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合集下载

论虚假新闻的真面目及防治措施

论虚假新闻的真面目及防治措施

论虚假新闻的真面目及防治措施虚假新闻,是指编造、散布不实信息,用以误导公众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新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虚假新闻的传播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虚假新闻不仅会对公众产生误导,扰乱社会秩序,还会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害。

认识虚假新闻的真面目,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显得十分必要。

一、虚假新闻的真面目1. 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1)商业利益驱使。

很多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增加点击率,获取广告收入,会编造或散布不实信息。

(2)政治目的导向。

政治势力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时会利用虚假新闻来操纵舆论。

(3)个人私利驱使。

有些个人通过传播虚假新闻来获取名利或对抗他人。

(1)误导公众。

虚假新闻会让公众产生不正确的认知,影响他们的决策和行为。

(2)扰乱社会秩序。

虚假新闻可能会导致社会恐慌、抵触,甚至引发社会动乱。

(3)损害个人名誉。

被虚假新闻攻击的个人会遭受名誉上的损失,甚至可能被误认定罪。

(4)损害国家利益。

政治虚假新闻会给国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影响国家的形象和利益。

二、防治虚假新闻的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对恶意制造和散布虚假新闻的行为进行严惩。

完善相应法律法规,规范媒体的职业道德和守则,加强对互联网新闻的监管。

2. 提高媒体素质培养媒体职业道德,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加强对新闻的核实和质量控制。

3. 加强舆论监督建立更加严格的舆论监督体系,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曝光和追责力度,推动社会各界对虚假新闻的揭露和批判。

加强对公众的媒体素质教育,引导公众正确获取信息,提高对虚假新闻的辨别能力,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

5. 增强科技应用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来识别和过滤虚假信息,从技术层面上降低虚假新闻对公众的影响。

6. 增强国际合作面对虚假新闻的传播,国际间应该进行合作,共同研究和应对虚假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对策,形成联合治理的力量。

论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论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论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虚假新闻是指故意编造、夸大事实或虚构事件的新闻报道。

虚假新闻有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对受众的心理和思维方式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比较详细地探讨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的影响,以及应对虚假新闻的策略。

首先,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信息过滤、情绪操控和认知误导。

虚假新闻借助夸张的标题和内容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发受众的兴趣,但实际上往往缺乏真实性和客观性。

这种信息过滤的机制导致了受众对真实信息的能力下降,习惯性相信信息源或新闻平台,从而无法正确评估新闻的可信度。

此外,虚假新闻也有可能操控受众的情绪。

有些虚假新闻会用恶意的修辞手法制造恐惧、愤怒或愁容等负面情绪,从而操纵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这对受众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增加了焦虑、压力和敌对情绪的发生率。

虚假新闻还可能导致认知误导。

通过夸大或篡改事实,虚假新闻可能改变受众对特定事件或话题的看法和理解。

这种认知误导可能导致受众形成不准确的观点,甚至产生偏见和歧视。

这对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虚假新闻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通过多种策略来应对。

首先,政府、媒体和教育机构应加强信息传播的监管和教育。

政府应建立严格的法律和规章,打击虚假新闻的制造和传播;媒体应加强自律行为,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教育机构应提供媒体素养的相关教育,培养受众正确辨别虚假新闻的能力。

此外,新闻媒体应加强对虚假新闻的甄别和批判性报道。

媒体机构可以设立专门的事实核查部门,对疑似虚假新闻进行调查和核实,定期发布调查结果。

通过公开透明的报道,媒体能够树立信誉,帮助受众识别虚假新闻。

最后,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虚假新闻的传播。

政府、媒体、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可以合作举办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虚假新闻的警惕性。

此外,社交媒体平台也应负责任地监管内容,并与事实核查机构合作,减少虚假新闻的传播渠道。

总之,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产生了较大影响,包括信息过滤、情绪操控和认知误导等方面。

媒体行业中虚假新闻传播的危害与应对措施

媒体行业中虚假新闻传播的危害与应对措施

媒体行业中虚假新闻传播的危害与应对措施一、介绍媒体作为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的重要角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认知具有重要影响力。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等技术的发展,虚假新闻传播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本文将从媒体行业中虚假新闻传播的危害以及相关应对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媒体行业中虚假新闻传播的危害1. 损害公众利益:虚假新闻传播会误导公众决策和行为,损害公共利益。

例如,不准确的医疗信息可能导致错误的治疗选择或者延误救治;经济领域的虚假报道可能引发金融市场波动,给投资者带来损失。

2. 破坏社会稳定:虚假新闻容易操纵舆论,引发社会不安和民意分裂。

时刻充斥着误导性信息,可以加剧社会矛盾,并扩大现有分歧。

人们对消息的相信程度下降,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情绪,对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3. 威胁个人隐私:虚假新闻传播可能泄漏个人隐私信息,对个人造成精神和经济上的损害。

