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本文言文复习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学高中语文必修一 文言文复习 (共38张)课件

B
选出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洎牧以谗诛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
与“到则披草而坐”的“而”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施施而行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倾壶而醉 D蟹六跪而二螯
翻译《师说》下列句子: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无论贵贱,无论长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吧。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羞耻,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乎献媚讨好。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今天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赶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真值得奇怪啊。 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是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C
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的“耻”用法相同的是:()
A.朝歌夜弦 ,为秦宫人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C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选出解释全正确的项 A.苏子与客泛(漂)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慢慢)来,水波不兴(起) B.纵一苇之所如(往)渺渺(悠远的样子)兮 予怀 余音袅袅(婉转悠长) 何为其然(这样)也 C.而今安(安定)在哉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酾酒(斟酒)临江 盈虚(缺)者如彼 D.取之无禁(禁止),用之不竭 洗盏更(换)酌 则施施而行(快步走)
选出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洎牧以谗诛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
与“到则披草而坐”的“而”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施施而行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倾壶而醉 D蟹六跪而二螯
翻译《师说》下列句子: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无论贵贱,无论长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吧。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羞耻,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乎献媚讨好。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今天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赶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真值得奇怪啊。 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是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C
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的“耻”用法相同的是:()
A.朝歌夜弦 ,为秦宫人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C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选出解释全正确的项 A.苏子与客泛(漂)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慢慢)来,水波不兴(起) B.纵一苇之所如(往)渺渺(悠远的样子)兮 予怀 余音袅袅(婉转悠长) 何为其然(这样)也 C.而今安(安定)在哉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酾酒(斟酒)临江 盈虚(缺)者如彼 D.取之无禁(禁止),用之不竭 洗盏更(换)酌 则施施而行(快步走)
高三文言文复习PPT优选课件

2020/10/18
9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比较其风格的不同
• 听蜀睿弹琴 •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
日暮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青夜,江山非故图.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1.解释文中红色的实词 2.说出文中绿色句子的句式
2020/10/18
11
适: 往,到
累丸二而不坠
定语后置
掇: 拾取
道: 方法
而唯蜩翼之知
宾语前置
易:
转移
顾: 回过头 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宾语前置
2020/10/18
12
谢谢您的聆听与观看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
感谢阅读!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挫,他的诗多为忧国忧民之作. • 3.孟子 •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史称
亚圣,主要思想:仁政,性善论,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
2020/10/18
3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 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 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攻克)
(如此) 吾力足以举千均,而不足以举一羽 (举起)
(比得上)
(你)
• 孰能一之
•(它,指天下)
• 今夫天下之人牧
•(的)
• 民归之,尤水之归下 •(他)
• 顷之,目似暝,意暇甚 (音节助词)
• 鹏之徙于南冥也
•(助词)
卒之东郭燔间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鲁肃闻刘表卒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全版.ppt

《烛之武退秦师》 1、《左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 体史书。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位。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 称。 5、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 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课件
课件
所
(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 用,文言中也常见。 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 段和凭借。 1、表示原因的如: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课件
13隋书 唐·魏徵等85 14南史 唐·李延寿80 15北史 唐·李延寿100 16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200 17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225 1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150 1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74 20宋史 元·脱脱等496 21辽史 元·脱脱等116 22金史 元·脱脱等135 23元史 明·宋濂、王袆等210 24明课史件 清·张廷玉、万斯同等332
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
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
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 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
“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
兄事之。”张良出,要课件 项伯。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 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 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 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 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
高中语文复习课件-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共374张PPT)

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 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
体验高考真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还要注意古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如 “曾公亮”称“公亮”。尤其注意少数民族人的名字, 字数不定且不是取名的常用字,注意断句及跟其他词性 的字区分开来。
(二)阅读方法
1.阅读全文,着眼全局,梳理事件头绪和人物关 系。 (阅读时养成动笔勾画的习惯)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开头: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 交代传主曾公亮的名字 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 籍贯
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 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
结尾:Βιβλιοθήκη 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 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 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 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
作者评价公亮,用与 王安石有关的事件, 证明其吝啬。
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
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
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 苏轼与世人对公亮的
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
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
•
熙宁三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
使。第二年,判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城,
体验高考真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还要注意古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如 “曾公亮”称“公亮”。尤其注意少数民族人的名字, 字数不定且不是取名的常用字,注意断句及跟其他词性 的字区分开来。
(二)阅读方法
1.阅读全文,着眼全局,梳理事件头绪和人物关 系。 (阅读时养成动笔勾画的习惯)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开头: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 交代传主曾公亮的名字 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 籍贯
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 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
结尾:Βιβλιοθήκη 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 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 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 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
作者评价公亮,用与 王安石有关的事件, 证明其吝啬。
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
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
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 苏轼与世人对公亮的
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
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
•
熙宁三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
使。第二年,判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城,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ppt课件

