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1-5精彩的课堂导入设计(备课必备)
高中汉语必修五教案

高中汉语必修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必修五中的关键词汇和语法点。
2.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4. 强化学生的写作技巧,提升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单元:古代文学鉴赏1. 引入:通过展示古代诗词名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 讲解:系统讲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包括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象。
3. 分析:选取《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表达。
第二单元:现代文学探讨1. 引入:介绍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2. 讲解:详细解读现代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3. 分析:以鲁迅、茅盾等作家的作品为例,分析现代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4. 实践: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现代文学中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三单元:修辞学的应用1. 引入:通过生动的例子展示修辞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2. 讲解:系统讲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分析:选取经典文段,指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巧妙运用修辞增强表达效果。
4. 实践:布置修辞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修辞技巧。
三、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 定期组织模拟考试和写作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评价方式-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模拟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教材课文导入语

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教材课文导入语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教材课文导入语(一)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导入语1、自然界里不能没有花。
没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
人间不能没有诗歌,诗歌是人的生命的花朵。
花迟早要凋谢,有的朝开夕落,有的春荣秋衰。
而好诗生命永在,即使只剩下一两个花瓣,一两个断句,她超越时空仍在等候着知己。
让诗的情感的炽热来激动我们的心灵;让诗的闪光的思想来点燃我们的心灯;让诗的纯情的汁液来滋润我们的心田。
有了诗歌,我们的精神世界就永远不会变成荒原和沙漠,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了《诗经》《离骚》等古典诗歌,已经倾听过屈原悲愤的吟唱,体味过陶渊明复归自然的乐趣,我们鉴赏古体诗的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今个学期,我们将要走进现代诗歌的艺术王国,一起领略现代诗歌诗情画意,体悟现代诗人的心灵世界。
2、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我们为毛泽东主席所描绘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
3、同学们,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
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文字投影:《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一九二五年)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4、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精彩的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整理三)

1、《囚绿记》导入1: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李健吾亦评价他说:“生命纯真,节奏美好。
他的成就得利于他的璞玉一般的心灵。
”那么,“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
上海沦陷后,他继续留在上海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后被日本宪兵逮捕,惨遭杀害,时年34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心灵。
导入2: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
一提到绿色,我们就会联想到生机、希望和生命。
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时,我们仿佛看到生命的奇迹;当一叶绿芽冲破障碍,破土而出时,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顽强。
而陆蠡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写下了《囚绿记》,他笔下的绿有什么含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陆蠡先生的散文——《囚绿记》。
2、《诗经·采薇》导入1:同学们是否读过这首诗: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歧而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意思是:谁说黄河宽广?苇叶可做船。
谁说宋国遥远?踮起脚尖即可望见。
谁说黄河宽广?难容一叶小舟。
谁说宋国遥远?半天就可走到。
的确,黄河不广,宋亦不远,可我们就是不能回到故国。
我们常说远离故乡或亲人叫“相隔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但真正使人不能回归故乡的原因,不是天涯海角的空间距离,而是人生的艰辛与种种追索。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采薇》,其中的主人公又是何故而起故园之思呢?导入2: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
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离人的心房。
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3、《离骚》导入1: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并配以主题歌曲。
屈原是诗国的一颗巨星,远在众星之前,他出现在我国诗歌史上,成为无数后继者所仰慕的风范。
