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第一章:大众传播学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重要性1.2 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大众传播的定义和基本要素分析大众传播的特点,如普遍性、单向性、非互动性等1.3 大众传播的类型和功能了解不同类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广播等掌握大众传播的功能,包括信息传递、社会监督、文化传承等1.4 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包括制作、传播和接收环节掌握大众传播的效果,如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社会效果等第二章:大众传播媒介2.1 报纸媒介了解报纸媒介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方式掌握报纸媒介的历史和发展趋势2.2 电视媒介了解电视媒介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方式掌握电视媒介的类型和节目制作流程2.3 广播媒介了解广播媒介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方式掌握广播媒介的类型和节目制作流程2.4 新媒体与数字传播了解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掌握数字传播的技术和影响,如网络传播、移动传播等第三章:大众传播的内容与形式3.1 新闻报道了解新闻报道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和报道形式3.2 广告与公关了解广告和公关的定义、特点和目的掌握广告和公关的创意策略和传播方式3.3 娱乐与文艺了解娱乐和文艺节目的定义、特点和形式掌握娱乐和文艺节目的制作流程和传播效果3.4 舆论监督与社会责任了解舆论监督的定义、特点和意义掌握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舆论监督的功能第四章:大众传播的受众4.1 受众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受众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如多样性、选择性、互动性等4.2 受众的行为与心理了解受众的接收行为和信息处理过程掌握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态度形成机制4.3 受众研究的方法与意义掌握受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工具理解受众研究对媒体传播的重要性和指导作用4.4 受众定位与传播效果了解受众定位的定义和意义掌握传播效果的评估方法和提高传播效果的策略第五章:大众传播与社会5.1 大众传播与社会关系了解大众传播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掌握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如舆论引导、社会监督等5.2 大众传播与culture了解大众传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掌握媒体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功能,如流行文化、传统文化等5.3 大众传播与公共事务了解大众传播在公共事务中的角色和作用掌握媒体公共事务报道的规范和责任5.4 大众传播与全球化了解大众传播与全球化的相互影响掌握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体传播趋势和挑战第六章:传播理论与模型6.1 传播学基本理论掌握传播学的四大基本理论:香农-韦弗模型、人际传播理论、编码-解码模型、社会构建主义。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第一章:大众传播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

2. 掌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

3. 理解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和功能2.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3.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4. 大众传播与社会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和功能2.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3. 大众传播与社会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具体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大众传播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具体案例。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章:大众传播媒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

2. 掌握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理解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2. 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3.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大众传播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2. 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3. 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

2. 比较法:比较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

3. 比较:分析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 案例分析:分析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媒介技术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第三章:大众传播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内容的种类和特点。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1.人类传播的几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数字传播时代)2.大众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即传播)就是其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是在传播学一般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系统的大众传播(包括现象、规律与问题)所做的集中探讨3.四大先驱1、拉斯韦尔 (1902-1978,Harold Dwight Lasswell)政治学领域专家1927《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为传播学奠基之作对传播学的意义:5W 理论Who——传播主体——控制分析Says What——传播内容——内容分析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媒介分析To Whom——传播对象——受众分析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效果分析亚里斯多德《修辞学》——三要素理论:说话人——说话内容——听话人拉斯韦尔对人类传播活动功能的概括:“环境监督、社会协调、文化传承”赖特补充——“提供娱乐”拉斯韦尔对社会结构的看法:“设法保持内部的平衡,用这种平衡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

这种内部平衡的机制作用的发挥就依赖于传播功能的实现。

社会结构包括那些用来支持整个社会体系的传播。

”提供了传播研究的方向与典范。

2、卢因(Kurt Lewin,1890-1974,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A:团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研究个人在团体中的行为表现:B=f(PE)贡献:“群体传播”一节介绍B:"把关人"理论(gatekeeper)把关即控制,执行把关行为的人就是把关人。

3、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ferld,1901-1976,以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而著称的社会学家。

)对大众传播学的贡献:A.两级传播理论(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信息——意见领袖——大众information--opinion leader--mass)1940,美国总统大选的社会调查1948,《人民的选择》认为大众传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人际间的影响。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