不实报道可能导致贬低个人声誉、暴露个人隐私等问题,给受害者带来巨大困扰和不便。

三、媒体行业应对虚假新闻传播的措施1. 提高职业道德与规范:媒体从业者应始终坚持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在发布新闻时慎之又慎,并遵守相关职业准则。

媒体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勤勉调查报道,并制定更严格的内部审查机制。

2. 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健全相应责任追究机制,对于恶意伪造事实并散布虚假信息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监管部门需加大力度打击虚假新闻行为,对发布者进行惩处,并公开通报,以起到警示效果。

3. 增加事实查证环节:媒体机构应加强对报道的事实查证环节,确保准确性和真实性。

严格的编辑、校对程序有助于发现和纠正错误信息,并提高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4. 鼓励与培养媒体素养:公众需增加对虚假新闻传播的辨别能力,重视个人媒体素养的培养。

通过教育宣传等途径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和信息辨别能力,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5. 加强国际合作:由于虚假新闻传播问题具有全球性特点,国际合作也是重要控制手段之一。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1. 引言1.1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的现状当前社会,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象日益严重。

虚假新闻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误导大众的认知和判断。

由于新媒体的便捷性和广泛性,虚假新闻往往能够快速传播到各个角落,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信息获取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虚假新闻往往能够混淆视听,误导公众的认知。

新媒体平台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一条虚假新闻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全球范围内,影响巨大。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审查制度,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虚假新闻谋取暴利,严重损害社会整体利益。

面对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我们需要深入认识其危害性,加强监管执法,提升公众媒体素养,共同努力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维护社会信息传播的健康环境。

1.2 虚假新闻传播的危害虚假新闻会误导公众的认知和观念。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很难分辨真假信息,一旦误信了虚假新闻,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和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

虚假新闻会破坏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一些恶意制造的虚假信息,往往会引发社会恐慌、群体事件甚至暴力冲突,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虚假新闻会损害个人和机构的声誉。

一旦被虚假新闻攻击,无辜的个人和机构可能面临名誉受损、信誉受损等问题,甚至会影响到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虚假新闻会扰乱信息秩序,导致疑似真实信息被淹没。

一旦虚假信息泛滥,真实信息很难传播,公众容易被混淆,导致信息不对称,影响社会的信息传播效率和质量。

虚假新闻的传播危害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遏制和消除。

1.3 应对虚假新闻传播的建议一、加强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的虚假新闻监管机制,对发布虚假信息的新媒体平台和个人进行严格处罚,提高违法成本,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

二、提升公众媒体素养:加强对公众的媒体素养培训,教育公众如何正确辨别真假信息,提高信息获取和评判的能力,从而有效抵制虚假信息的传播。

虚假新闻归因分析与应对策略例谈

虚假新闻归因分析与应对策略例谈

虚假新闻归因分析与应对策略例谈虚假新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会误导公众,还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公众的信任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以虚假新闻为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1.媒体追求轰动效应一些媒体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往往会制造一些夸张、惊悚的标题或内容,以吸引更多的读者或观众。

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虚假新闻的产生,因为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往往会忽视新闻的真实性,甚至故意制造一些不实信息。

2.缺乏权威的信息来源在一些突发事件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或缺乏权威的信息来源,一些媒体往往会根据传言、流言蜚语等不靠谱的信息进行报道,导致虚假新闻的产生。

例如,在某些灾害或事故发生后,由于通讯中断或交通受阻,一些媒体可能会根据当地的传言进行报道,而无法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3.政治立场和利益关系一些媒体可能会因为政治立场和利益关系而制造虚假新闻。

例如,一些政治势力或利益集团可能会通过媒体发布一些有利于自己的虚假信息,以误导公众。

4.记者素质参差不齐记者的素质对新闻的真实性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些记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或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往往会制造或传播虚假新闻。

二、应对策略1.提高记者的素质和责任感记者的素质和责任感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应该加强对记者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让他们认识到制造和传播虚假新闻对社会和公众的危害。

同时,也应该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制造和传播虚假新闻的记者进行严肃处理。

2.加强权威信息来源的建设加强权威信息来源的建设是防止虚假新闻产生的关键。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向公众发布权威、可靠的信息,以减少虚假新闻产生的机会。

同时,媒体也应该加强与这些机构的合作,及时获取权威信息,提高新闻的真实性。

3.建立虚假新闻的监督机制建立虚假新闻的监督机制是防止虚假新闻产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媒体、社会组织等应该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对虚假新闻的监督和打击。

