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群战术
二战的经典战术

狼群战术
所谓群狼群战术,即用多艘潜艇组成小分队,像狼群 一样轮番对敌方军舰和运输船发起水下攻击。德国海军 用“狼群战术”时,集中几艘潜艇力量,攻击一个海上 目标,用几艘潜艇的攻击力来摧毁重型舰船。 通常的做法是,当发现目标时,各舰艇便从对方护卫 舰队的间隙或侧翼隐蔽地穿过去,躲过其火力打击屏障, 向目标靠近。白天,各舰艇在四面八方占领有利攻击阵 位,隐蔽在水下,夜间突然升出水面,同时向目标发射 鱼雷。“狼群战术”因此而得名。 德国海军用“狼群战术”,组织成群潜艇袭击盟国的海 上舰船,破坏盟国的海上运输线,使盟军蒙受重大损失。
闪电战就是奇袭、快袭集中加在一起,将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 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 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
劣势
缺点也是同样巨大的,如果敌军防线纵深很 长,地形不适合部队机动,或防线极其坚固时。 这将消耗装甲部队的机动力,当装甲部队机动 力消失的时候,就是闪电战失败的时候。失败 的后果非常严重,甚至全军覆没。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典战术
——纳粹德国军队的海陆法宝ຫໍສະໝຸດ 田镇豪 八十一班闪电战
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 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 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 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 取胜。它往往是先利用 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 的战略设施的通讯中心, 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 场,取得制空权,并使 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 闪电战理论是古德里安 创造的,最初用于波兰。
劣势
采用狼群战术会极大可能性的暴露出整个舰队和舰群
谢谢!
狙击战术技巧

狙击战术技巧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狙击战术技巧 1 前言寂静的狩猎者狙击手向来予人的感觉是富传奇性的。
对成员要求严格的战斗技巧,加上特殊和艰苦的训练、精准的武器装备,使狙击战术充满着英雄主义;单打独斗的作战方式更使狙击手增添上不少浪漫色彩。
难怪狙击战术这题材的书刊一直受到读者的青睐。
尽管狙击战术有这些特殊之处,但在军事范畴里却非独一无二的。
海军作战舰艇类别中,素有「寂静狩猎者」称号的攻击潜艇,是无论在战术运用和战略意义上都与狙击手起着相同效果的武器。
冷战过後,世人刚从大规模核战威胁中走出来,却又一头栽进日渐猖獗的地区军事冲突及恐怖活动威吓的泥淖里。
面对这种新形态的挑战,无论军方或特警狙击手,在任务中担负的角色将更多元化;发挥的战术作用将更形重要。
趁着这关键的转折时代,对狙击手及其战术作出探讨,及推算未来的发展,是最适当不过的时刻。
与人们一贯的想法不同,潜艇与狙击手的相似之处,并非在於他们都是执行侦察、偷袭等同类任务,而是在本质上有下列四大共通之处。
研究这些战术的共通点,可让我们对狙击手的角色和战斗技巧有更深隐蔽性好潜艇的最大特点当然是隐蔽性好了,这是任何武器载台无法比拟的,即使现今闹得甚嚣尘上的隐身舰艇,也无法与潜艇的隐蔽性相较量。
潜艇活动在黑漆漆的水下,深不见底和阻截探测电磁波的海水,成了潜艇逃避敌人耳目的天然屏障。
