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青少年犯罪正成为一项严重社会问题,其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手段恶性化的趋势日益严重,也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据调查全市青少年犯罪绝对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占全部犯罪总数的比例居高不下,且仍呈上升的趋势。
可以说,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必须全力以赴全力以赴去抓并且全力以赴抓好的一项当务之急的大事。
其意义不仅在于减少青少年犯罪数量,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维护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保证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后续力。
99年6月九届全国人大党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更是以立法的形式吹响了全社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号角。
同时为开展上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法律武器。
应当说,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很多。
从个人原因看,既有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修养、法制观念的原因,也有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原因,从社会原因看,既有家庭不良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国家法律的不健全等因素,也有不良交往、社会道德规范弱化等原因。
本文从等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以其抛砖引玉。
一、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认识家庭教育伴随着家庭的出现而产生,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始,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基础。
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是纯粹以个体家庭为分子而构成的总体。
家庭社会化的结果将对个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在各种社会环境中,家庭所可能给予个人的感情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
因而说: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国家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呈现出4—2—1模式(即祖父母4人父母2人个孩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独生子女。
他们是家庭的核心,父母将最好的都给了他们,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道挫折为何物,只想自己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一些原本能在教育过程中,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的小毛病,因为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最终发展成大问题。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青少年犯罪是指年龄在13岁到18岁之间的青少年在行为上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青少年犯罪问题常常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它对青少年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都产生着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综述,并探讨相关研究的发现。
一、个体因素:1.家庭背景:研究发现,家庭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良的家庭环境、缺乏父母监护和教养、亲子关系紧张以及家庭暴力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2.个体心理因素: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也与犯罪有关。
研究发现,缺乏自控能力、冲动、自我中心、依赖他人、对权威不敬、过度自信等个体心理因素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3.学业问题:学业不佳和辍学是青少年犯罪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缺乏学习动力、不良的学校环境和缺乏适应能力等因素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二、社会环境因素:1.同伴影响:同伴关系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社会环境因素。
研究发现,与犯罪青少年为伍会导致青少年参与犯罪活动,尤其是在迷信、贩毒和暴力犯罪方面。
2.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也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研究表明,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参与犯罪活动。
3.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也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混乱可能加剧了青少年的迷茫和犯罪倾向。
三、预防和干预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加强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2.提供良好学习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青少年提高学业成绩和学习动力,从而降低犯罪风险。
3.加强社会支持: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避免犯罪。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其原因涉及个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加强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加强社会支持等措施都对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青少年犯罪的根源

青少年犯罪的根源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大困扰,不仅对个人、家庭和社区造成伤害,也对整个社会秩序和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了解和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对于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并提供适当的解决办法。
一、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是青少年犯罪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失业率高、经济萧条的社会环境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年轻人可能无法找到工作或家庭经济困难,他们可能寻找非法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其次,社会道德观念的淡化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增加的原因之一。
社会的价值观可塑性很大,如果社会对于各种违法行为的容忍度提高,很容易导致青少年从小就对违法行为没有敬畏之心。
因此,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并加强对青少年道德观念的教育十分重要。
二、家庭因素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因素的错位往往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首先,家庭关系的不良影响青少年的成长。
家庭中存在冲突、暴力、疏离等问题时,青少年往往会感到孤独、无助和恐惧,从而倾向于通过违法行为来寻求刺激或表达自己的不满。
其次,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父母教育方式偏向溺爱或过于严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培养出不良行为倾向。
因此,家庭应该注重健康的亲子关系,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提供恰当的教育和引导。
三、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青少年犯罪往往与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和问题相关。
首先,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不成熟可能导致他们难以正确地判断行为的后果。
他们可能无法理性思考,盲从同伴的行为,从而陷入违法犯罪的行径中。
其次,青少年的情绪问题也是导致犯罪的因素之一。
比如,一些青少年可能怀有仇恨、愤怒或自卑心理,这些负面情绪可能推动他们选择违法行为来宣泄或获取满足感。
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正确理解自己的情绪并提供适当的解决途径。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学解析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学解析引言: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行为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行为反映着社会的习惯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青少年犯罪行为进行解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1.社会背景下的青少年犯罪行为: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不仅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更受到社会背景的制约。
不同社会背景下的青少年犯罪行为呈现出差异性。
比如,在贫困地区,青少年可能由于家庭经济压力和缺乏教育资源而参与犯罪活动。
而在富裕地区,青少年犯罪行为常常与过度的物质消费和家庭教育缺失有关。
2.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塑造青少年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家庭中缺乏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孩子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
例如,单亲家庭中,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青少年可能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充分的爱、关怀和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至关重要。