高中语文必修1-5说课稿(全)精编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说课稿目录1、《荷塘月色》说课稿 (3)2、《故都的秋》说课稿1 (5)2、《故都的秋》说课稿 2 (7)3、《囚绿记》说课稿 (10)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11)5、《离骚》说课稿 (14)6、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15)7《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 (16)7、短歌行说课稿 (17)8、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18)9、兰亭集序》说课 (20)10、赤壁赋说课稿 (22)11、《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 (23)1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27)13、我有一个梦想说课稿 (31)1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34)15、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35)16、《祝福》说课稿 (38)17、《老人与海》说课稿 (40)18蜀道难说课稿 (41)19、《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43)20、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44)21、琵琶行说课稿 (45)22、李商隐诗2首 (47)2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49)24、《劝学》说课稿 (52)24《劝学》创新课说课稿 (53)25、过秦论说课稿 (54)26、师说》说课稿 (57)27、动物游戏之谜 (58)27-1动物游戏之谜 (61)28、《宇宙的边疆》 (62)13-1、宇宙的边疆 (63)29、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说课稿 (64)30、《窦娥冤》说课稿 (68)30-1、《窦娥冤》说课稿 (69)30-2《窦娥冤》说课稿 (69)31、《雷雨》说课稿 (71)32、《哈姆雷特》说课稿 (73)33、《望海潮》说课稿 (74)34、《雨霖铃》说课稿 (75)35、《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76)36、《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78)37、《水龙吟》教案 (80)38、醉花阴李清照 (82)38-1《声声慢》教案 (82)39、《拿来主义》说课稿 (84)40、《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85)41. 短文三篇 (90)42、廉颇蔺相如列传 (93)43、苏武传 (94)44、张衡传 (96)4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课稿 (98)46、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 (99)47、边城说课稿 (101)48、《归去来兮辞》 (102)49、《滕王阁序》 (104)50、《逍遥游》(节选)说课稿 (104)51、《陈情表》说课稿 (105)52.《咬文嚼字》说课稿 (106)53.《说木叶》 (107)54、《谈中国是》 (109)55、中国建筑的特征 (110)56、《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 (112)57、宇宙的未来 (114)58、《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117)59、诗两首说课稿 (118)《雨巷》说课稿 (118)《再别康桥》说课稿 (119)60、《大堰河——我的保姆》 (121)61、《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122)62、《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123)63、《鸿门宴》说课稿 (124)64、《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126)65、《小狗包弟》说课稿 (127)66、《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129)67、短新闻两篇说课稿 (13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13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132)68、《包身工》说课稿 (134)69、《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135)1、《荷塘月色》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精彩的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整理七)(精选5篇)

精彩的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整理七)(精选5篇)第一篇:精彩的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整理七)1、《窦娥冤》情景导入:投影相关图片内容:刽子手押着披枷带锁的窦娥上场的照片,窦娥抢天呼地、即将受刑的图片,窦娥含冤而死、漫天飞雪的图片。
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图片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中的剧照。
图中的女子就是含冤而死的窦娥,六月飞雪,感天动地!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剧本去感受作品带给我们的悲惨故事,去探索故事背后的社会现实。
2、《苏轼词两首》情景导入:同学们,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部流传千古的佳作。
3、《辛弃疾词两首》诗词导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他永远在寻找,是梦想吗?现实又是如何的残酷。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拿来主义》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爱看韩剧吗?现在韩剧在中国可谓风风火火,尤其是06年一部《大长今》横扫中国大江南北,而香港甚至要把这部电视剧写入教科书。
于是有人惊呼“韩流来啦,我们要抵制”;而有些人则认为,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又岂是一个小小的韩国就能够影响得了的。
那么,同学们又是怎样看待文化问题的呢?对于这个问题,鲁迅先生给出了非常精辟的见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拿来主义》。
5、《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名句导入:孔老夫子曾经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说父母在的时候,孩子不要走太远,不要让父母太挂念。
唐代诗人孟郊则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他把母爱比作春天温暖的太阳,孩子是无法报答的。
我们中国传统的美德之一就是父母对孩子无私关爱,孩子对父母力尽孝道。
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教材课文导入语(二)

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教材课文导入语(二)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教材课文导入语(二)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导入语1、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凭借自己的三寸之舌,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2、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3、我国的“两弹元勋”大科学家钱学森当初决定放弃令人羡慕的优厚待遇,从美国回到祖国时,美国海军少将金克尔曾咬牙切齿地说:我宁可枪毙了这家伙,因为他无论在哪里,都能抵得上五个师。
同学们,那么你们说,凭借巧妙的游说术给国家解危的烛之武能不能抵五个师?4、大家都看过电视连续剧《亮剑》吧?(学生答:看过)剧中主人公是谁呢?(学生答:李云龙)对!李云龙耿直豪爽、勇猛顽强、面对困难和挑战敢于亮剑的精神品质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他能征善战、出奇制胜,立下赫赫战功。
今天我们将要接触另外一位英雄人物,他没有李云龙的能征善战,然而他救了自己的国家。
他没有动一兵一卒,凭的仅仅是自己的三寸之舌。
他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本文的主人公――烛之武。
好,下面我们就学习本文《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刺秦王》导入语1、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2003年美国侵略伊拉克的行动代号取名为“斩首行动”,即刺杀萨达姆。
