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40、41、42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学习以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的关系,理解老子的辩证哲学。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老子凝练精妙、如歌如诗的语言。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老子的思想主张,传承其中的积极、优秀之处。
学法指导1.利用课下注释、工具书并结合语境,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理解老子的思想。
3.辩证分析道家文化在当时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同学们知道孔子和老子的关系吗?《师说》里说孔子曾以老子为师。
传说孔丘千里迢迢拜见老子,老子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
逗留数日。
孔丘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回到鲁国,"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明确:结论不同。
①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②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
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簧的结局。
四、小结。
【四章大意】第十一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车子、器皿、屋室等事物,论述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强调了“无”的用处。
【精选】小学六年级下册《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教学设计

【精选】小学六年级下册《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翻译简单了解内容。
3、进一步地熟读并背诵《道德经》知足不辱内容。
4、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进一步地熟读并背诵《道德经》知足不辱内容。
2、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法学法:1、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2、“激趣”教法设计:利用多媒体课件。
3、“乐学”学法设计:联系实际谈收获。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复习背诵前几章2、我们总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知足常乐”,很多人把知足常乐仅仅理解为,知道满足总是快乐的。
把快乐定义在所得到和满足的欲望上,片面的定义了知足常乐的含义,比较消极和安于现状,这样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其实是不能够长久的。
我们来看看老子是怎么说的?二、打开书,读导读老子要告诉我们的是何时该终止自己的欲望,怎么样才能终止自己的欲望,如果不及时终止无穷的欲望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只有由知道满足而获得的富足,才是长久的富足。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四十四章内容。
三、自主学习1、字词检测名与身孰亲(shú)多藏必厚亡(cáng)知止不殆(dài)2、朗读课文要求:朗读要注意节奏,情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试着通过翻译来试背课文。
3、依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翻译课文。
三、合作探究,疏通文意学法指导:如何翻译文言文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变单音节为双音节词。
添加省略成分。
[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一)重点字词1、货,财富。
2、得:指名利;亡,指丧失性命。
3、甚爱必大费:过于爱名就必定要付出很大的耗费。
道德经教学设计

道德经教学设计道德经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道德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语:(阐明《道德经》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地位)《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
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道家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
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
它继承了《周易》,《范洪》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提出了“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影响了中国历史上诸多学派和帝王,成为他们开宗立派的思想源头和统治之术。
在唐朝的贞观年间《老子》被玄奘译为梵文流传到印度,及至近代,老子的思想波及到欧美,影响到包括黑格尔,罗素,尼采在内的大批哲学家。
美国作家麦克哈特说:“在西方,《道德经》仅各种英文译本至少有四十多种,除了基督教的《圣经》在没有任何一种书得到如此重视。
”二、教学环节:1、温故知新,背诵自己喜欢的章节。
(知其形)①配《高山流水》的音乐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章节。
②及时给与学生鼓励性评价。
③纠正背诵过程中的错误并适时指导诵读。
2、出示学习内容《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读其声)①老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所配音乐:《渔舟唱晚》)②学生自由练读。
③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3、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
(懂其意,晓其理)①渗透学法: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②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③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4、拓展训练,理解“七善”(践其行)①结合搜集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交流对“七善”的理解和认识。
②说说自己学完之后的感受和践行的打算。
5、教师小结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40、41、42章教案

《道德经》第40、41、42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读诵《道德经》第40、41、42章。
2、理解老子关于“道”的理论3、了解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二、教学过程:(一)讲析第四十章[引语]在一、四、五、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章里,老子从各方面阐述关于“道”的理论。
在本章里,老子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讲述了“道”的运动变化法则和“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
关于“道”的基本理论,本章和四十二章都是就此而论的。
本章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言简意赅,含义十分丰富。
[原文]反者道之动①,弱者②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③,有生于无④。
1、听录音2、学生齐读3、翻译原文,理解大意。
[译文]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
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讲析]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概括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与本质,这是十分光辉和精辟的见解。
“反者道之动”,历来解释者有两种观点: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
其实这两种解释意思是相同的。
因为老子承认运动,承认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这当然是老子认识上的不足。
因为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得实现,不具备一定条件,是不能转化的。
不经过任何努力,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转化,这就多少带有宿命论的色彩了。
“弱者道之用”,是说“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这不完全是消极的,同样也有积极性的一面,道创造万物,并不使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和成长。
