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炮战术运用方式的演变

合集下载

:19世纪风帆战舰上的“新技术”(八)

:19世纪风帆战舰上的“新技术”(八)

:19世纪风帆战舰上的“新技术”(⼋)此⽂转载⾃核动⼒爱胖达⽼师的微博,近期我们会推出⼀系列核动⼒爱胖达⽼师微博⾥关于帆船的系列⽂章,在此特别感谢胖达⽼师的⽆私奉献!!好马配好鞍题图:这是阿喀琉斯号铁甲舰么?@bios45,赐教~。

四个桅杆我记得好像只有她。

1860年勇⼠-⿊王⼦号两艘的改进版铁甲舰,胖达我的新“舰娘”。

接前⽂:/ttarticle/p/show?id=2309404026078623598562战舰是⽕炮的搭载平台,就像航母是飞机场⼀样。

这是1860标志着铁甲舰时代到来的“勇⼠”号铁甲舰(HMS Warrior),远景可见胜利号在“古代船坞”(Historical Shipyard)⾥。

岸壁旁停靠着45型防空驱逐舰,据说紫苑导弹⼀直没有到位,博主打《兵器》上看到45型在那蒸汽与钢铁技术刚刚开始成熟的1860年,勇⼠号搭载了全世界最强主机,蒸汽航速14节+,顺风机帆并⽤可轻松达到17节,当时最快的蒸汽船,也就是各种明轮通报舰——如前⽂介绍(/ttarticle/p 12、13节。

勇⼠号舷侧炮位还覆盖了4英⼨半厚(⼗多厘⽶)锻铁板,背衬数⼗厘⽶厚的橡⽊,这样的装甲在1860年后的⼏年之内全球都没有⽕炮可以穿透。

勇⼠号的主炮是舷侧数门95英担(四吨半重左右)68磅加时,勇⼠号的爆破弹还可以将炸药替换成熔融铁⽔——勇⼠号上有⼀台蒸汽⿎风的⼤炉⼦,可以花⼀个⼩时的功夫,将300多公⽄铁融化为1800摄⽒度的铁⽔,⾜够灌注30多发8英⼨爆破弹壳,这种“铁⽔弹”(Martin⽕海。

可以说勇⼠号是那个时代的梦幻战舰,⾼速、重甲⽽且搭载当时全球威⼒最⼤的⽕炮,如下图。

但这威⼒最⼤的68磅、95英担炮看着实在是惨点,既然都是蒸汽⼯业时代了,炮架(Gun mount)怎么还是⽊头炮车,⽽且只有俩轮。

俩轮是因为这4吨多的炮实在后座太严重、不易停下,所以取消后轮让炮架直巴掌根本握不过来的⼤粗缆绳“制退索”(Breeching rope, or simply “Breeching”)。

两栖武器水上射击后坐运动规律研究

两栖武器水上射击后坐运动规律研究

两栖武器水上射击后坐运动规律研究近年来,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和装备的改良,两栖武器成为了军事领域中一种关注度较高的武器装备,它在水上和陆地上都具有一定的战斗能力。

在两栖武器的设计与研发过程中,射击后坐运动规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两栖武器的水上射击后坐两栖武器是一种专为海上战斗而设计的武器装备,具有良好的水上移动能力和射击能力,在水上射击时,就会产生后坐运动。

在水上射击时,枪管之内的火药在燃烧产生极高的压力,将弹头推出枪管,同时也会受到反作用力的影响,枪管向后方推动一段距离,形成所谓的后坐运动。

同时,弹头在出膛后还会受到其初始速度的惯性作用,也会产生后坐运动。

二、两栖武器水上射击后坐的影响因素1.武器类型:不同型号、不同类型的武器在水上射击后坐产生的影响力度不同,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武器的射击力度、武器的重量等。

2.弹药类型:不同型号、不同类型的弹药所产生的后坐力度不同,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弹药的质量、速度等。

3.环境:不同的海况、风向和海流等环境因素也会对武器的后坐运动产生影响,同样的武器在不同的环境中所产生的后坐运动也会不同。

三、两栖武器水上射击后坐运动规律研究两栖武器水上射击后坐运动规律研究是军事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探究武器在水上射击过程中产生的后坐运动规律,以期为武器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1.运动规律的刻画:研究人员通过实验、仿真等技术手段,对两栖武器在水上射击过程中所产生的后坐运动进行了系统的刻画,确定了其运动轨迹、速度、加速度等运动规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2.规律的分析与研究:在对运动规律进行刻画之后,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探究武器在水上射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局限,为武器改良提供思路。

