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书法风格

合集下载

描写颜真卿书法的诗句

描写颜真卿书法的诗句

描写颜真卿书法的诗句
一、颜真卿的书法风格
颜真卿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擅长楷书和隶书。

其书法独具特色,历来被誉为“颜勤写硬、工细力逸、笔势生动、气韵悠长”。

以下是一些描写颜真卿书法风格的诗句:
1. “气若虹霓,韵如流泉。


2. “美在神来意往间,雄浑磅礴胜古今。


3. “神仙翰墨令人仰,红烛夜读兴尤长。


4. “似有四海一声雷,震天动地惊人心。


5. “气息澎湃,神韵逸兴。


二、颜真卿的书法技巧
颜真卿的书法技巧高超,擅长运用线条和笔画表现动态和韵律。

以下是一些描写颜真卿书法技巧的诗句:
1. “独步青史墨宝间,指点江山凝心竞。


2. “笔法流利,运笔婉转。


3. “曲折虚实,骨格清奇。


4. “舒展自如,韵律犹存。


5. “提筆分明,意味深长。


三、颜真卿的书法意境
颜真卿的书法充满深刻的思想和感情,常常表现出高妙的意境。

以下是一些描写颜真卿书法意境的诗句:
1. “离合悠扬,玲珑剔透。


2. “耐人寻味,别具匠心。


3. “古妙绝伦,品评无穷。


4. “运筆如飞,有起有伏。


5. “灵动生动,妙笔奇才。


总之,颜真卿的书法是古代书法艺术的杰作之一,其优美的韵律、独特的线条和深刻的意境,使其作品至今仍然备受人们推崇和喜爱。

楷书四大家及其书法风格

楷书四大家及其书法风格

楷书四大家及其书法风格楷书是中国书法中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字体,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字体之一。

楷书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在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楷书家和不同的书法风格。

本文将介绍楷书四大家及其书法风格,包括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和欧阳询。

颜真卿是唐代的楷书大家,他的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的楷书风格端庄宏大,线条丰满有力,构图严谨有序。

他的字体笔势雄健有力,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颜真卿擅长运用飞白和水墨的浓淡变化来表达字体的韵律和美感,使得他的字体显得雄奇峻峭,有一种磅礴的气势。

柳公权是唐代另一位楷书大家,他被称为“楷书第一能手”。

柳公权的楷书风格与颜真卿相比更加柔美流畅,线条细腻,构图优美。

他的字体笔势舒展圆润,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

柳公权善于运用墨色的明暗对比,突出字体的立体感和生动感。

他的字体充满了变化和活力,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体验。

赵孟頫是元代的楷书大家,他的书法风格独树一帜,被称为“宋元一代书坛宗师”。

赵孟頫注重笔法的细腻和变化,他的字体线条流畅而有弹性,形态多样。

他擅长运用水墨的渗透效果,创造出独特的写意效果,使得他的字体显得灵动飘逸。

赵孟頫的字体给人一种活泼自由的感觉,充满了艺术性和韵味。

欧阳询是魏晋时期的楷书大家,他被誉为“楷书鼻祖”。

欧阳询的书法风格宛如行云流水,线条流畅自然,舒展有力。

他的字体笔势疏密有致,结构合理,给人一种舒适和谐的感觉。

欧阳询擅长运用唐草和小篆的变化,创造出丰富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他的字体给人一种朴实淳厚的感觉,充满了古典韵味。

这四位楷书大家的书法风格各具特色,但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他们的字体风格被后人广为传承,对后世的楷书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颜真卿的庄严肃穆,柳公权的优雅流畅,赵孟頫的灵动写意,还是欧阳询的舒适和谐,都展示了中国楷书的独特魅力和无穷魄力。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四位楷书大家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但他们都对楷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颜真卿《颜勤礼碑》的艺术特色

颜真卿《颜勤礼碑》的艺术特色

颜真卿《颜勤礼碑》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雄健饱满:颜真卿的书法以雄健、饱满为特点,笔力充沛,气势恢宏,给人以雄壮、豪放的感觉。

在《颜勤礼碑》中,颜真卿的笔法更加圆润浑厚,用墨丰满,字形结构宽阔,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2. 结构精妙:颜真卿的书法结构精妙,讲究字的重心、平衡和呼应关系。

在《颜勤礼碑》中,颜真卿通过巧妙的笔画组合和空间布局,使得整体结构自然天成,不拘一格。

每一个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态,却又和谐统一,极具艺术美感。

3. 线条质感:颜真卿的书法线条质感厚重,有力度感,表现出作者强烈的个性。

在《颜勤礼碑》中,颜真卿的用笔更加浑厚有力,表现出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线条粗细、干湿、浓淡的变化都恰到好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4. 气韵生动:颜真卿的书法气韵生动,充满生命力。

