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方法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各种类型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具体答法

【高中历史】各种类型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具体答法

【高中历史】各种类型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具体答法
1)递进式材料题。

答好第一问是解题的关键。

答对了第一问,其它问会迎刃而解。

因此,答第一问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多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
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准确。

(2)归纳材料问题。

例如,1995年,“冀湖白龙潮丝绸厂”就是基于对材料的了解,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信息。

可以采用分段的方法:首先分析材料,将长材料分成几个段落,
找出每个段落的意思;短句子,找出每个句子的意思。

这种逐层分析有助于提取材料的所
有有效信息。

(3)小论文式成文式材料解析题。

这种着眼于“文字表达”的命题方问方面,第一
步提出要求,指示作答的方向;在表述方面,要求成文,有时还了字数限制;在评分方面,采取分档给分的办法。

解答这类题,除了对材料题的一般要求外,更应注意:
① 由于小论文形式的材料性问题相对一般,不可能用问题来提示阅读。

因此,在审
查问题时,阅读材料应更加精细和详细,并努力不错过任何有效信息。

例如,在1997年
的第44题《南唐大帝》中,一些候选人只回答了治国的政策、措施和后果,因为他们没
有注意问题中的“与时代相结合”字样;虽然其他人注意到了问题中“结合时代背景”的
要求,但他们没有仔细阅读材料,我没有注意到材料1中没有提供这个问题中的“时代背景”,而是材料2,所以我不得不不加区分地回答。

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新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技巧一、总体要求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

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1.通读材料、明确主题在命制一道材料题时,命题者往往是先确立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去寻找材料、构思设问,所以,一般来说,每道材料解析题都会有一个主题。

在解答材料题时,首先要通过浏览材料,尽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这样就能迅速调动所学知识点,从而使解题明确方向,集中思维,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础。

2.分析问题、细读材料(很重要的环节)在明确材料的主题后,接下来应该认真分析命题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设问句中的关键字、词,明确作者问的是什么,需要回答什么。

再根据这些问题,仔细地阅读材料,力争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题思路。

阅读的过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过材料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题头、摘引等,尤其是材料中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材料分析题所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答案应该从材料中得出,因此这时应根据仔细阅读材料后的思路,再次结合问题到材料中去寻找信息,把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都提取出来,写在草稿纸上备用。

能否把材料中的所有相关信息都找出来,取决于答题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然后把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不需要的和重复的信息,根据所学知识,把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列好提纲,准备答题。

4.审查提纲、流畅表达在上述步骤进行完毕后,还要最后浏览一遍材料及其设问,审查自己列出的提纲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最后就可以在试卷上动笔答题了。

答题时一定要做到依据提纲,一气呵成,言简意赅,击中要害,不可啰里啰嗦,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

5.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的相关要求(1)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2)文句要通顺、平实、语言准确;(3)在形式上做到“三化”:①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②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③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浅析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浅析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浅析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材料解析题是历史高考题型之一,它提供新材料,营造新情景,跳出了教材的,可以让学生在新情境中思考问题。

这类题型对于考察学生结合史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一种极好的检查方式。

如何把握好这类试题的答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对于考生来说尤为重要 .ﻭ一、材料解析题题目类型:材料解析题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部分,是由一段或数段文字材料、图形材料或数字材料构成;第二部分即设问部分,是根据材料相应地提出若干相关的问题。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模式中,有内涵式、外延式和内涵外延结合式三种。

内涵式题目,语往往有根据(依据、据)材料分析(归纳、概括、提炼),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

外延式题目,语往往有根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叙述),解题时要联系所学知识,答案来自教材等所学知识,而与材料本身无关。

内涵外延结合式题目的语往往有根据(依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叙述),解题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与教材相结合,对二者要兼顾,是难度最大的题型.ﻭ二、审题技巧ﻭ1、审清题目设问类型。