3.规律的优化与改进:在对运动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优化和改进方案,使得两栖武器在水上射击过程中产生的后坐运动得到更好的控制,提高了两栖武器的射击精度和战斗能力,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

最早的海战“跳帮战”是怎样的

最早的海战“跳帮战”是怎样的

最早的海战“跳帮战”是怎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战争中大规模运用科技手段的战争,而海军又是所有军兵种里科技含量最高的一个。

在众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军兵器中,战列舰可谓是当时人类科技与制造业水平的最高代表。

那最早的海战是什么呢?战列舰名称怎么来的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最早的海战和,希望能帮到你。

最早的海战是“跳帮战”一提到海战,人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一队队军舰在海上相互炮击的场面。

其实,这种以火炮射击为主要作战样式,以击沉或击伤对方舰艇为战术目标的海战样式是很晚才出现的。

在人类近两千年的海战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里主流的作战样式是“跳帮战”,也就是战斗双方的船舰相互追逐、相互接近。

当两舰船舷相接的时候,进攻方的战士会跳上对方船舰的甲板,用近战武器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

敌舰沉没往往只是战斗的副产品,多数情况下,虏获敌船才是真正的作战目标。

近代以来,用于远洋运输的大型帆船上开始配备枪炮武器,但是由于早期枪炮射程有限,再加上船只在海上航行中的颠簸导致枪炮无法有效瞄准,因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枪炮在海战中的威慑作用远大于实际意义。

“跳帮战”仍然是最基本的海军战术。

这种情况直到1588年格瑞福兰海战后才彻底改变。

当时,西班牙国王派出号称“无敌舰队”的庞大武装船队进攻英格兰,结果遭到由法兰西斯·德雷克率领的英格兰舰队的沉重打击。

最终令西班牙永远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而这次海战也彻底终结了“跳帮战”的主导地位,此后,击沉敌舰成为了最基本的海军战术目标。

战列舰名称源自队形为了有效实现击沉敌舰这一战术目标,从17世纪开始,世界上的主要海军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建造风帆战列舰。

这种战舰以大型木质帆船为基础,主要武器为火炮,安装于低层甲板,与龙骨成直角,通过舷侧炮眼向外开火。

19世纪初,典型的风帆战列舰配备有两层或三层火炮甲板,装有50门以上甚至上百门各种口径的火炮。

其中,最常见的是装有74门火炮的船型,排水量达1630吨,船员700名,可进行越洋海战。

鱼雷是何时发明的原理

鱼雷是何时发明的原理

鱼雷是何时发明的原理鱼雷是一种水下自动导航武器,用于攻击水面舰艇和潜艇。

它是通过水下推进装置进行推进,并通过内置的导航系统进行自动导航和目标追踪。

鱼雷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其原理和技术逐渐发展和改进,成为现代海战中重要的武器之一。

鱼雷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804年,当时美国人罗伯特·弗尔顿设计了一种称为“鱼雷”的水下爆炸装置,用于攻击英国的舰队。

然而,这种早期的鱼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导航武器,它需要由人工操作进行引爆。

真正的自动导航鱼雷的发明要追溯到19世纪中叶。

1850年代,法国工程师罗贝尔·白朗宁(Robert Whitehead)发明了第一种真正的自动导航鱼雷。

白朗宁的鱼雷采用了蒸汽推进系统和陀螺仪导航系统,能够在水下自主导航和追踪目标。

这种鱼雷的原理是利用蒸汽推进装置产生推力,通过陀螺仪控制航向和深度,从而实现自动导航和目标追踪。

白朗宁的鱼雷在1866年首次投入使用,并在1870年代得到广泛应用。

它的出现引起了各国海军的关注和研究,鱼雷成为了海战中重要的武器之一。

随着技术的进步,鱼雷的性能和功能不断改进,成为了更加强大和可靠的武器系统。

20世纪初,鱼雷的原理和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进。

首先是推进系统的改进,从蒸汽推进转变为电力推进。

电力推进系统使得鱼雷的速度和航程得到了显著提高,增强了其攻击能力。

其次是导航系统的改进,从陀螺仪导航转变为声纳导航。

声纳导航系统能够通过声波探测和追踪目标,提高了鱼雷的精确度和命中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鱼雷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国海军纷纷研发和使用各种类型的鱼雷,包括鱼雷炸弹、鱼雷鱼、鱼雷导弹等。