加上现代潜艇的噪音愈来愈小,一艘潜艇若关掉主机,静静地躺在海床上,是任何现代侦潜手段都无法探测到的。
许多时敌舰被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仍不知潜艇所在的方向,更不用说发起反击了。
深入敌後,单人匹马面对敌人环伺,狙击手同样是要以隐蔽作为防御手段。
在接敌阶段,隐蔽可防止敌人觉察其存在;发起攻击後,隐蔽则可逃避敌人追击,安全退出敌区归来。
训练课程里,如何利用环境条件来隐蔽进军路线和狙击据点、甩掉敌人追踪及各种反狙击行动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突击力强攻击潜艇不像水面舰艇般满布各类火炮导弹等武器,尽管近年先进的攻击潜艇已可发射巡航导弹,但绝大部分仍以鱼雷为主要攻击手段。
现货白银投资之狼群战术

交易进阶学习之三重顶2013年9月11日13:41一:什么是三重顶三重顶又称为三尊头,是相对比较少见的一种行情反转形态,是以三个相约之高位而形成的转势形态。
.三重顶型态也和双重顶十分相似,实际上可以认为是头肩顶的变形。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三重顶只是多一个顶,且各顶分得很开、很深;头肩顶是两头低,中间高,而三重顶的三个顶峰却大致保持相同的位置。
标准的三重顶是中间的顶峰略高些,第三座顶峰稍弱些。
二:三重顶的型态特色1、又称为三尊头,比M头多一个头,三个头部与颈线的距离大致相当。
2、多出现于空头走势的反弹行情之中。
3、第三个头的成交量会明显地较前二者小。
4、一般多出现在周线等较长期的线图之中,而且在三重顶成形向下跌破之后,将来指数整理的时间也会较一般长。
5、三重顶的三个头部之中,有时也会形成圆形顶的型态。
三:三重顶的要点分析价格上升一段时间后投资者开始获利回吐,市场在他们的沽售下从第一个峰顶回落,当价格落至某一区域即吸引了一些看好后市的投资者的兴趣,另外以前在高位沽出的投资者亦可能逢低回补,于是行情再度回升,但市场买气不是十分旺盛,在价格恢复至与前一高位附近时即在一些减仓盘的抛售下令股价再度走软,但在前一次回档的低点被错过前一低点买进机会的投资者及短线客的买盘拉起,但由于高点二次都受阻而回,令投资者在价格接近前两次高点时都纷纷减仓,价格逐步下滑至前两次低点时一些短线买盘开始止蚀,此时若愈来愈多的投资者意识到大势已去均沽出,令价格跌破上两次回落的低点(即颈线),于是整个三重次形态便告形成。
1、三重顶之顶峰与顶峰,或底谷与底谷的间隔距离与时间不必相等,同时三重顶之底部不一定要在相同的价格形成。
2、三个顶点价格不必相等,大致相差3%以内就可以了。
3、三重顶的第三个顶,成交量非常小时,即显示出下跌的征兆。
4、从理论上讲,三重顶最小跌幅、顶部愈宽,力量愈强。
四:三重顶的行情研判1、跌破颈线的3%时,型态即可确立,可采卖出策略。
第13宗罪:群狼战术违背牺牲定律——白酒营销22宗罪之13

第13宗罪:群狼战术违背牺牲定律——白酒营销22宗罪之13你如果想取得成功,就必须牺牲一些东西。
产品越多,市场越大,阵线越长,增长越快,这种错误的认识将会导致市场混乱不堪,利润大幅下滑。
1、不可违背的牺牲定律好像存在一种宗教信仰似的:更大的网可以捕捉更多的顾客。
但事实证明恰恰相反,你如果想取得成功,就应该牺牲一些东西。
中国传统的老八大名酒中,茅台、五粮液、剑南春三个品牌发展率先成为全国性的领导品牌,泸州老窖则依靠国窖1573实施分品牌战略才成为全国性品牌,而洋河更是依靠蓝色经典作为战略主导产品快速晋级全国性品牌,其余汾酒、古井贡、西凤则发展成了区域性品牌,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品牌为何有不同的结果呢?进一步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率先成为全国性品牌共同的特征是聚焦一个档次——很短的产品线,泸州老窖聚焦国窖1573、洋河聚焦蓝色经典之后才呈现“后发优势”,而汾酒、古井贡、西凤三个区域性品牌的共同特点则恰恰相反,全都是多如牛毛的产品,产品覆盖高中低档。
另外,中国郎酒依靠“群狼战术”获得高速发展,虽然晋级“百亿品牌”,但是越来越多的产品也必将阻碍企业的发展速度。
