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生物化学(第三版)第九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课后习题详细解答_ 复习重点

第九章酶促反应动力学提要酶促反应动力学是研究酶促反应的速率以及影响此速率各种因素的科学。
它是以化学动力学为基础讨论底物浓度、抑制剂、pH、温度及激活剂等因素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
化学动力学中在研究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无浓度的关系时,常分为一级反应、二级反应及零级反应。
研究证明,酶催化过正的第一步是生成酶-底物中间产物,Michaelis-Menten该呢举中间产物学说的理论推导出酶反应动力学方程式,即Km、Vmax、kcat、kcat/Km。
Km是酶的一个特征常数,以浓度为单位,Km有多种用途,通过直线作图法可以得到Km及Vmax。
Kcat称为催化常数,又叫做转换数(TN值),它的单位为s-1,kcat值越大,表示酶的催化速率越高。
kcat/Km常用来比较酶催化效率的参数。
酶促反应除了单底物反应外,最常见的为双底物反应,按其动力学机制分为序列反应和乒乓反应,用动力学直线作图法可以区分。
酶促反应速率常受抑制剂影响,根据抑制剂与酶的作用方式及抑制作用是否可逆,将抑制作用分为可逆抑制作用及不可逆抑制作用。
根据可逆抑制剂与底物的关系分为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及反竞争性抑制3类,可以分别推导出抑制作用的动力学方程。
竞争性抑制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而解除,其动力学常数Kˊm变大,Vmax不变;非竞争性抑制Km不变,Vˊmax变小;反竞争性抑制Kˊm及Vˊmax均变小。
通过动力学作图可以区分这3种类型的可逆抑制作用。
可逆抑制剂中最重要的是竞争性抑制,过度态底物类似物为强有力的竞争性抑制剂。
不可逆抑制剂中,最有意义的为专一性Ks型及kcat型不可逆抑制剂。
研究酶的抑制作用是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酶的催化机制、阐明代谢途径以及设计新药物的重要手段。
温度、pH及激活剂都会对酶促反应速率产生重要影响,酶反应有最适温度及最适pH,要选择合适的激活剂。
在研究酶促反应速率及测定酶的活力时,都应选择酶的最适反应条件。
习题1.当一酶促反应进行的速率为Vmax的80%时,在Km和[S]之间有何关系?[Km=0.25[S]]解:根据米氏方程:V=Vmax[S]/(Km+[S])得:0.8Vmax=Vmax[S]/(Km+[S])Km=0.25[S]2.过氧化氢酶的Km值为2.5×10-2 mol/L,当底物过氧化氢浓度为100mol/L时,求在此浓度下,过氧化氢酶被底物所饱和的百分数。
第九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九章酶促反应动力学一、是非判断题1.酶促反应的初速度与底物浓度无关。
()2.当底物处于饱和水平时,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3.某些酶的Km由于代谢产物存在而发生改变,而这些代谢产物在结构上与底物无关。
()4.在非竞争性抑制剂存在下,加入足量的底物,酶促的反应能够达到正常Vmax。
()5.碘乙酸因可与活性中心-SH以共价键结合而抑制巯基酶,而使糖酵解途径受阻。
()6.从鼠脑分离的己糖激酶可以作用于葡萄糖(K m=6×10-6mol/L)或果糖(K m=2×10-3mol/L),则己糖激酶对果糖的亲和力更高。
()7.K m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与酶浓度无关。
()8.K m是酶的特征常数,在任何条件下,K m是常数。
()9.K m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与酶的底物无关。
()10.一种酶有几种底物就有几种K m值。
()11.当[S]>>K m时,V趋向于V max,此时只有通过增加[E]来增加V。
()12.酶的最适pH值是一个常数,每一种酶只有一个确定的最适pH值。
()13.酶的最适温度与酶的作用时间有关,作用时间长,则最适温度高,作用时间短,则最适温度低。
()14.金属离子作为酶的激活剂,有的可以相互取代,有的可以相互拮抗。
()15.增加不可逆抑制剂的浓度,可以实现酶活性的完全抑制。
()16.竞争性可逆抑制剂一定与酶的底物结合在酶的同一部位。
()答案1.错。
