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第一章:大众传播学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重要性1.2 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大众传播的定义和基本要素分析大众传播的特点,如普遍性、单向性、非互动性等1.3 大众传播的类型和功能了解不同类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广播等掌握大众传播的功能,包括信息传递、社会监督、文化传承等1.4 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包括制作、传播和接收环节掌握大众传播的效果,如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社会效果等第二章:大众传播媒介2.1 报纸媒介了解报纸媒介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方式掌握报纸媒介的历史和发展趋势2.2 电视媒介了解电视媒介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方式掌握电视媒介的类型和节目制作流程2.3 广播媒介了解广播媒介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方式掌握广播媒介的类型和节目制作流程2.4 新媒体与数字传播了解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掌握数字传播的技术和影响,如网络传播、移动传播等第三章:大众传播的内容与形式3.1 新闻报道了解新闻报道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和报道形式3.2 广告与公关了解广告和公关的定义、特点和目的掌握广告和公关的创意策略和传播方式3.3 娱乐与文艺了解娱乐和文艺节目的定义、特点和形式掌握娱乐和文艺节目的制作流程和传播效果3.4 舆论监督与社会责任了解舆论监督的定义、特点和意义掌握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舆论监督的功能第四章:大众传播的受众4.1 受众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受众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如多样性、选择性、互动性等4.2 受众的行为与心理了解受众的接收行为和信息处理过程掌握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态度形成机制4.3 受众研究的方法与意义掌握受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工具理解受众研究对媒体传播的重要性和指导作用4.4 受众定位与传播效果了解受众定位的定义和意义掌握传播效果的评估方法和提高传播效果的策略第五章:大众传播与社会5.1 大众传播与社会关系了解大众传播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掌握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如舆论引导、社会监督等5.2 大众传播与culture了解大众传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掌握媒体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功能,如流行文化、传统文化等5.3 大众传播与公共事务了解大众传播在公共事务中的角色和作用掌握媒体公共事务报道的规范和责任5.4 大众传播与全球化了解大众传播与全球化的相互影响掌握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体传播趋势和挑战第六章:传播理论与模型6.1 传播学基本理论掌握传播学的四大基本理论:香农-韦弗模型、人际传播理论、编码-解码模型、社会构建主义。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第一章:大众传播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

2. 掌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

3. 理解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和功能2.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3.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4. 大众传播与社会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和功能2.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3. 大众传播与社会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具体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大众传播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具体案例。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章:大众传播媒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

2. 掌握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理解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2. 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3.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大众传播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2. 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3. 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

2. 比较法:比较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

3. 比较:分析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 案例分析:分析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媒介技术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第三章:大众传播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内容的种类和特点。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

这样,在面对消费者时,纽崔莱品 牌旗下琳 琅满目的产品线就以四份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 让消费者喜闻乐见的“营养 套餐”呈现在市场上, 将同一品牌的系列产品变得更有针对性。 (2)品牌的推广与宣传 从 2000 年开始,安利不惜重金为纽崔莱做连珠 炮式的奥运营销活动。连续两届成 为奥运会中国 代表团的唯一专用营养品。现在的纽崔莱不仅仅 奥运运动员的指定营养品,更是 NBA 中国市场合 作伙伴,和运动员的指定营养品。从 2001 年至 今,安利纽崔 莱先后邀请国内外许多优秀运动员 担任品牌形象代言人, 从最早开始的邀请 “跳 水皇后” 伏明霞,田亮,刘翔等奥运冠军作为纽 崔莱的产品形象代言人,宣传和诠释纽崔莱“营 养、运动、健康”的品牌形象
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 即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方面讨论大众传播对于社 会的影响。 ①.政治体制决定了大众传播的体制,反过来大众传播对于维护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促进社会民主化的发展、参与政治决策、 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②.大众传播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其本身就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 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社会文化系统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功能,它提 供了维护社会系统稳定的共同的价值观,并使社会的规范秩序 合法化。大众传播正是这种文化价值观的最佳载体,并且通过 大范围的持续传播,将大众文化的影响发挥到了极至。
3.安利(中国)大事记 1995 ● 正式开业前,公司用了三年时间进行工厂建设。 ● 1995年,安利(中国)开业,在广东及福建两省 七个城市营运,拉开了在中国耕耘发展的序幕。 ● 首批推出5款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1996 ● 安利上海分公司开业,业务拓展至华东地区,公 司年销售额达9亿元。 1997 ● 雅姿?系列美容化妆品进入中国市场。 ● 在曼谷举办首次海外研讨会。 1998 ● 积极应对4月份国家发布的传销禁令,在停业3个 月后获批以“店铺+雇佣推销员”的方式重新开业。 ● 纽崔莱?系列营养保健食品在中国上市。由于禁 令影响,公司当年销售额为3亿元。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