先弄清题目设问是内涵式、外延式还是内涵外延结合式问题,然后根据题目设问模式或类型,有针对性地作答.ﻭ2、审清问题指向。

材料解析题问题类型中,往往有比较、指出、列举、归纳、简述、论述、说明、概括等要求。

问题指向不同,对题目答案内容的要求和书写格式也就不同。

3、审清问题中的限制性条件。

这些限制性条件包括时间、空间、领域(如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如背景、目的、性质、结果、影响、意义等)等限制.这些限制性条件,规定了答案的获取范围和角度。

ﻭ三、解題技巧材料解析题常见的问题有原因类、特点类、性质类、内容类、结果类、影响类、论证类、启示类、评价类、比较类等。

常见的性动词有指出、分析、归纳、概括、提炼、概述、简述、评述、论证等。

ﻭ1、原因类。

原因类问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情况。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有哪些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有哪些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有哪些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历史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类题型,它通常是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对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而要做好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和思考技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都有哪些。

一、材料的认真阅读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要求学生对所给材料有一个非常认真的阅读,一定要仔细地理解材料中显示的历史事件、龙虎斗、人物性格及行为、政治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细节。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抓住材料中的重点,以便在之后的分析和评价中更好地使用。

二、与历史概念的联系历史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而历史学家使用的每一个术语都有一定的含义。

因此,在进行历史材料解析的时候,学生需要将材料中的每一个概念和术语与所学到的历史概念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

三、对历史事件的背景进行了解历史事件往往与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对历史事件的准确分析和评价需要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每个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理位置以及涉及的各方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四、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事件的分析是高中历史材料解析的重点,学生需要根据所给材料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学生应始终明确自己的分析和回答与材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相符合,切不可随意捏造事实或者将材料内容曲解成自己所想的内容。

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历史材料解析题要求学生将所学到的历史理论与实际历史事件相结合,以从历史事件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体会。

学生需要将所学到的历史理论运用到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中,并与所给材料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意义。

六、结论明确对于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学生需要在分析和评价后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这种结论需要基于材料中的事实和真实历史背景,以及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理论。

同时,结论也需要与材料的意图和要求相符合,更好地呈现出学生在历史材料解析中的能力。

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一、答题步骤:做好历史材料分析题可分为四步:审题抓关键词、读材料找有效信息、链接所学内容、组织答案答题。

1、审题抓关键词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审该题干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换言之,就是找准问题的关键词。

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从而节省做题时间。

2、读材料找有效信息材料分析题反映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特征,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

做好这一步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材料,挖掘有效信息。

阅读材料正文之前,要注意正文前或正文后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标题或出处等。

看完提示性的文字后,再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有效信息。

例:①材料题的一种:文字型材料题:“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墨子》问题:上述材料反映的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解析:问题问的是生产方式最早出现的时间,我们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先看提示性文字:出处——《墨子》,得知墨子是战国时期人,该情境应该发生在战国或战国之前,再找材料中的有效文字“农夫…耕嫁,妇人纺织”,知道讲的是“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得出结论:上述材料反映的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

②材料题的另一种:图表型材料题。

3、链接所学内容(回扣课本)链接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联想该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

通过做题我们可以看出,任何材料题的答案都离不开课本知识,换言之,材料题只是对课本知识的新应用,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切忌脱离课本漫天讲。

4、组织答案答题问答题题干一般有四种问法:一是“根据材料回答”;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三是“根据上述材料谈自己的看法”;四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高中历史史上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

高中历史史上最全材料题答题套路

一、原因(背景)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来源、回答方式以及核心知识点。

1.知识来源方面,主要有“根据材料”“依照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种规定;2.回答方式方面,需要具体回答与详细分析的关键词有“说明”、“分析”等等,而一般可以简单分析的关键词是“指出”、“概述”、“简析”等;3.知识点方面,往往选取比较重要的考点,或者是上课的重难点。

解法与技巧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

1.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1)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2)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3)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

2.内因与外因(1)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2)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3)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

(4)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

(5)有时题目会要求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其实这与内因、外因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

3.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1)对于深度层次分析,往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社会理论,譬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诸如此类。

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解题方法大揭秘

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解题方法大揭秘

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解题方法大揭秘一、历史材料题的特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是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重要的组成部分。