鱼雷的原理和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包括推进系统、导航系统、引爆系统等方面的改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鱼雷的原理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现代鱼雷采用了先进的推进系统、导航系统和引爆系统,具有更高的速度、更远的航程和更强的攻击能力。

hg牛高达浮游炮说明书

hg牛高达浮游炮说明书

hg牛高达浮游炮说明书HG牛高达浮游炮是一款用于模型制作的机械武器,适用于高达系列模型的配件,能够为模型增添精彩的战斗场景。

以下是对HG牛高达浮游炮的相关参考内容的描述。

1. 浮游炮外观:HG牛高达浮游炮的外观设计精细,采用高达系列中典型的机械风格。

通常为黑色或银色的外壳,注重细节的表现,有着流线型的造型和锋利的棱角。

浮游炮通常由多个组件构成,包括主炮、连接装置、动力设备等。

2. 主要功能:HG牛高达浮游炮是一种远程攻击武器,具备强大的火力和射程。

它能够为高达系列模型提供大范围的打击能力,在模型制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战术作用。

一些浮游炮还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旋转和调整,增加了模型布局的多样性。

3. 使用方法:HG牛高达浮游炮是可以手动安装在高达模型上的配件。

通常,用户需要将主炮通过连接装置固定在高达模型的背部或侧面,然后进行调整和定位,确保能够尽可能准确地瞄准目标。

一些浮游炮还具备自动旋转和瞄准的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按键或开关进行控制。

4. 注意事项:在使用HG牛高达浮游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确保浮游炮和高达模型之间的连接牢固可靠,以免在操作过程中意外脱落。

其次,使用浮游炮时要避免过度用力,以免损坏模型或配件。

最后,在使用浮游炮进行模型展示时,要避免将其暴露在阳光或高温环境中,避免配件发生变形或者褪色。

5. 维护保养:为了保持HG牛高达浮游炮的良好状态,需要进行一定的维护保养工作。

首先,使用后要将浮游炮进行清洁,可以使用柔软的毛刷或者湿布进行轻轻擦拭。

其次,避免将浮游炮长时间暴露在湿气或者尘土中,可以将其放置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

另外,如果发现浮游炮上有零件松动或者损坏的情况,可以及时使用胶水或者胶带进行修复。

总结起来,HG牛高达浮游炮是一款精细制作的机械武器配件,具备强大的远程攻击能力。

使用时需要注意连接的稳固性和动作的轻柔,同时也需要进行适当的维护保养。

它为高达系列模型制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战斗场景,提升了模型的可展示性和观赏性。

国家海洋博物馆寻宝记(三)

国家海洋博物馆寻宝记(三)

国家海洋博物馆寻宝记(三)作者:来源:《百科探秘·海底世界》2016年第04期大家都知道,炮是一种常规武器。

可是在古代,炮被写作“孢”,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古代的炮最早是用机械发射石头的,有些像玩具弹弓的放大版。

可是自从中国人创造性地将火药应用于军事后,“孢”因技术的革新而变为炮。

北宋的时候,我国就有将火药用于军事的记载了。

据说,杨家将在与辽国的战争中就使用了攻击性的“火器”。

到了元代,改用火药发射铁弹丸的火炮开始普遍用于军事。

明代时,中央政府在各地设置军械制造机构,统一铸造火炮,用于边塞、海岸防御,“大炮筒”就是这个时期代表性的官制火炮。

大炮筒,是元末明初对大型火铳的称呼,因其炮口像碗,也称碗口炮。

国家海洋博物馆收藏的这门炮炮身铭文:“鹰扬卫鹰字叁号大孢筒重壹佰伍斤洪武五年九月吉日宝源局造”。

“鹰扬卫”是明太祖朱元璋创建禁卫军、确立兵制体系所设。

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改设护卫亲军上十二卫,这是明代锦衣卫之前身,其中就包括鹰扬卫。

“鹰字叁号”即鹰扬卫专属配备的碗口炮编号,说明该炮为早期物品。

“重壹佰伍斤”,明代一斤为16两,即600克;壹佰伍斤为63000克,折合现在为126斤。

鹰扬卫大炮筒是目前仅见的明代鹰扬卫实物,也是目前存世仅见的明代最早的有铭文的“大炮筒”。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众多史籍和出土文物中都提到了鹰扬卫的名字。

据明代官修史书《明实录》记载:“洪武九年八月,迁鹰扬卫指挥同知刘成为海州卫指挥同知。

”海州即现在的连云港,是明代的海防重镇。

1374年,倭寇袭击海州,当时的守将何达率兵英勇抵抗,杀敌24人。

在激烈战斗中,作为守城利器的大炮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此外,鹰扬卫也与郑和下西洋史迹有关。