2.对。
3.对。
4.错。
5.对。
6.错。
7.对。
8.错。
9.错。
10.对。
11.对。
12.错。
13.错。
14.对。
15.对。
16.错。
二、填空题1.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和。
2.丙二酸和戊二酸都是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剂。
3.通常讨论酶促反应的反应速度时,指的是反应的速度,即时测得的反应速度。
4.pH值影响酶活力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影响,影响,影响。
5.温度对酶活力影响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另一方面。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一节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一、化学动力学基础
1、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 1)反应分子数
指在反应中真正相互作用的分子数。
A
P
A+B
P+Q
2)反应级数
指实验测得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 哪种速率方程,则这个反应就是几级反应。
蔗糖 + H2O 蔗糖酶 葡萄糖 + 果糖
1
3)零级反应的特征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初始浓度增加,反应速度不变, 要使反应物减少一半所需完成的反应量增加,因此最后表现为半 衰期与初始浓度成正比。
二、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1、酶促反应初速度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1903年Henri以蔗糖酶水解蔗糖为例,研究底物浓度与酶促反
应速度之间关系时,发现两者的关系符合双曲线关系。
k2
Km= (k2+k3)/k1
Km是[ES]的分解常数与生成常数的比值。 Km的真正含义是, Km越大意为着[ES]越不稳定,越容易分解。但不能说明[ES]是容 易分解成底物还是产物。
kcat/Km可表示为 [k3/(k2 + k3)]k1, k3/(k2 + k3)代表[ES] 分解成产 物的分解常数占[ES] 总分解常数的比值。 k3/(k2 + k3)越大,说明 [ES]越容易分解成产物。 k1是[ES] 生成常数。因此, kcat/Km数 值大不仅表示[ES]容易生成,还表示[ES]易分解成产物。真正代 表酶对某一特定底物的催化效率。所以,也称为专一性常数。 极限值是k1 ,意为[ES]不会再分解为底物。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酶 对温度具有高度的敏感性,随着温度 的升高,分子的构象会逐渐地被破 坏,失去催化活性。
第9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3 环境因素对酶反应的影响
温度 pH值 激活剂 抑制剂
① 温度对酶反应的影响
最适温度(optimum temperature ):受底物的种类、浓度, 溶液的离子强度, pH, 反应时间等的影响。
② pH对酶反应的影响
反 应反
应
速速 度
度
0
6
8
最适pH
pH 10 pH
最适pH(optimum pH):受到底物的种类、浓度、 缓冲液 的种类等影响。
第9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研究酶促反应的速率以及影响速率的各种因素
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 米氏方程
酶的抑制作用
环境因素对酶反应的影响
1 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
1.1米氏学说的提出
① 酶有被底物所饱和的现象
双曲线
② 酶-底物复合物学说(Enzyme-substrate complex)
1903年,Herin-Wurtz
1.4 米氏常数的求法
双倒数作图法(Lineweaver-Burk作图法)
以1/[S]为横坐标, 以1/v为纵坐标作图 缺点: 实验点过于集中于直线的左端, 作图不易十分准确。
2 酶的抑制作用
2.1 抑制作用
失活作用(inactivation):酶蛋白变性而引起
活力丧失。 变性剂对酶无选择性。
抑制作用(inhibition):酶的必须基团化学性
