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地名工具书

合集下载

常用工具书介绍

常用工具书介绍

常用工具书介绍1.字典、词典:字典分类为两大类,一类普通字典,是按照读者对象的需求收录一定范围的汉字,能较直观地展示汉字的意义和用法。

如小型、中型的《新华字典》、《古代语常用字字典》,大型的如《汉语大字典》;另一类则为特种字典,是指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特点的汉字,如异体字、俗字、形似字等,一般着重对汉字的某一方面特征作出解释,如《同源字典》、《汉语俗字字典》。

词典从不同角度可划分不同类型。

这里特讲解按照所收录词目的性质和释文内容的找重点,分为语文词典、专科词典和综合性词典。

语文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专科词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地名词典》、《中华百科辞典》等,综合性词典如《辞海》2.百科全书:百科全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概述性,是知识的总汇,语言准确、精练;二,完备性,几乎囊括了各方面的知识;三,权威性,是供长期查检和引据的权威工具书,带有“知识标准”性质。

百科全书可分为以下三大类:一,综合性百科全书,如《中华常识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二,专业性百科全书,如《社会喝血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百科全书》;三,地域性百科全书,如《西藏百科全书》、《北京百科全书》。

3.年鉴:是逐年出版,提供相应年份内各行现行资料的工具书。

常有幸被称为“微型百科全书”。

既是各类动态性资料和实事、数据的综合性查考工具,也是编制百科全书类工具书的基本信息源。

常用的热门年鉴有:《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经济特区开发区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电影年鉴》;《中国年鉴》;《世界知识年鉴》;《美国年鉴》等等。

*《中国现代教育年鉴》是教育系统逐年连续编纂的资料性工具书。

它以记述教育系统一年[增]��各项事业的新发展、新情况为主要内容,具有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时间密集的特点,是中国教育高密度、高容量的知识、信息、文献资料的结合体。

它“集教育为一册,缩一年为一瞬”。

《中国现代教育年鉴》的时间性很强,一年一编,一年一卷,年复一年,成为系列。

查地名的工具书

查地名的工具书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依全国各省、市、 自治区分别著录,各省内以府、州、县、 乡为序,乡土志、里镇志随所属县后,同 一地区的方志则按编纂年代先后排列。著 录项目有书名 、卷数、纂修者、版本、藏 书单位和备注。凡存佚情况、卷数分合、 记事起讫,地名古今变迁、书名异称,内 容详略,流落异域孤本的国别与收藏单位 等等都在备注内说明。书末附书名索引。



芳绩云:“舜建十二州牧。汉仿其制而为十三部刺史,统 辖天下郡县。至南北朝,滥及二百余。隋复并而为九。唐 变化为十五道采访使。宋变而为十九路安抚使。元又更为 行中书省。明则为布政使司。名虽异而体实同。故作部表” ①。故全书首列部表,该表以虞为首,次汉至明,共12格。 芳绩云:“秦以天下为郡。汉以后俱仍其制,迨隋唐而或 称州,又有曰府曰军,元则称路,明尽称府,皆以统县” ②。故次列郡表,郡表以秦为首,次汉至明,亦12格。 芳绩云:“县自春秋时,‘楚子县陈’而名始见,其时县 大于郡。至秦始皇尽县天下,县始隶于郡。迄今数千年, 皆不改易,县亦当以秦始。惟秦无记载,至《汉书》始有 地理志,县名、建置乃得详书,故县表第据《汉志》为断” ③。故殿为县表。其一二置于先秦暨春秋列国地名,皆附 注于汉格。包罗秦汉至元明各种政区的发展变化情况,如 州、道、路、省、郡、府、县、宣慰司、宣抚司、 安抚司、长官司的添置、归并、更名、改隶、迁治、 废仍情形。“凡说有不同者,皆明辨而详注之”, “其未能确然者,两存之”①。 表中用方框标出的147处考证和辨析(部表7处,郡 表53处,县表87处),是本书精华所在,有的考证 和辨析,如《秦三十六郡考》、《考竟陵云杜》、 《废东城考》、《丹阳考》,都是内容精湛、质量 较高,可以单独成篇的论文。

该书有以下优点:一是收词范围广,时间断限长。 时间从远古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词目来 源遍及先秦典籍、历代正史地理志、全国总志、各 地重要地志以及近现代史、革命史的众多著述。二 是释文征引有据,力求使用第一手资料,尽量找出 地名的最早出处。府州以上政区要叙述辖境的大体 范围,一般政区地名要明白交代隶属关系。三是注 重地名语源的阐释。对于地名的由来及含义尽量追 本溯源,作出解释;但对于难于确证的,决不臆断。 四是尽力吸取最新研究成果,注意反映当今学术水 平。地名定点务求精准,尽量讲清地名在今市县的 具体方位及里距;凡实在难以精确定点的,则一般 指出概略方位,不妄下断语。

