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结构模型建构及其在地理高考试题研究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思维建模”在高考地理综合题解答中的运用

“思维建模”在高考地理综合题解答中的运用

“思维建模”在高考地理综合题解答中的运用云南省元谋县第一中学:昌建娥摘要:在高考地理复习中,学生应如何提高地理解答题的得分率,对各类地理问题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建立科学的答题模式,形成程式化的解题方法。

这样,学生在解答各类地理问题时,就会思路清晰,有规律可循。

本文就“思维建模”在地理综合题解答中的运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思维建模设问特点典例分析解题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包括阅读情境材料、明确应答问题、提取有效信息、调用相关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做出判断和解答等。

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解答地理综合题时,常常不得要领,甚至无话可说。

例如:分析问题时不能充分利用题目所给材料,而是简单地搬用教材中现成的结论;分析问题时过于片面,不能多角度、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阐述问题时不能紧扣题意,缺乏条理性、层次性和逻辑性;表述答案时不能正确使用地理专业术语……出现上述问题,一方面与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理解不透彻和掌握不牢固有关,更重要的是学生缺乏解答各类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在平时的地理复习中,学生应对各类地理问题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建立科学的答题模式,形成程式化的解题方法。

这样,学生在解答各类地理问题时,就会思路清晰,有规律可循。

本文就“思维建模”在地理综合题解答中的运用进行简要分析。

一、区位条件的分析(一)设问特点区位问题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之一。

从历年的高考来看,区位问题类型多样,设问角度灵活多变,命题素材丰富多彩,能有效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区位理论探究、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对策等综合能力。

趣味类试题的设问形式通常为“分析……自然区位条件”“分析……区位优势”“分析……发展的条件”评价……区位条件”等。

(二)思维建模在分析区位条件时,既要全面,又要抓住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或评价。

如果题目中没有具体规定分析的内容和范围,学生在分析或评价时,一方面要从自然区位和社会经济区位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另一方面,要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进行辨证分析。

刍议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结构模型建构及其在地理高考试题分析中的应用

刍议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结构模型建构及其在地理高考试题分析中的应用
氛 自会 形成 . 从 而达 到较 好 的教 学 效果
2 01 4, 1 4: 73 -7 4 .
2 . 教 学要 理论 联 系实 际和 实验 很 多 同 学都说 “ 化 学 易学但 不易考好” . 因为化 学是一门实验性很 强的学科 . 所 以就算学生掌
『 2 1 卢德 颖 . 高 中化 学教 学分 析 [ 1 1 . 学周刊 : 中 旬, 2 0 1 4 , 4 : 2 0 5 . 『 3 l 1 陈静曲 生活走进化 学由化学走向生活m 考 试周刊. 2 0 0 7 , 4 6 .
不足 。
1 . 教学 中要有好的课堂气氛 . 课 堂气氛直接影响着 对 学生要 严 , 不 能放 任 自 流。 当然 , 严 也 不 总之 , 上 一 堂化 学课 简单 , 上 好 一 堂化 学课 却 是很 难 。我 认 能严 得 过度 . 以免 给 学 生带 来心 理上 的压 力。教 师 在课 堂教 学 中 为: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结合 习题
还要 富有激情 . 用教 师的激情 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 就像用火把 的反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修正,就 可以取得 良好的教 学效果. 去 点燃 一堆 柴一 样 . 使 学生 的心 随 着教 师 的情 感 而奔腾 澎湃 。 只 就 可 以称之 为一 节好课 。 要 我们 从 内心 深 处去 热 爱 学生 . 关 心 学 生和 爱护 学生 . 积 极 主 动 参 考 文献 : 地 创造 条 件 . 让 学 生 潜移 默 化 地 受 到 熏 陶和 感染 . 良好 的 课 堂 气 『 1 1 王峰 . 化 学教 学 中的 问题 及 其 设 计研 究m. 理科 考 试研 究 ,
课程教育 研究
动 学 生的 学 习积极 性

解读高考地理命题思维,灵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

解读高考地理命题思维,灵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

解读高考地理命题思维,灵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本文从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的题材选择、设问、答案设置三个角度分析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 从教材 (以人教版为例) 、教师、学生角度反观教与学过程中与高考命题之间出现的差异, 尝试实现高考命题思维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

一、地理高考试题选材的特点1. 考查的区域较小。

每一组高考题都可以看作一个问题研究的课题, 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 研究能力较弱、研究时间偏少、研究资料偏少, 因此在地理高考题组的选材上具有小尺度的特点。

小尺度的区域考查的是考生根据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的是高考立意。

大尺度的问题是教材中所讲基本原理和规律, 体现的是知识的掌握, 而不是考查能力。

2. 选材贴近学生生活。

由于不管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 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上, 生活经验大部分来自老师、同学、家长和网络, 具有狭窄性, 教师眼中的常识, 在学生眼里可能是很新的知识。