浅谈虚假新闻及应对措施

浅谈虚假新闻及应对措施

浅谈虚假新闻及应对措施作者:陈雄飞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9期摘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客现事实信息的准确可靠与主观认识正确性的统一。

本篇保障新闻作品的客观真实,立足于剖析虚假新闻的种种来源及其危害,提醒媒体采取有效的办法避免虚假新闻的出炉,在新闻行业树立敬业求真的良好风气。

关键词:虚假新闻;对策新闻为什么会失实?虚假新闻何以屡禁不止?它有哪些表现形式?其危害在哪里?如何从新闻职业道德修养的角度寻找防止新闻失实,杜绝虚假新闻的办法?一、虚假新闻的表现及其危害关于虚假新闻在失实方面的表现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1、内容或细节的虚假,即新闻作品中存在虚假成分。

报道中的某些具体事实没有合乎客观实际,新闻作品中的六要素经不起事实的核对。

不管是公开造假、编造新闻,不懂装懂、调查不清还是捕风捉影、偷梁换柱都是在新闻作品的内容上有了偏差。

2、标题的虚假。

标题要么惊人要么挑逗,总之追求一种"视觉冲击力"并以次来吸引受众眼球,但文章内容与标题有很大的出入或者就是文不对题。

3、违反常识的误导性报道。

这类报道一般也都有消息来源或者可依据的现成材料,但是由于报道者自己的分析、判断、辨别能力不强,报道出来的内容与事实不相符。

这种不应该犯的错误反映出一些编辑记者对科学常识、社会常识、理论常识储备严重不足。

同时,虚假新闻给国家、社会、人民带来严重的危害:1、误导舆论,危害社会。

新闻报道具有舆论导向的社会功能,虚假新闻不仅浪费了受众的时间和精力,更使他们的感情受到欺骗和伤害,直至造成思想行为方面的误导,有碍整个社会的常态发展。

更为严重的是,虚假新闻轻则对社会公众形成误导,引发公众思想的混乱,重则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甚至引发社会动乱。

2、损坏名声,丧失威信。

虚假新闻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通常意义上说,新闻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传播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渠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

浅论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浅论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近年来,媒体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假新闻,严重地影响着媒体的公信力。

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传媒竞争的激烈、记者自身职业素养不到位、撰稿人为谋取私利而胡编乱造、编者的疏忽大意是主要原因。

本文除了简单论述假新闻产生的背景、成因和危害,还简述编辑人员甄别和防范假新闻的方法。

关键词:假新闻;成因;危害;对策;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受众经常听到各式各样的假新闻,也对年末各大媒体评价出来的假新闻耳熟能详。

从纸质媒体到电视媒体再到网络媒体,假新闻在我们身边已经无孔不入。

那何谓假新闻?笔者在研读大量以假新闻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的基础上,得到这样一个定义:新闻媒体报道的、无可靠消息来源的、蓄意或无心之失造成的基本失实或完全失实的新闻。

一、假新闻产生的背景当前新闻业竞争空前激烈,要在这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媒体普遍追求最新的新闻、独家新闻。

在记者编辑利用自己的新闻敏感筛选新闻线索和采写新闻的时候,要确保时效性并使自己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并非易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制造出千夫所指的假新闻。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

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信息传播便捷的同时,其强大的自由性和原创性使得信息发布和传输没有严格的检查和核实系统,微博、贴吧、论坛、博客等操作方式也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简便和多样化的特点使得网络在最大限度让受众享有信息传播的便捷的同时,也深受虚假新闻泛滥之害。

在信息发布方面,网络具有匿名性;在数量上,它又具有海量性。

这两重特点往往导致信息来源难以查证。

同时,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追求轰动效应,假新闻利用大量耸人听闻的内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

根据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多数派好比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少数派往这个磁场靠近,结果只能导致多数派(谬误)越强,少数派(真理)越弱。

当假新闻真正受到大众的普遍质疑而不是只停留在少数几个知识分子和相关人士的,假新闻的传播和覆盖面早已经扩大,恶劣影响已经覆水难收。

传媒研究虚假新闻对公众信任的影响

传媒研究虚假新闻对公众信任的影响

传媒研究虚假新闻对公众信任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虚假新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虚假新闻是指故意编造、缺乏事实依据或误导性的新闻报道。

这些虚假新闻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严重影响了公众对媒体信息的信任。

本文将探讨虚假新闻对公众信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虚假新闻对公众信任的负面影响1.1 误导性信息对公众思维的影响虚假新闻通常以夸大、歪曲或刻意混淆的方式编写,因此公众在接收信息时容易受到误导。

