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与地狱比邻 教案

合集下载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引起学生对天堂与地狱概念的兴趣。

1.2 引导学生思考天堂与地狱在人类文化和宗教中的重要性。

1.3 分配阅读材料:《天堂与地狱比邻》一文。

第二章:文学作品分析2.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天堂与地狱比邻》一文,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2 学生讨论并分析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探讨其对天堂与地狱的描绘。

2.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天堂与地狱形象对社会和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第三章:宗教文化探讨3.1 教师介绍世界主要宗教对天堂与地狱的理解,引发学生对不同文化观念的思考。

3.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宗教对天堂与地狱的描述和信仰。

3.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宗教对人类行为和社会道德的影响。

第四章:哲学思考4.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天堂与地狱的存在对于人类的意义,探讨其对人类行为和选择的引导作用。

4.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天堂与地狱存在的不同观点和思考。

4.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对于天堂与地狱的理解和信仰。

第五章:实践与应用5.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天堂与地狱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高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5.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如何实践天堂与地狱概念的想法和计划。

5.3 教师总结并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行善、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第六章:比较研究6.1 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宗教中的天堂与地狱概念进行比较研究。

6.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各种天堂与地狱概念的异同,并分享比较研究的结果。

6.3 教师总结学生的比较研究成果,强调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

第七章:作品创作与展示7.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对天堂与地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关于天堂与地狱的故事、诗歌或散文。

7.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对天堂与地狱的思考和感悟。

7.3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天堂与地狱比邻 教案教学提纲

天堂与地狱比邻 教案教学提纲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与结构。

2、能力目标:学习用寓言、用举例、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来阐述观点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把握作者职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培养热爱工作的态度。

检查学生出勤;提醒学生准备好上课所需学习用品、做好上课准备。

巡视、检查、提醒。

1、复习检查上周所学内容,讲评作业。

2、导入带领学生做一个关于“测试你的工作态度”的心理测试,请几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测试结果。

给出一些线索,让同学们猜猜是哪个人物:他是人类第一个亿万富翁他被称作“石油大王”比尔.盖茨把他作为自己唯一的崇拜对象公布答案:洛克菲勒展示作者给儿子的38封家书:洛克菲勒是怎样创造这样的奇迹的呢?这与洛克菲勒的财富观和对子女的教育观息息相关——热爱工作、崇尚节俭,并热衷于慈善事业。

这些,在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第三封信。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企业家是如何看待劳动、看待职业,又是如何对待自己工作的点点滴滴。

第12课天堂与地狱比邻一、介绍作者约翰“洛克菲勒(1839-1937)出生于纽约州哈得逊河畔的一个名叫杨佳的小镇。

他的父母,个性截然不同:母亲是个一言一行都皈依《圣经》的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勤快、节俭、朴实,家教严格;而父亲却是个讲究实际的花花公子,他自信、好冒险,善交际。

洛克菲勒作为长子,他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讲求实际的经商之道,又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精细、节俭、守信用、一丝不苟的长处,这对他日后的成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在商业界,提起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盛名,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来形容绝不为过。

这个迄今已繁盛了六代的“世界财富标记”与美国乃至国际政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朗读课文,正音释义学生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正音释义:1.磐(pán )石:厚而大的石头。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道德和价值观等话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和节奏。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涉及的人生、道德和价值观等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导学生回顾相关文学作品,引出本课的主题《天堂与地狱比邻》。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课文解析: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涉及的人生、道德和价值观等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5. 总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或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主题讨论:评估学生在主题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表达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天堂与地狱比邻》的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或相关视频资料。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文学作品的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与《天堂与地狱比邻》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作者对人生、道德和价值观的阐述。

2.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以《天堂与地狱比邻》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短文、诗歌或剧本等形式,以此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天堂与地狱比邻》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八、教学反馈1. 通过课堂观察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写作能力。

《天堂与地狱相邻》教案

《天堂与地狱相邻》教案

《天堂与地狱相邻》教案天堂与地狱相邻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介绍并探讨文学作品《天堂与地狱相邻》的重要主题和教学方法。

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关于善与恶、天堂与地狱的故事,增加学生们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教学目标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能够:- 理解并分析《天堂与地狱相邻》的核心主题;- 探讨作品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通过文学作品对人性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判断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教学活动1. 首先,给学生介绍《天堂与地狱相邻》的故事背景和作者简介。

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上下文,并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了解。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作品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随后,每个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3. 个人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作品主题的短文,包括对人性、道德以及天堂与地狱的思考。