南京市博物馆馆藏的一块墓志铭中提到:南京鹰扬卫指挥使陈君暹,继承父亲随郑和下西洋的功劳,升鹰扬卫指挥使。

通过《明实录》和相关墓志铭的记载可以知道,无论是在炮火连天的城头,还是在波涛汹涌的巨船上,大炮筒都是明军将士克敌制胜的好帮手。

潜艇上的炮怎么操作方法

潜艇上的炮怎么操作方法

潜艇上的炮怎么操作方法
潜艇上的炮一般是指鱼雷发射装置,操作方法如下:
1. 确定目标:潜艇上的炮主要用于打击水面目标,因此需要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 预瞄炮的方向和角度:根据目标位置和距离,预先计算出炮的方向和角度。

3. 准备鱼雷:装填合适的鱼雷,并确保其安全和完好。

4. 瞄准目标:通过炮台上的瞄准器或潜望镜,准确瞄准目标。

5. 调整炮的角度:根据目标距离和速度,调整炮的角度,以确保鱼雷能够命中目标。

6. 射击:通过控制装置,按下发射按钮或拨动开关,发射鱼雷。

7. 监视:在鱼雷发射后,密切监视目标的动向和鱼雷的轨迹,以便进行调整或重新攻击。

需要注意的是,每种潜艇和炮的操作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操作以潜艇的使用手册或训练教材为准。

高达世界技术分析之浮游炮

高达世界技术分析之浮游炮

浮游炮的体积和MS的逃生舱差不多,即是说回收一个能源耗尽的浮游炮所付出的人力物力绝不低于回收一个MS救生舱。除去武器部分,浮游炮的能源匣估计也只有一个成年人般大小,但要同时应付飞行移动和攻击的消耗,所以放出后短时间内(最多五分钟)就会耗尽所有能源。两项因素使浮游炮变成一次性用品,即用即弃,而且也造成了造价昂贵,所以即使有充足的机师,恐怕也没有充足的浮游炮补给了。
还有一点NEWTYPE之间的思维会产生共鸣,直接影响对方的精神。即当对手是同级的NEWTYPE或强化人的话,双方的脑波会产生中和效果,令浮游炮的控制能力降低,所以像阿姆罗这种NEWTYPE便可以轻易地击毁那些细小的浮游炮。话说回来,印象中是没有哪个NEWTYPE或强化人是死于浮游炮之下的(甚至是普通的皇牌机师,不过后期的皇牌机师好象都是NEWTYPE或强化人了),强如柯丝和杰尼也是栽在飞弹等常规武器手上。
强化人的意义在于成为一种战争工具,需要绝对服从战斗指令,所以强化人的培训首先要进行洗脑,再以药物等令其拥有接近NEWTYPE的能力。因为没有了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只是一个战斗傀儡。最后这种研究终归失败,因为即使强化人没有记忆但却能与其他NEWTYPE产生共鸣,令自己重新拥有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且洗脑和药物这些原始手段的副作用太大,随时会导致强化人的能力完全丧失。至于吉翁方面,对强化人的研究目的是祢补NEWTYPE机师数量的不足,由于起步较早,所以能培养出像杰尼这样的有自由思考能力而没有副作用的强化人。
综观各点,浮游炮如何强大也不能成为左右战局的因素,最多也只是对机师NEWTYPE能力的夸耀而已。

浮游炮最早出现在一年战争末期。吉翁公国凭借弗拉纳罕机构开发出带有装备小型米加粒子炮的伴随攻击机的艾尔美斯(爱美号)。当时联邦军为数不少的战舰莫名其妙地被击沉,后来竟查证属此种浮游炮所为。碍于当时的技术所限,艾尔美斯只能作为MA,而且因其攻击方式为远距离,所以于接近战中处于不利之势。但是能操纵艾尔美斯的只有娜娜·丝一人,因为那时候NEWTYPE能力只是刚刚出现,交战双方上至高层下至普通士兵都不明白甚至不相信这种能力,就连夏亚自己也不相信有NEWTYPE这回事,所以艾尔美斯和浮游炮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挽回吉翁的败势。娜娜死后不久,吉翁公国也很快战败,弗拉纳罕机构也被迫停止运作,但所幸,其研究成果没有流失,大部分被潜往亚克西斯的吉翁残党所继承,经过多年研究发展,技术日益精湛,浮游炮系列的性能大为提高,即使机师不穿上标准服或其他附加设备也可以被赛可谬装置接受其脑电波,令浮游炮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而且搭载浮游炮的机体也不需像艾尔美斯那种MA,普通MS也可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游炮相信是大家很熟悉的东西,正式的名称是远隔制导攻击单位,最早的无线远隔单位是MAN-08艾尔梅斯上的BIT,一年战争时由弗拉那冈研究所开发的NT 用远隔制导兵器(同期开发的还有同样为NT专用的线控制导兵器)。