将(4)代入(3)
得:
当反应体系中的底物浓度极大,而使所有的酶分子都 以ES形式存在时,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即最大反应 速度,V)。
将(6)代入(5)
得:
米氏方程式
Km--米氏常数(Michaelis-Menton constant) 表明当已知Km和Vmax时,酶反应速率与底物浓 度的定量关系。
9第九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九章酶促反应动力学(一)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1)OA段:反应底物浓度较低时v与[S]成正比,表现为一级反应, v = k[S]。
根据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学说,酶催化反应时,首先和底物结合生成中间复合物ES,然后再生成产物P,并释放出E。
E + S = ES →P + EOA段上,底物浓度小,酶未被底物饱和,有剩余酶,反应速率取决于ES浓度,与[S]呈线性关系,v正比于[S]。
(2)AB段:反应速度不再按正比升高,表现为混合级反应。
此时酶渐渐为底物饱和,[E S]慢慢增加,v也慢慢增加,为分数级反应。
(3)BC段:反应速度趋于V max,为零级反应,酶促反应表现出饱和现象。
此时底物过量[S]>[E],[E]已全部转为[E S]而恒定,因此反应速率也恒定,为最大反应速率,V max为[E]所决定。
非催化反应无此饱和现象。
酶与底物形成中间复合物已得到实验证实。
(二)酶促反应力学方程式(1)米氏方程推导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并推导出表示[S]与v之间定量关系的米氏方程V max[S]V =K m + [S]Km:米氏常数,物理意义为反应速率为最大速率V max一半时底物的浓度,单位与底物浓度同。
2.9 酶的抑制作用失活作用:使酶蛋白变性而引起酶活力丧失。
抑制作用:酶的必需基团的化学性质改变而引起酶活力降低或丧失,但不引起酶蛋白变性。
引起抑制作用的物质称为抑制剂。
研究酶的抑制剂,可以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酶催化机制,进行药物、农药的设计与筛选。
(一)抑制作用的类型:(1)不可逆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结合而引起酶活力丧失,不能用透析、超过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复活,酶被化学修饰。
(2)可逆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以非共价键结合而使酶活力降低或丧失,能用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复活。
可逆抑制又分为三种类型。
1.竞争性抑制:抑制剂(I)和底物(S)竞争酶的结合部位,从而影响了底物与酶的正常结合。
生物化学-生化知识点_酶促反应动力学 (9章)

§2.8 酶促反应动力学(9章 P351)一一一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用反应初速度v对底物浓度[S]作图得P355 图9-6。
曲线分以下几段:一1一OA段:反应底物浓度较低时v与[S]成正比,表现为一级反应, v = k[S]。
根据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学说,酶催化反应时,首先和底物结合生成中间复合物ES,然后再生成产物P,并释放出E。
E + S = ES → P + EOA段上,底物浓度小,酶未被底物饱和,有剩余酶,反应速率取决于ES浓度,与[S]呈线性关系,v正比于[S]。
一2一AB段:反应速度不再按正比升高,表现为混合级反应。
此时酶渐渐为底物饱和,[E S]慢慢增加,v也慢慢增加,为分数级反应。
一3一BC段:反应速度趋于V max,为零级反应,酶促反应表现出饱和现象。
此时底物过量[S]>[E],[E]已全部转为[E S]而恒定,因此反应速率也恒定,为最大反应速率,V m为[E]所决定。
ax非催化反应无此饱和现象。
酶与底物形成中间复合物已得到实验证实。
一一一酶促反应力学方程式一1一米氏方程推导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并推导出表示[S]与v之间定量关系的米氏方程V max[S]V =K m + [S]Km:米氏常数,物理意义为反应速率为最大速率V max一半时底物的浓度,单位与底物浓度同。
