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标准

合集下载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及评定规定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及评定规定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及评定规定
一、图像评价准入标准:
1.三级甲等:X线片、CR、DR优良率≥95%
2.三级乙等:X线片、CR、DR优良率≥90%
3.二级甲等:X线片、CR、DR优良率≥85%
4.二级乙等:X线片、CR、DR优良率≥80%
二、甲级片标准:
1.位置正确:包括投照肢体位置和X线中心准确,照片上下、左右边缘对称,胶片尺寸使用得当。

2.照片对比度清晰度良好。

包括密度、对比度好,无明显的斑点感觉,肢体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失真度小;可制板。

3.无污染划损:包括照片上无污汁、划痕,无体外异物影及其他弊病。

4.被检者资料齐全、准确、整齐无误,照片标志与被照肢体无重叠: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片号、左右等。

5.造影片造影剂涂抹均匀、充盈满意,充分显示解剖形态及结构,能提供满意的诊断标准。

三、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一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乙级片。

四、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两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丙级片。

五、废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照片无法诊断则定为废片。

产生废片必须登记片号和废片现象,及时分析产生废片的原因,及时整改。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一、评价参数(一)对比度1、客观对比度‎:物体本身的‎差异,由被检体的‎密度和厚度‎决定。

2、x线对比度‎:穿过人体后‎,x线强度上‎的差异。

3、图像对比度‎:x线照片上‎所表现出的‎密度差。

客观对比度‎是成像的基‎础,图像对比度‎是图像的最‎基本特征。

下图很好的‎说明了以上‎三个对比度‎:1、客观对比度‎:骨骼、软组织、气体存在密‎度上的差别‎。

2、X线对比度‎:透过不同组‎织形成的X‎线强度上的‎差别。

3、图像对比度‎:图像上形成‎的黑白差别‎。

对比度分辨‎率是指将客观‎对比度转换‎成图像对比‎度的能力。

分辨率高的‎成像装置可‎将低对比的‎组织区分开‎;分辨率低的‎成像装置只‎能将高对比‎的组织区分‎开。

例如:CT与平片‎。

左图是普通‎平片,属于分辨率‎低的装置(X线机)摄取的片子‎;右图是胸部‎C T横断片‎,属于高分辨‎率的装置(CT机)摄取的片子‎。

对低对比的‎组织的区分‎能力,CT高于平‎片(即分辨率高‎的成像装置‎可将低对比‎的组织区分‎开),而平片只能‎区分差别较‎大组织(即分辨率低‎的成像装置‎只能将高对‎比的组织区‎分开)。

(二)模糊1、指物体的边‎界不清楚。

2、原因:每个物点的‎像向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扩展。

3、影响:降低了图像‎的清晰度。

空间分辨率‎:区分相互靠‎近的两个物‎体细节的能‎力。

用LP/mm表示。

是评价影像‎设备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

以下是电影‎《神话》的一幅海报‎,表现的是图‎像的模糊。

下图是一幅‎分辨率较高‎的图片,图像较清晰‎。

(三)噪声1、定义:图像中可随‎机观察到的‎光密度变化‎。

2、表现为:斑点、雪花、网纹等。

3、原因:x线光子的‎随机分布。

4、描述:信噪比(SNR)。

SNR越大‎,图像质量越‎好。

(四)伪影1、定义:指图像中出‎现的被检体‎不存在的虚‎假信息。

2、影响:干扰正常结‎构,造成误诊。

(五)畸变定义:指物体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不同程度的‎改变。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图像质量评价是指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的、科学的、准确的评价,以便于对图像进行合理的处理和改进。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是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的标准化方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图像质量评价更加客观、准确。

一、图像质量评价的目的。

图像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图像的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以便于对图像进行合理的处理和改进。

图像质量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价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表现,以便于对图像进行清晰度和细节的改进。

2. 评价图像的色彩还原度和色彩饱和度,以便于对图像的色彩进行合理的调整。

3. 评价图像的对比度和亮度,以便于对图像的对比度和亮度进行合理的调整。

4. 评价图像的噪点和失真程度,以便于对图像的噪点和失真进行合理的处理。

二、图像质量评价的方法。

图像质量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

1. 主观评价是指通过人眼对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价,主观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对比观察法、分级评定法和直接感受法等。