在所罗门之战以后首次投入实战,在米诺夫斯基粒子彻底毁掉现代战争方式的情况下实现了超视距打击的壮举,摧毁了联邦军相当数量的战舰。

创下了米诺夫斯基粒子环境下的超视距作战方式,同时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无线远隔知道单位既是用来进行超视距打击的印象。

一年战争后,逃往AXIS的吉恩NT研究所人员继续着NT用远隔制导武器的研究,对BIT进行了小型化的改进,成为了可以搭载在MS上的武装,也就我们常说的浮游炮(funnel),它更加小巧但更加精密。

AMX-004卡碧尼成为第一台可以进行超视距打击的MS,从此之后发展出各种各样型号的NT专用MS,伴随着强化人技术的完善,战场似乎在向米诺夫斯基粒子出现前的情况发展。

然而,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伴随着浮游炮的小型化,浮游炮的战术运用方式却向着预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原作为超视距打击的浮游炮在小型化以后出现了非常致命的弱点:体积缩小后,续航力大幅度下降,为了可以飞行预期的距离,它不得不避免不规则飞行,尽量减少轨道修正,这几乎和直线飞行的导弹没什么区别(有人说导弹需要MS的传达器,浮游炮可以攻击MS搜索范围以外的区域,但这是NT的感应所至,当NT感应到远方的东西,用别的武器同样可以攻击),也使比BIT更加精密的动作毫无用武之地。

然而最重要的还是攻击力的大幅度下降,对于浮游炮来说,使用MEGA粒子束武器是制式装备(虽然也有装机枪的),但是体积大大缩小后的浮游炮所能提供的攻击力对于战舰甚至MS来说都实在是杯水车薪。

因此使用浮游炮进行超视距打击是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辛辛苦苦几乎是靠惯性飞来的浮游炮很容易被拦截,而它对战舰的伤害却又像蚊子咬,如果对付护航的MS,已经没有什么动力的浮游炮更是难以保证命中率。

虽然有人想过办法延长续航力(比如AMX-015盖尔马克的子母浮游炮),但是攻击力贫弱仍然是浮游炮最大的制约。

这种情况下,NT们在使用浮游炮时不得不想另外的用途,这就是著名的“全方位攻击”。

小型化的浮游炮有着相当好的灵敏度,可以对NT的感应瞬间作出反应,因此在MS的缠斗中,浮游炮无疑使主人多了N双手,可以从各个方向同时向敌方发动攻击,它本身虽然不能使对方受致命打击,但是却有着惊人的牵制能力,当全方位攻击发动时,对方会忙于对付浮游炮的攻击而被MS直接击破。

而且浮游炮精准的攻击更可以直击对方的薄弱环节(比如关节),直接使对方失去战斗力。

例子相信大家都很熟,哈曼被夏亚压制住的情况下,一轮全方位攻击就使百式断手断脚失去了战斗力,邱尼利用浮游炮牵制LB杂兵,瞬间消灭一个小队(还用来对付核导弹,划算),而夏亚和阿姆罗单挑时浮游炮更是成了对付对方浮游炮的手段。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远隔制导武器在发展的同时造成了战术运用上的改变,从原来用于超视距打击渐渐变成了全方位打击,而这个全方位打击,正是它的同胞兄弟线控炮的发展初衷。

我们回头再来看线控炮,线控炮原来同样只NT专用的武器,由于它有一条尾巴的限制,无法进行
长距离攻击,但是正是这条线可以使它不用顾及能量问题,因此它的发展初衷一开始就是为了中近距离缠斗时出其不意的全方位攻击。

原本是弗拉那冈两套NT专用武器的运用方式,在后来发展过程中,不知不觉中成了作用相同的东西,而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线控炮渐渐变成了普通人也能使用的全方位攻击武器,因此原来战术运用上的不同变成了操作运用上的不同,不能不说是浮游炮的悲哀(虽然浮游炮比线控炮灵敏得多,可同时发动攻击的方位也比线控炮多)。

米诺夫斯基成功封杀了现代战争规则,浮游炮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什么。

虽然后来有人一直在尝试超视距的研究发展,比如阿那海姆开发的NT制导导弹,它非常成功的改进了浮游炮的缺点,牺牲了灵敏性换取续航力,更使用了导弹的方式增加攻击力(虽然无法回收,但是要比浮游炮不痛不痒的攻击有效率得多,而且作为导弹,可以换装各种弹头是最大的优点),实现了真正的MS用超视距打击能力,但最终还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继续发展(最主要还是NT本身就是稀有产物)。

完全的超视距打击在UC世纪成为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