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三个故事
三国演义最经典的五个故事

三国演义最经典的五个故事
1.赤壁之战:三国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但被孙刘联军在赤壁打败。
这场战斗被後人传为佳话,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篇目。
2. 诸葛亮借东风:当时,蜀汉与魏国正在进行一场战争,但蜀汉的主帅诸葛亮却遇到了一个难题:无风。
最后,他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借东风。
通过巧妙的安排,他最终成功地借到了东风,从而使蜀汉军队获得了胜利。
3.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关羽是蜀汉五虎大将之一,他在回到蜀汉的过程中,遇到了五道关卡,并被六名将领挑战。
但他凭着超强的武艺,轻松闯过五关斩六将,成为了古代传奇人物之一。
4. 曹操夜走千里:曹操与他的士兵在逃离敌军追击的途中,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成功地逃脱了追兵的围攻。
这个故事表现了曹操的智谋和勇气,被誉为中国文化中的英雄传说之一。
5. 刘备三顾茅庐:刘备是蜀汉的创始人,他在寻找有才能的人才时,三次拜访草庐里的诸葛亮。
最终,诸葛亮愿意为他效力,并帮助刘备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统治者。
这个故事表现了刘备的诚信和诸葛亮的才华,被誉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典故之一。
- 1 -。
三国演义中的3个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3个故事故事是历史传承的主要途径,故事取材于历史,而将历史故事运用于中学教学中又具有其独特的真实性、趣味性、针对性和教育性特点,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三国演义中的3个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3个故事1:孙坚金蝉脱壳避险董卓废杀少帝,擅立献帝,自己专制朝政,引起朝臣和各地豪强的共愤。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各州郡纷纷起兵反对董卓,共推出身世家大族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
这时,威名素着的长沙太守孙坚也举兵参加了讨卓联盟,并被盟主袁绍任命为讨卓联军的先锋。
孙坚率军在汜水关前旗开得胜,杀败董卓部将胡轸。
初尝胜果后,孙坚即屯扎部队于梁东,进行休整。
同时派人向袁绍报捷并向联军粮草官袁术处催粮。
袁术是袁绍从弟,是一个志大才疏且嫉贤妒能之人。
其部下谋士见孙坚前来催粮,便为袁术出谋划策说:“孙坚乃江东猛虎,若攻破洛阳,杀了董卓,犹如除狼而得虎。
今不发粮草给他,其军必败。
”这一建议正中袁术下怀,他便故意不发粮草给孙坚军。
孙坚军中缺食,自然慌乱起来。
细作侦知这一情况后,迅即报知汜水关董卓大将华雄。
华雄便采纳了李肃的计策,决定夜袭孙坚军营。
当夜,月白风清,华雄与李肃兵分两路突入孙坚营中。
孙坚部队措手不及,乱作一团,被杀得大败。
孙坚与部将祖茂破重围,纵马而逃。
华雄带领部下兵马紧迫不舍。
孙坚连发箭,都被华雄躲过,再发第三箭时,因用力过猛而拽断了弓,得弃弓纵马落荒而逃。
由于孙坚头上戴着赤帻(红色头巾),光下十分醒目,很好辨认,所以他跑到哪里,华雄就带领部追到哪里。
危急中,孙坚的部将祖茂为了保护孙坚,便让孙坚脱下赤帻,换上自己的头盔。
而由自己戴上孙坚的赤帻。
然后,二人分路而逃。
华雄及其部下只瞄准戴赤帻的追赶,于是孙坚得以脱险。
而祖茂为了引开追兵,拼命向前跑,见敌人快要追上,他便将赤帻挂于人家未烧尽的庭柱上,自己躲于树林中。
华雄率领追兵远远望见赤帻,因畏惧孙坚英勇而不敢近前,只远远用箭乱射。
射了一回,不见动静,方知是计,遂向前取下赤帻。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有关《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之宝。
作者用宏阔有致的笔触描写了蜀魏吴三国相争、兴衰存亡的一百多年历史过程。
其中的经典故事更是数不胜数。
1、草船借箭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
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
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士兵和草把子。
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
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
天还没亮,诸葛亮便下令开船,并让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召弓弩来向船射箭。
于是船两边都插满了箭。
诸葛亮下令回去,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
就这样,10万支箭“借”到了手。
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2、赵云单骑救阿斗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前来报仇。