2. 客观评价是指通过计算机对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价,客观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结构相似性(SSIM)指标、峰值信噪比(PSNR)指标和均方误差(MSE)指标等。

三、图像质量评价的标准。

图像质量评价的标准是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的标准化方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图像质量评价更加客观、准确。

图像质量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晰度评价标准,清晰度评价标准是评价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表现的标准化方法,其主要包括对比度、锐度和细节度等指标。

2. 色彩评价标准,色彩评价标准是评价图像的色彩还原度和色彩饱和度的标准化方法,其主要包括色彩还原度、色彩饱和度和色彩准确度等指标。

3. 对比度评价标准,对比度评价标准是评价图像的对比度和亮度的标准化方法,其主要包括对比度和亮度等指标。

4. 噪点评价标准,噪点评价标准是评价图像的噪点和失真程度的标准化方法,其主要包括噪点和失真程度等指标。

四、图像质量评价的应用。

图像质量评价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图像采集设备的质量评价,对图像采集设备的质量进行评价,以便于选择合适的图像采集设备。

图像质量控制标准及措施

图像质量控制标准及措施

图像质量控制标准及措施
1、影像显示能满足诊断学要求;
2、影像注释完全、无误;
3、无任何技术操作缺陷;
4、用片尺寸合理、分格规范、照射野控制适当;
5、整体布局美观,无影像诊断的变形;
6、对检查部位之外的辐射敏感组织和器官应尽量加以屏蔽;
7、影像呈现的诊断密度范围应控制在O.25~2.0之间;
8、图像质量控制小组(质量控制小组兼)每月进行一次图像质量总评价;每天交接班时对图像进行点评,指出改进方法;对于连续两次犯同样错误的技术人员,要给予一定(50-400元)的经济处罚。

9、全科每月进行一次质量评价会议,总结本月的改进情况,指出下月的改进目标。

图像编码标准有哪些

图像编码标准有哪些

图像编码标准有哪些图像编码标准是指对图像进行数字化表示和传输时所采用的编码规范,它对图像的质量、大小、传输速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目前,常见的图像编码标准主要包括JPEG、PNG、GIF等。

下面将对这些图像编码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是一种常见的图像压缩标准,它采用了一种称为离散余弦变换(DCT)的算法来对图像进行压缩。

JPEG图像可以在不同的质量设置下进行压缩,从而在图像质量和文件大小之间取得平衡。

由于其压缩比较高,JPEG图像在网络传输和存储时被广泛应用。

其次,PNG(Portable Network Graphics)是一种无损压缩的图像编码标准,它采用了索引色和真彩色两种编码方式。

相比于JPEG,PNG图像可以保持更高的质量,因为它不会丢失任何图像信息。

此外,PNG图像还支持透明度通道,使其在网页设计和图像处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另外,GIF(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是一种支持动画的图像编码标准,它采用了无损压缩的编码方式。

GIF图像可以包含多帧,从而实现简单的动画效果。

虽然GIF图像在色彩表现和压缩比上不如JPEG和PNG,但在动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在表情包、简单动画等方面被广泛使用。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图像编码标准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标准,如TIFF、BMP 等。

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应用。

总的来说,图像编码标准在数字图像处理和传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标准适用于不同的场景,选择合适的图像编码标准可以有效地提高图像质量、减小文件大小,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和系统性能。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和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图像编码标准,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综上所述,图像编码标准是数字图像处理和传输中的重要环节,不同的标准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ps 图像大小标准

ps 图像大小标准

ps 图像大小标准PS 图像大小标准。

在使用PS进行图像编辑时,了解图像大小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图像大小不仅影响着图片的显示效果,也直接关系到图片的打印质量和网络传输速度。

因此,本文将介绍PS图像大小标准的相关知识,帮助您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图像大小的概念。

图像大小通常由像素尺寸来表示,即图像的宽度和高度。

在PS中,我们可以通过“图像”菜单下的“图像大小”选项来查看和调整图像的像素尺寸。

在调整图像大小时,有一些标准需要我们注意。

对于网络图片,通常需要考虑图片的加载速度和显示效果。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网络图片的像素尺寸控制在800600像素到1200800像素之间。