早期的农牧社会以物质为核心,衣食足、仓廪实成为社会生活的基 本内容,而那时的战争就是攫取物质财富。后来的工业社会转而以 能量为核心,没有热能、电能、原子能,没有蒸汽机、发电机、柴 油机以及相关的煤炭、石油等,工业社会就无法运转,所以这时的 战争首先得控制能源,控制了能源就控制了整个社会的生命线。如 今的信息社会则又开始以信息为核心,人们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活 动全都围绕信息而展开,一切都是信息,一切为着信息,对现代人 来说最致命的就是没有信息或信息不灵,无怪乎海湾战争、科索沃 战争都把摧毁对方的通讯设施作为首要目标。从这个视角看,大众 传播的兴起又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在信息社会里,各种信息的 传布与流通,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报刊、书籍、广播、电 视、网络等都成为信息社会的基础构成,科索沃战争期间,西方不 惜践踏自己一向标榜的所谓新闻自由原则,而悍然轰炸南联盟国家 电视台,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其原因也在于此。
而其实这跟朝三暮四、暮四朝三的耍猴把戏没什么两样。 而其实这跟朝三暮四、暮四朝三的耍猴把戏没什么两样。因为说到 宣传也好,传播也罢,都不可能是中性的, 底,宣传也好,传播也罢,都不可能是中性的,都不可避免地体现 着某个集团的意志或利益。拿北京申奥成功这件事来说, 着某个集团的意志或利益。拿北京申奥成功这件事来说,我国媒体 的传播宣传和美国媒体的传播宣传就大相径庭 宣传和美国媒体的传播宣传就大相径庭。 的传播宣传和美国媒体的传播宣传就大相径庭。北京申奥成功的第 二天,美国媒体几乎都以同一个腔调报道说: 二天,美国媒体几乎都以同一个腔调报道说:尽管国际社会强烈谴 责中国的人权状况, 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还是给了北京 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还是给了北京… 责中国的人权状况,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还是给了北京 …这是新闻传播呢,还是政治宣传呢﹖好了,我们还接着说拉斯韦 这是新闻传播呢, 这是新闻传播呢 还是政治宣传呢﹖好了, 除了1927年出版的《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 1927年出版的 》,拉斯韦尔对 尔。除了1927年出版的《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拉斯韦尔对 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就是194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194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 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就是194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 《传播在人类 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在传播研究的历史上, 》。在传播研究的历史上 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在传播研究的历史上,这篇东西是个里程 它有两点突出的理论贡献, 碑,它有两点突出的理论贡献,其一是提出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 关于传播活动的运行模式, 的、关于传播活动的运行模式,其二是围绕这个模式勾画了一个具 有普遍适用性的、关于传播研究的关注范围。不妨说, 有普遍适用性的、关于传播研究的关注范围。不妨说,前者揭示了 传播实践的总体规律,后者提供了传播研究的核心体系。 传播实践的总体规律,后者提供了传播研究的核心体系。