刘备的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
赵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断墙后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
糜夫人说:"见到将军阿斗有救了,我死而无恨!"说完,趁赵云不注意跳井身亡。
这时曹兵向这边杀来,赵云含泪推倒土墙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冲。
曹将杀来,战三回合,被赵云杀死。
没走多远,又碰上曹将张镉,战十余回合,赵云夺路而走,不料连人带马落入陷阱。
张镉挺枪来刺,忽然赵云的马平空一路,跳出陷阱,张镉吓得一个劲后退。
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
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
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连杀50员曹将,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
3、火烧赤壁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妄想一举消灭刘备,同时吞并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区,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抗曹。
双方在赤壁(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相遇。
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会水战,初战失利,于是曹操退驻江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三国演义中的三个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三个故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其中三个故事尤为经典,分别是“三顾茅庐”、“借东风”和“火烧连营”。
这三个故事不仅展现了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也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英雄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首先,我们来说说“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当时,刘备正在寻找贤才来辅佐自己,他听说荆州的名士诸葛亮才华横溢,便决定亲自前去拜访。
然而,诸葛亮深居简出,不愿轻易出山。
于是,刘备三次前去拜访,终于打动了诸葛亮的心,使其答应出山辅佐自己。
这个故事展现了刘备不畏艰险,为了国家大业,不惜三番五次拜访,最终感动了诸葛亮,也展现了诸葛亮的深藏不露,不轻易出山的性格。
其次,我们来说说“借东风”这个故事。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大军被孙刘联军打得节节败退,孙权军准备借东风火攻曹军。
然而,东风迟迟不起,曹军防备森严,火攻难以实施。
此时,周瑜便设计借东风,以借箭为名,派遣小船前去索要东风,最终成功引起曹军的怀疑,使得东风起了,火攻得以成功,曹操大军覆灭。
这个故事展现了周瑜的智谋和孙刘联军的团结一致,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最后,我们来说说“火烧连营”这个故事。
在三国时期,孟获联合南蛮,袭击了刘备的军营,刘备的军队陷入了危机之中。
此时,赵云奋勇出战,火烧南蛮军营,大获全胜。
这个故事展现了赵云的英勇无畏,以及刘备军队的团结一致,最终成功击退了南蛮军队。
三国演义中的这三个故事,无论是刘备的求贤若渴,孙刘联军的智谋战术,还是赵云的英勇无畏,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豪杰,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遗产,永远流传下去。
关于三国的历史故事

关于三国的历史故事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创造了著名的三国演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争频繁,英雄辈出。
以下是关于三国的一些历史故事。
一、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义,共同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这三位豪杰在桃园结义后,开始了他们共同征战天下的历程。
二、三英战吕布在虎牢关下,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合战吕布,虽然吕布武艺高强,但最终还是被三英击败。
这一战让三英名声大振,也展示了团结的力量。
三、温酒斩华雄关羽在温酒未冷的时间内斩杀了董卓手下大将华雄,展现了关羽惊人的武艺和胆识。
四、三气周瑜周瑜为了夺取荆州,数次与诸葛亮斗智,但每次都输得一败涂地。