这样,在面对消费者时,纽崔莱品 牌旗下琳 琅满目的产品线就以四份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 让消费者喜闻乐见的“营养 套餐”呈现在市场上, 将同一品牌的系列产品变得更有针对性。 (2)品牌的推广与宣传 从 2000 年开始,安利不惜重金为纽崔莱做连珠 炮式的奥运营销活动。连续两届成 为奥运会中国 代表团的唯一专用营养品。现在的纽崔莱不仅仅 奥运运动员的指定营养品,更是 NBA 中国市场合 作伙伴,和运动员的指定营养品。从 2001 年至 今,安利纽崔 莱先后邀请国内外许多优秀运动员 担任品牌形象代言人, 从最早开始的邀请 “跳 水皇后” 伏明霞,田亮,刘翔等奥运冠军作为纽 崔莱的产品形象代言人,宣传和诠释纽崔莱“营 养、运动、健康”的品牌形象
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 即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方面讨论大众传播对于社 会的影响。 ①.政治体制决定了大众传播的体制,反过来大众传播对于维护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促进社会民主化的发展、参与政治决策、 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②.大众传播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其本身就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 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社会文化系统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功能,它提 供了维护社会系统稳定的共同的价值观,并使社会的规范秩序 合法化。大众传播正是这种文化价值观的最佳载体,并且通过 大范围的持续传播,将大众文化的影响发挥到了极至。
3.安利(中国)大事记 1995 ● 正式开业前,公司用了三年时间进行工厂建设。 ● 1995年,安利(中国)开业,在广东及福建两省 七个城市营运,拉开了在中国耕耘发展的序幕。 ● 首批推出5款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1996 ● 安利上海分公司开业,业务拓展至华东地区,公 司年销售额达9亿元。 1997 ● 雅姿?系列美容化妆品进入中国市场。 ● 在曼谷举办首次海外研讨会。 1998 ● 积极应对4月份国家发布的传销禁令,在停业3个 月后获批以“店铺+雇佣推销员”的方式重新开业。 ● 纽崔莱?系列营养保健食品在中国上市。由于禁 令影响,公司当年销售额为3亿元。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

早期的农牧社会以物质为核心,衣食足、仓廪实成为社会生活的基 本内容,而那时的战争就是攫取物质财富。后来的工业社会转而以 能量为核心,没有热能、电能、原子能,没有蒸汽机、发电机、柴 油机以及相关的煤炭、石油等,工业社会就无法运转,所以这时的 战争首先得控制能源,控制了能源就控制了整个社会的生命线。如 今的信息社会则又开始以信息为核心,人们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活 动全都围绕信息而展开,一切都是信息,一切为着信息,对现代人 来说最致命的就是没有信息或信息不灵,无怪乎海湾战争、科索沃 战争都把摧毁对方的通讯设施作为首要目标。从这个视角看,大众 传播的兴起又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在信息社会里,各种信息的 传布与流通,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报刊、书籍、广播、电 视、网络等都成为信息社会的基础构成,科索沃战争期间,西方不 惜践踏自己一向标榜的所谓新闻自由原则,而悍然轰炸南联盟国家 电视台,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其原因也在于此。
而其实这跟朝三暮四、暮四朝三的耍猴把戏没什么两样。 而其实这跟朝三暮四、暮四朝三的耍猴把戏没什么两样。因为说到 宣传也好,传播也罢,都不可能是中性的, 底,宣传也好,传播也罢,都不可能是中性的,都不可避免地体现 着某个集团的意志或利益。拿北京申奥成功这件事来说, 着某个集团的意志或利益。拿北京申奥成功这件事来说,我国媒体 的传播宣传和美国媒体的传播宣传就大相径庭 宣传和美国媒体的传播宣传就大相径庭。 的传播宣传和美国媒体的传播宣传就大相径庭。北京申奥成功的第 二天,美国媒体几乎都以同一个腔调报道说: 二天,美国媒体几乎都以同一个腔调报道说:尽管国际社会强烈谴 责中国的人权状况, 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还是给了北京 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还是给了北京… 责中国的人权状况,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还是给了北京 …这是新闻传播呢,还是政治宣传呢﹖好了,我们还接着说拉斯韦 这是新闻传播呢, 这是新闻传播呢 还是政治宣传呢﹖好了, 除了1927年出版的《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 1927年出版的 》,拉斯韦尔对 尔。除了1927年出版的《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拉斯韦尔对 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就是194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194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 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就是194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 《传播在人类 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在传播研究的历史上, 》。在传播研究的历史上 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在传播研究的历史上,这篇东西是个里程 它有两点突出的理论贡献, 碑,它有两点突出的理论贡献,其一是提出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 关于传播活动的运行模式, 的、关于传播活动的运行模式,其二是围绕这个模式勾画了一个具 有普遍适用性的、关于传播研究的关注范围。不妨说, 有普遍适用性的、关于传播研究的关注范围。不妨说,前者揭示了 传播实践的总体规律,后者提供了传播研究的核心体系。 传播实践的总体规律,后者提供了传播研究的核心体系。