大众传播学——第七章(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学——第七章(传播媒介)
他们对当时当地的各种传播媒介进行了详尽的内容分析 ,确定 了媒介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轻重次序 ,这就是媒 介的议程 。然后 ,又对一百名随机选出的当地居民进行访问,
请他们列举出自己所认为的与竞选运动有关的重要问题 ,并根 据问题的重要程度排个先后次序 ,这就代表公众的议程 。最后, 把两者进行比较 ,就可以看出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的相关程度。 得出的结果是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67 ,这就说明:在特写 的时间与地点 ,公众谈论的问题正是媒介突出的问题 ,而公众 视为最重要的事情也正是媒介最强调的东西。
工作性传播由于带有任务的成分在内 ,对参与传播的人的身心 来讲都是不愉快的 ,所以斯蒂芬森称工作性传播为“传播—— 不快 ” 。举例:如教师布置“课程论文 ”评比。 相反 ,游戏性传播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目的 ,仅仅是寻开心 ,参 与者传播的人总是轻松愉快的 ,所以他称游戏性传播为“传播 ——愉快 ”。比如:聊天、看电视娱乐节目。
3 、媒介环境: 包括媒介事件和媒介人物 。大众媒介所描述、所传 播的事件通称为媒介事件 ,媒介事件不是事件本身 ,而是对事 件的描述 ,是现实事件的影像 ,媒介事件与事件本身的关系正 如一个人的照片和这个人本身一样 ,我们经常通过一个人的照 片去认识这个人 , 同样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是通过媒体事件 去认识世界 。媒介人物也是如此 ,没有几个人能直接接触实际 中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人们所见所知的不过是经过媒介折射的 现实人物的影像。
· (三) 媒介的隐性功能
1 、媒介的显性功能: 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提供娱乐 除此之外 ,媒介还具有隐性功能 , 隐性功能是指难以感知、隐 约难辨的功能。
2 、媒介的隐性功能: 表现为建构“媒介环境 ”。当今世界早已变 得无比庞杂 , 由于人的精力有限 ,所以我们不可能事事都能亲 身经历 ,我们往往是通过大众媒介的报道去间接地感知世界, (举例: 某新闻报道)“我们接触不到世界本身 ,看到的是被 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 。”这个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 过的世界就是媒介环境。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大规模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在大众社会中,信息如何通过各种传媒渠道传播给广大受众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所产生的效果。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涉及信息传播的过程、媒介的角色和影响等方面。

首先,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传播过程中的源-信道-受众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传播过程从信息源开始,经过不同的信道传递给受众,受众对信息进行接收和理解。

信息源是信息产生的地方,比如媒体、机构和个人等;信道是信息传播的途径,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受众是接收信息的人群,包括大众和特定的群体。

这个模型强调了信息传播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不同环节会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其次,大众传播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是媒介的作用。

大众传播学研究了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媒介可以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同时,媒介也具有选择性,能够通过选择报道的内容、形式和语言等,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编辑,从而影响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评价。

此外,媒介还可以通过社交影响、设置议程和引导观点等方式,对受众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

因此,媒介在大众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还包括传播效果的研究。

大众传播学关注的是信息传播的结果和效果。

通过研究传播的效果,可以了解受众对信息的接收、理解和反馈情况,以及信息对受众的影响和改变。

传播效果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如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研究传播效果有助于了解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机制,对媒介的发展和改进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还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因素。

大众传播学认为,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效果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信仰体系、知识水平、媒介环境等。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对信息的传播和接受产生差异性影响,因此,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影响对于理解信息传播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传播过程的源-信道-受众模型、媒介的作用、传播效果的研究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大众传播学课程

大众传播学课程

大众传播学课程大众传播学课程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大众传播现象的学科。

它涉及到广告、公关、媒体、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等诸多领域。

本文将从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理论模型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群体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信息在大规模人群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这种传递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研究大众传播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信息如何从传媒到受众,以及受众如何接受和解读信息。

二、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媒体、受众和传播内容。

媒体是信息传递的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受众是接受和解读信息的个体或群体,他们的特征和行为对信息的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

传播内容是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新闻、广告、宣传等。

三、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线性模型、双向模型和多向模型。

传统线性模型认为信息是从媒体传递给受众,受众passively 接受信息。

双向模型强调受众的反馈和互动,认为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多向模型则更加关注受众的主动参与和社交媒体的影响。

四、大众传播学的实际应用大众传播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

广告是大众传播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通过研究受众的需求和心理,设计有效的广告策略。

公关是另一个重要领域,通过研究受众的态度和反馈,制定有效的公关策略。

社交媒体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领域,大众传播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交媒体对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影响。

总结:大众传播学课程涉及到广告、公关、媒体、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等诸多领域。

通过研究大众传播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信息如何从传媒到受众,以及受众如何接受和解读信息。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媒体、受众和传播内容。

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线性模型、双向模型和多向模型。

大众传播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包括广告、公关和社交媒体等。

通过大众传播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传播环境中的挑战。

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

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

大众传播学(Mass Communication)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的是大规模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在社会上的信息传递过程和影响。

