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谱遥感期末考复习材料

高光谱遥感期末考复习材料
高光谱遥感期末考复习材料

1、地面光谱测量的作用:

①地面光谱辐射计在成像光谱仪过顶时,常用于地面野外或实验室同步观测,获取下

行太阳辐射,以用于遥感器定标。

②在一些反射率转换模型中,需要引入地面光谱辐射计测取得地面点光谱来完成 DN

值图像到反射率图像的转换。

③地面光谱辐射计可以为图像识别获取目标光谱和建立特征项。但是,这时地面光谱

测量要在空间尺度上与图像像元尺度相对应,且要具有代表性;另外,地面光谱测

量要与高光谱图像获取条件相一致。

④通过地面光谱辐射计测量数据和地面模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某一地物被高光谱遥

感探测的可能性,理解其辐射特性,确定需要采用的探测波长、光谱分辨率、探测

空间分辨率、信噪比、最佳遥感探测时间等重要参数。

⑤地面光谱辐射计还可以勇于地面地质填图。它可以用于矿物的光谱吸收特征,识别

地面矿物或矿物的集合,从而直接完成野外矿物填图。

⑥可以用来建立地物的表面方向性光谱反射特性。

⑦建立目标地面光谱数据与目标特性间的定量关系。

2、高光谱成像特点:

①高光谱分辨率。高光谱成像光谱仪能获得整个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热红外

波段的多而窄的连续光谱,波段多至几十甚至数百个,其分辨率可以达到纳米级,

由于分辨率高,数十、数百个光谱图像可以获得影像中每个像元的精细光谱。

②图谱合一。高光谱遥感获取的地表图像包含了地物丰富的空间、辐射和光谱三重信

息,这些信息表现了地物空间分布的影像特征,同时也可能以其中某一像元或像元

组为目标获得他们的辐射强度以及光谱特征。

③光谱波段多,在某一光谱段范围内连续成像。成像光谱仪连续测量相邻地物的光谱

信号,可以转化城光谱反射曲线,真实地记录了入射光被物体所反射回来的能量百

分比随波长的变化规律。不同物质间这种千差万别的光谱特征和形态也正是利用高

光谱遥感技术实现地物精细探测的应用基础。

3、高光谱遥感图像数据表达:

①图像立方体——成像光谱信息集。

②二维光谱信息表达——光谱曲线。

③三维光谱信息表达——光谱曲线图。(书本44页)

4、成像光谱仪的空间成像方式:

(1)摆扫型成像光谱仪。摆扫型成像光谱仪由光机左右摆扫和飞行平台向前运动完成二维空间成像,其线列探测器完成每个瞬时视场像元的光谱维获取。扫描镜对地左右平行扫描成像,即扫描的运动方向与遥感平台运动方向垂直。其优点:可以得到很大的总视场,像元配准好,不同波段任何时候都凝视同一像元;在每个光谱波段只有一个探测元件需要定标,增强了数据的稳定性;由于是进入物镜后再分光,一台仪器的光谱波段范围可以做的很宽,比如可见光一直到热红外波段。其不足之处是:由于采用光机扫描,每个像元的凝视时间相对就很短,要进一步提高光谱和空间分辨率以及信噪比比较困难。

(2)推扫型成像光谱仪。是采用一个垂直于运动方向的面阵探测器,在飞行平台向前运动中完成二维空间扫描,它的空间扫描方向是遥感平台运动方向。其优点是:像元的凝视

时间大大增加了,大大的提高系统的灵敏度和信噪比,从而能够更大地提高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另外,由于没有光机扫描运动设备,仪器的体积相对较小。其缺点:由于探测器器件尺寸和光学设计的困难,总视场角不可能做的很大,一般只能达到30°左右;另外,面阵CCD器件上万个探测元件的标定很困难,而且面阵器件主要集中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

5、高光谱图像的大气辐射校正:

(1)直方图调整法。假设清楚目标和模糊目标反射率直方图是一样的,在图像中找到清楚目标,用清楚目标的反射率直方图来调整模糊目标的反射率直方图。由于大气散射影响只作用于短波段,对可见光意外的红外波段几乎没有,如果影像范围内存在灰度值为零的地物,其灰度直方图往往从原点开始,而其他波段的灰度直方图离原点会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即为大气散射引起的灰度直方图漂移值,依此为改正量进行校正,相当于从每个像元灰度值中减去这个数值,其他的波段校正量可以由此类推求得。优点:简单实用。缺点:对于具有不同反射特征的目标物组成的混合像元,以上的做法是不成立的;气溶胶空间分布变化大时,此方法校正的结果是不正确的。

(2)黑暗目标法。若图像存在浓密植被或水体,它们在可见光和红外具有低反射,根据其在此时特征波段的反射率和其他波段的反射率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大气校正。比如在ETM+/TM7波段(2.1um)左右的水体反射率应该为零,但由于大气效应往往是非零的,确定此差距,用来可以消除其他波段像元中的大气干扰。优点:此方法方便,目前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MERIS等数据处理中广泛应用。缺点:图像中没有大范围分布的浓密植被或水体存在,比如北半球冬天的图像或沙漠的图像,此方法无法使用。

6、高光谱图像的几何校正:

(1)高光谱图像的几何粗校正。也称为系统校正,一般是利用各种可以预测的参数代入理论校正公式,把原始图像纠正到所要求的地图投影坐标系中去,分六个步骤完成:

确定格网点得图像坐标;②计算每个格网点对应像元被扫描的时刻;③计算每个格网点对应的遥感器外方为元素;④把格网点坐标转换到地面直角坐标系;⑤把地面直角坐标系转换为地图投影坐标;⑥建立起多项式纠正变换函数。

(2)高光谱图像基于地面控制点的几何精校正。常用于遥感图像的几何精较正方法是基于地面控制点的多项式纠正法。该方法的原理是用GCP数据对原始图像的几何畸变过程进行数学模拟,建立原始的畸变图像空间与制图用坐标空间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再利用这种对应关系吧畸变空间中的全部元素变换到校正图像中去,实现几何精校正。步骤:

