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脑循环的胚胎学
系统解剖学笔记之__脑干

脑干腹侧面共有9对脑神经相连:① 动眼神经(Ⅲ)连于中脑,由大脑脚内侧(脚间窝)穿出;② 有4对脑神经连于脑桥:三叉神经(Ⅴ)连于脑桥基底部和小脑中脚的交界处;在延髓脑桥沟内,由内侧向外侧依次有展神经(Ⅵ)、面神经(Ⅶ)和前庭蜗神经(Ⅷ)相连;③ 有4对脑神经连于延髓:在橄榄背外侧自上而下依次为舌咽神经(Ⅸ)、迷走神经(Ⅹ)和副神经(Ⅺ)根丝相连;在锥体和橄榄之间有舌下神经(Ⅻ)根丝相连。
一、脑干
脑干brain stem是位于脊髓和间脑之间的较小部分,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脑干位于颅后窝前部,其中延髓和脑桥的腹侧邻接枕骨斜坡,背面与小脑相连。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围成的腔隙为第四脑室,其向下续于延髓和脊髓的中央管,向上接中脑的中脑水管 。
(一)脑干的外形
1. 脑干腹侧面 脑干的腹侧面有多处凹陷和膨隆。各部膨隆的深面有纵行的锥体束纤维或神经核,凹陷处则有不同的脑神经穿出。
(4)在灰质与白质之间的区域出现的网状结构面积急剧扩大,结构更加复杂,其中包含了生命中枢中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网状核),如心跳、血压和呼吸中枢等。
1.脑干的灰质 脑干灰质的核团,根据其纤维联系及功能,可分为3类:脑神经核,与第3~12对脑神经发生联系;中继核,经过脑干的上、下行纤维束在此进行中继换元;网状核,位于脑干网状结构中。后两类合称“非脑神经核”。
2017年仙桃市基础医学理论《生理学》之脑循环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2017年仙桃市基础医学理论《生理学》之脑循环脑循环1.脑循环的特点(1)血流量大,耗氧量高,同时脑组织对缺氧特别敏感,耐受性差。
(2)由于颅腔容积固定,脑血管舒缩受到限制,故脑的血流量变化小。
(3)存在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起屏障作用,严格限制物质进入脑组织。
2.脑血流量的调节(1)脑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当平均动脉压降低或颅内压升高时都可使脑的灌注压降低,但是,只要平均动脉压不超过60~140mmHg的范围,脑血管都可通过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使脑血流量保持恒定。
(2)CO2和低氧对脑血流量的影响:血液CO2分压升高或O2分压降低对脑血管的直接舒张作用特别明显;当过度通气使CO2呼出过多时,由于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可引起头晕等症状。
(3)神经调节:脑血管的神经分布少,作用弱。
3.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血液和脑脊液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屏障,称为血-脑脊液屏障(blood-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它严格限制大分子物质从血液进入脑脊液,此屏障的结构基础可能是无孔的毛细血管壁和脉络丛细胞中运输各种物质的特殊载体系统。
该屏障导致脑脊液与血浆中的成分不同:脑脊液中蛋白质、葡萄糖、K+、HCO3-和Ca2+较低,而Na+、Mg2+较高。
血液与脑组织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自由交换,称为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可能是其结构基础。
另外,毛细血管对某些物质的特殊通透性也与这种屏障作用有关。
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对于保持脑组织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脑内,均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2013年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脑循环