2、理性采用群狼战术“猛虎怕群狼”。
嗜血成性的狼群令自然界里所有的庞然大物不寒而栗。
在它们的轮番围攻下,即使百兽之王也难以幸免于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的海军首创了海战的“狼群战术”,所谓群狼群战术即用几艘潜艇组成小分队,像狼群一样轮番对敌方军舰和运输船发起水下攻击,此战术曾使纳粹德国海军在二战初期猖狂一时。
“群狼战术”应用在商业领域,中国郎酒可谓是白酒行业的应用典范。
郎酒率先打造红花郎作为郎酒的核心和领袖,是狼群中的“头狼”,并实施“狼头产品”年份酒的系列化;把传统的老郎酒作为郎酒家族中的中流砥柱,以新郎酒来打造成浓兼酱代表兼香型品牌,以嘉宾郎、如意郎等浓香型作为补充侵蚀庞大的低端消费市场,再以红花郎礼盒,青云郎等鉴藏高端酒而立于产品金字塔顶端来树立郎酒的高度。
狼的领群规划

狼的领群规划
狼群的猎食狼群出来猎食的时候,常有一只体力超群、经验丰富的老狼领导着。
常采用穷追方式获得猎物。
轮番攻击猎物,你可以联想一下著名的狼群战术。
保护底盘实在找不到,你看看这个吧。
狼群有领域性,且通常也都是其活动范围,群内个体数量若增加,领域范围会缩小。
群之间的领域范围不重叠,会以嚎声向其他群宣告范围。
狼一般只在冬季集群。
狼是群居性动物,平时是群居,数量大约在6到12只之间。
在冬天寒冷的时候狼会集群,最多可到五十只以上。
狼群有极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狼由一对优势对偶领导,以兄弟姐妹为一群的则以最强一头狼为领导。
狼群有领域性,群之间的领域范围不重叠,会以嚎声向其他群宣告范围。
还有一些情况下会出现狼迁徙,也是狼的一种集群的方式,这种集群则不分季节,有时甚至可以达到一百头以上,各小团体原狼首领会成为头狼,头狼中最出众的成为狼王。
由于这种集群方式很少出现,所以一般人才会认为狼只有在冬季才集群。
二战经典战术以及二战中各种战术

“封锁战”让日本变“死岛”1944年,盟军占领大部分太平洋岛屿和菲律宾部分领土后,其反攻战线就开始自东向西、由南向北直逼日本本土。
但同时盟军自己也遭受了较大损失。
美军仅在塞班岛登陆作战中就伤亡1.6万余人,而在菲律宾战役中又伤亡6万多人。
根据当时的太平洋战争进程,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估计,1947年才能彻底打败日本,同时还要付出伤亡100万美军官兵的代价。
如何缩短战争进程、减少伤亡呢?经过分析,美军决定在紧缩对日本包围圈的同时,对其本土实施封锁,切断物资供应,瓦解其经济基础,削弱其战斗潜力,使其欲战不能只能投降。
于是,便有了二战中最著名的封锁战———“饥饿战役”。
之所以使用封锁战,一是因为日本是岛国,本土资源极其有限,大部分资源需通过海运的方式进入日本,其内部运输也有75%依靠海运。
切断了日本的海运路线,就意味着切断了日本的战争资源和战争潜力。
另外,日军对使用水雷及水雷封锁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日本人认为,水雷只是一种防御性武器,水雷封锁也不过是炸沉几艘舰船而已,因此,十分轻视水雷武器和水雷封锁。
早在1943年3月,美军轰炸机在缅甸仰光河布雷时,当地日本驻军便嘲笑“愚蠢”的美国飞行员没有炸到任何目标而把炸弹乱扔进了河里。
因此,美军决定采取攻势布雷的方式对日本本岛实施封锁,让日本人措手不及,从而完成对日本本土的全面封锁,令日本全国陷入瘫痪,迫其无条件投降。
为了实施“封锁战”,1945年3月27日,美国空军第21联队出动151架B-29轰炸机对日本九州实施轰炸。
另外92架轰炸机直接抵达下关海域,将数百枚水雷准确地投入预定海域。
与此同时,美军还加紧对日本本土的水雷封锁。
截止到5月2日,美军共出动1246架飞机布雷,在目标区布设了2030枚各型水雷。
在此期间,日本约有35艘舰船被击沉和损坏。
进入6月份,美军的布雷规模越来越大,不仅天上投雷,海军也参加了布雷行动。
这个月中,美军又布设了3500多枚水雷。
7月初,美军实施全面封锁。
海战中还有哪些经典战术?