最终,周瑜在三次失败后气愤而死,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
五、草船借箭诸葛亮用智谋在草船上借得了曹操的十万支箭,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
六、火烧赤壁周瑜采用黄盖的计策,在赤壁以火攻打败了曹操的水军,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七、单刀赴会关羽为了荆州之事,单刀赴会与鲁肃谈判,最终成功夺回了荆州。
八、水淹七军关羽在樊城之战中,利用天时地利,水淹曹操七军,大获全胜。
这一战进一步巩固了蜀汉的地位。
九、七擒孟获诸葛亮南征,采用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擒七放孟获,最终使孟获心悦诚服,平定了南方的叛乱。
十、空城计诸葛亮在失街亭后,采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
这一计策展现了诸葛亮的胆略和智慧。
十一、苦肉计黄盖为了配合赤壁之战,采用苦肉计诈降曹操,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二、借东风诸葛亮巧借东风,助周瑜火攻曹操水军,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以上是三国时期的一些著名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三国英雄们的智勇双全和英勇善战,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社会矛盾。
这些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广泛传播和传承。
三国有哪些故事

三国有哪些故事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一部长篇战争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之一。
该小说以公元184年到280年的三国时代为背景,描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和动荡时期的故事。
一、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也是著名的历史事件之一。
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0年,是刘备与曹操之间的一次决战。
刘备率军与曹操进行了数次激烈的交战,最终以曹操获胜告终。
这场战役的结果对于整个三国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标志着曹操的崛起。
二、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刘备与孙权联军对抗曹操的一场重大决战。
刘备与孙权成功组成联军,利用火攻战术,在赤壁一役中击败了曹操的大军。
赤壁之战被公认为中国军事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和感人的章节之一。
三、东吴孙权称帝公元229年,孙权选择在吴国称帝,建立了吴国的政权。
孙权是孙策的弟弟,他接手吴国后,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和军事行动,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将吴国发展为一个繁荣的国家。
孙权的称帝也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了三国时期。
四、赵云单骑救阿斗赵云单骑救阿斗是《三国演义》中一段非常著名的故事。
阿斗是刘备之子,曹操曾多次企图夺取他以达到控制刘备的目的。
在赤壁之后,刘备与曹操的对峙持续了很长时间。
赵云在一次战斗中发现阿斗被曹操的追兵围困,他冒着生命危险,一骑当先地突破敌军,将阿斗护送到刘备的军队中。
这个故事展现了赵云的忠诚和勇敢,也体现了三国时期战争中个人英雄主义的精神。
五、卧龙诸葛亮诸葛亮是刘备的重要谋士,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他以智慧和才华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并成为蜀国的重要官员。
他的智谋和计划在三国时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使蜀国能够与曹魏和东吴抗衡。
他的形象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之一。
结论: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与冲突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里发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和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在《三国演义》中被广泛描述,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的著名故事

《三国演义》著名故事1、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从此三人开始行走天下。
2、三英战吕布:刘备有心抱负于天下,关羽、张飞二人各自身怀绝技,一直未得到展示,此前唯有关羽斩杀华雄初显本领。