推导:酶促反应分两步进行。
k1 k3E + S ES → P + Ek2v = k3 [ES]一般k3为限速步骤 v = k3 [ES] … ①1.[ES] 生成速率:d[ES]/dt = k1([E] - [ES]) [S]2.[E S]分解速率:-d[ES] / dt = k2 [ES] + k3 [ES] = (k2 + k3) [ES]3.稳态下[ES]不变,ES生成速率和分解速率相等:k1 ([E]- [ES]) [S] = (k2+k3) [ES]4.引入K m:令K m = k2+k3 / k1代入K m = ([E]- [ES]) [S] / [ES] ,K m [ES] = [E] [S]- [S] [ES], [ES] (K m + S) = [E] [S],[ES] = [E] [S] / K m+[S],5.代入①式:v = k3 [ES] = k3 [E] [S] / K m + [S] … ②6.引入V max:为所有酶都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率,即此时[E]= [ES]V max = k3 [ES] = k3 [E]代入②式:v = V max [S] / K m + [S]米氏方程表示K m及V max已知时,v~[S]的定量关系。
生物化学第9章兰州大学经典课件酶促反应动力学

根据平衡学说推导速度方程
设Vf 为E与S结合的速度,Vr 为ES解离的速度, 则Vf=k1 ( [E]0-[ES] )( [S]-[ES] )
Vr=k2 [ES] ∵ 平衡时Vf=Vr ∴ k1 ( [E]0-[ES] )( [S]-[ES] )= k2 [ES] 又∵ [S] >>[ES] ∴[S]-[ES]≈[S]
根据稳态学说推导速度方程
产生[ES]的速率 d[d Et]Sk1(E []0[E]S)[S]
消耗[ES]的速率
d[E]Sk2[E]Sk3[E]S dt
稳态时 d[ES] 0
dt
所以 k 1 (E ] [ 0 [E ][ S ) S ] k 2 [E ] k S 3 [E ]S
根据稳态学说推导速度方程
生物化学第9章兰州大 学经典课件酶促反应 动力学
研究酶促反应动力学的意义
酶促反应动力学是研究酶促反应的速率以及影 响此速率的各种因素的科学。在研究酶的结构与功 能的关系以及酶的作用机制时,需要动力学提供实 验证据;为发挥酶催化反应的高效率,寻找最有利 的反应条件;为了解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和某些药物 的作用机制等,都需要掌握酶促反应速率的规律。
⑤ 根据细胞内酶反应正反两方面的底物浓度,以及 两方面的Km值,可以推测细胞内代谢的方向。
米氏方程[S]与 V / Vm 的关系
V Vm[S] Km [S]
V [S] Vm Km [S]
当[S]=10Km时,V=0.91Vm 当[S]=0.1Km时,V=0.091Vm
反之,可以计算出要达到一定的最大反 应速率的分数,需要加多少底物。
➢酶与底物结合后光谱发生变化。
➢溶解度或热稳定性在加入底物后发生变化。
➢分离到了酶底物复合物。
第9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考与练习 1. 1/v对1/[S]的双倒数作图得到的直线斜率为1.2×103min,在1/v轴上的截距为2.0×10-2ml.min/ n mol。 计算Vmax和Km。 2. 一个二肽酶对二肽Ala-Gly和二肽Leu-Gly的Km分别为 2.8×10-4和3.5×10-2,哪一个二肽是酶的最适底物? 该酶的两个非竞争性抑制剂的Ki值分别为5.7×10-2 和2.6×10-4。哪一个是最强的抑制剂? 3. 根据米式方程求(a)Kcat为30s-1,Km为0.005M的酶, 在底物浓度为多少时,酶促反应的速度为1/4 Vmax? (b)底物浓度为1/2Km,2 Km和10 Km时,酶促反应 的速率分别相当于多少Vmax?
5.红细胞中的碳酸酐酶(相对分子质量为30 000)具有很 高的转换数。它催化C02的可逆水合反应: 此反应对CO2从组织运往肺部很重要。如果l0μ g的纯 碳酸酐酶在37℃下lmin内,以最大速度可催化0.3g CO2的水合反应,那么碳酸酐酶的转换数(Kcat)是多少
6. 酶溶液加热时,随着时间的推移,酶的催化活性逐 渐丧失。这是由于加热导致天然酶的构象去折叠。己糖 激酶溶液维持在45℃12分钟后,活性丧失百分之五十。 但是若己糖激酶与大量的底物葡萄糖共同维持在 45℃12分钟,则活性丧失仅为3%。请解释,为什么在 有底物存在下,己糖激酶的热变性会受到抑制? 7.新掰下的玉米的甜味是由于玉米粒中的糖浓度高。可 是掰下的玉米贮存几天后就不那么甜了,因为50%糖已 经转化为淀粉了。如果将新鲜玉米去掉外皮后浸入沸水 几分钟,然后于冷水中冷却,储存在冰箱中可保持其甜 味。这是什么道理?