用弱和用强,也就是是“无为”和“有为”的区别。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的论者认为这一句可以概括出“无—有—万物”的公式,并说万物毕竟是从“无”而来的。
其实,老子讲“有”和“无”,并不曾把“无’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而把“有”当作第二性的东西,他是把有与无当成相互对立的两个哲学范畴,有与无都是道的属性,是道产生天地万物时由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老子 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开篇便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观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无法被言说或理解的,因为它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范畴。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一切存在的本源,它无法被人类的理性所捕捉和定义。
因此,我们无法用言语来描述道,也无法用概念来理解道,只能通过心灵的感悟和体悟来领悟道的本质。
这一观点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启示。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独特性,不要把他们局限在固定的概念和观念中,而是要引导他们去感悟和体悟真理,去发现和领悟道的存在。
第二章,名可名,非常名。
在《道德经》的第二章中,老子提出了“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名是有限的,而道是无限的。
名是人类用来区分事物和表达概念的符号,是有限的、局限的。
而道是超越了名的存在,是无限的、无穷的。
因此,我们不能把名和道混为一谈,不能把名当作道,也不能把道限定在名的范畴之内。
在教育中,我们经常会用各种概念和名词来教导学生,但我们要意识到,这些名词和概念只是有限的符号,不能代表真理和道的本质。
我们要引导学生超越名的局限,去感悟和体悟道的存在,去领悟道的本质。
第三章,无,名天地之始。
在《道德经》的第三章中,老子提出了“无,名天地之始”的观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的本质是无,是超越了有的存在。
在道的本源之前,是无的存在,是超越了一切有的存在。
因此,我们不能用有的概念和名词来理解道,也不能用有的观念和概念来限定道。
在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超越有的存在,去感悟和体悟无的存在,去领悟道的本质。
第四章,有,名万物之母。
在《道德经》的第四章中,老子提出了“有,名万物之母”的观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虽然超越了有的存在,但又包容了有的存在。
道是万物的根源,是一切存在的本源,是有的存在的母体。
因此,我们要在超越有的存在的同时,又要包容有的存在。
在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超越有的存在,去感悟和体悟道的存在,同时又要包容有的存在,去理解和应用有的概念和名词。
《道德经》第46 47 48章教案

《道德经》第46、47、48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读、背诵这三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个别典型词句所代表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和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思考、感悟,理解第46、47、48章的基本思想内涵。
3、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三、教法学法:点拨法、思考感悟法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道德经》的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祸患之所以发生,即在天谴应时、应劫而来。
天谴之所以发生,即在生命大罪滔天,天理难容。
所以老子说,罪孽没有比任情纵欲更大,祸患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灾殃没有比贪得无厌更烈。
如果知道满足,大德者可以长保大德,寡德者可以积累大德,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满足。
纵观天下治乱,莫不如此。
天下之所以大治,即在治理者有道,被治者重德。
天下之所以大乱,即在治理者悖道,被治者缺德。
这节课讲第46、47、48章。
二、新课讲解(一)、诵读1、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46、47、48章(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读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读。
3、根据总结的方法,挑选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法一起来实践朗读,在朗读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二)翻译,译文讲解。
教师重点解释第46、47、48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1、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1]。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2]。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3]。
故知足之足[4],常足矣[5]。
【简注】[1]却:屏去、退回。
粪:耕种。
[2]戎马:战马。
郊:郊野、荒郊。
[3]咎:灾祸、灾殃。
欲得:贪婪,贪得无厌。
《道德经第41-60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第41-60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道德经第41-60章先秦-老子第41章:上士闻道,仅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42章: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④。
人之所恶⑤,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人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44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第46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47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49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50章: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也。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辟兕虎,人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
第51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原文及感悟讲解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原文及感悟讲解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原文如下: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感悟讲解:
这一章,讲述了含德与厚比于赤子的含义。
含德,即蕴含着丰富的德行,就像赤子一样纯真无瑕,没有任何污垢。
比于赤子,就是将其与
婴儿相比,表达了万物皆平等的思想。
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
这句话则讲述了万物都有其都有其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应该过度干涉
或强加自己的意愿。
骨弱筋柔而握固,这句话则表达了柔韧性强,有毅力,就像草木一样,即使柔弱却也能够抵抗风雨。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
至也,这句话则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性,表达了一种和谐共处的态度。
这一章包含了许多关于人性的哲学思想,告诉我们应该保持纯真、柔软和和谐的内心,不过度干涉他人的生活,尊重万物的生活方式,并
与之和谐共处。
同时,这一章也强调了自我反省和内在修行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德行,才能真正达到和谐共处的
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40、41、42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诵《道德经》第40、41、42章。
2、理解老子关于“道”的理论
3、了解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二、教学过程:
(一)讲析第四十章
[引语]
在一、四、五、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章里,老子从各方面阐述关于“道”的理论。