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也有过类似的行动,那就是“荆轲刺秦王”。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课堂导入语是上好一堂好课的必备因素之一,它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如同一座桥梁,有效沟通了学生与文本内容的关系。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篇1:一、直接式导入法:这是最常见的传统的导入法,这种方法不拐弯抹角,可以起到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简洁明快的效果,三言两语就能直切正题。
例如在讲《猫》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六课《猫》,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195页。
”但这种方法不能频繁使用,否则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特别是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会大大减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课堂气氛一开始就没有调动起来,就不利于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法:采用此法教学,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例如在上《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以下导语:“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过一篇课文《伤仲永》,同学们还记得吗?(生答:记得)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生答:仲永由一个天资非凡的神童沦为平庸无奇的普通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生答:天资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的,后天的努力学习才是个人成才的关键。
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位主人公就通过后天勤奋努力的学习,最终由一介武夫变成一个博学多识的大将。
三、故事导入法: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
例如我在讲《斑羚飞渡》一文时,就以一个故事轻松导入:“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
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
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
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
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
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
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1:5 荆轲刺秦王 教学设计

5 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1.识记并整理本文的文言现象。
2.了解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4.翻译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
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板书课题)二、相关知识1.介绍荆轲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幻灯片】2.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
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1-5精彩的课堂导入设计(备课必备)1、《沁园春长沙》导入:毛泽东照片,背景音乐。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红妆素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数今朝之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
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今天,就让来学习这首《沁园春长沙》,一起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宽阔的胸怀,走进诗人崇高的心灵。
点评:直观的照片,恢宏的音乐,极富情感的语言,营造了一种激情澎湃的情感氛围,很快地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之中。
而且,导入语不仅富有铿锵的气势,同时还高度概括了毛泽东的若干首著名的诗词,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对初中已学毛泽东诗词的记忆,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
诗一般的语言生动蕴藉,耐人寻味。
1、《沁园春·长沙》导入:在初中时,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
这首词每次读来,我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
点评: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于已有了初中知识的铺垫,在如此导入之后,学生们顿时激起浓烈的学习兴趣。
2、《再别康桥》导入:配班得瑞的音乐,深情地朗诵下面这首诗:有一座桥,风景秀丽,遐迩闻名;有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名远播;有一首诗,清新空灵,诗坛奇葩。
他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浪漫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流星。
他才华横溢,文笔洒脱;他感情丰富,风度翩翩;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
他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不曾带走人世间的一片云彩,却永远投影在读者的波心。
点评:这首诗既向学生介绍了作者,又营造了诗意的氛围,为后面的诗歌教学创设了教学情境。
2、《再别康桥》导入:配舒缓的钢琴曲《安妮的仙境》。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
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之情的呢?今天,我们来品鉴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情别绪。
点评:唯美舒缓的音乐,简短切题的导入,让学生既领略了古人无与伦比的诗情,又深深地进入了离别的情境。
学生全情的投入,使得整个课堂情感氤氲,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3、《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入:二胡曲:《遥远的思念》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我是地主的儿子,我出生那年,父母找了一个算命先生给我算命,那算命的先生说,得送给一个穷苦的人家喂养,我才能长命百岁。
于是我被送到我的保姆――大堰河的家,从此我就成了大堰河的儿子,我吃着她的奶水长大, 她爱我“如爱自己的儿子般”。
每天辛勤劳作之后,她总要把我抱在怀里,慈爱地“抚摸”。
当她的乳汁流干,我被亲生父母领回家时,她是那样依恋不舍。
以后,在每个年节里,她总要为我(她的乳儿)做米花糖,为的是乳儿能悄悄地来到她身边,叫她一声“妈”……后来,我读书了,再后来我被父母送到法国留学……1932年初我回到祖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监狱里我又想起了乳母,看着铁窗外的大雪,我似乎看到了那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为表达对乳母的深深怀念,我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少顿)今天我把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献给我的乳母――大堰河!点评:开始时,一曲沉缓、悠扬、深情的二胡协奏曲,回响在整个教室中,一种动人的气氛就形成了,老师以作者的身份,自述了写作的背景,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课,让大家既感新奇,又深受感染。
