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案

一、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案二、章节名称:第一章传统文化的概念与价值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四、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点的文化。
2. 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历史悠久、传承性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
3. 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具有凝聚民族力量、传承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等价值。
五、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内容:教师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思考能力。
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3. 学生表达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中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提供关于传统文化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2. 案例素材:准备一些具体的文化遗产或传统习俗的案例。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案例素材和教学内容。
八、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力。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选择一个传统文化遗产或习俗,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2.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介绍所选择的文化遗产或习俗的特点和价值。
十、教学反思:六、章节名称:第二章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演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在历史演变中的作用和变化。
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通过口传心授、教育传承等方式得以继承。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新课推进】教师活动:问题:什么是传统文化?学生活动:阅读课文,解释概念『概念界定』--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____①____并保留在现实生活____②____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____③____的文化。
①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
②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
③具有相对稳定性。
『知识巩固』传统文化概念下列属于传统文化的是①传统习俗②北京故宫、长城③张家界自然风景区④《论语》⑤达芬奇《最后的晚餐》⑥延安宝塔学生活动:利用文化的概念区分教师活动:问题:你所了解的这些传统文化为什么能够保存到现在?学生活动:回答: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教授新课』教师活动:播放录像《中华传统文化欣赏》问题:在录像中你发现了那些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学生活动:观看录像,回答问题,感知中华优秀丰富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面面观』学生分组教学(课前让学生自己搜集了资料)甲组学生:活动一:展示民族习俗图片说明它们的由来和演变。
并表明这些习俗流传至今的原因。
能保留至今主要是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在日常生活中,传统习俗总是无声地感染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传统习俗也都经历了一个不断自我筛选和弃粗存精的过程。
活动二:展示中秋节的习俗和由来,问题:你知道八月中秋节自古以来不变的主题是什么吗?有那些习俗?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那些影响(请其他同学回答)『总结』传统习俗是指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所以我们要继承传统习俗。
同时正确认识传统习俗的作用。
乙组学生:展示中国各地的传统建筑问题:1、中国各地的建筑有什么共同的地方2、中国四合院式的建筑有什么文化内涵『总结』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千年流传的物质载体,它透视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历史。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_传统文化的继承_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_传统文化的继承_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形式和特点。
理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分析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能够阐述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视频,如春节联欢晚会的片段,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所展现的传统文化元素,如舞龙舞狮、京剧表演、贴春联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传统文化的继承。
(二)讲授新课(30 分钟)1、传统文化的含义(5 分钟)教师讲解: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举例说明: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等习俗,历经多年仍然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承。
2、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8 分钟)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如春节贴春联、清明扫墓、端午吃粽子等。
传统建筑: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如故宫、四合院等,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传统文艺:以京剧、诗词、书法等为例,讲解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介绍儒家、道家等传统思想,如“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观念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的深远影响。
3、传统文化的特点(8 分钟)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微山县第一中学张玉峰【教学目标】一、知识了解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知道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具有积极作用,又具有消极作用。
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过程】播放《说唱脸谱》视频:探究:该视频体现了中国哪一种传统文化?除了该文化外,中国还有哪些传统文化?导入新课;(一)传统文化面面观:(课前请学生查找有关中秋节、四合院、京剧、“大同”思想等材料。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本课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活动一:请学生看图片(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泼水节),学生分组讨论介绍这些习俗的由来以及这些传统习俗为什么能保留至今。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归纳: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活动二:请学生看图片(四合院),请一位同学介绍四合院的特点。
学生讨论:北京的四合院展现了哪些传统文化特色?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归纳:四合院的建筑格局符合儒家礼教思想和道家天上合一思想。
居住在四合院,人们在满足衣食住行需要的同时,也得到了友谊和信任。
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形成凝聚力和亲和力,营造和谐气氛。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传统文化的继承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代表性内容;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4.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内容1.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传统文化的分类和代表性内容;3.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影响;4.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懂得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态度。
2.知识讲授(30分钟)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定义、内涵、分类和代表性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介绍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可以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案例进行分析,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京剧艺术、茶文化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4.讨论互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