2013年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脑循环脑组织的代谢水平高,血流量较多。
脑组织的代谢水平高,血流量较多。
在安静情况下,每百克脑的血流量为50-60ml/min。
整个脑的血流量约为750ml/min。
可见,脑的比重虽仅占体重的约2%,但血流量却占心输出量的15%左右。
脑组织的耗氧量也较大。
在安静情况下,每百克脑每分钟耗氧3-3.5ml;或者说,整个脑的耗氧量约占全身耗氧量的20%。
(一)脑循环的特点脑位于颅腔内。
颅腔是骨性的,其容积是固定的。
颇腔内为脑、脑血管和脑脊液所充满,三者的容积的总和也是固定的。
由于脑组织是不可压缩的,故脑血管舒缩程度受到相当的限制,血流量的变化较其它器官的为小。
脑循环的毛细血管壁内皮细胞相互接触紧密,并有一定的重叠,管壁上没有小孔。
另外,毛细血管和神经元之间并不直接接触,而为神经胶质细胞怕隔开。
这一结构特征对于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扩散起着屏障的作用,称为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二)脑血流量的调节1.脑血管的自身调节脑血流量取决于脑的动、静脉的压力差和脑血管的血流阻力。
在正常情况下,颈内静脉压接近于右心房压,且变化不大,故影响血流量的主要因素是颈动脉压。
政党情况下脑循环的灌注压为10.6-13.3kPa(80-100mmHg)。
平均动脉压降低或颅内压升高都可以使脑的灌注压降低。
但当平均动脉压在8.0-18.6kPa(60-140mmHg)范围内变化时,脑血管可通过自身调节的机制使脑血流量保持恒定。
平均动脉压降低到 8.0kPa(60mmHg)以下时,脑血流量就会显着减少,引起脑的功能障碍。
反之,当平均动脉压超过脑血管自身调节的上限时,脑血流量显著增加。
2.CO2和O2分压对及脑血流量的影响血液CO2分压升高时,脑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CO2过多时,通过使细胞外液H+浓度升高而使脑血管舒张。
过度通气时,CO2呼出过多,动脉血CO2分压过低,脑血流量减少,可引起头晕等症状。
系解笔记(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教学内容: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目的要求:1.掌握脊髓、脑被膜的名称,海绵窦的位置及内容物;脑的营养动脉来源,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对脑的血供范围,大脑动脉环的位置、形成及意义;脑室系统的组成和位置,脑脊液的产生、循环路径和意义。
2.熟悉脊髓、脑被膜各层形成的主要结构,蛛网膜下隙和硬膜外隙的形成及临床意义,硬脑膜窦的血液流向,海绵窦的交通;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名称,大脑前、中、后动脉的位置和主要供血区。
3.了解脑的静脉,脊髓的血管。
1.位置2.结构特点硬膜外隙Epidural space:硬膜外麻醉硬膜下隙Subdural space(二)脊髓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 mater1.位置2.结构特点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腰麻终池T erminal cistern :位于脊髓下端至第二骶椎水平,是蛛网膜下隙的扩大处,内有马尾。
(三)软脊膜Spinal pia mater1.位置2.结构特点:形成终丝filum terminale和齿状韧带denticulate ligament齿状韧带Denticulate ligament:软脊膜在脊神经前、后根间形成的结构,尖端附于硬脊膜,有固定脊髓的作用。