因此高考命题时如果出现陌生的概念或者情境, 命题者都会解释得很清楚, 这样带来的弊端是不仅增加了考卷的篇幅, 还增加了考生的阅读时间, 考试难度难以把控。

因此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 不仅可以提醒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地理与生活的联系, 体现课标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要求, 还可以减少对情境的过多阐述, 减少考生不必要的阅读时间。

3. 考查区域中的特殊现象。

高考题组往往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呈现, 具有研究价值的选题就是生活中一些特殊现象或者一些司空见惯而被人们忽视的现象。

4. 考查教学中理所当然被忽略又应该掌握的基本概念。

高考试卷总有一种让地理教师跟不上脚步的感觉, 明明感觉已经摸到高考的脉搏了, 但是考卷一出来, 总会让地理老师们很意外, 不过过后仔细分析又能感觉考题都在情理之中。

5. 选材中植物和动物的题材较多。

地理核心素养可分为四个部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 动植物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能较好地考查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思维建模在高考地理备考中运用

思维建模在高考地理备考中运用
思维建模在高考地理备考中运用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高考地理复习课中如何才能复习有效且高效,思维建模是达成这一目标 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小专题复习课中,思维建模过程就是对“农业区位因素” 进行精细化理解与管理的过程。
我们常说“学会容易会学难,会学的关键在于会想”。“想”即思想,思维。学生会想,教师 就要会设计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并善于给学生提供思维线索。而这一思维线索达成行之 有效的途径就是思维建模。对于思维模板的建立与运用,要求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要做到会用,且 能够用对用好。
• 掌握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和工业区位选择的方法
一.工业区位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交 劳




环境千万别忘记
1.【14山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成为世界主要汽车企业投资的热点地区。现今,中国 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温室技术:改造温度条件。 (2分) 无土栽培技术:对土壤的改造利用。(2分) 电脑控制技术:
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中的水分等。 改善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分) 分子育种技术、克隆技术等: 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2分)
温室技术→改造温度条件
农业 技术
无土栽培技术 →对土壤的改造利用
人口数量
D 科技
矿产
B
4.木糖醇是可以从白桦树、橡树、玉米芯、甘蔗渣等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植物甜味剂。据此完
成下题。
(1)木糖醇生产厂应当接近
A.消费市场
B.原料产地
C.廉价劳动力

三种常见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以几道高考题为例

三种常见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以几道高考题为例

三种常见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以几道高考题为例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认识和理解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时所运用的空间思维的能力。

在地理学科中,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涉及到空间观察、空间分析和空间推理等方面。

本文将以几道高考题为例,探讨三种常见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包括图像识读与解读、空间关系判断和空间问题解决。

第一种能力是图像识读与解读能力。

地理学科中经常使用地图、图表、遥感图像等图像资料来表达地理现象和问题,因此图像识读与解读能力是地理学习的基础。

例如,某高考试题要求学生根据一张地图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属于工业化重要区域。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解读地图上的工业分布、交通网络、人口密度等信息,判断工业化程度是否为重要区域。

这个题目涉及到对地图上的空间模式和空间关系的理解和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辨别和解读地图的能力。

第二种能力是空间关系判断能力。

地理学科中研究的是地表和地球内部的物质分布、空间组织和空间关系等问题。

因此,学生需要具备判断和描述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的能力。

例如,某高考试题要求学生根据一张地图判断一个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解读地图上的地形、气候、植被等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判断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

这个题目涉及到对地图上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第三种能力是空间问题解决能力。

地理学科中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到空间的变化、交互作用和影响等方面,因此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和解决空间问题的能力。

例如,某高考试题要求学生针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提出合理的区位选择方案。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该地区的自然条件、交通网络、人口分布等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影响,提出适合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选择方案。

这个题目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空间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图像识读与解读能力、空间关系判断能力和空间问题解决能力是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三种常见表现形式。

这些能力在地理学科的学习和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谈地理思维建模在高考复习中的应用

例谈地理思维建模在高考复习中的应用

例谈地理思维建模在高考复习中的应用作者:翟军来源:《地理教育》2021年第05期摘要:在地理高考复习教学中,由于“题海战术”的广泛应用,不少教师将所谓的“答题模板”奉为圭臬,企图以此“包打天下”,实际情况却是事与愿违。

本文以“山地地形与大气运動关系”为例,通过构建地理思维模型,并以此方法解析系列高考试题,以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最终摒弃“答题模板”达到“知识活化”“能力强化”“素养内化”的效果。

关键词:思维建模;山地地形;大气运动在地理高考复习教学中,由于“题海战术”的广泛应用,不少教师将所谓的“答题模板”奉为圭臬,企图以此包打天下,实际情况却是事与愿违。