袁绍派出八路诸侯前往虎牢关迎敌,曹操引军于两关之间接应。
吕布出战英勇无敌,刺死方悦、穆顺,砍伤武安国,又战败公孙瓒。
张飞按捺不住,挺矛出战,与吕布酣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
关羽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
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未能战败吕布。
刘备举着双股剑,也来助战,兄弟三个围住吕布,四匹马就像走马灯一样厮杀在一起,吕布终于抵挡不住,败回虎牢关。
3、辕门射戟:袁术率军攻打徐州,袁术写信给吕布,许诺送上二十万斛大米,诱使其袭击下邳,袁术因此打败了刘备,占领了徐州广陵等地。
为了夺取徐州,袁术又煽动吕布部将郝萌发动兵变,但在吕布大将高顺及时平定了郝萌的叛乱,为此,袁术害怕吕布危害自己,就为儿子向吕布女儿求婚,吕布答应了,解除后顾之忧后,袁术再次将剑锋指向刘备。
4、千里走单骑:关羽辞别曹操,追赶甘、糜二夫人车仗,廖化护送二位夫人来到,关羽施礼拜谢。
东岭关前,守关将孔秀向关羽索取丞相关文。
关羽告之行时匆忙,不曾讨得,孔秀列兵关前,不容过关。
关羽大怒,跃马只一回合,斩孔秀于马下。
兵士个个目瞪口呆,关羽让其传语曹丞相,言孔秀意欲加害,故而杀之。
此后又连斩洛阳太守韩福、守将孟坦、汜水关卞喜、荥阳太守王植、滑川守将秦琪等六将,夺得船只渡河。
船头冲波斩浪,关羽立于船头,望着滔滔河水,回想一路艰辛险阻,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眼角内滚出几滴泪水。
5、三顾茅庐:刘备拜徐庶为军师。
徐庶助大破八门金锁阵,取得樊城。
曹操大惊,用程昱之计将徐母接到许都,徐庶得知后被迫辞别刘备。
三国演义的三个故事

三国演义的三个故事纵观历史传承,每一历史事迹无一不是通过历史故事源远流长,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三国演义的三个故事。
三国演义的三个故事之1:舌战群儒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
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但被诸葛亮驳斥。
之后,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三国演义的三个故事之2:赤壁大战曹操大军征吴,准备一举吞灭江东。
诸葛亮说服东吴群臣,孙、刘联合抗曹。
周瑜利用曹操说客蒋干,行使反间计,又让黄盖用苦肉计诈降,乘风放火,烧尽曹军船只。
曹操弃军退走,沿路又被孙、刘两军袭击,八十三万大军只剩下几百人马。
周瑜和诸葛亮运用计谋,以劣势兵力击败了优势曹军,取得空前的大捷。
三国演义的三个故事之3:长坂坡赵子龙单骑救主——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前来报仇。
慌乱中,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
赵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找到糜夫人母子。
趁赵云不注意跳井身亡,这时曹兵杀来,赵云含泪推倒土墙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冲。
曹将杀来,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
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之后,曹军蜂拥而来,张飞在长坂坡误解赵云已经降曹,后经解释解去疑惑。
张飞独挡曹军,命手下在桥后砍倒树木绑在马后往来奔驰作疑兵之计,飞在桥上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
曹军闻之,尽皆股栗。
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今日相逢,不可轻敌。
”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
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
操便回马而走。
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时期的三个故事三国时期是曹操、刘备、孙权三大政治集团鼎足而立、裂土而治的一个历史时期。
那你知道三国时期的三个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三国时期的三个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时期的三个故事:阆中张飞庙张桓侯祠,俗称张飞庙,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阆中市古城区西街,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
因张飞死后,追谥为桓侯,故名。
张飞,字翼德,涿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为三国时蜀汉重要开国功臣、五虎之一。
官拜车骑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
刘备平定益州后,派张飞为巴西太守,领军驻守阆中,达七年之久,为巩固蜀汉政权,保护阆中一方平安立下了汗马功劳。
章武元年,为部将范彊、张达所杀,死后葬于阆中。