鼓励学生从个人经历或其他文学作品中寻找例证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4. 小组辩论:让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就作品中的某个道德问题展开辩论。

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提出合理的论点,并能够相互倾听、回应对方的观点。

促进学生思辩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5.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作品的展示。

他们可以通过演讲、小剧场或其他形式将作品中的情节和主题呈现给全班同学。

这样的展示不仅加深理解,还提升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 闭幕讨论:在教学结束前,开展一次总结性的讨论,让学生回顾他们在研究期间的体验和收获。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和意见,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议。

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 检查学生的个人作业,评估他们对作品主题、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辩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辩论技巧;- 评估学生在展示中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在闭幕讨论中的反馈和建议,用于教师的教学改进。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

激发学生对天堂与地狱比邻这个话题的好奇心和兴趣。

1.2 教学内容:课程主题介绍:天堂与地狱比邻课程目标介绍:探索天堂与地狱的关系,理解它们在人类文化中的意义。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天堂和地狱的概念。

1.3.2 介绍课程主题:简述天堂与地狱比邻的概念和本课程的目的。

1.3.3 激发兴趣:分享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趣闻,让学生对天堂与地狱比邻产生兴趣。

第二章:天堂的观念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天堂的定义和不同文化中的天堂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天堂的意义和价值。

2.2 教学内容:天堂的定义和特点不同文化中的天堂观念2.3 教学步骤:2.3.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天堂的定义和意义。

2.3.2 讲解天堂的定义:详细解释天堂的概念和特点。

2.3.3 介绍不同文化中的天堂观念:分享不同文化和宗教对天堂的理解和描述。

第三章:地狱的观念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狱的定义和不同文化中的地狱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地狱的意义和价值。

3.2 教学内容:地狱的定义和特点不同文化中的地狱观念3.3 教学步骤:3.3.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狱的定义和意义。

3.3.2 讲解地狱的定义:详细解释地狱的概念和特点。

3.3.3 介绍不同文化中的地狱观念:分享不同文化和宗教对地狱的理解和描述。

第四章:天堂与地狱的关系4.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天堂与地狱的关系对人类的意义。

4.2 教学内容: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天堂与地狱关系对人类的意义4.3 教学步骤:4.3.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关系。

4.3.2 讲解天堂与地狱的关系:详细解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4.3.3 探讨天堂与地狱关系对人类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5《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教案:《天堂与地狱比邻》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者以及小说的背景知识;2.掌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3.分析和解读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2.分析和解读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分析和解读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法、讲解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出示小说的封面,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小说的内容;2.引导学生回顾自己阅读过的名著,询问学生对于小说《天堂与地狱比邻》的期待。

Step 2:了解背景知识(15分钟)1.分享小说的作者和作家的相关信息,如姓名、生平等;2.介绍小说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Step 3:阅读和理解(3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小说的开头部分,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读后感;2.学生独立阅读小说的后续部分,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3.小组内学生分享彼此的理解和观点。

Step 4:主题和意义解读(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并提出相关问题;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准备展示中的解读和观点;3.学生进行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Step 5:延伸拓展(10分钟)1.鼓励学生选择其他作品或名著,进行阅读并进行比较和分析;2.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讨论和撰写读书笔记。

Step 6: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进行小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学生进行课堂反馈,回答教师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六、教学反思:。