在本章里,老子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讲述了“道”的运动变化法则和“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
关于“道”的基本理论,本章和四十二章都是就此而论的。
本章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言简意赅,含义十分丰富。
[原文]
反者道之动①,弱者②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③,有生于无④。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翻译原文,理解大意。
[译文]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
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讲析]
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概括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与本质,这是十分光辉和精辟的见解。
“反者道之动”,历来解释者有两种观点: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
其实这两种解释意思是相同的。
因为老子承认运动,承认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这当然是老子认识上的不足。
因为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得实现,不具备一定条件,是不能转化的。
不经过任何努力,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转化,这就多少带有宿命论的色彩了。
“弱者道之用”,是说“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这不完全是消极的,同样也有积极性的一面,道创造万物,并不使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和成长。
用弱和用强,也就是是“无为”和“有为”的区别。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的论者认为这一句可以概括出“无—有—万物”的公式,并说万物毕竟是从“无”而来的。
其实,老子讲“有”和“无”,并不曾把“无’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而把
“有”当作第二性的东西,他是把有与无当成相互对立的两个哲学范畴,有与无都是道的属性,是道产生天地万物时由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二)讲析第四十一章
[引语]
这一章引用了十二句古人说过的话,列举了一系列构成矛盾的事物双方,表明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关系,它们彼此相异,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统一性,从矛盾的观点,说明相反相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这里,老子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各自“闻道”的态度: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漠不动心、将信将疑,下士听了以后哈哈大笑。
说明“下士”只见现象不见本质还要抓住一些表面现象来嘲笑道,但道是不怕浅薄之人嘲笑的。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①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②。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③;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质真若渝⑤。
大方无隅⑥;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⑦。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翻译原文,理解大意。
[译文]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
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
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
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
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讲析]
本章前面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
“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
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
“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成其为“道”。
在后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语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
后六句的“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质。
所以引完这十二句格言以后,用一句话加以归纳:“道”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
这十二句,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
意识、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
这是极富智慧的。
(三)讲析第四十二章
[引语]
这一章的前半部分讲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
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
这是继四十章之后,又一段关于“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论述。
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混而为一”的“道”,对于千姿百态的万物而言,“道”是独一无二的。
另一段话是警诫王公要以贱为本、以下为基的。
对后一段内容,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段文字与上一段讲的原理关联不上,疑为三十九章文字错移本章。
另一种说法是两段前后虽然不相密切关联,但意义仍相近。
这是讲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事物相反相成,双方并非不变,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所以,这一章再次表达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原文]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④,冲气以为和⑤。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⑥,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⑦。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翻译原文,理解大意。
[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
强暴的人死无其所。
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讲析]
本章第一段话,说到一、二、三这几个数字,这并不是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
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冲气以为和”。
这里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从多元论的宇宙观发展为一元论的宇宙观,这是值得称道的。
冯友兰说:“老子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
这里说的有三种气:冲气、阴气、阳气。
我认为所谓冲气就是一,阴阳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数的意思。
二生三就是说,有了阴阳,很多的东西就生出来了。
那么冲气究竟是哪一种气呢?照后来《淮南子》所讲的宇宙发生的程序说,在还没有天地
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轻清的气上浮为天,重浊的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
轻清的气就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
在阴阳二气开始分化而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中的气就叫做冲气。
‘冲’是道的一种性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四章)。
这种尚未完全分化的气,与道相差不多,所以叫冲气。
也叫做一。
”(《老子哲学讨论集》第41页)冯先生的这一分析是很有见地的。
在本章后半部分,老子讲了柔弱退守是处事的最高原则,谦受益,满招损,这也合乎辩证之道。
三、谈谈自己对这三章的理解。
四、作业:
背诵《道德经》第40、41、4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