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

合集下载

【学考集市】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学考集市】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2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答∶语言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传播手段,它的产生是人类传播摆脱动物状态的决定性的一步。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其原因分析如下∶(1)劳动中的相互协作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它使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

这种相互协作需要凭借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由此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

(2)劳动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正是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

而在这个过程中,脑髓和感觉器官也不断趋于发达。

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这二者的进一步发育不断提供新的推动力。

人类社会及其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正是在这种永不枯竭的动力的推动下,不断走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的。

综上所述,正是劳动产生了对语言的需求并促进了语言产生所需要的人类器官的发达。

因此是劳动创造了语言。

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答∶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

日本著名生物学家水野为武曾经对人类的语言与动物发出的声音信号进行过详细的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人类语言的5个特点∶(1)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

(2)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

(3)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

(4)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

(5)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答∶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是能动性和创造性。

具体来说,人类语言具有以下一些根本的特性∶(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动物的信息传播只是一种本能行为或对条件刺激做出的反应,他们只能理解具体的和眼前的事物,无法表达抽象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

概论第二讲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概论第二讲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二、人类传播的历史:文字传播阶段-1
语言是人类的证明,文字是文明的标志。经历了口耳相传、 结绳记事、契刻、图画、文字的演变。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 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文字发明,是文明
东汉(《说文解字》)
南朝梁代(《玉篇》) 宋真宗(《广韵》)

9353字
16917字 26194字 32200余字 47043字 49888字
明洪武(《洪武正韵》) 清康熙(《康熙字典》) 20世纪(《中文大辞典》)
《咏怀古迹》之二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史:文字传播阶段-2
文字传播克服了口语传播的缺点,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 建立和文明的承继,但却造成了“话语垄断”,掌握文 字典籍的人形成一个特殊的阶层。在东方造就了读书人 的官僚体系,即绵延千年的以儒家为思想正统的文官制 度;在西方造就了宗教权力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的等级 制度。 《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谓不 朽。”——发展成为社会价值观

《周易·系辞》:言行,君子之机枢,机枢之发,荣
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说苑》:口者,关也;舌者,兵也;出言不当,反自
伤也。

人类传播的历史:口语传播时代-3
口语传播时代,除了语言媒介以外,人们还要使用 非语言手段或媒介进行传播与交流。如结绳、烽火、 篝火、实物、原始图画等。 《周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 李鼎祚注: “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 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 亦足以相治也。” 历史上,印加古国大小城镇都设有专职的结绳官, 掌握着一套结绳的规则与技巧,记载军国大事,同 时可以根据需要向人们宣布和解释相关情况。就像 现代报务员精通电码一样。

传播学概论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概论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 与发展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 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 气味------ 一般食草动物和肉食动物具有此种能力。 发光------ 萤火虫的夏夜发光是雌雄求偶的重要信息。 超声波----- 蝙蝠能够发出一种震动频率极高的超声波,
通过声波的反馈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的本质区别
1、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 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
2、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 过程,而不是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从猿到人的转变,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 变。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 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所以,语 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始。
的。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一、信息社会 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
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 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区分为“前工业 社会(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和 “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三大阶段。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首先,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 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类 的有限记忆力;
第二,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 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
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 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克思认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始终处于辨证的相互作 用关系之中,信息社会的到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 展进程的科学预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视频讲解]2.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二、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三、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2.2 重难点解读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主要有:气味(分泌特定气味的荷尔蒙——一般草食和肉食动物)、发光(萤火虫求偶)、超声波(蝙蝠)、动作(灰雁动作信号,蜜蜂的“8字舞”)、声音(鸟语)。

这些信号被动物学家称为动物社会的“语言”。

2.动物传播的局限性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

(2)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即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

受过训练的黑猩猩也无法表达抽象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

3.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看,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1)劳动中的相互协作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2)劳动协作产生的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

4.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1)从外部现象上看,人类语言有五个特点:①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②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③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④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⑤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

(2)从本质上看,人类语言的特性包括:①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②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③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④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人类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以文字或其他符号的形式加以记录和保存;人类还创作出了生活语言、科学语言、艺术语言、手语、计算机语言等语言形式。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两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本章的重点包括:人类传播活动发展的四个阶段、哈特的传播媒介分类。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见表2-1)★表2-1 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考点二: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可以区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见表2-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见图2-1)。

表2-2 人类传播活动发展的四个阶段发展阶段意义局限性图2-1 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考点三: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1)哈特的传播媒介分类(见表2-3)表2-3 哈特的传播媒介分类媒介类型具体内容(2)传播媒介进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①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

其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②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社会由此产生。

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1)信息爆炸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的绝对量的增加。

