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我小时候,有一次吃杨梅,吃得太多,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

我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

吃饱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被它酸倒了。

请阅读上文,圈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法迁移你能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概括下列文章的内容吗?加油,相信你能行!卖火柴的小女孩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儿,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的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童年美好的回忆”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三篇课文组成。

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童年的快乐,以及懂的一些做人的道理。

2.本单元的教学重点:(1)能引导学生根据情感变化描写,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的《牛和鹅》,感受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通过小朋友之间的故事,感受故事的含义。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童年的乐趣,懂得一些道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童年的乐趣。

通过学习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深刻的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18.牛和鹅教材分析:课文记叙了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

本文故事性强,是一篇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

学情分析:文章内容涉及到动物,会受到学生的喜爱。

作者是以孩子的眼光写了他小时候的事,便于学生与作者心灵对话,产生情感共鸣。

因为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与牛和鹅的接触的情形前后变化比较明显,学生也易于理解。

从本文获得的启示学生可能分析不透,需要在教师点拨,同学间互相交流启发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建议:通过反复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引导抓住一系列动词体会,在朗读中加深感受,同时借在读中比较金奎叔与“我”对鹅的不同态度、鹅对金奎叔与“我”的不同态度、“我”对牛和鹅前后不同态度启发同学间互相交流启发的基础上完成对文中启示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一、教材简介:《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是根据最新的教育教学要求编写的,主要涵盖了小学四年级下学期的语文教材内容。

本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丰富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课本内容,安排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进度。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他们的文字表达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1.把握教材内容,明确每篇课文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意思,培养他们的联想能力和创造力。

3.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开展分层次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第一篇:《七月的小草》第二篇:《小山村的叫唤》第三篇:《屁话》第四篇:《禽流感来了》第五篇:《李商隐》第六篇:《狐假虎威》2.教学方法:(1)数学游戏法: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文教学。

(2)小组讨论法: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课文内容。

(3)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故事情节。

(4)故事演绎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把课文内容演绎出来。

五、教学步骤: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复习上一篇课文的内容,并与本课文做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分段讲解课文的内容和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核心思想和主题。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或话题,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情景创设: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5.课堂练习:安排适当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答,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6.操练: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

7.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训练,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五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五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五篇13: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正确读写“动弹、欲望、糟蹋、珍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通过导读品悟,感悟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5.拓展阅读《生命的壮歌》,把学了《生命生命》后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一、预习探究1、师生交流。

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生命的格言,现在让我们先来交流交流吧。

(自由交流)听了刚才的交流,你对“生命”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老师也搜集了两段有关生命的格言,想同大家一切分享,你们愿意听听吗?(屏幕出示)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师生齐读。

能读懂吗?这段话究竟怎样理解,让我们一起随着到9课中去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

齐读。

质疑。

二、合作交流(一)生字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我会读。

(2)我会讲。

(3)我要问。

2、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课文写了几个事例?4、交流,理清脉络。

(板书)飞蛾:挣扎求生香瓜子:砖缝冒苗我:静听自己的心跳(二)课文1、自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着重选择其中一段反复朗读,体会从每个事例想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2、小组合作学习。

在自己的前后左右寻找一个与自己选择同一段的同学,交流各自的体会。

3、全班交流。

(1)分别从每个事例想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板书)飞蛾:挣扎求生--求生欲望令我震惊19、生命生命香瓜子:砖缝冒苗--不屈向上令我(敬佩)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给我震撼(2)在刚才的学习中,你体会最深的句子有哪些?a、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抓住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教案
《抓住主要内容》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学目标
1.阅读短文,初步懂得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在阅读实践中运用这一方法,形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初步懂得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在阅读实践中形成能力。

●三、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文章,我们要学会抓住主要内容。

这既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这则读写例活向我们介绍了“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自读例话,了解大意。

1.读例话,想想这则例话的内容要点是什么?自己渎懂了多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

2.读后同桌议议,相互交流阅读感受,互相质疑问难,把不明白的地方弄明白。

(三)、全班交流阅读感受。

1.从这则例话中,你学到了抓住课文内容的什么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地阅读,了解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班画一画重点语句,读一读。

3.回忆《科利亚的木匣》,了解学习课文时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

4.结合本组其他课文,说说是怎样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

如:学习《捞铁牛》时,先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仔细阅读,了解每部分大意,再把每部分大意连起来,就抓住了主要内容:宋朝时候,有八只拴浮桥用的大铁牛陷进了淤泥里,怀丙和尚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

(四)、运用上述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掌握了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请同学们自行选择第七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练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生自读思考。

2.小组间互相交流。

(五)、总结。

我们阅读文章,一定要掌握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

这样既读懂了文章,又提高了阅读的能力。

今后大家在读文章时要运用这一方法,并发现抓住主要内容的其他方法。

(六)布置作业:第七册《自读课文》20课,练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