在大众传播学中,有两个主要方向:传播学原理和传播学教程。

传播学原理(Principl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传播学原理主要研究大众传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包括以下内容:
传播过程:研究信息是如何从发送者传递给接收者的,包括传播源、传播通道、受众等要素。

传播效果:研究大众传播对受众行为、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媒介理论:研究不同传播媒介的特点、功能和作用,以及不同媒介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社会影响:研究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传播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传播学教程(Mass Communication Course):
传播学教程主要是传播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对大众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性学习和掌握。

传播学教程通常包括以下主题:
传播学基础:介绍传播学的概念、历史发展和主要理论。

媒介与社会:研究媒介的演变、媒介与社会关系,媒介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

媒介内容分析:研究新闻、广告、娱乐等媒介内容的制作、传播和解读。

受众研究:研究受众的特点、需求和反应,探讨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解码过程。

新媒体与数字传播:研究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以及数字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和教育涉及广泛,与现代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深入理解大众传播学原理,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对于正确理解信息传递和社会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学1.人类传播的几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数字传播时代)2.大众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即传播)就是其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是在传播学一般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系统的大众传播(包括现象、规律与问题)所做的集中探讨3.四大先驱1、拉斯韦尔 (1902-1978,Harold Dwight Lasswell)政治学领域专家1927《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为传播学奠基之作对传播学的意义:5W 理论Who——传播主体——控制分析Says What——传播内容——内容分析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媒介分析To Whom——传播对象——受众分析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效果分析亚里斯多德《修辞学》——三要素理论:说话人——说话内容——听话人拉斯韦尔对人类传播活动功能的概括:“环境监督、社会协调、文化传承”赖特补充——“提供娱乐”拉斯韦尔对社会结构的看法:“设法保持内部的平衡,用这种平衡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

这种内部平衡的机制作用的发挥就依赖于传播功能的实现。

社会结构包括那些用来支持整个社会体系的传播。

”提供了传播研究的方向与典范。

2、卢因(Kurt Lewin,1890-1974,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A:团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研究个人在团体中的行为表现:B=f(PE)贡献:“群体传播”一节介绍B:"把关人"理论(gatekeeper)把关即控制,执行把关行为的人就是把关人。

3、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ferld,1901-1976,以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而著称的社会学家。

)对大众传播学的贡献:A.两级传播理论(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信息——意见领袖——大众information--opinion leader--mass)1940,美国总统大选的社会调查1948,《人民的选择》认为大众传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人际间的影响。

意见领袖的作用大于大众媒介。

B.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改进: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4.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社会心理学家)以探讨社会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而闻名。

态度(ABC,即知、情、意)开创了传播学的效果分析领域4.主要奠基人: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1988)传播学集大成者1984《传播学概论》在华翻译出版(1)在美建立了最早的传播学研究与教学基地,使传播学得以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2)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的后继者;(3)著作影响甚大《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1964)《男人、女人、讯息、媒介:人类传播概论》(1982)5.两大学派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好得很——默认现实、不加反思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糟的很——怀疑、冷静、忧患1、两大学派的由来与立场1)社会条件与文化背景科学主义:科学-进步-发展人本主义:精神-价值-人性2)直接来源:三大来源西方马克思主义1937,《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领袖霍克海默著)2、两大学派的差异与比较1)研究问题不同;2)研究方法不同;3)对现有政治经济秩序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的倾向性不同。

——D.W.斯迈司(加,批判学者)分别对应: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立场。

经验学派的特征批判学派的特征经验的批判的定量的思辨的功能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实证的广泛联系的注重效果研究注重控制分析传播学两大学派的特征与差异是什么?6.5W理论7.“把关人”理论1.符号符号的定义符号”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

(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要素。

)1.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1.人内传播概念也称自身传播、自我传播、内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各种人类传播的基础。

2.人际传播又称人际沟通。

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主体。

人际传播的两种方式A.面对面的交谈 Face to Face直接:点——点B.通过中介进行的信息沟通,如电话交流、电报、信件等。

间接:点——中介——点4.群体压力与从众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会发生少数服从多数的现象。

即“从众”。

)群体压力在传播中的两个作用:A.控制群体内部的信息流动,使之朝着有利于群体目标的方向运行;B.抗衡群体外部的信息干扰,使之对群体及其成员发生尽可能小的影响。

1.大众传播的起源的三种观点A. 始于15世纪中叶,标志——德工匠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成功印制了第一批<圣经>,是为“大众传播的开始的日子。

