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基复合材料1资料

合集下载

金属基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

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往往希望材料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的同时,又具备良好的综合性能。

传统的单一材料已经很难满足这种需要。

因此,人们将注意力转向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不同,性质不同,有时形状也不同的相容性材料以物理方式合理的进行复合而制成的一种材料。

其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材料的特长,并赋予单一材料所不具备的优良性能,复合材料的性能还具有可设计性的重要特征。

作为复合材料重要分支的金属基复合材料(MMCs),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或60年代初期。

现代材料方面不但要求强度高,还要求其重量要轻,尤其是在航空航天领域。

金属基复合材料正是为了满足上述要求而诞生的。

1.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分类金属基复合材料(Metal matrix Composite,简称MMCs)是以陶瓷(连续长纤维、短纤维、晶须及颗粒)为增强材料,金属(如铝、镁、钛、镍、铁、桐等)为基体材料而制备的。

金属基复合材料分为宏观组合型和微观强化型两大类。

前者指其组分能用肉眼识别和具备两组分性能的材料(如双金属、包履板等);后者需显微观察分辨组分以改善成分来提高强度为主要目标的材料。

根据用途分类:(1)结构复合材料:高比强度、高比模量、尺才稳定性、耐热性等是其主要性能特点。

用于制造各种航天、航空、汽车、先进武器系统等高性能结构件。

(2)功能复合材料:高导热、导电性、低膨胀、高阻尼、高耐磨性等物理性能的优化组合是其主要特性,用于电子、仪器、汽车等工业。

强调具有电、热、磁等功能特性。

(3)智能复合材料:强调具有感觉、反应、自监测、自修复等特性。

根据复合材料基体可划分为铝基、镁基、钢基、钛基、高温合金基、金属间化合物基及耐热金属基复合材料等。

按按增强体分类划分为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层状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和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2.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与传统的金属材料相比,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强度与比刚度,而与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相比,它又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而耐热性,与陶瓷材料相比,它又具有较高的韧性和较高的抗冲击性能。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主要特点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主要特点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主要特点金属基复合材料(Metal Matrix Composites, MMCs)是一种由金属或合金作为基体,与一种或多种其他材料(如陶瓷、石墨、碳纤维等)作为增强相组成的复合材料。

这种材料结合了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优点,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能特点。

以下将详细阐述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主要特点,包括其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耐磨性、抗腐蚀性以及设计灵活性等方面。

一、优异的力学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其优异的力学性能。

由于金属基体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塑性,而增强相则具有高强度和高刚度,因此金属基复合材料在保持金属基体良好塑性的同时,能够显著提高材料的强度和刚度。

这种优异的力学性能使得金属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机械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良好的热稳定性金属基复合材料通常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较好的力学性能。

这是因为金属基体本身具有较好的导热性和热膨胀性,而增强相则能够有效地阻碍热裂纹的扩展。

因此,金属基复合材料在高温环境下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和耐久性,适用于高温工况下的结构件和零部件。

三、出色的耐磨性由于增强相的加入,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摩擦过程中,增强相能够有效地承受和分散载荷,减少磨损和剥落。

因此,金属基复合材料在摩擦磨损严重的场合(如轴承、齿轮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优异的抗腐蚀性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的增强相通常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能够有效地提高材料的抗腐蚀性能。

此外,通过合理的成分设计和表面处理,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这使得金属基复合材料在化工、海洋等腐蚀环境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五、设计灵活性高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设计灵活性较高,可以通过调整基体和增强相的成分、含量和分布来实现对材料性能的定制和优化。

例如,通过改变增强相的种类、形状和取向,可以调整材料的强度和刚度;通过调整基体的成分和处理工艺,可以改善材料的塑性和韧性。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与金属基复合材料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与金属基复合材料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与金属基复合材料一、金属层状复合材料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概念与分类1.1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定义与特点金属层状复合材料是由多层金属片通过堆叠、压制或焊接等工艺制备而成的一类复合材料。

其具有以下特点: - 高强度和刚度:由于金属片的堆叠层数多,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刚度。

- 轻质:相比传统的实心金属材料,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重量更轻。

- 耐高温:金属层状复合材料通常由高温合金制备,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

- 优异的抗疲劳性能:金属层状复合材料能够承受长时间的重复加载而不容易疲劳破坏。

1.2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定义与特点金属基复合材料是以金属为基体,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非金属相(如陶瓷颗粒、纤维等)形成的复合材料。