这样既可以保证图片在网页上的显示效果,又可以控制图片的文件大小,提高网页的加载速度。

而对于打印图片,我们需要根据打印的尺寸来调整图像的大小。

一般来说,300像素/英寸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打印分辨率。

因此,如果我们需要打印一张108英寸的照片,那么我们可以将图像的像素尺寸设置为30002400像素,以保证打印出的照片质量较高。

另外,对于高清显示设备(如Retina屏幕),我们可能需要提高图像的像素密度,以保证图片在高清屏幕上的清晰度。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图像的像素尺寸乘以2来适应高清显示设备。

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常见标准外,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比如,如果我们需要对图片进行放大,那么就需要考虑到图片的失真问题;如果我们需要对图片进行裁剪,那么就需要保证裁剪后的图片依然符合显示或打印的要求。

总的来说,PS图像大小标准是根据具体应用场景来确定的。

在进行图像编辑时,我们需要根据图片的最终使用目的来调整图像的大小,以保证图片在不同场景下都能够有较好的显示效果和打印质量。

希望本文介绍的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应用PS进行图像编辑工作。

CT、MRI影像及照片质量标准

CT、MRI影像及照片质量标准

CT、MRI影像及照片质量标准一、CT、MRI影像一般质量标准1、CT、MRI图像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CT、MRI图像标记完整、正确:包括检查号、检查时间、检查医院、被检者姓名、性别、年龄、扫描层厚、窗宽窗位、图象比例尺、方位标记等信息。

3、各部位扫描均应有定位相。

4、扫描范围应完整包含临床临床所要求的扫描部位。

5、窗技术应用适当。

6、平扫与增强扫描图像的组织层面基本一致;MRI平扫与增强对比序列一致。

7、废影像:凡是不能达到诊断目的并且必须重新扫描的不论其图像质量如何均被定义为废影像。

二、CT、MRI照片质量标准(一)、一般要求:1、胶片无霉斑、本底密度≤0.02D,2、客观记录CT、MRI图像,病灶区域应拍摄连续图像。

3、根据诊断要求设定窗宽、窗位。

4、要求拍摄定位相,胸部CT扫描应有包括有、无定位线的两幅定位相。

5、摄片图像排列:根据标准人体解剖,颅脑及四肢关节图像可由近及远排列;颈、胸、腹部、骨盆扫描图像由上到下排列。

多平面重组图像冠状位由前向后、矢状位由右向左排列。

6、图像放大比例应以满足影像诊断为基本原则。

一般占据方框面积不小于50%,并且不与图像标记重叠。

特殊图像可放大到病灶清晰显示。

7、CT照片中病灶大小应有测量数据:主要或有代表性的病灶应测量大小,明确以密度鉴别诊断的病灶或组织要测CT值。

增强扫描应有平扫与增强后的组织密度对比测量。

平扫与增强各期病灶密度对比测量应尽可能“三同”,即同一扫描层面、病灶同一区域、ROI 面积基本相同。

8、胶片大小:14×17英寸,每张胶片上的照片幅数≤30幅。

三维重建图像每张胶片上≤20幅。

(二)、CT、MRI照片质量评价分为四级:优质片、良级片、差级片、废片。

1、优质CT片标准(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25~2.0D之间)(2)、符合《CT、MRI影像质量标准要求》。

(3)、符合《CT、MRI照片质量标准一般要求》。

mr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mr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mr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在数字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图像质量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对图像的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以便于选择合适的图像处理方法和算法,保证图像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图像质量评价的方法和原理。

首先,图像质量评价的标准可以分为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种。

主观评价是指通过人眼观察和感知来评价图像的质量,这种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可以反映出人类的真实感知。

客观评价则是通过计算机算法和数学模型来评价图像的质量,这种评价方法更加客观和准确,可以得到定量的评价结果。

常见的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包括,峰值信噪比(PSNR)、结构相似性指标(SSIM)、均方误差(MSE)、感知质量评价指标(PQI)等。