在《颜勤礼碑》中,颜真卿通过笔墨的挥洒,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气质。

整篇作品气韵贯通,一气呵成,展现出作者高超的书法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5. 风格独特:颜真卿的书法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颜勤礼碑》中,颜真卿将自己的个性、情感和审美观念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创新的精神,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代
表之一。

总之,颜真卿《颜勤礼碑》的艺术特色丰富多样,既展现出作者高超的书法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表现出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个性气质。

它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颜真卿的书风特点

颜真卿的书风特点

颜真卿是中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和诗人,他的书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韵生动:颜真卿书法作品的气韵生动,是其书法艺术的核心。

他的作品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都呈现出一种浑厚自然、端庄稳重的风格,展现出一种庄重典雅的气质。

其笔墨之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笔法圆润: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笔法圆润,富有弹性,表现出一种柔中带刚的特点。

他的书法作品中多见圆弧形的笔画,流畅自如,富有节奏感。

同时,他善于运用顿笔和提按,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三、结构严谨: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结构严谨,注重字形的结构和笔画的位置,表现出一种整齐规范的艺术风格。

他的楷书作品注重结构的对称性和稳定性,行书和草书作品则更注重字形的流利性和连贯性。

四、师法自然: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师法自然,富有自然之韵。

他的书法作品中多见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艺术风格。

同时,他注重笔墨的运用,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具有自然之美。

总之,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以其气韵生动、笔法圆润、结构严谨和师法自然等特点,呈现出一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艺术风格,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誉为
“颜体”,成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意蕴和文化价值

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意蕴和文化价值

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意蕴和文化价值颜真卿(709年-785年)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风格沉雄浑厚,落笔有力,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

颜真卿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体现,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不可忽视。

一、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意蕴颜真卿的书法风格有“神韵超逸,气势恢宏”的特点。

他的书法气韵呼之欲出,落笔刚劲有力,富有动感和节奏感。

颜真卿的作品中,往往伴随着自然景物如山水草木,更好地表现出意境。

在意境的表现上,颜真卿特别擅长运用一种气势磅礴的手法,将文化内涵和情感意境融为一体,书法成为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

例如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中,“雄浑险劲”的笔锋与“高楼入云”、“数尺春泉”等自然景色互相体现,形成了一种浩荡壮阔的意境。

颜真卿的书法还能够表达记录历史的功能。

他的碑刻,记录着唐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风貌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颜勤礼碑》,对唐代文化名流颜师古、勤礼、吴筠等的事迹进行了记录。

这一碑文不仅记录了历史,更表现了颜真卿的高超书法技艺。

二、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文化价值颜真卿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久负盛名的大家之一,他的书法风格和书法理论在中国书法界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颜真卿的书法风格对后人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影响了唐代后期及五代、宋代、明代的书法风格,其书法风格成为后世备受推崇和模仿的对象。

其次,颜真卿对中国书法理论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对书法的理论研究、书法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对后代书法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颜真卿的书法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境界。

颜真卿善于从自然中寻找灵感,让书法作品融合自然,表现出中国文化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他的书法艺术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内在含义和特征。

总之,颜真卿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体现,他的贡献不可小视。

对于学习和传承中国书法文化,了解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意蕴和文化价值,几乎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颜体的艺术风格

颜体的艺术风格

颜体风格颜真卿(709~785)唐代书法家。

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书史亦称颜鲁公。

为人刚直不阿。

唐代书法革新家,为盛唐书法树立一面旗帜。

颜真卿自幼学书,又得到张旭亲授,并师法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融会贯通,加以发展,形成独特风格。

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人称"颜体"。

其行草书纵横跌宕中具凝练浑厚之势。

颜真卿开拓了书艺的崭新的恢宏境界:从特点上论,颜体形顾之簇新、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

从美学上论,颜体端庄美、阳刚美、人工美,数美并举,幽为后世立则。

从时代论,唐初承晋宋馀绪,未能自立,颜体一出,唐斗坛所铸新体成为盛唐气象鲜明柄志之一。

颜体----探源篆隶,楷法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结字方圆,笔法肥劲。

柳体----法出于颜,独创一格,笔意瘦挺,体势劲媚。

欧体----正书结字,易方为长,以就姿媚,四面停匀,八方平正,翰墨洒脱。

赵体----开创赵体,风流著称。

用笔圆转,清腴华润。

翰墨书魂纵横南北大唐中期,颜真卿创立的“颜体”书法异军突起,成就了我国书法艺术史的巅峰。

颜体的出现,开宗立派,垂范后人,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留下了极其光彩夺目的一页。