工具书介绍

工具书介绍

社出版。全书正文12卷,另有《附录• 索引》1卷,至1994年全部出齐。
1997年出版3卷缩印本。同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和香港商务印书 馆又联合推出了《汉语大词典》光盘版。
《汉语大词典》在内容上,突出的特点是注重“语文性”和“历史
性”。对古今一般汉语语词,系统清理,全面收录。而对没有进入一 般语词范围的专科词汇不收录。对词语的解释,义项完备,释义确切, 层次清楚,着重从词语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全面阐述。对大量在意义 上、形式上具有内在联系的词目,还作了关联处理,全面系统地展现 了语词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化与变异。《汉语大辞典》共收录古今汉语 语词37万条,是当今世界上收录汉语语词数量最多的汉语语文词典。
二、分类排检法
分类排检法是把文献或知识内容,按照学科体系或事物性质分门
别类加以组织的排检方法。
分 类 排 检 法
学科体系 把文献或知识内容,按照学科属性和知识系统性类分的一种排检 分类法 方法。 书目、索引、文摘、年鉴等工具书多用此法。 事物性质 把知识内容按事物属性类分的一种排检方法。 分类法 类书、政书、年鉴、手册等类工具书多用此法。

英语词典举例
《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简称OED):原名为New
English Dictionary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初版125分册,装订成10卷。1993年重印 为12卷,外加补编一卷,共13卷,改称现名。它收录了12世纪中期以来见于文献记载的几乎 全部英语词语,包括只出现一次的罕见词、现代书面和口语中的普通词汇、主要专业词汇、 大量的方言、俚语和稳定的科技用语,通过定义和例证追溯英语发展的历史。 OED在美国英语的收录上略显不足,可以作为其补充的有美国和加拿大按历史原则编纂的词 典,如《美国英语历史原则词典》(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和《历史原则美语词典》(Dictionary of Americanisms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等。

通论(一)查字典辞书

通论(一)查字典辞书

④《说文解字》的研究
宋代徐氏二兄弟
弟弟 徐锴《说文系传》——“小徐本”
哥哥 徐铉《校订说文解字》——“大徐 本”
段玉裁 江苏金坛人 《说文解字注》
《说文》四大家
朱骏声 江苏吴县人 《说文通训定声》 桂 馥 山东曲阜人 《说文解字义证》 王 筠 山东安丘人 《说文解字句读》
(2)《经籍籑诂》
清阮元主编,大型字典。 收录唐以前各种古籍对汉 字的注释。 体例: 按106韵编排汉字,同 韵字集录在一起,共分 106卷。每字之下收录 故训解释字义,不注音 切。各义项之间用“o” 隔 开,每义项先说字义再 列出处。被释字用“|” 代 替。
《康熙字典》214部首。
《汉语大字典》200部首。

《现代汉语词典》89部首。

优点:不会读也可以检字
《 古
缺点:●检字速度较慢

●有的字部首难确定




旧《辞海》“凵”部,新“│”部。字 字
東 “木” 东 “一”部

電 部“雨” 电 “│”部


3、号码法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分别编出号码,最常见的是“四角号码法”
如“因”为6043,“闪”为3780
四角号码取附角法:
同码字较多时,取右下角上方最贴近而露锋芒的一笔形 为附角。如该笔形用过,则附角作“0”。
4越3 5
80
0畜 0 3
60
6是 0 1
80
4380.5
0060.3
6080.1
优点:检字的速度快 缺点:难于掌握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 1、譬况法
通过打比方或简单描写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来为汉字注音。 《公羊传》中有一句话:“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中文工具书查找人名地名

中文工具书查找人名地名

《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徐乃翔

南文艺 1988年版 《历代名臣谥法汇考》[清]刘长华 《史讳举例》陈垣 科学出版社 1985 《唐人行第录》岑仲逸 1978 《称谓录》[清]梁章钜 《古今称谓词典》杨应芹 1989 《古今同姓名大辞典》彭作桢 1936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谭正壁
1934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杨家骆 1981台湾世 界书局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大学文 史哲研究所1983—1985 《中国语文学家辞典》陈高春 1986 《外国人名辞典》上海辞书 1988年版