①原始图像空间与校正空间像元间的数学关系;②多项式拟合,是把原始影像的总体变形看成是平移、缩放、旋转、偏扭等基本变形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而可以用一个适当的多项式来表达纠正前后图像相应点之间的坐标关系;③利用最小二乘原理求解多项式系数;④进行灰度重采样,方法有最近邻法、双线性插值法、三次卷积插值法。

7、光谱二值编码的方式:

①分段编码;②多门限编码;③仅在一定波段进行编码;④波段组合二值编码;⑤波段组合差值编码;⑥波段组合比值编码。

8、光谱柱状图的方法:

同一地物类型序列内的不同地物的原始光谱曲线R非常的相似,首先需要根据情况来放大这种差异,放大系数的设定取决于放射率之间的差异;然后,在增强的光谱反射率曲线

R’基础上,建立一个从蓝到红渐变的RGB色标块图像,进行从RGB到HIS的彩色空间变换,来准确、定量地描述颜色的特征;接着,将地层光谱分辨率特性增强后的R’矩阵替换HIS彩色空间中的饱和度,经过彩色空间的反变换,就可以得到光谱柱状图。其横坐标表示波长,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波长位置,而颜色的饱和度即色彩的浓淡非常直观的反映其光谱反射率的高低。(熟悉书本162页的公式)

9、遥感图像分类的效果取决因素:

①类别的可分性:非人为影响下地原始地物波段具有可分性是遥感图像分类的前提条件;②图像像元波段空间的维数:一般来讲,在图像波段信噪比达到一定要求的情况下,光谱波段越多,越有利于分类;③训练样本的数量:训练样本的数量越大,地物的训练特征越全面,也具有代表性,因此有利于分类;④分类器和分类方案。

10监督分类样本的选取原则和步骤:

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区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入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对训练场地的选取具有一定原则:训练场地所包含的样本在种类上要与待分区域的类别一致。训练样本应在各类目标地物面积较大的中心选取,这样具备代表性。训练的样本数目应能够提供各类足够的信息和克服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训练的样本最少要满足能够建立分类用判别函数的要求。所需的个数与所采用的分类方法、特征空间维数、各类的大小与分布有关,才能保证协方差矩阵的非奇异性。

11、线性光谱混合模型有哪些及其原理:

①物理学描述。像元的混合光谱是像元内部各物质成分的“纯”光谱的面积加权平均,这里的“纯”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只是在一定空间尺度内被认为其物质组成是单一的。②代数学描述。混合光谱的数学模型是指像元光谱矢量是其所含所有端元光谱矩阵与各端元光谱丰度矢量的乘积。③几何学描述。高光谱图像中的每个像元都是其L维特征空间中的一个点(L为图像的波段数),其中由一些称之为端元的点构成了高光谱图像的基本元素,图像中的所有像元都可以由这些端元线性组合而成,凸面几何学模型正是以高光谱数据在特征空间的这一特殊的几何特性为基本依据的。

12、端元提取中迭代误差分析的原理:

迭代误差分析是一种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降维或去冗余而直接对数据进行处理的端元提取算法。在该算法中需要多次利用约束线性解混,要求得到的端元使得线性解混后误差最小。它首先给定一个初始向量(一般为图像中所有光谱的均值向量),对图像进行约束线性解混,这样就得到误差图像。其中误差最大的像元作为第一个端元,利用该端元对图像进行约束线性解混,得到误差图像中误差最大的像元为新的端元,再将新的端元加入到下一步的约束线性解混操作中,直至在某种准则条件下求出图像中的所有端元(如限制求取端元数或最大误差值)。

13、多源数据融合的三个层次、它们的定义以及优点和局限性:

(1)数据级融合。也就是像素级融合,是将覆盖同一地区的系列影像经空间配准后,采用一定算法生成一幅信息更丰富、更可靠的影像。数据级融合是最低层次的图像融合,也就是在各种遥感器的原始信息未经估计、识别之前就进行信息的综合与分析,在遥感图像融合

领域主要指对可见光、红外、SAR影像的原始数据所进行融合。优点:能够保持尽可能多得原始信息,提供其他融合层次所不能提供的细微信息,对提高遥感图像分辨率非常重要。缺点:处理信息量大,所以处理时间长,实时性差,所需代价高;由于是低层次的融合,传感器原始信息的不确定性、不完全性和不稳定性要求在融合时有较高的纠错处理能力;通信的信息量大,导致抗干扰能力差;各传感器信息须来自同质传感器、在图像融合领域要求各传感器信息之间具有精确到一个像素的校准精度。

(2)特征级融合。是指融合前先对遥感图像数据进行特征提取,产生特征矢量,如边缘、形状、轮廓、方向、区域等,融合后做出基于融合特征矢量的属性说明。特征级融合首先对经过预处理的高光谱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分类和亚像元分解,估计亚像元的组成和每个组分在超级像元中所占的比例,然后结合高空间图像的灰度、纹理等信息,进一步确认亚像元的组成及其在空间的位置,得到高空间分辨率的分类图。它将高光谱图像分类技术和图像锐化相结合,充分利用了高光谱图像的精细的光谱信息,提高了地物分类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在以地物分类为目的的图像融合中更有意义,它保留了足够数量的重要信息,实现了可观的信息压缩,有利于实时处理,同时保证了一定的融合精度。它兼容了数据级融合与决策级融合的优缺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3)决策级融合。三个层次中,决策级融合的层次最高,它直接对完全不同类型的遥感器或来自不同环境区域的感知信息形成局部决策并进行最后分析,以得出最终的决策。主要的优点:灵活性高,通信量小,抗干扰能力强;因为利用各类特征信息,系统对信息传输带宽度要求很低;能有效地反映环境或目标不同方面的、不同类型的信息;对遥感器的依赖性小,具有容错性,当一个或几个遥感器出现错误时,通过恰当的融合,还能获得正确的结果。主要缺点:预处理代价高,因为要对原遥感器信息进行预处理以获得各自的判别结果。14、高通滤波法空间域数据融合的原理和过程:

高通滤波法往往首先将高分辨率图像的高频信息经过特征提取后加入到低空间分辨率影像中,从而使得低空间解析度图像中含有高清晰度影像的空间信息。具体做法是以一个高通滤波器滑过高清晰度图像,再逐像元地与低清晰度图像的每个波段相加,结果得到一融合图像。

15、成像光谱仪的定标:

成像光谱仪的定标是要建立成像光谱仪每个探测元件输出的数字量化值(DN)与它所对应视场中输出辐射亮度值之间的定量关系。三个定标阶段:仪器实验室定标、机上或星上定标和场地定标。

16、包络线去除:

包络线去除法通过将反射光谱吸收强烈部分的波段特征进行转换,放大并形成一种归一化的吸收光谱,从而进行光谱吸收特征分析和光谱特征波段选择,包络线是指一条连接光谱上选取波段间上吸收起点和吸收终点的线,也叫“外壳(Hull)”,当外壳确定之后,包络线去除光谱线和吸收谷上起终点的斜率K可依据公式计算求得。(书本137和212)

遥感技术基础[习题]

遥感技术基础习题 1、遥感的基本概念。 广义而言,遥感(Remote Sensing)泛指各种非直接接触的、远距离探测目标的技术。对目标进行采集主要根据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辐射特性,利用声波、引力波和地震波等,也都包含在广义的遥感之中。 通常认为,遥感是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等各种方式,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综合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①空间信息采集系统(包括遥感平台和传感器) 遥感传感器:指搭载遥感器的运载工具 按高度大体可分为: 地面平台、空中平台和太空平台三大类 指搭载遥感器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大体可分为: 地面平台、空中平台和太空平台三大类 遥感平台:指搭载遥感器的运载工具 按高度大体可分为: 地面平台、空中平台和太空平台三大类 ②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 ③地面实况调查系统(如收集环境和气象数据) ④信息分析应用系统 3、与传统对地观测手段比较,遥感有什么特点 ①大面积实时观测。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 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 ②时效性强,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 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 ③信息客观、真实,信息量大。 ④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好。 ⑤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 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4、遥感有哪几种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 ①按遥感平台的高度分类: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 ②按所利用的电磁波的光谱段分类: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三种类型。 ③按研究对象分类:资源遥感与环境遥感两大类。 ④按应用空间尺度分类: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和城市遥感。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遥感概述 1、遥感: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2、光谱特性: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和环境条件不同,因而具有反射或辐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特性,这种特性叫做光谱特性。 3、传感器:接收从目标中反射或辐射来的电磁波的装置叫做传感器。 4、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载体成为遥感平台。 5、遥感探测的特点: 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 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 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 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 或者 大范围监测 动态监测 技术多种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 广泛应用,经济效益高 6、遥感的分类 (1)根据工作平台的不同,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 (2)根据电磁波的工作波段不同,可分为紫外 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μm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μm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μm之间 和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 (3)根据传感器工作原理,可分为主动式遥感 和被动式遥感; 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 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 地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的反射能量。

(4)根据遥感资料的获取方式, 可分为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 成像传感器:摄影传感器、扫描成像传感器、雷达成像传感器; 非成像传感器:高度辐射计。 (5)根据波段宽度及波普的连续性,可分为高光谱遥感和常规遥感。 (6)根据应用领域不同,可分为环境遥感、城市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军事遥感等,还可以把它们划分为更细的专题领域进行研究。 7、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展望 多分辨率多遥感平台并存,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及光谱分辨率普遍提高; 新型传感器不断涌现,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迅速发展; 遥感的综合应用不断深化 商业遥感时代的到来 8、RS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对地观测数据,而GIS的空间数据库则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全国乃至全球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分析、成图,GPS依靠远程通讯而实现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 第二章遥感电磁辐射基础 1、遥感技术中较多使用可见光、红外和微波波普区间。太阳光是地球的光源,可见光部分可以被人眼观察到,所以在遥感探测中使用非常广泛。红外区间探测不可见的辐射信息,远红外区间可以探测热辐射,扩大了遥感的应用。而微波辐射的探测更可以成为全天候探测,不受白天黑夜和天气状况的影响,在遥感研究中应用前景广泛。 2、太阳常数=在距离太阳一个天文单位的区域内 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的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的黑体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 I=1.36X103 W/m2 3、地球自身发射的辐射主要集中在波长较长的6微米以上的热红外区段。地球自身的辐射接近于300k黑体辐射。 4、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

