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经典阅读题及答案知识讲解
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加批注带解析和答案

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带解析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文豪们的茶缘①茶,是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饮品,而文人与茶的情缘,也多见诸文学作品。
②鲁迅先生爱喝茶,有一次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不料郑重其事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鲁迅在《喝茶》中写道:“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
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
”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
但鲁迅最后还是回归他的本色,说:“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是谁活得下去。
”③林语堂先生是茶中高手,熟知茶性,深知茶道。
他常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
”他在《谈茶与友谊》中写到,茶有一种本性,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境界里去。
在婴孩啼哭的时候喝茶,或与高谈阔论的男女喝茶,是和在雨天或阴天摘采茶叶一样的糟糕。
林先生还说,茶叶在晴天的清晨采摘,那时的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所以茶的享受还是与露的芬芳发生联系的。
④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就是喝茶。
他生前有个习惯,就是边饮茶边写作,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
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无论是在重庆北碚或北京,他写作时饮茶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过。
创作与饮茶成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
老舍以清茶为伴,文思泉涌,难怪能创作出《茶馆》那样不朽的名篇。
⑤杨绛先生曾居英国多年,虽然她不推崇牛奶加红茶,但在《我们仨》中她又承认,一早起来一壶牛奶红茶,已经成为习惯了。
她在《喝茶》中说,曾听人讲,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
”洋人的喝法,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洌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
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1)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1)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绣眼与芙蓉赵丽宏①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②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黑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
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
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
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乌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③那只芙蓉是橘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
它的呜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
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丝丝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
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
它们用不同的呜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儿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
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⑤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觉也欢快起来。
⑥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
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笼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
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
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
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
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
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
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
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
(完整版)初中语文经典阅读题及答案

心中的芦苇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
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
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
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分清高,一分落寞,一分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
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
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
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
像衣香鬃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
泅流中,弄篱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
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
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
在她倒下的地方,雾茫茫,一片绢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
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
佞臣专权,楚王昏庸。
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
生命的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
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祟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阅读(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阅读(讲义及答案)及解析一、名著阅读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
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1)本选段节选自《朝花夕拾》中________。
(2)请简要回答文章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2.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实践题。
(1)回忆名著,选出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________)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小说集,原名“旧事重提”。
B.《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宋末元初人,他用夸张和幻想写成了这部小说。
C.《朝花夕拾》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风气。
D.《西游记》前七回主要讲的是唐僧的身世和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
(2)回忆《西游记》前30回的情节,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①鹰愁涧收白龙马;②高老庄收八戒;③五行山收悟空;④流沙河收悟静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 D.③①④②(3)看图回答问题。
a.下图中反映的是《西游记》中哪一个著名的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根据下面情境,写出人物的语言,主要要运用合适的敬语。
回到花果山,看到被烧焦的家园,孙悟空正非常伤心时,突然跳出七八个小猴,围住他叩头,高声喊道:__________________。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丝绸之路能更名吗?①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
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
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②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
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
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
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
③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
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