这些虚假信息不仅会改变公众的认知,还可能会导致公众产生恐慌、憎恨或误判。

这种误导性信息进一步破坏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导致公众对真实新闻和信息产生怀疑。

1.2 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受到破坏虚假新闻的频繁出现,严重破坏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

公众开始怀疑媒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不再相信媒体所报道的新闻。

这不仅会导致媒体形象受损,还会影响公众对重要社会问题的正确判断。

公众对媒体的不信任也使得媒体的权威性受到质疑,进一步加剧了虚假新闻的传播。

1.3 社会秩序的混乱与不稳定虚假新闻的传播有可能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与不稳定。

当虚假信息煽动公众情绪、引发群体冲突时,社会将面临巨大压力和危机。

虚假新闻的错误引导可能导致公众做出错误的行动和决策,进而破坏社会稳定。

二、应对虚假新闻的解决办法2.1 加强媒体自律和监督机制媒体自律和监督机制的加强是防止虚假新闻传播的重要措施。

媒体应当遵守媒体伦理,注重事实真实性,加强对新闻报道的审核和核实。

同时,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监督,对于故意编造和传播虚假新闻的机构和个人进行严肃追责。

2.2 提高公众媒体素养和辨别能力公众在面对信息时应提高媒体素养和辨别能力,增强对虚假新闻的警惕性。

教育部门可在课堂上加以培养,教授学生正确对待信息和新闻的态度,教授他们对新闻来源的辨别和验证方法,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

2.3 加强互联网平台的监管与管理互联网平台是虚假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需要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与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2016-04-19 19:13:18 作者:7天论文网【大中小】浏览:2次评论:0条
摘要:虚假新闻的产生因素多种多样,其危害性也不容忽视。

本文着重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出发,探讨当前虚假新闻的负面影响,并从多个角度分析,试图找到缓解或消除这种负面影响的有效策略,以减少当下虚假新闻的危害。

关键词:受众心理虚假新闻负面影
虚假新闻对受众的负面影响信息污染虚假新闻所传播的内容常常是夸大其词甚至生编硬造的信息,其信息内容的真实度显然难以达到新闻标准。

这种具有欺骗性和有害性的新闻内容,混迹于海量新闻信息中,抢占了有效信息的传播渠道和传播资源,也对受众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往往快于真实信息的传播速度,因而导致真实的新闻内容影响力常常低于虚假新闻的影响力。

因为传播资源和传播空间的有限性,导致虚假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占据了较多的资源和空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真实有效信息的传播渠道便大大减少,从而降低了有效信息的利用率,导致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来不及用常规逻辑和思维对信息加以判断利用,进而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

再者,虚假新闻以欺骗受众为出发点,从人文角度讲,这种欺骗性行为极大地伤害了受众心理,造成受众对媒体产生怀疑,媒体的权威性受到质疑,进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淡漠与不信任,乃至爆发社会性的不信任危机。

信息麻醉在传播学上,将大众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而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仅仅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这一社会现象,称之为大众传播“麻醉”。

即大众持续接受信息刺激的后果,便是对信息的麻木和判断力的缺失。

虚假新闻这种信息麻醉负功能尤为明显,在现如今的新闻传播活动中,铺天盖地的虚假新闻泛滥成灾。

有人利用受众的猎奇心态,将虚假的、无用的、有害的信息内容传播给大众,长期的信息刺激会逐渐导致大众漠视新闻传播中的正面信息,对新闻媒体传播的内容不以为然。

在虚假新闻这种麻醉负功能的作用之下,受众也忽视了对真实有用信息的关注度。

拟态环境虚假新闻传播的信息皆是凭空捏造和杜撰的内容,由这种虚假的信息编织而成的社会自然而然是一个虚假的社会。

传播学者将这种虚假社会称之为拟态环境,拟态环境的负功能导致大众无法辨别世界的真伪,身处于虚假信息社会之中却难以自知,因而更加难以产生防范意识。

虚假新闻所创造的拟态环境,其负功能主要体现在大众将真实的世界与虚假新闻编织的世界混为一谈,接受虚假新闻的灌输,从而产生违背真实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大众传媒的功能,是通过信息传播的方式,向受众传递周围世界的客观信息和变动事件,从而帮助受众更好地认识世界。