这些指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图像的质量,如清晰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等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综合考虑图像的各个方面特征。

PSNR是衡量图像重建质量的常用指标,它可以用来评价图像的失真程度。

PSNR值越高,表示图像的失真程度越小,质量越好。

SSIM是一种结构相似性指标,它可以评价图像的结构信息损失程度,对于一些结构比较重要的图像,SSIM指标更能反映出图像的质量。

MSE是均方误差,它可以评价图像的像素级别的差异,对于一些细节比较重要的图像,MSE指标更能反映出图像的质量。

PQI是感知质量评价指标,它可以从人类感知的角度评价图像的质量,更能反映出人类的真实感知。

总的来说,图像质量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图像处理方法和算法,保证图像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综合考虑图像的各个方面特征,以便于得到准确的评价结果。

希望本文介绍的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图像质量评价的方法和原理,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5 多媒体国际标准
1. MPEG-7 (ISO/IEC 15938) Multimedia content description interface 1997年 ~ 2001年 (~) !!!不是图象压缩标准!!! !!!不是图象压缩标准!!! 不是图象压缩标准 对不同的多媒体信息进行统一描述
A.3 静止图象压缩国际标准
1. JPEG 基本系统:
交流分量(AC)用变长码编码 直流分量(DC)系数用相对差值进行编码
A.3 静止图象压缩国际标准
2. JPEG2000 对JPEG标准进行更新换代,2000年问世 提高低码率时对图象的压缩质量 增加了许多功能: 根据图象质量、视觉感受和分辨率进 行渐进传输,可对码流随机存取和处理 编码变换采用了小波变换 消除了DCT的块效应
A.5 多媒体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标准
• 标准的工作目标
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综合性解决方案
•动机 动机:已构建了许多基础设施以发送和使用多 动机 媒体内容,但还没有一个框架可将现有的或正 在开发的技术手段联系在一起 (1) 理解如何将不同的技术和标准结合在一起 (2) 讨论将需要什么样的新标准 (3) 在上两点实现的基础上,完成将不同标准 结合的工作
A.4 运动图象压缩国际标准
编(解)码序列的结构
(1) I图象:仅进行帧内编码,不参照其他图象。 (2) P图象:参照前一幅I图象或P图象进行帧间编码 (3) B图象:也称双向预测图象,参照前一幅和后一 幅I图象或P图象进行双向运动补偿。
A.4 运动图象压缩国际标准
4. MPEG-2 (ISO/IEC 13818) Generic coding of moving pictures and audio 1990年 ~ 1994年 主要用于视频传输 (场景变化快,所以每15帧一定要编一帧) 适用带宽5 ~ 10 Mbit/s 到 30 ~ 40 Mbit/s (包含了原MPEG–III的内容)
A.2 二值图象压缩国际标准
1. G3和G4 和
由CCITT的两个小组(Group 3和Group 4)负责制定 最初是为传真应用而设计 G3采用了非自适应、1-D游程编码技术 对每组N行(N = 2或N = 4)扫描线中的后N – 1行也 可以用2-D方式编码 G4是G3的一种简化版本,其中只使用2-D编码 G3的压缩率约为15:1,G4的压缩率要高1倍 对半调灰度(halftone)图编码时常产生扩展效果
A.4 运动图象压缩国际标准
6. H.264/AVC (ISO/IEC 14496-AVC,ITU-T H.264) JVT (Joint video team) 2001年 ~ 2003年 (~ 2004年) 在提高压缩效率的同时,提供网络友好的视 频表达方式 既支持“会话式”(如可视电话)也支持 “非会 话式”(如广播或流媒体)视频应用
A.2 二值图象压缩国际标准
2. JBIG 二值图联合组(joint bilevel imaging group, JBIG)于1991年制定 采用了自适应技术,提高了压缩比
打印字符的扫描图象:可提高1.1 ~ 1.5倍 计算机生成的打印字符图象:可提高约5倍 用抖动或半调表示的“灰度”图象:可提高2 ~ 30倍
