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偶成》 (程颢)阅读答案
古诗两首之春日偶成【北宋】程颢

将 时傍 云 谓 人花 淡 偷 不随 风春 闲 识柳 轻日 学 余过 近偶 少 心前 午成 年 乐川 天
关键字词注解
• • • • • • • • 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 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 依靠。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时人:也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余:我。 将谓:就以为。将: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春日偶成
—— 程 颢(hà o)
作者简介
程颢(hà o),北宋诗人, 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宋 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 封“先贤”,与程颐为同胞 兄弟,世称“二程”。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
1、近:接近 2、川:河流 3、余:我
4、将谓:要说, 还以为
古诗译文
云淡、风轻、花红、柳绿,加 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一幅 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身处 这宜人的景色,我完全陶醉了。可 是谁知道我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 为我像年轻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表达了诗 人对于春日的 喜爱赞
宋代-程颢《春日偶成》原文、译文、注释

宋代-程颢《春日偶成》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
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
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原文:
春日偶成
宋代-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翻译: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注释:
偶成:偶然写成。
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
傍,靠近,依靠。
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时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
余:一作“予”,我。
将谓:就以为。
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程颢《偶成》原文及赏析

程颢《偶成》原文及赏析偶成程颢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程颢,卷二《春日偶成》已介绍,诗人是著名的理学家,此诗中所提到的“道”也就是“理”、“天理”。
他认为理是永恒存在的,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而且是先于天下万物而存在的,所以说是唯心主义的。
《偶成》是《秋日偶成二首》其一,是一首表达其哲学思想的哲理诗。
颔联强调“静观”两字,三句写万事万物只要认真观察,潜心思考,就能明白其中的“道”或“理”。
据说理学家能静观天道的流行于万物中,一般人当然不会这样去做。
四句是说至于“四时佳兴”,如对春花、秋月、夏风、冬雪,都怀有美好的兴致,在这方面,理学家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
“佳兴”,美好的兴致。
颈联高度概括了理学家的哲学思想。
五句是说在天地万物之外还有个主宰一切的“道”,换句话说就是天地万物都要受到“道”的支配。
六句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了同样的道理,风云变化表面上千奇百怪,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它们仍然在“道”的掌控之中。
尾联从道德层面上来说明“道”与“理”。
程颢所谓的“道”与“理”其实就是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第七句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大体上分为富贵与贫贱两个阶层,如果做到了“富贵不淫贫贱乐”,那么封建社会的秩序就稳定了,封建社会的政权也就巩固了。
末句用赞美的语言鼓励男儿努力做到这一点。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富贵的人很难做到不淫,而贫贱的人也难以快乐,所以才会出现社会矛盾,才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理学家很聪明,他们写诗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所以都写得通俗易懂。
即使运用典故,也毫无痕迹,丝毫不影响阅读。
如尾联暗用了《孟子·滕文公下》以及《论语·雍也》中的话,前者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后者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古代诗歌程颢《秋日偶成》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届辽宁抚顺高三模拟)

辽宁省抚顺市2022年高三模拟考试语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偶成(宋)程颢①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②,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注】①程颢,宋代大儒,著名理学家、哲学家。
②道,世界运转的原理、规律。
形,物质。
有形外,即超越物质的存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诗题目中的“偶成”,表明诗人的题材是在生活中信手拈来,而非刻意探求,是心灵品质的自然流露。
B. 诗人认为,闲暇有助于心灵恢复自由,酣睡到东窗红日高升才悠然转醒,事事从容,心态闲静安适。
C. 在诗人眼中,万物静止皆呈圆满自得之态,欣赏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致兴味盎然,人与自然流通不隔。
D. 诗人化用孟子文句,提出当心灵不受困于外在的条件限制时,最终能够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君子。
16. 作为一位伟大的理学家,程颢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生活家。
作者在此诗的尾联提出了修身成人的道理,请结合全诗谈一谈,诗人是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感悟这个道理的。
【15~16题答案】【答案】15. B 16. ①作者在尾联提出的修身成人的道理是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这就是作者认为的英雄豪杰的精神境界。
②首联作者由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的日常生活中,感悟这均是修身养性的结果,是清静无为的化境,这种清静无为即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的境界。
③颔联和颈联作者从观察世间万事万物、“四时”、天地形体、风云变态中感悟虽然世事、自然纷纭变幻,千奇百态,但只要静静地观察,就能穷极物理、格物致知,才能达到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的境界。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闲暇有助于心灵恢复自由”错误,首联说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
此处的“闲”,是佛、道两家宣扬的“心气和平”“收心忍性”,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不是“闲暇”。
春日偶成赏析