大众传播学——第七章(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学——第七章(传播媒介)
他们对当时当地的各种传播媒介进行了详尽的内容分析 ,确定 了媒介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轻重次序 ,这就是媒 介的议程 。然后 ,又对一百名随机选出的当地居民进行访问,
请他们列举出自己所认为的与竞选运动有关的重要问题 ,并根 据问题的重要程度排个先后次序 ,这就代表公众的议程 。最后, 把两者进行比较 ,就可以看出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的相关程度。 得出的结果是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67 ,这就说明:在特写 的时间与地点 ,公众谈论的问题正是媒介突出的问题 ,而公众 视为最重要的事情也正是媒介最强调的东西。
工作性传播由于带有任务的成分在内 ,对参与传播的人的身心 来讲都是不愉快的 ,所以斯蒂芬森称工作性传播为“传播—— 不快 ” 。举例:如教师布置“课程论文 ”评比。 相反 ,游戏性传播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目的 ,仅仅是寻开心 ,参 与者传播的人总是轻松愉快的 ,所以他称游戏性传播为“传播 ——愉快 ”。比如:聊天、看电视娱乐节目。
3 、媒介环境: 包括媒介事件和媒介人物 。大众媒介所描述、所传 播的事件通称为媒介事件 ,媒介事件不是事件本身 ,而是对事 件的描述 ,是现实事件的影像 ,媒介事件与事件本身的关系正 如一个人的照片和这个人本身一样 ,我们经常通过一个人的照 片去认识这个人 , 同样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是通过媒体事件 去认识世界 。媒介人物也是如此 ,没有几个人能直接接触实际 中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人们所见所知的不过是经过媒介折射的 现实人物的影像。
· (三) 媒介的隐性功能
1 、媒介的显性功能: 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提供娱乐 除此之外 ,媒介还具有隐性功能 , 隐性功能是指难以感知、隐 约难辨的功能。
2 、媒介的隐性功能: 表现为建构“媒介环境 ”。当今世界早已变 得无比庞杂 , 由于人的精力有限 ,所以我们不可能事事都能亲 身经历 ,我们往往是通过大众媒介的报道去间接地感知世界, (举例: 某新闻报道)“我们接触不到世界本身 ,看到的是被 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 。”这个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 过的世界就是媒介环境。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大规模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在大众社会中,信息如何通过各种传媒渠道传播给广大受众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所产生的效果。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涉及信息传播的过程、媒介的角色和影响等方面。

首先,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传播过程中的源-信道-受众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传播过程从信息源开始,经过不同的信道传递给受众,受众对信息进行接收和理解。

信息源是信息产生的地方,比如媒体、机构和个人等;信道是信息传播的途径,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受众是接收信息的人群,包括大众和特定的群体。

这个模型强调了信息传播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不同环节会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其次,大众传播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是媒介的作用。

大众传播学研究了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媒介可以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同时,媒介也具有选择性,能够通过选择报道的内容、形式和语言等,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编辑,从而影响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评价。

此外,媒介还可以通过社交影响、设置议程和引导观点等方式,对受众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

因此,媒介在大众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还包括传播效果的研究。

大众传播学关注的是信息传播的结果和效果。

通过研究传播的效果,可以了解受众对信息的接收、理解和反馈情况,以及信息对受众的影响和改变。

传播效果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如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研究传播效果有助于了解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机制,对媒介的发展和改进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还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因素。

大众传播学认为,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效果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信仰体系、知识水平、媒介环境等。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对信息的传播和接受产生差异性影响,因此,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影响对于理解信息传播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大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传播过程的源-信道-受众模型、媒介的作用、传播效果的研究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大众传播学课程