海战中还有哪些经典战术?海战中占据“T优”的战舰齐射究竟有多可怕?众所周知,第⼆次世界⼤战是⼈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场战争,但同时也是新⽼武器战术交接换代的舞台。
在⼤洋战场上,传统⼤舰巨炮与新锐航母、潜艇同台“演出”,海战战术也因此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虽然航空母舰在多个重⼤战役中⼤显⾝⼿。
但⼤舰巨炮仍在各国海军中占据⼀席之地,以战列舰为核⼼的众多传统⽕炮舰艇所发挥的作⽤仍不可⼩觑。
说到⼤舰巨炮,就不能不说说炮舰作战的经典战术——T字战术。
▲苏⾥⾼海战的“T字”⽰意图(⿊⾊为美军舰队,红⾊为⽇军舰队)T字战术可以说是⼈类海战史中最为历久弥新的战术之⼀,T字战术最早出现在中世纪欧洲联合舰队于地中海对抗阿拉伯舰队时期,经17世纪英国⼈改进并设计专⽤于该战术的“太⼦”号战舰后发扬光⼤。
▲全主炮齐射的密苏⾥号战列舰由于当时⽕炮都安装在军舰的两舷,只有侧⾯对敌时船⼀侧的⽕炮才能全数开⽕发挥最⼤威⼒,⽽船头对敌时⾃⾝的⽕炮没有射界不能开⽕。
所以舰队在作战时,要尽量⽤⾃⾝侧⾯对准敌⽅船头,排成⼀线。
这样两只相互作战的舰队就形成了“T字型”,占据优势的⼀⽅是可以全侧⾯炮⽕齐发的T字那⼀横⼜称“T优”或“T字横头”,⽽劣势⼀⽅则是⽆法发挥⽕⼒的T字那⼀竖⼜称“T劣”。
虽然⼆战时多数战舰采⽤了可旋转主炮塔布置在中轴线上的设计,但仍需将所有主炮转向⼀侧来发挥最⼤⽕⼒,T字战法仍然百试不爽。
其中最为完美、也是海战史上最后⼀次T字战法的运⽤就是1944年10⽉25⽇发⽣在莱特湾苏⾥⾼海峡的战⽃。
在苏⾥⾼海战中,美军的6艘⽼式战列舰与8艘巡洋舰设下埋伏,全部以侧⾯对向海峡排成两列T字横头,当奉命前来袭击美军登陆部队却对伏兵浑然不知的⽇舰队以纵队队型通过海峡时,美军舰只突然开⽕,海峡两边的鱼雷艇、驱逐舰纷纷发射鱼雷。
不到⼀个⼩时⽇军舰队包括扶桑、⼭城号战列舰、最上号重巡洋舰在内的六艘⼤⼩舰只被轰成了碎⽚,只剩⼀艘重巡和⼀艘驱逐舰带伤逃离,曾经被⽇军击沉于珍珠港内的⽼式战舰以最经典的战术完成了复仇。
邓尼茨:二战“海上狼王”,德国狼群战术的缔造者

邓尼茨,二战德国狼群战术的缔造者,被称为“海上狼王”。
丘吉尔曾说:邓尼茨和德军潜艇是德国对英国海军最大的威胁。
1891年9月16日,卡尔·邓尼茨出生在格林瑙镇。
母亲早逝,父亲是工程师,不断督促他学习并培养其兴趣。
1910年,邓尼茨从魏玛高中毕业后,应征加入德意志帝国海军。
1912年秋季,邓尼茨被委任为布雷斯劳号巡洋舰的海军代理少尉。
【一战:“狼群战术”诞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邓尼茨参与了对俄国的战斗,累积了大量实战经验。
1916年,邓尼茨晋升为中尉,之后作为飞机观察员被派往加里波底。
同年5月,邓尼茨和茵戈波·韦伯结婚。
1916年10月,邓尼茨转入德国海军潜艇部队。
很快他便喜欢上了潜艇。
1918年2月,邓尼茨担任潜艇UC-25的艇长,击沉了5艘运输船,获得骑士十字勋章。
7月,又担任UB-68潜艇的艇长。
10月,在袭击英国的地中海商船团时,潜艇被护航舰重创,此后邓尼茨被监禁在英国约克郡。
在被俘的10个月里,邓尼茨除了研究潜艇失利的原因外,他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让潜艇在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他在囚室中苦思冥想,著名的“狼群战术”就这样诞生了。