其具有以下特点: - 高强度和硬度:添加非金属相后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 低密度:相对于普通金属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密度更低,有利于减轻结构负荷。

- 耐磨损性能:添加的非金属相可以增加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耐磨损性能。

- 良好的导热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适用于高温工况。

二、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应用领域2.1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2.1.1 堆叠法通过将多层金属片按一定顺序堆叠在一起,并加热至一定温度进行压制,形成金属层状复合材料。

### 2.1.2 焊接法利用金属的焊接工艺将多层金属片进行连接,形成金属层状复合材料。

### 2.1.3 粘结法通过在金属片之间涂布粘结剂,然后将金属片经过压制黏合在一起,形成金属层状复合材料。

2.2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航空航天领域: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强度和轻质特性,适用于航空航天结构件的制造,如飞机机身、发动机部件等。

•汽车领域: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可以用于制造汽车车身结构,降低整车的重量,提高燃油经济性。

•建筑领域: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高强度和刚度特性,使其成为建筑结构中的重要材料,如大跨度屋顶、桥梁等。

金属基复合材料应用举例

金属基复合材料应用举例

金属基复合材料应用举例金属基复合材料是指以金属为基体,添加一种或多种增强相(如纤维、颗粒、片材等)来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和功能的一类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韧性、高温稳定性等优点,因此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电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以下是十个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应用举例:1. 铝基复合材料:铝基复合材料由铝基体和增强相(如陶瓷颗粒、碳纤维等)构成,具有低密度、高强度、耐磨损等特点。

在航空航天领域,铝基复合材料被用于制造飞机机身、航天器传动系统等部件。

2. 镁基复合材料:镁基复合材料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和良好的导热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领域。

例如,在汽车行业中,镁基复合材料被用于制造车身结构和发动机零部件,可以减轻车重,提高燃油效率。

3. 钛基复合材料:钛基复合材料由钛基体和增强相(如陶瓷颗粒、纤维等)构成,具有高强度、低密度和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在航空航天领域,钛基复合材料被用于制造飞机发动机叶片、航天器外壳等高温部件。

4. 镍基复合材料:镍基复合材料由镍基体和增强相(如陶瓷颗粒、纤维等)构成,具有高温强度和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在航空航天领域,镍基复合材料被用于制造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燃烧室等高温部件。

5. 铜基复合材料:铜基复合材料由铜基体和增强相(如碳纤维、陶瓷颗粒等)构成,具有高导电性和高热导率。

在电子领域,铜基复合材料被用于制造高性能散热器、电子封装材料等。

6. 钨基复合材料:钨基复合材料由钨基体和增强相(如碳纤维、陶瓷颗粒等)构成,具有高密度、高熔点和高强度。

在核工业领域,钨基复合材料被用于制造核反应堆材料、高温组件等。

7. 铁基复合材料:铁基复合材料由铁基体和增强相(如碳纤维、陶瓷颗粒等)构成,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耐磨性。

在机械制造领域,铁基复合材料被用于制造高性能齿轮、轴承等零部件。

8. 锆基复合材料:锆基复合材料由锆基体和增强相(如陶瓷颗粒、纤维等)构成,具有高温稳定性和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金属基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

压铸成型法的具体工艺
将包含有增强材料的金属 熔体倒入预热摸具中后,迅 速加压,压力约为70-100MPa, 使液态金属基复合材料在压 力下凝固。 复合材料完全固化后顶出, 制得所需形状及尺寸的复合 材料的坯料或压铸件。
31
压铸成型法的特点
压铸工艺中,影响金属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工艺因素主要 有四个:①熔融金属的温度、 ②模具预热温度、 ③使用的 最大压力、 ④加压速度。 在采用预制增强材料块时,为了获得无孔隙的复合材料, 一般压力不低于50MPa,加压速度以使预制件不变形为宜, 一般为1-3cm/s。 对于铝基复合材料,熔融金属温度一般为700-800℃,预 制件和模具预热温度一般可控制在500-800℃,并可相互补 偿,如前者高些,后者可以低些,反之亦然。 采用压铸法生产的铝基复合材料的零部件,其组织细化、 无气孔,可以获得比一般金属模铸件性能优良的压铸件。 与其他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相比,压铸工艺设备简 单,成本低,材料的质量高且稳定,易于工业化生产。 32
20
粉末冶金法的优点
① 热等静压或烧结温度低于金属熔点,由于高温引起的增 强材料与金属基体的界面反应少,减小了界面反应对复合材 料性能的不利影响。同时可以通过热等静压或烧结时的温度、 压力和时间等工艺参数来控制界面反应。 ② 可根据性能要求,使增强材料(纤维、颗粒或晶须)与 基体金属粉末以任何比例混合,纤维含量最高可达75%,颗粒 含量可达50%以上,这是液态法无法达到的。 ③ 降低增强材料与基体互相湿润及密度差的要求,使颗粒 或晶须均匀分布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体中。 ④ 采用热等静压工艺时,其组织细化、致密、均匀,一般 不会产生偏析、偏聚等缺陷,可使孔隙和其他内部缺陷得到 明显改善,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 ⑤ 金属基复合材料可通过传统的金属加工方法进行二次加 21 工,得到所需形状的复合材料构件毛坯。