大众传播学课程

大众传播学课程大众传播学课程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大众传播现象的学科。

它涉及到广告、公关、媒体、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等诸多领域。

本文将从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理论模型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群体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信息在大规模人群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这种传递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研究大众传播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信息如何从传媒到受众,以及受众如何接受和解读信息。

二、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媒体、受众和传播内容。

媒体是信息传递的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受众是接受和解读信息的个体或群体,他们的特征和行为对信息的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

传播内容是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新闻、广告、宣传等。

三、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线性模型、双向模型和多向模型。

传统线性模型认为信息是从媒体传递给受众,受众passively 接受信息。

双向模型强调受众的反馈和互动,认为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多向模型则更加关注受众的主动参与和社交媒体的影响。

四、大众传播学的实际应用大众传播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

广告是大众传播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通过研究受众的需求和心理,设计有效的广告策略。

公关是另一个重要领域,通过研究受众的态度和反馈,制定有效的公关策略。

社交媒体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领域,大众传播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交媒体对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影响。

总结:大众传播学课程涉及到广告、公关、媒体、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等诸多领域。

通过研究大众传播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信息如何从传媒到受众,以及受众如何接受和解读信息。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媒体、受众和传播内容。

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线性模型、双向模型和多向模型。

大众传播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包括广告、公关和社交媒体等。

通过大众传播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传播环境中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时代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摘要:“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进入了真正的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也得到了复兴。

网络传播带来的是人类传播史上一场空前深刻的革命,它同时为“适用于满足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拓展了空间。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网络时代受众播客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将“使用与满足理论”比喻为“自助餐厅”: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将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

自助餐厅里的主角是受众,媒介只是为受众服务。

也就是说,“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受众之间的一种趋向,这一趋向的核心主张是:受众成员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即人们观看电视与电影或阅读报纸与书籍等,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的使自己的某些需求得到满足。


一、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复兴
当家用电脑开始普及,互联网成为与传统四大媒介并列的传播媒介时,这些科技进步的成果也开始进入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复兴,也正是源于互联网的发展。

托马斯·鲁杰罗(Thomas Ruggiero)认为,“在每个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初期,使用与
满足总能提供一种最前沿的研究方法”。

他提出了以计算机为中介的“提供了大量传播行为集合”的互联网的三个特性,供“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者考察:
1.交互性“极大地加强了积极地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核心概念”,因为大众传播中的交互性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传播过程中参与者能够控制和在相互交流中改变角色的程度”,它赋予受众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2.去一体化是“媒介使用者从一个丰富的菜单中选择的能力……和传统的大众媒介不同的是,互联网之类的新媒介具有选择性,允许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

3.异步性意味着经由中介传递的信息“可以在时间上错开,电子讯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能够在不同的时间里阅读电子邮件,在各自方便的时间里达成交互。

同时也意味着个体能够方便的发送、接收、储存、找回信息。

一旦讯息数字化,个体对媒介的操纵性便有了无限可能,和使用传统媒介相比,个体拥有了更多的控制权”。

(二)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消解
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选择和使用的多样性与宽泛性,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传播变得无疆域性了,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

新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与人们自由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限制着人们的自由。

在对电视的评价上人们声称“大众是一群被动、消极、受电视蛊惑的‘文化傻帽(Cultural Dopes)’,而传媒则是统治者和阴谋家用大众宣传手段行使权力和愚弄世人的坏技术”②。

尽管这样的评价有点极端,却昭示着受众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之间在媒介技术面前仅有一步之遥。

“使用与满足理论”旨在突出受众为不满足如何使用媒介,主动权应掌握在受众手上的。

“网络的发明可以说是企图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人获取信息的需要,因此,它是工具性的胜利,是技术的胜利。

它强调的是形式,忽略掉的是内容,它用形式‘颠覆’了内容。

”③正因为如此,受众更在形式的笼罩下流连忘返,在媒介文化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全球化的平台上乐此不疲,而忽略了自身感受。

“使用网络连接的电脑或信息服务,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出于习惯,表明了电脑仪式化的使用方法,而不是选择特定内容,用于满足需要的方式。


④可见,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而不予警惕的话,受众的主题地位就会受到一定的威胁,更不用说使用与满足的程度能有多大了。