接着,伴着舒缓、悠扬的音乐,老师饱含感情地朗读该诗,其中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急缓起伏、感情的含露收放,无不把握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全场似无人般寂静,有的学生在擦眼泪,授课老师更是潸然泪下。
全诗读完,掌声雷动。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课前导入。
3、《大堰河——我的保姆》情景导入:同学们,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子女理应回报父母,这不仅是人类的传统美德,更是一项自然法则。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代代相承,繁衍生息。
我们不但要汇报自己的父母,还要回报任何一个像父母一样关爱我们的人。
大堰河,一位平凡的农妇,用自己的乳汁养大养子——艾青,然后又在寂寞里卑微地消失在这个世界的尽头。
这时,谁能理解诗人艾青的心呢?谁能理解艾青对千千万万个“大堰河”以及像“大堰河”一样滋润他成长的这片土地的情怀呢?还是用艾青的名句作为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课的导语吧!“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4、《荆轲刺秦王》故事导入: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
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
而在九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也使用过,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
这就是发生在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势单力孤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面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
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场惊雷乍起、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就让我们随着汉代流向的笔触,一起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5、《鸿门宴》导入:可用多媒体显示“陈涉起义”“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
导语:介绍刘邦与项羽相争时的军事形势:“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209 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
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先破咸阳,退驻霸上。
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
《鸿门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举行的一次宴会,它揭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
这次宴会包藏杀机,是一场明争暗斗、扣人心弦的政治斗争。
请看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是如何描写的吧。
”6、《记念刘和珍君》情景导入: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血的历史,是200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之中的惨烈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
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鲁迅先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重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永远记住这笔滔天血债!7、《小狗包第》引语导入:“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
”这是巴金先生在谈到自己的文学见解时说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叙事散文《小狗包第》,感受他在文中表现出的勇气和力量。
7、《小狗包弟》视频导入:播放文革视频,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带有感情地导入:历史需要铭记,风起云涌、波澜壮阔、成就仁人志士的中国抗日史、新中国建设史、中国现代史、中国近代史需要铭记,而不堪回首的十年文革史则更需要铭记,需要批判,需要反思。
这是一个疯狂的时代,人性扭曲,社会扭曲,人性的扭曲加速社会的扭曲,社会的扭曲又加剧了人性的扭曲。
当这一切画上句号时,中国人啊,需要深刻反思。
只有在反思中才能铭记历史教训,不再重蹈覆辙。
点评:在这样进行了背景简介后,学生对课文就更易理解了,为学习新知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8、《别了,“不列颠尼亚”》情景导入: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
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再次感受一下这历史时刻。
9、《包身工》导入: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
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
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由学生简要讲述“包身工”的含义和“芦柴棒”的故事。
点评:这段导语概括的揭示了包身工们苦难的生活,同时能联系学生实际,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他们,了解真相。
同时,教师能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也参与进来,在正式地授新之前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未知,自读自思。
10、《飞向太空的航程》名言导入:谁能让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的节奏跳动?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在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一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他就是杨利伟——第一个圆了中国民族几千年飞天梦的人。
今天,让我们走近《飞向太空的航程》来了解这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1、《荷塘月色》导入:多媒体展示月色下的荷塘景色,舒缓的钢琴曲。
导语:“月映清荷,风摆弱柳,独斟清茶于盈盈一水间。
昔时古人对月畅饮,对酒当歌,慨怀世事,直抒笔下,挥毫镌写出篇篇流传千古的诗篇,朱老也曾于荷塘月色旁抒己之情,安然于这般的恬淡。
有人说,荷塘月色下的自清,是披带着温柔月色的香荷。
是如何的一种夜色,造就了如此的佳作;又是如何的一种氛围,轻拂了心灵的弦音,共鸣了数十载后人?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细细品读、细细回味吧。
点评:这样的导入,既能让学生充分体验那纯美的景色,也能透过美景提请学生细细品味感悟作者的独具匠心。
2、《故都的秋》导入:《秋思》轻音乐,配以合于文章内容的图片。
导语:“秋天是个神秘的季节,没有春的妩媚,没有夏的热情,没有冬的凝重,仿佛一个遗世独立的清丽女子,随落叶而至,随飞雪而归。
在郁达夫的笔端,秋,远不及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那般壮丽、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那般凄苦、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般悲凉。
蓝朵的牵牛、疏落的长草、非花的落蕊、弱蝉的残声、闲人的话雨、风中的枣子,这些在故都似乎最普通最不起眼的景物,在郁达夫的笔下,却流成了一幅写意的长卷,奏响了一曲独属于他的生命的悲歌。
何以如此?让我们翻开课文去细细品味、静静聆听吧。
”点评:文中,清、静、悲凉的感情氛围与音乐很好的融为一体,让学生能真切地体会作者笔下北国之秋的悲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