颜真卿之所以有上述品德及业绩,这是与他的良好的文墨修养所分不开的。

总体来说,颜真卿的书法风格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少颜阶段(26岁——50岁)。

该阶段颜真卿创作了《多宝塔碑》、《东方画赞碑》、《扶风孔子庙堂碑》等作品。

此时期的作品,是颜体的酝酿时期,这些作品集中凸现了颜真卿刚正品格的雏形。

中颜阶段(50岁——65岁)。

该阶段颜真卿创作的《祭侄文稿》《郭家庙碑》、《元结碑》等作品,阔达平整,风格雄强,气势磅礴,端庄浑厚,气势磅礴。

此阶段,颜真卿书法作品刚正雄伟、气势磅礴的风格趋于成熟。

老颜阶段(65岁以后)。

该阶段颜真卿书法作品如《干燥禄字书》、《竹山堂联句》的风格较中颜阶段更为庄重雄厚,笔力更为深沉雄健,苍劲厚重,气势雄伟。

颜真卿的书写风格

颜真卿的书写风格

颜真卿的书写风格
颜真卿,中国书法历史上著名的楷书四大家之首。

他的楷书书法,被称为颜体。

颜真卿的书写风格最大的特点是丰腴雄浑,磅礴大气。

颜体在运笔上为用笔肥厚、内含筋骨,洒脱雄健、浑厚有力。

总统来说,可以圆转、平正、均匀、疏朗四个词来概括。

1、圆转。

颜体的起笔,为圆转藏锋,带有典型的蚕头形状,在有的竖画时带有弧形,方中见圆,给人圆润的感觉,具有向心力。

2、平正。

颜体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既有筋骨,也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给人四平八稳、不显漂浮的认知。

3、均匀。

颜体在处理左右结构的字时,会左右均衡,和谐得当,不会对比明显。

4、疏朗。

在书写时,颜体采用外紧内松的方式,多呈包围之势,给人疏朗大度的感觉。

颜真卿的书法风格丰富多样,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

他的行书技法不仅体现在笔法的精湛上,还反映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情感表达。

例如,《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侄子惨遭杀戮后的悲愤之作,通过顿挫纵横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喜欢颜真卿的总结

喜欢颜真卿的总结

喜欢颜真卿的总结引言颜真卿,中国唐代书法家,他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大家。

喜欢颜真卿的人之所以喜欢他,是因为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价值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还表现出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性魅力。

本文将总结喜欢颜真卿的原因,并对他的艺术风格、作品特点以及影响进行一定的分析。

喜欢颜真卿的原因喜欢颜真卿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总结:1. 艺术风格独特颜真卿的书法风格独特而富有个性,他擅长于楷书和行书,书法字体威严大气,笔画力度强烈有力,给人深刻的艺术冲击。

他的字体线条流畅自然,丰富多变,字中有画,画中有字,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他的作品给人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展现出中国书法的独特之美。

2. 文化底蕴深厚颜真卿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人,他不仅精通书法,还涉猎诗词、古文等多个领域。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他引用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意象,通过书法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和追求。

他的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使人产生思考和共鸣。

3. 影响深远颜真卿的作品不仅在他的时代受到高度赞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风格和技法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和借鉴。

他的作品被广泛流传,并且被后人不断模仿和学习,他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

颜真卿的艺术风格颜真卿的书法风格以楷书和行书为主,他的作品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线条流畅:颜真卿的字体线条流畅自然,他在字的结构和造型上追求圆润而流畅的感觉,这让人们在欣赏他的字体时感到愉悦。

2.力度饱满:颜真卿的作品笔画力度强烈有力,他能够通过笔触的轻重和速度来表现字的力度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3.硬朗大气:颜真卿的字体威严大气,给人以确凿无疑的感觉。

他的字体结构紧凑而有力,给人一种稳定感和力量感。

颜真卿的作品特点颜真卿的作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字体遒劲有力:颜真卿的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和能量,字体饱满有力,展现了他对文化和艺术的深厚造诣。

2.意境深远:颜真卿的作品常常运用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意象,给人以深邃的思考和联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颜真卿的书法风格颜体区别于唐朝初期的书法风格,借助篆书的入笔方式,体现刚劲的写法,在雄浑中体现妖娆,结构方正圆润,气势恢宏,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傲气,端庄雄伟。