遥感复习资料

1.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的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3.遥感的分类: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大体研究领域可分为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具体应用领域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等。 4.遥感的特点:①大面积的同步观测;②时效性;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④经济型;⑤局限性。 5.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和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该波谱以频率从高到低排列,可以划分成γ射线、Χ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6.遥感中较多使用可见光、红外和微波波段。 7.?电磁波性质:①是 横波;②在真空以光 速传播;③满足f·λ =c E=h·f E 为能量,单位:j;h 为普朗克常数;f为频 率;λ为波长;c为 光速;④电磁波具有 波粒二象征。 8.?发射率或比辐射 率:记作ε,表示实 际物体辐射与黑体辐 射之比,M=εM0. 9.太阳常数:是指不 受大气影响,在距太 阳一个天文单位内, 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 向上,单位面积时间 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 射能量。太阳辐射 的光谱室连续的光 谱,且辐射特性与绝 对黑体辐射特性基本 一致,能量各个波段 的比例不同。 10.地表接收的太阳 辐射度曲线与大气层 外的曲线不同,差异 主要是地球大气引起 的。 11.大气层次自下而 上:对流层、平流层 (飞机)、(中间层、 热层、散逸层)电离 层、(氮层、质子层) 外大气层。 12.散射现象的实质 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 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 一种衍射现象。 13.?大气散射有三种 情况:①瑞利散射, 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 长的四次方(λ4)成 反比,I∝λ-4,即波长 越长,散射越弱;② 米氏散射③无选择性 散射,特点是散射强 度与波长无关,任何 波长的散射强度相 同。 14.大气窗口:通常把 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 较少被反射、吸收或 散射的,透过率较高 的波段称为大气窗 口。 15.?植被的反射波谱 曲线分为三段:可见 光波段(0.4~0.76μ m)有一个小的反射 峰,位置在0.55μm (绿)处,两侧0.45 μm(蓝)和0.67μm (红)则有两个吸收 带。在近红外波段 (0.7~0.8μm)有一 反射的“陡坡”,至 1.1μm附近有一峰 值,形成植被的独有 特征。在中红外波段 (1.3~2.5μm)受到 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 响,吸收率大增,反 射率大大下降,特别 以1.45μm、1.95μm 和 2.7μm为中心是 水的吸收带,形成低 谷。 16.轨道倾角=90°极 轨卫星,接近90°近 极轨卫星。 17.遥感平台是搭载 传感器的工具。根据 运载工具的类型,可 分为航天平台、航空 平台和地面平台。 18.?气象卫星特点: ①轨道,分为两种, 低轨和高轨,低轨就 是近极地太阳同步轨 道,简称极地轨道; 高轨是指地球同步轨 道,轨道高度 36000km左右,绕地 球一周需24小时。② 短周期重复观测;③ 成像面积大,有利于 获得宏观同步信息, 减少数据处理容量; ④资料来源连续、实 时性强、成本低。 19.气象卫星资料的 应用领域:天气分析 和气象预报、气候研 究和气候变迁的研 究、资源环境其他领 域。 20.海洋遥感的特点: (1)需要高空和空间 的遥感平台,以进行 大面积同步覆盖的观 测;(2)以微波为主; (3)电磁波与激光、 声波的结合是扩大海 洋遥感探测手段的一 条新路;(4)海面实 测资料的校正。 21.?摄影机有分幅式 和全景式摄影机、多 光谱、数码摄像机。 22.光机扫描的几何 特征取决于它的瞬时 视场角和总视场角。 (1)瞬时视场角(2 θ)扫描镜在一瞬时 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 态,此时,接受到的 目标地物的电磁波辐 射,限制在一个很小 的角度之内,这个角 度称为瞬时视场角, 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 率 (2)总视场角(2Φ) 扫描带的地面宽度称 总视场。从遥感平台 到地面扫面带外侧所 构成的夹角,成总视 场角,也为总扫描角。 23.成像光谱仪:即能 成像又能获取目标光 谱曲线的“谱像合一” 的技术,称为成像光 谱技术,按该原理制 成的扫描仪称为成像 光谱仪。 24.?微波遥感是指通 过微波传感器获取从 目标地物发射或反射 的微波辐射,经过判 读处理来识别地物的 技术。 特点:1>能全天候、 全天时工作;2>对冰、 雪、森林、土壤等具 有一定穿透能力;3> 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 意义;4>对海洋遥感 具有特殊意义;5>分 辨率较低,但特征明 显。 ②微波遥感份有源 (主动)和无源(被 动)两大类。(1)主 动微波遥感是指通过 向目标地物发射微波 并接收其后向散射信 号来实现对地观测遥 感方式,主要是雷达、 侧视雷达、合成孔径 侧视雷达。(2)?被 动微波遥感,通过传 感器,接收来自目标 地物发射的微波,而 达到探测目的的遥感 方式。微波辐射计和 微波散射计。 25.?遥感图像是遥感 探测目标的信息载 体。将遥感图像归纳 为三方面特征,即几 何特征、物理特征和 时间特征。这三方面 特征的表现参数即为 空间分辨率、光谱分 辨率、辐射分辨率和 时间分辨率。 (1)图像的空间分 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 地面范围的大小,即 扫描仪的瞬时视场, 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 最小单元(像元)。 (2)波谱分辨率是 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 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 的最小波长间隔。间 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它的选择必须考虑目 标的光谱特征值。 (3)辐射分辨率是 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

资源与环境遥感实验报告

“2+2”模式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相关学科基础课程《资源遥感应用模型》 实 验 报 告 院系:旅环院 班级:11级地信 姓名:王康 学号:41109144 指导老师:张福平

实验名称:渭河河道提取(潼关段) 实验时间:2014年3~5月 实验地点:长安校区格物楼机房 实验目的: 通过流程化实验,运用ArcGIS水文分析模块完成河流水域的提取,从而获取渭河流域矢量边界。将流域边界作为辅助数据,裁剪TM数据,利用水体信息提取方法完成渭河河道提取。 实验数据: 渭河流域DEM数据(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 潼关landsat5 TM数据(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 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数据准备 登录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s://www.360docs.net/doc/2e17104947.html,),通过新建经纬度边框,选择数据集,下载DEM和TM数据

二、数据处理 1.DEM数据 1)DEM数据拼接: 将下载好的各分区数据进行拼接,操作如下ArcToolBox|data management tools【数据管理工具】|raster【栅格】|raster dataset【栅格数据集】|mosaic to new raster【拼接为新栅格】,如下图所示:

2)河网提取 利用地表径流漫流模型,在无洼地DEM 上利用最大坡降法得到栅格的水流方向;依据自然水流自高向底的规律,计算栅格在水流方向上累积栅格数,生成汇流累积量。当汇流量达到一定值时,就会产生地表水流。 汇流累积量数据基于水流方向,而水流方向的产生又受DEM 洼地的影响,

因此需进行洼地填充,此过程利用水流方向数据计算出DEM数据的洼地区域,并计算洼地深度,设定阈值进行填洼。(填洼是不断反复的过程) (1)水流方向提取 点击Spatial analysis tool【空间分析工具】|hydrology【水文分析】|flow direction 【水流方向】,输入表面栅格数据,设置输出路径,完成流向计算。(下降栅格率为栅格在水流方向与邻近栅格间高程差与距离的比值,以百分比形式表示,可选填)如图所示: (2)洼地填充 洼地提取——Spatial analysis tool【空间分析工具】|hydrology【水文分析】|sink 【汇】,图中深色区域为洼地,如图所示:

遥感技术基础复习题(推荐文档).doc

一名词解释: 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起来,这就是电磁波谱。主动遥感:【运用人工产生的特定电磁波照射目标物,再根据接收到的从目标物反射回来的 电磁波特征来分析目标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的遥感技术。】 被动遥感:【运用遥感器接收来自目标物的反射和辐射电磁波谱,并根据其特征对目标物探 测的遥感技术。】 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 .001 ~ 0.38 μ m 之间的遥感称为紫外遥感。】 可见光遥感 :【指传感器工作波段限于可见光波段范围0.38 ~ 0.76 μ m 之间的遥感技术。】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 - 1000μ m 之间的遥感称为红外遥感。】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 - 1m 之间的遥感称为微波遥感。】 镜面反射 : 镜面反射是指物体的反射满足反射定律,反射角=入射角。当发生镜面反射时, 对于不透明物体,其反射能量等于入射能量减去物体吸收的能量。 漫反射 : 如果入射电磁波波长λ不变,表面粗糙度h逐渐增加,直到h 与λ同数量级,这时整个表面均匀反射入射电磁波。 混合反射 : 表面粗糙度中等实际地物表面由于地形起伏,在某个方向上反射最强烈,这种现象称为混合反射。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结合。 瑞利散射 :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小于波长1/10 或更小时发生的散射。即q < 1。比值因子 q = 2π γ /λ 米氏散射 :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大于波长1/10 到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即 q = 3 非选择性散射 :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大于波长时发生的散射。这种散射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 波长无关,任何波长的散射强度相同,因此称为无选择性散射。q = > 3 大气窗口 : 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线性构造 : 指在各种遥感图像上,被认为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直线、弧线、折线状的线性影像 特征。 反射率 : 反射率=地物某微小波段反射辐射通量/入射辐射通量x 100% 地物反射波谱 : 反射波谱是某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 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黑体辐射 : 【黑体发出的电磁辐射。】 灰体 : 在各波长处的光谱发射率ε λ相等即:ε λ=ε但0<ε<1 选择性辐射体 : 在各波长处的光谱发射率ε λ不同ε =?(λ ) 发射率ε来表示它们之间 的关系:ε = W ′ / W(发射率ε就是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辐射功率之比。)地物发射波谱 :【用曲线表示某物体的辐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此曲线称为该物 体的发射波谱。】 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遥感器的工具。安装传感器的平台。 轨道倾角:【轨道平面与基本坐标平面的夹角。航天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 平面之间的夹角。】 运行周期:指卫星绕地一圈所需要时间,即从升交点开始运行到下次过升交点时的时间间隔。 太阳同步卫星:【在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的卫星。】 地球同步卫星 :【即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又称对地静止卫星,是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 造卫星】 灰阶:【即若干大小不同并按顺序排列的一系列灰度组合。】 影像分辨率:指用显微镜观察影像时, 1mm 宽度内所能分辨出的相间排列的黑白线对数(线对/ mm) 。

遥感复习资料

1、遥感定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 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及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的分类: 根据遥感平台分类: ①地面遥感:将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之上,常用的遥感平台有车载、船载、手提、固定和高架的活动平台,包括汽车、舰船、高塔、三角架等。地面遥感是遥感的基础阶段。 ②航空遥感:将传感器设置在飞机、飞艇、气球上面,从空中对地面目标进行遥感。主要遥感平台包括飞机、气球等。航空遥感是航天遥感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③航天遥感:将传感器设置在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上面,从外层空间对地物目标进行遥感。航天遥感和航空遥感一起构成了目前遥感技术的主体。 ④航宇遥感:将星际飞船作为传感器的运载工具,从外太空对地-月系统之外的目标进行遥感探测。主要传感平台包括星际飞船等。 根据工作方式分类: ①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能量并接受目标地物的后向散射信号的遥感方 式,常用传感器包括侧视雷达、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激光雷达等。 ②被动遥感:指传感器不向目标地物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受目标地物自身辐射和对 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因此被动遥感也被称为他动遥感、无源遥感。 3、光谱曲线 4、几个分辨率 ①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是地面物体能 分辨的最小单元. ②光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光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越小, 分辨率越高.

③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集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 期.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A太阳辐射、B地面吸收、C大气反射、D地面反射E大气吸收、F大气散射、G大气逆辐射、H大气辐射、I地面辐射、J大气吸收、K地面辐射到宇宙中的部分 ①大气的反射:主要发生在云层顶部,取决于云量和云雾,且波段不同大气影响 不同,削弱了电磁波强度。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②大气的吸收:地球大气选择性地吸收电磁辐射,严重影响传感器对电磁辐射的 探测,导致电磁辐射强度衰减;吸收作用越强的波段,辐射强度衰减越大,甚至某些波段的电磁波完全不能通过大气。在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时,形成了电磁波的某些吸收带。 ③主要吸收带: 水:0.94 μm ,1.38 μm ,1.86 μm ,2.5-3.0 μm ,3.24 μm ,5-7 μm ,7.13 μm ,24 μm-1mm; 二氧化碳:2.8 μm ,4.3 μm 臭氧:0.2-0.32 μm ,0.6 μm ,9.6 μm 氧气:0.2 μm ,0.6 μm ,0.76 μm 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可见光部分吸收较少。 ④大气的散射:散射类型与以下因素有关:入射电磁波的波长,气体分

遥感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地理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3、电磁波:当电磁震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震荡在空间传播,这就是电磁波。 4、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5、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6、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铺助仪器判读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7、遥感数字图像:以数字形式表示的遥感影像。 8、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区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入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 9、非监督分类:不必对影像地物获取先验知识,仅依靠影像上不同类地物光谱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再统计特征的差别来达到分类的目的,最后对已分出的各个类别的实际属性进行确认。 10、地理实体:是地理数据库中的实体,是指在现实世界中再也不能划分为同类现象的现象。 11、拓扑关系:用来描述实体间相邻、连通、包含和相交等关系。 12、矢量数据:计算机对地理实体的隐式描述。 13、栅格数据:计算机对地理实体的显式描述。 14、数据库:为了一定目的,在计算机系统中以特定的结构组织,存储和应用相关联数据的集合。 15、空间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物理存储介质上存储的与应用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的总和。 16、关系模型:是根据数学概念建立的,它把数据的逻辑结构归结为满足一定条件的二维表形式。 17、叠置分析:是将有关主题层组成的各个数据层面进行叠置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面。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期末考试整理