3.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获取教育和社交经验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犯罪行为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和社交环境的质量和友好程度,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行为表现。
例如,一些学校存在着暴力行为、欺凌等不良行为,这些环境会对学生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并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构建友好和谐的学习环境。
4.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社会文化是塑造个人行为的重要力量,也会对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规范会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取向。
例如,社会对于物质追求的过度强调,可能导致青少年追求金钱和物质的过程中涉及犯罪活动。
因此,社会应加强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5.解决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策略:要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策略。
首先,家庭和学校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辩论辩题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辩论辩题正方,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减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家庭教育不到位,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此外,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而一个矛盾、冷漠的家庭环境则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从而诱发犯罪行为。
因此,可以说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根源所在。
名人名句,孟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这句话告诫我们父母应该多陪伴孩子,给予他们良好的家庭教育,以防止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另外,毛泽东也曾说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这句话表明了家庭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一个和睦的家庭能够培养出健康的社会成员,而一个问题家庭则容易造成社会问题。
反方,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青少年犯罪并不完全取决于家庭教育。
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同龄人交往等因素同样对青少年犯罪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青少年即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可能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此外,一些犯罪行为并非由家庭教育导致,可能是受到心理问题、社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青少年犯罪问题归咎于家庭教育。
经典案例,有些犯罪分子来自良好的家庭,他们的父母给予了他们良好的家庭教育,但是他们仍然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反之,也有一些犯罪分子来自问题家庭,但他们并没有走上犯罪的道路,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了命运。
这些案例表明,青少年犯罪并非完全取决于家庭教育。
结论,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重视青少年犯罪问题,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努力。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以便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并且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
1. 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忽视。
理解家庭教育方式是了解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影响的第一步。
在有益的家庭环境下,父母通常会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积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相反,缺乏有效沟通和指导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反常行为,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2. 家庭矛盾与冲突家庭内部的矛盾与冲突也对青少年犯罪产生影响。
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会给青少年带来不安全感和压力,这可能导致他们寻求其他途径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例如通过犯罪行为来获得快感或满足感。
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稳定关系至关重要,可以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3. 家庭支持和监管家庭支持和监管也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缺乏家庭支持和监管的青少年往往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约束,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惑。
相反,得到家庭支持和监管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远离犯罪。
4. 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资源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资源对于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也有所影响。
贫困家庭往往面临更多的社会压力和种种困境,这给青少年带来了犯罪的诱因。
此外,家庭的经济状况还会限制家庭提供适当的教育和培训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增加了青少年陷入犯罪的风险。
5. 父母的行为范例父母的行为范例对青少年的行为发展至关重要。
父母作为最主要的家庭成员,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产生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如果父母本身参与犯罪行为或者缺乏道德约束,那么青少年很可能会模仿他们的样子。
因此,父母应该充当良好行为的榜样,积极引导青少年走向正确的道路。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理解这种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寻找解决之道。
为了减少青少年犯罪,我们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方式,提供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增强家庭支持和监管,提供社会资源,同时父母也应该以良好行为示范引导孩子。
试述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试述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未来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探讨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时,家庭教育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有效预防犯罪的发生;相反,不良的家庭教育则可能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首先,我们来看看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家庭就对他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幼儿时期,孩子通过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来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表达情感;在学龄阶段,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进入青春期后,孩子面临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此时家庭的支持和引导对于他们正确处理情绪、应对挫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现实中一些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却为青少年犯罪埋下了隐患。
比如,过度溺爱型的家庭教育。
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有求必应,使得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骄纵的性格。
他们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在面对挫折时往往无法承受,容易采取极端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还有一种是专制型的家庭教育。
这类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经常采用打骂、惩罚等方式来管教孩子。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故意与家长对抗,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此外,缺乏关爱和陪伴的家庭教育也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或其他事务,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内心变得孤独、自卑、敏感。
为了寻求关注和认同,他们可能会结交不良朋友,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同时,家庭教育中价值观的引导也至关重要。
如果家长自身价值观扭曲,比如崇尚金钱、权力,轻视道德和法律,孩子很可能会受到这种不良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青少年犯罪原因浅析以家庭为视角