二、“你”时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网络被认为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传播媒介,不但集中了多种媒介形式的特征,
而且集中了多种传播方式,包括个人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小众传播的提出更是网络时代的一个焦点。

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年度人物颁给了“你”,也就是互联网上内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

这个“你”就是你,是一个普通的网民,尤其代表了博客、BBS发言者、SNS 网上的联系者,从书籍到餐馆的点评者。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时代,所有技术趋向融合,变成一个万能平台;另一方面,所有应用趋向差异和个性,更多的趣味可能被开发出来。

这正是长尾(Long Tail)空间预言的那种趋势在现实中的验证。

从另一角度讲,这也正反映了克里斯·安得森在“长尾”理论中提到的现象:“当可供选择的产品极大丰富,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和消费意向的小众化就格外明显。


作为媒介,网络正日益改变着传统大众的一切。

互联网特有的互动性弥补了传统大众传播反馈功能虚置的缺点,受众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

网络让传受双方地位改变,手中地位的改变让受众可以拥有更多的自由来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各种心理需求。

网络的交互性让每次传播中的传者都可能及时得到受者的反馈,然后对自己传播的内容和方式适时作出调整,从而达到最理想的传播效果。

也就是说,大众不再只是信息的消费者,同时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正如美国《时代周刊》撰稿人尔默·德维特所说:“通过电脑联机网络,凡拥有一台信息处理器和一台调制解调器的人,都可以成为发行人。

”如在2001年的“9·11”事件中,对“9·11”事件最实时、最有效的信息传递以及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不是在《纽约时报》,而是在那些幸存者的个人博客日志中。

类似这样的由单个受众转化为事件传播者的个案并不鲜见。

2006年,一部人气超旺的恶搞电影《无极》的网络视频小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掀起了点击狂潮,从而引发导演陈凯歌状告短片制作者胡戈的事件,随后上映的大片《夜宴》的导演冯小刚同样没有逃脱被恶搞的命运。

显然,“使用于满足理论”所坚持的“受众本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播客的“使用与满足”
播客是近两年发展速度迅猛的新媒体形式。

素材的多元化,是播客较文字博客的一种特长。

除了自己的声音,博客还可以广泛的依赖他人的对话、环境音响、音乐等其他素材,视频播客更是可以通过镜头去收集各种素材。

播客不再仅仅是个人的内心独白,它成为广泛记录社会、再现社会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成为社会性的视觉、听觉资源的一种重新组装。

从技术层面看,技术的发展赋予了播客生产随身性、可移动性的特性。

只要有MP3、
DV、手机等录音、录像设备,便能做到想说(拍)就说(拍),想在哪说(拍)就在哪说(拍)。

比起文字博客相对苛刻的输入条件来说,播客的生产过程显得更随意、自由,素材采集的范围更广,活动的舞台更广。

那么为什么在有了文字博客了以后,播客仍然能在互联网络中掀起如此巨大的波澜?如果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来阐释,这一问题便很容易解决,即播客提供了与文字博客所不同的需求的“满足”。

寻求口语表达或影像表达的乐趣,是播客获得主要“满足”之一。

文字博客所掀起的全民写作运动,是对个人书写能力的一种锤炼。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擅长文字书写,也并非每个人都能享受书写的乐趣,有人更擅长口语的表达,播客便满足了这部分受众的需求。

国内播客网站“反波”创始的宣言是:“我们唾沫横飞说音乐、心领神会说传媒、百无禁忌说段子,我们只说彼此听得懂的真心话……”对那些喜欢用视觉语言来表达内心所思、所感的人们来说,他们通过文字之外的手段获得了自身表达需求的“满足”。

由于做播客的目的及生产水准的差异性,未来的播客将分化为两个阵营:一个阵营越来越专业化,它将不断挑战专业媒体,并有可能与之汇流;;另一个则仍自娱自乐地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但无论是哪个阵营,都是通过网民的“使用与满足”得以巩固的。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一研究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受众的主体意识得到了体现。

作为对传统媒介效果研究的一种推进,其在网络时代所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

网络。

正在以其革命性的方式去满足受众的需要。

参考文献:蔡琪、刘继红:《对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再探索》,原载《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月刊
段鹏:《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段鹏:《传播学基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
②蒋源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中央翻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③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④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
社2000年版,第32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