查考地名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龢等
1940年 《中国地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地名 索引》 1983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 1982—1987 《世界地名词典》中科院地理研究所 1981 年版
查找人名地名
查考人名
《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中华书局
1979 《二十五史纪传人名索引》上海古籍 1990 《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姜亮夫1937 《中国历代年谱总录》杨殿珣 1980 《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龢等 1915
《中华姓氏大辞典》袁义达
教育科学版 1997年 统计考证56个民族的姓氏 《室名别号索引》(增订本)陈乃乾 中 华书局 1982 《古今人物别名索引》陈德芸 1937年刊 行 1982年上海书店影印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尔雅-原件1
尔雅-原件2
释诂 释言 释训 释亲 释宫 释器 释乐 释天 释地 释丘
尔雅-19篇1
解释一般字义、词义
解释亲属关系的名称 解释各种建筑物的名称 解释生活器物的名称 解释乐器的名称 解释天文、气象、祭祀、狩猎的名称
解释地理名词
尔雅-19篇2
释山
释水 解释地理名词
《尔雅》篇名歌
释草
诂言训亲宫,
⒉ 按语义、事物将词语分类,为传统语义学滥觞; ⒊ 以古籍实词为主要训释对象,启示着训诂学的
研究内容与方向; ⒋ 训诂方法已初具规模 。《尔雅》的出现,是训
诂学诞生的标志之一;
⒌ 开专书训诂及雅学先河,形成“尔雅派训诂”。
尔雅-注疏
西汉 晋
北宋

尔雅
郭璞
尔雅注
邢昺
邵晋涵
尔雅注疏 尔雅正义
郝懿行
尔雅义疏
《释名》
东汉末刘熙著,该书以解释事物名称为主,又是一 部语源学词典,追究事物命名的由来,主要用声训的方 法解释词语。收录秦汉词语1500多条。
《释名》的名义 “释名”即解释事物的名字。全书用声训的方法解说 各种事物的命名之源。 川,穿也。穿地而流也。(《释名·释水》)
鲁,鲁钝也,国多山水,民性朴鲁也。(《释名·释 州国》)
❖ 1958年5月,中华书局辞 海编辑所成立,1959年夏 辞海编辑委员会成立。
❖ 1979年三卷本的《辞海 》正式出版,五千多名专家 用二十余年完成了夙愿,向 国庆三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以增新、补缺、改错为总 方针,以增新、补缺、改错 为总方针,1989年版的《 辞海》出版后,江泽民欣然 题词,对辞海精神作了高度 概括和总结。在新千年到来 之际,作了大量增补修订的 《辞海》1999版问世,并 新增彩图本作为主体版本。

常用工具书简介

常用工具书简介

综合性词典兼具语文词典和知识性词典的特点,如《辞 海》、《辞源》。
常用工具书简介
(3)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百科全书有综合性和专科性之分。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我国从1980年起出版的第一部大 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则是一部专业性 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还有其他分类法,如可以按照部头大小分为大 百科全书、小百科全书和单卷本百科全书等。

常用工具书简介
(4)类书: 中国古代特有的百科全书性质的工具书,辑录古籍中记 事、诗文、词语等资料,以供寻检和征引。因为主要采用以 类系事的分类编排方法,故称之为类书。

现存综合性类书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艺文类聚》、宋代 《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和清代《古今图书集成》。 此外还有汇集某一门类知识或专考某一类事物的专门性 类书,如宋代《全芳备祖》,明代《三才图会》,清代《格 致镜原》等。
(12)地图: 地图大体分为普通地图、专业地图和历史地图三类: 普通地图综合反映地面事物和现象的一般特征,有助于 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查阅。专业地图反映相关专业内容,如 《中国语言地图集》。

历史地图是反映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内容包 括历代疆域、政区、政治形势、军事行动、经济和文化发展、 民族迁徙以及地理环境变迁等,如《中国历史地图集》。
常用工具书简介
2、工具书的种类 古今中外,工具书类型很多,划分方法也不尽相同,一般 认为工具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字典、词典、百科全书、 类书、政书、书目、索引、年鉴、手册、表谱、图录、地图等。 (1)字典: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宋陈彭年等《广韵》(现存 最早的完整韵书)、清代《康熙字典》、《新华字典》、《中 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甲骨文字典》。

十大类的工具书

十大类的工具书

十大类的工具书书目:是记录图书名称,作者,卷册,版本的工具书。

如:全国总书目,司马迁著作及其研究资料目录。

索引:是将书报中的内容编为条目排列,供人们查找的工具书。

如:全国报刊索引,文学论文索引。

字典辞典:是解释字词的形声义几种用法的工具书。

如:新华字典,简明哲学辞典。

年鉴:是汇集一年内重要事实文集和统计资料的工具书。

如:中国年鉴,世界知识年鉴。

手册:是汇集某一方面需要查阅的文献资料的工具书,包括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及一些基本公式数据规律条例。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地名手册。