1919年7月,邓尼茨被释放,他留在英国,直到1920年返回德国海军。
在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之下,德国仅能拥有规模非常小的海军,且不能拥有潜艇。
这对于邓尼茨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打击。
【二战:英军最大的海上威胁】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0月,邓尼茨晋升为海军少将、潜艇指挥官。
1940年7月到10月,由于英国雷达、反潜设备的缺乏,对水下杀手U艇无法反制,被击沉了140多万吨物资,德军称其为“第一段欢乐时光”。
丘吉尔在回忆录中说:邓尼茨和德军潜艇是德国对英国海军最大的威胁。
1941年12月,希特勒对美国宣战,大西洋海战的范围再次延伸。
邓尼茨立即策划击鼓行动,U-潜艇开始在美国东岸攻击船只。
由于美国反潜作战准备不足,在战初遭受了巨大损失,德军称其为“第二段欢乐时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尔·邓尼 茨
关于U型潜艇
德国U型潜艇是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最 神秘的武器,偷袭是它唯 一的战术,因此U艇又被 人称做海上之狼。在二战 中的大西洋上,德国的U 艇肆无忌惮地在盟军的海 上交通线上“猎杀”盟军 的船只。仅仅在1942年11 月,U艇就击沉了盟军118 艘船只,创下了743321吨 的记录,给盟国造成了难 以承受的损失
U型潜水艇艇长卧室
德国虽然是一战战败国,但它的潜艇作战成 就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对潜艇的威力认识也是最 深,对其作战理论的研究最透彻,所以在二战中 的大西洋战场上,德国潜艇占据了主导地位。但 是后来英国研究并使用了雷达,声纳等反潜设备, 成为对付狼群战术的“王牌克星”。 德国能够在一站战败后重视潜艇,坦克 的使用并能在二战中凭借闪电战和狼群战占据主 导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当狼群战术 无法在对盟军起到有效的压制作用时邓尼茨的坚 持不改变战术却不值得提倡。
14营养五 卫龙小组 队长:鲍鑫 队员:刘苗苗 朱亚如 荆桂娟 陈曦 颜鸿飞
周玉叶 林田田 袁修凯 马一鸣
制作:14营养五 卫龙小组
狼群战术
狼群战术简介
所谓群狼群战术,即用多艘潜艇组成小分队,像狼群一样轮番对敌方 军舰和运输船发起水下攻击。德国海军用“狼群战术”时,集中几艘潜 艇力量,攻击一个海上目标,用几艘潜艇的攻击力来摧毁重型舰船。德 国海军用“狼群战术”,组织成群潜艇袭击盟国的海上舰船,破坏盟国 的海上运输线,使盟军蒙受重大损失。 狼群战术具体方法:行动中一般要派出数艘舰艇在海上进行游猎, 当发现目标后,进行水下跟踪。一艘“狼头”舰来指挥 “群狼”的统 一行动。狼群一般都在夜间攻击,狼群中各艘潜艇从对方护卫舰队的间 隙或侧翼隐蔽地穿过去,由于多艘潜艇同时对同一目标发动攻击,这样, 提高了了命中率,同时可以出现有几枚鱼雷命中同一目标。这样,“狼 群战术”可以取得较大战斗效果,“狼群战术”因此而得名。但后来因 为盟军及时地采取护航制度和盟军反潜技术的娴熟而使狼群战术逐渐被 淘汰。