”——施拉姆P103B.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出现,形成了第一种真正的大众媒介,标志着大众传播的起点形成。

C.20世纪20年代年代广播兴起标志着大众传播的产生。

2、赖特的“四功能说” P101A.环境监视B.解释与规定——“社会协调”C.社会化功能——传承社会遗产D.提供娱乐正面功能与负面功能3.施拉姆的功能观(《人、讯息、媒介》1982)P102(1)政治功能包括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传授文化遗产等功能。

(2)经济功能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3)一般社会功能包括社会控制、传递社会规范、传递娱乐的功能。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P102-103A.社会地位赋予功能(请思考“曝光效应”的影响)B.社会规范强制功能C.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P103大众过度沉溺于现代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之中,而不知不觉丧失了社会行动力,结果只是满足于被动的知晓而缺少主动的行动。

此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功能。

麻醉功能举例比如你有去登山的想法,但是你每天都要用电脑看知乎,用电视看新闻,用收音机听电台,用手机刷微博等等,做这些事业能获得知识和信息,但做完这些事,你已经到了要睡觉的时间了,就会想”算了吧,改天再去登山“。

简单说就是现在媒介过多,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俗地来讲,受众将读书看报看新闻中的视、听、说、想等活动当做了行动的代替物。

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时间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每天在为生活做各种打算,但吃完晚饭,看完电视,读完晚报,就到了睡觉时间,一天的打算也就没有实现!这个现象就是他的“麻醉作用”!希望对你有用!5.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麻醉功能”——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现代社会是由一个“信息的大量复制”所支配的社会……使受众丧失了对重要的公共事务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日)清水几太郎大众媒介建造的“拟态环境”使受众在很多时候根据不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以为是的难以改变的刻板判断。

——李普曼6.李普曼的“拟态环境P113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李普曼 1922年《舆论学》请思考“拟态环境”下“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在网络暴力现象中的体现或运用,举例说明。

1.大众传播媒介的含义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大类型,通常简称大众媒介或媒介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

2.媒介控制(4种)政治控制社会控制受众控制内部控制受众控制(4):个人的信息反馈-----以消费者团体方式施加影响-----诉诸法律手段-----通过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P1381.“大众”的概念人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的发展,"大众社会"(Mass society)打破了以往传统社会的结构、等级秩序和价值体系,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孤立的、分散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

大众社会中大众的主要特点:规模巨大、分散异质、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

2.受众的权利P159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作为社会成员的受众在参与大众传播活动时是重要的权利主体,拥有传播权、知晓权和传媒接近权等基本权利,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得剥夺。

1、知晓权——公众有权通过大众媒介了解政府、社会变化的权利。

2、媒介接近权——受众有权接近和利用大众媒介表达自己的主张、意见,有权要求大众媒介发表其意见、广告、声明、反驳,有权要求大众媒介传播自己想要传播的有关信息。

是知晓权的补充。

3、传播权——传播权是人的基本的自然权利;是每个人的社会权利;有利于个人的个性发展与完善,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促使人类传播手段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传播权包含知晓权、接近权以及有关出版自由、通信自由、表达自由等迄今为止人类已经享有的传播权利。

3.“使用与满足”理论P165-169主要观点:受众为了满足自我的某种"需要"而接触或"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观点即"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出一个基本事实:许多受众在接受大众传播信息之前就已经具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愿望,这种愿望促使受众有选择地接收能够满足自己愿望的信息。

举例例如:影视剧“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意义:1、把受众的媒介接触看作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自主性选择的过程,有助于纠正“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2、揭示了受众对媒介使用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3、指出了大众传播受众的一些基本效用和影响。

“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1、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的作用,行为主义与功能主义色彩较浓;2、脱离传播内容的产生过程,单纯考察受众接触媒介的行为,因而不能揭示受众与媒介的多重社会关系;3、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

如何理解“受众即市场”的受众观?1.子弹论P176-177基本思想: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传播效果,其信息犹如子弹射向坐以待毙的靶子(受众),受众应声而倒,无力反抗。

理论基础——大众社会理论缺陷:过于夸大媒体的作用。

2.意见领袖P189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