“乡人慕其忠勇,于墓前建阙立庙,以礼祀之。
”自此之后,张桓侯祠屡废屡兴,历时一千七百余年。
现存的张桓侯祠为一组四合庭式明、清古建筑群,占地六千六百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二千四百多平方米。
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桓侯祠主体建筑均沿中轴线布局,由南向北主要由山门,敌万楼及左、右牌枋、大殿、后殿、墓亭及张飞墓和墓后园林组成。
山门为五开间分心造用三柱、悬山式屋顶,檐下施六铺作计心造斗拱,其交互斗和散斗均作成棱形,十分精美。
大门正中檐下悬挂著名书法家赵朴初补书的“汉桓侯祠”大匾。
两次间壁前分立北宋文学家曾巩《桓侯庙记》和清总督常明的《汉张桓侯祠》石碑。
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妆点的武将殿府肃穆、庄严,跨进大门,立于眼前的是明代所建敌万楼,楼高10余米,重檐歇山式屋顶,檐下斗拱均沿45。
出斜昂,昂嘴呈象鼻状,四根巨大的内柱均为四瓣镶嵌的梅花柱,构造精致别具匠心,檐下巨大匾额上楷书“灵庥舄奕”、“万夫莫敌”、“虎臣良牧”等,正映照了《三国志》中对张飞“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的评价,表明此楼是为纪念张飞有力敌万夫之勇而建的创意。
楼左、右两边木牌枋一座与厢房相连,明间檐下斗拱叠磊,构造精巧,次间分别镶嵌着明成化年间知府李直的《桓侯灵异记》和《车骑张桓侯祠》石碑两通。
穿过敌万楼后三十多米的小广场,面阔五间、宽22米的大殿矗立在两米高的石砌台基之上,气势雄伟。
中间五级踏道直上大殿,踏道两侧和明阶前的石栏,雕刻着形态各异的石狮、花卉、走兽图案,装饰古仆典雅。
仰视殿内头戴王冠,手捧玉笏,端坐于神龛之内的张飞塑像竖眉瞠目,不怒而威。
巨钟、战鼓、铁鞭、蛇矛分别于左右两壁,气氛肃穆,威武。
大殿后有廊道与后殿,墓亭相连,两侧百年丹桂、鱼池与后殿室内书画相映,宁静幽雅,墓亭前两根浮雕云龙石柱,工艺精湛,亭内起一石券,内塑雄壮威猛的张飞武官像。
像后有桓侯神道碑与张飞墓相接,墓座北向南,呈椭圆形,东西宽25 米,南北长42米,封土堆高8米,冢上林木葱笼,古树参天,墓左后侧为两千多平方米的园林,园内花草繁盛,竹木成荫,乃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祠内还有众多的历代名人碑刻匾联,陈列有武后铜钟等1000余件历史文物,展示了阆中几千年厚重的文化积淀。
汉桓侯祠布局严谨,构造别致,既有雄伟壮观的气势,又幽雅精美,是一处重要的三国文化遗迹,游客络绎不绝。
目前,她正以自己独有的娇姿,喜迎四海宾客的到来。
三国时期的三个故事:龙洲与九龙桥传说传说关公归天以后,作了荆州的守护神,保佑一方平安。
有一天,关公奉玉皇大帝之命回天庭议事,返回荆州时,见江边跪了一大排老人和妇女,摆着香案,面向江水磕头。
关公落下祥云,心想俺去天庭不过三日,荆州发生了何事?于是他摇身一变,化着一位过往客商,来到江边。
他向一位老翁问道:“老人家,近来风调雨顺,您们摆香案为何?”老翁打量一下客商打扮的关公,叹了口气说道:“客官有所不知,原先这大江水道宽阔,东连吴越,西通巴蜀,来往船只,畅行无阻。
可是最近几年,天天翻船,船毁人亡,不知何故。
老朽的儿孙和这些乡亲的家人,都在这江上行船,特祈求上苍保佑。
”关公听了,说道:“人间竟有这等怪事,待俺去查个明白。
”说完,化作一阵风不见了。
老翁大吃一惊,心想今日遇到神仙,百姓有救了。
于是又点起香,对天祈祷。
常言道,天上一日,人间三年。
关公去了几天,怎么不生变故?他立即唤来土地神,问道:“大江之上,一向平安,今有何方妖魔在此作怪?”土地神答道:“大仙息怒,此乃东海龙王敖广所为。
欲知详情,请听小神一一道来。
”原来东海龙王敖广世居东海,仗着兵多将广,深居龙宫,时常兴风作浪,危害一方。
有一天,敖广把九个弟弟叫来,对他们说:“我们兄弟十个,挤在东海,地盘太小。
为兄想西去大江,把云梦、洞庭二泽抢占过来,大家意下如何?”敖广的这九个弟弟都还在修炼,一般只有500年道行,听大哥说要去内湖,随声附和道:“一切听兄长安排。
”这一天,他们逆水而上,来到荆州西面这段宽阔的江里,安营扎寨。
他们10条龙在水里翻腾,闹得江面无风也有三尺浪。
过往的船只,稍不小心就会被浪涛掀翻。
老二老三是乌龙,他们觉得这样还不过瘾,就从三峡衔来巨大的石块,放在江心。
那些过往的木船,一碰到石头,船底撞个大洞,很快下沉。
这两条乌龙就用此法,天天寻开心。
因此,这里天天都有船沉没、颠覆。
长江水神见他们胡闹,就去规劝他们,可他们人多势众,说也说不过,打也打不赢。
敖广指着水神的鼻子说:“别看你是神仙,你是管水的,管不着爷们!”水神无奈,只好忍气吞声地走了。
关公听了土地神的这番话,不觉怒火中烧。
他手提降龙宝剑,来到江里,大声喊道:“敖广出来答话!”敖广听到喊声,心想谁敢直呼我龙王的名讳,真是胆大妄为。
他顺着声音找来,只见关公站在面前。
敖广一见,忙说:“火龙星君,叫本王何事?”关公见龙王这种傲慢的样子,气恼地说:“尔等不在东海好生修行,却跑到大江胡闹,该当何罪?”敖广冷笑一声,说道:“你是天上的龙神,我是水下的龙王,你我敲锣卖糖,各管一行,劝你休管闲事,免得伤了和气。
走吧,本王告辞了!”关公一听,火冒三丈:“你这不知好歹的妖孽!尔等犯了天条,快跟我去天庭受审!”敖广的九个弟弟,除了老幺以外,全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火龙星君有何能耐,敢拿我等问罪。
你多管闲事,先斩了你再说!”龙王仗着人多,挥动兵器,就向关公扑来。
关公一边躲避,一边大声说:“尔等休得无理!”龙王以为关公怕他们,胆子更大了,把关公逼得没有退路。
关公急中生智,跳上云头,这九条龙全部现出原形,腾空而起,紧紧追杀。
只见他们一个个张着血盆大口,舞着利爪,步步紧逼。
为了不误伤百姓,关公升到九霄云外,这九条恶龙紧跟上来,在空中翻腾。