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的格式是由“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设问”组成。

材料解析题作为一种考察方式,有它自己的特点,不管有几个材料,总有一个中心,我们可以称其为题眼,也可以说是命题者的意图:命题者往往想通过这一题考察学生的哪些知识。

一般的命题意图思路是:材料一指出了……;材料二指出了……;材料三指出了……;几个材料,分别从_、_、_等方面提供了关于_的信息;由此可以判断出此题是想考察考生的_知识,这就是命题者的意图,这就是题眼。

因此,我们就可以结合教材中有关的知识来回答题后所提到的问题。

把握题眼,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关键;(2)先阅读题后的设问,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有利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3)答题要简练,为什么答什么,不要过多解释。

历史材料分析题按选择的材料可以分为:(1)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2)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拄状图、曲线图等);(3)图片型(文物图漫画地图);(4)混合型(文字、数据、图片的综合)。

这四种形式的设问结构可以分为:提炼观点(归纳材料的要点)、分析比较(分析原因,比较联系与区别)、评价认识(评价观点与人物,得出结论)等。

二、历史材料题的类型及分析:1、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等)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材料解析题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对史料文本的解读。

目前学生比较难以把握的有以下几种文本:(1)古代文言文,尤其是先秦的。

但高考命题者一般避开这个问题,难以读懂的都加上注释,但对文言文水平较差的同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2)国际关系条约文本。

主要存在语法上的把握问题。

(3)近代文言,这类材料高考比较多。

(4)一些难懂的名词。

回答此类题目,除了打好基础外,还应注意两点:第一,认真阅读,理解史料,抓住题眼。

浅析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浅析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关 键 词 :高 中 历 史 ;解 析 题 ;技 巧
标准化的高中历史试卷板块之 一,便 是 材 料 解 析 题. 当 然,解析题也是学生普遍认为难以得 高 分 的 内 容 之 一. 为 改 变这一现状,教师需 为 学 生 提 供 更 为 高 效 的 解 题 技 巧,让 学 生逐渐增强解答解析题的自信心.解 析 题 的 解 答 过 程 中,学 生必须充分发挥自 己 的 思 维 能 力、阅 读 能 力,甚 至 是 理 解 能 力.除此之外,学生在对答案进行整理 的 过 程 中 还 应 该 具 备 语言运用以及总结的能力.现将高效的解题技巧实施归纳 总 结 ,为 高 中 生 提 供 积 极 的 帮 助 . 一 、熟 练 掌 握 历 史 学 科 的 基 础 知 识
浅析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罗丽君
摘 要:历史学科在高中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 且 在 学 业 水 平 测 试 以 及 高 考 之 中 占 有 相 当 大 的 比 例. 由 此 可 见, 高中历史的教育教学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现就其中的解析题 答 题 的 技 巧 进 行 深 入 的 探 究,旨 在 借 此 为 高 中 学 生 的 解 析 能 力 提 升提供有效的借鉴.解答解析题的前提是坚实的基础知识储备,其次便是需要掌握审 题 的 相 关 技 巧,并 且 无 论 是 在 审 题 还 是 在 答 题 的 过 程 中 必 须 认 真 . 经 过 对 材 料 的 认 真 阅 读 之 后 ,可 采 用 辩 证 的 方 式 对 答 案 进 行 审 查 ,继 而 组 织 答 案 且 合 理 表 述 .
就 辩 证 方 式 的 实 践,其 对 象 主 要 是 评 论 以 及 认 识 等,学 生需对其采取 辩 证 分 析 的 方 式 防 止 以 偏 概 全 的 行 为 出 现. 通常对某一材料内容实施分析或者评论,旨 在 引 导 学 生 表 达 自己的观点时,学生必须杜绝全面否 定 的 态 度. 若 是 要 求 学 生对闭关锁国政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学 生 应 该 认 识 到 该 措 施发生的时 代 特 征,将 其 对 我 国 以 及 国 外 侵 略 者 均 进 行 分 析 ,从 而 降 低 片 面 化 的 思 想 理 念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做好材料解析题,首先是要熟透教材,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并能进行知识迁移。