高考文言文复习板块儿
2018- 03 - 23
黄丹丹
Contents
目录
文言实词
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用、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
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
文言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文言文断句、翻译及文意理解
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文意理解
1 文言实词
知识点一:文字
(三)省略句: 1 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 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 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 曷、胡、恶、安) 2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如:“唯利是图”等。 4 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 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 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 ……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 于蓝。” 2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五、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 ① 项伯杀人,臣活之。 ② 外连横而斗诸侯。 ③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 ① 会盟而谋弱秦。 ②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3、名词的使动用法。例: ① 步余马于兰皋兮 。六、意动用法 1、形容词意动。例:乐琴书以消忧。 2、名词意动。例:侣鱼虾而友麋鹿。 七、为动用法 1、动词为动。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 ,死国可乎? 2、名词为动。例: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018- 03 - 23
黄丹丹
Contents
目录
文言实词
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用、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
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
文言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文言文断句、翻译及文意理解
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文意理解
1 文言实词
知识点一:文字
(三)省略句: 1 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 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 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 曷、胡、恶、安) 2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如:“唯利是图”等。 4 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 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 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 ……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 于蓝。” 2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五、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 ① 项伯杀人,臣活之。 ② 外连横而斗诸侯。 ③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 ① 会盟而谋弱秦。 ②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3、名词的使动用法。例: ① 步余马于兰皋兮 。六、意动用法 1、形容词意动。例:乐琴书以消忧。 2、名词意动。例:侣鱼虾而友麋鹿。 七、为动用法 1、动词为动。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 ,死国可乎? 2、名词为动。例: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经典.ppt

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 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 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演示课件
《荆轲刺秦王》 1、《国语》是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3、竖子:对人的蔑称。 4、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 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 羽,声调激愤。 5、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6、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7、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 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演的示课件姿态。
必修一文言文专题复习
课文+虚词+文化常识
演示课件
课文回顾
演示课件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 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编年体:某年发生了某事 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 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 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 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 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 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 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 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 述后事。 通史记载从黄帝到作者生活年代的历史。《史记》、 《资治通鉴》(中国第一部演示编课件年体通史)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
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 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 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
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 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 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 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
演示课件
《荆轲刺秦王》 1、《国语》是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3、竖子:对人的蔑称。 4、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 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 羽,声调激愤。 5、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6、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7、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 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演的示课件姿态。
必修一文言文专题复习
课文+虚词+文化常识
演示课件
课文回顾
演示课件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 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编年体:某年发生了某事 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 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 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 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 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 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 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 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 述后事。 通史记载从黄帝到作者生活年代的历史。《史记》、 《资治通鉴》(中国第一部演示编课件年体通史)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
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 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 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
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 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 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 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
高中文言文复习专题优秀课件

文言文翻译
考纲在线
新课标《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
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
•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 5.断句出错而误译
2.以今义当古义(古今异 义)
• 6.不符合现代汉语语 法规则 (句式问题)
•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得分词不体现) • 4.词语活用不体现
(你)
(鼓) (之)
(省略主语) (省略谓语) (省略宾语)
④今以钟磬置水中。
(于) (省略介词)
实战操练
•翻译资料上划线句子
译: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④贤哉回也! 译:颜回真贤能啊!
(主谓倒装)
补:文言文中习惯省略介词(如“于”)或成分(主 语、谓语、宾语)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要补上。
①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 至军中,公乃入。”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 竭。 ③竖子,不足与谋。
核心方法
• 删: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如:发语词,起补足 音节作用或起停顿或结构作用的助词,偏义复 词中的衬字等删除 •A夫战,勇气也。 •B顷之,持一象笏至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核心方法
换:古今说法不一样或古今异义词翻译时都要换成现 在通俗的词语。
单音词
双音词 吾闻而愈悲
我听了更加悲痛
词类活 用词 通假字
文言翻译的原则 • 信: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直译出来。
准确
• 达:表意明确 ,语言流畅,不能有语病。通顺
• 雅:用简明优美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 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做要求)
核心方法
考纲在线
新课标《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
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
•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 5.断句出错而误译
2.以今义当古义(古今异 义)
• 6.不符合现代汉语语 法规则 (句式问题)
•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得分词不体现) • 4.词语活用不体现
(你)
(鼓) (之)
(省略主语) (省略谓语) (省略宾语)
④今以钟磬置水中。
(于) (省略介词)
实战操练
•翻译资料上划线句子
译: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④贤哉回也! 译:颜回真贤能啊!
(主谓倒装)
补:文言文中习惯省略介词(如“于”)或成分(主 语、谓语、宾语)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要补上。
①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 至军中,公乃入。”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 竭。 ③竖子,不足与谋。
核心方法
• 删: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如:发语词,起补足 音节作用或起停顿或结构作用的助词,偏义复 词中的衬字等删除 •A夫战,勇气也。 •B顷之,持一象笏至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核心方法
换:古今说法不一样或古今异义词翻译时都要换成现 在通俗的词语。
单音词
双音词 吾闻而愈悲
我听了更加悲痛
词类活 用词 通假字
文言翻译的原则 • 信: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直译出来。
准确
• 达:表意明确 ,语言流畅,不能有语病。通顺
• 雅:用简明优美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 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做要求)
核心方法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ppt课件