4.枯草杆菌蛋白酶(相对分子质量27 600)是一种能催化 某些氨基酸酯和酰胺水解的细菌蛋白酶。对于合成的底 物N—乙酰—L—酪氨酸乙酯(Ac-Tyr-OEt),枯草杆菌蛋 白酶的Km和kcat分别为0.15mol/L和550 s-1。 (a) 当 枯 草 杆 菌 蛋 白 酶 的 浓 度 是 0 .40 g/L时 , AcTyr—OEt水解的Vmax是多少? (b)吲哚是枯草杆菌蛋白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剂常 数Ki为0.05mol/L。当吲哚为6.25mmol/L时,计 算 Ac—Tyr-OEt 被 0 . 4 0 g/L 枯 草 杆 菌 蛋 白 酶 水 解 的 Vmax。 (c)计算0.40g/L枯草杆菌蛋白酶与0.25mol/L Ac— Tyr-OEt和1.0mol/L吲哚共同存在时的V。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S H + Cl Hg
COOH
E S Hg
COOH + HCl
③重金属盐
如含Ag+、Cu2+、Hg2+、Pb2+等金属盐能使大多数酶失活
④烷化试剂 例 ICH2COOH,ICH2CONH2等
E-S H + I CH2COOH E-S-CH2COOH + HI
⑤ 青霉素
糖肽转肽酶:在细菌细 胞壁合成中使肽聚糖 链交联。
③特征 a反应式
b动力学方面:Vmax降低,但Km值不改变。
2.5 反竞争性抑制(uncompetitive
inhibition)
①概念
酶只有与底物结合后,才能与抑制剂结合。与 抑制剂结合后的三元复合物不能形成产物。
②特征 a反应式:
b动力学方面: Vmax和Km值均降低。
P373
2.6 不可逆抑制(irreversible inhibition) E+I→EI
① 有机磷化合物
化学结构通式:
R1 R2 O P O X O
或
R1
O P R2
O X
R1、R2 : 烷基 ;
X: -F等
有机磷化合物:与酶活直接相关的丝氨酸上的羟基牢固结合, 从而抑制某些蛋白酶及酯酶。
神经毒气DFP 、有机磷杀虫剂
②有机汞、有机砷化合物
与酶中的半胱氨酸残基的巯基作用,抑制含巯基的酶
第9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研究酶促反应的速率以及影响速率的各种因素
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 米氏方程 酶的抑制作用 环境因素对酶反应的影响
1 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
1.1米氏学说的提出
① 酶有被底物所饱和的现象
双曲线
② 酶-底物复合物学说(Enzyme-substrate complex)
1903年,Herin-Wurtz
Michaelis-Menton Equation
Km — 米氏常数
Vmax — 最大反应速率
1.2 米氏方程式的推导
3个假设: (1)底物大过量,即[S]》[E] (2)P浓度极小,忽略 E + P
k4
ES
这步反应
(3)稳态假设:ES的生成速度和ES的分解速度 相等, [ES] 为常数,达到稳态。
与活性部位丝氨酸羟基 共价结合,使酶失活, 影响肽聚糖链交联, 导致细菌细胞壁合成 受阻,细菌生长被损 害。
3 环境因素对酶反应的影响
温度 pH值 激活剂 抑制剂
① 温度对酶反应的影响
最适温度(optimum temperature ):受底物的种类、浓度, 溶液的离子强度, pH, 反应时间等的影响。
名词解释
米氏常数(Km,Michaelis-Menton constant) 抑制作用(inhibition) 可逆抑制作用(reversible inhibition) 不可逆抑制作用(irreversible inhibition) 竞争性抑制作用(competitive inhibition)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uncompetitive inhibition))
可逆的抑制作用: 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
2.3 竞争性抑制作用(competitive inhibition)
① 概念: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结合部位,从而影响
了底物与酶的正常结合。 最常见的一种可逆抑制作用。
② 原因:
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类似,与酶可形成可逆的复合物,但 此复合物不可能分解成产物,酶反应速率下降。 增加底物浓度可解除这种抑制。 动画
FH2合成酶
细菌:
FH2
FH2还原酶
FH4
对氨基苯磺胺与PABA两者竞争FH2合成酶 细菌: PABA
FH2合成酶
FH2
FH4
抗菌增效剂TMP与FH2相似,抑制细菌FH2还原酶
细菌:
PABA
FH2合成酶
FH2
FH2还原酶
FH4
2.4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将(4)代入(3)
得:
当反应体系中的底物浓度极大,而使所有的酶分子都 以ES形式存在时,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即最大反应 速度,V)。
将(6)代入(5)
得:
米氏方程式
Km--米氏常数(Michaelis-Menton constant)
表明当已知Km和Vmax时,酶反应速率与底物浓 度的定量关系。
③ 竞争性抑制的特征 a 反应式:
EI + S
ESI
b动力学方面 : Vmax不变,但Km增大 。
④ 竞争性抑制的临床应用意义
磺胺类药物:对氨基苯磺酰胺 磺胺类药物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而不伤害人和畜禽。 叶酸和二氢叶酸是四氢叶酸的前体。(二氢叶酸合成酶)
PABA
人:
叶酸 FH2还原酶 叶酸还原酶 FH2 FH4 (食物) PABA
1.4 米氏常数的求法
双倒数作图法(Lineweaver-Burk作图法)
以1/[S]为横坐标, 以1/v为纵坐标作图 缺点: 实验点过于集中于直线的左端, 作图不易十分准确。
2 酶的抑制作用
2.1 抑制作用
失活作用(inactivation):酶蛋白变性而引起
活力丧失。 变性剂对酶无选择性。
抑制作用(inhibition):酶的必须基团化学性
1.3米氏常数的意义
① Km是酶的一个特征常数。 Km的大小只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 鉴别酶:25℃,最适pH的Km值 ② Km可以判断酶的专一性和天然底物。
酶的最适底物或天然底物: Km值最小的底物
酶对底物亲和力的大小:1/ Km 最适底物的亲和力(1/ Km)最大, Km最小,达最大反 应速率一半时所需要的底物浓度愈小。
质的改变,引起酶活力降低或丧失。但酶未变性。 一种抑制剂只能使一种酶或一类酶产生抑制作用。
2.2 分类—根据抑制剂与酶作用方式及是否可逆
不可逆的抑制作用(irreversible inhibition): 抑制剂与酶的必须基团以共价键结合而引起酶活力 丧失,不能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 而使酶复活。 可逆的抑制作用(reversible inhibition) : 抑制剂与酶的必须基团以非共价键结合而引起酶活 力丧失,能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 而使酶复活。
Km的物理意义
Km值是当酶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单位是底物浓度的单位,一般用mol/L或mmol/L表示。 计算:底物浓度—反应速度
底物浓度较低时, [S]《 Km,米氏方程式的分母中[S]一项 可以忽略不计,得: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 符合一级反应。
在底物浓度很高时,[S]》Km,米氏方程中,Km可以忽略不 计,得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无关, 符合零级反应——测定酶活力
酶促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酶与底物作用,形成酶-底物复合物。
第二步:ES复合物分解形成产物,释放出游离酶。
酶与底物生成ES的速度为:
ES分解的速度为:
注:
当整个反应体系处于稳态时,[ES]生成 速度(V1)等于ES分解速度(V2):
令:
用[Et]代表酶的总浓度,则
将(2)代入(1)
得:
∵酶促反应速度v取决于ES转换为E+P的速度
•无机离子 金属离子:如Na+、K+、Mg2+、Ca2+Zn2+、 Fe2+等。 ①选择性 ② 有的金属离子可以互相替代
③ 有的离子间有拮抗作用
④浓度要适中 阴离子:如Cl-、Br-等 氢离子
• 有机分子
某些还原剂如Cys、GSH等 EDTA
• 具有蛋白质性质的大分子
无活性的酶原
激活作用 有活性的酶
①概念:底物和抑制剂同时与酶结合,两者没有竞争作用。
抑制剂(I)和底物(S)可以同时结合在酶分子(E)的不同 部位上,形成ESI三元复合物。但是,中间产物ESI三元复 合物不能进一步分解为产物,酶活力降低。
动画
②原因
抑制剂的结构可与底物毫无相关之处 如亮氨酸是精氨酸的一种非竞争性抑制剂
加入大量底物不能解除非竞争性抑制剂对酶活性的抑 制。这是不同于竞争性抑制的一个特征。
③ 快速平衡学说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
Leonor Michaelis 1875-1949
提出米氏方程
Ks为ES的解离常数
Maud Menten 1879-1960
④ 稳态理论(Steady State )
Briggs and Haldane in 1925
修正
Km=(k2+k3)/k1
② pH对酶反应的影响
反反 应应 速速 度 度
0
6 最适pH
810pHFra bibliotekpH最适pH(optimum pH):受到底物的种类、浓度、 缓冲液 的种类等影响。
胃蛋白酶
胃黏膜
过氧化氢酶
精氨酸酶
phosphatase
碱性磷酸酶
③ 激活剂对酶反应的影响
激活剂(activator):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