在二战爆发前的时间里,邓尼茨潜心研究一战经验,进一步从理论 上完善了自己独创的“狼群战术”。二战伊始,邓尼茨便率领德国海军 以“狼群战术”称霸大西洋,致使盟军商船遭受巨大损失,后勤补给线 遭到严重破坏。邓尼茨也因为“狼群战术”的成功而成为希特勒最得力 的干将之一。他的职务一路攀升,先后升为舰艇司令、海军司令,最后 还被指定为元首的接班人。 然而,邓尼茨同样被眼前的胜利禁锢了头脑,醉心于自己的战术而 忽视了再创新,导致德国海军的战术在多年的海战中如出一辙。而盟军 则专门组织力量来研究对付“狼群战术”的有效战法,派出规模庞大的 反潜飞机和潜艇,灵活采用 “狙击”、“围歼”、“诱杀”等手段来 肢解“狼群”,尤其是运用最新型的雷达来搜索德国潜艇。而邓尼茨无 视盟军侦察预警能力的提高,依然在大西洋上集结庞大的潜艇群,打算 彻底切断盟军在大西洋上的运输线。1943年5月,邓尼茨赖以成名的 “狼群”终于遭到毁灭性打击———他的王牌潜艇在一个月内被击沉30 多艘。“狼群战术”宣告失败。
一战后,《凡尔赛条约》规定战后德国不能拥有潜艇。 希特勒上台后决定大力发展海军,主要是潜艇和大型水面作 战舰艇。当时的邓尼茨海军上校接受任务,决定建造大型潜 艇用于远洋作战,由于受《凡尔赛条约》规定,研制潜艇需 要秘密进行,秘密的设计工作一直在荷兰、芬兰进行。 1935年6月18日,德国于英国签定了回避《凡尔赛条约》 的限制协议书,规定了德国的海下武装力量要限制在英国的 45%以内。 德国于1935年开始建造潜艇。 ⅡA型成为纳粹德国第 一种具有战斗力的潜艇,ⅡA型服役后主要训练优秀的船员 和为以后建造潜艇提供可靠的数据。ⅡA型并不先进,水上 排水量只有254吨,而且是有问题型的潜艇,主要是动力装 置和密封装置。海军决定改进成ⅡB型潜艇。 ⅡB型增厚耐压仓的厚度,使下潜深度提高到120米。 另外加长潜艇的长度,达到42.7米。ⅡB型共批准建造18艘, 编号为U-7号至U-24号。ⅡB型最终共建造20艘。ⅡB型服役 后,成为当时德国主力潜艇。
U型潜水艇耐压壳和水柜
起居
U型潜艇上的空间是非常宝贵的。 拿典型的VII和IX型潜艇来说,潜艇本身 排水量虽然较大,但那只是外部艇壳给人 造成的印象。而内部的耐压壳最大直径只 有5米,艇首和艇尾的空间更小。绝大部 分艇内空间用于安置柴油机和电动机、蓄 电池和其他必要的机械设备,用来供艇员 生活和休息的空间所剩无几,甚至连睡觉 的位置都很有限,一些特定的隔间仅能容 纳一个铺位的宽度。艇长的起居室较大, 门口安装了布帘以保证较为私密的空间, 但艇长室往往位于潜艇内部的中心位置, 因为平时的大小事务艇员都会向艇长汇报, 这样安置较为方便,所以,艇长也很难安 静下来休息。 军官的舱室空间也较大,里面安装 有固定的小桌而非其他地方的折叠桌。高 级军官有固定的铺位,中级军官则只有吊 床。艇上部分岗位的艇员由两个人共用一 个铺位,这是因为二人轮岗的缘故。还有 部分艇员只能在艇首和艇尾的鱼雷舱里休 息,那里终日被噪音困扰,几乎永无宁日。
起源
狼群战术”猎杀的第一个目标是“雅典娜”号客轮。1938年9月,英 国“雅典娜”号客轮悠闲地行驶在大西洋上。船上的旅客正沉浸在平静 而安逸的旅行中。突然,他们听到了几声巨响,并感到了强烈震荡。一 刹那间,客轮上油烟滚滚。海水涌进了船舱。几分钟后,“雅典娜”号 客轮开始下沉并最终葬身海底。此后几年,盟国的大型运输船队屡有同 样遭遇,而罪魁祸首正是德国海军的 “狼群战术”。