下面小编带給大家的是颜真卿的书法风格:颜真卿的书法风格:颜体书法风格内容大全一颜真卿(709—785),唐代著名书法家,字清臣,祖籍琅邪临沂人。

历任太子太师、监察御史、吏部尚书、刺史等职,葬于南郊三兆。

在唐代,灿烂多姿的文化艺术几乎发展至顶峰,能记录于历史的大家层出不穷,风格各异、技艺高超,不论是诗歌还是散文,不论是绘画还是书法,都涌现出大量的经典。

吴郡孙过庭《书谱》(687)中云:古之善书者,有钟张之绝,有二王之妙,其余不足以观之。

可以看出在唐代书法艺术理论完整性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能够综合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书法艺术进行了归纳,已具有良好的审美观和很强技法能力、归纳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孙过庭与颜真卿不是同时期的人,彼此之间相差近百年,固然孙过庭没见过颜真卿的书法。

有理论家提出了一个观点,历史上唯一可以与书圣王羲之媲比的是颜真卿。

这话题争论不休,当然我也不加以断言。

颜真卿留存的书法很多了,而且大量的都属于经典,下面简略归纳颜真卿的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变化历程。

从颜真卿的年龄大致分为三个大节。

一节是45岁以前,称为早期;二节是45岁至60岁,称为中期,也称为成熟期;三节是60岁至寿终,这时期人书俱老,称为晚期,也称为巅峰期。

颜体书法风格内容1:森严出困,细腻婉柔在颜真卿的志学之年时候,书法艺术已经非常繁荣的地步,皇室已大量收集张芝、二王等前辈书家的真迹,找工匠做拓本分赐诸王,为推动书法艺术发展做了很大贡献。

颜真卿出生至45岁时间段,即早期,颜真卿与徐浩、李阳冰、岑参、韩择木,贺知章大文豪为友。

颜真卿26岁举进士第,登甲科。

颜真卿早期书法艺术成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不过对他我们总是以历史来要求,总是太“苛刻”,相对于他后来的书法表现为“不成熟”。

早期书法显示出了森严、精到、细腻,然而也有华媚之嫌。

45岁前的作品《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唐工部尚书郭虚己碑》、《郭揆碑》、《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等等,估计也是很多,也许有当时或历史的原因,今天可以看到的就相对较少了,也是对于研究颜真卿早期书法艺术的一项缺憾。

不过多宝塔特征性很强,可以代表他早期的艺术。

多宝塔为颜真卿44岁时书,字径核桃大小,极为世人所重,在当今书法教学中也是把多宝塔作为范本在临习。

多宝塔是岑勋撰,颜真卿书正文,徐浩隶额,现存于西安碑林,内容大致写的是西京千福寺沙门楚金夜读《法华经》,常见多宝佛塔,遂立志建塔之事。

颜真卿是唐代的正统儒家,也信佛教,书写此碑,自然恭谨诚恳。

此碑已初步形成了“雄浑”的风格倾向。

其起、行、止都有明显的交代、结体平稳谨严,一丝不苟,匀称缜密,墨酣意足,在笔墨流动处颇显媚秀之姿。

此书保留晋和初唐楷书的风韵,可见颜真卿注意从民间书艺中汲取营养,同时在笔法上与徐浩不乏有雷同之处,又有比张旭《郎官石柱记》气韵相出。

清王澍跋此碑说:鲁公书此碑浑劲吐风神,以姿媚含变化,正其年少鲜华时意到书也。

对于颜真卿早期的书法艺术就简而言之。

颜体书法风格内:2:浑庄重,顶天立地在颜真卿45岁至60岁之间书法进入了成熟期,从艺术年龄上作为中期,中期的书法艺术几乎占了颜真卿整个艺术生命的八九。

古语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从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来讲,那段年龄的颜真卿固然是对书法艺术理解,对生命价值、对人世间轮回的理解有了更高的认识。

有了这样的境界的才能奠定他艺术成绩。

颜真卿在中期个人精力极为旺盛,内涵丰富,神采与形质兼具,人格与学问共济。

这一成熟期的艺术价值是最值得研究和考证。

《东方朔画赞碑》(754年),全称《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为颜真卿46岁时所书,大楷,字如小碗般大小。