这是因为当前的高考试题尤其是综合题,情境材料新颖,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生产实践或最新科研成果;设问角度巧妙、层层递进、不落俗套;编制的参考答案科学、合理、逻辑关联性强,有一定的进阶性。

试题侧重于对学生地理素养的考查,而非简单考查知识的记忆与复述,生搬硬套所谓的“答题模板”不仅无法达到应试的要求,还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考复习中摒弃所谓“答题模板”的同时,应当多构建地理思维模型,以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最终达到“知识活化”“能力强化”“素养内化”的效果。

如何才能在高考复习中实现这一目标并且通过纷繁复杂的高考试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建模能力?笔者以“山地地形与大气运动的关系”为例试着加以剖析。

一、“山地地形与大气运动关系”思维模型的建构2020年,一位网友在微博晒出一张飞机上航拍的秦岭的图片(图1)并配文字:秦岭,以一己之力,挡住南下冷空气。

该条微博迅速登上热搜,很多网友回帖称此类现象在很多地方也有出现,如昆明四季如春,而冬季的贵阳却是阴冷潮湿,这其中就有乌蒙山的作用。

中国气象局为此专门回复,解释了秦岭对冷(暖)空气的屏障作用,分析了图片现象产生的原因。

首先,秦岭的海拔高度对冷空气南下和暖湿气流北上都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但同时冷空气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移动到秦岭时也消耗了“元气”,所以实力不够强的冷空气“走”到这就没“后劲”了,就算有“耐力”比较强的冷空气,奋力翻过秦岭之后实力也明显削弱,因此造成秦岭“挡”住冷空气的现象。

地理空间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地理空间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教学研究幸福生活指南 2019年第25期41幸福生活指南地理空间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石立宝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高级中学 辽宁 盘锦 124107摘 要: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把空间思维有效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对此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对空间思维的应用,进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培养中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和地理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应用分析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必须培养其空间思维能力,这对以后的学习起着关键性作用。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读图、绘图,教师画地理板图、简图,把握地理事物之间时空的联系,促进空间联系能力的形成,提出假设,促使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运用各种变式和综合能力题提升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教学目的。

那么,如何进行高中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一、高中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内涵诠释 空间思维能力是想象能力的一种形式,它是人借助想象把某种事物在自己头脑中虚拟的空间方位和范围上进行定位的一种高级思维能力。

这个空间方位和范围的虚拟过程就是空间思维。

它受制于下面三大因素:一是个体本身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二是个体在进行想象前所积累的知识和已经具有的空间概念;三是将要被定位的这种事物本身的某些时空特征。

地理空间思维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能力,它有空间定位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

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是指在认识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时运用地图、略图、脑中地图作空间透视,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相关的解释与结论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是在树立空间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结构以后,在离开地图的条件下,我们头脑当中所进行的地理事物的联系、组合、叠加、变化、发展等一系列想象活动。

地理空间联系能力,要求不断丰富知识、储备知识和扩大知识领域同时,又要注意综合联系,灵活运用,才能使思路畅通,举一反三。

从高考试题看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

从高考试题看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

从高考试题看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高考是中国学生必经的一道门槛,其中地理科目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通过分析高考试题,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

地理空间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能力,通过对地理空间关系的观察和分析,帮助我们理解各种复杂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而在高考中,考察地理空间思维的试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技巧性,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高考地理试题要求考生具备观察和分析空间关系的能力。

例如,一道典型的高考试题是“分析影响中国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解答这道题目需要考生首先明确“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即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状况。

接着,我们需要观察和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而人文因素则包括历史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网络等。

通过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形成对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深刻认识。

其次,高考地理试题也要求考生通过地图和图表等工具来观察和分析地理空间关系。

例如,一道常见的试题是“根据以下地图和数据,分析中国的土地利用情况”。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地图和数据,分析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和分布,进而找出其中的规律和问题。

地图和图表是地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运用这些工具,我们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和分析地理空间的关系和变化。

此外,高考地理试题也会考察考生对地理空间关系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例如,一道典型的试题是“论述城市发展对周边乡村的影响”。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分析城市发展对周边乡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并适当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需要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思维方式,理解城市与乡村的相互关系,并能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思考。

为了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考生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观察和分析地理空间关系的能力。

可以通过阅读地理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收集和整理地理信息,形成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敏感度。

同时,考生还可以多做真题和模拟题,熟悉高考地理试题的结构和要求,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结构模型建构及其在地理高考试题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是高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也是文科生参加高考的一门重要考察科目,所以强化地理的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从高考地理试题实例来看,大多数分值的地理题首先要进行基本的位置判断,如果不能够进行准确的位置分析,那么后续的解题其效率性和可靠性会明显的下降,而要进行准确的位置判断,就需要构建地理空间模型,这种模型的建立,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简言之就是在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提升的基础上积极的进行空间模型构建,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高考试题的解答效率,也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一、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结构模型构建的必备能力
(一)基础知识
要进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模型的构建,基础知识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所谓的基础知识,主要指的是高中地理课本中不同章节的系统内容。

