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免疫学 简答题
植物免疫学

植物免疫学名词1.生理小种:是病原菌种、变种或专化型内形态特征相同,但生理特性不同的类群,可以通过对寄主品种的致病性,即毒性的差异区分开来。
2.变种:除了寄生专化性差异外形态特征和生理性状也有所不同。
3.专化型:并无形态差异,但对寄主植物的属和种的专化性不同。
4.致病变种:细菌在种下设置致病变种,系以寄主范围和致病性来划分的组群,相当于真菌的专化型。
5.毒素:是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小分子非酶类化合物,亦称微生物毒素,能在非常低的浓度范围内干扰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诱发植物产生与微生物侵染相似的症状。
6.定性抗病性:抗病性若用定性指标来衡量和表示,则称为定性抗病性,亦称为质量抗病性。
7.定量抗病性:用定量指标来表示的抗病性称为定量抗病性,亦称数量抗病性。
衡量抗病性的定量指标种类很多,如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等。
8.病害反应型:即是一种定性指标,它反映了寄主和病原物相互斗争的性质。
9.主动抗病性:诱导性状所确定的抗病性为主动抗病性,是病原物侵染所诱导的。
最典型的为过敏性坏死坏死反应。
10.防卫反应:植物主动抗病性反应也称为防卫反应,防卫反应的发生反应了侵染诱导的植物代谢过程的改变。
11.过敏性反应:又称过敏性坏死反应,简称HR反应,指植物对不亲和性病原物侵染表现高度敏感的现象。
发生此反应时,侵染点细胞及其邻近细胞迅速死亡,病原物受到遏制。
12.主效基因抗病性: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被称为单基因抗病性或寡基因抗病性,统称为主效基因抗病性。
13.微效基因抗病性:由多数基因控制,各个基因单独作用微小,这称为多基因抗病性或微效基因抗病性。
14.幽灵效应:被病原菌克服的主效基因对定量抗病性有所贡献,但并不能用以完全说明定量抗病性,主效基因抗病性这种作用被称为残余效应或幽灵效应。
15.小种专化抗病性:农作物品种的抗病性可能仅仅对某个或某几个小种有效,而不能抵抗其他小种,这种抗病性类型是小种专化性抗病性。
植物分子免疫学试题题库及答案

《植物分子免疫学》术语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 Singal transduction信号转导:受体与细胞表面的配体结合然后发送信号来触发细胞内的途径的过程。
通常指从细胞识别和接收外源信号开始、到特定的效应(结构)基因诱导表达,最终引起细胞应答的一系列反应。
2. Basal defense pathway抗病防卫基本信号通路:根据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乙烯(Ethylene, ET)在植物防卫中作为内源信号的作用,分别由这三种激素介导的抗病性发生过程,被称为植物抗病防卫基本信号通路。
3. Guard hypothesis警卫学说:警卫学说是解释R与Avr蛋白质如何间接发生相互结合、从而引导抗病性信号传导的一种假说。
它认为病原物的Avr 是一种寻靶分子,通过寻找植物的R、并与之结合,抑制R的功能,从而使病原物能够在植物上成功定殖。
同时,植物体内的保卫分子通过监听病原物Avr信号,并抢先与之结合,保卫了R免受Avr 结合,从而使R的功能得以发挥。
4. Nucleocytoplasmic trafficing核质转运过程:以核质侧核膜高RanGTP和胞质侧核膜高RanGD P浓度的不对称性为转运基础,由核膜Ran蛋白水解GTP为转运提供能量并需蛋白介导的主动转运过程。
核质转运过程是真核生物对信号传导进行精密调控的重要途径,核输入载体蛋白(MP)和核孔蛋白(Nup)对此承担重要功能。
植物擅长使用这两类蛋白质对抗病防卫反应信号传导进行调控,影响多种激素信号传导通路。
5. Epistasis analysis上位性分析:某一基因受不同位点上别的基因抑制而不能表达的现象。
如果b基因存在时A与a的表型效果难以区别,此时b基因便是A基因的上位(epistatic),A基因是b基因的下位。
二、选择题(在正确的选项上打勾,每个选项4分,共20分)1. 可以影响NPRI功能的蛋白质有:A. Caspae-9B√.COI1C√.IMPα3D. TTG2E√.SNC1三、简述植物抗病蛋白(R)信号传导的主要环节(20分)抗病基因介导信号传导的关键环节包括识别和信号传导。
植物免疫学试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1、抗病性(resistance)-就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与损失程度得一类特性。
抗病性就是指寄主植物抵抗或抑制病原物侵染得能力.不同植物对病原物抗病能力得表现有差异。
2.避病性(avoidance):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物或接触得机会减少而不发病或发病减少得现象。
植物可能因时间错开或空间隔离而躲避或减少了与病原物得接触,前者称为“时间避病",后者称为“空间避病”.3、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就是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得综合指标。
4、毒素(toxin):就是植物病原真菌与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得,能在非常低得浓度范围内干扰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对植物有毒害得非酶类化合物。
