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合集下载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化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从学生思想方法上看,真正做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断的标准,即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

对于这个标准和作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

从价值观形成上看,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是教学的重点所在。

只有突破这个重点,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并为后面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教学打好基础。

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入(一)课前准备教师:收集能够反映传统文化的资料,制作课件。

设计的问题学生:收集天津地方特色的传统事物设疑:现代汉字与古汉字联系说明了什么文化现象学生思考回答传统文化面面观1、总结:今天的文化是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下来的,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存在着必然的联系2、设疑:传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阅读教材确立传统文化概念设疑:请同学们举例我们社会生活哪些方面延续着传统文化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社会生活中的传统事物掌握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表现形式学生找的资料不全或者缺少某一类的资料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资料补充将学生展示的资料组织学生分类将资料按照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分类设疑:传统习俗、建筑、文艺、思想在文化发展独特影响(异)阅读教材分析传统习俗、传统文艺、传统建筑、传统思想队文化发展影响的独特之处传统文化在今天设疑:这些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在社会的今天有没有共同的特点:子问题1、今天的传统文化是不是和过去一模一样2、世界各民族的和传统文化是一样的吗?阅读教材寻找解疑释惑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社会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特点设疑:尽“孝”道要大力提倡,我们尽孝道是不是要完全按照传统的要求来做?为什么?讨论1、掌握传统文化的作用双重性,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2、感悟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多媒体将“孝道”传统道德要求展现出来归纳: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双重性阅读教材1、设疑:阅读教材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当今社会都有哪些作用阅读较次归纳1、保留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特征并且与时俱进2、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3、顺应时代发展这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给出情境:东莞一家传媒公司开出18万的年薪聘请客户总监,其招聘海报对应聘者要求第一条就是“熟背弟子规”设疑:该公司的做法可取吗1、学生可以就支持和反对两方进行辩论2、实质在于何为精华何为糟粕认识到对传统文化需要采取正确的态度注意让学生总结在看待这一问题上坚持什么样的哲学方法才是正确加深对哲学的运用和理解1、情景布置:播放青花瓷。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昆明五华实验学校:杨瑷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延续及其影响;培养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作用的能力;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能力,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难点: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引导结合讲授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大家已经学习了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这是从空间上、横向上来讲文化。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文化由什么构成?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由于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有不同,也就是说文化具有多样性,所以需要文化传播,即文化横向交流的过程。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大家想想这应该从什么方面讲文化?生:是从时间上、纵向上讲文化。

对,这是从时间上、纵向上讲文化。

文化继承就是文化从古到今纵向积累的过程,文化发展是讲文化未来走向,是文化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不断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的过程。

这节课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

新课讲授: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探究一:1.汤姆从美国来昆明,你想介绍他一些什么昆明传统文化?生:略2.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生:略3.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找到它们有些什么共同的特点?在老师启发下,引导学生回答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时代性、继承性、稳定性、民族性。

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案

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案

一、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案二、章节名称:第一章传统文化的概念与价值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四、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点的文化。

2. 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历史悠久、传承性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

3. 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具有凝聚民族力量、传承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等价值。

五、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内容:教师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思考能力。

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3. 学生表达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中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提供关于传统文化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2. 案例素材:准备一些具体的文化遗产或传统习俗的案例。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案例素材和教学内容。

八、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力。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选择一个传统文化遗产或习俗,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2.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介绍所选择的文化遗产或习俗的特点和价值。

十、教学反思:六、章节名称:第二章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演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在历史演变中的作用和变化。

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通过口传心授、教育传承等方式得以继承。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新课推进】教师活动:问题:什么是传统文化?学生活动:阅读课文,解释概念『概念界定』--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____①____并保留在现实生活____②____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____③____的文化。

①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

②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

③具有相对稳定性。

『知识巩固』传统文化概念下列属于传统文化的是①传统习俗②北京故宫、长城③张家界自然风景区④《论语》⑤达芬奇《最后的晚餐》⑥延安宝塔学生活动:利用文化的概念区分教师活动:问题:你所了解的这些传统文化为什么能够保存到现在?学生活动:回答: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教授新课』教师活动:播放录像《中华传统文化欣赏》问题:在录像中你发现了那些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学生活动:观看录像,回答问题,感知中华优秀丰富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面面观』学生分组教学(课前让学生自己搜集了资料)甲组学生:活动一:展示民族习俗图片说明它们的由来和演变。