春日偶成赏析为了让您更好地理解春日偶成这首古诗,我为您整理了春日偶成赏析,盼望对您学习这首诗有所关心1【原文】: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作者】: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居中山,后徙开封,又徙河南(今河南洛阳)。
嘉祐二年(1057)进士。
熙宁初,以荐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因与王安石不合,谪镇宁军判官。
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
与弟程颐同受学于周敦颐,并称二程。
后人合编有《二程全书》。
《宋史》有传。
【译文】:晴空云淡,和风轻拂,又正是中午丽日高悬。
沿着繁花翠柳的小径闲逛,正走到前头的河边。
旁人哪会理解我此时心中感受到的欢快,还以为我在偷闲学那热衷于寻花问柳的少年。
【评论】:清·王相:此明道先生自咏其闲居得意之趣。
言春日云烟淡荡,风日轻清,时当近午,天气融和,傍随于花柳之间,凭眺于山川之际,正喜眼前风景,会心自乐,恐时人不识,谓余偷闲学少年之游荡。
(《千家诗评注》)今·倪其心、许逸民:这风光景物,给人以安静、暖和、生动、拘束的感受,显示出作者精神上的满意和满意,一无他求,只需这样信步漫行,就布满乐趣。
后二句用否定方式来说明自己的乐趣,划清一条界限,留下一个问题。
这界限是时人的乐趣和作者的乐趣之间的区分。
程颢有句名言:‘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爱护出来。
’(《上蔡语录》)这诗所谓‘余心乐’,便是他自家爱护出‘天理’的一种乐趣。
(《宋人绝句选》第78页)【鉴赏】:此诗以时人不识作反衬,强调自己别有乐趣。
这三、四两句说理而涉趣,颇能启人要寻绎诗人乐趣之所在,好像寄兴在前两句的写景之中。
然则,景亦寻常的春日风光,何所别于偷闲少年游荡之乐?但作者自称别有余心乐,留下一个疑问,让读者寻思。
诗味隽永,亦富理趣。
春日偶成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 1、近:接近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2、川:河流 3、余:我 4、将谓:还以为
***
练习
一、背诵课文。 二、几首描写春景的诗。
三、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 的内容,发挥自己的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 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 颐。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鄠县主 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 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 等职。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 者,世称“二程”。
《春日偶成》原文及翻译赏析

《春日偶成》原文及翻译赏析《春日偶成》原文及翻译赏析《春日偶成》原文及翻译赏析1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古诗简介《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翻译/译文韵译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这惬意的春游呀,人们并不了解,将会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散译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注释⑴偶成:偶然写成。
⑵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⑶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
傍,靠近,依靠。
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⑷时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
余:一作“予”,我。
⑸将谓:就以为。
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
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
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赏析/鉴赏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诗的前二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
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
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
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
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
《春日偶成》阅读练习

春日偶成①一天,接近中午,诗人程颢独自一人在外面郊游。
天上飘着淡淡的云,春风轻轻地吹拂着大地,真是风和日丽。
②程颢来到一片树林里。
红杏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味,姿态各种各样: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如同害羞的姑娘;有的半张半闭好像不愿让别人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还有的……③不远处,柳树抽出了嫩芽,披上了绿袍,格外迷人。
程颢不禁吟诵出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程颢一边赏景,一边漫步,走着,走着,便来到了一条小河旁。
河水轻轻地流着,两旁的垂柳倒映水中,犹如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姑娘,正照着镜子梳理着自己的秀发。
④看到如此美景,程颢十分兴奋。
这时,河的对岸有人在劳作,他们很好奇地看着闲逛的诗人。
程颢心想:他们不理解我此时此刻内心的快乐,是不是以为我在学年轻人,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⑤程颢触景生情,回到住处后,提笔写下了《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1)圈出文中的四字词语,再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4分)风和日丽:触景生情:(2)联系上下文,在第2自然段中的横线上补充合适的语句。
(3分)(3)短文中,与“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对应的是( )。
(2分)A.第1至2自然段B.第1至3自然段C.第1至4自然段(4)用横线画出与“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的意思相同的句子。
(2分)(5)《春日偶成》是()代诗人程颢的诗作。
这首诗描写了美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诗人春日郊游的()的心情。
(2分)(6)短文中提到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请写出这首诗另外两句。
(4分)(7)本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在原文用波浪线分别划出一句,并批注出修辞手法的名称。
(6分)(8)这篇文章采用()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的创作来由。
(2分)(9)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请再写出两句。
(4分)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