5、抗病性(resistance to disease):就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与损失程度得一类特性。
6、耐病性(tolerance):一些寄主植物在受到病原物浸染以后,虽然表现明显得病害症状,甚至相当严重,但仍然可以获得较高得产量。
有人称此为抗损害性或耐害性。
7、真菌(fungus):就是具有细胞核、能产孢而无叶绿素得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或(与)无性繁殖,并常有分枝得丝状营养体,典型得具有几丁质或纤维素得细胞壁。
8、植物保卫素(phytoalexin):就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或受到多种生理得、物理得刺激后所产生或积累得一类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
也称为植物抗毒素,它就是由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或者作为伤害与其她生理刺激而产生得一种抗生素。
泛指对病原物有杀伤作用从而减轻对植物得侵染与致病能力得非酶类小分子化合物.植物保卫素对真菌得毒性较强、9、准性生殖(parasexuality):指异核体真菌菌丝细胞中两个遗传物质不同得细胞核可以结合成杂合二倍体得细胞核,这种二倍体细胞核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染色体交换与单倍体化,最后形成遗传物质重组得单倍体得过程。
免疫简答题考试题及答案

免疫简答题考试题及答案
1. 什么是免疫应答?请简述其基本过程。
答案: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的一系列防御反应。
基本过
程包括识别阶段,即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捕获并呈递给T细胞;激活
阶段,T细胞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效应阶段,抗体与抗原结合,清除病原体;以及记忆阶段,形成记忆细胞,对再次入侵的相同病原体产
生快速反应。
2. 描述抗体的基本结构。
答案:抗体是由B细胞分化而来的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其基本
结构由两对轻链和重链组成,每条链由一个可变区和一个恒定区构成。
可变区负责识别和结合抗原,而恒定区则参与抗体的效应功能,如激
活补体系统或介导细胞吞噬。
3. 简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主要区别。
答案:细胞免疫主要依赖T细胞对抗原的直接识别和攻击,包括细胞
毒性T细胞直接杀死被感染细胞和辅助T细胞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
体液免疫则主要通过B细胞产生的抗体来中和病原体或标记病原体以
便其他免疫细胞清除,不涉及细胞直接攻击。
4. 什么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其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是
什么?
答案: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组编码细胞表面分子的基因,这些分子能够将抗原肽段呈递给T细胞。
在免疫应答中,MHC分子将抗原肽段呈递给T细胞,激活T细胞的免疫反应,从而启动特异性免疫
应答。
5. 描述免疫耐受的概念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答案: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特定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的状态。
在临床上,免疫耐受的概念被用于器官移植,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抑制受体对移植器官的免疫排斥反应,以提高移植成功率和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
植物免疫学试题精选文档

植物免疫学试题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一、名词解释1、单基因系:指一套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品系,每个品系仅具有一个已知抗病基因。
2、基因对基因学说:指寄主植物与病原物双方一方某个基因是否存在取决于另一方相匹配基因的存续,双方基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特定的表现型,而由表现型的变化就可以判断任一方是否具有相匹配的基因。
3、诱导抗病性:由多种生物因子所激发的依赖植物化学或物理防卫屏障的主动抗病过程。
4、效应蛋白:指进入寄主细胞内改变寄主细胞结构和功能,有利于病原菌侵染的蛋白质。
5、简单基因座:基因在染色体上有多种排列方式,最简单的情况是一个座位仅有单个基因,称为简单基因座。
6、防卫反应基因:是指植物被病原物侵染后,在病原物激发子诱导下表达防卫反应功能的相关基因,其编码产物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病原物。
二、选择题1、基因对基因学说是由(B)提出的。
A、NelsonB、FlorC、ParlevlietD、Ross2、下列不属于商品化学诱抗剂的是(A)。
A、IAAB、INAC、BTHD、过敏素3、第一个克隆的无毒基因是(D)。
A、PtoB、LRRC、AvrD、Hm14、下列结构域代表核苷酸结合位点的是(C)。
A、TMB、LZC、NBSD、LRR5、下列不属于病原菌毒性变异体的来源的是(A)。