并表明这些习俗流传至今的原因。

能保留至今主要是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在日常生活中,传统习俗总是无声地感染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传统习俗也都经历了一个不断自我筛选和弃粗存精的过程。

活动二:展示中秋节的习俗和由来,问题:你知道八月中秋节自古以来不变的主题是什么吗?有那些习俗?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那些影响(请其他同学回答)『总结』传统习俗是指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所以我们要继承传统习俗。

同时正确认识传统习俗的作用。

乙组学生:展示中国各地的传统建筑问题:1、中国各地的建筑有什么共同的地方2、中国四合院式的建筑有什么文化内涵『总结』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千年流传的物质载体,它透视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历史。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_传统文化的继承_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_传统文化的继承_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_传统文化的继承_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形式和特点。

理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分析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能够阐述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视频,如春节联欢晚会的片段,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所展现的传统文化元素,如舞龙舞狮、京剧表演、贴春联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传统文化的继承。

(二)讲授新课(30 分钟)1、传统文化的含义(5 分钟)教师讲解: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举例说明: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等习俗,历经多年仍然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承。

2、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8 分钟)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如春节贴春联、清明扫墓、端午吃粽子等。

传统建筑: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如故宫、四合院等,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传统文艺:以京剧、诗词、书法等为例,讲解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介绍儒家、道家等传统思想,如“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观念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的深远影响。

3、传统文化的特点(8 分钟)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传统文化的继承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代表性内容;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4.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内容1.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传统文化的分类和代表性内容;3.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影响;4.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懂得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态度。

2.知识讲授(30分钟)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定义、内涵、分类和代表性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介绍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可以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案例进行分析,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京剧艺术、茶文化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4.讨论互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

5.实践体验(20分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实践体验活动,例如学习书法、绘画、鼓乐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6.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讲解;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3.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4.实践体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5.总结反思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估1.口头提问:随堂通过提问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3.实践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表现。

高中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高中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一)学生思考传统文化有哪些形式?(二)教师与学生分享:皮影戏。

播放视频《文明中国礼》,并简介皮影戏。

由此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教师:利用皮影戏分析传统文化的含义:皮影戏产生于战国时期——历史形成;现实生活中还可以见到——现实保留;经过长期发展基本表演形式仍被保留下来——相对稳定,引导学生得出传统文化的含义。

(一)传统文化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学生活动:略。

教师:传统文化历史形成、保留在现实生活中说明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学生:得出结论:继承性。

2、特点:(1)继承性传统习俗的继承:A.简介“中国红”并举例对联、中国结、剪纸、奥运服饰大多采用红色。

B.“传统习俗知多少”。

学生:举例传统习俗。

教师:扩充压岁钱的由来。

指出:传统习俗至今仍然对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传统建筑的继承教师: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展示图片:北京菊儿胡同、江南水乡、布达拉宫、福建的客家土楼,陕北的窑洞、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的建筑,并重点简介:吐峪沟麻扎村,鼓励学生前去参观,增强保护传统建筑的意识。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通用5篇)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通用5篇)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通用5篇)《传统文化的继承》篇1课标要求:1.知识目标: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继承性及其表现、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能力目标: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辩证观察和认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我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传承古老文明的意义,做自觉地文化传承者。

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教学方法:实例教学法、讲授法[导入]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所享有的文化既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结果,也是我们继承和积累传统文化的历史过程。

对于我们来说,如果去对待我们古老的传统文化直接关系到我们社会所走的发展道路,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历史定位。

而谈到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观察我们的传统文化。

[过渡]课本探究:从针灸、京剧和书法三者的形成发展来归纳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特点。

这里要主动去寻求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索,寻古看今,以探究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

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民族性、现实性、渗透性,以及地域性、稳定性等。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由上面几个例子,我们就可以明确感受到传统文化是人们在历史实践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这种传统文化保留到今天仍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传统文化就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相对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是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它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

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薪火相传、稳定延续下去,这就是文化的继承。

这种继承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也就是说,我们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始新的生活、发展我们时代文化的。

而这种继承,就表现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中。

二.传统文化继承性及其表现1.传统习俗(含义、作用、一些习俗的来历)2.传统建筑(风格、结构独具魅力:中国的皇家园林和四合院)3.传统文艺(诗词歌赋的文学、吹拉弹唱的戏曲、花鸟山水的绘画等,丰富的内涵)4.传统思想(内容: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政和二中郑有凤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知道传统文化的特点,了解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知道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三、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四、教学准备: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并搜集有关政和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