二、脑的被膜(一)硬脑膜Cerebral dura mater1.结构特点2.形成的结构⑴硬脑膜隔Septum of dura mater大脑镰Cerebral falx小脑幕T entorium of cerebellum小脑镰Cerebellar falx鞍膈右侧面观小脑幕Tentorium of cerebellumCerebral falx小脑幕裂孔Tentorial hiatus小脑幕切迹Tentorial incisure小脑幕切迹T entorial incisure:小脑幕的前内缘游离即形成小脑幕切迹,而压迫中脑大脑脚和动眼神经。
脑血管解剖学习笔记第13期:圆孔和圆孔动脉

脑血管解剖学习笔记第13期:圆孔和圆孔动脉引言圆孔(Foramen Rotundum)内走行的动脉称为圆孔动脉(artery of Foramen Rotundum),发自上颌内动脉的翼腭段。
一般情况下,圆孔动脉非常细小。
而特定情况下,如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上颌内动脉远端与颈内动脉之间可通过翼管动脉和圆孔动脉的吻合,重建颈内动脉颅内段血流。
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这支并不常用的动脉分支。
往期文章回顾•第1期:脑膜中动脉大体解剖•第2期:棘孔的解剖•第3期:脑膜中动脉分支岩动脉•第4期:镫骨动脉•第5期:脑膜中动脉发自颈内动脉•第6期:脑膜中动脉发自基底动脉•第7期:脑膜副动脉大体解剖•第8期:上颌内动脉胚胎发育和分段•第9期:颞下窝和上颌内动脉•第10期:翼腭窝和上颌内动脉•第11期:蝶腭动脉•第12期:翼管和翼管动脉一圆孔的解剖从颅内中颅窝底看,蝶骨大翼包含三个恒定的孔隙和其他多个不恒定的孔隙。
三个恒定的孔隙从前向后依次是圆孔、卵圆孔和棘孔。
圆孔位于三个孔的最前方,正好位于眶上裂内侧末端的下方,圆孔内走行有三叉神经的第二支上颌神经。
卵圆孔内位于中间,走行有三叉神经的第三支下颌神经和脑膜副动脉。
棘孔内走行脑膜中动脉。
这三个孔隙的向下方穿过颅底后的开口位置是不同的。
卵圆孔和棘孔均向下开口于颅底底面,而圆孔向前外侧,开口于颅骨外表面的深部间隙翼腭窝。
翼腭窝后壁上的两个开口,分别是圆孔和翼管。
翼管内走行翼管神经和翼管动脉。
圆孔连接中颅窝底和翼腭窝,而翼管连接翼腭窝和破裂孔。
圆孔位于翼管的上、外侧。
颅骨底面示意图,显示圆孔、卵圆孔和棘孔的位置(Standring, 2016)。
蝶骨前面观示意图,注意圆孔和翼管的位置(Standring, 2016)。
蝶骨,前面观(Osawa 2009)。
翼管位于蝶骨翼突和蝶骨体融合的交界处。
翼管前方的开口位于翼突上表面上内侧部分,位于蝶窦底水平,圆孔的下内侧。
翼腭窝前内侧观示意图,注意圆孔和翼管的位置(Standring, 2016)。
脑循环的概念

脑循环的概念脑循环是指脑部的血液循环系统,负责向脑部供应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以维持脑细胞的正常功能。
脑循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脑部正常运作的基础,对于维持脑功能、防止脑损伤非常关键。
脑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脑血管系统,它包括脑动脉、脑静脉和毛细血管。
脑动脉是血液从心脏流向脑部的主要血管,它们通过脑的各个部位分支出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血管网络。
脑静脉则负责将脑部的废弃物和二氧化碳带回心脏进行处理。
毛细血管是最细小的血管,它负责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等物质交换到脑细胞和脑血管之间。
脑循环的过程可以分为供血、供氧和供能三个部分。
首先是供血,脑血管系统负责将血液输送到脑部。
脑血管有丰富的自主调节机制,可以根据脑部细胞的代谢需求来调节血流量。
当脑部代谢活跃时,血流量会增加,以满足脑细胞的需求;而当脑部代谢较低时,血流量会减少,以节约能量。
供血的调节主要由神经和荷尔蒙控制。
供氧是脑循环的第二个重要部分。
脑细胞对氧气的需求非常高,所以脑血流中氧气的含量也相对较高。
氧气是脑细胞进行能量代谢的重要底物,能够通过细胞呼吸来产生ATP等能量分子。