5.实践体验(20分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实践体验活动,例如学习书法、绘画、鼓乐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6.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讲解;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3.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4.实践体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5.总结反思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估1.口头提问:随堂通过提问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3.实践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表现。
高中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高中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一)学生思考传统文化有哪些形式?(二)教师与学生分享:皮影戏。
播放视频《文明中国礼》,并简介皮影戏。
由此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教师:利用皮影戏分析传统文化的含义:皮影戏产生于战国时期——历史形成;现实生活中还可以见到——现实保留;经过长期发展基本表演形式仍被保留下来——相对稳定,引导学生得出传统文化的含义。
(一)传统文化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学生活动:略。
教师:传统文化历史形成、保留在现实生活中说明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学生:得出结论:继承性。
2、特点:(1)继承性传统习俗的继承:A.简介“中国红”并举例对联、中国结、剪纸、奥运服饰大多采用红色。
B.“传统习俗知多少”。
学生:举例传统习俗。
教师:扩充压岁钱的由来。
指出:传统习俗至今仍然对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传统建筑的继承教师: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展示图片:北京菊儿胡同、江南水乡、布达拉宫、福建的客家土楼,陕北的窑洞、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的建筑,并重点简介:吐峪沟麻扎村,鼓励学生前去参观,增强保护传统建筑的意识。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通用5篇)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通用5篇)《传统文化的继承》篇1课标要求:1.知识目标: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继承性及其表现、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能力目标: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辩证观察和认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我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传承古老文明的意义,做自觉地文化传承者。
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教学方法:实例教学法、讲授法[导入]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所享有的文化既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结果,也是我们继承和积累传统文化的历史过程。
对于我们来说,如果去对待我们古老的传统文化直接关系到我们社会所走的发展道路,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历史定位。
而谈到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观察我们的传统文化。
[过渡]课本探究:从针灸、京剧和书法三者的形成发展来归纳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特点。
这里要主动去寻求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索,寻古看今,以探究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
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民族性、现实性、渗透性,以及地域性、稳定性等。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由上面几个例子,我们就可以明确感受到传统文化是人们在历史实践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这种传统文化保留到今天仍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传统文化就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相对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是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它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
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薪火相传、稳定延续下去,这就是文化的继承。
这种继承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也就是说,我们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始新的生活、发展我们时代文化的。
而这种继承,就表现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中。
二.传统文化继承性及其表现1.传统习俗(含义、作用、一些习俗的来历)2.传统建筑(风格、结构独具魅力:中国的皇家园林和四合院)3.传统文艺(诗词歌赋的文学、吹拉弹唱的戏曲、花鸟山水的绘画等,丰富的内涵)4.传统思想(内容: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
传统文化继承教案_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延续及其影响;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能力,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传统文化的在今天的特点;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难点: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教学方法】探索“情境问题”互动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过程】导入:如果说文化传播是文化横向交流的过程,那么文化继承就是文化从古到今纵向积累的过程。
这节课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面面观探究:课本39页虚线框。
问题: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老师:京剧和书法的由来同学们都了解,下面我介绍一下针灸的历史。
针灸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
针剌法:人们偶尔被一些坚硬物体碰撞了身体的某个部位,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来疼痛的部位疼痛感减轻了或消失了。
最早的针具是砭石(石针),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
灸法的起源与火的使用有着密切关系,人们在烤火取暖时发现,身体某个疼痛的部位经火一烤,疼痛感减轻了,于是受到了启发。
后来形成了针灸。
战国时代神医扁鹊、唐代名医孙思邈都擅长针灸。
2006年5月20日,针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刚才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老师:什么是传统文化学生: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设计理念]
(1)打造特色课堂:
A挖掘教材内涵,抓住教材的主干内容,上出《文化生活》教材的特色。
B充分发挥教师个性,推敲特色教学语言。
C推行本土化教育,将广东的地域文化融入课堂。
(2)倡导快乐学习:
A尊重学生知识构成,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上变单纯学习知识为不断享受获取成功的快乐;
B鼓励学生充分探讨,表达己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主体;
C通过创设情景,有效设问,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2)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3)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能力目标:
(1)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2)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
(1)传统文化的特征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学情分析]
(1)高二文理分班,2班是刚刚成立的文科班,文科生的气质还没有得到充分养成,作为文科教师,在本学期尤应在这方面要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引导。
(2)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归纳综合的能力,知识面也在不断的扩大,对社会生活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学生文化鉴别、文化赏析能力和
文化修养欠缺。
[教学原则]坚持启发性、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方法]探究分析法、实例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那么我希望我们的幸福都如同那天边的月亮一样是圆的……——祝各位中秋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