关公忍无可忍,拔出降龙剑,向两条乌龙砍去,斩掉了他们的龙头。
这些亡命之徒,一齐围上来,关公使一个分身法,分作7个,挥剑撕杀,又斩黄、赤、绿龙6条。
最后,只剩下龙王敖广,自恃有三千年的道行,与关公斗法,结果败下阵来。
敖广自知敌不过,化着一阵清风逃遁,关公抛出降龙剑,斩掉敖广的头。
那敖广马上生了一个头,逃回东海。
关公收回宝剑,降下云头,见一条小白龙跪在地上。
他上前问道:“你怎么不回东海?”小白龙答道:“我的九位兄长违犯天条,罪有应得。
大哥敖广逃走,其余8个已死,让我来替大哥顶罪。
”关公见他心诚,便说:“那好,你把大江的航道疏通,让江上的船只平安通过,我即刻禀告玉帝,对你从轻发落。
”说完,驾祥云而去。
小白龙马上去江底清除障碍,无奈修行年代少,无能为力。
他想自己难除障碍,对不起关公,就把身体卧在这些巨石上,让船只从自己身边过。
等关公从天庭转来,小白龙已变成一条长洲。
关公把那些翻船沉船葬身江底的船工家属,安置在洲上耕种。
不论江水怎么涨,都淹不着。
人们说,这是小白龙替兄赎罪,就把这洲子叫做龙洲。
他的九个兄长的头,被关公斩掉,全落在荆州城东门外,嵌在东门桥上,被称为九龙桥。
三国时期的三个故事:魏国坐山观虎,错失良机公元221年8月,孙权派遣使者称臣于魏国,并送还荆州被关羽抓住当俘虏的于禁,朝臣皆贺,独刘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
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
因难求臣,必难信也。
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
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
”又说:“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
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
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
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于此。
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
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
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
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
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
吴亡则蜀孤。
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刘晔的建议是要从魏国趁吴蜀敌对,联合蜀夹击吴(蜀远吴近),从淮南进军,直取吴首都建业,他的分析相当正确,可称审时度势的上策,曹操生前认为统一天下必须分裂同盟,对其各个击破,曹操之所以未能完成统一天下其原因也在于吴蜀有急则相救,拥有当时天下十分之八的曹魏,正面攻击都苦无空隙,何况是有机会令孙权措手不及呢?在曹操临死前屡攻东吴抵御关羽,不得不半途而撤退,如今同盟彻底破裂反面,正有机会,两面夹攻孙权,孙权光是抵挡任何一方都勉强有困难,若是双管齐下,后果可想而知。
曹丕攻击东吴,就算不能拿下孙权,也能趁机侵占土地,反正趁火打劫,孙权无法两方同时面面俱到。
甚至于曹丕转攻汉中及益州,趁刘备东征不能兼顾,同样可占尽便宜。
应该明白没有人会无缘无故投降,当年曹操大军南下逼降,孙权尚且拒绝,曹丕还未发兵,孙权今日却主动求降,其中必有缘故。
刘晔就因此分析,孙权外有刘备强敌来袭,又恐怕被曹丕乘机攻击,因此派遣使者送于禁等人返回曹丕,卑辞奉章,一来可以防止曹魏发兵攻击,二来还可假借曹魏的援助,不但可疑惑刘备,还可安定吴境军民。
因为吴蜀二小国互相救援,曹魏并无机会下手,现在二国互斗,在蜀攻击吴境时,不如曹魏也同时发兵攻击,不出十天,吴国就可灭亡。
吴国灭亡后,蜀国势力孤单,也不会支持太久。
但是曹丕却以:“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的说法拒绝了,其实在三国鼎立的形势下,其余军阀势力已经尽被三家兼并,三角力量处于均衡,即使孙权真心称臣,也不会在引来“其他的势力”来投奔,他企图坐收渔人之利,等到只剩下一国,再轻易除之,这种中庸的做法,正好落入吴国计谋的圈套。
(吴国称臣非真心,受形势所逼迫,目的在于争取魏国的军事援助,从而孤立蜀军,恢复荆襄之战时的友好2对1局面,即使这策达不到,也要争取魏国保持中立,避免两面作战的窘境)两国互相残杀后得渔翁之利的想法,也要抓准时机,因为后续的发展变化多端,太过固执就会错失良机。
万一吴蜀相争,两国皆存,那么曹丕要攻那一国?万一吴蜀相持的时间很长(确实很长,夷陵之战长达1年1个月),曹魏是否被迫无限期的等下去?万一吴蜀和解,两国联盟攻曹(后来确实和解了),曹丕会不会悔不当初没动手呢?万一吴蜀相争后,军力迅速回复,曹丕再出兵时,吴蜀已严阵以待,曹丕又要如何应付呢?吴、蜀阻穴之虎也,胜者张势,败者阻险,桀骜不逊依靠天险抗拒中原,机不可失!乘隙握机,是军事决策积极谋求的时间度,但实际作战中,对隙和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曹丕与刘晔对时势的认识刚好相反,曹丕审势不明,见机不深,对时势军事方针的分析极为错误,待事过境迁,黄初5年似乎醒悟,亲自出征讨伐吴国,但为时以晚,劳师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