脑血流中的含氧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血液中的氧分压,血液中的氧分压越高,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亲和力就越大,脑细胞获取氧的能力就越好;二是血液中的氧饱和度,即血红蛋白结合氧的百分比。
供氧的过程主要由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共同完成。
供能是脑循环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脑细胞的正常功能需要能量的支持。
供能的基本单位是ATP,通过线粒体的细胞呼吸过程产生。
脑细胞的能量代谢与血流量、氧气和葡萄糖供应等因素密切相关。
当脑细胞的功能代谢过程发生异常变化时,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脑血管疾病,如脑缺血、脑梗塞等。
脑循环异常可能会对脑部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脑缺氧是脑循环异常的一种常见情况,当脑部供氧不足时,脑细胞会出现代谢紊乱,从而影响脑功能。
轻度脑缺氧会导致头晕、头痛等不适感,严重时可能引发中风等严重后果。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二)脊髓的静脉
脊髓内的小静脉汇集成脊髓前、 后静脉,通过前、后根静脉注 入椎内静脉丛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概 述
脑脊液由各脑室脉络丛产生,是无色透明液体, 充满脑室系统、脊髓中央管及蛛网膜下隙。对中枢神 经系统起缓冲震荡、保护、运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
压等作用
概 述
侧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室间孔 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正中孔、外侧孔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
难点
1.脑的血供
2.蛛网膜下池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一、脊髓的被膜
(一)硬脊膜
硬膜外隙
(二)脊髓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终池
(三)软脊膜
齿状韧带
二、脑的被膜
自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膜、脑蛛网膜、软脑膜
(一)硬脑膜
大脑镰 硬脑膜隔 小脑幕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硬脑膜窦 直窦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二、脑的被膜
(一)硬脑膜
海绵窦:蝶鞍两侧,为硬脑膜两层间不规则腔隙 经过海绵窦内侧壁的结构
颈内动脉 展神经
经过海绵窦外侧壁的结构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眼神经 上颌神经
二、脑的被膜
硬脑膜窦内血液的流向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海绵窦 直窦 窦汇 岩上窦 岩下窦 横窦 乙状窦 颈内静脉
第四节
脑屏障
概 述
血-脑屏障 脑屏障 血-脑脊液屏障
脑脊液-脑屏障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结构基础
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其间的紧密连接 2.毛细血管基膜
3.胶质膜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大脑解剖知识学习笔记

⼤脑解剖知识学习笔记神经系统的组成本次主要总结脑的解剖。
思路如下:1、脑可以简单理解为灰质(包括⼤脑⽪质和基底神经核)和⽩质(投射、联络、连合纤维)组成。
所以先学习灰质结构、⽩质结构及灰⽩质与脑室系统的空间位置关系。
2、⼤体解剖名词了解后再介绍⽪层的显微解剖(细胞、⽪质分层、在分层基础上的种类),了解⼤脑⽪质的种系发⽣(新、中间、古、旧)。