值得注意的是,此碑碑阳有篆书书额,碑阴有隶书书额,清俊秀丽,不为当时很多篆隶高手之下。

书写此碑正值颜真卿壮年,意气风发,官至太守,其书法在社会上已有了一定名气。

此碑笔墨酣畅淋漓,点画刚峻、竖画康健、横画有律,均匀得体,中锋运笔,沉雄深稳。

这些都可以看到颜真卿在形质与神采上已经“隐约“突破二王风范而以壮美结实为其审美特质,开始伸出出颜体风格的嫩芽。

其一用笔从外形上显得笨拙,反复品味又觉得拙而出雅;其二字型趋于方圆,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俗而不俗,乖而不媚,所谓拙美风格之始也;其三与王字一路的风格相比,视乎缺少了那种温纯,但用笔粗而不莽,在开始打破左低右高的间架。

清王澍《虚舟题跋》评评论颜真卿:真不及草,草不及稿。

中期行草书代表《祭侄文稿》(758年),墨迹,是颜真卿50岁书,这一年了社会发生诸多变化,颜真卿本人的“工作”也发生变化,导致他的各项生活遭到了前无所有的挫伤,心境是为彼起此浮,官至刺史(相当于地市级一把手)。

《祭侄文稿》中讲述,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

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

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

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

颜真卿提笔欲书,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故用笔纵横挥洒,姿态横生,不经意而有自然生动之妙。

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

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这样的评价为历代书家公认。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一是圆润为主,中锋行笔,处处藏锋。

笔法显得相当的老道,转折处,或化繁为简、杀笔狠重,自然流露。

二是章法上达到去俗登仙。

与王字的秀逸妩媚,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

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

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

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

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

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

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

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

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

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

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

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臵身于情感旋风之中。

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三是渴涩生动的墨法。

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

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焦浓墨、燥纸有关。

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同年还有《祭伯父文稿》,信札的形式出现。

现以刻本行世,用笔或行或草,刚劲圆熟,在中锋运转,用笔纵笔,不计工拙和布局。

不过比起《祭侄稿》有很多雷同之处,但用笔及其神韵还有稍逊一筹。

对于颜真卿的行草书,在中期已达到书法艺术的极点。

其中《争座位帖》(764年) 与《祭侄文稿》、《告伯父文稿》并称“三稿”,又称《争座位书稿》、《与郭仆射书》等。

该帖传世刻板很多,据朱关田《颜真卿年谱》介绍,至少有12种。

《争座位书稿》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苏、黄、米、蔡无不摹习之。

此帖系颜真卿与尚书右仆射书。

直言指谪郭英于安福寺兴道会上,藐视礼仪,谄媚宦官鱼朝恩,致其礼遇高于六部尚书之事,字里行间,洋溢着忠义之气,读之令人肃然起敬。

总体来看真卿叙事抒情之作,虽系书稿,但由于笔法精熟,在抒情达意的同时显示了高超的艺术功力。

《争座位帖》与王羲之的《兰亭序》有行书“双璧”之称,历代十分珍视。

米芾《宝章待访录》云:字字意相联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世之颜行书第一书也。

《争座位帖》是颜真卿以篆籀笔法书写行书的成功之作。

其用笔圆劲婉通,特别是提笔转换时深藏圭角,笔锋过处如屋漏痕,点画凝重而不板滞,豪放逸宕而不流滑,真力弥满,气势充沛。

而这也正是他推陈出新、创立个人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细看此稿的用笔,可以充分体味到作者主张的“屋漏痕”的笔意。

阮元对此帖线条意蕴及其运动态势所作的譬喻很恰当:“《争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

”作者在用笔中还善于以方破圆,时出顿折,间跃锋芒,在圆活遒畅的笔致中透露出刚俊坚毅的骨气。

清杨守敬《学书迩言》称:行草自右军后,以鲁公此帖为别格,绝去姿媚,独标古劲。

何子贞至推之出《兰亭》上。

此帖信笔而书,点画所至,真趣盎然,意态连属,飞动诡异而出于意外;笔墨淋漓,既以神行,而真行草三法皆备;忠义之气充塞,而字间奇劲,虽雷霆斧钺,凛然不可犯。

就在56岁,颜真卿将楷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面,代表作《郭氏家庙碑》(764年),又名《郭敬之家庙碑》,全称《有唐故中大夫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上柱国赠太保郭公庙碑铭》。

此碑笔画一丝不苟,庄重雍容,用笔流畅爽朗,圆劲雄健,左右竖笔略向内弯,间架宽博中疏,丰腴恬适,气骨风流,且具清灵古拙韵趣,诚为其中晚期书法艺术典型作品。

清王澍跋此碑说:“今观此书,与《自书告身》略同,而朗畅处更出《自书告身》之上。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