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二)讲授新课教师活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和探究新的内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

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三幅图片,展示中国三大传统文化:针灸、京剧和书法。

教师活动:通过对针灸、京剧、书法的了解,你能概括出什么是传统文化吗?学生活动:阅读课文,解释概念【概念界定】--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①并保留在现实生活②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③的文化。

①―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

②―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

③-具有相对稳定性板书: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的含义教师活动:问题:知道了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接下来让我们感受一下我们身边传统文化。

播放歌曲视频《爱在政和》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感受政和独特的传统文化,说说身边的传统文化(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点拨补充,政和的传统文化有高山区“新娘茶”,茶文化,杨源四平戏,坂头花桥,云根书院,朱子理学等等。

)教师活动:刚才同学们列举了许多身边的传统文化,它们大概可以分为四大类: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完成表格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表格板书: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1)传统习俗的继承(2)传统建筑的继承(3)传统文艺的继承(4)传统思想的继承教师活动(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传统文化是形成于过去,并且一直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多媒体展示20XX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教师活动:你知道20XX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蕴涵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代表回答教师总结:1、用红色——体现了中国的传统习俗2、印章——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3、篆刻与书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教师活动:问题:从20XX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传统文化的特点?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代表回答教师总结:1、印章,书法有几千年的历史,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2、会徽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传统文艺和传统习俗,在传承中一直保留这其基本特征而延续至今,但也应看到它的具体内容会因时而变,会徽就是将保留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感。

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3、会徽从传统思想、传统文艺和传统习俗的角度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引起了广泛的认同。

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板书: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教师活动(过渡):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传统文化的特点,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我们都要继承下来呢?接下来请同学看一组判断。

(多媒体展示)说说:下面传统文化都起着什么样的作用?1、“三从四德”2、因材施教3、“三纲五常”4、女子无才便是德5、“埋儿奉母”6、城门立信7、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8、梅花香自苦寒来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教师活动:总结积极作用:如果传统文化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板书:2、传统文化的作用(1)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起积极作用;(2)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起消极作用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以下两个材料:材料一: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问题:通过阅读以上两个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讨论)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教师活动(过渡)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以传统思想“孝”为例。

教师启发:“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孝”里包含了尊老、敬老、养老等积极的一面,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大孝子,有很多孝的典故,如卧冰求鲤、为母埋儿等。

我们在被他们的孝心感动的同时,在继承他们孝的思想的同时,是否还有其他一些的感触、思考呢?或者说传统道德里的“孝”有没有不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一面呢?请问:在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孝”道呢?中国的孝文化究竟是财富还是包袱?传统“孝”里有一些愚孝的成份,例如《论语》里说的“父母在,不远游”“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等,我想也是值得商榷的。

在物质条件不太富足的古代社会,在面临生存危机时,人们更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往往认为让父母衣食无忧,锦衣玉食,那就是孝了。

而在物质生活得到巨大改善的今天,很多老人也不需要向子女索要生活费,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的慰藉,希望子女多点陪在身边,常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就象歌曲《常回家看看》唱的那样。

在现代社会中也涌现了许多的孝子,他们可能没有卧冰,没有埋儿,但一样感人肺腑。

如湖北“一女养八老”的刘春枝。

所以,对待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板书: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课堂小结: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你能够归纳出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框,应该形成哪些基本理念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板书设计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的含义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1)传统习俗的继承(2)传统建筑的继承(3)传统文艺的继承(4)传统思想的继承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2、传统文化的作用(1)积极作用(2)消极作用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课堂练习:1.下列选项中属于传统文化的是()①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②北京四合院、客家围楼(屋)③张家界自然风景区④《诗经》《论语》⑤妈祖文化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④D.①②③④2.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毛泽东所指出的“遗产”是指( )A.传统习俗的继承B.传统建筑的继承C.传统文艺的继承D.传统思想的继承3.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③传统文化是保守的象征,要全部抛弃④传统文化是优秀的文化结晶,要全部保留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②4.近几年,“韩流”吹遍世界,在国内,也有大量的“哈韩族”。

韩剧中普遍流露的对于韩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对仁、义、礼、爱等的张扬,正是我国一些国产剧所抛弃的。

这启迪我们()①对待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传统礼仪道德应该得到继承、发展③文化产品尽量模仿韩剧的情节④文化产品应汲取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5、(2010江苏单科)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

这说明()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6、(2012山东文.23)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焕发出生机。

这说明()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③文化既是名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