在地理空间构建中,将各个章节的内容进行整合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地理空间模型,而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要在这个模型中进行展开和加强,所以其基础知识必要要进行强化。

简言之就是学生必须要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这样其利利空间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和发展,否则,能力培养缺乏基本根基,能力的提升很难做到持续性和有效性。

(二)联想能力
联想能力也是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结构模型构建中需要的必备能力。

所谓的联想能力,主要指的是根据已有知识点或者是资料进行其他方面信息的联想,这会使得空间构建更加的完整。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得知某地的经纬度时,可以根据经纬度确定其大概的海陆位置,也可以根据经纬度判断区域的基本气候,根据气候,可以进一步的联想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通过这样的不断联想和扩展,区域资料愈加的丰富,地理空间的完整性越来越具体,空间思维能力会在联想的基础上不断的向外拓展,学习的系统性会明显的加强。

(三)综合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也是地理空间思維能力模型构建中一项重要的能力。

所谓综合能力主要指的是根据已知信息进行具体问题的分析和判断。

比如在某道地理题目中说道“此地离海洋位置很近,但是降水量却比较少,而且距离此地不远有世界知名的渔场,就此判断此区域的基本气候特征。

”由已知的条件可以知道,此地靠海但是降水少,那么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此地海拔高,二是此地位于山脉背风坡,另外,从知名渔场再综合前面的条件可以得知此地应该是在南美洲,气候类型应该是偏海洋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通过这样的综合分析,可以构建起完整
的地理空间,进而进行问题的解决。

总之,利用综合分析的能力进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模型构建,学生的问题分析深入会更加有效。

二、构建地理空间的基本要素
(一)经纬度
从高考地理试题分析来看,进行地理空间的构建首先是要根据经纬度来进行地点确定。

在地理的学习中发现,经纬度是确定区域的最直接因素,所以为了构建起地理空间,需要好好的利用经纬度的限定范围。

为了更加准确的对经纬度进行辨认和分析,对于一些特殊经线或者纬线经过的区域要进行重点的记忆。

在学习中,为了更好的记忆相关经线或者纬线穿过的区域,可以从城市、地理地貌等方面进行辅助记忆,这样,经纬度确定区位会更加的准确和便捷。

(二)海陆位置
海陆位置是进行地理空间构建的另一个显著要素。

就地球的水陆构成来看,海洋面积占据了绝大多数,可以说陆地在海洋的包围圈之内,而就海洋的位置来看,又有四大洋的划分,在四大洋的边缘海域,还有更为具体的一些近海,比如日本海、我国的东海、南海等等。

近海与大陆具有相连性,所以掌握近海的方位与具体位置,能够更好的判断出与之相邻的陆地,这样,对于判断地理空间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帮助。

简而言之就是利用海陆位置的对应关系,可以构建起具有封闭性的地理空间。

三、高考地理试题的有效解决
(一)基本的区域定位
在进行高考地理试题分析的时候,利用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模型构建来解决具体问题,首要的工作就是进行区域的定位。

区域的定位要分析两个条件:第一是看题目或者地图是否有经纬度出现,根据经纬度可以判断区域所在位置是在南北球还是北半球。

第二是看题目或地图中是否有海陆位置的描述。

通过这两方面的条件掌握,再结合与之相关的知识,可以有效的判断出题目中涉及到的地理区域,在区域明确的情况下进行问题解决,其准确性和效率性会明显的提升。

(二)相同或相似区域比对
在利用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模型进行问题解决的时候,另一个突出应用就是进行相同或者相似区域的比对。

比如在某题目中涉及到了南纬34度的大陆西岸地区,要进行此区域的气候特征分析。

看到这个题目,好多同学可能会不知所措,因为这个区域位置并不熟悉。

但是在具体的分析中发现,此区域和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区域具有一致性,所以对照地中海气候类型的特征对其进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三)具体问题的分析
利用构建起来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模型进行地理实体的具体分析和解决,对于复杂问题的简单化有着突出的作用。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往往会进行区域发展因素的分析,比如分析某地的农业发展优势因素或者是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等,面对这样的问题,们可以进行统一化的处理。

因为农业发展的优势因素不外乎就是土壤、水分、气候、科技、劳动力,而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也不过就是区位、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等。

通过构建起来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模型,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其答案的针对性会明显的提升。

地理在高中教学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基础的强化,积极的利用综合能力和联想能力构建起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模型,然后掌握地理空间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两个基本的要素,这样就可以利用模型进行高考试题的全方位分析和解答,从而提升学生的答题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