金属基复合材料(MMC)制备工艺课件

金属基复合材料(MMC)制备工艺课件

VS
详细描述
机械合金化法是一种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 的有效方法。在球磨机中,将金属粉末与 增强相(如碳纳米管、陶瓷颗粒等)混合 ,在高能球磨过程中,金属粉末与增强相 在剧烈的机械力作用下发生合金化及复合 。该方法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可 批量生产的优点。
扩散焊接法
总结词
通过在高温和压力作用下,使金属基体与增 强相之间发生相互扩散,实现冶金结合。
用于制备高尔夫球杆、滑 雪板等轻质、高强度的运 动器材。
05 喷射沉积法制备mmc
喷射沉积法的原理
喷射沉积法是一种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 的方法,其原理是将两种或多种材料通 过高速喷射流混合,并在快速凝固条件
下形成复合材料。
在喷射沉积过程中,各种材料的颗粒或 液体在高速运动中相互碰撞、混合和分
散,形成均匀的复合材料。
为了获得均匀分布的增强相, 需要采用合适的分散剂和分散
工艺。
常用的分散剂包括表面活性剂 、偶联剂、高分子聚合物等。
分散工艺可以采用球磨、超声 波振动、搅拌等方式。
压制与烧结
压制是将混合分散后的粉末压制成一 定形状和尺寸的预制件。
烧结是使预制件在高温下致密化的过 程,通过物质迁移和组织转变来实现 。
除了上述两种方法外,还有化学沉积法、物理气相沉 积法、熔融浸渗法等方法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
详细描述
化学沉积法是通过化学反应在金属基体上沉积增强相 ,实现复合。物理气相沉积法是利用物理过程,在金 属基体上沉积增强相,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熔融浸 渗法是将增强相(如碳纤维、陶瓷颗粒等)与金属基 体混合,经过熔融、浸渗后冷却固化,制备出金属基 复合材料。这些方法各有特点,适用范围也不同,可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

一张图看懂金属基复合材料

一张图看懂金属基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Metal Matrix Composite, MMC)一般是以金属或合金为基体,以颗粒、 晶须或纤维形式的第二相组成的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特点
高比强度、 比模量 良好的导热、
... 导电性能
不吸潮、不老 化、气密性好
热膨胀系数小、 尺寸稳定性好
良好的断裂韧性 和抗疲劳性能
机械结合
浸润与溶解结合 化学反应结合
主要依靠增强剂的粗 糙表面的机械“锚固”
力结合。
如相互溶解严重,也 可能发生溶解后析出 现象,严重损伤增强 剂,降低复合材料的
性能。
大多数金属基复合 材料的基体与增强 相之间的界面处存 在着化学势梯度。 只要存在着有利的 动力学条件,就可 能发生相互扩散和
化学反应。
0190 全球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产量分析
2015年全球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产量为 6,673.8吨,预计2020年金属基复合材料的 产量为8,859.1吨。年复增长率为5.8%。
全球金属基复合材料产量分析/吨
4,500.00 4,000.00 3,500.00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金属基复合材料分类
增强体
颗粒增强金属基 复合材料
短纤维、晶须增强金 属基复合材料
长纤维强金属基复合 材料
层状复合材料
...
基体
铝基复合材料 铜基复合材料 镁基复合材料 钛基复合材料 镍基复合材料
...
结构复 合材料
功能复 合材料
金属复合材 料
来源:金属基复合材料-赵玉涛-2007,机械工业出版社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主要有四大类: (1)固态法:(2) 液态法: (3) 喷射与喷 涂沉积法; (4) 原位复合法。