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

一般来说,解答材料解析题要遵循如下四个步骤:审题,读题,联系,作答。

1.审题审题,就是审读设问,明确问题要求,这是做好材料题的前提。

很多同学在答卷时,一看是材料解析题,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读材料。

有的题即使有四、五则材料,也一气读完,然后再看问题。

因为是先读材料,后看问题,所以读材料时几乎是无目的地读,盲目地读,因此看问题后,有个别能得出答案,但多数则不能。

无奈又得回头再读材料,这样第一遍读材料收效甚微,几乎就是浪费时间。

科学的解题步骤是,先看问题,以设问为指向,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读材料,这样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有三种类型。

一是“材料型”,即“根据(或结合)材料回答”。

这种问法的答案应该要通过解读材料,从材料中直接或间接获得,“论从史出”,切忌置材料于不顾而生搬课本知识,导致文不对题。

二是“课本型”,即“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这种设问方式材料只提供切入情境,要通过联系、回想所学知识才能获得问题的答案。

三是“结合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这是近年来高考和平时模拟试题中普遍采用的提问方式,这类问题的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出,部分答案必须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来回答。

不同的设问方式,决定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答案的来源,务必要注意。

在审题的时候,还要认真分析问题中的限制性条件,包括时间、空间、领域(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如背景、目的、性质、结果、影响、意义等)等的限制。

通过分析这些限制性条件,以明确设问的考查要求,并确定要具体回答的内容。

以2009年浙江高考历史第39题第(3)问为例: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

由“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问题属于材料内容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的设问方式。

再分析限制性条件:蒸汽机的创制,直接影响。

这就告诉我们要分析的是蒸汽机的创制而非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是直接影响而非深远影响。

如此一来,要回答什么,心里就十分有数了。

有些问题的设问语言或直接来自材料,或比较艰深晦涩,有同学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遇有这种情况最好先进行问题转化,把原问题转换成比较通俗易懂的问题,以便利于组织作答。

如以下一段材料:“为什么别的国家不采取这些法律(指英国法律)呢?这样是否等于问为什么椰子在印度能成熟,在罗马就不会。

你可以回答: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能成熟的;可以回答:它们被栽培得还不久;……所以,试种一下吧!”——伏尔泰关于英国制度的描述:《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问题: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中“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能成熟的”这句话的理解。

这个问题乍一看,不太好理解。

但通过分析,我们可知“这些椰子”应该指的是英国建立的近代政治制度——代议制,“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能成熟的”,也就是说,椰子的成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英国的代议制的建立也并非易事。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原问题转化成:“结合史实说明英国代议制的确立经历了一个艰辛的历程,是长期斗争与努力的结果”。

这样一来,答题的思路自然就清晰了。

2.读题读题,就是研读材料,并从材料中采集提炼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涵在材料中的、对题后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

通过研读材料,准确而完整地获取信息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而读懂读透材料又是准确、完整获取信息的前提。

一般情况下材料应读三遍。

第一遍粗读,即通晓全文,大致了解材料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

第二遍细读,理清头绪,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基本观点等,初步建立起材料与设问之间的联系。

第三遍重点读,即结合设问对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再进行重点阅读和理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提取出能最终导向答题目标和契合题问要求的有效信息。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只读材料正文,而不读出处(多为文字材料)、题头(多为图片材料)、提示语或注解(多为表格、图表材料)。

其实,这些地方往往就蕴含着一些很有价值的信息,能给我们以某种有效的暗示和引导,有时还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

如以下一段材料: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

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

……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问题:根据材料,判断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采用这种划界原则的原因。

在回答第一小问的时候,很多同学在阅读完正文后便开始根据自己的理解答题,但往往词不达意或答案不够简练。

如果能够多关注一下材料的出处——《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本题的答案就一目了然了。