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迎来全新的信息社会。

(2)信息社会(见表2-4)表2-4 信息社会要点具体内容2.2 课后习题详解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答:语言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传播手段,它的产生是人类传播摆脱动物状态的决定性的一步。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分章节重点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3)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2)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25)第七章大众传播 (30)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33)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38)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41)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46)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53)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58)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61)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68)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讲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二讲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使用目的:
新媒介环境下大众传播的特点
以前截然分开的印刷和广播技术出现融合 媒介由“稀有资源”转为“丰富资源” 从大众化的广播转向对群体或个人需求量身订做的 “窄播” 从单向传输变为互动 信息社会 网络社区
媒介形态变化
是思考有关传播技术进 化的一种统一方法。它 不是孤立地研究每一种 形式,而是去注意存在 于过去、现在和新出现 的各种媒介之间的相似 之处和相互关系。 媒介形态变化原则: 共同演进 传播技术的汇聚: 复杂性: 媒介系统日趋复杂并具 有适应性。
政治英雄降为普通百姓:权威的衰落 高低身份场景的融合:神秘性的丧失 后台的可见性使权威失去控制 新的场景产生新的规则和新的角色行为
媒介的逻辑与传播的偏向性
不同种类的媒介按一定方式 编排报道和解释事物。包括 如何组织材料,以什么样的 风格来表现事物,突出强调 什么,以及媒介传播的规则 等等。 “媒介事件” 新闻通稿
电子传播时代
1837年莫尔斯发明电报,1844年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 1858年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竣工:国际通讯社“环形联盟”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 1895年法国卢米埃兄弟发明电影摄影机,1929年彩色电影出现。 1899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1920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在匹兹堡创办了第一家电台, 1930s,美国建立全国商业广播网,欧洲公共服务广播(BBC) 1929年机械-电子电视 1930年电子电视 1939年黑白电视 1940年彩色电视 1965年彩色电视的普及 二次大战后电视的普及开辟了大众传播新时代


复习题
1)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特性 2)信息社会的定义及其经济结构特点。 3)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4)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步骤 5)简要分析媒介技术在社

第2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2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2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动物传播的局限性(1)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

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非后天的系统学习;(2)动物的信息传递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不伴随能动的意识活动。

2.劳动创造语言——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

(1)劳动中的相互协作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2)劳动协作产生的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

3.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特性:(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二、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口语传播时代人类传播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指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

(1)口语传播的意义①语言的发展伴随着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深化②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2)口语传播的局限性①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②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

因此,口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

2.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文字发明的意义:(1)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够长期保存;(2)文字能够打破空间和距离的限制,扩大了人类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3)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3.印刷传播时代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始掌握文字信息的复制技术,并有了批量生产意识。

古登堡印刷术和印刷机的发明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输的依赖,接近声光速度
媒介
• 语言 是指生物同类之间由于沟通需要而制定 的具有统一编码、解码标准的声音讯号。
• 人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以及表现 形式。是符号系统。 举例
特征 符号
《道德经》
• 道可道,非常(恒)道 • 名可名,非常(恒)名 • 无名天地之始 • 有名万物之母
新约-约翰福音(John)
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相连通。
• 思考题:
谈谈你对中国目前社会信息化水平的认识, 有何成绩和不足,你的建议和设想是什么?
胡润:2015年全球富豪排行榜
挪威人盖房子
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为传达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
义的中介。
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 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 符号。
人比动物高明的地方,就在于能够使用符号, 在自己的脑海中实现概念化的过程。
人类语言的特点
1. 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 体系;
2. 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 构上具有逻辑性;
• 书信的别称:鱼书、雁书、尺素(书) •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园望断无归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春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古登堡印刷机
电报通信是在1837年由 美国S.F.B.莫尔斯首先试验 成功的。
互联网技术推动世界 进入全球信息化时代
传播学教程
• 传播学: 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及其规律的科学。
•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 社会传播的五大类型: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知识要点: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2.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知识重点:
1.认识媒介更新对于人类传播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2.认识信息社会的特点。
机器的
1.示现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
示现的
3.机器媒介系统
传播媒介发展史概略图
• 媒介 即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
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 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麦克卢汉
•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 年-1980年),加拿大人, 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 在剑桥大学留学,获得剑 桥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 《机器新娘》(1951年) 和《理解媒介》(1964 年)。
初级信息化阶段:20世纪50~80年代中期 高度信息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现在
• 建设信息化社会的重要环节:
美国:1993年提出“全国信息高速公路”设想 1995年提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设想
中国:1986年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管理领导小组 1993年开始实施以“三金”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
重大信息系统工程。 1997年提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统筹规
《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 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
《河图玉版》、《禅通记》 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是 上古时期的颉”
造“鸟迹书” 《淮南子》:“昔者仓颉 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龙亦潜藏”
• 鱼雁传书 苏武牧羊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信息社会的特点:
1. 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 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 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 者和传播者;
3. 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
成为主流。
• 世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
知识难点:
理解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 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
– 口语 传播时代:语音,面对面 – 文字 传播时代:文字符号,超越时空限制,依靠
交通运输
– 印刷 传播时代:复制效率和规模扩大,成本降低 – 电子 传播时代:电子信号传输,完全摆脱对交通
•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 The same was in the beginning with God.
• All things were made by him; and without him was not any thing made that was made.
• 电子传播时代的变迁:
有线
无线
地上
卫星
模拟
数字
• 电子媒介的意义:p27-28
1. 形成了人类题外话的声音信息系统和题外 话的影像信息系统;
2. 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 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
3. 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 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哈特的媒介分类: 再现的
前工业社会(农业)——自然资源 贝尔:
工业社会(商品制造)——技术资源
后工业社会(服务业)——信息资源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信息社会 工业社会
农业社会
原始渔猎采集社会
信息社会:
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 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 的社会。
3. 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 4. 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 5. 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
人类语言的本质特性
1. 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事件和空间的能力 。 2. 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 。 3. 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 。 4. 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原姓侯冈,名颉,俗称 仓颉先师 ,又史皇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