金属基复合材料(MMC)

金属基复合材料(MMC)

2.粉末冶金
适用于连续、长纤维 增强.也可用于短纤 维、颗粒或晶须增强 的金属基复合材料
长纤维增强:将纤维和 金属粉末按比例混合,密 封在容器中,然后进行热 等静压
整理ppt
18
其它增强相
整理ppt
19
粉末冶金的优点
工艺过程温度低,可以控制界面反应
增强材料(纤维、颗粒或晶须)与基体金属粉末 可以任何比例混合,纤维含量最高可达75%, 颗粒含量可达50%以上
高温性能优良。合金化后的耐热性显著提高,可以作为
高温结构材料使用,如航空发动机的压气机转子叶片等, 长期使用最高温度已达540℃
在大气和海水中有优异的耐蚀性.在硫酸、盐酸、硝酸 相氢氧化纳等介质中都很稳定
导电与导热性差.导热系数只有铜的1/l 7和铝的l/10, 比电阻为铜的25倍
整理ppt
7
对浸润性和密度差的要求较小
采用热等静压工艺时,其组织细化、细密、均 匀,一般不会产生偏析、偏聚等缺陷,可使空 隙和其它内部缺陷得到明显改善,从而提高复 合材料的性能
可以用传统的加工方法进行二次加工
整理ppt
20
粉末冶金的缺点
工艺过程比较复杂,金属基体必须制 成金属粉末,增加了工艺的复杂性和 成本
22
普通压铸工艺过程
将包含有增强材料的金属熔体倒入预热模 具中后迅速加压,压力约为70—l00MPa, 使液态金属基复合材料在压力下凝固。待 复合材料完全固化后顶出,即制得所需形 状及尺寸的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坯料或压铸 件。
整理ppt
23
增强材料预制体的压铸工艺过程
将熔融金属注入装有增强材料(长、短纤维, 颗粒或晶须)的预制件模具中,并在压力下使 之渗入预制件的间隙,在高压下迅速凝固成金 属基复合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Al基体和四种 SiCp/Al 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屈
服强度如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有相
同的变化规律,即颗粒尺寸越小,复合材 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均越高。
(c)Al基体和四种 SiCp/Al 复合材料的延伸率如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复合材料的塑性均较基体大
幅度降低。复合材料的延伸率随着颗粒尺寸 的增加而增加,但当颗粒尺寸增加到 56μm 时,复合材料的延伸率反而下降。其中, MMC1 复合材料的延伸率最低(11.14%),只 有纯 Al 延伸率的近 化来定性表征热残余应 力。复合材料基体(200)面间距与增强体颗粒尺寸 的关系如图:
(4)颗粒尺寸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a)SiCp/Al 复合材料及纯 Al 拉伸的应力-应变曲 线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复合材料的流变应力比纯 Al 的高,
且颗粒尺寸越小,流变应力提高的越明显; 颗粒尺寸越小,复合材料的加工硬化率越高。
(1)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体积分数为 20% 的四种不同颗粒尺寸(1μm、5 μm、20 μm 和 56 μm)的 SiCp/Al 复合材料; (2)观察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 (3)测试含不同颗粒尺寸复合材料的室温拉伸 性能;
不同尺寸的SiC颗粒形貌:
粉末冶金法制备复合材料流程图:
实验结果及分析
(2) 颗粒尺寸对基体中位错密度的影响
由于 Al 基体与 SiC 颗粒热膨胀系数的巨大差
异,在复合材料热挤压完毕后由高温冷却到 室温时,基体与颗粒界面处产生较大的热错 配应力。随着冷却的不断进行,热错配应力 逐渐增大,当错配应力超过 Al基体的屈服强 度时,颗粒附近的基体会发生屈服变形,使 热错配应力得以部分松弛,同时会在近界面 区的基体中产生高密度的位错。
表面处理对颗粒表面形貌的影响
原始颗粒与不同方法处理后的颗粒表面形貌如下图:
上图表明:
方法1处理的颗粒钝化效果明显; 方法2处理的颗粒表面有众多蚀坑和锯齿状的刻 痕,比表面积增大,实现了颗粒粗化; 方法3处理的颗粒棱角有所钝化。
表面处理对颗粒物相组成的影响
3种方法处理后的SiC颗粒X射线衍射图谱如下:
由图可知: 方法1处理的SiC颗粒X射线衍射图谱中没有