A、专化型B、突变C、有性重组D、准性生殖6、下列不属于病原菌生理小种鉴别程序的是(B)。
A、病叶标样采集B、遗传漂变C、菌种繁殖D、接种鉴别寄主7、下列不属于抗病基因的功能的是(A)。
A、鉴定小种B、典型R基因C、钝化病原菌毒素D、是病原菌的靶标8、下列抗病基因产物错误的是(C)。
A、TIR-NBS-LRRB、LZ-NBS-LRRC、LRR-NBSD、Pi-ta9、跨膜结构域的简称是(D)。
A、LRRB、NBSC、CCD、TM10、植物抗病性主要遗传特点是(A)。
植物免疫学

变种(variety)和专化型(formae specialization):变种
之间在形态学上有一定差异,对不同属的寄主植物致病力不同; 专化型在形态学上无明显差异,但对不同种寄主植物的致病力不 同。 生理小种(physiologic race):种、变种或专化型内由生物 型或生物型群组成的群体,菌体在形态上无差异,对不同寄主植 物品种的致病力不同。 生物型(biotype):生理小种内由遗传一致的个体所组成的 群体。
二、植物免疫学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1)病原物致病性及其遗传和变异规律。 (2)植物抗病性类型、机制及其遗传变异规律。 (3)寄主抗病性与病原物致病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4)植物抗病育种策略。 (5)保持和提高植物抗病性的途径和方法 (6)植物抗病性鉴定的方法和原理。
6
2、研究方法
植物免疫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必须借助与之密切相关的学 科如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物化学、遗传学、植物病理 学、分子植物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的研究方法。
14
四、植物抗病性的遗传观
抗病性是遗传决定的潜能,遇病原物侵染后才得以表现。抗 病性的表现实际上是寄主-病原物的结合体(aegricorpus)的 表型,是两者基因型结合后才能给出的,两者未结合时无表现型 可见(Leogering, 1974)。
环境条件
寄主-病原物基因组合
抗病性
寄主的抗病基因型和病原物的致病基因型是相互选择的
18
七、广谱抗病性(wide-spectrum resistance)和持久抗病性
(durable resistance) S H Ou(1972)在探索水稻抗稻瘟病的水平抗病性时提出的 概念,并认为广谱抗病性即为持久抗病性。现在研究表明,这只是 一种特例。 Johnson R(1975):某品种大面积生产考验其抗病性仍然
植物免疫学了解植物在抵抗病原微生物时的免疫反应

植物免疫学了解植物在抵抗病原微生物时的免疫反应植物免疫学:了解植物在抵抗病原微生物时的免疫反应随着对植物及其免疫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植物免疫学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植物作为自然界中最早出现的生物之一,同样需要一套免疫反应机制来保护自身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本文将探讨植物在抵抗病原微生物时的免疫反应,从分子层面到细胞层面进行全面解析。
免疫感知与信号传递植物对于病原微生物的感知主要依靠两种类型的受体蛋白,即表型相关受体蛋白(PAMPs)和效应蛋白。
前者可以感知到常见的微生物特征,如细菌和真菌的表面分子,后者则能够识别到病原微生物释放的效应分子。
植物受体蛋白能够通过结合这些分子来启动免疫反应。
当受体蛋白与病原微生物相关分子结合后,信号传递过程得以启动。
这一过程中,植物细胞会释放多种信号分子,以激活免疫反应。
其中,激活植物抗病基因的信号通路特别值得关注。
这类基因编码的抗病蛋白会参与到抗病能力的调控中,从而提高植物的免疫反应能力。
免疫反应细胞过程在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后,植物组织会迅速做出反应,形成细胞壁增厚、细胞水肿等防御性结构改变。
同时,植物会启动一系列的免疫反应细胞过程,通过细胞间的信号传递来增强免疫系统的整体应对能力。
一种重要的免疫反应是细胞死亡程序的激活。
植物中的细胞死亡过程被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CD),通过快速清除被感染的细胞而遏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此外,PCD还能引发特殊途径的防御反应,如病斑形成和细胞壁增厚。
植物免疫反应的调控植物免疫反应的调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信号通路的参与。
这些信号通路包括疫病互作素(elicitor)途径、激素信号途径和代谢途径等。
其中,植物激素在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水杨酸(SA)途径是植物免疫反应中最为典型的信号通路。
SA通过调节一系列基因表达,参与抗病基因的激活以及细胞壁增厚等免疫反应。
除了SA途径外,还有其他重要的植物激素信号通路,如茉莉酸(JA)和乙烯(ET)途径,它们与抗病基因的激活密切相关。
【2019年整理】植物免疫学考试总结

第一章绪论1植物免疫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植物免疫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植物抗病性及其应用方法的科学。
它是植物病理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