青少年犯罪原因浅析以家庭为视角一、本文概述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且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对青少年的个人成长和家庭幸福产生深远影响,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威胁。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对青少年的性格塑造、价值观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家庭视角出发,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旨在帮助家长和社会更加深入地理解青少年犯罪问题,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本文将首先探讨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包括家庭氛围、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
随后,将分析家庭教育缺失和不当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犯罪的作用机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如何改善家庭环境,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本文还将提出针对家庭教育的政策建议和社会支持措施,以期构建更加和谐的家庭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共同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贡献力量。
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个课堂。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
从家庭视角出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对青少年犯罪具有显著影响。
在完整的家庭结构中,父母双方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为青少年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和行为指导。
然而,在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中,父母角色的缺失或冲突可能导致青少年缺乏关爱和约束,从而增加其犯罪的风险。
家庭氛围的和谐程度也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积极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而家庭内部的争吵、暴力等行为则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消极情绪和反社会行为。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往往更容易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家庭教育方式也对青少年犯罪产生着深刻影响。
过度溺爱或严厉惩罚的教育方式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化学工程系 13 化学1班 09号冯秀霞
首先,很高兴能学习犯罪学这门课程,刚开始选课的时候还在担忧这门课会不会很恐怖,是不是专门讲那些变态的杀人案例的,因此很多刚开始也想选这门课的同学放弃了犯罪学而选择了其他课。
很庆幸的是我坚持了下来,成为老师的学生。
在老师每次课的第一堂课的认真讲解和第二节的视频欣赏中让我学到了很多有关犯罪学的知识,知道了很多案例犯人最初的动机是简单但多样的,也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大胆,更加清晰有关犯罪的心理学,懂的怎样去分析犯人的心理。
下面我就“青少年犯罪的案例越来越多的现象”谈谈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让更多人知道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犯罪率。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它事关青少年成长,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祖国的未来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是长期以来教育、法律、社会各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又有了新的上升趋势,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减少和治理青少年犯罪这一行为成为了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内容。
毋容置疑,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关键的一个影响因素是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表现为复杂的社会化过程的开始。
尤其是青少年,在其步入社会之前,家庭是其接触最多的环境。
因此,家庭结构是否合理、家庭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家庭心理环境是否适宜,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若处理不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极易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
家庭环境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首要环境,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始于家庭,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社会规范的接受,生活目标的确定,生活方式的形成,社会角度的培养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在治理青少年犯罪的过程中,必须切实做好对青少年的教育与管理这项基础工程。
在这方面,家庭和学校责任重大。
此外还应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互动的教育、管理体系,加强三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亦即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年龄段(一般是指进入青春期及青春期结束),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的统称。
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满14周岁至未满25周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
按照法律规定,未满18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已满18周岁的人为成年人。
故青少年犯罪既包括未成年人中的少年犯罪(已满14周岁至未满18周岁),也包括成年人中的肩呜三犯罪(已满18周岁至未满25周岁)。
按照《刑法》规定,我国的刑事责任起点年龄为14周岁。
如果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杀人、抢劫等,均不视为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不受刑事追究,但应依照有关规定由政府收容教养,或采取其他管教措施。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表现为复杂的社会化过程的开始。
尤其是青少年,在其步入社会之前,家庭是其接触最多的环境。
因此,家庭结构是否合理、家庭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家庭心理环境是否适宜,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若处理不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极易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
家庭的环境和类型不同,对青少年的社会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表明,家庭破碎(或功能失调),如父母离婚,童年丧父母的子女更容易发生犯罪行为。
不过,即使家庭结构完整的家庭,如果内部的环境或类型不同,犯罪的可能性也不一样。
家庭环境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首要环境,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始于家庭,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社会规范的接受,生活目标的确定,生活方式的形成,社会角度的培养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孕育子女健全的人格,给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必要的良好的条件。
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子女的人格向变态的方向发展,往往是造成子女犯罪的主要客观因素。
不良的家庭环境主要表现为:1.家庭关系的对抗性。
家庭关系的对抗性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敌对情绪。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父母离婚前或父母脾气暴燥、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
这种家庭经常充斥着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孩子没有欢乐,享受不到父爱、母爱和家庭的温馨,有的只是恐惧、忧虑和失望。
研究表明:双亲不和比双亲不全对子女更有消极影响。
这种家庭成长的子女往往性格内向、孤僻自卑或向攻击敌视方向发展。
子女为逃避这种不祥和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2.家长行为有失风范。
主要指家长文化素质、道德水准低下,行为不检点、不文明或具有不良嗜好,甚至有违法犯罪记录。
父亲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其一言一行、思想水平、道德水准、生活作风,都在其子女的注视之中,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
如果父母本身不过硬,道德素质败坏,常常会诱发子女产生不良行为,形成不健康心理,而且年龄越小,其个性受父母的影响越大。
可见父母道德素质的低下,对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具有重要的影响。
3.不良的家居环境。
家居环境主要指家庭居住的环境和条件,包括周边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治安管理、文明程度等因素。
综上,家庭结构对青少年犯罪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缺陷家庭的子女比完整家庭的子女犯罪率更高,而完整家庭若教育失误也会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应区别对待。
在治理青少年犯罪的过程中,必须切实做好对青少年的教育与管理这项基础工程。
在这方面,家庭和学校责任重大。
此外还应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互动的教育、管理体系,加强三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在家庭方面,一是加强家庭教育功能,二是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三是加强家庭法制教育。
家庭关系与青少年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要减少和杜绝青少年犯罪的现象,就得先从搞好家庭关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