A.4 运动图象压缩国际标准
1. Motion JPEG 用JPEG方法对运动视频/电视信号进行编码 对每一帧独立工作,所以它并不能减少帧之 间的冗余 提供了一个快速访问视频中任意帧的方法 JPEG需要较多的带宽,很少用在基于网络的 应用中
A.4 运动图象压缩国际标准
2. H.261
主要为电视会议等应用而制定 P × 64标准(P = 1, 2, …, 30),因为其码流可为: 64,128,…,1920 k bit/s
附录A 附录A
A.1 A.2 A.3 A.4 A.5
图象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 二值图象压缩国际标准 静止图象压缩国际标准 运动图象压缩国际标准 多媒体国际标准
A.1
国际标准
标准和标准化
信息系统的标准应无疑义地描述软件和硬件 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被一致的理解 如果基于某种标准,很容易维护管理 如果没有标准,每个部件都成为独立的 需要在设计、实现、管理、控制和维护层次 都标准化 已制订的一些标准{表A.1.1}
最基本步骤有2个:I-frame和P-frame
(1) 对序列中的第一帧(或某参考帧)图用类似于 JPEG中用的DCT压缩,以减少帧内冗余度 (2) 估计目标的运动(通过计算帧间的相关),以确 定如何压缩下一帧以减少帧间冗余度
A.4 运动图象压缩国际标准
A.4 运动图象压缩国际标准
A.4 运动图象压缩国际标准
A.4 运动图象压缩国际标准
6. H.264/AVC 在编码方面采用的主要技术: (1) 多帧多模式运动预测 多参考帧预测 宏块尺寸类型较多
A.4 运动图象压缩国际标准
6. H.264/AVC (2) (3) 整数变换 多参考帧预测 熵编码 ① 一致性变长编码 ② 前后文自适应二值算术编码 (4) 自适应环内消块效应滤波器 可节省40%到50% 的比特率 比MPEG-4可节省 可节省 到
可用于渐进(累进)的传输与重建应用
A.3 静止图象压缩国际标准
1. JPEG
联合图象专家组(joint picture expert group,JPEG) 于1991年制定 定义了3种编码系统: (1) 基于DCT的有损编码基本系统,可用于绝大多数 压缩应用场合 (2) 用于高压缩比、高精确度或渐进重建应用的扩展 编码系统 (3) 用于无失真应用场合的无损系统 对录象机质量的静止图象的压缩率一般可达到25:1
两种不同的帧编码方式 (1) 对每组的第一帧图进行帧内编码,即用 类似于JPEG中用的DCT方法以减少帧内冗余度。 这样得到的编码帧称为初始帧I-frame (2) 对每组的剩余帧图进行帧间编码,即通 过计算当前帧与下一帧间的相关,预测估计帧内 目标的运动,以确定如何借助运动补偿来压缩下 一帧以减少帧间冗余度。这样得到的编码帧称为 预测帧P-frame
A.4 运动图象压缩国际标准
5. MPEG-4 (ISO/IEC 14496) Coding of audio-visual object 1993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对各种AV进行统一编码和操作 ① < 64 k bit/s ② 64 ~ 384 k bit/s ③ 384 k bit/s ~ 4 M bit/s
① 描述符(D) ② 描述方案(DS) ③ 描述语言(DDL)
A.5 多媒体国际标准
MPEG-7是关于内容描述的,前端是对多媒 体数据分析的结果,后端则提供了多媒体信息提 取的基础
A.5 多媒体国际标准
2. MPEG-21 (ISO/IEC 18034) Multimedia framework 2000年 ~ 2004年 (~) !!!不是图象压缩标准!!! !!!不是图象压缩标准!!! 不是图象压缩标准 提供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的集成框架 章毓晋。MPEG-21 —— 刚开始制订的国际 标准。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0,5B(9-10): 12-13。
A.4 运动图象压缩国际标准
编(解)码序列的结构
在每个I-帧后面接续若干个P-帧,I-帧独立编 码,而P-帧则参照上一帧编码
A.4 运动图象压缩国际标准
3. MPEG-1 (ISO/IEC 11172) Coding of moving pictures and associated audio for digital storage media at up to about 1.5 Mbit/s 1988年 ~ 1992年 基本步骤: (1) DCT压缩,以减少帧内冗余度 (2) 运动估计,以减少帧间冗余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