研究内容:(1)植物的抗病性(2)植物抗病性和病原物致病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植物免疫学是研究病原物的致病性,植物的抗病性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3)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2植物免疫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1)植物免疫学是以有关学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有关基础学科:如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植物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作物栽培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等。
(2)相关新兴学科的发展使植物免疫学更加成熟和完善有关新兴学科:如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分于植物病理学等。
4 学习与研究植物免疫学的重要性:防治植物病害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策略,而应用抗病品种是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途径。
第二章植物的抗病性第一、二节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被动抗病性一植物抗病性的概念:➢抗病性:植物体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害作用的可遗传特性。
➢广义的抗病性:是指植物一切与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的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有关的一类特性。
➢狭义的抗病性:仅指植物抵抗病原物侵入、扩展和繁殖的性状。
植物抗病性的特点:1.抗病性的产生和发展,是植物与其病原生物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
2.抗病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
3.植物抗病性是植物的遗传潜能,其表现受寄主-病原互作性质、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
4.人类生产活动的需求和基础科学的发展,始终推动着植物抗病性研究。
二植物的被动抗病性被动抗病性:植物固有性状所确定的抗病性。
被动抗病性还可根据抗病因素的性质划分为:物理抗病性;化学抗病性两类。
(一)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植物被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是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它们主要以其机械坚韧性和对病菌酶作用的稳定性而抵抗病原物的侵入与扩展。
1植物体表的形态和结构蜡质层与角质层形态(抗侵入);钙化作用(表皮层细胞壁);硅化作用(表皮层细胞壁);自然孔口的特点(气孔、皮孔、水孔、蜜腺)2木栓化组织木栓化组织的细胞壁和细胞间隙充满了木栓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植物的抗病性类别有哪些?
1)寄主抗病性和非寄主抗病性
2)基因抗病性和生理抗病性
3)避病、耐病、抗病、抗再侵染
4)被动抗病性和主动抗病性
5)主效基因抗病性和微效基因抗病性
6)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
2,侵染力的指标有哪几个
1)孢子萌发速度
2)定植速度
3)产孢速度
3,病原物侵袭手段有哪些?举例说明
1)机械伤害大麦网斑病、葡萄黑痘病
2)酶解
3)毒素黄曲霉毒素
4,毒素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1)对细胞膜的破坏
2)对线粒体的破坏
3)对叶绿体的破坏
4)影响DNA表达
5,致病毒素可分为哪几种?
1)选择性毒素hv、hs、hmt
2)非选择性毒素黑斑毒素
6,生长调节性物质有哪几种?作用各是什么?
1)生长素低浓度促进植物生根、发芽,高浓度抑制
2)赤霉素保花保果、打破休眠、治疗病害
3)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组织培养,促进器官形成
4)乙烯抑制生长,促进果实成熟。
去雄催熟保花提高作物品质
7,植物病原菌生理小种鉴定的原理及程序是什么?
原理:根据供试菌系在寄主上的感抗反应来鉴别小众的类型
1)病叶采集
2)菌种繁殖
3)接种鉴别寄主
4)发病调查记载
5)小种和新小种的确定
8,柯赫氏法则包括什么容?
1)这种微生物的的发生往往与某种病害有联系,发生这种病害往往就有这种微生物存
在
2)从病组织上可以分离得到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并且可以在各种培养基上研究它的
性状
3)将培养的菌种接种到健全的寄主上能又发出与原来相同的病害
4)从接种后发病的寄主上能再分离培养得到相同的微生物
9,症状的类型?
1)典型症状
2)综合症
3)并发症
4)隐症现象
10,病害发生后光合作用的变化?
1)光合速率,降低
2)叶绿体功能,数量减少、形态和大小改变、片层损伤、体膜跑囊化、叶绿体核糖体
含量下降。
3)光化学反应,活性降低
4)二氧化碳吸收量,降低
5)光合碳同化,速率降低
6)光合产物积累及运输,受阻
11,病害发生后核酸和蛋白质的变化?