总体概况所有⼤脑解剖结构与这四类⽪质的对应关系。
3、分系统{感觉、运动、语⾔(视、听、感觉)、边缘系统(内脏活动、情感、记忆)}来全⾯理解脑的功能与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
4、神经外科⼿术定位知识点总结:在了解解剖、功能基础上,进⼀步深化学习头⽪、颅⾻、脑表⾯、中央核区、脑室解剖结构的对应关系。
5、断层解剖。
⽬录:⼀、灰质、⽩质、脑室解剖:(⼀)脑表⾯解剖surface anatomy of brain:叶Lobe,沟/裂sulcus/fissure,回gyrus。
(⼆)⼤脑⽪质下神经核团解剖(基底节+间脑+红核、⿊质等)(三)⽩质解剖:主要介绍联络、连合、投射纤维。
(四)脑室解剖:脑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脑⽪质的种系发⽣介绍及功能分区⽅法:(⼀)⼤脑⽪层显微解剖介绍:细胞种类、⽪质分层、种系分类以及每种类型⽪质与具体解剖结构的对应关系。
(⼆)⼤脑⽪质功能分区functional area:⼤脑功能分区⼀些名词概念解析,brodmann分区介绍,概况出4种类型(新/中间/古/旧⽪质)对应解剖结构的功能。
三、功能系统:(⼀)新⽪质系统:中枢(感觉、运动、听、视、语⾔)和联络区。
(⼆)中间⽪质和古旧⽪质:边缘系统四、断层解剖⼀、灰质、⽩质、脑室解剖:(⼀)表⾯解剖surface anatomy1、端脑telencephalon的边界:上内边superiormedial border:为半球弯曲的上⽅界限,从额极到枕极将⼤脑凸⾯与内⾯分开。
上睫边superiorborder:从额极到侧裂sylvian fissure起始处,将额叶外侧⾯与眶⾯分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笔记脑循环的胚胎学01胚胎学相关术语的定义胚期∶指受精后的前8周或者孕妇最后1次月经后(孕龄)的前10周。
在此阶段中,组织发生分化,形成各大重要器官(器官形成)。
●进化史∶指某一物种或分类学意义上的某一有机物群在进化发展过程中各个事件发生的次序。
●个体发生∶指单个有机体的形成。
●胎期∶指胚期后、生产前的阶段。
异常和畸形:异常指在正常的基础上有所偏差;畸形指形成过程有误,会出现结构缺陷。
要将这两者与反常区分开。
反常指某结构处于病理状态。
变异∶指某结构的不同形式,用以指代偏离常规形成模式或预期形成模式的产物。
并非所有的变异都对个体有害。
1.1胚期时间轴胚期的前4周里,胎儿的心脏和循环系统还未形成。
因此,本章节对脑血管形成过程的介绍始于第22天左右,也就是受精后第 4周的第1天。
表 1.1列举出4周之后胚期的相关重大事件。
1.2脑血管形成过程的基本概念(1)血管发生始于内皮细胞丛。
内皮细胞由其前体细胞(称为成血管细胞)分化而来。
在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的作用下,内皮细胞形成可继续生长分化的血管。
黏合内皮细胞形成管道的物质包括信号蛋白、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内皮细胞不断凋亡和增殖,最终形成原始血管网。
血流形成之后会刺激血管根据组织需要进行选择性新生。
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发生结束之后不会再次出现。
但在病理条件下,其中的某些过程可能会被激活,如肿瘤形成时。
(2)血管新生指为了满足组织生长、伤口愈合以及肉芽组织形成等过程的营养需要而形成新血管的过程。
血管通过两种方式新生∶出芽式新生和非出芽(分裂)式新生。
出芽式血管新生指原有的血管以类似树木或植物抽芽的形式形成新的血管。
血管出芽式新生的第一步为内皮细胞受体的激活和蛋白酶的释放。
蛋白酶使基膜降解,从而使内皮细胞能够进入相邻的基质中。
然后,内皮细胞以'出芽'的形式靠近血管新生刺激因子。
在移行过程中,内皮细胞在黏附分子——整合素的作用下两两串联排列形成新的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新生的主要动力,Notch 受体通道调控其合成过程。
非出芽式或分裂式血管新生指已有的血管通过分裂形成新血管的过程。
该过程的核心是两条血管之间的周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的形成。