第一章 绪论 ? 什么是遥感? 广义上: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实际工作中,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范畴。 狭义上:遥感探测地物基本原理: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现代遥感:特指在航天平台上,利用多波段传感器,对地球进行探测、信息处理和应用的技术。 ? 电磁波的传输过程 PxYBRXQ 。SOt0ure 。MDGVcH2。 ? 遥感技术系统 遥感技术系统是实现遥感目的的方法论、设备和技术的总称。MR4gQja 。im8FEKh 。l0lznrK 。 遥感技术系统主要有:①遥感平台系统②遥感仪器系统③数据传输和接收系统④用于地面波谱测试和获取定位观测数据的各种地面台站网;⑤数据处理系统。⑥分析应用系统。? 遥感应用过程 1.问题声明(分析问题、假设建模、指定信息需求) 2.数据收集(遥感、实地观测) 3.数据分析(目视解译、数字图像处理、可视化分析、测试假设) 4.信息表达(数据库、误差报告、统计分析、各类图件) ? 遥感的发展趋势 高分辨率、定量化、智能化、商业化 第二章 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 电磁波、电磁波谱(可见光谱) 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电磁波是一种横波。 电磁波的几个性质: 一般的光探测器或感光材料只对光强度有响应,因而只能感受到光波场的振幅信息,对相位信息则无响应。 干涉(interfere ) 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的两列光/波相遇时,使某些地方振动始终加强(显得明亮),或者始终减弱(显得暗淡)的现象,叫光/波的干涉现象。应用:雷达、InSAR 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 ) 发射(Emission ) 吸收(Absorption ) 散射 (Scattering ) 反射(Reflection )

河南大学遥感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讲作业:1.遥感的概念以及狭义遥感的特点 广义的遥感:即遥远的感知,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狭义的遥感:运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记录目标的电磁波特性,通过分析,揭示物体的物理特性及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狭义的遥感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运用探测仪器进行探测 2.仅记录物体的电磁波特性 3.揭示物体的物理特性及变化 2.遥感系统的组成 总的来说,遥感系统的组成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信息源。信息源是指遥感需要对其探测的目标物。 2.信息获取。信息获取是指运用遥感技术装备接受、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探测过程。 3.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是指运用光学仪器和计算机设备对所获取的遥感信息进行校正、分 析和解译处理的技术过程。

4.信息应用。信息应用是根据不同的目的将遥感信息应用于各个领域的过程。 3.遥感的工作波段以及它们具有的特性 遥感中较多地使用可见光、红外、微波波段以及紫外线的一部分。 特性:1.可见光: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以光学摄影或扫描方式接收和记录反射特征。 2.红外线:近红外的性质与可见光相似,红外遥感主要采用热感应方式探测地物本身的 辐射,可以全天时遥感。 3.微波:分为毫米波、厘米波、分米波,具有热辐射性质,可以全天候全天时遥感探测, 可采用主动和被动方式成像,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4.紫外线:用于探测碳酸盐分布和油污染的监测,一般高空遥感不宜采用。 4.遥感平台的种类 地面遥感平台、航空遥感平台以及航天遥感平台。 5.遥感器的成像方式 遥感器:搭载在遥感平台上,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仪器,包括照相机、扫描仪、成像雷达等。 遥感器成像方式: 摄影成像类型(光学/电成像类型)

资源与环境遥感专业博士、硕士培养方案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应用地球物理、数学地质、 资源与环境遥感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属“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以多种地球物理、遥感等探测手段获取固体或流体矿产资源的信息,并利用数学地质等现代信息处理手段 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解释,以达到对地球资源进行勘查等目的。本学科专业是我校的优势、 特色学科之一,是教育部“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撑学科之一。 应用地球物理是交叉设置的二级学科。既包含磁力、重力、电法、电磁、地震、测井和放射性等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又涉及物理学、数学、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当代众多 科学成就与方法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优势学科。 数学地质是地球科学、数学及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以数学理论、方法和模型为工具、计算机技术为平台定量研究地球科学问题的学科,为矿产资源勘查、油气勘探与开发和地质灾害预测与预警提供重要的支撑技术。本学科1997年获批为四川省重点学科。 资源与环境遥感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地质学两个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交叉学科专业,其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特色及3S技术集成优势,开展在数字国土、矿产资源勘查、地质工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价、地质环境保护及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方法研究,解决其实际应用科学技术问题。 二、培养目标: 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为主。具体要求包括: 1. 热爱祖国,身心健康。 2. 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3.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4. 在本学科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三、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 1.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球结构与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等); 2. 应用地球物理; 3. 矿产资源与环境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水资源环境遥感监测

贵州大学环境监测学题目:水资源环境遥感监测姓名:颜兴奎

2011年12月12日 水资源环境遥感监测 前言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资源匮乏和污染为主要特征的水资源安全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亦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可持深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建立有效的方法,科学、准确、快速地对水资源环境进行监测,适时掌握水资源环境的变化信息,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已成为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规划及保护的关键问题。 一、水污染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繁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中国有82%的人饮用浅井和江河水,其中水质污染严惩细菌超过卫生标准的占75%,受到有机物污染的饮用水人口约1.6亿。据最新资料透露,目前中国主要大城市只有23%的居民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小城镇和农