核酸:
1)病原真菌:侵染前期,叶肉组织RNA含量增加,侵染中后期,RNA含量下降。
DNA含量变化较小
2)病毒TMV:病毒侵染后,由于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寄主体病毒RNA增多,寄主RNA
合成受到抑制
3)细菌:在冠瘿土壤杆菌侵染引起的肿瘤组织中RNA含量显著增多
蛋白质:
1)病原真菌:受侵染早期,病株总氮量和蛋白质含量增高;侵染中后期,蛋白质水解
酶增多,蛋白质含量下降,总氮量上升,但游离的氨基酸增多
2)病毒:被病毒侵染后常导致寄主蛋白的变相合成,以满足病毒外壳蛋白大量合成的
需要
3)细菌:受侵染后,抗病寄主和感病寄主中蛋白质的合成能力有明显冲突
12,病害发生后水分生理的变化有哪些?
1)病株出现缺水症状
2)病株叶片蒸腾作用的变化:提高或降低
3)病株体水分运输的变化:根系吸水能力降低和导流液上升受阻
13,抗病鉴定的基本要什么?
1)目标明确
2)结果正确
3)全面衡量
4)经济快速
5)实行标准化
6)实行联合鉴定
14,田间抗病鉴定的优点有哪些?
1)能在群体和个体两个层次认识抗病性
2)可揭示植株各发育阶段的抗病性水平变化
3)能较全面的发映出抗病类型和水平
4)鉴定结果能代表品种在实际生产中的实际表现
15,保护植物抗病性的策略有哪些?
1)利用遗传多样性来控制病菌的变异
2)综合利用主效基因抗病性和微效基因抗病性
3)应用栽培措施提高植物抗病性
4)狠抓病菌变异的重要环节
16,提高植物抗病性的主要途径?
1)扩大和丰富植物的抗病种质资源
2)加强选种和抗病良种的繁育,提高品种的种性和抗病性
3)用用栽培措施提高植物抗病性
4)化学措施
5)生物措施
17,抗病种质资源类型有哪些?
1)地方品种
2)改良品种
3)近源植物
4)抗病中间材料
18,抗病种质资源的搜集措施?
1)作物的原产地
2)植物和病原物共同起源的地方
3)栽培作物的野生近源种类
4)植物病害常年流行的地区
19,新小种出现和流行的条件有哪些?
1)变异速度
2)病菌群体大小
3)病菌的发育循环和病害流行规律
4)生产上的品种和布局
5)影响菌类积累的气候条件和栽培条件
6)适合度
20,病菌的变异途径有哪些?
1)有性杂交
a)小种自交
b)小种间自交
c)专化型间杂交
d)属,种间杂交
2)突变
a)自发
b)诱导
c)基因
d)染色体变异
3)异核现象
4)准性生殖
5)适应性变异
21,植物的抗病性机制有哪些?
1)被动抗病性
i.物理被动抗病性
a)表皮、蜡质层、角质层
b)植物表皮层细胞壁发生钙化或硅化作用
c)气孔的结构、数量以及开闭习性。
也可以阻挡从气孔侵入的病原物
d)皮孔、水孔、蜜腺等自然孔口的形态及结构特性也与抗侵入有关
e)木栓组织的细胞壁和细胞间隙充满了木栓质,构成了抵抗病原物入侵的化学和
物理屏障
f)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质,初生壁和次生壁都可积累木质素,从而阻止病原菌的扩
展。
g)植物细胞初生壁中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对一些穿透力弱的病原真菌也可成为
限制其侵染和定植的物理屏障
h)导管组织的结构特点,可能成为植物对维管束病害的抗病因素
ii.化学被动抗病性
a)天然抗菌性物质
b)抑制病原菌的某些酶的物质
c)缺乏病原物寄生和致病所必需的重要成分
2)主动抗病性
A.物理主动抗病性
a)木质化作用
b)木栓化
c)酚类化合物沉积
d)细胞壁类似物沉积
e)形成离层
f)形成愈伤组织
g)阻塞维管束
B.化学的主动抗病性
a)过敏性坏死反应
b)植物保卫素形成
c)植物对毒素的降解作用
d)病程相关蛋白
e)活性氧迸发
22,诱发抗病性特点有哪些?
a)激发的非专化性
b)表达的光谱性和系统性
c)需有一定的激发期
d)具有持效性
e)抗病性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
23,主效基因抗病性特点?
a)显隐性大多数为单基因显性
b)表型效应高抗或免疫
c)复等位性
d)不同位点抗病基因互作上位、互补、抑制、修饰
e)连锁
24,微效基因抗病性特点?
a)连续变异
b)遗传力子亲相似
c)超亲遗传
d)抗病性选择的遗传进度
e)复合杂交和随机杂交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