饮食
关于德国海军U型潜艇部队官兵艇上 生活的话题,人们主要关心的是艇员的 生活环境和物质待遇这两方面。因为潜 艇的一次出航作战可能的持续时间将长 达12周,在作战斗巡逻前的出发准备时, 潜艇通常要携带约14吨的各类给养品、 燃料和鱼雷武器弹药。艇上的每一个闲 置的角落都被尽可能的利用来存放新鲜 食品,如:鸡蛋、土豆、水果、蔬菜、 面包和肉类等等,因为这些都将是首先 被消耗的。无论是训练还是战时,艇上 均可保证潜艇官兵们的一日三餐。除了 主食以外,还有咖啡、茶、牛奶、果汁 和可可饮料提供。一旦新鲜食品耗尽, 那么只能由罐装食品接济,此外还需补 充一些必要的维生素。有趣的是,部分 被德国潜艇击沉的商船上可能携带了一 些禽类和畜类,如:鸡和猪。1942年5 月被德国海军U-162号潜艇击沉的“帕 恩贝巴”号货轮即是如此。如果这些动 物在潜艇攻击之后能侥幸存活,那么毫 无疑问,它们将成为最受德国潜艇官兵 欢迎的客人。
创始人
邓尼茨,二战期间德国的著名将领。德国总统国防 军最高统帅、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于1891年9月16 日出生在柏林 。在一战中,他担任潜艇艇长,1918年 10月被英军俘虏。直到1920年才返回德国,并再次加入 德国海军。回国后,邓尼茨倾心研究潜艇战术,研究潜 艇,训练潜艇人员,复苏德国潜艇力量。二战开始后, 邓尼茨成为德国潜艇部队指挥官。他发明了“狼群战 术”。运用这一战术,让盟军损失了2491艘舰船 。 1943年1月,邓尼茨担任海军总司令,同年被授予海军 元帅军衔。1944年1月30日希特勒曾送他一枚金质纳粹 党章,因此他认为自己是纳粹荣誉党员。1945年4月20 日,邓尼茨被任命为德国北方部队和民防司令。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在死前留下了一份 政治遗嘱。在遗嘱里,任命邓尼茨为德意志帝国总统和 国防军最高统帅 。在纽伦堡审判中,邓尼茨被判处10 年监禁。1956年10月1日,邓尼茨被释放。出狱后,继 续宣传纳粹精神及复仇主义。居住在德国北部。1980年 12月24日,邓尼茨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9岁,是德国二 战时期的27名元帅中最后一个去世的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用来形容“狼群战术”的 诞生真是再贴切不过了。首创“狼群战术”的德国海军司令邓尼茨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时为德国 U-68号潜艇的艇长。他经历了德国海军“无限 制潜艇战”的失败,切身体会到 “用潜艇在白天公开与大型舰队作战” 的战法已经落伍了,应当尝试在夜间发动突然袭击。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接近尾声时,邓尼茨终于得到了一次试验新战术的机会。他指挥 U-68 号潜艇在夜间突然穿过英海军的护卫警戒圈,凶猛地接近商船,用鱼雷 将其击沉。当英军护卫舰队闻声赶来救援时,邓尼茨已指挥 U-68号潜 艇迅速下潜,可潜艇偏偏出了故障。最后他只好弃艇逃生。不过,这次 没有完全成功的行动却成了“狼群战术”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