然而,在虚假新闻所创造的拟态环境当中,其传递的信息内容皆与客观信息
相违背,完全脱离大众的真实生活和客观背景。

现今许多媒体为博得大众的眼球而杜撰一些具有争议性和话题性的新闻内容。

例如受众比较关心的养生、健康和食品等问题,虚假新闻正好抓住了大众这一紧张心态,大肆散布虚假消息,混淆公众视听,也扰乱了整个新闻界,从而导致对社会舆论的误导。

背离受众期望值受众的期望值,即他们参照自身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媒体满足自身需求的概率。

因受众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准参差不齐,导致这种期望值有积极向上的方面,也有消极落后的方面。

一般情况下,大众的期望会影响其行为与决定,当事态与其期望值较为贴合的时候,他们的潜能与积极性往往能够较好发挥,反之,则难以调动他们的行动力。

虚假新闻的出现,背离了受众对媒体的最初期望值。

在受众的视野里,大众传媒是公信力的代表,其发布的信息是经过层层考究具有真实度和可信度的内容。

然而,虚假新闻完全不满足这一期望值,他们的宗旨与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期望背道而驰。

一则无法实现新闻舆论对受众的引导作用,二则也难以达成通过激发受众的积极性来促进新闻行业发展的这一目标。

若一些媒体为了追求新闻的快速到达或为了博眼球而传播了虚假新闻,则背离了受众的期望值,在他们心中新闻媒体不再具有客观性及权威性,而是会被利益驱使而进行胡编乱造。

消除虚假新闻负面影响的策略研究基于媒体客观性,避免违背常识新闻媒体作为引导社会舆论的有效手段,发挥自身的宣传作用,向受众传递具有说服力的消息和内容,为受众答疑解惑是新闻媒体必须履行的使命。

然而针对时下虚假新闻给受众心态带来的种种负功能而言,要消除这种影响,新闻媒体就必须保证自己所发布的消息不违背常识。

虚假新闻的出发点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利润,而不惜向受众传递编造的、有害的信息内容。

这种不负责任的新闻传播行为,将受众当做愚昧之众来糊弄。

现如今的大众,皆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大多数人皆不乏社会经验和阅历。

虚假新闻一旦被曝光,会极大地伤害传受双方的信任关系。

针对当下虚假新闻给受众心态带来的不良影响,媒体应当履行自身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做到消息来源和提供的思想都符合常识和客观事实。

基于媒体权威性,培养新闻把关人与意见领袖相对应的概念是从众心态,即在一个群体当中,某些人因为自身主观的原因和客观的背景,在决定的时候盲从大众所趋向的一个方向。

虚假新闻的泛滥,亦是新闻媒体工作者从众行为的一个表现。

在如今各种新兴媒体层出不穷的时代,一则虚假新闻的发布,极易带动整个媒体行业中其他人的跟随,因为他们都有同一个目标,即获得更多的受众、吸引更多的眼球。

所以,要消除虚假新闻对受众的负功能,就必须改变媒体活动中这种从众的现状。

因此,培养一批具有权威性与客观性的意见领袖,在适当的时机对信息内容进行辟谣,拿出专业的分析和证据,以此来说服大众,从而引导大众向这些少数的意见领袖靠拢,进而有效抵御虚假新闻的腐蚀和麻痹,让受众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之下,正确判断新闻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内容。

意见领袖作为新闻的把关人,他们在传播活
动中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基于受众思维,消除刻板印象受众的行为与其思维模式中既定的刻板印象密不可分。

据统计,虚假新闻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会高于一般新闻,其宣传的理论在蛊惑受众的同时,还容易在受众心中产生一种歪曲的刻板印象,导致受众在今后的新闻接收中,以此作为参照,故而引导其产生错误的行为。

所以,针对虚假新闻当下给受众心态造成的负面影响,要改变这种现状,从归因理论的角度和内因理论的角度来讲,更应当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帮助受众消除刻板印象,从而给他们新的、健康的、积极的理论知识和客观事实。

基于受众心理,消除成见心理基于受众的心态来看,虚假新闻的危害极其严重,它不仅扰乱了整个媒介市场,同时也破坏了媒体的公信力,损害了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度,导致社群交往之间的漠视和各种不信任,最终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心理危机的爆发。

所以,基于当下的新闻传播活动,从受众的角度来讲,必须消除心理成见,这需要受众自身的努力,同时也必须媒体加以引导方能达成。

媒体应采取有力措施,洞察和解析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有效地消除受众心中的这种对社会、对媒体的成见。

参考文献:
①程曼丽:《论“议程设置”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舆论导向作用》,《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 期。

②朱青君:《“情景喜剧”瞄准受众心理——北京电影学院》,摘自《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 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7 年5 月。

③孙运河:《从虚假新闻的产生看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摘自《创新“两翼齐飞”机制服务建设小康大业——第八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文集》2007 年8 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