天堂与地狱比邻 PPT学习教案

天堂与地狱比邻 PPT学习教案
第15页/共20页
此文特点以及结论
1、用寓言故事引出:工作对 于一个人的意义——失去工 作就等于失去快乐。
2、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热 爱工作对人生职业成功的重 要意义。
3、用三个不同的石匠的工作 态度,工作是一种态度它决 定着快乐与否。 第16页/共20页
4、结论:人生的天堂和地狱其
课程小结
试用一句话概括文中洛 克菲勒要对儿子说的话
第4页/共20页
一、字词:
繁文缛节:繁琐而不必要地礼节。 磐石:厚而大地石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5页/共20页
1、边朗读边圈画出每段的关 键词句。
2、理清文章脉络。
第6页/共20页
整体感知
1、三位学生分角色表演寓言故事,有侍者、死去的人 、解说三个角色来朗读让同学讨论寓言告诉我们什 么?
第12页/共20页
三位石匠的工作态度给予我们 什么启示?
同样是石匠,同样在雕塑石像,如果你
问他们:“你在这做什么?” ”第一 个石匠说:“你看到了嘛,我正在
凿石头,凿完这块我就可以回家了。” 这种人永远视工作为惩罚,在他嘴里最 常吐出的一个字就是“累”。
第13页/共20页
第二个石匠:另一个人可能会说:“你看到了嘛,
2、朗读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工作信念才获得成功的。 3、三位同学表演三位不同石匠工作态度,让大家一起
讨论哪个石匠最值得你欣赏?他的工作态度带给你 什么样的反思? 4、人生的天堂或地狱其实就掌握在谁的手里?为什么?
第7页/共20页
寓言故事
有一则寓言很有意味,也让我感触良多。那则寓言说:在古 老的欧洲,有一个人在他死的时候,发现自己来到一个美妙 而又能享受一切的地方。他刚踏进那片乐土,就有个看似侍 者模样的人走过来问他:“先生,您有什么需要吗?在这里 您可以拥有一切您想要的:所有美味佳肴,所有可能的娱乐 以及各式各样的消遣,其中不乏妙龄美女,都可以让您尽情 享用。” 这个人听了以后,感到有些惊奇,但非常高兴,他暗自窃喜: 这不正是我在人世间的梦想嘛!一整天他都在品尝所有的佳 肴美食,同时尽享美色的滋味。然而,有一天,他却对这一 切感到索然无味了,于是他就对侍者说:“我对这一切感到 很厌烦,我需要做一些事情。你可以给我找一份工作做吗? 他没想到,他所得到的回答却是摇头:“很抱歉,我的先生, 这是我们这里惟一不能为您做的。这里没有工作可以给您。” 这个人非常沮丧,愤怒地挥动着手说:“这真是太糟糕了! 那我干脆就留在地狱好了!“您以为,您在什么地方呢?” 那位侍者温和地说。约翰,这则很富幽默感的寓言,似乎告 诉我:失去工作就等于失去快乐。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些 人却要在失业之后,才能体会到这一点,这真不幸! ”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副本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天堂与地狱比邻》是一部描绘人类内心世界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在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徘徊,探讨了人性、道德、信仰等主题。

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这部小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提升文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了解《天堂与地狱比邻》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掌握小说中的关键人物和情节。

1.2.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人生意义,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2.1 作者简介(此处可填写作者的姓名、生平、代表作品等信息)2.2 作品背景(此处可填写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背景、主题等信息)第三章:小说情节梳理3.1 主要人物(列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3.2 故事梗概(概括小说的情节发展,可用表格、流程图等形式呈现)3.3 关键情节分析(分析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如转折点、高潮等)第四章:主题探讨4.1 人类内心世界的探讨(分析小说中对人性、心理的描绘,如主人公的内心挣扎等)4.2 道德与信仰的考量(分析小说中对道德、信仰的探讨,如主人公在面临困境时的选择等)4.3 人生意义的启示(总结小说对人生意义的启示,如追求幸福、珍惜生活等)第五章:教学实践5.1 课堂讨论(设计关于小说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讨论题目,激发学生思考)5.2 写作练习(布置与小说主题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读后感、心得体会等)5.3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如表演小说中的片段、制作海报等)第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叙述手法(分析小说采用的叙述手法,如顺叙、倒叙、插叙等)6.2 人物塑造(探讨作者如何通过细节、对话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6.3 象征与隐喻(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天堂、地狱的象征意义等)第七章:章节感悟与启示7.1 章节内容回顾(回顾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提炼重点信息)7.2 感悟与启示(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和生活启示)第八章:拓展阅读与推荐8.1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与《天堂与地狱比邻》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诗歌等)8.2 学术研究资料(提供与小说相关的学术研究资料,如评论文章、论文等)第九章:课程总结与评价9.1 课程收获(总结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和人生哲理)9.2 学生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成果等进行评价)9.3 改进建议(针对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第十章:教学资源与拓展10.1 教学资源(整理课程中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视频等)10.2 拓展活动(设计课后拓展活动,如参观相关展览、举办文学讲座等)10.3 课程推荐(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推荐相关的课程或活动)重点解析教案《天堂与地狱比邻》副本涵盖了从课程介绍到教学资源与拓展的十个章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堂与地狱比邻教案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与结构。

2、能力目标:学习用寓言、用举例、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来阐述观点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把握作者职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培养热爱工作的态度。

检查学生出勤;提醒学生准备好上课所需学习用品、做好上课准备。

巡视、检查、提醒。

1、复习
检查上周所学内容,讲评作业。

2、导入
带领学生做一个关于“测试你的工作态度”的心理测试,请几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测试结果。