出现SiO2的衍射峰,但在SiO2衍射峰位置 出现了弥散峰。 方法2 处理的SiC颗粒X射线衍射图谱中氟 锆酸钾(K2ZrF6)的衍射峰强度比较低但是 比较明显, K2ZrF6在SiC颗粒表面析出。 方法3处理的SiC颗粒X射线衍射图谱中无氧 化硅及其他杂质存在。
表面处理对复合材料组织的影响
用不同方法处理的SiC颗粒制备的复合材料金相组织如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用原始态SiC颗粒制备的复
合材料颗粒团聚现象严重,而经过3种表面处 理后的复合材料中颗粒分布的均匀性都有明 显的改善。
结论
(1)酸洗+高温氧化处理使SiC颗粒明显钝化,表 面被一层非晶态的SiO2膜包裹,颗粒表面状态得 到了改善; (2)碱洗+氟酸盐处理使SiC颗粒表面粗化, K2ZrF6在颗粒表面结晶析出; (3)碱洗+酸洗处理后SiC颗粒表面平直、干净, 棱角有所钝化; (4)SiC颗粒经各种工艺表面处理后,与原始态相 比,团聚现象明显减少。
(1)SiC颗粒尺寸对颗粒分布均匀性的影响
SiCp/Al 复合材料中的颗粒分布 (a)MMC1; (b) MMC5; (c) MMC20; (d) MMC56
从图中可以看出,制备出的复合材料中碳化
硅颗粒比较均匀的分布在基体中。增强体颗 粒尺寸越大,颗粒间距越大,分布越均匀。 对小尺寸的增强体颗粒,团聚现象也不太明 显。
• (5)拉伸断口形貌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颗粒尺寸越小,复合材料
断口的韧窝和撕裂棱越多。 56μm 大颗粒增 强的复合材料呈现脆性断裂特征,颗粒的解 理断裂比较严重。
结论
a、复合材料的位错密度和热残余应力随着颗粒 尺寸的增大而减小。 b、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随着颗粒 尺寸的增大而减小。 C、颗粒尺寸通过两种方式影响复合材料的变 形行为:位错强化机制和大颗粒断裂损伤弱 化机制。
2、影响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组织 性能的因素:
基体金属种类、增强体形貌和含量,界面结 合情况等是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
(3)本报告研究内容:
通过实验分别研究SiC颗粒的尺寸及表面处理
对SiCp/Al复合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
一、颗粒尺寸对SiCp/Al力学性能的 影响
实验内容:
颗粒尺寸及表面处理对 SiCp/Al 复 合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
综述
1、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特点:
(1)与传统材料相比,比强度高、刚度高、耐 疲劳、耐磨损、热膨胀系数低、尺寸稳定性 好。
(2)与其它增强体(长纤维、短纤维、晶须) 相比,成本低、制备和加工比较容易。
(3)性能的可设计性。可通过选择不同的基体、 增强体、生产和加工工艺、热处理工艺、增 强体颗粒的体积分数、颗粒形状和颗粒尺寸 等来改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热物理性能。
方法1(酸洗+高温氧化处理):40%HF溶液 (40℃)酸洗3h+1100 ℃高温氧化10h.
方法2(碱洗+盐处理):饱和NaOH溶液 (80 ℃恒 温)碱洗30min+80 ℃饱和氟锆酸钾( K2ZrF6)溶液 恒温浸泡2h.
方法3(碱洗+酸洗):20% NaOH溶液(80 ℃恒温) 碱洗30min+25%HCl溶液(50 ℃恒温)酸洗30min.
(二) SiCp表面处理对SiCp/6066Al 组织性能的影响
实验过程:
(1)实验材料:基体6066Al,增强体SiC为βSiC颗粒,平均粒度10μm; (2)采用3种方法对SiC颗粒进行表面处理; (3) SiC颗粒表面形貌分析; (4)制备复合材料; (5)复合材料组织分析及性能测试。
对SiC颗粒表面处理的3种方法:
利用 XRD 线性分析可以对样品的位错密度进
行表征,结果如下:
(3)颗粒尺寸对复合材料热残余应力的 影响
热残余应力的表征方法: 复合材料中的热残余应力是一种微观残余 应力,直接测量其大小是困难的。可用基 体的晶面间距变化表征复合材料基体中的 热残余应力。
利用 X 射线测量不同颗粒尺寸增强复合材料中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