周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以形成新的血管。
该过程所需的内皮细胞数比出芽式血管新生少,在胚胎发育的过程是一大优点。
毛细血管网的形成贯穿人的一生,而非出芽式血管新生在毛细血管网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02神经管闭合以及头部动脉形成D.H.Padget将脑血管的形成过程分为7个阶段(详见下文)。
这7个阶段之后,胎儿的血管具有了成人血管的基本结构,而静脉和硬膜窦的形成将继续进行直至出生乃至出生以后。
首先回顾头部的形成过程,尤其是脑部和面部结构的形成。
2.1脉络膜前期神经管闭合发生在胚期开始后约 24天。
血管在一个由原始细胞组成的网状结构(原脑膜)表面形成。
初期,众多血管组成血管网,其中的动脉和静脉无法辨识(见图1.1)。
纵向动脉血管在神经管(位于原脑膜内)的腹侧形成,组成纵向神经系统(LNS)。
心脏的形成以及动脉干形成的成对腹侧和背侧动脉的过程先于该过程。
第 4 周时,脑神经管的头端形成 3 个膨出物,称为原始脑泡,分别为前脑泡、中脑泡和菱脑泡。
4 大脑室在这 3个原始脑泡中形成。
2.2脉络膜期神经管不断增长的新陈代谢需要促使脉络膜(起源于原脑膜)内陷,进入脑泡中的脑室。
这样一来,血流便在内(室管膜)外(软脑膜)表面形成。
第5周时,次级脑泡形成。
该过程中,前脑泡分化形成端脑和间脑,菱脑泡分化形成后脑和末脑。
故此时共有5个脑泡。
与此同时,咽囊也逐渐发育成熟。
2.3鳃期脑在神经管头端形成并不断发育,头、颈部结构在其腹侧形成。
第4周时,上述结构开始出现,由咽囊和咽囊之间的柱状弧形隆起(人体内称为鳃弓)发育形成。
咽囊和鳃弓代表着曾经的一个进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生物体依靠鳃维持生命。
头、颈部结构由脑中的3个鳃弓发育形成,并在神经嵴细胞以及轴旁中胚层、外胚层和内胚层等帮助下不断发育。
脑神经嵴细胞为头、颈部的各个结构提供排列信息,而这些排列信息可以追溯到菱脑泡所处的1个短暂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后脑分化为7个部分,称为菱脑原节。
同源盒基因的表达使每个菱脑原节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同源盒蛋白(转录因子)是同源盒基因表达的产物,用于指导面部结构的有序形成以及神经峰细胞的迁移和分化(形成最初的3个鳃弓),还用于调控神经定位、神经节、骨、软骨以及结缔组织等的排列方式。
腹主动脉和背主动脉之间成对的连接血管在鳃弓之间形成,共有6条弓动脉,被仅在短时间内出现的咽囊分隔开。
由于综合类教程中对心脏和大血管形成过程的描述已十分详细,这里便不再赘述。
但需要知道的是,这6条发于背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囊之间的主动脉弓动脉并不是同时形成的。
并且,需要注意头侧的3条弓动脉,因为颈动脉系统是由它们发展形成的。
脑膜融合产生节段和纵向动脉,后脑循环形成。
纵向节间动脉形成一个动脉系统,称为纵向神经系统(LNS)。
颈动脉系统形成之后,成人的纵向神经系统开始形成(图 1.1)。
2.4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形成本部分对颈动脉形成过程中的几个阶段进行了介绍。
对于脑动脉形成过程的了解来源于对死亡组织的研究。
1992 年,E.D. CongdonP 对主动脉弓系统以及几条主要的脑动脉(颈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起源进行了介绍。
D.H.PadgetP根据一项研究的结果对胚期脑血管变化的细节进行了介绍。
该研究以 22 个胚为研究对象,在华盛顿卡耐基研究所进行。
Padget 将颈动脉系统形成的整个过程分为7个阶段,并确定了每个阶段胚胎的大小。
第一阶段∶顶臀长为 4~5mm。
第二阶段∶顶臀长为 5~6mm。
第三阶段∶顶臀长为7~12mm。
第四阶段∶顶臀长为 12~14mm。
第五阶段∶顶臀长为 16~18mm。
第六阶段∶顶臀长为 20~24mm。
第七阶段∶顶臀长为 40mm。
颈内动脉形成于前3个阶段,椎基底动脉形成于第四阶段。