村饮用水合格率更低。多年来,中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持续恶化,由于污染所导致的缺水和事故不断发生,不仅使工厂停产、农业减产甚至绝收,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和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地威胁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了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处理水污染,而有效的水环境监测技术就显得很有必要,因而将遥感技术运用到水环境监测中,产生了一门新技术——水环境遥感监测技术。 二、“3S”技术 “3S”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三种空间信息技术的简称。 一、遥感是一种以非直接接触方法对远距离目标性质进行探测的技术。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介质、数据处理和应用五部分组成。 二、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是一个具有空间数据的采集、储存、检索、分析和可视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三、全球定位系统是一个高精度、全天候和全球性的无线电导航、定位和定时的多功能系统。其由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和GPS信号接收机三部分组成。 二、水环境遥感监测技术 一、遥感监测的机理 水污染遥感监测的主要机理是被污染水体具有独特的有别于清

高光谱遥感期末考复习材料

1、地面光谱测量的作用: ①地面光谱辐射计在成像光谱仪过顶时,常用于地面野外或实验室同步观测,获取下 行太阳辐射,以用于遥感器定标。 ②在一些反射率转换模型中,需要引入地面光谱辐射计测取得地面点光谱来完成 DN 值图像到反射率图像的转换。 ③地面光谱辐射计可以为图像识别获取目标光谱和建立特征项。但是,这时地面光谱 测量要在空间尺度上与图像像元尺度相对应,且要具有代表性;另外,地面光谱测 量要与高光谱图像获取条件相一致。 ④通过地面光谱辐射计测量数据和地面模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某一地物被高光谱遥 感探测的可能性,理解其辐射特性,确定需要采用的探测波长、光谱分辨率、探测 空间分辨率、信噪比、最佳遥感探测时间等重要参数。 ⑤地面光谱辐射计还可以勇于地面地质填图。它可以用于矿物的光谱吸收特征,识别 地面矿物或矿物的集合,从而直接完成野外矿物填图。 ⑥可以用来建立地物的表面方向性光谱反射特性。 ⑦建立目标地面光谱数据与目标特性间的定量关系。 2、高光谱成像特点: ①高光谱分辨率。高光谱成像光谱仪能获得整个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热红外 波段的多而窄的连续光谱,波段多至几十甚至数百个,其分辨率可以达到纳米级, 由于分辨率高,数十、数百个光谱图像可以获得影像中每个像元的精细光谱。 ②图谱合一。高光谱遥感获取的地表图像包含了地物丰富的空间、辐射和光谱三重信 息,这些信息表现了地物空间分布的影像特征,同时也可能以其中某一像元或像元 组为目标获得他们的辐射强度以及光谱特征。 ③光谱波段多,在某一光谱段范围内连续成像。成像光谱仪连续测量相邻地物的光谱 信号,可以转化城光谱反射曲线,真实地记录了入射光被物体所反射回来的能量百 分比随波长的变化规律。不同物质间这种千差万别的光谱特征和形态也正是利用高 光谱遥感技术实现地物精细探测的应用基础。 3、高光谱遥感图像数据表达: ①图像立方体——成像光谱信息集。 ②二维光谱信息表达——光谱曲线。 ③三维光谱信息表达——光谱曲线图。(书本44页) 4、成像光谱仪的空间成像方式: (1)摆扫型成像光谱仪。摆扫型成像光谱仪由光机左右摆扫和飞行平台向前运动完成二维空间成像,其线列探测器完成每个瞬时视场像元的光谱维获取。扫描镜对地左右平行扫描成像,即扫描的运动方向与遥感平台运动方向垂直。其优点:可以得到很大的总视场,像元配准好,不同波段任何时候都凝视同一像元;在每个光谱波段只有一个探测元件需要定标,增强了数据的稳定性;由于是进入物镜后再分光,一台仪器的光谱波段范围可以做的很宽,比如可见光一直到热红外波段。其不足之处是:由于采用光机扫描,每个像元的凝视时间相对就很短,要进一步提高光谱和空间分辨率以及信噪比比较困难。 (2)推扫型成像光谱仪。是采用一个垂直于运动方向的面阵探测器,在飞行平台向前运动中完成二维空间扫描,它的空间扫描方向是遥感平台运动方向。其优点是:像元的凝视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遥感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大气窗口:电磁波在大气中传输过程中吸收和散射很小,透射率很高的波段。绿色植物反射波谱特征,并作出相应植物反射波谱曲线。 3、电磁波(横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中的传播叫电磁波,如:光波、热辐射、微波、无线电波等。 4、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做电磁波谱。 5、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 6、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相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7、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8、(遥感)数字图像: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影像。 9、辐射畸变:指从传感器得到的测量值与目标物的光谱反射率与光谱反射亮度等物理量不一致。 10、几何精校正:利用控制点的影像坐标和地图坐标的对应关系,近似的确定所给的影像坐标系和应输出的坐标系之间的变换公式。 11、多源信息复合: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 12、程辐射度:相当部分的散射光向上通过大气直接进入传感器,这部分辐射称为程辐射度。 13、差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减就是差值运算。fd(x,y)=f1(x,y)- f2 (x,y) , 14、比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除(除数不为0) 就是比值运算。 15、信息复合:指同一区域内遥感信息之间或遥感与非遥感信息之间的匹配复合。 16、正像素:把一个像素内只含有一种地物的称为正像素。 17、混合像素:像素内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地物的称为混合像素。 二、填空 1、… 2、遥感系统包括: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3、遥感的特点: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