给出一些线索,让同学们猜猜是哪个人物:
他是人类第一个亿万富翁
他被称作“石油大王”
比尔.盖茨把他作为自己唯一的崇拜对象
公布答案:洛克菲勒
展示作者给儿子的38封家书:
洛克菲勒是怎样创造这样的奇迹的呢这与洛克菲勒的财富观和对子女的教育观息息相关——热爱工作、崇尚节俭,并热衷于慈善事业。

这些,在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第三封信。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企业家是如何看待劳动、看待职业,又是如何对待自己工作的点点滴滴。

第12课天堂与地狱比邻
一、介绍作者
约翰“洛克菲勒(1839-1937)出生于纽约州哈得逊河畔的一个名叫杨佳的小镇。

他的父母,个性截然不同:母亲是个一言一行都皈依《圣经》的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勤快、节俭、朴实,家教严格;而父亲却是个讲究实际的花花公子,他自信、好冒险,善交际。

洛克菲勒作为长子,他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讲求实际的经商之道,又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精细、节俭、守信用、一丝不苟的长处,这对他日后的成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在商业界,提起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盛名,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来形容绝不为过。

这个迄今已繁盛了六代的“世界财富标记”与美国乃至国际政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朗读课文,正音释义
学生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正音释义:
1.磐(pán )石:厚而大的石头。

2.热忱(chén ):热心;热衷;热诚;支持某人或一项目标的激动迫切之情达到狂热程度
3.繁文缛节:繁琐而不必要地礼节。

挑剔精疲力竭
敛财妙趣横生历练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与结构
要求:划出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
思考之后归纳如下: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以寓言开篇,引出工作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失去工作就等于失去快乐,工作是一项特权。

第二部分(第11~17自然段):论述热爱工作是一种信念,说明热爱工作对职业成功的意义。

第三部分(第18~21自然段):论述工作是一种态度。

第四部分(第22自然段):结论——再次强调工作态度的重要性。

四、研读探究
(一)角色扮演
学生扮演课文中提及的死去的人、侍者及三个石匠,谈角色体验。

最喜欢哪个石匠的观点(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
(二)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1、洛克菲勒写这封信的良苦用心是什么
参考答案:希望儿子检视自己的工作态度,热爱工作,并从工作中学习经营自己事业的一切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2、作者在信中说:“工作是一项特权,它带给比维持生活更多的内容。

工作是所有生意的基础,所有繁荣的来源,也是天才的塑造者。

”你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
参考答案:这段话强调工作是一项“特权”。

这里“特权”的含义是指工作除了作为生活主要来源之外,还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是可以从工作中学到经商的方法;第二是工作可以创造出除去生活需要外的更多财富;第三是工作可以发掘人的潜能,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而富有智慧。

3、作者在信的最后说:“检视一下你的工作态度,那会让我们都感觉愉快。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参考答案:“检视一下你的工作态度”是洛克菲勒对儿子的要求。

为了让儿子能够按要求去做,作者写了“那会让我们都感觉愉快”一句。

这句话有三层含义:
第一,你做了就能对工作产生愉快的感觉;
第二,你做了,我就会愉快;
第三,因为你对工作感到愉快了,我就会因此更加愉快。

4、找出能揭示这封信核心思想的一个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天堂和地狱都由自己建造
五、提示重点、难点
1、梳理课文,分析写作特点:
作为一封家书,以父亲的身份向儿子谆谆教诲,循循善诱,亲切感人,体现了一个父亲的良苦用心。

在选材方面,舍弃深奥的理论知识,放弃严谨的数字证明,选择了故事、寓言、亲身经历和感悟来阐明观点。

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行文方法,并不是为了展示文采,而是家书谈心的需要。

写作技巧永远都从属于表达的需要。

六、拓展
1、洛克菲勒在信中写道:“老实说我是一个野心家,从小我就想成为巨富。

”事实证明,洛克菲勒的“野心”实现了。

请你也谈谈自己曾经的“野心”和现在的“野心”,同时说说自
己准备如何来实现这个“野心”。

2、以《天堂与地狱比邻》的读后感为题进行1分钟演讲。

3、请同学们阅读《给青年的11条忠告
》(ppt呈现)
七、心得笔记
题目:课文中哪些句子或观点对你触动较大将这些句子或观点列出来,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并憧憬一下该怎样对待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

要求:写出真实感受。

写在笔记本上。

学生先谈学习体会,然后老师给予小结。

我们在读了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信之后发现,富豪的成功并没有捷径,没有秘籍。

如果说有的话,就在于对工作的热爱,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创造力。

不仅如此,只要对工作报以热情,我们就可以获得快乐的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