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
”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
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④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带解析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带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吴黎宏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
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
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显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
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
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
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已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
由是,心智El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
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
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
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一样被烤得烟消云散。
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
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________,________。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修正,十分重要。
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讲解及练习和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讲解及练习和答案语文阅读是语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下是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讲解及练和答案。
一、阅读理解的技巧1.仔细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应该逐字逐句、仔细阅读。
不要遗漏任何一个字、一个符号,以免对理解文章产生干扰。
2.了解背景在阅读文章前,了解文章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文章是关于现代生活还是古代故事,是正面描述还是负面描述等等。
3.掌握关键词汇在阅读过程中,要留意关键词汇,并通读全文找出关键词汇的含义。
4.猜测词义如果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词汇,可以尝试猜测词义。
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测词义,或者根据前缀、后缀推测词义。
5.理解作者意图在阅读过程中,要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并尝试从作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阅读理解的练和答案以下是初中阅读理解练及答案:(一)一年一度的八月收获季又来了!小朋友们都要尝尝新鲜的果实喽!这个季节,小伙伴们大概可以品尝到什么呢?有西瓜、香瓜、葡萄、鸭梨、甜瓜、桃子、梨子、橙子,还有…………偷偷告诉你们哦!水果小窝迎来了新的成员——盆栽……1.下列哪些水果不属于八月份的水果?A.西瓜、香瓜、葡萄、鸭梨B.甜瓜、桃子、梨子、橙子C.草莓、苹果、蓝莓、樱桃D.以上都是答案:C。
2.文章中有几种水果?A.8 种B.9 种C.10 种D.11 种答案:B。
3.文章中提到了什么新成员?A.盆栽B.土豆C.辣椒D.生菜答案:A。
(二)瓢虫的生长过程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几乎都要靠吃,像蚜虫、白粉虱等植食性害虫是它们的一大食物来源。
它们不分昼夜地捕食,精于攀升和飞行,口器发达,能潜入细小裂隙和叶柄、花蕊等深处捕食。
1.在瓢虫的生长过程中有几个阶段?A.2 个B.3 个C.4 个D.5 个答案:C。
2.瓢虫的主要食物来源是什么?A.小昆虫B.植物叶子C.种子D.石头答案:A。
3.瓢虫的特点有哪些?A.仅能够在白天捕食B.能飞行、攀升,可以到达细小裂隙和深处捕食C.不挑食,吃什么都行D.都不是答案:B。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小题。
修车老汉韦名【甲】①桥下的修车老汉死了。
听说死得很惨,在桥上被汽车撞了个血肉模糊。
②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就像天空中一颗流星一闪即逝,再平常不过,于忙忙碌碌的世人更是毫无影响的——只是又一次骑车过桥,轮胎破了,烈日下推车,在桥下找不到修车老汉,挨了另一修车档的“宰”时,才记起曾经有这么一个人。
③那天,本就起床晚了,正奋力骑行在桥上匆匆赶路的我,忽地感觉脚上用不上劲了——我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轮胎破了。
像泄了气的轮胎一样,推着车子过桥。
桥下不远处就是老汉的路边修车档:一个黑乎乎的塑料盆装着半盆黑乎乎的水;一个黏糊糊的打气筒直立在一边一个皱巴巴的蛇皮袋铺在地上,上面摆着剪刀、铁锤、钳子等工具;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月饼盒装着汽芯、螺钉、垫片等细小物件……这就是老汉修车档的全部。
④一头白发的老汉正在给我前面一位紧张地补胎——不用说,又是一位中了招的主。
“赶紧帮补一下!”屋漏偏逢连阴雨,心想迟到了回去挨领导批是肯定的,前面那位推车一走,我就催促老汉。
“嗯!”老汉接过车,一双粗糙油污的手麻利地动起来。
很快,老汉从前后轮胎各取出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钉子。
“路上长钉了!”看到这两个一模一样的钉子扎破了我的车胎,害我上班迟到,我气不打一处,拿话损老汉——媒体上登过,一些不法分子一边在马路上撒钉子,一边在前面守株待兔修车补胎。
我怀疑老汉,边说边观察老汉的反应。
“嗯!”老汉听出我的话外音,抬了下头,应了一个不置与否的单音字后,低头继续干活。
老汉抬头瞬间,脸上风干了的皱纹格外显眼。
“现在的人,人心不古,见利忘义!”我心存怀疑,却又苦于没证据,还得求助于他,心里愤愤不平,继续用言语发泄愤怒,“卖棺材的恨不得亲自去杀人,开药店的巴不得全城投毒……”⑤“嗯!”老汉这回头没抬,手也没停,又是不置与否地应了个单音字。
心虚了吧?话都不敢接,就像抓了小偷现行,我一脸正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中的芦苇
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
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
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
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分清高,一分落寞,一分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
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
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
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
像衣香鬃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
泅流中,弄篱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
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
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
在她倒下的地方,雾茫茫,一片绢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
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
佞臣专权,楚王昏庸。
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
生命的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
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祟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
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
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
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
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
倘是周日,阳光暖暖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人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
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
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
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
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
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一、作者记忆中的芦苇有怎样的特点?(3分)
二、联系上下文回答,第③自然段中“……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是什么意思?(3分)
三、第④自然段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2分)
四、像芦苇一样因自身悲凉而引起千万人思念的历史人物很多,你了解的还有哪些?请列举二例并用简要的话概述其事迹或对人物作简要评价。
(4分)
五、本文运用了象征的写法,它赋予“芦苇”怎样的意义? (2分)
参考答案:
19.茂密潇洒倜傥随意散逸单纯清淡无拘无束蓬蓬勃勃
20.是说芦苇苍苍的景色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们的美好联想,使之成为文学作品描绘的对象,芦苇出现的境界成了文学作品的美好意境,芦苇们引发的无穷想象被写进了文学作品成了文学作品的内容。
21.过渡作用22.戚继光——英勇抗倭;岳飞——誓死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杨靖宇——为抗日英勇献身等等
23.在作者笔下,芦苇成了人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