⑷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⑸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⑹月出于东山之上。
•
⑺那么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
之下。
•
1、用于定语和中心 词间,无实义
2、的 3、的 4、的 5、的 6、的 7、的
• ⑼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8、的
• 9、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⑽句读之不知,惑之 不解。
• ⑾凌万顷之茫然。
6、连词,表假设。
•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与“已〞连用,表陈说语气。
• 如是而已。
〔二〕 、焉
• 1、积土成山,风雨 兴焉。
• 〔兼词,于之,从 这里〕
• 2、积水成渊,蛟龙 生焉。
• 〔兼词,于之,从 这里〕
• 3、积善成德,而神 明自得,圣心备焉 。
• 〔句末语气助词, 了〕
•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 者彰。
• ⑸惑而不从师。
•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 往也。
•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也。
•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特。
•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 而莫得其涯。
• ⑾而不知其所穷。
• ⑿至无所见而犹不欲 归。
2、连词,表修饰。
• ⑴吾尝整天而思矣。 • ⑵吾尝跂而望矣。 • ⑶登高而招。 • ⑷顺风而呼。 • ⑸那么群聚而笑之。 • ⑹倚歌而和之。 • 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 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 1、东望武昌。
• 1、〔向东〕
• 2、顺流而东也。
• 2、〔东下,东进〕
〔十三〕、然
• 1、凌万顷之茫然。 • 1、〔……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段
第四段
《始得西山宴游记》
众山之游
西山之游
小结: 1、紧扣题目,选材独特。这篇文章的立意、布 局,都和题目“始得”二字有密切关系。
(“始得”暗含了初次遭遇西山,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
2、比照与映衬的使用。作者用游其他山水时的 心情抑郁反衬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 登顶西山,所见山之高峻峭拔与他山形成比照。 3、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本文叙事写景,都饱 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 孤标傲世的情怀。例如,写“披草而坐,倾壶而 醉”,正是他孤寂性格的表现;写西山“特立”, 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
文言文复习
《鸿门宴》
项羽
简单暴躁
樊哙
《劝学》
四 个 比 喻 正 反 对 照
两个比喻
4、课文内容理解 (1)论点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2)怎样论证观点的? 思路: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为什么)——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怎么样)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客观事物经过一 定的变化过程,能够发展提高,实现超越
第三段
(1)论点是什么?古之学者必有师
(2)为什么提出观点?(背景)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
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3)怎样论证观点?
第一段:“师”的作用和标准。
立
第二段:三组对比,批判当时的不良风气, 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破
第三段:圣人孔子的言论和实践。
立
(举例论证)
第四段:写作目的。
•“积土”“积水” “积善”——“不积跬 步”“不积小流”:积累的作用
•“骐骥”——“驽马”:主观条件的好坏,不 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用心一”——蟹“用心躁”:有效的学习 要专心致志。
二、《师说》
课文内容理解
(1)总结教训,提出主张,申明政见 对策: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并力西向 史实:日削月割——灭亡 根源: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
(2)联系实际,点明主旨 六国与秦皆诸侯——苟以天下之大(北宋)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寡人之于国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文一、二段
《逍遥游》 》
《兰亭集序》
《六国论》
将北宋与六国相类比,要“为国者”从六国因 赂秦招致灭亡的命运中接受历史教训,改弦更 张。宋朝以统一天下之势,而重复六国覆亡的 旧事,那就连六国都不如了。
思路:
总:提出论点(是什么)
分:(为什么)
分论点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韩、魏、楚)
分论点2:不赂者以赂者丧。(齐、燕、赵) 总:结论(怎么样)
•“輮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 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推论出人必 须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知明而 行无过”的境界。
•“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说明学习所 能达到的境界。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 楫”—阐明借助外部条件的重要作用,借此证 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对比、比喻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