遥感资料

第一章概论 1、按视觉可视性可将图像分为可见图像和不可见图像。 2、按图像的明暗程度和空间坐标的连续性,可将图像分为数字图像和模拟图像。 ①按图像明暗程度和空间坐标的连续性,可将图像分为()图像和()图像。 ②根据人眼的视觉可视性,可将图像分为()图像和()图像。 ③数字图像最基本的单位是(),其具有()和()特征。 ④遥感数字图像中,像素值称为()。 ⑤把模拟图像转变成数字图像称为()。 ⑥相同地点的任意图像,其亮度值一定相同。() ⑦像素的亮度值是绝对的。() ⑧遥感数字图像中的0是数值,不表示没有数据。() ⑨遥感数字图像一旦获取,颜色就是确定的。() ⑩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产物。() 1.名词解释 图像,数字图像,遥感,遥感数字图像 2. 问答 ①遥感数字图象处理系统的主要构成有哪些? ②常用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有哪些? ③什么是3S技术,简述其关系及应用? ④遥感有哪些应用? 第二章遥感数字图像的获取与存储 1、遥感系统包括遥感试验、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 2、传感器的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亮度分辨率、角 度分辨率。 3、数字化包括两个过程:采样和量化 4、元数据是关于图像数据特征的表述,是关于数据的数据。 元数据与图像数据同时发布或者嵌入到图像文件中,或者是单独的文件。 5、通用遥感图像数据格式:1、BSQ格式(按照波段顺序依次记录各波段的图像)2、BIL 格式(每个像元按波段次序交叉排序)3、BIP格式(逐行按波段次序排列) ①遥感系统主要包括遥感试验、()、信息传输、()、信息应用五个部分。 ②按工作方式是否有人工辐射源,遥感分为()和()。 ③多光谱扫描仪()和专题制图仪()属于目标面扫描方式。 ④对于传感器的波长范围,()只能在晴朗的白天使用;()具有昼夜工作能力;()有 一定的穿透能力。 ⑤传感器的分辨率主要包括辐射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 ⑥数字化包括两个过程:()和()。 ⑦()是关于数据的数据。 ⑧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波段常用来增强或分离植被或水域。() ⑨电荷耦合器件即是CCD。() ⑩辐射分辨率是传感器记录的电磁光谱中特定波长的范围和数量。()

资源环境遥感

资源环境遥感 第一讲遥感概述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它是在航空摄影测量的基础上,随着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当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地学、生物学等学科发展的需要,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的技术科学。 从以飞机为主要运载工具的航空遥感,发展到以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为运载工具的航天遥感,大大地扩展了人们的观察视野及其观测领域,形成了对地球资源和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立体观测体系,使地理学、环境科学等的研究和应用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 遥感(Remote Sensing),通常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1. 狭义遥感的定义 所谓遥感,是指不需要与探测目标直接的接触,运用现代化的运载工具和仪器,从一定的距离获得目标物体的从紫外波段到微波波段的电磁波辐射特征信息,通过信息的接收、传输以及处理过程,依据不同目标物体所具有的不同辐射特征,来识别和区分目标物体的性质,并分析研究它们在空间上、时间上和成因上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整个综合探测过程。 2. 研究内容 (1)研究地物电磁辐射特性:其中包括各类电磁辐射的空间分布特性和随时间变化的特性。 (2)研究遥感信息的探测手段和传输方式: 主要是研究遥感传感器。 (3)研究遥感信息的处理系统:提高信息质量。 (4)研究遥感信息的应用:努力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所以遥感技术是多学科组成的综合性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 遥感技术的特性 遥感技术具有如下的主要特性: 1.空间特性(广)—其探测范围大,具有宏观、综合的特点,可以实施大面积的同步观测。进行资源和环境调查时,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所取得的数据是最宝贵的。 例如:一张23cm X 23cm的1/3.5万的航空像片,能包括6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一张1/100万的陆地卫星像片,能包括185km X 185km的面积(34225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海南岛的面积。 2.波段特性(多)—其探测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信息量大,数据可比性强,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得对地球的观测和研究走向全天时和全天候。 例如:紫外波段可以监测水面的油膜污染;红外波段能够探测地表温度;微波波段具有穿透云层、冰层和植被的能力。 3.时相特性(多)—其对同一地区能够进行重复探测成像,而且获取信息的速度快,重访周期短,有利于动态监测研究,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 例如:陆地卫星对同一地区的重访周期为18天/次和16天/次;极轨气象卫星的重访周期为2次/天;SPOT卫星的重访周期为26天/次。 4.收集资料特性(便)—其不受地面条件的限制,不受国界的影响,收集资料十分方便,便于进行全球性的研究。 例如:对于那些无人区、高山峻岭、悬崖峭壁、海洋、荒漠等人到不了的地区,都能获得遥感资料。 5.经济特性—其可以大大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传统方法是无可比拟的;而且其应用范围广,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强大的生命力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例如: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象美国的陆地卫星的经济投入与其取得的效益比为1:80还多。 6.局限性—目前,在地球遥感中,还有一部分的电磁波段有待进一步的开发与利用。 三. 遥感技术的分类 遥感的分类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运载工具分类—有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和航宇遥感等。 其中航宇遥感就是宇宙遥感或叫星际遥感,是指利用星际飞船(如我国的神舟1-6号飞船)进行宇宙空间的物理遥感和太阳系行星的遥感。 2.按传感器的工作波段分类—有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和多波段遥感。

遥感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hj遥感技术基础 第一、二章 概念 1.遥感:广义:遥远的感知。狭义: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2.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传感器步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受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3.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4.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5.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6.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等于1(100%)的物体。 7.灰体:没有显著的选择吸收,吸收率虽然小于1,但基本不随波长变化的物体。 8.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绝对温度成反比。 9.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10.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11.辐射度: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的辐射通量。 12.大气窗口:电磁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13.发射率(比辐射率):实际物体的辐射出射度M i于同一温度、统一波长绝对黑体辐射出射度的关系(比例)M=εM0 14、光谱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占总入射能量的百分比; 15、光谱反射波普曲线:在平面坐标上表示地物反射率随波长变化规律的曲线。 填空 1、遥感技术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2、按照传感器的工作波段分类,遥感可以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3、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组成。 4、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 5、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温度和波长成正比关系。 6、维恩位移定律表明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乘绝对温度是常数2897.8。当黑体的绝对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波长短方向移动。 7、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0.47 μm 8、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这种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的微粒粒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会发生。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是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选择:(单项或多项选择) 1、绝对黑体的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大气米氏散射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无关。 3、大气瑞利散射 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一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的二次方成正比关系④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⑤与波长的四次方成正比关系⑥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关系⑦与波长无关。 4、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 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5、大气窗口是指①没有云的天空区域②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 ③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④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问答: 1.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组成?它们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共性?遥感常用的是哪些波段? 电磁波组成: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