根据材料正文的内容表述,很容易得知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就是“犬牙相入”。

另外,巧用标点符号有助于我们解读材料。

比如可巧用省略号。

历史学科命题在材料的引用方法上,有直引、串引、转述、模拟四种形式,就忠实原文而言,最好是直引。

可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大段直引原文会增加考生的阅读量,所以往往对原文有所删略。

而保留下来的文字自然是与命题者的考查方向紧密相关,尤其是对于要求概括材料内容的题目来说,每一个省略号的前后可能就都有不同的内容角度,可能隐含着重要的解题信息。

如以下一段材料: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瀑涨,漂六百余家。

……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

凡所力役,量事停废。

遭水之家,赐帛有差。

”……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问题: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

本题材料总共有五个省略号,我们来分析这五个省略号前后的内容:前三个和第五个省略号之前均为介绍时间和灾情,之后是唐太宗相应的措施及态度。

运用这五个省略号我们就可以得出下列格式:时间、灾情—相应的措施及态度,再结合题目要求及第三个和第五个省略号之后的关键动词“悉令减省”“量事停废”“赐帛有差”“幸白马坂以观之”即可概括出问题的答案:减省诸司进奉(戒奢从简);减轻摇役;救济灾民;亲临灾区了解灾情。

同样,鉴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和考查的需要,命题者会精选材料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提供的材料设问。

所以,不仅省略号有帮助概括的功能,其他如分号、句号也可以帮考生归纳、提取材料信息,在这里就不再举例赘述。

3.联系联系,就是链接教材,建立材料与教材及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

“课本型”的材料题自不待言,必须要联系所学知识。

这里注意的就是要能准确联系相关知识,或能在教材相关的专题或某一历史阶段中通过辨别取舍择其要端,拣取紧要的知识点来组织答案。

答案需来自材料的“材料型”题是否还需要联系教材呢?也需要!尽管材料题都具有“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材料有多“新”,它必定仍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貌离神合”于教材内容。

在解答“材料型”题时,如能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中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与教材的哪专题、哪节、哪一历史阶段、哪一知识点相关联,就可以把材料置于这一专题、这一节、这一历史阶段或这一知识点的背景下来考察,如此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材料,挖掘深层次信息,并可诱发联想、启发答题思维,有时还可据此确定起答题的大方向,甚至直接从教材中寻找答案。

即使已经充分提炼出了材料中的各种有效信息,如能进一步联系教材和所学知识来对其进行印证,也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纠偏、加工和润饰的作用,从而增强最终的答案的科学性。

4.作答作答,就是要根据设问的要求,利用所提取的材料信息或所联系的有关知识来组织答案,形成最后的答题语言。

这是解答材料题的落脚点,是你之前所有工作效果的集中体现。

没有这一步,或这一步没做好,之前的工作做得再漂亮也没用。

作答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注意理清思路。

落笔前先思量答题的思路和角度,力求条理分明、层次清晰、答案全面。

②注意语言的组织与表达。

答题语言要经过认真斟酌、精心构思,不滥用文学语言,不“白话”连篇,不拖沓冗繁,要尽量用历史学科术语答题,形成答题要点,努力做到准确规范、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即论从史(材料)出,结论必须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据,由此依据而得出。

③不要照抄材料原文词句来答题,除非题目明确要求摘引材料原文作答,或这些语句本身已经较为明确的反映了材料内容、又符合设问要求。

④答好第一问。

材料题一般有多个设问,设问之间常常互相联系,第一问的回答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下一问题的回答。

⑤注意分值。

要根据各问的分值,看分作答,详略有据。

一般情况下,分值大的要详尽回答,反之,则相对简要回答。

⑥书写规范工整。

书写答案时要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号化、标题化。

段落化:一个问题有多个小问或需要分若干层次来组织答案时,每个小问或层次一个自然段。

序号化:一个问题有多个要点时,每一个要点前标一个番号,如(1)、(2)、(3)或A、B、C。

标题化:就是在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前面根据其要求加上一个小标题,如“原因”、“性质”、“意义”、“认识”等。

一个问题有多个小问时尤其如此。

这样做等于告诉阅卷老师:“某个问题是答在这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