接下来会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上述两个形成过程进行介绍。
其他的形成过程描述起来简单一些,因为是以平行结构的方式形成的。
第一阶段6条主动脉弓动脉将背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连接起来,其中上面的3条弓动脉形成颈动脉系统。
这3条头端的弓动脉发生一系列退化之后,成人的颈动脉系统就形成了(图 1.2a)。
背主动脉在第三弓动脉处的尾端逐渐消失,其头端形成原始颈内动脉的第一个部分。
它与腹主动脉的连接血管不发生退化,继续存在。
颈总动脉由腹主动脉的尾端发展形成。
第一、第二鳃弓的腹侧以及第一鳃弓背侧也退化,使第一、第二鳃弓与第二鳃弓背侧之间只剩下一条连接血管(图 1.2b和图1.2c)。
背主动脉头端的延伸,也就是目前的原始颈内动脉,有两条分支(前支和后支),分别形成大脑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
这两条动脉分别为正处于发育过程中的前脑泡(随后形成端脑)和中脑泡提供营养物质。
另外,原始颈内动脉还通过暂存的原始三叉动脉、耳动脉和舌下动脉营养菱脑泡和正在形成的纵向神经系统(图 1.3)。
背主动脉在第一鳃弓头端处有3 条分支:腹侧眼动脉、背侧眼动脉和最下方的原始上颌动脉。
原始上颌动脉营养拉特克囊,后者在视泡出现之前形成垂体前叶(图1.2c)。
第二阶段颈内动脉由背主动脉和第三鳃弓动脉以及部分腹主动脉形成。
第二鳃弓动脉形成舌骨动脉干,并通过一条连接血管与第一鳃弓动脉相连通。
这条连接血管最终会形成镫骨动脉,而第一鳃弓的其他部分会形成下颌动脉。
此时(胎儿的顶臀长约为 6mm),第三鳃弓动脉形成成对的腹侧咽动脉。
腹侧咽动脉最终形成颈外动脉的近端动脉,但仍会经一条连接血管(图1.4 中用标记)与第二鳃弓动脉连通。
另外,腹侧咽动脉会与其舌支以及甲状腺支一起组成舌面动脉系统。
连通第二鳃弓的血管与舌骨/镫骨动脉系统相交通,对了解颌内动脉(第二鳃弓)和脑膜中动脉(第一鳃弓)的形成至关重要。
在这个阶段,眼睛开始发育形成的同时,两条原始眼动脉【腹侧眼动脉(VOA)和背侧眼动脉(DOA)】也初步形成。
它们最终会退化,合并为一条眼动脉。
这条眼动脉会按照腹侧眼动脉的发展过程继续发展。
同时,背侧眼动脉退化,继续发展形成下外侧动脉干的前体动脉。
另外,原始上颌动脉(另外一条背主动脉头端分支)是成人动脉系统中的垂体后下动脉。
最终,由于颈内动脉的后支——后交通动脉与纵向神经系统之间的连通得以加固,原始三叉动脉、原始耳动脉和原始舌下动脉开始退化。
第三、第四阶段第三、第四阶段是鳃期向后鳃期转变的过渡阶段。
颈内动脉的脑部分支(腹侧支和背侧支)形成。
其中,腹侧支形成原始嗅动脉,嗅动脉进而形成腹侧眼动脉;腹侧支还可以形成脉络丛前动脉和其他一些小的分支。
随着端脑的发育,脉络丛前动脉和其他的小分支汇入大脑中动脉。
另外,背侧支(后支)发展形成后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进而发展形成脉络丛后动脉,并且营养中脑泡和正在形成的基底动脉。
脉络丛前、后动脉为间脑提供营养物质。
颌内动脉和脑膜中动脉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
因为鳃期结束之后,脸部结构的形成需要动脉不断形成和退化。
第四阶段初期时,第二鳃弓舌动脉干延伸形成镫骨动脉,连通第一鳃弓。
镫骨动脉有两个分支———眶上支(背侧支)和上下颌支(腹侧支)。
眶上支属于眼动脉系统,上下颌动脉附属于正在形成的颌内动脉(图 1.5)。
下面会详细介绍上述的几个过程。
平行的纵向神经系统在正发育的后脑的正中面融合形成基底动脉。
初始时,主动脉第一节段动脉和原始舌下动脉营养其尾端。
纵向神经系统外侧动脉和基底动脉的纵向管道在本阶段中非常重要。
这些动脉仅短暂存在,被称为原始侧椎基底融合动脉。
随着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的不断成熟,这些融合动脉逐渐退化。
基底动脉纵向管道的上6个脊髓节段动脉形成椎动脉。
随着椎动脉的形成,主动脉和这6个节段之间的其他连接血管逐渐退化。
后脑泡形成的同时,基底动脉的对称分支也开始出现。
注:文章整理自《血管内神经外科学及介入神经放射学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