年表历表:是按年代顺序用表格形式编制的查考时间或大事记得工具书。

如:中国历史年表。

图录:是用图像表现事物的工具书。

如:中国地图,中国历史地图集。

政书:是汇编历代或某一朝代政治经济学文化制度方面资料的工具书。

如:文献通考。

类书:是辑录古代群书中各门类或某一门类资料的工具书。

如:太平御览。

百科全书:是综合或专科性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汇编。

如:中国医药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

工具书的各种排检方法:部首检字法,拼音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

怎样查检字词:可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中华大字典。

遇到一些难的古代汉语字词,可查康熙字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典。

查检方言俗语可查:汉语方言词汇,小说词语汇释。

怎样查考人物:中国人名大辞典,历代人物辞典。

按职业或时代查询,如历代帝王表,中国文学家词典。

查外国人:外国哲学社会科学。

怎样查找古代典章制度:十通,查找某一时代的典章制度可查:会要,会典,如:春秋会要。

怎样查找古代的人事资料:太平御览。

查找古代时候的小说异文:太平广记。

查找子史两大部类书中的名言隽语:子史精华。

怎样查找古诗词: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历代文论选。

查找上古至隋代诗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代六朝文。

查唐代至元代诗文可找:全唐文,辽文汇,全金诗,元文类。

查明清诗文可找:明文海,清代文集编目分类索引。

怎样查找年代月份日期和大事:中国历史年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
《元和郡县志》
《元和郡县图志》写于宪宗元和年间(806—820 年)是一部中国唐代的一部地理总志,对古代政 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 《元和郡县图志》 在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不但是保留下来的最古 的一部,而且也是编写最好的一部。清初编写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舆地图经,隋唐志 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其传于今者,惟此书为 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 出其范围。”
《清一统志》
清代曾三次编修《一统志》。康熙,乾隆,嘉庆。 嘉庆二十五年,绘“皇舆全图”于卷首,新增税 课等门,边疆地区改动增补尤多。嘉庆志“旁搜 博采,确切参稽”,是清三部一统志中最完善的一 部,亦为我国古代地理总志的总结之作。
二、《历代舆地图》
• • 杨守敬(1839—1915),湖北省宜都市陆城镇人,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地理 学家、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和近代大藏书家。 《历代舆地图》是他一生地理考据研究的重要结晶。该图历时三十余年而 成,凡三十四册(组),分总图和分图两种,全面绘制出了我国自先秦至明朝的历 代地图,对清代乃至清代以前的沿革地理学进行了集大成式的总结,在中国历 史地理学一统志》,李贤修撰,明代官修地理总志。 九十卷。景泰年间,官修《寰宇通志》书成。天顺二年(1458),英 宗朱祁镇为不使景泰帝有修志之美誉,以其“简繁失宜,去取未当” 为由,令李贤等重修,于天顺五年成书。英宗亲自作序,赐名《大明 一统志》。该书条次井然,富而不臃,在元明清三代一统志中,篇幅最少。 该书强调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在体例上对后世方志多有影响。但书中 所述古事,错误较多,为学者所病。
《太平寰宇记》
• 《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期一部著名的地理总志。乐史撰。 《太平寰宇记》继承了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的体裁, 记述了宋初十三道范围的全国政区建置。其所载府州县沿 革,多上溯周秦汉,迄五代、宋初,尤其是对东晋南北朝、 五代十国的政区建置,较其他志书详尽,可补史籍之缺。 府州下备载领县、距两京里程、至邻州的四至八到、土产, 县下记录距府州方位里数、管乡及境内山川、湖泽、城邑、 乡聚、关塞、亭障、名胜古迹、祠庙、陵墓等,篇帙浩繁, 内容详瞻,是研究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的宝贵资料。
5.1查找历代版图疆域资料的工具书 一、从《元和郡县志》到《清一统志》 二、《历代舆地图》 三、两种《中国历史地图集》
朝代 唐代 北宋初年 北宋后期 明代 清代 清嘉庆时
专著 《元和郡县志》 《太平寰宇记》 《元丰九域志》 《明一统志》 《清一统志》
作者 李吉甫 乐史 王存 李贤 无
属性 官修 官修 官修 官修 私修 官修
THANKS!
《元丰九域志》
• 北宋中叶地理总志,王存主编,曾肇、李德刍共同修 撰。全书分十卷,始于四京,次列二十三路,终于省 废州军、化外州、羁縻州,分路记载所属府、州、军、 监及其距京里程、四至八到、主客户数、土贡、领县 数和名称;每县下又详列距府州方位里程、所领乡数 镇堡、寨名目以及名山大川。府州县皆标出其等第。 文直事赅,条理井然。书中记述州县沿革,以元丰以 前为主,涉及唐、五代只一笔带过。
《读史方舆纪要》
• 《读史方舆纪要》共130卷(后附《舆地要览》4 卷),约280万字。 清初顾祖禹独撰,被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读史方舆纪要》综记“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 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具有浓厚的 历史军事地理学特色,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 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